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學工作計劃包括教學目標、教學重點、教學方法及評價方式等內容,是教師實施教學的依據。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教學工作計劃范文,供大家參考。希望可以給大家在制定教學工作計劃時提供一些啟示和幫助。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過零丁洋教案(精選17篇)篇一
《過零丁洋》是文天祥的著名愛國七言律詩,作于詩人被俘后的第二年。1279年正月,元軍出珠江口,進攻南宋的最后據點厓山(在今廣東新會南海中),戰敗被俘的文天祥被押解同行。船過零丁洋,元軍都元帥張弘范逼迫文天祥招降堅守厓山的宋軍統帥張世杰,文天祥寫下此詩表明以死殉國的決心。這是一首永垂千古的述志詩,也是文天祥的代表作。
一、凄楚之情蕩氣回腸。
詩的開篇追述自己早年入仕的機遇以及后來抗元兵敗的經歷,首尾兩件事以概其余,呈現出時間的跨度,蘊含了詩人為國為官的種種辛苦;既而指出當時的局勢:國家山河支離破碎,亡國的悲劇已不可避免,亡國孤臣有如無根的浮萍漂泊在水上,無所依附。回首往事的殘酷,瞻念國家的災難,感喟身世的坎坷,萬般痛苦煎熬著詩人的情懷,字里行間我們不難感受到詩人國破家亡的巨痛與自責、自嘆相交織的蒼涼心緒。五六句緊承前意,進一步渲染生發,由對往事的痛苦回憶和對國家時局的殷憂回到現實,孤軍勇戰、兵敗被俘的詩人如今被囚禁在零丁洋的.戰船上,孤苦伶仃,身不由己,詩人心靈的痛苦顫栗不言而喻。這里詩作把家國之恨、艱危困厄渲染到極致,也把詩人的哀怨之情推向高潮。
二、慷慨之志感人肺腑。
從構思來看,前六句把詩人悲憤傷痛的情感渲染到極致,后兩句則筆鋒一轉,情緒由悲憤轉為激昂,由壓抑轉為高亢。“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是身陷敵手的詩人對自身命運的一種毫不猶豫的選擇。這慷慨激昂、大義凜然的詩句,表現了詩人的錚錚鐵骨,耿耿忠心。人難免一死,詩人愿為國而死,舍身取義,留下一片丹心,照亮史冊。詩歌直抒胸臆,以磅礴的氣勢收斂全篇,使得前面的感慨、遺恨平添了一種悲壯激昂的力量和底氣,表現出獨特的崇高美。這既是詩人人格魅力的體現,也表現了中華民族的獨特的精神美,其感人之處遠遠超出了語言文字的范圍。這句千古傳誦的名言,是詩人用自己的鮮血和生命譜寫的一曲理想人生的贊歌,也成了后來無數仁人志士的座右銘。
三、斐然文采超凡脫俗。
文天祥二十歲考取進士,從這首詩歌也可以看出詩人超凡的文才?!吧胶悠扑轱L飄絮,身世浮沉雨打萍。”詩人以“風飄絮”形容國勢如柳絮飄散,無可挽回,以“雨打萍”比喻自己身世坎坷如雨中浮萍漂泊無根,時起時沉。貼切的比喻真實地反映了當時的社會現實和詩人的境遇,蘊藏著極為深摯沉痛的情感,而詩人又著以“風飄”“雨打”,更凸現出情景的凄苦?!盎炭譃╊^說惶恐,零丁洋里嘆零丁。”詩人巧妙地擷取“惶恐灘”“零丁洋”兩個地名,使兩個具有雙層含義、帶有感情色彩的地名自然相對,表現出昔日“惶恐”與今日“零丁”的情狀,寫出了形勢的險惡和境況的???。這兩句對仗工巧,語意雙關,渾然天成,別有情味,令人百感交集,讀之愴然泣下,可謂詩史上的絕唱!
總之,這首詩熔敘事和抒情言志為一爐,格調沉郁悲壯,浩然正氣貫長虹,表現手法別具匠心,是一首驚天地、泣鬼神的偉大愛國主義詩篇。
過零丁洋教案(精選17篇)篇二
1、檢查背誦。
2、學習《過零丁洋》、《浣溪沙》兩首詩,要粗知大意,把握思想感情。
3、有感情的背誦。
教學重點:
有感情的背誦和默寫。
教學難點:
1、對詩中警策語句的理解與鑒賞。
2、理解并鑒賞詩的精練概括的語言。
教學步驟:
一、檢查背誦《渡荊門送別》、《秋詞》、《赤壁》。
1、朗讀古詩。
2、簡介作者及背景文天祥(1236—1283)字履善,一字宋瑞,號文山。吉州廬陵(今江西吉安)人。1256年(理宗寶佑四年)中榜上第一名。在賈似道當權時受排擠。1275年,元軍進攻臨安,宋朝廷下詔征勤王兵。任贛州知州的文天祥組成萬人的義軍,北上守衛。1276年任右丞相,被派往元軍營談判,被扣留。押解中在鎮江逃出,得到人民的幫助,流亡至通州(今江蘇南通),從海道到福建,與張世杰、陸秀夫等在福州擁生趙呈為帝,堅持抗元。1277年進兵江西收復了幾個縣城,使抗元形勢大力好轉。但不久為元軍所敗,退入廣東。1278年在五坡嶺(今廣東海豐北)被俘。元將張弘范叫他寫信招張世杰投降,遭拒絕,書《過零丁洋》詩以明志。1279年被送到大都(今北京),囚3年,途經威脅利誘,始終不屈。1283年1月9日(至元十九年十二月初九日)在柴市被害,從容就義。
此詩是文天祥的代表作,作與作者被俘后第二年。后來元軍統率張弘范再逼他寫信招降南宋在海上抵抗的將領張世杰等人,文天祥出此詩以明志杰。
3、討論:此詩首聯寫了個人和國家的哪兩件大事?
一是在他21歲時,因科舉走入仕途;二是在國家危急存亡關頭,起兵勤王抗元。
4、頷聯兩句有何聯系?用了什么修辭?
國家山河支離破碎,局勢危急,個人命運也動蕩不安,國家命運和個人命運緊密相連,歷經艱辛危苦。“風飄絮”形容國勢如柳絮飄散,無可挽回;“雨打萍”比喻自己身世坎坷如雨中浮萍漂泊無根,時起時沉。用了比喻的修辭。
5、頸聯上句追憶當年兵敗福建時,憂念國事的心情,下句寫目前不幸被俘的孤獨處境。
詩歌很巧妙地借惶恐灘和零丁洋兩個地名,寫出了形勢的險惡和境況的危苦??梢姡娭小盎炭帧?、“零丁”具有雙層含義。
6、尾聯是千古傳誦的.名句,抒發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
作者直抒胸臆,表明自己以死明志的決心,充分體現他的民族氣節。
7、文天祥拒絕降元“留取丹心照汗青”,是個有骨氣的人,你能舉出類似的事例嗎?
