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節期間,人們會進行大掃除,以掃除舊歲的不順和不吉利,迎接新年的到來。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春節總結范文,希望對大家有所啟發。
春節拜年習俗(模板16篇)篇一
1、日子酸酸甜甜,人生忙忙碌碌。緣分簡簡單單,聯系斷斷續續,惦記時時刻刻,祝福長長久久!朋友,天氣轉涼,注意保暖?。∽4汗澘鞓?!
2、今年過節不收禮,其實給點也可以。十塊八塊不嫌棄,十萬八萬過得去。你要真是沒的送,短信一條也可以。新年快樂!
3、日照除夕生紫煙,遙看幸福掛前川,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快樂落九天。橫看健康豎平安,遠近高低各好運,不識新春真面目,只緣未收我短信。新春快樂!
4、忘不掉我們曾經說過的永遠,無意間卻平添了一份思念,春節之際,我時時想念,距離拉長了我們的路程,時間縮短了我們的擁抱,佳節的到來,我的祝福將送到,我們的友誼會長久,春節快樂!
5、開心是你每天必做的功課,幸福是你今生的必選課,這兩者都是缺一不可的課,祝新春快樂!萬事如意!學業有成!
6、祝你東行吉祥;南走順利;西出平安;北去無慮;中有健康;左逢緣;右逢達;前有福星;后有菩薩;上可升官;下可發財;內積千金;外行好運;常行布施;兼濟天下;內外法財;悉皆盈滿;業障盡除;早證菩提。
7、做不成太陽就做最亮的星星,成不了大路就做最美的小徑,成不了元帥就做最勇敢的士兵,成不了名人就做普通百姓,只要開心,做啥都成。祝春節快樂!
8、小除夕,送祝福,送走吉祥如意虎,迎來金虎保平安。財運、好運、福運都來到,健康、快樂、幸福都送到,祝你新年快樂,福氣多多,萬事如意!
9、一馬百符,商人愛福;七廳六耦,君手維新。春節快樂,新年再創輝煌,前景無限!
10、大業神飆旭日升,地闊天寬平極原,物華天寶霞光再,業和萬眾福極天,祥事繞兮難相離,程途知遇拜金蘭,萬縷春風輕拂面,里閨飄香染桑田。春節快樂,新年再創輝煌,前景無限!
春節拜年習俗(模板16篇)篇二
春節里的一項重要活動是拜年,就是到新朋好友家和鄰那里祝賀新春。
拜年是中國民間的傳統習俗,是人們辭舊迎新、相互表達美好祝愿的一種方式。古時“拜年”一詞原有的含義是為長者拜賀新年,包括向長者叩頭施禮、祝賀新年如意、問候生活安好等內容。遇有同輩親友,也要施禮道賀。
漢族拜年之風,漢代已有。唐宋之后十分盛行,有些不必親身前往的,可用名帖投賀。東漢時稱為“刺”,故名片又稱“名刺”。明代之后,許多人家在門口貼一個紅紙袋,專收名帖,叫“門簿”。
拜年的四種形式
民間互訪拜年的形式,根據彼此的社會關系,大體可分4類:(以下都是舊禮節,現在叩首、跪拜這種形式已經基本消失,僅在小孩向長輩拜年時還有)。
一是走親戚。
其中必須到岳父家,須帶禮物。進門后先向佛像、祖宗影像、牌位各行三叩首禮,然后再給長輩們依次跪拜,可以逗留吃飯、玩耍。
二是禮節性的拜訪。
如給同事、朋友拜年,一進屋門,僅向佛像三叩首,如與主人系平輩則只須拱手一揖而已,如比自己年長,仍應主動跪拜,主人應走下座位做攙扶狀,連說免禮表示謙恭。這種情況一般不宜久坐,寒喧兩句客套話就要告辭。主人受拜后,應擇日回拜。
三是感謝性的拜訪。
凡一年來對人家欠情的(如律師、醫生等)就要買些禮物送去,借拜年之機,表示謝意。
四是串門式的拜訪。
對于左鄰右舍的街坊,素日沒有多大來往,但見面都能說得來,到了年禧,只是到院里,見面彼此一抱拳說:“恭禧發財”、“一順百順”,在屋里坐一會兒而已,無甚過多禮節。
拜年的種類
古時有拜年和賀年之分:拜年是向長輩叩歲;賀年是平輩相互道賀?,F在,有些機關、團休、企業、學校,大家聚在一起相互祝賀,稱之為“團拜”。
飛貼——賀年片、賀年卡的源頭
古時,倘或坊鄰親朋太多,難以登門遍訪,就使遣仆人帶名片去拜年,稱為“飛帖”,各家門前貼一紅紙袋,上寫“接?!眱勺郑礊槌蟹棚w帖之用。
此俗始于宋朝上層社會。
清人《燕臺月令》形容北京年節:“是月也,片子飛,空車走。”成為時尚。
大戶人家特設“門簿”,以記客人的往來和飛片,門簿的首頁多虛擬“親到者”四人:一曰壽百齡老太爺,住百歲坊巷;一曰富有余老爺,住元寶街;一曰貴無極大人,住大學士牌樓;一曰福照臨老爺,住五福樓。以圖吉利討口彩。
至今的春節贈送賀年片、賀年卡,便是這種古代互送飛帖的遺風。
上層士大夫有用名帖互相投賀的習俗。宋人周輝在《清波雜志》中說:“宋元佑年間,新年賀節,往往使用傭仆持名刺代往”。
當時士大夫交游廣,若四處登門拜年,既耗費時間,也耗費精力,因此有些關系不大密切的朋友就不親自前往,而是派仆人拿一種用梅花箋紙裁成的二寸寬、三寸長,上面寫有受賀人姓名、住址和恭賀話語的卡片前往代為拜年。
明代人們以投謁代替拜年。明朝杰出畫家、詩人文征明在《賀年》詩中描述:“不求見面惟通謁,名紙朝來滿蔽廬;我亦隨人投數紙,世憎嫌簡不嫌虛”。
這里所言的“名刺”和“名謁”即是現今賀年卡的起源。賀年卡用于聯絡感情和互致問候,既方便又實用,乃至今日仍盛行不衰。
