計劃是一種為了實現特定目標而制定的有條理的行動方案。那關于計劃格式是怎樣的呢?而個人計劃又該怎么寫呢?下面是我給大家整理的計劃范文,歡迎大家閱讀分享借鑒,希望對大家能夠有所幫助。
成長計劃手抄報篇一
教師隊伍建設和教育質量提升是新世界教育發展的兩大主題,而教育質量提升的關鍵因素在于教師隊伍建設。因此,教師隊伍培養是新世紀教育改革與發展的重中之重。
青年教師培養認識高、措施少。環顧中國數十年來教師隊伍建設,歷來是把青年教師培養和名師培養放在并列第一的位置,但是,名師培養有計劃、有步驟、有投入、有實效;南京市有“青年優秀教師”、“學科教學帶頭人”、“特級教師”、“教授級教師”等梯隊性評比,機制讓優秀者更加優秀,制度讓優秀者有攀登的臺階,獎勵讓優秀者有了巨大動力。而青年教師培養大家都知道其重要意義,是教育教學的生力軍和主力軍,是接班人和希望;但是,除了一些學校有“青藍工程”“師徒結對”等青年教師培養的方法以外,幾乎什么其它的方法也沒有,而且,一些“青藍工程”也是名存實亡。大多青年教師靠的是自然生長,少數出類拔萃,大多則泯然眾人。
“青藍工程”重簽約、輕落實。許多學校拜師,開大會,辦儀式,喝拜師酒,好不熱鬧!但是,有幾個問題一直在困擾著學校的校本青年教師培養。一是師傅的選擇。什么樣的教師可以作為師傅?一般學校是把老教師利用起來,老教師工作量不能太重,帶一些課,帶一個徒弟,算作滿工作量,這就叫“以老帶新”。我不否認,一些老教師工作認真,經驗豐富,對于青年教師扶上馬、送一程是完全可以的;但是,還有一些老教師并不具備“帶徒弟”的能力和資格,有的能力不行,有的習慣不好,有的甚至師德有偏差,這樣的老教師資格再老也不能擔任導師。二是工作量沒有進行認定。要么是沒有工作量測算,要么是有工作量沒有認定。師傅帶徒弟,目標不同、內容不同、形式不同、要求不同,工作量也就不同。應該出臺一個《學校“青藍工程”實施條例》,明確目標,規定內容,制定計劃,落實檢查,進行評比,實施獎懲。
“青年教師崗位成長計劃”:南京市的青年教師已經占教師總數的一半以上,是課堂教學和班集體建設的主要力量。因此,在名師打造已經初見成效的時候,我們應該重視青年教師培養,而“青年教師崗位成長計劃”是一個富有創意的計劃。我的初步設想如下:
1.培養目標的“雙重性”:職業教育的教師培訓有“雙師型”要求,也就是職業教育的教師文化教學和技能培訓要集于一身。基礎教育的教師更應該學科教學和班集體建設集于一身!現在,由于德育職稱被取消,德育特級教師評比被排斥,學科教學一好百好等諸多原因,德育工作自從上世紀末受到重創!但是,對于學校教育來說,班集體建設和學科教學同等重要,而且,班級管理還是學科教學的重要保障。對于青年教師成長來說,沒有在班級管理上下功夫,很難了解學生,很難了解學情,學科教學也會受到巨大影響。因此,青年教師高位成長必須在學科教學和班級管理兩個方面都得到發展,不能有失偏頗,否則,就會是一個“跛足”的教師。而且,青年教師的“雙向性”目標還需具體實在,目標越具體,措施越得力,效果就越好!