藺相如寧為玉碎,不為瓦全;蘇武執漢節牧羊十九年;民族英雄岳飛精忠報國最終死在風波亭上;朱自清寧可餓死也不吃美國的救濟糧;劉胡蘭在敵人鍘刀下慷慨就義。
8、你還能寫出哪些透著錚錚骨氣的名句?
粉身碎骨渾不怕,要留青白在人間(明。于謙《石灰吟》);寧可枝頭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風中(宋。鄭思肖《畫菊》);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顏(唐。李白《夢游天姥吟留別》);人不可有傲氣,但不可無傲骨(徐悲鴻)。
過零丁洋教案(精選17篇)篇三
1、學習《過零丁洋》。
2、在自讀自悟,合作探討中理解詩詞的思想內容及主旨,能準確流暢地背誦。
3、正確體會作者在詩中所抒發的思想感情。文天祥的《過零丁洋》是一首洋溢著愛國主義激情的詩篇,全詩慷慨悲壯,氣貫長虹,通篇洋溢著浩然正氣,是中華民族千古不朽的壯歌。
教學重點。
體會詩中抒發的愛國情情感,從中受到感悟。
教學準備。
預習課文,搜集相關資料。
教學過程。
1.分小組學習古詩:你們都讀懂了什么,還有什么不懂的,還有什么值得探討的。
2.全班交流,匯報學習成果。
(1)討論:這首七言律詩首聯寫了個人和國家的哪幾件大事?
明確:一是在他21歲時,因科舉走入仕途;二是在國家危急存亡的關頭,起兵勤王抗兀。
(2)額聯上下兩聯有何聯系?都運用了什么修辭方法?
明確:國家山河分裂,局勢危急,個人命運也動蕩不安,暗示國家命運和個人命運緊密相連。運用了比喻的修辭方法。
(3)頸聯中的“惶恐”“零丁”有雙層含義,請談談有哪雙層含義。
明確:一是兩個地名,另一層意思是寫出了形勢的險惡和境況的???。
(4)尾聯是千古傳誦的名句,抒發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
明確:表明詩人舍身取義,以死明志的決心,充分體現了他的民族氣節。
(5)文天祥的《過零丁洋》前三聯與尾聯在感情格調上有何區別?
3.學習背誦。
4.談感受,升華主題。
從這首詩中,你認識了一個什么樣的作者,從這里,你懂得了什么,你受到了什么啟迪?
查閱相關資料,了解作者的英雄事跡,寫一則讀后感。
板書:
小記反思:
過零丁洋教案(精選17篇)篇四
教學目標:
1、知道古詩中典故的作用。
2、知道借景抒情的寫作手法及作用。
3、體會詩中詩人的情感變化,理解詩人百折不撓的樂觀精神。
教學重點與難點:
教學重點:
1、知道古詩中典故的表達作用。
2、知道借景抒情的寫作手法及作用。
教學難點:體會詩中詩人的情感變化,理解詩人百折不撓的樂觀精神。
教學時間:1課時。
教材分析:劉禹錫的《酬樂天揚州初逢席上見贈》是古代酬贈詩中的一篇優秀之作,感情真摯深切,沉郁中見豪放,時間由過去到現在到未來,情調由低沉到高昂,波瀾起伏,發展極其自然,充分顯示出結構的巧妙,又恰當用典,含義十分豐富,耐人尋味。詩中借用景物描寫,創造出鮮明的藝術形象,表達人生哲理。做到了景、情、理三結合,有很強的藝術感染力。作者在詩中不僅表達了長年被貶片源之地、政治失意的憤懣,而且表示了對生活、對未來的積極、樂觀精神。詩中“沉舟側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兩句,表現了詩人對仕宦升沉、世事變遷的豁達襟懷。現在人們賦予它新的意義,常用它來說明新事物必將取代舊事物。
學生分析:
對古詩文可以說還是比較陌生的,特別是古詩的分析能力還比較的薄弱。《酬樂天揚州初逢席上見贈》是一篇比較復雜的古詩,結構內容分析上涉及到典故和借景抒情兩個知識點,情感體會上詩人的情感也是不斷地變化。所以,需要通過對這首詩細致的分析,使學生具備能從詩歌的結構上分析出詩人情感的能力。還有對于學生來說,新的知識必須從概念上加以解釋清楚,使他們能識別典故和借景抒情,并通過對兩者作用的分析,理解詩人所要表達的情感。
教學媒體:筆記本電腦、多媒體。
教學策略:
自由誦讀法:反復朗讀詩句,體會詩中作者所要表達的情感。體會這首詩的思想內容,品味詩歌語言的凝練美和音樂美。
教學過程:
板書。
酬樂天揚州初逢席上見贈。
劉禹錫。
情感變化凄涼地(地點)二十三年(時間)棄憤慨傷感苦悶典故空翻似(世態變遷、物是人非)生疏惆悵無奈借景抒情沉舟(殘破)千帆(生機勃勃)昂揚樂觀積極病樹(舊)萬木(新)。
長精神與友人共勉哲理/現實意義:新事物必將取代舊事物。
過零丁洋教案(精選17篇)篇五
1.有感情地朗讀并背誦課文。
2.結合資料理解詩歌意思,感受文天祥在詩中所表現出來的崇高氣節。
3.理解課后兩組詩句的意思。
4.認識一個生字,學會兩個生字。
教學重點。
1、通過閱讀理解課文,感受文天祥寧死不屈的堅定的高尚情操。
2、有感情朗讀并背誦這首詩。
課時安排:2課時。
教學準備:
1、查閱有關文天祥的資料。
文天祥生平簡介。
文天祥,字履善,又字宋瑞,號文山,1236年生于江西廬陵(今江西吉安南)淳化鄉富田村。其父愛讀書,也很重視孩子們的學業,設法聘名師就教。文天祥無論寒暑都要在貼滿格言警句的書齋中與弟弟一起誦讀、寫作、談古論今。18歲時,文天祥獲廬陵鄉??荚嚨谝幻?,20歲入吉州(今江西吉安)白鷺洲書院讀書,同年即中選吉州貢士,隨父前往臨安(今杭州)應試。在殿試中,他作御試策切中時弊,提出改革方案,表述政治抱負,被主考官譽為忠君愛國之心堅如鐵石,由理宗皇帝親自定為601名進士中的狀元。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二、簡介作者。
文天祥(1236-1283),字宋瑞,號文山,廬陵(今江西省吉安市)人。二十歲考中狀元,官至右丞相兼樞密使。祥興元年(1278年)冬,在廣東潮陽兵敗被俘。元將勸他寫信招降張世杰,文天祥拒絕。次年被送至大都(今北京市),囚禁四年,始終堅貞不屈,被元軍殺害。其作品有《正氣歌》、《指南錄》、《過零丁洋》、《文山先生全集》等。
三、簡介寫作背景。
1278年,文天祥率兵與元軍作戰于廣東潮陽一帶,不幸在五坡嶺被俘。元軍把文天祥囚于船上,元將勸他寫信招降宋將張世杰,文天祥拒絕。經過零丁洋時,他面對浩渺滄海,感慨國家命運,于是寫下了這首詩以表明自己的心志。
四、學生聽讀范讀錄音,強調學生注意朗讀節奏、重音及感情基調。
五、教師進行適當的朗讀提示。
六、學生嘗試有感情地朗讀詩文,感知詩文主要內容。
七、指名個別學生朗讀,師生對其朗讀進行適當點評。
八、學生齊讀詩作,增強對詩歌內容的感知。
九、組織學生結合課本注釋,逐句閱讀理解詩作,引導、幫助學生說說詩文的大意。
1、首聯回顧了詩人怎樣的經歷?
