作為一名教師,通常需要準備好一份教案,編寫教案助于積累教學經驗,不斷提高教學質量。那么問題來了,教案應該怎么寫?下面是小編為大家帶來的優秀教案范文,希望大家可以喜歡。
秋天中班語言教案反思篇一
在這次匯報課中,我開展的是語言活動《果醬小房子》。首先在活動中我感到自己很有激情,與孩子的互動中也有了一定靈活和幽默,對幼兒一些思維進行了有效的回應、歸納和總結。
雖然這個故事挺簡單的,看上去似乎對于大班幼兒簡單的點,但其實這節活動的目的是讓孩子續編故事,鍛煉孩子的語言能力,通過在故事中的插問使幼兒理解故事并發揮孩子的想象力去回答問題。
問題一:“你覺得生活中有哪些有趣的小房子”。目的是為感受故事中房子變化的趣味做了鋪墊,擴散孩子的思維,不過孩子的思維也局限在日常生活中的一些住房,事后想到其實還有“中國館、鳥巢”比較典型的建筑,從建筑的材料去思考:原來還有草房、木房和水泥房等。
問題二:什么叫不安?通過這個提問,讓孩子們從他人的角度去思考問題,從而知道做錯事情要勇于面對。
問題三:怎么知道這是果醬?讓幼兒知道通過身體的各個部位——手、鼻子、舌頭等等,能幫助自己確定一樣事物。
三個問題看似脫離了活動的主線,但正是在這些問題的思考上,孩子們在思維的碰撞中了解了一些學習之外,卻與生活密切聯系,能運用于生活的知識,如運用身體的各個部位幫助自己確定一樣事物以及遇事能面對的人生態度等等。這一個個問題都隱含著一個個教育契機,處處體現著老師的用心良苦,包含著老師活動設計的智慧,體現著老師“以幼兒為主體”先進的教育理念。
秋天中班語言教案反思篇二
《轱轆轱轆》主題中我們在教學活動中設計了語言活動《了不起的輪子》、《人體轱轆轆》、《輪子歌》、《快樂輪胎》,音樂活動《歌曲:這是什么車》,美術活動《繪畫:氣球娃娃》、語言活動《輪子歌》、紙工《汽車畫廊》、體能《游戲:拖拉玩具來追我》。通過引導幼兒去觀察、去操作、去發現、去主動建構自己的知識和經驗,活動中,幼兒既獲得了極大的情感滿足,也積累了豐富的感性經驗。寶寶們看到各種各樣的汽車,高興極了,也看到了大大小小的圓圓的輪子,知道了獨輪車、自行車、三輪車、汽車、火車,它們的輪子都是不同的。并告訴他們一些交通常識以及各種汽車的名稱,我們還讓寶寶說說自己認識的汽車。
今天的這個活動是《了不起的輪子》,課前我和孩子們收集了很多有關輪子的圖片和實物,如:各種各樣的汽車圖片;玩具汽車、火車;實物:滑板車、自行車、溜冰鞋等等。孩子能通過圖片及實物認識很多有關輪子的車。在課前孩子對有輪子的車有了一定的了解,這也是我在課前給孩子的一個知識的鋪墊。
在整節課的環節上,孩子們是很自然的進入主題。首先我告訴孩子我還請了兩位小客人,從而引出動物小烏龜和小蝸牛,就因為這兩個動物走路慢的特征,我設計了一個提問,讓孩子為小動物想出一個走路快的辦法來幫助它們解決問題,孩子們表現非常好,大家你一言、我一語為小動物想出了很多有關有輪子的車來幫助小動物。老師進一步提出為什么這些車能幫助小動物走得快,從而進入正題--因為有了“輪子”。通過輪子的自訴,讓孩子們體會到輪子的自豪;知道輪子給我們帶來了方便,輪子又是如何來幫助我們的。