2.職場培訓的“三結合”:讓青年教師成長在崗位,發展在崗位,成功在崗位,逐漸成為一個成熟的教師,最好的方式是進行職場培訓,也就是一邊工作一邊培訓;這也是“青年教師崗位成長”的核心。職場培訓,一是可以把教育理論和教育實踐結合起來,青年教師在師范院校已經學習了教育學、心理學、方法論等教育理論,但是,這些教育理論怎樣和教育實踐相結合,怎樣指導教育實踐,讓所學教育理論變為教育改革的“生產力”,還有一個長長的過程。二是可以把間接經驗和直接經驗結合起來。師范院校學習內容多數是前人的間接經驗,知識的、方法的間接經驗只有通過自己的親身實踐,才能理解得更加深入,才能在此基礎上加以創新;這就叫做“絕知此事要躬行”。三是可以把教育科研和教育教學結合起來。教育科研是教育改革的“第一生產力”,但是,需要一個重要的轉化,就是把教育科研和教育教學結合起來,才能實現理論與實踐的對接。這三個結合一定需要在職場才能得以進行,得以實現。
3.校本培訓的“四方面”:一是目標管理。制定德育與教學雙目標制定與執行。制定學科教學目標和班級工作目標,而且需要具體明確,可以由德育處和教務處負責檢查落實,考核評比。二是上崗培訓。有南京市教研室和教科所對青年教師進行上崗培訓,一般用周六對青年教師進行有計劃、有組織、有檢查、有評比的通識培訓。三是團隊協作。組織優秀教師與青年教師團隊,進行團隊合作式培訓。團隊型合作式以優帶新,避免師徒結對的局限;師傅工作量納入績效考核;由教科室負責組織考核。四是評聘結合。讓職稱評聘與教師成長同步,嚴格青年教師職稱評聘;二級教師完成上崗培訓,一級教師成為合格教師,高級教師具備一定的研究能力;把職稱評聘與青年教師成長緊密結合;由職稱評審領導小組負責評審。這樣的“青年教師崗位成長計劃”可能就是一個完整的計劃。
成長計劃手抄報篇二
在武漢市品德骨干教師隊伍中,我是一名新兵。新人一般有兩個特點,一個是具有“初生牛犢不怕虎”的勇氣,同時也擁有不按常理出牌、敢為人先的銳氣。恰好,這兩點我都具備了。就拿我接觸這門學科來說吧,我也曾經片面的認為品生、品社就是思想品德,由于工作關系我從沒有接觸過這門學科,這種印象一直持續到xx年年。就在xx年年,一個偶然的機會,我來到育才小學參加了武漢市優秀青年教師的展示活動,那天我聽了一節外校陳茹老師的《我們的生命》。提起這節課,相信大家至今都有深刻的印象。這的確是一節相當成功的公開課,從生命的孕育到出生再到生命的成長,老師巧妙的設計、精彩的引導,學生真情的流露,深深打動了在場的老師們。我的感受只能用“震撼”來形容。我仔細閱讀了陳老師的介紹,陳老師的經歷又再一次地震撼了我——我們同年,同樣出生在70年代,同樣從事著輔導員的工作,說不定同是校友,人家好優秀哦。一時間,敬佩之情如滔滔江水,綿綿不絕。同時,我對品德課程重新樹立了一個鮮明的印象,內心一個小小的火種被悄悄點燃。
不久,青山區品德學科教研員羅老師來到我校檢查教研活動,我如實地向羅老師表達了我的聽課感受并大膽地提出:我也想上品德課,希望今后能參與青山區的品德教研活動。羅老師一口答應了我的請求,并歡迎我去聽她的公開課。作為青山區十大首席教師,羅老師在武鋼十七小執教了品社課《學會感恩》,同樣這節課再次成為了我的“導師”,我內心小小的火種已經開始燃燒起來,我越來越清晰地認識到:我喜歡品德這門學科,我想上品德課。我主動地報名參加了青山區品德學科研討課活動,并得到了校品德教研組的大力支持。由于當時正在執教三年級語文,我選擇了三年級品生課《爸爸媽媽真辛苦》。一切從模仿開始,我從《我們的生命》和《學會感恩》中學會了要上好品德課首先要改變觀念,品德課不再是以前的思想品德課,老師講學生聽,要從學生的角度設計教學的每一個流程,準確的把握教學目標,設計教學的每一個環節,并環環深入,螺旋式上升。