明確:一是讀經書入仕途(狀元出身);二是起兵抗元,戰斗了四年。
參考譯文:我這一生辛辛苦苦,靠著精通一種經書,并通過考試才進入了政界,可是卻在兵荒馬亂中渡過了四個年頭。
2、頷聯風飄絮雨打萍比喻什么?
明確:風飄絮比喻國家命運慘淡,危在旦夕;雨打萍比喻自己家破人亡,孤苦伶仃。
參考譯文:祖國的大好河山被敵人踐踏得支離破碎,象被狂風吹散的柳絮一樣;自己的一生動蕩不安,象被風吹雨打的浮萍一樣浮沉不定。
3、頸聯兩個惶恐,兩個零丁各有什么含義?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
明確:前者各表地名,后者各表心緒。表達對抗戰局勢的憂恐不安和對自身處境的自憐、哀怨。
參考譯文:兵敗撤退渡過惶恐灘時,與部下談起那些危難經歷,心中惶恐不安;而今身陷敵手,將士們死的死,散的散,只身被押解渡過零丁洋,更感到孤苦零丁。
4、尾聯表明了詩人怎樣的氣節?
明確:表明詩人舍生取義的決心,充分體現了他寧為玉碎,不為瓦全的崇高民族氣節。
參考譯文:人生自古誰無死,我寧愿讓一顆赤誠的愛國之心永照史冊,也決不屈服于敵人的刀下!
教師小結: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這句千古傳誦的名句,是詩人用自己的鮮血和生命譜寫的一曲理想人生的贊歌。確是一首動天地、泣鬼神的偉大愛國主義詩篇。
十、品味探究:你最喜歡這首詩中的哪一句?試說說自己的看法。
十一、拓展延伸。
推薦學生課外閱讀《正氣歌》,感受文天祥高尚的節操。
十二、鞏固練習。
1、《過零丁洋》一詩押韻,韻腳是。
2、《過零丁洋》前三聯與尾聯在感情格調上有何區別?
十三、作業。
1、熟誦并默寫這首詩。
2、課外積累與人生自古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類似的表達愛國、壯志的詩詞名句。
過零丁洋教案(精選17篇)篇六
辛苦遭逢起一經,干戈寥落四周星。
山河破碎風飄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灘頭說惶恐,零丁洋里嘆零丁。
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1、此詩首聯寫了個人和國家哪兩件大事?
一是在他21歲時,因科舉走入仕途;二是在國家危急存亡關頭,起兵抗元。
2、頷聯兩句有何聯系?用了什么修辭手法?
國家山河支離破碎,局勢危急,個人命運也動蕩不安,國家命運和個人命運緊密相連,歷經艱辛???。風飄絮形容國勢如柳絮飄散,無可挽回;雨打萍比喻自己身世坎坷如雨中浮萍漂泊無根,時起時沉,用了比喻的修辭手法。
3、頸聯寫了什么內容?惶恐灘和零丁洋指什么?
頸聯上句追憶當年兵敗時,憂念國事的'心情,下句寫目前不幸被俘的孤獨處境。詩歌巧妙地借惶恐灘和零丁洋兩個地名,寫出了形勢的險惡和境況的??唷?梢?,詩中惶恐和零丁具有雙層含義。
4、尾聯是千古名句,抒發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
作者直抒胸臆,表明自己以死明志的決心,充分體現了他的民族氣節。
5、文天祥拒絕降元留取丹心照汗青,是個有骨氣的人,你能舉出類似的事例嗎?
蘇武執漢節牧羊不變節;朱自清寧可餓死也不吃美國的救濟糧。
6、你還能寫出哪些透著錚錚骨氣的名句。
粉身碎骨渾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間。(明于謙《石灰吟》)。
生當作人杰,死亦為鬼雄。(宋李清照《烏江》)。
過零丁洋教案(精選17篇)篇七
2:有感情地朗讀并背誦全詩。
3:品味詩中感情充沛的語言。
4:體會本詩主旨,學習作者高尚的精神。
品味語言,把握主旨。
詩句中蘊含的感情及巧妙的手法。
首聯:不屈不撓無怨無悔。
頷聯:借用比喻憂國憂民。
頸聯:借用雙關抒寫感受。
尾聯:慷慨正義舍生取義。
一:感知文本。
1;老師范讀全詩。
2:學生結合注解,自由朗讀詩歌。
3:讓學生結合注釋,理解詩歌大意,并且標畫出不懂的地方。
4:學生舉手發問,老師釋疑。
5:補充文天祥抗元的故事。
多媒體打出文天祥抗元的故事后,要求學生結合自己的理解,分別說說故事對應哪些詩句,故事講完,順勢引導背誦。
二:質疑探究。
1:細讀文本,結合文章大意,根據自己理解,完成下面的填空。
我喜歡————————,因為它表現了―――――――――。
2:給大家留下5分鐘時間思考。
3:舉手發言,交流意見,做好評價,及時點撥、追問。
三:拓展延伸。
學完文天祥的故事之后,你一定有所感悟,把它寫下來,與同學交流。
這是一首永垂千古的述志。詩的開頭,回顧身世。意在暗示自己是久經磨煉,無論什么艱難困苦都無所畏懼。接著追述戰斗生涯:在荒涼冷落的戰爭環境里,我度過了四年。把個人命運和國家興亡聯系在一起了。三四句承上從國家和個人兩個方面,繼續抒寫事態的發展和深沉的憂憤。這一聯對仗工整,比喻貼切,真實反映了當時的社會現實和詩人的遭遇。國家民族的災難,個人坎坷的經歷,萬般痛苦煎熬著詩人的情懷,使其言辭倍增凄楚。五六句喟嘆更深,以遭遇中的典型事件,再度展示詩人因國家覆滅和己遭危難而顫栗的痛苦心靈。結尾兩句以磅礴的氣勢收斂全篇,寫出了寧死不屈的壯烈誓詞,意思是,自古以來,人生哪有不死的呢?只要能留得這顆愛國忠心照耀在史冊上就行了。
這句千古傳誦的名言,是詩人用自己的鮮血和生命譜寫的一曲理想人生的贊歌。全詩格調沉郁悲壯,浩然正氣貫長虹,確是一首動天地、泣鬼神的偉大愛國主義詩篇。
一、以題切入,確定基調。
生:岳飛、文天祥、還有上個學期學到的辛棄疾也是吧!
