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一名教師,通常需要準備好一份教案,編寫教案助于積累教學經驗,不斷提高教學質量。教案書寫有哪些要求呢?我們怎樣才能寫好一篇教案呢?下面是小編帶來的優秀教案范文,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幼兒園好寶寶教案篇一
認識紙張活動后,有一次自己喝水時不小心把一張紙打濕了,這時,曾俊杰小朋友說: “剛才就像洗澡時沖水一樣” 。盧可欣說: “紙張都壞了。 ”李建峰說:“也沒有壞拉,是 變軟了。 ”聽著孩子們的討論,我想:既然孩子對“紙張濕了”有這么多興趣問題,我 們何不走進童心世界,抓住孩子自發生生成的問題,組織一次科學探索活動,以孩子的 興趣點出發,讓孩子自己在實際操作中自己發現答案,自己整理經驗,自主獲得發展, 使他們的學習更為主動積極,培養好學、探究的品質。
林少英
二、分析教材
在這個活動中,主要是讓幼兒在自己的觀察、嘗試、探究中感知不同紙張吸水后的 變化過程。 主題從孩子的當前需要產生, 既符合幼兒的現實需要, 又有利于其長遠發展。 這一課題中的教具,具體、直觀、豐富多樣,是幼兒在生活中幾乎每天都能接觸到各種 紙張實物,因此,這一課題幼兒容易進入主題,接受和掌握活動內容。
三、確定目標 中班幼兒對事物表面特征的觀察已積累了一定的經驗, 本活動通過觀察、 猜想、操作,激發幼兒探索事物本質特征的興趣,而科學教育活動是在引導 幼兒親自探索和發展獲得有關經驗的過程,因此,針對本班幼兒和幼兒科學 教育的特點,我確定以下教學目標:
1、感知不同紙張吸水后的變化現象,能用語言與同伴交流探索的過程和結果。 2、用觀察、嘗試、探究、討論的方法客觀記錄事實。 3、知道愛惜紙張,體驗發現的快樂。
四、活動準備
根據教學目標,我做了如下準備: 1、卡紙、糖果紙、牛皮紙、即時貼、面巾紙、電光紙、報紙、手工紙等。 2、水盆六只,抹布若干、酸奶瓶、糨糊、毛筆等。 3、貼有相應紙卡的記錄紙人手一份。
五、教學方法。 教學方法。
針對這次教學活動的教學目標、教學設計和幼兒的實際情況,在整個教學活動過程 中以幼兒嘗試教學法為主,在教學過程中主要運用觀察法、發現法、比較法、記錄法相 結合, 滿足幼兒探索事物本質特征的愿望, 并運用了交流討論法、 把抽象的'問題具體化, 以便幼兒理解。
六、教學過程
(一)引入部分: 1、講講——請小朋友看看桌上這些是什么紙? (這些紙張是幼兒剛剛認識過的, 幼兒感受到刺激, 學習興趣和探索愿望立即被激 發出來了。 )
2、猜猜——那天我把紙張打濕時,曾俊杰說像洗澡一樣。如果給這些紙寶寶放到 水里洗澡,它們會變成什么樣呢? 3、 記記——現在請小朋友們把你的想法: 哪些紙洗了可能會爛?哪些紙可能不爛? 記錄在紙張上面。感覺洗了會爛的給它打個勾,不會爛的給它打個叉。 (二)探索過程: 1、洗洗——現在要請你們自己動手來試一試,把這些紙放到水里去洗一下,看看 到底會怎樣,要一張一張地洗,將紙放入水中,用手搓搓。 (驗證剛才猜想的結果。在洗的過程中,遷移洗手帕的經驗,提醒幼兒一張一張地洗, 將紙沉入水中, 用手搓搓。 教師以參與者的身份, 通過積極的語言和表情誘導孩子交談: 潮了、軟了、就爛了、 、吸水了、紙搓破了、也爛了……在洗的過程中,教師要面向全 體,引導得法。