在我校魏主任和品德教研組同仁的大力支持下,我經歷了多次備課、研討,在校進行了兩次試教,在xx年年的12月在我和武鋼九小三年級2班的孩子一起完成了我人生中第一節品生課《爸爸媽媽真辛苦》。
附:《爸爸媽媽真辛苦》教案
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 品德與社會 三年級上冊
爸爸媽媽真辛苦
紅鋼城小學 李敏
教學目標:
1、 了解母親懷孕和生育時的辛苦;
2、 了解父母一天的工作,體會他們工作時的艱辛,體會父母對自己的愛;
3、 學習以恰當的方式表達對父母的愛。
教學重難點:
體會父母的辛苦,并表達自己對父母的愛。
教學準備:
1、 生回家采訪父母并填寫調查表;
2、 相關視頻收集及課件制作。
教學過程:
活動一:媽媽真辛苦
(一) 媽媽懷孕時的辛苦
1、 觀看“生命孕育”的視頻;
2、 體驗媽媽懷孕的辛苦;
3、 從“衣食住行”各方面談媽媽懷孕時遇到的困難。
(二)媽媽生育時的辛苦
1、觀看“生命誕生”的視頻;
2、生談談自己的感受;
4、 師講述“熊麗”媽媽的故事;
4、生談感受并表達對母親的愛。
活動二:爸爸真辛苦
1、 圖片:樂樂爸爸的一天;
2、 生看圖片,說說樂樂爸爸一天的工作;
3、 生談談自己爸爸是做什么的,工作有多辛苦;
4、 觀看“父母工作”的視頻,感受父母工作的艱辛;
活動三:我也懂得愛
1、生回憶并講述:父母在養育自己的過程中“難忘的故事”;
2、生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表達自己對父母的愛;
這節課獲得了青山區品德教研骨干教師的一致肯定,記得當時很多老師和三2班的同學們都哭了。其實,我在備課和試教時也是泡在眼淚里渡過,連老公都很意外,從未看到過我邊備課邊哭。感動我們的源于一個真實的故事——英雄媽媽“熊麗”。(放課件講述熊麗媽媽的故事)回到家后,我將這節課的收獲完成了我的第一篇品德教研案例。
點燃真愛 傳遞真情
——《爸爸媽媽真辛苦》教學案例
青山區紅鋼城小學 李敏
《爸爸媽媽真辛苦》是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品德與社會》三年級上學期第一單元《我在家庭中幸福成長》第二個主題《愛的港灣》的子話題。選擇這個話題上研究課,源于不久前在育才小學武漢市名特優教師展示課上武漢外語學校陳茹老師執教了《品德與社會》六年級《我們的成長》一課,深受啟發,感動之下,也想就這個話題向名師學習。
另一方面,現代社會生活條件越來越好,尤其在城市長大的孩子,已經成為獨生子女時代,“四位老人,兩個父母,一個孩子”的“6+1” 家庭模式成為社會的主導。在家里,父母、親人對他們的呵護,無微不至;在學校,賞識教育的旗幟下,注重鼓勵與表揚。獨生子女的優越感讓孩子們漸漸形成了強烈的自我意識,凡事以自我為中心,父母為自己任何的付出都是理所當然。腦袋里裝滿空洞的書本知識,實際行動卻背道而馳。一味索取,不知奉獻,作為老師,頗感憂慮的同時,也想做一些積極的嘗試。
片段一:媽媽的辛苦
成長計劃手抄報篇三
大學生成長計劃是清華大學的一項教育改革實驗,旨在通過培養學生的性格、素養、能力,全面提升其個人綜合素質。今年,我有幸加入了大學生成長計劃,并在過去的一年中,參加了多項課程和活動,有了一些體會和想法。
第二段:認識自己