師:僅僅是路過零丁洋嗎?此時的文天祥為何會在零丁洋呢?
生(看注釋):不是的,文天祥此時被元軍俘獲,是作為俘虜押解路過零丁洋的。
師:對啊,此時的文天祥成為階下囚,成了元軍的俘虜,他會做何感想呢?
生:成為階下囚,他心里一定很難過,很痛苦。
生:還有傷感與無奈。
生(讀):朗讀這首詩,應該讀出無比沉痛的感情,還有一種深深的悲涼。
師:哪些詞語能體現出這種沉痛與悲涼呢?
生:辛苦、寥落、破碎、浮沉、惶恐、零丁等都可以看出詩人的苦痛。
生:不是,詩的尾聯應該讀出一種高亢激昂的感情,它與前三聯不一樣。
師:那該如何來讀呢?你們來試試。
生(讀)。
師:來比照一下,在朗讀的時候,前三聯運用的語調與尾聯一樣嗎?
生:不同。前三聯的語調是低沉的下壓的,尾聯的語調應是高昂的上揚的。(再讀)。
生(聽完):范讀與我們剛才的理解相吻合,只是聽不出處理不好的地方。
師:你們覺得范讀的語氣語調處理得完美無缺了嗎?再來聽一聽,注意換氣處。
生:哦,“惶恐灘頭說惶恐,零丁洋里嘆零丁”的中間過于緊促,應當將換氣再遲緩一下。
師:“緊促”說的到位而妥帖,非常好!我們就要有這種勇于質疑的精神,不迷信權威,就一定能有自己的'收獲。
二、走進詩人,品讀詩味。
師:你們了解文天祥嗎?誰來說說他是怎樣的一個人。
生:他是一個正氣凜然的人;他是一個愛國的人;他是一個敢于抵抗的人。
生:“辛苦”,說明他的經歷很坎坷?!案筛辍?,是指兵器,這里指戰爭,由這個詞可以看出帶兵打仗的經歷。
師(笑):“辛苦”確實能看出他經歷坎坷與艱難,可是能看出他是做什么的嗎?
生(恍然大悟):不是辛苦,應該是“一經”,“一經”是指儒家著作,說明文天祥是個飽讀詩書的人。
生:他的仕途之路飽含著滿腹的辛酸,哪有富貴之氣啊!
師:你們剛才說到“干戈”指的是他帶兵打仗,結局如何呢?
生:從“寥落”可以看出,他與元軍苦戰四年,并未能挽救南宋滅亡的命運。
生:他讀書的目的是為了國家,也為了實現自己的理想。
師:他心中有自己的榮辱得失嗎?這叫什么?
生:他心中沒有自己,裝的是天下。這叫胸懷天下吧!
師:我們具體來了解胸懷天下的文天祥。(出示文天祥的生平經歷)接下來我們學習頷聯。(生讀)。
師:從字面上來看,頷聯表達了怎樣的意思?
生:破碎的山河如同風中的柳絮,四下飄浮;自己的身世如同雨中的浮萍,時起時落。
師:運用了什么修辭?這樣的表達有何效果?
生:用了比喻。將國家與個人比作柳絮與浮萍,國家沒了,自己無依無靠,很形象地寫出了自己的孤苦無依。
生:暴風驟雨;冷風冷雨;凄風苦雨。
師:比較而言,哪個詞語更適合一些?
生:凄風苦雨。風雨的凄苦更加渲染出山河破碎的無限悲涼啊!
師:頸聯曾被人們視為這首詩的千古奇對,你們能說說它奇在哪里嗎?
生:對仗工整。
(眾笑):哪首詩不講究對仗啊?
生:這是兩處地名。
師:用詞重復乃寫作之大忌,你們想想,“惶恐”、“零丁”的意思一樣嗎?
生:不同,前一個指地名,后一個則是詩人的心境和感受。
師:那你們能說說這一聯奇在什么地方嗎?
生:詩人將地名與自己的感受結合起來,巧妙地用在詩句當中,仿佛這兩個地方就是詩人的寫照,也有了與詩人一樣的感情。
師:雖然文天祥一生流離,苦不堪言,但他依然保持著大丈夫的情操,詩的尾聯發出了怎樣的吶喊?這是一種怎樣的精神與氣魄?(齊讀)。
生:這兩句詩是詩人精神的寫照,他視死如歸,大義凜然,有著不屈的精神與氣魄。
生:我們看重的,不是他的成敗,而是他的精神與氣節。他的氣節證明著他就是英雄。
師:說得好!不以成敗論英雄,英雄所為英雄,在于他的擔當,在于他的精神,在于他的節操!所以,文天祥與他的詩歌始終光耀著千秋史冊,他的精神讓他永遠不朽!
師:文天祥的精神讓人驚嘆,你們還能列舉出類似的事例嗎?
生:鄧世昌、屈原、岳飛等都是。
師:你們這是說的人還是事呢?在說明事例的時候,要將人與事結合起來。
生:鄧世昌與致遠艦共存亡;岳飛誓死抗金;屈原寧死不屈投江而亡。
三、運用比喻,進行仿寫。
師:這首詩所表達的是國家的危急存亡與個人的坎坷遭際,可是詩人將二者融合起來,幻化成詩句的時候,卻經過了細心的錘煉與精巧的構思。比如首聯當中用一經指代讀書的經歷,用干戈指代殘酷的戰爭;頷聯里用比喻言說浮沉的國家與個人的命運。我們也來試一試,用比喻來言說某種情感。
示例:國破家亡的傷痛如同風中的柳絮,四下飄散,沒有歸依。
國破家亡的傷痛如同_______________。
生:國破家亡的傷痛如同雨中的浮萍,起起落落,孤苦無依。
生:國破家亡的傷痛如同天空的孤雁,獨自盤旋,沒有溫暖。
生:國破家亡的傷痛如同打碎的玻璃,支離破碎,難以愈合。
師:讓我們在《二泉映月》的伴奏中,齊讀本詩,再次觸摸文天祥的靈魂吧!