大約從清朝時候起,拜年又添“團拜”的形式,清人藝蘭主在《側帽余譚》中說:“京師于歲首,例行團拜,以聯年誼,以敦鄉情”,“每歲由值年書紅訂客,飲食宴會,作竟日歡”。
隨著時代的發展,拜年的習俗亦不斷增添新的內容和形式?,F在人們除了沿襲以往的拜年方式外,又興起了禮儀電報拜年和電話拜年等。
舊時正月初一至初五,多數家庭均不接待婦女,謂之“忌門”。僅限于男子外出拜年,婦女則須等到正月初六以后才能外出走訪。拜年活動要延長很長時間,到正月十五燈節左右。傍晚時分到人家拜年叫“拜夜節”,初十以后叫“拜燈節”,所以有“有心拜年,寒食未遲”的笑話。
春節拜年習俗(模板16篇)篇三
"禮義仁智信,禮為先",古人教孩子"知禮、習禮、行禮"首先從拜年做起。古往今來,上至帝王將相,下至平民百姓都會通過拜年這一特殊交際方式,表達相互間的祝賀與祝福,以利于增進友誼和聯絡感情,展示各自的禮儀修養。
元歐陽玄《漁家傲》詞:"繡榖雕鞍來往鬧,閑馳驟,拜年直過燒燈后。"認為從初一到十五都是拜年最佳時間。明劉侗、于奕正《帝京景物略.春場》寫道:"正月元旦......夙興盥漱,啖黍糕,曰年年糕,家長少畢拜,姻女投箋互拜,曰拜年也。"可見,拜年的民間習俗出現后,人們的重視程度、拜年的方式內容也在"與時俱進",而且一直流傳到現代。
傳說遠古時代有一種怪獸,頭頂長獨角,口似血盆,人們叫它"年"。每逢除夕晚上,"年"跑入村莊掠食噬人。人們只好備些肉食放在門外,然后把大門關上,躲在家里,直到初一早上,"年"飽食而去,人們才開門相見,作揖道喜,互相祝賀。傳說"拜年"由此而來。
有一年,"年"又進村了,人們發現它怕紅色和聲響。于是,當"年"到來之前,人們在門上貼紅對聯、掛紅燈籠,燃放空心竹子做的炮仗,"年"被嚇跑了。于是,貼對聯、掛燈籠、放鞭炮的春節習俗流傳開來,并且逐步擴大應用到一年到頭各種喜慶活動中。
古時"拜年"固有含義是為長輩拜賀新年,叩頭行禮。隨著時代的發展,拜年習俗不斷增添新的對象、內容和形式,向師長、單位領導、同學、同事、戰友、同鄉、"六親"、鄰居拜年漸成時尚。該去拜年而沒去的心里總覺得不妥、不安、失禮。拜年的目的也由"尊宗敬祖、行孝祝福",增加了"情緒化"、"功利化"色彩。
古時,大年初一,孩子們都早早起來,穿上最漂亮衣服、穿新鞋、戴新帽,梳妝打扮后首先給自己的爺爺、奶奶、父母磕頭拜年,帶有行孝、討好、討賞的意味,讓長輩新年第一時間就享受到含飴弄孫的天倫之樂。吃過早飯,小字輩隨父母或哥姐出門去走親訪友,碰到熟人一般都要抱拳問"新年好"。
給宗親長輩拜年,一般行跪拜禮,給師長拜年,一般說"給老師(前輩)磕頭了",現代不一定真行磕頭禮,抱拳作揖"言到為止"。給朋友、同事、鄰居拜年,一般也行抱拳作揖禮,而且這種禮節形式成為春節拜年的標志,大人會做,現在孩子也心領神會。
初二、初三一般到岳父母家及族長和叔、姑、舅、姨等長輩家拜年,一般要帶些敬老禮品,有素養人都不追求禮品奢侈豪華,一串水糕、一串冰糖葫蘆,一盞燈籠、一掛"中國結"都行。拜年時主人、客人都不講究禮品貴賤,重視的是禮節人情。
五六十年前,我也曾無數次登門當面給長輩拜年,其情其景至今仍記憶猶新。那時到長輩家,首先向佛像、祖宗影像、牌位各行三叩首禮,然后再給長輩依次跪拜。許多長輩除夕夜就在堂屋鋪紅氈,蒲團上墊包被,準備接受晚輩的磕頭禮拜。晚輩畢恭畢敬磕頭后,長輩會不失時機說些夸獎的話、寄予厚望的話,并把早就準備好的紅包(用紅紙包著壓歲錢和糕點糖果)賞給晚輩。
古代講壓歲錢可以壓住邪祟,晚輩們得到長輩的壓歲錢可以保平平安安度過一年。拜年后,有的長輩要留晚輩吃糖果、吃飯、玩耍、聊天等,黃昏時才讓"打道回府"。許多長輩以給自己拜年人數多少來預測新年"喜氣、福氣",向他們拜年的人越多他們越高興。
現代給領導拜年、給朋友拜年和感謝性拜年比較盛行,這對聯絡感情、加深友誼十分必要。人們借拜年之機回顧友誼、檢討失誤、商恰工作、表達謝忱,平時不太好說的話,平時理不清的問題,此時講出來,對方都感到"禮到人不怪"、通情達理,恩怨情仇就此一筆勾銷。這個過程一般不宜太久,該想表達的心意說清了,寒暄幾句客套話就可告辭。"禮尚往來"是中華民族優良傳統,主人受拜后,應擇日回拜。
串門式拜年也有必要,對于左鄰右舍的街坊,平時沒有多少來往,但見面都能說得來。到了年禧,見面抱拳道喜,或登門賀喜,在屋里坐一會即可,無甚過多禮節。即使過去互相有得罪的地方,有點恩怨過節,通過拜年即刻煙消云散,甚至互相檢討、請求原諒,出現"不打不成交"的感人場面。這樣鄰里互動拜年,對改善鄰里關系,促進和諧社區建設大有裨益。
拜年是我國傳統的民間風俗,古代盛行當面拜年、紅包拜年、寫信拜年。在"時間就是金錢,效率就是生命",科技發展的今天,手機短信拜年、電話拜年、賀卡拜年、電子郵件拜年、鮮花郵寄拜年、視頻拜年、網上拜年越來越流行,為越來越多人所接受。這不能不說是時代的進步,促進了拜年民俗的多樣化、便捷化、科學化。
辛卯兔年正向我們走來,拜年的安排已經提上家家戶戶的議事日程。精氣神十足、乖巧漂亮的手工玉兔給人喜慶、吉祥、和諧感覺,兔也是十二生肖中最能體現"拜年"符號的吉祥物。帶上毛茸茸玉兔給親友"拜年"既時髦又大氣、又避嫌。我們每個人都有義務不讓"庸俗之風"、"不正之風"、"功利主義"沖淡老祖宗留下的拜年好風俗。