在大學生成長計劃中,我們首先接觸到的是認識自己這一課程。在這個課程中,我們通過自我定位、性格分析、興趣測評等方式,更好地了解了自己的個性、優勢和劣勢。我發現,只有真正認識自己,我們才能更好地規劃自己的未來,找到真正適合自己的道路。此外,在認識自己之后,我們還要有意識地去完善自己的劣勢,更好地發揮自己的優勢,做一個更出色的自己。
第三段:強化能力
在大學生成長計劃中,我們還要參加各種培訓和活動,如團隊建設、溝通技巧、思維拓展等。這些活動不僅幫助我們讓更好地了解團隊合作的重要性,還能夠拓寬我們的思維,提高我們的溝通能力。其中最令我印象深刻的是在團隊建設中實踐出來的“一加一大于二”的觀點:大家合作,鼓勵彼此,才能夠發揮自己的最大優勢,取得更好的成果。這個經驗對我現在的團隊合作和項目管理有很大的幫助。
第四段:拓展視野
此外,大學生成長計劃還安排了多項文化參訪活動,如農村考察、企業實習、國外游學等。這些活動讓我們更深入地了解社會,擴大視野,增長見識。在農村考察中,我了解到了農村的生活和需要,在國外游學中,我學到了不同文化的理解和尊重。這些體驗都讓我更加開闊了眼界,領悟了更多的生活和社會真諦。
第五段:總結
大學生成長計劃是一項很有意義的活動,通過這一計劃,我學練并進,更全面地提高了個人綜合素質。我認為,這個計劃不僅適用于我的大學生涯,也適用于以后的職業生涯。當我需要考慮人生規劃和自我定位時,我會回想起這個計劃,回想起認識自己、強化能力、拓展視野的過程,然后進一步發掘自己的潛力和價值,追尋自己的夢想。
成長計劃手抄報篇四
作為一名大學生,如何讓自己在這四年內學有所獲,成長為更好的自己?我的大學生成長計劃在這一點上為我提供了極大的幫助。在經過一段時間的實踐和探索之后,我深刻認識到,制定并實施一份可行的大學生成長計劃對于塑造自己的未來至關重要。
第二段:一個好的計劃需要許多因素的支持
任何一個好的計劃首先需要一個良好的思想構架和較為完整的目標設定。這就需要自己濃厚的求知欲、扎實的專業技能以及對未來的清晰認識。除此之外,還需要許多外部條件的支持,例如大學提供的資源環境,周圍人對自己的支持和鼓勵,社團組織及活動的參與等。由此可見,一個好的計劃是不僅僅依賴于個人能力的,更多的是凝聚集體的力量。
第三段:制定計劃時需要突出重點,篩選出重要的事項
每個人在學習和成長過程中都會有一個自己的板塊,是自己應該優先關注的部分。另一方面,每個人也都有優先級不同的重要事項,需要在時間和精力有限的情況下進行篩選和把握。因此,在制定大學生成長計劃的時候,需要把這些關鍵內容明確、梳理出來,逐一分析,制定出可行的行動計劃。
第四段:付諸行動和不斷調整
制定計劃不是最終的目的,付諸行動才是取得最終成功的必要條件。做行動計劃也需要有計劃的過程,這個過程中可能會出現一些問題、挑戰和困難。這時,我們需要不斷審視和調整自己的計劃,尋找合適的解決辦法,按照計劃逐步實現自己的目標。
第五段:總結心得
通過制定大學生成長計劃,我逐漸懂得了一個好的計劃所需要的因素和步驟。同時,我也發現,把計劃貫徹到實行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我們需要不斷學習和探索,增強自己的能力和信心,才能把計劃順利地付諸實踐。 因此,遇到挫折、困難時,不要放棄,保持信心,不斷調整自己的計劃。最后,我相信,只要我們有一份明確的目標,有一張詳細的計劃圖紙,以及對于實現這些計劃的不懈追求,我們的努力一定會有所回報。
成長計劃手抄報篇五
最近,我參加了學校的大學生成長計劃,并有幸順利完成了一年的課程學習。這個計劃開啟了我作為大學生的成長之旅,并使我受益匪淺。以下是我對這個計劃的心得體會。
第一段:計劃的開展
