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品味完一部作品后,相信大家一定領會了不少東西,需要好好地對所收獲的東西寫一篇讀后感了。什么樣的讀后感才能對得起這個作品所表達的含義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帶來的讀后感優秀范文,希望大家可以喜歡。
讀書報告會讀后感篇一
我對蘇格拉底的一點了解,除了課上張老師所講的有關內容,也就是吳飛老師譯的《蘇格拉底的申辯》。慚愧的很,這本書至今沒有讀完。不過確實很吸引人,不僅僅是它的哲學思想的交鋒,還有滲透其中的形而上的思辨性。
《蘇格拉底的申辯》中的第一部分記錄了申辯的由來經過,不同版本的差異,以及在各個歷史時期的不同詮釋。給人一種龐雜而有些混亂的感覺——一方面說他是“引進外邦的神”而獲罪,又說其實真相是他的懷疑精神動搖了民主的基石。當然后者更合理,只是這推理論證的過程讓人有些困惑。
最精彩的還是申辯的正文。遺憾現在剛看了個開頭,同時真的讓人有一種身臨其境的感覺,聽他——其實是柏拉圖借他的口——對希臘進行美德教育。我不懷疑《申辯》其實是柏拉圖主觀構思加上他對于民主制的控訴再加上蘇格拉底確實的思想脈絡,但是在讀他與莫勒圖斯辯論的那一段,總感覺有點怪。他首先要申辯的是“敗壞青年”的罪行。蘇格拉底給莫勒圖斯下了個套,他先問“是否很多人可以帶好青年”,把莫勒圖斯帶進去,繼而類比說馬,難道很多好人可以帶好一只馬,而一個壞人盡可以讓整個馬群失去前進的方向嗎再回到人本身,難道可能一個人把青年帶壞,而其他所有好人都無法挽回嗎既然這樣的邏輯不能成立,哪么只有一種可能,即莫勒圖斯自己在詆毀蘇格拉底。
這樣的邏輯真的很霸道。且不說馬和人的比喻是否相類,一個人對于整體的禍害是否真的如蘇格拉底所言是不太可能的也值得思考。我們知道,蘇格拉底認為自己是無知的,而他的有知體現在他知道自己無知。所以無論是在街頭與人爭論還是法庭上的申辯,他都是在“啟發”對方,但其實對方的本意并沒有真正表述出來,而是順著蘇格拉底的思路簡單的選擇“一條路”。我想,這恐怕也是很多人看不慣他的原因之一。
他的哲學思想是講究“德性即知識”,但是他對于理想生活的理性思考,以及外延的形式上的申辯,與城邦本身的現實生活存在著最根本的矛盾——精英治國還是民主政治于是,就引出了您上課時提出的黑格爾的悲劇理論。我覺得蘇格拉底的悲劇與俄狄浦斯王的悲劇還有不同,俄狄浦斯王的例子具有倫理血源性,本身就是很偶然的,而蘇格拉底悲劇在于思想,具有更大的普世意義,也更增添了他的悲劇性——沒有人應因思考和言語而獲罪。當今民主制下的基本法則卻無法照耀在雅典的上空。
所以,我們為他的死而悲哀,也許還是要著眼于兩者的悲劇性上。在那樣的環境下,他也許想用死給大家上一課——你們遲早會后悔的,到時,我在法庭上的申辯將成為大家追述我思想的一部分。不論柏拉圖有多少異于老師的論斷,至少,主題思想沒變。《申辯》仍然是蘇格拉底一脈相承的思想路徑。這就夠了。
我相信蘇格拉底是一個對自己的信仰到底的人,也很難想象他的助產術是為了炫耀自己的學識而非幫助他人獲得“美德”,他的理想至少有一部分是希望希臘人能通過他的努力過上更加理性,從而過上更加幸福的生活。當然,有人認為他是過于特立獨行,與智者沒什么兩樣——從申辯來看,這似乎也是隱藏的一條人們憎惡他的原因。但很顯然,智者強調論證過程要如何如何有邏輯,把對方摁倒;蘇格拉底則追求跟我論辯你,是你,要最終有所收獲。說到底,他追求的認識自己,其實和人的本性有點相違。神愿意認識自己的無知么人恐怕就更不愿意了。死,是必然的。
最后,請允許我引用申辯中最后的:“是該走的時候了,我去死,你們去生。我們去做的哪個事更好,誰也不知道,除非是神。”死而得道,生而不知其所,生與死的判斷,還真的不好說了。
讀書報告會讀后感篇二
近日選修課《西方哲學史專題》的課后讀書任務要求我們讀《蘇格拉底的申辯》,閑暇之余我也就淺略的讀了一遍,讀完之后讓我對蘇格拉底有了更深一步的認識,不禁有了一番感慨,不吐不快。我本對古希臘的文化、哲學、政治,甚至對蘇格拉底本人談不上有很深的了解,在此發表感言,純屬管中窺豹,如有不當之處還請讀者理解。