現在拜年與宴請往往合二為一,中國人好客,無酒不成席,而且"酒厚酒厚,越喝越厚,'一醉方休'"時有出現,"醉酒"、"醉駕"成為拜年副產品,主人、客人都應該提高警惕,不能給警察帶來麻煩,給親友帶來苦惱,給社會帶來危害。
春節拜年習俗(模板16篇)篇四
春節里的一項重要活動,是到新朋好友家和鄰那里祝賀新春,舊稱拜年。漢族拜年之風,漢代已有。唐宋之后十分盛行,有些不必親身前往的,可用名帖投賀。東漢時稱為"刺",故名片又稱"名刺"。明代之后,許多人家在門口貼一個紅紙袋,專收名帖,叫"門簿"。
民間互訪拜年的形式,根據彼此的社會關系,大體可分4類:
一是走親戚。初一必須到岳父、須帶禮物。進門后先向佛像、祖宗影像、牌位各行三叩首禮,然后再給長 輩們依次跪拜??梢远毫舫燥垺⑼嫠?。
二是禮節性的拜訪。如給同事、朋友拜年,一進屋門,僅向佛像三叩首 ,如與主人系平輩則只須拱手一揖而已,如比自己年長,仍應主動跪拜,主人應走下座位做攙扶狀,連說免禮表示謙恭。這種情況一般不宜久坐,寒喧 兩句客套話就要告辭。主人受拜后,應擇日回拜。
三是感謝性的拜訪。凡一年來對人家欠情的(如律師、醫生等)就要買 些禮物送去,借拜年之機,表示謝枕。
四是串門式的拜訪。對于左鄰右舍的街坊,素日沒有多大來往,但見面 都能說得來,到了年禧,只是到院里,見面彼此一抱拳說:恭禧發財、 一順百順,在屋里坐一會兒而已,無甚過多禮節。
古時有拜年和賀年之分:拜年是向長輩叩歲;賀年是平輩相互道賀。現在,有些機關、團休、企業、學校,大家聚在一起相互祝賀,稱之為團拜。
拜年是中國民間的傳統習俗,是人們辭舊迎新、相互表達美好祝愿的一種方式。 古時拜年一詞原有的含義是為長者拜賀新年,包括向長者叩頭施禮、祝賀新年如意、問候生活安好等內容。遇有同輩親友,也要施禮道賀。
古時,倘或坊鄰親朋太多,難以登門遍訪,就使遣仆人帶名片去拜年,稱為飛帖,各家門前貼一紅紙袋,上寫接福兩字,即為承放飛帖之用。此俗始于宋朝上層社會。清人《燕臺月令》形容北京年節:是月也,片子飛,空車走。成為時尚。大戶人家特設門簿,以記客人的往來和飛片,門簿的首頁多虛擬親到者四人:一曰壽百齡老太爺,住百歲坊巷;一曰富有余老爺,住元寶街;一曰貴無極大人,住大學士牌樓;一曰福照臨老爺,住五福樓。以圖吉利討口彩。至今的春節贈送賀年片、賀年卡,便是這種古代互送飛帖的遺風。
上層士大夫有用名帖互相投賀的習俗。宋人周輝在《清波雜志》中說:宋元佑年間,新年賀節,往往使用傭仆持名刺代往。當時士大夫交游廣,若四處登門拜年,既耗費時間,也耗費精力,因此有些關系不大密切的朋友就不親自前往,而是派仆人拿一種用梅花箋紙裁成的二寸寬、三寸長,上面寫有受賀人姓名、住址和恭賀話語的卡片前往代為拜年。明代人們以投謁代替拜年。明朝杰出畫家、詩人文征明在《賀年》詩中描述:不求見面惟通謁,名紙朝來滿蔽廬;我亦隨人投數紙,世憎嫌簡不嫌虛。這里所言的名刺和名謁即是現今賀年卡的起源。賀年卡用于聯絡感情和互致問候,既方便又實用,乃至今日仍盛行不衰。
大約從清朝時候起,拜年又添團拜的形式,清人藝蘭主在《側帽余譚》中說:京師于歲首,例行團拜,以聯年誼,以敦鄉情,每歲由值年書紅訂客,飲食宴會,作竟日歡。
隨著時代的發展,拜年的習俗亦不斷增添新的內容和形式?,F在人們除了沿襲以往的拜年方式外,又興起了禮儀電報拜年和電話拜年等。
但從正月初一至初五,多數家庭均不接待婦女,謂之忌門。僅限于男子外出拜年,婦女則須等到正月初六以后才能外出走訪。拜年活動要延長很長時間,到正月十五燈節左右。傍晚時分到人家拜年叫拜夜節,初十以后叫拜燈節,所以有有心拜年,寒食未遲的笑話。
如果因故未及循例行禮,日后補行的,謂之 拜晚年。
春節拜年習俗(模板16篇)篇五
大年初一,人人都早早起來,打扮得整整齊齊,出門走親訪友,相互拜年,恭祝來年大吉大利。
關于拜年習俗的由來,傳說遠古時代有一種怪獸,頭頂長獨角,口似血盆,人們叫它做“年”。每逢臘月三十晚上,它便竄出山林,掠食噬人。人們只好備些肉食放在門外,然后把大門關上,躲在家里,直到初一早晨,“年”飽餐后揚長而去,人們才開門相見,作揖道喜,互相祝賀。
拜年是中國民間的傳統習俗,是人們辭舊迎新、相互表達美好祝愿的一種方式。
古時“拜年”一詞原有的含義是為長者拜賀新年,包括向長者叩頭施禮、祝賀新年如意、問候生活安好等內容。遇有同輩親友,也要施禮道賀。
拜年一般從家里開始。初一早晨,晚輩起床后,要先向長輩拜年,祝福長輩健康長壽,萬事如意。長輩受拜以后,要將事先準備好的“壓歲錢”分給晚輩。在給家中長輩拜完年以后,人們外出相遇時也要笑容滿面地恭賀新年,互道“恭喜發財”、“四季如意”、“新年快樂”等吉祥的話語,左右鄰居或親朋好友亦相互登門拜年或相邀飲酒娛樂。
宋人孟元老在《東京夢華錄》卷六中描寫北宋汴京時云:“十月一日年節,開封府放關撲三日,士庶自早相互慶賀。”明中葉陸容在《菽園雜記》卷五中說“京師元旦日,上自朝官,下至庶人,往來交錯道路者連日,謂之‘拜年’。然士庶人各拜其親友多出實心。朝官往來,則多泛愛不?!?。清人顧鐵卿在《清嘉錄》中描寫,“男女以次拜家長畢,主者率卑幼,出謁鄰族戚友,或止遣子弟代賀,謂之‘拜年’。至有終歲不相接者,此時亦互相往拜于門……。”