大學生成長計劃是在我進入大學的時候就已經開始推行的。這個計劃由校方出資組織,旨在幫助大學生實現更加全面和全面的成長。計劃的核心是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擴大他們的眼界和視野,并為他們提供實習,志愿服務和社交機會。通過這個計劃,我們有機會探索我們擅長的領域和專業,培養我們的領導力,并建立真正的聯系。
第二段:課程的安排
在大學生成長計劃中,學生被分為不同的年級。每個年級內,學生都必須完成相應的課程學習以獲得學分。計劃的課程安排涵蓋了許多不同的主題,包括領導力,職業規劃,社交技能和服務學習。對于許多學生來說,這些課程對于他們成為更具有見識和成就的人來說都是非常有用的。
第三段:實習和志愿服務
在計劃的過程中,我們被要求參加實習和志愿服務。這些機會允許我們將課堂上所學到的知識帶到現實中,為社會做出貢獻。參加實習和志愿服務也為我們提供了展示自己領導力和管理能力的機會。這些經歷非常寶貴,可以幫助我們發掘自己獨特的優勢,為未來的職業道路做好準備。
第四段:領導力的培養
大學生成長計劃鼓勵學生在課程和實習中積極擔任領導角色。學生們被鼓勵接受挑戰,將自己置于不同的環境中,以培養他們的勇氣和自信。這些機會為我們提供了展示自己實施能力的機會,并使我們學會了如何與團隊合作和管理他人。這些技能對于我們未來的職業道路至關重要,并有助于我們在日常生活中變得更加自信和獨立。
第五段:總結
大學生成長計劃是一個非常啟發性和富有意義的課程。它提供了豐富的學習和發展機會,為我們的學習和成長提供了遠離充滿啟發性的路線圖。通過這個計劃,我學會了很多技能,結交了許多新朋友,并展現出了更為自信的個性。這個計劃不僅是一個優秀的學習機會,而且是幫助我們變得更好的一個機會。
成長計劃手抄報篇六
“丁零零……”放學了。曉月回到家。
“月月~今天在學校開心嗎?”“嗯,還好。姐,我都初二了,你怎么還說這話。再說姐你都二十多了!”“哎呀!你可不能像姐姐呀!你姐姐我還沒考上北大,月月一定要上北大哦!”“知道了知道了。”曉月有些不耐煩。
真是的!我都初二了!怎么還是斗不過倪雪!她不就是背后有一堆老師罩著嘛!沒有老師,我譚曉月也比得過她!曉月心想。她現在很不服氣。
“對了,月月啊,今天咱媽找了個保姆,聽說比姐姐還小。”“啊?哦。”“那個保姆呀,聽說手藝、學歷,樣樣都好。”“真的?”“難不成姐姐騙你?”曉月從廚房走進了房間。
“太好了!”曉月在房間里小聲驚呼,“這下有人和我說話了!”
怎么回事呢?是這樣的:曉月的媽媽在很遠很遠的地方上班,而曉月的爸爸開了一家大公司,整天忙里忙外,沒有時間從老遠的地方趕來,姐姐只有雙數天在,姐姐也要讀書,在攻讀研究生。所以曉月一天很孤單,只能看看電視、寫寫小說。
星辰家。
“媽!餓死了!”“乖女兒!飯馬上好了!你先吃些薯片。”“哦,媽,哥呢?”“你哥啊?在房間。”
“哥!你又吃我的零食!你都二十多了!還吃垃圾食品?”“你還知道是垃圾食品啊?那你就要感謝你哥。”“你吃我東西我還謝你?”“哥是在幫你把垃圾‘扔掉’。”“我寧愿自己‘扔掉’!”“嘿嘿……”
過了一會,星辰又湊在哥哥的電腦旁了:“哥,你在干嘛?”“嘎吱嘎吱(吃薯片聲)……嗯?我…在…寫小……說嘎吱嘎吱……”“吃完說清楚!”“我在寫小說!”“寫什么小說啊?”“校園小說。”“嘿嘿,哥啊……”星辰故意不說,奸笑著對著哥哥:“說!劉晨陽!你是不是把你女朋友寫在上面了?哈哈哈!”“亂說什么?!你哥才沒女朋友呢!”“鬼才信!”
星辰說完就跑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