讓每個孩子在猜猜、洗洗、議議、找找、比比、記記、講講的過程中, 人人享有嘗試的機會,人人享有探索的自由。讓孩子們得以不斷發現問題,不斷運用原 有經驗,嘗試解釋新問題,建構新經驗。 ) 2、看看——哪些紙張會爛?哪些紙張不會爛? 3、記記——把實驗中的發現記錄在紙張上,看看剛才猜對了嗎? (三)呈現經驗: 1、將探索過程中的發現說給大家聽。 2、教育幼兒愛惜紙張。師:這些紙張對我們有什么用呢?所以,我們要愛惜它們, 不要隨意把它們損壞掉。 (四)拓展經驗: 1、你知道還有哪些紙?給他們洗澡會怎么樣? 2、討論:洗爛了的廢紙有什么用?不爛的廢紙又有什么用?出示花瓶,引導幼兒 觀看,爛了的廢紙,可以用膠水和顏料,調和成五顏六色的紙漿,涂在果奶瓶上裝飾成 美麗的花瓶。不爛的廢紙可制作剪貼畫,制作服裝道具。 (五)活動延伸:自主選擇,分組游戲 (在用廢紙漿裝飾花瓶等活動中, 孩子通過實際操作感受到廢物再利用、 廢物巧用, 環保意識也得到了增強。 ) 1、搗紙漿,裝飾花瓶。制作服裝道具、剪貼畫。 2、繼續實驗:在園內外收集毛邊紙,銅版紙,蠟光紙,紙杯、紙盒等,進行洗紙 活動。
《綱要》指出,教師要善于發現幼兒感興趣的事物、游戲和偶發事件中隱含的教育
價值,要關注幼兒在活動中的表現和反應,敏感察覺他們的需要,及時以適當的方式應 答。兒童是自主成長的主體,教師是一個支持者。從本次活動中,我們感悟到,孩子的 “異想天開”就是一次絕好的教育良機,我們應不斷更新教育觀念,調節教育行為,深 入研究幼兒、努力理解幼兒、耐心扶持幼兒,從孩子的現實需要出發,尊重孩子的意愿, 靈活組織教育活動,向孩子學習,與孩子共同成長。
幼兒園好寶寶教案篇二
反思一:
通過對上一節課所學知識的復習使學生對蠶的前一段時間的生長過程,有更深刻的印象,自然的過到本節所學的.內容——蠶寶寶變了新模樣。
在學習新知的時候,我主要圍繞著兩個活動進行,第一個活動圍繞著“蠶寶寶變成了什么樣”進行。在活動之前我首先讓學生想象一下,蠶寶寶把自己裹在蠶繭里到底會變成什么樣,學生可以展開合理的想象,各抒己見,然后通過觀察,發現蠶寶寶變成了蠶蛹,再組織學生對蠶蛹進行細致的觀察,在觀察的過程中應注意兩個問題:一是在學生觀察蠶蛹的變化的過程,注意蠶寶寶和蠶蛹的比較,發現蠶蛹的身體特點。另一個問題是蠶變成蛹以后,還會不會變成其他形狀做出猜測。同時鼓勵學生積極去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當學生對蠶蛹有了一定的了解以后,接下來進行第二個活動對“蠶繭的觀察”。在這一活動中,我分兩步進行,第一步是對蠶繭的形狀、顏色、大小進行觀察,充分發揮學生的探究積極性,第二步指導學生拉蠶絲活動。這一活動對學生來說,有一定難度,我對拉絲方法做了適當的指導。在兩個活動完成以后,再對所學知識做以適當拓展。學生通過做這個實驗不僅親眼看到了蠶絲的如何制成,增強了學生的動手能力,而且能夠潛移默化地感受到這種科學方法的魅力,讓學生深深地感到,我們的養蠶活動不僅僅是一次科學研究活動,它也是一次對“蠶文化”的深刻體驗。
反思二:
1.觀察蠶蛹,發現蠶蛹的體形粗短,像一個紡錘,分為頭,胸,腹三部分.讓學生了解蠶蛹還有生命,要是受到外界的刺激時會動.
