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論是身處學校還是步入社會,大家都嘗試過寫作吧,借助寫作也可以提高我們的語言組織能力。大家想知道怎么樣才能寫一篇比較優質的范文嗎?下面我給大家整理了一些優秀范文,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我們一起來看一看吧。
綠水青山篇一
在現實生活或工作學習中,許多人都有過寫作文的經歷,對作文都不陌生吧,作文是由文字組成,經過人的思想考慮,通過語言組織來表達一個主題意義的文體。你寫作文時總是無從下筆?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綠水青山寫景作文,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踏上異鄉的人生之路,我的家鄉沒有春夏秋。”他已經離開家鄉將近30年了。我經常想念我的家鄉,除了我的家人。事實上,我最想念的是家鄉的綠水青山。
“我們看著環繞著你們村莊的綠樹,還有外圍群山的淡藍色”是我家鄉的真實寫照。鹿鐘山區的這個小村莊三面環山,只有一條路通向外面的世界。這是我對天堂的印象。
我經常告訴別人我的家鄉非常美麗。當一家人坐在家里吃飯時,他們可以看到不遠處的綠水和青山。每家每戶都在深山里喝山泉水,這是非常甜蜜和美麗的想法!
記得小時候,夏天充滿了快樂。那時,山上的樹木郁郁蔥蔥,從遠處看就像一大片綠色的海洋。森林里有許多小動物,它們都出來戰斗。樹枝上的'鳥兒在啁啾,唱著動人的歌曲。河流像圍巾一樣包圍著群山,畫面非常溫暖。河水映出了樹木,變成了一幅綠色的油畫。
此外,我還記得山里的奇形怪狀的石頭。厭倦了和我的小朋友玩耍,我躺在一塊大石頭上,聽著樹林里的蟬鳴,就像幾首搖籃曲。望著樹葉間的陽光,慢慢閉上眼睛,瞇上一會兒。我們喜歡穿梭在這樣的青山綠水之間。我不知道有多少石頭承載了我和我的夢想。
當我醒來時,太陽落山了,給整個村莊蒙上了一層面紗。山里的鳥兒已經回家了,河流也降低了音調,害怕打擾即將到來的夜晚。
慢慢地,綠色的山丘被染成了深綠色,河水沉沉睡去,整個村莊靜悄悄的。我和我的小朋友帶著野果回家玩。
我還記得小時候,秋天充滿了收獲。在山上的梯田里,可愛的村民們小心翼翼地照顧著莊稼,就像照顧自己的孩子一樣。食物伴隨著快樂,汽車裝載著食物。農夫的叔叔小心翼翼地把頭埋在田野里,牛和鞭子的叫喊聲在山谷中回蕩,夾雜著丁咚河水,奏出了一曲豐收的樂曲。大片的田地翻了過來,農夫的叔叔坐在田地的最前面,拿出他的香煙,吸了幾口,好像他已經改變了自己。看,老牛在流口水!哈哈的笑聲.在這個秋天,青山綠水都笑了!
當我如此舒適的時候,我呆在我的家鄉,在青山綠水中。我真的想回到我的家鄉,擁抱青山綠水,親吻她。把它放在我的腦海里,繼續遠離!
我希望家鄉的綠水青山不變,希望祖國到處都是綠水青山。
綠水青山篇二
在平凡的學習、工作、生活中,大家一定都接觸過作文吧,作文要求篇章結構完整,一定要避免無結尾作文的出現。為了讓您在寫作文時更加簡單方便,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關于綠水青山的作文,歡迎閱讀與收藏。
不久前,我在電視上看到一則關于“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公益廣告。畫面上一幅美麗的風光圖呈現在我眼前:藍天、碧海、沙灘和飛翔的海鳥,讓我立刻充滿了向往……只有保住綠水青山才能保住金山銀山啊!我暗暗下定決心,一定要保護好環境!