在古代,上層士大夫有用名帖互相投賀的習俗。宋人周輝在《清波雜志》中說:“宋元佑年間,新年賀節,往往使用傭仆持名刺代往”。當時士大夫交游廣,若四處登門拜年,既耗費時間,也耗費精力,因此有些關系不大密切的朋友就不親自前往,而是派仆人拿一種用梅花箋紙裁成的二寸寬、三寸長,上面寫有受賀人姓名、住址和恭賀話語的卡片前往代為拜年。明代人們以投謁代替拜年。明朝杰出畫家、詩人文征明在《賀年》詩中描述:“不求見面惟通謁,名紙朝來滿蔽廬;我亦隨人投數紙,世憎嫌簡不嫌虛”。這里所言的“名刺”和“名謁"即是現今賀年卡的起源。賀年卡用于聯絡感情和互致問候,既方便又實用,乃至今日仍盛行不衰。
大約從清朝時候起,拜年又添“團拜”的形式,清人藝蘭主在《側帽余譚》中說:“京師于歲首,例行團拜,以聯年誼,以敦鄉情”,“每歲由值年書紅訂客,飲食宴會,作竟日歡”。
隨著時代的發展,拜年的習俗亦不斷增添新的內容和形式?,F在人們除了沿襲以往的拜年方式外,又興起了禮儀電報拜年和電話拜年等。
民間互訪拜年的形式,根據彼此的社會關系,大體可分4類:
一是走親戚。初一必須到岳父、須帶禮物。進門后先向佛像、祖宗影像、牌位各行三叩首禮,然后再給長輩們依次跪拜??梢远毫舫燥垺⑼嫠?。
二是禮節性的拜訪。如給同事、朋友拜年,一進屋門,僅向佛像三叩首,如與主人系平輩則只須拱手一揖而已,如比自己年長,仍應主動跪拜,主人應走下座位做攙扶狀,連說免禮表示謙恭。這種情況一般不宜久坐,寒喧兩句客套話就要告辭。主人受拜后,應擇日回拜。
三是感謝性的拜訪。凡一年來對人家欠情的(如律師、醫生等)就要買些禮物送去,借拜年之機,表示謝枕。
四是串門式的拜訪。對于左鄰右舍的街坊,素日沒有多大來往,但見面都能說得來,到了年禧,只是到院里,見面彼此一抱拳說:“恭禧發財”、“一順百順”,在屋里坐一會兒而已,無甚過多禮節。
但從正月初一至初五,多數家庭均不接待婦女,謂之“忌門”。僅限于男子外出拜年,婦女則須等到正月初六以后才能外出走訪,所以拜年的時限可以延長到正月十五燈節左右。
如果因故未及循例行禮,日后補行的,謂之“拜晚年”。
民國后至現在,親友間相互拜年、晚輩給長輩拜年、同事間互訪,以及團拜、宴會、晚會、茶話會等恭賀新年的形式也很盛行。
春節拜年習俗(模板16篇)篇六
1、一早晨,晚輩起床后,要先向長輩拜年,祝福長輩健康長壽,萬事如意。長輩受拜以后,要將事先準備好的“壓歲錢”分給晚輩。
2、在給家中長輩拜完年以后,人們外出相遇時也要笑容滿面地恭賀新年,互道“恭喜發財”、“四季如意”、“新年快樂”、“身體健康”等吉祥的話語。
3、左右鄰居或親朋好友亦相互登門拜年或相邀飲酒、禮尚娛樂。
4、初一或初二必須到岳父、母家,并須帶禮物。進門后先向祖宗影像、牌位各行三叩首禮,然后再給長輩們依次跪拜??梢远毫舫燥?、玩耍、座談等。
5、如給朋友拜年,一進屋門,如與主人系平輩則只須拱手一揖而已,如比自己年長,仍應主動跪拜,主人應走下座位做攙扶狀,連說免禮表示謙恭。這種情況一般不宜久坐,寒暄兩句客套話就要告辭。主人受拜后,應擇日回拜。
6、凡一年來對人家欠情的(如律師、醫生等)就要買些禮物送去,借拜年之機,表示謝枕。
7、對于左鄰右舍的街坊,素日沒有多大來往,但見面都能說得來,到了年禧,只是到院里,見面彼此一抱拳說:“恭禧發財”、“一順百順”,在屋里坐一會兒而已,無甚過多禮節。
8、選擇合適的時間,乃拜年的第一要素。若過早登門拜年,往往讓主人措手不及。有人喜歡選擇晚上拜年,一坐好幾小時,難免影響主人休息。
9、拜年時,若進門問聲“新年好”旋即匆匆離去,會給人以“缺少誠意”的感覺。所以做客逗留時間一般以半小時至40分鐘為宜,這樣,既不失禮貌,又不影響主人接待其他客人。
10、送禮物要得體。給長輩、教師、師傅拜年時,應適當帶點禮物。禮物既不宜太昂貴豪華,又應能“拿得出手”。捧上一束鮮花,送上一張精美的賀卡,已成為都市現代人浪漫溫馨的拜年方式。
11、拜年禮物應講究衛生。比如,別人送給自己的糕點,一般不宜轉送他人,否則食品在“旅游”中難免會腐爛變質。給年邁或患病者拜年,所送的水果等應該有益于對方強身健康,以免造成浪費甚至引起誤解。
12、應注意節儉,比如,自己動手制作一個精美的小禮物送給同學、戀人、同事等,既可表達真摯的情誼,又可顯現自己的才華。
春節拜年習俗(模板16篇)篇七
春節里的一項重要活動,是到親朋好友家和鄰里那里祝賀新春,舊稱拜年。漢族拜年之風,漢代已有。唐宋之后十分盛行,有些不必親身前往,可用名帖投賀。東漢時稱為“刺”,故名片又稱“名刺”。明代之后,許多人家在門口貼一個紅紙袋,專收名帖,叫“門簿”。民間互訪拜年的形式,根據彼此的社會關系,大體可分四類:
一是走親戚。初一必須到岳父、須帶禮物。進門后先向佛像、祖宗影像、牌位各行三叩首禮,然后再給長輩們依次跪拜。可以逗留吃飯、玩耍。