附言:昨日進行了公開教學,所講內容為文天祥的《過零丁洋》,特記之。
過零丁洋教案(精選17篇)篇八
2、在自讀自悟,合作探討中理解詩詞的思想內容及主旨,能準確流暢地背誦。
3、正確體會作者在詩中所抒發的思想感情。文天祥的《過零丁洋》是一首洋溢著愛國主義激情的詩篇,全詩慷慨悲壯,氣貫長虹,通篇洋溢著浩然正氣,是中華民族千古不朽的壯歌。
體會詩中抒發的愛國情情感,從中受到感悟。
預習課文,搜集相關資料。
一、導人新課。
1.分小組學習古詩:你們都讀懂了什么,還有什么不懂的,還有什么值得探討的。
2.全班交流,匯報學習成果。
(1)討論:這首七言律詩首聯寫了個人和國家的哪幾件大事?
明確:一是在他21歲時,因科舉走入仕途;二是在國家危急存亡的關頭,起兵勤王抗兀。
(2)額聯上下兩聯有何聯系?都運用了什么修辭方法?
明確:國家山河分裂,局勢危急,個人命運也動蕩不安,暗示國家命運和個人命運緊密相連。運用了比喻的修辭方法。
(3)頸聯中的“惶恐”“零丁”有雙層含義,請談談有哪雙層含義。
明確:一是兩個地名,另一層意思是寫出了形勢的險惡和境況的???。
(4)尾聯是千古傳誦的名句,抒發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
明確:表明詩人舍身取義,以死明志的決心,充分體現了他的民族氣節。
(5)文天祥的《過零丁洋》前三聯與尾聯在感情格調上有何區別?
3.學習背誦。
4.談感受,升華主題。
從這首詩中,你認識了一個什么樣的作者,從這里,你懂得了什么,你受到了什么啟迪?
三、拓展延伸。
查閱相關資料,了解作者的英雄事跡,寫一則讀后感。
四、作業:
板書:
小記反思:
過零丁洋教案(精選17篇)篇九
1、檢查背誦。
2、學習《過零丁洋》,要粗知大意,把握思想感情。
3、有感情的背誦。
有感情的背誦和默寫。
1、對詩中警策語句的理解與鑒賞。
2、理解并鑒賞詩的精練概括的語言。
一、以題切入,確定基調。
生:岳飛、文天祥、還有上個學期學到的辛棄疾也是吧!
師:他們善于詩文,也是響當當的英雄。今天我們就來學習文天祥的《過零丁洋》。
1、朗讀古詩。
同學們請看題目,誰知道題目的意思?
生:“過零丁洋”就是路過零丁洋。
師:僅僅是路過零丁洋嗎?此時的文天祥為何會在零丁洋呢?
生(看注釋):不是的,文天祥此時被元軍俘獲,是作為俘虜押解路過零丁洋的。
師:對啊,此時的文天祥成為階下囚,成了元軍的俘虜,他會做何感想呢?
生:成為階下囚,他心里一定很難過,很痛苦。
生:還有傷感與無奈。
2、簡介作者及背景文天祥(1236—1283)字履善,一字宋瑞,號文山。吉州廬陵(今江西吉安)人。1256年(理宗寶佑四年)中榜上第一名。在賈似道當權時受排擠。1275年,元軍進攻臨安,宋朝廷下詔征勤王兵。任贛州知州的文天祥組成萬人的義軍,北上守衛。1276年任右丞相,被派往元軍營談判,被扣留。押解中在鎮江逃出,得到人民的幫助,流亡至通州(今江蘇南通),從海道到福建,與張世杰、陸秀夫等在福州擁生趙呈為帝,堅持抗元。1277年進兵江西收復了幾個縣城,使抗元形勢大力好轉。但不久為元軍所敗,退入廣東。1278年在五坡嶺(今廣東海豐北)被俘。元將張弘范叫他寫信招張世杰投降,遭拒絕,書《過零丁洋》詩以明志。1279年被送到大都(今北京)囚3年,途經威脅利誘,始終不屈。1283年1月9日(至元十九年十二月初九日)在柴市被害,從容就義。
此詩是文天祥的代表作,作與作者被俘后第二年。后來元軍統率張弘范再逼他寫信招降南宋在海上抵抗的將領張世杰等人,文天祥出此詩以明志杰。
三、把握全詩意思。
1、此詩首聯寫了個人和國家的哪兩件大事?
一是在他21歲時,因科舉走入仕途;二是在國家危急存亡關頭,起兵勤王抗元。
譯文:回想我早年由科舉入仕歷盡苦辛,如今戰火消歇已熬過了四個周星。
2、頷聯兩句有何聯系?用了什么修辭手法?
國家山河支離破碎,局勢危急,個人命運也動蕩不安,國家命運和個人命運緊密相連,歷經艱辛???。“風飄絮”形容國勢如柳絮飄散,無可挽回;“雨打萍”比喻自己身世坎坷如雨中浮萍漂泊無根,時起時沉。用了比喻的修辭手法。
(可跟學生講解詩歌的意象與意境的聯系,特定的意象往往有其特定的表情作用。如本詩的“飄絮”與“浮萍”一般指坎坷的命運或不順的仕途。)。
譯文:國家危在旦夕恰如狂風中的柳絮,個人又哪堪言說似驟雨里的浮萍。
3、頸聯在構思上有什么特點?
頸聯上句追憶當年兵敗福建時,憂念國事的心情,下句寫目前不幸被俘的孤獨處境。詩歌很巧妙地借惶恐灘和零丁洋兩個地名,寫出了形勢的險惡和境況的危苦??梢?,詩中“惶恐”、“零丁”具有雙重含義。
(可聯系杜甫的《聞官軍收河南河北》中的“即從巴峽穿巫峽,便下襄陽向洛陽”,文天祥的詩句更勝一籌:他可能是受到老杜的這種“四柱對”的影響,但他并不是簡單重復,杜甫的詩只是兩組現成的地名,而文天祥則是把兩個地名轉化為兩種心情。)。
譯文:惶恐灘的慘敗讓我至今依然惶恐,零下洋身陷元虜可嘆我孤苦零丁。
4、尾聯是千古傳誦的名句,抒發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
作者直抒胸臆,表明自己舍身取義的人生觀,堅貞不屈的民族氣節,以身殉國的浩然正氣。在于詩人以生命為歌,以生命殉詩,以生命殉國,從而贏得了后世的尊崇!