那天,學校組織義工活動,我便在第一時間報名參加了。在中山路街頭,我們一邊清理著地面上的垃圾,一邊舉著“請將垃圾扔進垃圾桶”的標語沿著街道行進。可沒過多久,疲勞就開始侵蝕我們的身體。就在我快要放棄的時候,我想起了老家門前的沙灘,如果我們這么容易就放棄,大家不堅持保護環境,這里的`環境就會變得和老家門前的沙灘一樣糟!想到這里,我便下定決心,一定要堅持下去!于是我更加用力地掃了起來,同學們見我這般堅持,都更加賣力地掃了起來。游人們見狀,也紛紛豎起大拇指,并幫助我們清理垃圾。雖然那天很冷,可我們的心里都暖烘烘的。
垃圾分類對保護環境十分有效。我們社區組織了一次有意義的活動---讓小朋友當垃圾分類督導員。我果斷報名參加了。周末,我整裝待發,準時上崗。第一個投放垃圾的人來了,是個70上下的老奶奶,弓著背,行動遲緩。我定睛一看,里面絲毫沒有分類過的痕跡,把茶葉渣放進了其他垃圾袋里。緊張的我竟一時語塞,不知要說什么,只是眼巴巴地看著他一股腦兒地把其它垃圾扔進了廚余垃圾的垃圾桶里,我心里很不是滋味。此時,我暗下決心,下次一定要為保衛綠水青山出一份力。第二個投放垃圾的人來了,我緊張的心情稍有緩解,看著里面錯誤的分類,一邊把礦泉水瓶從廚余垃圾袋里撿出來,一邊開口糾正:“礦泉水瓶是可回收的,放在廚余垃圾里不僅會浪費資源,還會污染環境,以后不能再犯這種錯誤了哦!”一語終了,他對我投來了贊許的目光。我心想:yes,我把礦泉水瓶回收利用了,這樣積少成多,可以節省多少寶貴的資源啊!我快活極了。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這句話不應該只是一張張文件上冰冷的漢字,而應該深入每個人的心中,人人都努力地去踐行,人人都把環保先進的思想理念傳遞給身邊的每一個人,努力地去踐行,就一定能讓山更青,水更綠,天更藍,將“綠水青山”變成看得到摸得著的“金山銀山”。
綠水青山篇三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高度重視生態文明建設,將馬克思主義生態理論與新時代中國生態文明建設實踐相結合,形成了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這是我們黨的重大理論和實踐創新成果,也是新時代推進生態文明和美麗中國建設的根本遵循。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進一步提出,要堅持和完善生態文明制度體系,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連云港市灌云縣作為蘇北跨越式發展的典型縣份,必須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堅持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基本國策,堅持“節約優先、保護優先、自然恢復為主”的方針,堅定走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道路。
一、內化于心,切實提升對生態文明建設的理論認識
生態文明是人類遵循“人—自然—社會”和諧發展這一客觀規律而取得的物質與精神成果的總和,是以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推動社會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為基本宗旨的社會形態。
加強生態文明建設是守好綠水青山的政治擔當。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高瞻遠矚,審時度勢,把生態文明建設作為統籌推進“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和協調推進“四個全面”戰略布局的重要內容,把“綠色發展”確立為五大發展理念之一,把“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納入新時代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基本方略,把“生態文明”寫入憲法,把“美麗中國”確定為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重要目標。在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指引下,中國的生態文明建設、綠色發展,從認識到實踐發生了歷史性、轉折性、全局性變化。特別是2019年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在多個重要場合多次強調要加強生態文明建設。他深刻指出,在“五位一體”總體布局中生態文明建設是其中一位,在新時代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基本方略中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是其中一條基本方略,在新發展理念中綠色是其中一大理念,在三大攻堅戰中污染防治是其中一大攻堅戰。生態文明建設“四個一”的明確定位,既充分體現了黨對生態文明建設規律的把握,又體現了生態文明建設在新時代黨和國家事業發展中的地位。為此,我們必須進一步提高站位,堅決貫徹中央、省、市關于生態文明建設的新思想、新理念,不折不扣地落實好中央、省、市重大決策部署,治理好生態環境,守護好綠水青山,讓灌云的天更藍、水更清、地更綠、環境更美麗。