二是禮節性的拜訪。如給同事、朋友拜年,一進屋門,僅向佛像三叩首,如與主人系平輩則只須拱手一揖而已,如比自己年長,仍應主動跪拜,主人應走下座位做攙扶狀,連說免禮表示謙恭。這種情況一般不宜久坐,寒暄兩句客套話就要告辭。主人受拜后,應擇日回拜。
三是感謝性的拜訪。凡一年來對人家欠情的(如律師、醫生等)就要買些禮物送去,借拜年之機,表示謝枕。
四是串門式的拜訪。對于左鄰右舍的街坊,素日沒有多大來往,但見面都能說得來,到了年禧,只是到院里,見面彼此一抱拳說:“恭禧發財”、“一順百順”,在屋里坐一會兒而已,無甚過多禮節。
古時有拜年和賀年之分:拜年是向長輩叩歲;賀年是平輩相互道賀?,F在,有些機關、團休、企業、學校,大家聚在一起相互祝賀,稱之為“團拜”。
拜年是中國民間的傳統習俗,是人們辭舊迎新、相互表達美好祝愿的一種方式。古時“拜年”一詞原有的含義是為長者拜賀新年,包括向長者叩頭施禮、祝賀新年如意、問候生活安好等內容。遇有同輩親友,也要施禮道賀。
古時,倘或坊鄰親朋太多,難以登門遍訪,就使遣仆人帶名片去拜年,稱為“飛帖”,各家門前貼一紅紙袋,上寫“接?!眱勺?,即為承放飛帖之用。此俗始于宋朝上層社會。清人《燕臺月令》形容北京年節:“是月也,片子飛,空車走?!背蔀闀r尚。大戶人家特設“門簿”,以記客人的往來和飛片,門簿的首頁多虛擬“親到者”四人:一曰壽百齡老太爺,住百歲坊巷;一曰富有余老爺,住元寶街;一曰貴無極大人,住大學士牌樓;一曰福照臨老爺,住五福樓。以圖吉利討口彩。至今的春節贈送賀年片、賀年卡,便是這種古代互送飛帖的遺風。
上層士大夫有用名帖互相投賀的習俗。宋人周輝在《清波雜志》中說:“宋元佑年間,新年賀節,往往使用傭仆持名刺代往”。當時士大夫交游廣,若四處登門拜年,既耗費時間,也耗費精力,因此有些關系不大密切的朋友就不親自前往,而是派仆人拿一種用梅花箋紙裁成的二寸寬、三寸長,上面寫有受賀人姓名、住址和恭賀話語的卡片前往代為拜年。明代人們以投謁代替拜年。明朝杰出畫家、詩人文征明在《賀年》詩中描述:“不求見面惟通謁,名紙朝來滿蔽廬;我亦隨人投數紙,世憎嫌簡不嫌虛”。這里所言的“名刺”和“名謁”即是現今賀年卡的起源。賀年卡用于聯絡感情和互致問候,既方便又實用,乃至今日仍盛行不衰。
大約從清朝時候起,拜年又添“團拜”的形式,清人藝蘭主在《側帽余譚》中說:“京師于歲首,例行團拜,以聯年誼,以敦鄉情”,“每歲由值年書紅訂客,飲食宴會,作竟日歡”。
隨著時代的發展,拜年的習俗亦不斷增添新的內容和形式。現在人們除了沿襲以往的拜年方式外,又興起了禮儀電報拜年和電話拜年等。
但從正月初一至初五,多數家庭均不接待婦女,謂之“忌門”。僅限于男子外出拜年,婦女則須等到正月初六以后才能外出走訪。拜年活動要延長很長時間,到正月十五燈節左右。傍晚時分到人家拜年叫“拜夜節”,初十以后叫“拜燈節”,所以有“有心拜年,寒食未遲”的笑話。
如果因故未及循例行禮,日后補行的,謂之“拜晚年”。
春節拜年習俗(模板16篇)篇八
一是走親戚。初一必須到岳父家、須帶禮物。進門后先向佛像、祖宗影像、牌位各行三叩首禮,然后再給長輩們依次跪拜。可以逗留吃飯、玩耍。
二是禮節性的拜訪。如給同事、朋友拜年,一進屋門,僅向佛像三叩首,如與主人系平輩則只須拱手一揖而已,如比自己年長,仍應主動跪拜,主人應走下座位做攙扶狀,連說免禮表示謙恭。這種情況一般不宜久坐,寒暄兩句客套話就要告辭。主人受拜后,應擇日回拜。
三是感謝性的拜訪。凡一年來對人家欠情的(如律師、醫生等)就要買些禮物送去,借拜年之機,表示謝忱。
四是串門式的拜訪。對于左鄰右舍的街坊,素日沒有多大來往,但見面都能說得來,到了年禧,只是到院里,見面彼此一抱拳說:“恭禧發財”、“一順百順”,在屋里坐一會兒而已,無甚過多禮節。
古時有拜年和賀年之分:拜年是向長輩叩歲;賀年是平輩相互道賀?,F在,有些機關、團體、企業、學校,大家聚在一起相互祝賀,稱之為“團拜”。
隨著時代的發展,拜年的習俗亦不斷增添新的內容和形式?,F在人們除了沿襲以往的拜年方式外,又興起了禮儀電報拜年和電話拜年等。
春節拜年習俗(模板16篇)篇九
拜年是中國民間的傳統習俗,是人們辭舊迎新、相互表達美好祝愿的一種方式。古時“拜年”一詞原有的含義是為長者拜賀新年,包括向長者叩頭施禮、祝賀新年如意、問候生活安好等內容。遇有同輩親友,也要施禮道賀。
漢族拜年之風,漢代已有。唐宋之后十分盛行,有些不必親身前往的,可用名帖投賀。東漢時稱為“刺”,故名片又稱“名刺”。明代之后,許多人家在門口貼一個紅紙袋,專收名帖,叫“門簿”。
拜年的四種形式。
民間互訪拜年的形式,根據彼此的社會關系,大體可分4類:(以下都是舊禮節,現在叩首、跪拜這種形式已經基本消失,僅在小孩向長輩拜年時還有)。
一是走親戚。
其中必須到岳父家,須帶禮物。進門后先向佛像、祖宗影像、牌位各行三叩首禮,然后再給長輩們依次跪拜,可以逗留吃飯、玩耍。
二是禮節性的拜訪。
如給同事、朋友拜年,一進屋門,僅向佛像三叩首,如與主人系平輩則只須拱手一揖而已,如比自己年長,仍應主動跪拜,主人應走下座位做攙扶狀,連說免禮表示謙恭。這種情況一般不宜久坐,寒喧兩句客套話就要告辭。主人受拜后,應擇日回拜。
三是感謝性的拜訪。