2.觀察蠶繭個蠶絲,指導學生進行拉絲活動,讓學生進一步了解蠶絲的長度和質地,了解抽取蠶絲織成絲綢的可能性.在課堂上,學生都不太了解蛾子,我讓他們看書本的范圖,再進行詳細講解,讓他們了解蠶的這種形態叫做蛾.把它和蝴蝶蜻蜓做比較讓他們找出不同處和相同處來,從而對蛾子有詳細的了解,也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接著我們進行了拉絲活動,學生的積極性高漲,課堂氣氛非常好.
注:查看本文相關詳情請搜索進入安徽人事資料網然后站內搜索蠶寶寶變變變活動反思。
幼兒園好寶寶教案篇三
本學期,我們開展了第二主題《圖形寶寶》的主題活動。孩子們對于身邊的圖形都很感興趣。大部分孩子都能很清楚的分辨出長方形、正方形、圓形、三角形等,有一部分孩子,在本次主題活動結束后,也基本弄清各圖形的名稱。通過多元化的學習,孩子們了解在圖形在我們生活中的重要性。比如汽車輪子是圓的,它就可以滾動,如果變成了方形或三角形,它就跑不起來;再比如我們吹泡泡的工具,不論是方形的還是三角形的,吹出來的泡泡都是圓的。孩子們很投入于學習本次主題,收獲不少。
圍繞這一主題,我們開展了美術活動《小魚吐泡泡》、《糖葫蘆》,語言活動《圓圓圓》、科學活動《圖形食品品嘗會》、音樂活動《圓圈》、綜合活動《方臉盤和圓臉蛋》《積木娃娃本領大》等活動,通過一系列的活動,使幼兒認識了圖形,能夠遷移生活的經驗,說出身邊與各圖形相似的物品,感知圖形物品在我們生活中的'廣泛運用。在探索、發現中體會樂趣。幼兒能運用自己的感官去熟悉、分辨幾種常見的圖形。在日常生活中,讓幼兒自己去找、自己去看,自己去發現。
在早上的晨間活動中,我為幼兒提供了油泥,孩子們可以用油泥來制作各種不同形狀的圖形餅干。在區域活動中,孩子們可以用各種形狀的軟積木合作拼搭房子、小橋、城堡等。孩子們在活動過程中,也會與身邊小朋友多交流,會去評價身邊小伙伴的作品。這樣不僅培養了孩子們的動手操作能力,也提高了語言表達能力,更培養了孩子們的交往能力。
在主題墻布置環節,我設計了三個區域:小魚吐泡泡、圖形燈籠、圓圓圓。在小魚吐泡泡區域中,孩子們用大大小小的瓶蓋印章出小魚的泡泡;在圖形燈籠區域中,孩子們給各種不同的圖形涂上顏色,并制作成不一樣的燈籠裝飾。在圓圓圓區域中,孩子們和爸爸媽媽尋找了身邊圓形的物品。
《圖形寶寶》這一主題比較貼近孩子們的生活,孩子們認識了各種圖形,也對生活中圖形充滿的興趣,真正的學習中尋找、探索。
幼兒園好寶寶教案篇四
數學《圖形寶寶找家》這個活動在我們備課班時就曾經激烈的討論過,我們認為現在的孩子對于圖形基本都能認識,但對于操作計數的能力比較差,因此,我們一致決定把這個分類計數作為活動的難點去突破,因此在活動的組織過程中,也加重了這部分的比率。原教案中設計的是讓每個孩子都動手擺一擺,將各種圖形拼成一幅圖,然后再進行計數,但我們認為這樣的話,孩子用在拼圖的時間肯定會很長,而且不一定能拼得完成,而計數的這個環節肯定要因為時間關系而縮短,那這個活動的目標就不能很好的完成了。因此,我們將這個活動進行了修改,將幼兒操作拼圖,變成了直接提供圖片,讓幼兒進行操作計數。