譯文:人生自古以來有誰能夠長生不死,我要留一片愛國的丹心映照汗青。
四、學生有感情地自由朗讀并背誦全詩,之后小組之間開展朗誦比賽,比哪一組朗誦得最有感情,最為流暢。
五、全班同學閉上眼睛,欣賞張明敏的歌曲《我的中國心》,默默感受愛國情懷。
六、師生共同有表情地朗讀詩歌。
1、合作是教學快樂的'鑰匙,師生上課時的合作探究,枯燥的學習因合作而充滿歡樂,倦怠的工作因合作而激情再現。
2、鞏固落實很重要,之所以個別同學語言不嚴謹,最后環節有些趕時間,主要原因是個別同學對學案沒有進行認真的討論,課前預習不夠深入,要運用好學案還要抓落實才好。
3、有壓力就會產生動力,要講課的壓力促使自己精心準備,收獲課堂的快樂,學生的學習也是一樣,要有一定的壓力才會進步提高。存在的問題是:準備充分了要流暢地把教學流程完成需要長期的鍛煉,這種全新的教學模式我還掌握得不夠熟練,課堂也會出現一些沒有預料的情況,合作探究的評比標準和細節還不完美,教學流程還不夠嫻熟,表達不流利。
今后的想法是:要把這種良好的教學模式堅持運用到課堂中,教師同學們都參與,收獲上課與學習的快樂,相信隨著教改的深入與不斷科學化與精細化,同學們的學習和教師的生活將會充滿陽光。
過零丁洋教案(精選17篇)篇十
“以學生為主體”這句話有著廣泛的內涵。課堂是學生的課堂,不是老師的。很多老師認識不到這一點。老師就是加以引導和評價,我們往往忽視這一點,硬要拉著學生走。學生會不會老師不管,還叫什么以學生為主?老師不一定非要完成自己的`什么教學任務,關鍵要看學生會多少,這是評價一節課的唯一標準。
第三點我想說的是課堂語言。干凈利索的課堂語言是非常難得的。說話啰啰嗦嗦,重復,信口開河,都是課堂語言的通病。我一直注意這個問題,但一直不滿意。有時還搶話頭,唯恐學生忘了自己。我看不干凈的課堂語言不僅沒用,反而是一種罪孽!學生能說,老師就不要說,學生說不出或者說不好,我們再說。
最后簡單說說駕馭。很多老師認為自己能夠駕馭課堂,但是,你講課時別人說話了,說明你沒有駕馭住課堂;你講課別人聽不懂,說明你沒用駕馭住課堂;學生聽明白了,你還在講,說明你沒用駕馭住課堂。領著學生進入境界,學生理解,有收獲,那才叫駕馭課堂。
過零丁洋教案(精選17篇)篇十一
知識和能力目標:掌握本文的關于作者,作品的文學知識。背誦并默寫這首詩。
過程和方法目標:閱讀理解詩歌內容,品味鑒賞詩歌語言。
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目標:感受、理解文天祥高尚的民族氣節和摯誠的愛國情懷。
1、理解詩歌的內容。
2、熟讀并背誦詩作。
一課時。
一、導入新課。
二、簡介作者。
文天祥(1236—1283),字宋瑞,號文山,廬陵(今江西省吉安市)人。二十歲考中狀元,官至右丞相兼樞密使。祥興元年(1278年)冬,在廣東潮陽兵敗被俘。元將勸他寫信招降張世杰,文天祥拒絕。次年被送至大都(今北京市)囚禁四年,始終堅貞不屈,被元軍殺害。其作品有《正氣歌》、《指南錄》、《過零丁洋》、《文山先生全集》等。
三、簡介寫作背景。
1278年,文天祥率兵與元軍作戰于廣東潮陽一帶,不幸在五坡嶺被俘。元軍把文天祥囚于船上,元將勸他寫信招降宋將張世杰,文天祥拒絕。經過零丁洋時,他面對浩渺滄海,感慨國家命運,于是寫下了這首詩以表明自己的心志。
四、學生聽讀范讀錄音,強調學生注意朗讀節奏、重音及感情基調。
五、教師進行適當的朗讀提示。
六、學生嘗試有感情地朗讀詩文,感知詩文主要內容。
七、指名個別學生朗讀,師生對其朗讀進行適當點評。
八、學生齊讀詩作,增強對詩歌內容的感知。
九組織學生結合課本注釋,逐句閱讀理解詩作,引導、幫助學生說說詩文的大意。
1、首聯回顧了詩人怎樣的經歷?
明確:一是讀經書入仕途(狀元出身);二是起兵抗元,戰斗了四年。
參考譯文:我這一生辛辛苦苦,靠著精通一種經書,并通過考試才進入了政界,可是卻在兵荒馬亂中渡過了四個年頭。
2、頷聯“風飄絮”“雨打萍”比喻什么?
明確:“風飄絮”比喻國家命運慘淡,危在旦夕;“雨打萍”比喻自己家破人亡,孤苦伶仃。
參考譯文:祖國的大好河山被敵人踐踏得支離破碎,象被狂風吹散的柳絮一樣;自己的一生動蕩不安,象被風吹雨打的浮萍一樣浮沉不定。
3、頸聯兩個“惶恐”,兩個“零丁”各有什么含義?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
明確:前者各表地名,后者各表心緒。表達對抗戰局勢的憂恐不安和對自身處境的自憐、哀怨。
參考譯文:兵敗撤退渡過惶恐灘時,與部下談起那些危難經歷,心中惶恐不安;而今身陷敵手,將士們死的死,散的散,只身被押解渡過零丁洋,更感到孤苦零丁。
4、尾聯表明了詩人怎樣的氣節?
明確:表明詩人舍生取義的決心,充分體現了他寧為玉碎,不為瓦全的崇高民族氣節。
參考譯文:人生自古誰無死,我寧愿讓一顆赤誠的愛國之心永照史冊,也決不屈服于敵人的刀下!