凡一年來對人家欠情的(如律師、醫生等)就要買些禮物送去,借拜年之機,表示謝意。
四是串門式的`拜訪。
對于左鄰右舍的街坊,素日沒有多大來往,但見面都能說得來,到了年禧,只是到院里,見面彼此一抱拳說:“恭禧發財”、“一順百順”,在屋里坐一會兒而已,無甚過多禮節。
拜年的種類。
古時有拜年和賀年之分:拜年是向長輩叩歲;賀年是平輩相互道賀?,F在,有些機關、團休、企業、學校,大家聚在一起相互祝賀,稱之為“團拜”。
飛貼——賀年片、賀年卡的源頭。
此俗始于宋朝上層社會。
清人《燕臺月令》形容北京年節:“是月也,片子飛,空車走?!背蔀闀r尚。
大戶人家特設“門簿”,以記客人的往來和飛片,門簿的首頁多虛擬“親到者”四人:一曰壽百齡老太爺,住百歲坊巷;一曰富有余老爺,住元寶街;一曰貴無極大人,住大學士牌樓;一曰福照臨老爺,住五福樓。以圖吉利討口彩。
春節拜年習俗(模板16篇)篇十
古時“拜年”一詞原有的含義是為長者拜賀新年,包括向長者叩頭施禮、祝賀新年如意、問候生活安好等內容。遇有同輩親友,也要施禮道賀。新年的初一,人們都早早起來,穿上新衣,出門去走親訪友,相互拜年,恭祝來年大吉大利。拜年的方式多種多樣,有的是族長帶領若干人挨家挨戶地拜年;有的是同事之間相邀幾個人去拜年;也有大家聚在一起相互祝賀,稱為“團拜”。到宋代,親朋好友之間會相互送帖致賀,這就是早期的賀年片。到了明代,賀年片設計更加完美、精致,帖上不僅印有送者的姓名、地址,還寫上了“新年快樂”,祝福語。隨著時代的發展,拜年的習俗亦不斷增添新的內容和形式?,F在人們除了沿襲以往的拜年方式外,又興起了禮儀短信拜年和電話拜年等。
拜年的發展。
拜年是中國民間的傳統習俗,是人們辭舊迎新、相互表達美好祝愿的一種方式。
古時“拜年”一詞原有的含義是為長者拜賀新年,包括向長者叩頭施禮、祝賀新年如意、問候生活安好等內容。遇有同輩親友,也要施禮道賀。
拜年一般從家里開始。初一早晨,晚輩起床后,要先向長輩拜年,祝福長輩健康長壽,萬事如意。長輩受拜以后,要將事先準備好的“壓歲錢”分給晚輩。在給家中長輩拜完年以后,人們外出相遇時也要笑容滿面地恭賀新年,互道“恭喜發財”、“四季如意”、“新年快樂”等吉祥的話語,左右鄰居或親朋好友亦相互登門拜年或相邀飲酒娛樂。
宋人孟元老在《東京夢華錄》卷六中描寫北宋汴京時云:“十月一日年節,開封府放關撲三日,士庶自早相互慶賀?!泵髦腥~陸容在《菽園雜記》卷五中說“京師元旦日,上自朝官,下至庶人,往來交錯道路者連日,謂之‘拜年’。然士庶人各拜其親友多出實心。朝官往來,則多泛愛不專……”。清人顧鐵卿在《清嘉錄》中描寫,“男女以次拜家長畢,主者率卑幼,出謁鄰族戚友,或止遣子弟代賀,謂之‘拜年’。至有終歲不相接者,此時亦互相往拜于門……?!?/p>
在古代,上層士大夫有用名帖互相投賀的習俗。宋人周輝在《清波雜志》中說:“宋元佑年間,新年賀節,往往使用傭仆持名刺代往”。當時士大夫交游廣,若四處登門拜年,既耗費時間,也耗費精力,因此有些關系不大密切的朋友就不親自前往,而是派仆人拿一種用梅花箋紙裁成的二寸寬、三寸長,上面寫有受賀人姓名、住址和恭賀話語的卡片前往代為拜年。明代人們以投謁代替拜年。明朝杰出畫家、詩人文征明在《賀年》詩中描述:“不求見面惟通謁,名紙朝來滿蔽廬;我亦隨人投數紙,世憎嫌簡不嫌虛”。這里所言的“名刺”和“名謁“即是現今賀年卡的起源。賀年卡用于聯絡感情和互致問候,既方便又實用,乃至今日仍盛行不衰。
大約從清朝時候起,拜年又添“團拜”的形式,清人藝蘭主在《側帽余譚》中說:“京師于歲首,例行團拜,以聯年誼,以敦鄉情”,“每歲由值年書紅訂客,飲食宴會,作竟日歡”。
隨著時代的發展,拜年的習俗亦不斷增添新的內容和形式?,F在人們除了沿襲以往的拜年方式外,又興起了禮儀電報拜年和電話拜年等。
在拜年的時間上選擇要妥當:如有必要,可先向主人報信,避免空跑一次,如不準備吃飯,最佳時間是上午九時至十一時之間。過早,可能人家還未起床,節日都要休息的習慣;太遲,正適人家吃飯,不方便。下午應以三時至五時之間為宜。向長輩拜年,最好安排在節日內以示敬重。
春節拜年要注意衣著整潔:干干凈凈過節日,穿衣和打扮要整潔、大方,適當穿上一些好衣服,給人一種節日的美感。要講究稱呼的規范化:到別人家拜年,尤其到親戚家拜年,要事先對可能碰到的長輩、同輩的稱呼有所了解,以免出現尷尬的場面,使人感到不夠禮貌。
“吉利話”要說得適宜:對不同的人,應有不同的祝賀語。交談時,要揀雙方愉快的話題,不要扯到悲哀傷感的事情上,不要高談闊論,不要信口開河,不要過分激烈地爭論問題,要在輕松愉快、親切自然的氣氛中,把道喜賀新的真情實意表露出來。
拜年時接物要有禮貌:主人送茶,要起身雙手接住,并道謝。主人招待食品,可先讓給小孩,然后自己取少量受用。
拜年時歡鬧要有節制:掌握適度。不宜大聲喧鬧,不宜通宵達旦,以免影響鄰舍,妨礙別人休息。拜年結束時,要表示謝意,邀請人家回訪。對主人的盛情款待,要贊美幾句。臨分手時,可發出邀請,表示回報的意思。
春節拜年習俗(模板16篇)篇十一