通過前一個環節,孩子對輪子有了初步的了解,接下來我讓孩子給圖片分類(有關有輪子的和無輪子的各種圖片),通過給圖片分類讓孩子進一步了解、加深對輪子的認識。最后讓孩子給少了輪子的汽車添加輪子,要求孩子可用不同的方法如:貼輪子、畫輪子等。孩子可自由選擇,孩子的動手能力得到了充分發展。
不足之處:
1、在第一個環節,當我出示小動物烏龜和蝸牛的頭飾提出誰知道它們走路是怎樣的時,有的孩子說它們走路慢,可也有的孩子說它們走路快的,孩子們為什么會出現這一問題,我想對于一個小班的孩子來說,他們能從圖片上認識烏龜和蝸牛,但他們可能沒有真正看過烏龜和蝸牛走路的樣子,所以會說他們走得快。如果在課前我讓孩子親眼看看烏龜和蝸牛走路,就不會出現以上的問題了。
2、在孩子進行圖片分類時,我讓孩子把圖片分成兩類貼在黑板的左、右兩邊時,沒有考慮到小班孩子的高度,部分孩子不夠高,出現貼不到的現象。
通過這節課讓我真正體會到上好每節課,教師都要考慮到每個環節、甚至每個細節,如老師的每個提問,孩子會出現什么樣的回答,老師的提問孩子是否能聽懂,老師的提問是否為了目標而進行的等等。
秋天中班語言教案反思篇三
語言活動《小松鼠的大尾巴》,活動一開始是采用觀看課件猜謎的方式,來激發幼兒參與活動的興趣。果然,幼兒對課件中活靈活現的大尾巴產生了興趣,為接下來的活動作好了鋪墊。
活動的第二部分是通過引導幼兒逐幅觀察圖片的方法,讓幼兒在看看、猜猜、說說、演演中,理解故事情節。由于故事情節是按照春、夏、秋、冬四個季節展開,所以,在季節變化的引導上不是很好吸引幼兒。
第三部分是完整的講述故事,在此環節中我則重點引導幼兒用完整的語言和老師一起講述故事,幼兒的講述比較完整,參與度高。
在第四個部分,是情感的遷移。讓孩子通過對故事的理解,聯系到現實生活中的自己,通過說一說,感受到幫助別人和被人幫助的甜蜜。
活動的最后是讓幼兒和自己的好朋友一起跳舞,進一步感受和朋友在一起的快樂。
從整個活動來看,環節比較清楚、在追問和引導上能及時的把握好,整個活動孩子的參與面廣、講述的積極性高,但是在四個季節變化的引導上,如何更具有神秘感,還得再探索。
秋天中班語言教案反思篇四
今天,我們教研組輪到我聽課,說起來還真是緊張,這些日子一直在為昨天家長開放日上課準備著、忙碌著,時間飛快今天又是周五了,我們幼兒園實行的“推門聽課”今天輪到我了,早上李老師說等會要來聽我的課,緊張的我說出了自己內心的想法:“準備的不是很充分,要請大家包涵了。”
活動開始了,在這次活動中,我所設計是的中班語言活動《藍色小花》,活動的目標為兩點:
1、理解故事角色的善良品格,感受溫馨美好的作品情境。
2、能清晰地表達自己對故事中角色的理解。在設計方案的時候,我根據我班幼兒升入中班了,我把目標的第二個定為能清晰表達對故事中角色的理解,希望能在原來的基礎上對幼兒有所提升,在活動后,我根據活動中情況首先感受到自己定的對本班的幼兒要求有點高了,如果變成:學說故事中角色間的對話,感受幫助、關心別人的情感 ,可能更好對于我們班的幼兒,更適合他們的能力。