加強生態文明建設是實現高質量發展的必由之路。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我國經濟已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需要跨越一些常規性和非常規性關口。”高質量發展是體現新發展理念的發展,其中一個要義就是要把“綠色+”融入經濟社會發展各方面,讓綠色發展成為發展中的普遍形態。灌云山海相擁,境內灌河、鹽河、善后河、五灌河等多條淡水河流縱橫交錯,生態環境良好,生態優勢明顯。灌云再也不能走過去那種過度依賴增加物質資源消耗、過度依賴規模粗放擴張、過度依賴高能耗高排放的發展模式,必須全面貫徹中央、省、市各級黨委政府推動高質量發展的要求,把生態環境保護擺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堅持走生態優先、綠色發展之路,把生態文明建設作為加快產業轉型、推動城市轉型的重大機遇,協調推進經濟高質量發展和生態環境高水平保護,將生態優勢轉變為經濟優勢,真正讓綠色成為灌云高質量發展的鮮明底色。
加強生態文明建設是滿足美好生活的迫切需要。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們的奮斗目標。良好生態環境的形成,可能需要上千年、上萬年、上億年時間,而對它的破壞則可能只是幾十年、幾年甚至是一朝一夕。良好生態環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生態環境在幸福指數中的地位不斷凸顯,老百姓已經實現了從“盼溫飽”到“盼環保”、從“求生存”到“求生態”的轉變。清潔空氣、潔凈飲水、安全食品等優質生態產品,正在日益成為廣大群眾的所想、所盼、所急。提升生態環境,建設更高水平的生態文明,關系到全縣人民的根本利益,是民意所在、民心所向。我們必須以對人民群眾和子孫后代高度負責的態度,把生態環境保護擺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把綠色發展理念貫徹到底,把生態文明建設工作落實到位,從群眾反映最強烈的問題抓起,從群眾最不滿意的地方改起,堅決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更好地滿足人民群眾對優美生態環境的需求。
二、外化于行,努力寫好灌云綠色發展的新篇章
隨著改革開放的全面深化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深入推進,經濟社會發展與生態保護之間的平衡問題,逐漸成為新時代中國發展的重要課題。必須始終堅持以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為指引,保持加強生態文明建設的戰略定力,齊心協力,爬坡過坎,積極探索以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為導向的高質量發展新路子,使良好的生態環境成為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支撐。
用好產業“加減法”,書寫轉型發展最深刻的答卷。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生態環境保護和經濟發展不是矛盾對立的關系,而是辯證統一的關系。我們要深刻認識到,抓保護不是不發展,而是為了更好地發展。必須準確把握好發展和保護的關系,始終突出綠色發展主基調,堅定不移推進產業轉型升級,不斷調結構、優布局、強產業、全鏈條,推動傳統的“大量生產、大量消耗、大量排放”的生產模式向“高效能、低耗能、低排放”的生產模式轉變,努力走出高質量發展的灌云道路。一方面,減少污染企業存量。過去的灌云可以說是“化工大縣”,化工產業占據全縣財政收入的“半壁江山”。由于臨港產業區建園初期門檻較低、監管不嚴,引進的化工企業大多是高污染、高耗能的小化工企業,隨之而來的環境污染、安全隱患等問題逐步凸顯,成為灌云高質發展的“絆腳石”。近年來,灌云縣堅決以“壯士斷腕”的決心和勇氣,按照最高的標準、最嚴的要求,持續發力推進化工園區專項整治,配套完善園區基礎設施建設,不斷加快淘汰落后產能和污染企業。化工企業從最多的141家減少到2018年底的82家,到2021年底力爭淘汰退出企業不低于70%。另一方面,加大綠色產業集聚。嚴控用地比例關、企業準入關、項目質量關,堅決按照省、市相關政策法規和“行業關聯、投資強度、資源消耗、污染控制、建設強度”的“五項門檻”審批新上項目,決不新上一個環保安全不達標項目。充分依托灌云獨特的交通綜合優勢和港口資源優勢,加快建設區域性海河聯運樞紐中心,加快打造以華能智慧能源基地為龍頭的新能源、以臨海新材料為支撐的新材料、以鷹游紡織為核心的高端紡織、以紫燕食品為主體的健康食品、以軌道交通為拉動的裝備制造等特色產業鏈,逐步實現低端產業向綠色產業轉型集聚。