說遠古時代有一種怪獸,頭頂長獨角,口似血盆,人們把它叫做“年”。每逢臘月三十晚上,它便竄出山林,掠食噬人。人們只好備些肉食放在門外,然后把大門關上,躲在家里,直到初一早晨,“年”飽餐后揚長而去,人們才開門相見,作揖道喜,互相祝賀。這就是拜年習俗的開始。
大約從清朝時候起,拜年又添“團拜”的形式,清人藝蘭主在《側帽余譚》中說:“京師于歲首,例行團拜,以聯年誼,以敦鄉情”,“每歲由值年書紅訂客,飲食宴會,作竟日歡”。
大年初一,人人都早早起來,打扮得整整齊齊,出門走親訪友,相互拜年,恭祝來年大吉大利。
秦漢以來萬千的風首朝賀。自明清開始,拜年次序是:首拜天地神帙,次拜祖先真影,再拜高堂尊長,最后全家按次序互拜。對尊長要行大禮,對孩童要給賞賜,平輩間拱手致語。拜親朋的次序是:初一拜本家;初二、初三拜母舅、姑丈、岳父等,直至十六日。現代多行團拜,歲末郵寄賀年片和賀年信。
拜年一般從家里開始。初一早晨,晚輩起床后,要先向長輩拜年,祝福長輩健康長壽,萬事如意。長輩受拜以后,要將事先準備好的“壓歲錢”分給晚輩。在給家中長輩拜完年以后,人們外出相遇時也要笑容滿面地恭賀新年,互道“恭喜發財”、“四季如意”、“新年快樂”等吉祥的話語,左右鄰居或親朋好友亦相互登門拜年或相邀飲酒娛樂。
春節拜年習俗(模板16篇)篇十二
191月份,孫中山發布《臨時大總統關于頒布歷書令》,要求內務部編印新歷書,隨后又規定陽歷(公歷)1月1日為“新年”,但不叫“元旦”。
由此一來,在中國出現了兩種歷法體系:一種是官方推行的“陽歷”,作為公共行政、國際交往等的時間標準;一種是傳統社會沿用的“農歷”,服務于農時與日常生活。
191月,當時政府的內務部在給大總統的呈文中提出:“擬請定陰歷元旦為春節,端午為夏節,中秋為秋節,冬至為冬節……”后來只有“元旦為春節”被批準,所以傳統農歷新年易名為“春節”,傳統的“元旦”名稱被擱在了公歷的1月1日。
不過,民俗專家蕭放說,盡管當時的政府一直在推行公歷,后來甚至還強令不準過舊歷年,嚴禁民間過春節貼春聯等民俗活動,但老百姓不買賬,日常生活還是按照舊的年歷來過。
1949年9月27日,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通過“中華人民共和國紀年采用公元紀年法”,農歷正月初一稱為“春節”,公歷1月1日定為“元旦”。至此,“元旦”成為人們歡度的節日,傳統年節也受到了應有的關注。
說遠古時代有一種怪獸,頭頂長獨角,口似血盆,人們把它叫做“年”。每逢臘月三十晚上,它便竄出山林,掠食噬人。人們只好備些肉食放在門外,然后把大門關上,躲在家里,直到初一早晨,“年”飽餐后揚長而去,人們才開門相見,作揖道喜,互相祝賀。這就是拜年習俗的開始。
大約從清朝時候起,拜年又添“團拜”的形式,清人藝蘭主在《側帽余譚》中說:“京師于歲首,例行團拜,以聯年誼,以敦鄉情”,“每歲由值年書紅訂客,飲食宴會,作竟日歡”。
大年初一,人人都早早起來,打扮得整整齊齊,出門走親訪友,相互拜年,恭祝來年大吉大利。
秦漢以來萬千的風首朝賀。自明清開始,拜年次序是:首拜天地神帙,次拜祖先真影,再拜高堂尊長,最后全家按次序互拜。對尊長要行大禮,對孩童要給賞賜,平輩間拱手致語。拜親朋的次序是:初一拜本家;初二、初三拜母舅、姑丈、岳父等,直至十六日。現代多行團拜,歲末郵寄賀年片和賀年信。
拜年一般從家里開始。初一早晨,晚輩起床后,要先向長輩拜年,祝福長輩健康長壽,萬事如意。長輩受拜以后,要將事先準備好的“壓歲錢”分給晚輩。在給家中長輩拜完年以后,人們外出相遇時也要笑容滿面地恭賀新年,互道“恭喜發財”、“四季如意”、“新年快樂”等吉祥的話語,左右鄰居或親朋好友亦相互登門拜年或相邀飲酒娛樂。
春節美食。
餃子。
餃子,古稱“角子”,北方年夜飯有吃餃子的傳統,但各地吃餃子的習俗亦不相同,有的地方除夕之夜吃餃子,有的地方初一吃餃子。三十晚上北方人不吃餃子,會覺得沒有過年的氣氛。北方一些山區還有初一到初五每天早上吃餃子的習俗。吃餃子是表達人們辭舊迎新之際祈福求吉愿望的特有方式。
春卷。
春卷也叫春餅,立春吃春餅是中國一種古老風俗。晉代已有“五芋盤”即“春盤”,是將春餅與菜同置一盤之內。唐宋時立春吃春餅之風漸盛,皇帝并以之賜近臣百官,當時的春盤極為講究:“翠縷紅絲,金雞玉燕,備極精巧,每盤直萬錢”。民間也用以互相饋贈。
湯圓。
南方的元宵節慶食品叫做“湯圓”,在江蘇,上海等地,大年初一早晨都有吃湯圓的習俗。元宵節,道教稱之為“上元節”。元宵節吃元宵,是取“團團如月”的吉祥之意。清代康熙年間朝野盛行“八寶元宵”、馬思遠元宵。
年糕。
年糕屬于農歷新年的應時食品,有紅、黃、白三色,象征金銀。一種用黏性大的糯米或米粉蒸成的糕,在南方有過年吃年糕的習慣,甜甜的粘粘的年糕,象征新一年生活甜蜜蜜,步步高。春節吃年糕,“義取年勝年,籍以祈歲稔?!痹⒁馊f事如意年年高。
魚
過年有魚喻意年年有余。所以人們還特意不把魚吃完,留到次日即新年,年年有余,去年的收獲多,吃用不完,余到今年都還有,在物質貧乏的古代,這是人們對物質的渴望向往。成了現在的習俗。
春節拜年習俗(模板16篇)篇十三
至今的春節贈送賀年片、賀年卡,便是這種古代互送飛帖的遺風。