教師小結:“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這句千古傳誦的名句,是詩人用自己的鮮血和生命譜寫的一曲理想人生的贊歌。確是一首動天地、泣鬼神的偉大愛國主義詩篇。
十、品味探究:你最喜歡這首詩中的哪一句?試說說自己的看法。
十一拓展延伸。
推薦學生課外閱讀《正氣歌》,感受文天祥高尚的節操。
過零丁洋教案(精選17篇)篇十二
過零丁洋
首聯: 不屈不撓 無怨無悔
頷聯: 借用比喻 憂國憂民
頸聯: 借用雙關 抒寫感受
尾聯: 慷慨正義 舍生取義
教學過程:
一: 感知文本
1;老師范讀全詩
2:學生結合注解,自由朗讀詩歌
3:讓學生結合注釋,理解詩歌大意,并且標畫出不懂的地方。
4:學生舉手發問,老師釋疑
5:補充文天祥抗元的故事
多媒體打出文天祥抗元的故事后,要求學生結合自己的理解,分別說說故事對應哪些詩句,故事講完,順勢引導背誦。
二:質疑探究
1:細讀文本,結合文章大意,根據自己理解,完成下面的填空
我喜歡————————,因為它表現了―――――――――。
2:給大家留下5分鐘時間思考。
3:舉手發言,交流意見,做好評價,及時點撥、追問。
三:拓展延伸
學完文天祥的故事之后,你一定有所感悟,把它寫下來,與同學交流。
過零丁洋教案(精選17篇)篇十三
今天我們學習了文天祥的《過零丁洋》,孩子們喜歡自己做主的課堂,希望自己能在課堂上思考,并發表自己的觀點和見解。針對這樣的學情,我放棄了原來繼續使用課件的念頭,想試試在學古詩的時候也模仿李鎮西老師堅持“把課堂還給學生”的做法。
課前我做了充分的準備,因為雖然我不是主角了,但是我成了導演,任務更重。我設計了這樣的幾個環節:走近文天祥,走進《過零丁洋》,體會文天祥的感情。
孩子們在以前的課上曾經學習過文天祥的事跡,讓他們介紹文天祥,各個都摩拳擦掌的躍躍欲試。對文天祥的了解也比較全面,老師稍微做總結就好。在第二個環節,走進《過零丁洋》的過程中,我著重設計了以下4個問題。
1、討論:此詩首聯寫了個人和國家的哪兩件大事?
——一是在他21歲時,因科舉走入仕途;二是在國家危急存亡關頭,起兵勤王抗元。
2、頷聯兩句有何聯系?用了什么修辭?
——國家山河支離破碎,局勢危急,個人命運也動蕩不安,國家命運和個人命運緊密相連,歷經艱辛??唷!帮L飄絮”形容國勢如柳絮飄散,無可挽回;“雨打萍”比喻自己身世坎坷如雨中浮萍漂泊無根,時起時沉。用了比喻的修辭。
3、頸聯上句追憶當年兵敗福建時,憂念國事的心情,下句寫目前不幸被俘的孤獨處境。詩歌很巧妙地借惶恐灘和零丁洋兩個地名,寫出了形勢的.險惡和境況的??唷?梢?,詩中“惶恐”、“零丁”具有雙層含義。
4、尾聯是千古傳誦的名句,抒發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
——作者直抒胸臆,表明自己以死明志的決心,充分體現他的民族氣節。
這樣四個問題,就把本首詩的四聯內容分析的很透徹了。在賞析頸聯的時候,有一個難點,“惶恐”和“伶仃”有雙層含義,這兩個詞又有什么作用?孩子們很難體會出來。我一再啟發他們聯系當時的時代背景,可是要他們說得完整還是有點勉為其難。正在這時,我們的趙財源“挺身而出”,用自己的語言流利而又順暢的說出了自己的見解。我稱贊他是臨危受命力挽狂瀾的勇士,他還不好意思的臉紅了。
最后,我又設計了拓展延伸題:
1、文天祥拒絕降元“留取丹心照汗青”,是個有骨氣的人,你能舉出類似的事例嗎?
——藺相如寧為玉碎,不為瓦全;蘇武執漢節牧羊十九年;民族英雄岳飛精忠報國最終死在風波亭上;朱自清寧可餓死也不吃美國的救濟糧;劉胡蘭在敵人鍘刀下慷慨就義。
2、你還能寫出哪些透著錚錚骨氣的名句?
——粉身碎骨渾不怕,要留青白在人間(明.于謙《石灰吟》);寧可枝頭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風中(宋.鄭思肖《畫菊》);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顏(唐.李白);生當作人杰,死亦為鬼雄(宋.李清照);人不可有傲氣,但不可無傲骨(徐悲鴻)。
孩子們又找到了展示自己的機會,個個爭先恐后的發言,集體的智慧就是強,他們提供的句子遠遠超出了我準備的范圍。最后我們齊背《過零丁洋》,鈴聲響起,我們熱情高漲的走向操場。
這節課我上的很有感覺,孩子們也都很有感覺,師生良性互動,在課堂上促進了感情的交融,我發現下課后他們看我的眼神都覺得更親近了。以后我要多上這樣的課。
過零丁洋教案(精選17篇)篇十四
教材僅僅是個例子,教師要能走進教材也要能領著孩子走出教材。在知識拓展延伸這個策略上,老師能從課堂的教學之初貫穿到教學的始終,這一點是可喜可賀的,更難能可貴的是在教學的環節中,還設計了拓展延伸,厚實底蘊,融說寫于一爐。
當然有成功之處就有不足之處,首現是教師對文本的解讀還沒有達到一定的高度,具體表現在,對文天祥的'那種視死如歸的精神的實質還沒有領悟到位,其實作者在文章的首聯就說了他自己不會投降的根本原因,那就是從小飽讀儒家經典,自幼就經過經典熏陶,潛移默化中受到儒家思想的根本“殺生成仁,舍生取義”的影響;雖然我在課堂補充了十三“經”,但沒有能夠更深層次的挖掘儒家的思想,給學生真正意義上理解,也給學生對文天祥的認識帶來一個淺淺的缺陷。
其次,在詩歌的教學上,我有了一個意外的設想,是不是針對不同年級,提出不同的教學要求,讓詩歌教學體現一個整體的序列。
再次,詩歌教學要入準重點,當從文本出發,教給學生方法,當然這節課,我已經交給學生賞析的方法,但還是感覺力度不夠,當重點的就要重重的講,更要在以后的教學中避輕就重,狠抓關鍵點。
過零丁洋教案(精選17篇)篇十五
參加語文教學多年來,自己悟到了一點課堂藝術,《過零丁洋》課講完后,自己細細品味,悟到以下幾點:
課堂設計是關鍵。如果課堂設計失敗或者不完整,不合邏輯,課堂組織再好,氣氛再活躍,也只是散珠碎玉,殘缺不全。課堂設計不僅僅是大局,更要關乎細枝末葉。比如在“品詩”這一環節,我做了很多設計,如:
文天祥用……(句、詞、字),表達了……。
從……(詞、句)中,我讀出了……。
從……(詞、句)中,我看出文天祥的……。
我喜歡……(句、字詞),因為它表達了……。
如此設計目的在于激發學生熱情,品味詩句妙處或美好的意境,但是都不大滿意,始終沒有找到一個合適的切入點,反思一下,還是問題設計不夠明確。
“以學生為主體”這句話有著廣泛的內涵。課堂是學生的課堂,不是老師的。很多老師認識不到這一點。老師就是加以引導和評價,我們往往忽視這一點,硬要拉著學生走。學生會不會老師不管,還叫什么以學生為主?老師不一定非要完成自己的什么教學任務,關鍵要看學生會多少,這是評價一節課成敗的.唯一標準。
第三點我想說的是課堂語言。干凈利索的課堂語言是非常難得的。說話啰啰嗦嗦,重復,信口開河,都是課堂語言的通病。我一直注意這個問題,但一直不滿意。有時還搶話頭,唯恐學生忘了自己。我看不干凈的課堂語言不僅沒用,反而是一種罪孽!學生能說,老師就不要說,學生說不出或者說不好,我們再說。
最后簡單說說駕馭。很多老師認為自己能夠駕馭課堂,但是,你講課時別人說話了,說明你沒有駕馭住課堂;你講課別人聽不懂,說明你沒用駕馭住課堂;學生聽明白了,你還在講,說明你沒用駕馭住課堂。領著學生進入境界,學生理解,有收獲,那才叫駕馭課堂。這幾點我都沒有做好,希望下次能改進。
過零丁洋教案(精選17篇)篇十六
《過零丁洋》概述了自己的身世命運,表現了慷慨激昂的愛國熱情和視死如歸的高風亮節,以及舍生取義的人生觀,是中華民族傳統美德的最高表現。通過教學反思,教師可以盡早發現一些教學不足,比如說教學設計上出現哪些問題、課堂交流和啟迪是否得當、課后訓練是否到位等等,從而為自身教學水平的提高累計經驗。
課堂教學設計新穎,層次清晰,通過反復朗讀成誦,體現詩歌的朗讀教學。課堂上師生互動效果較好,真正體現以學生的主題意識,并實施在具體的行動中。教師不僅幫學生理解詩詞的內容,更教會學生學會思維的發散,從某一點生發出去,向其他知識點擴張開去,做到知識的前后勾連。為了幫助學生更好的理解文章是內涵,教師在學生回答問題的時候適當補充歷史史實,充分顯示教師對文本理解和對學生的學情的了解。
教師注重學生聽說讀寫能力的培養,讓學生學會傾聽,在詩意翻譯的環節,教師讓學生分組去活動,讓學生去討論問題,并在討論環節中鍛煉學生傾聽問題的能力,同時體現合作探究,可謂一舉多得。
教師注重學生的整體的參與度,注重學生全程參與,從課堂學生活動情況看,學生基本上都有發言的機會。值得一說的是老師注意在學生回答問題后,適當的給與表揚與贊賞,當然學生回答不足的時候,教師還是能針對性的指出不足。
教材僅僅是個例子,教師要能走進教材也要能領著孩子走出教材。在知識拓展延伸這個策略上,老師能從課堂的教學之初貫穿到教學的始終,這一點是可喜可賀的,更難能可貴的是在教學的環節中,還設計了拓展延伸,厚實底蘊,融說寫于一爐。
當然有成功之處就有不足之處,首先是教師對文本的解讀還沒有達到一定的高度,具體表現在對文天祥的那種視死如歸的精神的實質還沒有領悟到位,其實作者在文章的首聯就說了他自己不會投降的根本原因,那就是從小飽讀儒家經典,自幼就經過經典熏陶,潛移默化中受到儒家思想的根本“殺生成仁,舍生取義”的影響;雖然我在課堂補充了十三“經”,但沒有能夠更深層次的挖掘儒家的思想,給學生真正意義上理解,也給學生對文天祥的認識帶來一個淺淺的缺陷。
其次,在詩歌的教學上,我有了一個意外的設想,是不是針對不同年級,提出不同的教學要求,讓詩歌教學體現一個整體的序列。
再次,詩歌教學要入準重點,當從文本出發,教給學生方法,當然這節課,我已經交給學生賞析的方法,但還是感覺力度不夠,當重點的就要重重的講,更要在以后的教學中避輕就重,狠抓關鍵點。
過零丁洋教案(精選17篇)篇十七
近幾天都比較匆忙,備課也是匆匆忙忙的。還好學生參與課堂的積極性較高,不至于尬場。
上午第三節在18班講了文天祥的《過零丁洋》這首詩的寫作背景是:公元1278年(宋祥興元年),文天祥在廣東海豐北五坡嶺兵敗被俘,押到船上,次年過零丁洋時作此詩。隨后又被押解至崖山,張弘范逼迫他寫信招降固守崖山的張世杰、陸秀夫等人,文天祥不從,出示此詩以明志。
整首詩的感情基調是慷慨激昂的,表達了文天祥為國捐軀的民族氣節和舍生取義的生死觀。要想讓學生真正的去懂得,去深入詩歌的感情著實不易。想了想還是以讀為主。
采取常規教學方法,先介紹詩歌的作者和寫作背景。然后朗讀詩歌。
一讀、讀出節奏和讀準字音。
二讀、讀懂內容(根據課下注釋了解詩歌大意)。
三讀、讀出感情。
四讀詩歌,賞析文中所用的表現手法。
本節課值得肯定的地方是:
一、以讀為主,學生的參與度,積極性很高。讀出了以死明志的決心,讀懂了文天祥的“民族魂”。
二、這首詩歌用的修辭比較多,頷聯的比喻和對偶,頸聯的雙關,對偶和反復,尾聯的反問等。學生易于理解。
需要改進的地方:
一、時間的把控。一首詩原計劃的時間是一節課完成,結果用了一節半課。原因是默寫占據了課堂時間,一不小心就想多說兩句話,老師還是話很多話很多。
二、備課不夠充分,深入。如首聯寫了作者一生的重要經歷,其中出現了“起兵勤王抗元”學生對“勤王”這個詞不太懂,而我竟然無言以對,當時悔的腸子都青了。還好下課鈴聲解救了我,趕緊查“勤王”。結果真的長見識了。
勤王有兩層含義,一是勤王之事,二是救王于危難之間。一般而言第二層意思用到的比較多,勤王指的是統治者在遇到亂臣賊子,或者是外患威脅的時候,不在皇上身邊的臣子會起兵前去救援皇上,我們管這種現象就叫做入京勤王。
對待知識不能糊弄糊弄就算了,要有精益求精的精神,學會鉆研,想給學生一杯水自己要有一升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