在我組織完活動后,我反思,雖然大部分的小朋友都能正確的進行計數,但是我再仔細的研究教案,發現我們把第二、三個活動目標給忽略了:嘗試變化圖形片擺放的位置,以表示圖形娃娃的多種姿勢;觀察并學習同伴拼搭圖形娃娃的方法。新《綱要》中對幼兒數學的目標定為:“能從生活和游戲中感受事物的數量關系并體驗到數學的重要和有趣。”所以,我沒有能按照新《綱要》的.要求去做,是不利于幼兒的發展。找到了問題的所在,于是,我想,我可以把這個活動進行兩教時,在下一個活動中讓幼兒自己來拼,自己來擺,然后再進行計數,這樣一來,這個活動的三個目標就能教好的達成了。
我想,在以后的活動中,我會繼續多學習新《綱要》的精神,并將它融入到我組織的每個活動中,讓幼兒能在一個良好、輕松的氛圍中各方面都得到好的發展。
幼兒園好寶寶教案篇五
反思一:
通過對上一節課所學知識的復習使學生對蠶的前一段時間的生長過程,有更深刻的印象,自然的過到本節所學的內容——蠶寶寶變了新模樣。
在學習新知的時候,我主要圍繞著兩個活動進行,第一個活動圍繞著“蠶寶寶變成了什么樣”進行。在活動之前我首先讓學生想象一下,蠶寶寶把自己裹在蠶繭里到底會變成什么樣,學生可以展開合理的想象,各抒己見,然后通過觀察,發現蠶寶寶變成了蠶蛹,再組織學生對蠶蛹進行細致的觀察,在觀察的過程中應注意兩個問題:一是在學生觀察蠶蛹的變化的過程,注意蠶寶寶和蠶蛹的比較,發現蠶蛹的身體特點。另一個問題是蠶變成蛹以后,還會不會變成其他形狀做出猜測。同時鼓勵學生積極去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當學生對蠶蛹有了一定的.了解以后,接下來進行第二個活動對“蠶繭的觀察”。在這一活動中,我分兩步進行,第一步是對蠶繭的形狀、顏色、大小進行觀察,充分發揮學生的探究積極性,第二步指導學生拉蠶絲活動。這一活動對學生來說,有一定難度,我對拉絲方法做了適當的指導。在兩個活動完成以后,再對所學知識做以適當拓展。學生通過做這個實驗不僅親眼看到了蠶絲的如何制成,增強了學生的動手能力,而且能夠潛移默化地感受到這種科學方法的魅力,讓學生深深地感到,我們的養蠶活動不僅僅是一次科學研究活動,它也是一次對“蠶文化”的深刻體驗。
反思二:
1.觀察蠶蛹,發現蠶蛹的體形粗短,像一個紡錘,分為頭,胸,腹三部分.讓學生了解蠶蛹還有生命,要是受到外界的刺激時會動.
2.觀察蠶繭個蠶絲,指導學生進行拉絲活動,讓學生進一步了解蠶絲的長度和質地,了解抽取蠶絲織成絲綢的可能性.在課堂上,學生都不太了解蛾子,我讓他們看書本的范圖,再進行詳細講解,讓他們了解蠶的這種形態叫做蛾.把它和蝴蝶蜻蜓做比較讓他們找出不同處和相同處來,從而對蛾子有詳細的了解,也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接著我們進行了拉絲活動,學生的積極性高漲,課堂氣氛非常好.
注:查看本文相關詳情請搜索進入安徽人事資料網然后站內搜索蛋寶寶變魔術活動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