上層士大夫有用名帖互相投賀的習俗。宋人周輝在《清波雜志》中說:“宋元佑年間,新年賀節,往往使用傭仆持名刺代往”。
當時士大夫交游廣,若四處登門拜年,既耗費時間,也耗費精力,因此有些關系不大密切的朋友就不親自前往,而是派仆人拿一種用梅花箋紙裁成的二寸寬、三寸長,上面寫有受賀人姓名、住址和恭賀話語的卡片前往代為拜年。
明代人們以投謁代替拜年。明朝杰出畫家、詩人文征明在《賀年》詩中描述:“不求見面惟通謁,名紙朝來滿蔽廬;我亦隨人投數紙,世憎嫌簡不嫌虛”。
這里所言的“名刺”和“名謁”即是現今賀年卡的起源。賀年卡用于聯絡感情和互致問候,既方便又實用,乃至今日仍盛行不衰。
大約從清朝時候起,拜年又添“團拜”的形式,清人藝蘭主在《側帽余譚》中說:“京師于歲首,例行團拜,以聯年誼,以敦鄉情”,“每歲由值年書紅訂客,飲食宴會,作竟日歡”。
隨著時代的發展,拜年的習俗亦不斷增添新的內容和形式?,F在人們除了沿襲以往的拜年方式外,又興起了禮儀電報拜年和電話拜年等。
舊時正月初一至初五,多數家庭均不接待婦女,謂之“忌門”。僅限于男子外出拜年,婦女則須等到正月初六以后才能外出走訪。拜年活動要延長很長時間,到正月十五燈節左右。傍晚時分到人家拜年叫“拜夜節”,初十以后叫“拜燈節”,所以有“有心拜年,寒食未遲”的笑話。
如果因故未及循例行禮,日后補行的,謂之“拜晚年”
春節拜年習俗(模板16篇)篇十四
中國自古便有“男左女右”的區分,這與中國哲學的陰陽思想有關:
男子剛烈,屬陽于左,女子溫柔和順,守陰于右。而拜年的手勢,也有男女之分。
據《禮記·內則》記載,日常結發,男子結左,女子結右。因此,拜年手勢有講究,男女有別千萬不能錯。
標準的男子拜年姿勢是右手成拳,左手包住,因為右手是攻擊手,包住以示善意;女子則相反,但不抱拳,只壓手。這和自古“男左女右”傳統一脈相承。如左右手弄反的話,那可是哀拳,報喪、求饒才用。“男左女右”的習俗還和古代人的哲學觀關系非常緊密。
在傳統文化的概念里,宇宙中貫通事物的兩個對立面就是陰陽。自然界的事物有大小、長短、上下、左右等等。古人將其歸類分為大、長、上、左為陽,小、短、下、右為陰。陽者剛強,陰者柔弱。人的性格,男子剛強屬于陽于左,女子溫柔屬于陰于右。
右手握拳,左手成掌,對右拳或包或蓋,這樣的作揖手勢是“吉祥”。
中國古代有以左為尊的說法,作揖時,左手在上,以“左”示人,表示真誠與尊敬。反之,右手抱左手則為“兇拜”,一般用于喪禮。
兩個大拇指要并齊,不能左手的壓了右手,或右手的壓了左手。拜年時手晃三下即可。
春節拜年習俗(模板16篇)篇十五
首先拜家里長輩。初一早晨,晚輩起床后,要先向長輩拜年。長輩受拜后定會將事先準備好的“壓歲錢”分給晚輩,同時向鄰居長輩拜年僅次于本屬長輩,一般鄰居長輩也會給“壓歲錢”。
其次是走親戚拜年。初一或初二必須到岳父、母家,并須帶賀禮。進門后還得先向佛像、祖宗影像、牌位各行三叩首禮,然后再給長輩們依次跪拜。
接著就是禮節性的'拜年了。如給朋友拜年,一進屋門,僅向佛像三叩首,如與主人系平輩則只須拱手一揖而已,如比自己年長,仍應主動跪拜,主人應走下座位做攙扶狀,連說免禮表示謙恭。一般情況下,不宜久坐,客套話完了就要告辭。主人受拜后,也應擇日回拜。
還有一種就是感謝性的拜年。凡過去一年中對人家欠情的,如曾幫助過自己的人或老師、師傅、醫生等,就要買些禮物送去,借拜年之機,表示感恩謝意。
由于平時勞碌,年節期間人們一般起得較晚。若過早登門拜年,往往讓主人措手不及。做客逗留時間一般以半小時至40分鐘為宜,這樣,既不失禮貌,又不影響主人接待其他客人。拜年時,若進門問聲“新年好”,旋即匆匆離去,也會給人以“缺少誠意”的感覺。
賀禮一定得體、衛生、安全。自己如果動手制作一個精美的小禮物,既可表達真摯的情誼,又可顯現自己的才華。拜年時還一定要注意禮節和言談舉止。鄰里相坐、同學相逢、朋友相聚,皆應“過年言好事,出口稱吉祥”。
春節拜年習俗(模板16篇)篇十六
春聯,起源于桃符?!疤曳?,周代懸掛在大門兩旁的長方形桃木板。據《后漢書、禮儀志》說,桃符長六寸,寬三寸,桃木板上書“神荼”、“郁壘”二神。“正月一日,造桃符著戶,名仙木,百鬼所畏?!彼裕宕堆嗑r歲記》上說:“春聯者,即桃符也。”
五代時,西蜀的宮廷里,有人在桃符上提寫聯語。據《宋史、蜀世家》說:后蜀主孟昶令學士章遜題桃木板,“以其非工,自命筆題云:‘新年納余慶,嘉節號長春’”,這便是中國的第一副春聯。直到宋代,春聯仍稱“桃符”。王安石的詩中就有“千門萬戶幢幢日,總把新桃換舊符”之句。宋代,桃符由桃木板改為紙張,叫“春貼紙”。
明代,桃符才改稱“春聯”。明代陳云瞻《簪云樓雜話》中載:“春聯之設,自明太祖始。帝都金陵,除夕前忽傳旨:公卿士庶家門口須加春聯一幅帝微行時出現?!敝煸安粌H親自微服出城,觀賞笑樂,他還親自題春聯。他經過一戶人家,見門上不曾貼春聯,便去詢問,知道這是一家閹豬的,還未請人代寫。朱元璋就特地為那閹豬人寫了“雙手劈開生死路,一刀割斷是非根”的春聯。聯意貼切、幽默。經明太祖這一提倡,此后春聯便沿習成為習俗,一直流傳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