我以一朵藍色小花開在我們班,請幼兒和花打招呼,拉近藍色小花和孩子們的距離,接著教師邊講述邊出示圖片,由于講說過程中,我把對話沒有特別拿出來學說,孩子們理解的不透,孩子們對于角色的對話孩子們只是大至的過了,有老師的一句你為什么喜歡藍色小花?過渡到聽錄音,由于前面的對話吃得不透,孩子們聽錄音不是很認真,我著急的想讓孩子們靜下來,我在聽錄音的時候加上動作請幼兒做,注意力更不集中了,孩子在活動中表達得并沒有這么完整,甚至只學會了動作,,大多數幼兒都沒有真正的感覺進入情境,活動中,我把情感的啟發代的太多,把握的不好,導致在最后一個環節,我本想用簡筆畫記錄孩子們想要幫助的,結果由于課時準備的不充分,我用了字記錄,這四個花瓣對于幼兒的經驗提升起的效果不大,因為孩子對字不認識,興趣也不大,我想如果是原來的簡筆畫記錄孩子看看說說可能吸引力會對幼兒有效果,并重點放在故事角色的理解,課后我想改為:學說故事中角色的對話,通過這樣的一種調整,就可能會更貼切于目標,更有助于問題的解決。
對于我們這樣的青年教師,我想對于一個材料的解析是非常重要的,在今后的日子里,我將會把我基本功扎的穩些、扎實些,并根據這次活動中所出現的問題加以調整和改進的,在平時的日子里我會更努力的練就、積累。
秋天中班語言教案反思篇五
《桂花雨》這篇課文是臺灣著名女作家琦君的散文名篇,選作課文時作了一定的改動。說句實話在讀《桂花雨》這篇文章之前對于琦君還真是不了解。拿到這篇文章一讀被其中的意象美,語言美和情感美所感動,一查資料才知這是一位非常出名的女作家,是我國著名詞學大師夏承燾的親傳弟子,她的散文別具一格,深沉而溫柔的愛意與溫存,典雅古樸的清詞麗句,體現了她深厚的中國古典文學功力。課文是以“桂花雨”為題,以“桂花香”為線索,寫了“我”童年時代的“搖花樂”,表達了對家鄉親人和美好生活的眷戀。因為喜歡這篇文章所以就選這一課上自己的公開課。
本學期第一次上語文課,忙是忙了不少,但還是感覺挺新鮮的,語文的課堂有一種數學無法體現的美感,因為沒有什么經驗,所以對于每一篇課文都是用十分的精力去準備,力爭是自己能盡快的走上語文教學的正規。不知不覺中兩個月過去了,課文也上了十多篇了,其中有自認為比較成功的,也有感覺很差勁的。慢慢的對于語文的課堂教學也有了一點點的體會,于是便把自己的一些體會和感受都放在這節公開課中去進行嘗試。
一、語文的課堂首先要有語文的味道。不管從工具性一頭還是人文性一頭來說,我覺得這是語文課的第一要素。它不該是思想品德課,也不應該只是講故事。那么如何體現語文味呢,一是語言一頭要有文學性,教師的語言首先要優美起來,跟學生站在同一個水平線上,要引領學生在課堂口語表達上向文學性靠攏。二是要落實對于語言文字的訓練,小學語文的工具性屬性應該要比人文性屬性更強一些,因為這是最基礎的部分,設想錯字別字連篇,課文讀不好,話又不會說的學生怎么可能深入的理解和體會文章所要表達的深刻的思想內涵呢,因此人文性必須于工具性為基礎,語文課堂上不能只是一味的理解。
二、課堂要有一個主題。我始終覺得,不管什么課,數學、語文還是其他的課,在設計的過程中首先要考慮的是你這一課用什么主線來串連,如果把設計精當的環節比如一顆顆珍珠的話,那么這根主線就是串起這顆顆珍珠的絲線,沒有它,課堂也是沒有了整體感。
三、語文的課堂要有一個氣場。因為不知如何表達,借用了氣功中的一個詞語,不知是否貼切。記得上次去昆山聽課,無錫一位女教師上《白鷺》一課,上的那種美讓人覺得這樣課堂真是一種享受,那才是詩意的語文課堂,這個詩意從何而來,就是教師用語言,音樂,用情感去努力的創設一個課堂氛圍,讓學生沉浸在這樣的氛圍中,體會和感悟,也許這才是語文課堂人文性的最好體現吧。