打好環保“攻堅戰”,書寫污染治理最過硬的答卷。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生態環境保護大會上明確要求,“要把解決突出生態環境問題作為民生優先領域”。當前,重污染天氣、黑臭水體、垃圾圍城、農村環境已成為民心之痛、民生之患,嚴重影響人民群眾生產生活,老百姓意見大、怨言多,甚至成為誘發社會不穩定的重要因素。為此,灌云縣緊緊圍繞群眾最關注的生態熱點話題,全力解決大氣、水體、土壤等環境污染突出問題,致力打造生態綠色家園,切實提升老百姓真正享有美好生態環境的獲得感、幸福感。一是扎實開展藍天保衛行動。制定大氣污染防治預警和應急處置方案,開展工地揚塵、柴油車船、燃煤排放、秸稈綜禁、“散亂污”企業整治、“降塵治車”等專項治理行動,全面完成燃煤小鍋爐拆除任務,全縣空氣質量明顯改善,pm2.5平均濃度為連云港全市最優。二是扎實開展水污染防治行動。全面落實“河長制”“灣長制”,國省考斷面和重點水功能區水質持續穩定達標,灌河口設立的12個監測點海水水質全部達標,多年絕跡的燕尾港特產“四腮鱸魚”重回燕尾港;加強農業面源污染和畜禽污染防治,禁養區養殖場全部關閉拆除;持續開展飲用水水源地保護、城區黑臭水體整治,集中式飲用水源地水質達標率達到100%,建成區黑臭水體基本消除。2018年全縣河長制工作榮獲連云港市綜合考核一等獎,并榮獲市優秀總河長最高獎——金鼎獎。三是扎實開展凈土壤修復行動。嚴格落實土壤污染治理與修復規劃,因地制宜做好污染土壤治理工作,大力開展重點行業企業土壤污染詳查,全面抓好工業固廢及污染地塊專項治理,推進畜禽養殖污染治理常態化監管和藥肥減量工程,區域土壤環境質量不斷改善。
繪好城鄉“新畫卷”,書寫生態宜居最靚麗的答卷。各級各類城市創建是地方政府從生態制度、生態環境、生態空間、生態經濟、生態生活、生態文化等方面落實新發展理念,促進區域經濟、社會與環境協調發展的重大舉措,對于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推動環境保護歷史性轉變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一直以來,灌云縣委、縣政府堅持把開展城鄉創建作為一項重要工作來推動。圍繞加快補齊人居環境突出的短板問題,以加大對水、電、路、氣、網、水利等基礎設施建設投入為抓手,推動人與自然之間、城鄉資源要素之間的良性互動,從而逐步實現生態宜居這一目標。一是全面啟動城市同創。緊密結合創建國家衛生城市、全國文明城市、省級生態文明建設示范縣、省級生態園林城市以及大伊山省級旅游度假區升級版打造等工作,以“山清水秀,綠色屏障”為目標,著力構建“水、路、綠”三網并行的城市綠網生態體系,建設內部“成網”、外部“成環”的生態綠色城市。并先后創成省文明城市、省衛生縣城、省生態縣,國家衛生縣城創建也順利通過綜合評審驗收。二是加強農村環境整治。深入學習浙江省“千村示范、萬村整治”工程經驗,突出抓好農民居住條件改善、垃圾污水處理、廁所革命、農業面源污染、村容村貌整治提升等工作,深入推進城鄉生活垃圾分類,補齊農村公共服務短板,加快完善農村道路網絡,推動農村人居環境不斷改善。2019年國家衛生鄉鎮基本實現全覆蓋,全縣農村無害化衛生戶廁普及率達到96.5%。三是深入推進綠化造林。以創建省“三化”示范縣和助力全市創建國家森林城市為目標,開展大規模國土綠化行動。2016年以來,全縣面上累計完成成片造林5.4萬畝,新建沿海防護林1.5萬畝,新打造省級綠化示范村及“三化”示范村40個,培育栽植珍貴用材樹種和優質鄉土樹種350萬株。2018年、2019年,灌云縣連續兩年被評為江蘇省“三化”示范創建工作先進縣。
做好治理“長效化”,書寫生態建設最持久的答卷。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統籌山水林田湖草系統治理,從系統工程和全局角度指明了生態環境治理之道,對改善和優化人與自然關系、形成和諧相處的生態文明新局面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在生態文明建設進程中,灌云縣結合縣情實際,建立健全生態文明建設組織推進、輿論宣傳、壓力傳導等制度體系,全力構建全縣上下共建共享生態文明的體制機制。一是建立高位運行的組織推進機制。為確保污染防治各項工作的順利推進,灌云成立了縣生態文明建設、化工整治、秸稈綜禁、“降塵治車”藍天保衛一號行動、飲用水源地集中整治、河道“兩違”專項整治等一系列領導小組,縣委、縣政府主要領導任組長。制定生態環境高質量三年行動計劃,建立健全縣、鄉、村三級組織體系,形成“一級抓一級、層層抓落實”的工作格局。如在碧水保衛戰方面,全面建立了以縣委、縣政府主要領導為政委和總河長的縣、鄉、村三級“河長”組織網絡體系,扎實推進全縣2條流域性河道、2條區域性河道、17條縣級骨干河道、129條鄉級河道、304條村級河道的保護、治理和管護工作,全縣共落實河長536名,縣、鄉、村三級河長均在門戶網站公示,實現全縣河道全覆蓋。二是形成高調的宣傳輿論氛圍。抓好生態文明建設,擁有天藍、地綠、水清的美好家園,既是我們的重大政治責任和歷史任命,也是每個人的夢想。灌云切實提高政治站位,提高全社會的生態文明意識,依靠人民大打一場全域生態文明建設的人民戰爭。縣委常委會、政府常務會專題研究各類環境污染防治工作,把生態保護納入縣委中心組學習內容,在縣四套班子“一班人”當中形成打贏污染防治攻堅戰的統一共識,在各鄉鎮(街道)、部門主要領導“一層人”當中形成合力攻堅的強大力量,在全縣群眾“一群人”當中形成全民參與、全社會關心支持生態保護的良好輿論氛圍。
(作者系中共江蘇省委黨校第35期省管干部進修班學員,中共江蘇省灌云縣委副書記、縣人民政府縣長)
責任編輯:劉志剛
相關熱詞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