當然對于語文課堂的感悟我還是膚淺的,但我還是很高興的是我在實踐的基礎上提高或者改變了一些有原有的對于語文課堂教學的看法。
那么在這個課的設計中我又如何體現這些想法的呢,舉一些例子來談談:
一、我注意了語言的組織,比如“古代的人喜歡桂花,現代的人也同樣喜歡桂花。著名女作家琦君就深深地愛著這香氣迷人的桂花,今天讓我們再一次走進課文,走進作者的童年時代,走進作者的情感世界,一起感受桂花給作者帶來的快樂和美好回憶。”這是課始的導入性語文。“這是一場期盼已久的桂花雨,怎么不讓人興奮快樂呢。而這詩情畫意般的桂花雨,這心滿意足的快樂,怎能不在作者的心里留下深深的印跡,即使幾十年過去了,回想這童年快樂的一幕幕,依然是那樣的清晰,那樣的快樂,那樣的意味深長。”這是課文主要內容學習后的一段話。我想這樣的語文應該可以算是語文的語言吧,也許有人會說這樣的語文是不是太濃了點,但我情愿濃一點,讓學生去感受一下。
二、字詞句的訓練:如體現樂的心情時抓的那幾個詞語,滿字、撮字的處理,在我幫著搖桂花的情景,我給出了一位面帶()的小姑娘,邁著()的腳步在庭院中幫鋪竹席,抱著桂花樹()地搖。還有是在教學他鄉的桂花再香,也香不過家長的桂花,我設計了他鄉的山再秀,();他鄉的(),()。我想這些是體現語文工具性的一個方面吧。
三、在課堂主線上我是以“啊、真像下雨,好香的雨啊!”和“外地的桂花再香,還是比不得家鄉舊宅院子里的金桂。”兩句話為主,圍繞這兩句話組織教學,同時也通過品讀,感悟,讓學生感受這桂花雨的意象美和作者所要傳遞的思想感情。我想這應該是語文人文性的體現吧!
四、注意積累:語文學習的積累是十分重要的,因此除了對課文優美詞句的積累外還應該讓學生積累相關的優秀語言。一開始讓學生重溫古詩詞中關于桂花的詩句。在課結束時布置學生拓展閱讀兩篇文章。
下面我再說說我上課后的思考:
說句實話,上完課真希望各位老師能坦誠的評價一下我的課,因為我相信畢竟是旁觀者清啊,可惜除了跟端木有所交換以外就再也沒聽到別的聲音了。只能寫一寫我自己的一點也許不太準確的感覺吧。
1、也許是因為教案不熟,整堂課的教學中把更多的關注點放在教學的設計上,跟學生互動做得不是很好,特別是關注全體學生的反應,對學生的及時評價,以及相應的組織教學感覺都不到位。課堂教學還是那種單線條的組織,放手不夠。
3、總得感覺朗讀不夠,特別是整體的朗讀不夠,因此顯得課堂教學有點零散。
4、時間的分配安排上可以也有點問題,前松后緊,可能對于前一課的反饋可以精簡一些。
5、當然從課堂上也感到,教師的鋪墊一旦到位學生理解也是較容易到位的。例如對那個“滿”字的理解,在意境創設后,讓學生理解除了滿頭滿身外,你覺得哪兒也滿了,學生很快就想到了心里也滿了,是一種滿足,真是讓我感到意外,本身這是一個比較難的地方,再有對于“外地的桂花再香,還是比不得家鄉舊宅院子里的金桂”這個理解也比我要想象的好,可見學生們真是不可低估的。
好了,就此打住了,就這個不成什么樣子了,傳上去給大家討論。希望各位老師都來發表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