蘇格拉底(公元前469—公元前399),著名的古希臘的思想家、哲學家和教育家,他和他的學生柏拉圖,以及柏拉圖的學生亞里士多德被并稱為“古希臘三賢”,更被后人廣泛認為是西方哲學的奠基者。他把哲學從研究自然轉向研究自我,即后來人們所常說的,將哲學從天上拉回到人間。他提倡人們認識做人的道理,過有道德的生活,他把哲學定義為“愛智慧”,他的一個重要觀點是:無知之知。
公元前399年,由于一個叫阿內圖斯的人控告蘇格拉底不信城邦諸神,引進新神,并且敗壞青年,最終導致他被判處死刑。而在被送上法庭,面臨審判團的宣判時,蘇格拉底仍然堅持自己的哲學,運用自己的邏輯及辯術和原告進行了最后的申辯,表明了他對于真知的堅持。蘇格拉底在法庭上的辯詞,是其哲學思想的體現,在他的學生柏拉圖整理出來的《蘇格拉底的申辯》中,更是展現得淋漓盡致。
《蘇格拉底的申辯》,既是文學著作,也是古希臘哲學的精髓,柏拉圖筆下的蘇格拉底,僅其言談,就留給后人無盡的哲思,拜讀此作后,我感觸最深的有兩點:一、無知之知,最坦誠的謙虛;二、對真理的執著,知其不可為而為之。
《申辯》可分為兩部分:第一部分是蘇格拉底在正式的申辯之前的一點聲明。在第一部分里,蘇格拉底在申辯之前強調了他在將要進行的申辯之中所運用的言辭是不同于那些控告或者誣陷于他的人的言辭的,他所說的將都是真話。我們知道蘇格拉底不是一個不善言辭的人,他在當時的雅典城邦不知道將多少人辯駁的啞口無言,正如他在后面申辯中所說的,他尋求當時雅典所有自認為聰明的人與他們辯論,最終卻都只能證明他們的無知和自以為是。這樣的蘇格拉底會是一個不善言辭的人嗎?他之所以這樣強調他的說話方式是為了表明他對哲學的熱愛和真理的追求之執著。哲學帶給了他哲學的尊嚴與堅持,他堅持說真話,因為他想要讓雅典的人們信服他的申辯。由于他的真話觸及了聽者們的自尊,所以得到了陪審團多數人的報復,最終被判死刑,但是他卻仍然堅持了自己姿態,正如原文所說“任何一個有一點價值的人不應該總是計較生死,他做一件事的時候應該考慮的是他自己做得對還是錯,是作為一個正直的人還是邪惡的人。”這正是哲學的蘇格拉底面對政治的申辯時始終不予放棄的立場,也是他對真理的追求與堅持的表現。
第二部分是蘇格拉底為自己展開的申辯的正文。首先針對那些最初的虛假控告和那些最初的控告者做申辯;其次,針對后面的控告和后面的控告者申辯;最后,蘇格拉底對他為哲學而死的理由進行了說明。在這一部分蘇格拉底提到了神諭,蘇格拉底對于神諭也很困惑,他也一直在尋思神諭的真意。因此,他嘗試通過尋找一個有智慧的人,拜訪他,審視他,與他對話,然后證明“這個人比我更智慧”,并以此來回應神諭。于是他去拜訪政治家、詩人、匠人等等眾多人們,但是無一例外的,他全都失敗了,那些據說具有智慧的人們無不是自以為是的無知者。最后,蘇格拉底得出結論:“無數的人他們自以為知道一些,其實知道的很少,甚至什么也不知道”。他說這些是為了向人們表明自己的哲學使命,對無知之知的證明和追求以及幫助人們認識到自己的無知與知。德爾斐神廟進門處銘刻著一句話——“認識你自己”,這句話或可在一定程度上說明蘇格拉底的哲學思想。認識自己的人就是知道自己知道什么,也知道自己不知道什么的人。蘇格拉底知道自己知道什么,不知道什么,因此而敢于承認自己的無知,他的“無知”因此是一種“無知之知”。知道自己無知的人不少,但是像蘇格拉底這樣不僅知道自己的無知,也知道自己的有知,更將這種無知之知作為一種智慧的態度,以此認識自己,認識社會,由此而知道什么才不是真正的智慧的人卻是鳳毛麟角。正因如此,蘇格拉底才是偉大的,值得尊重的。
對于被判死刑蘇格拉底認為這是神的旨意,他說“我更要聽神的話,而不是你們的。只要我還有一口氣,能夠做,我就根本不能停止愛知。”蘇格拉底最終選擇了愛知,而不是放棄智慧的追求。他還指責法官:“現在我將走向自己的路途,承受你們判給我的死刑,而他們也會被真理判決,承受他們犯下的罪惡和不義。我必須接受他們對我的懲罰,也讓他們接受他們的懲罰吧。我認為這一切好像是命中注定的,而且安排得很不錯!”并且他還得出一個結論:“沒有什么壞事會危及一個正直的人,不管是生前還是死后,他和他所有的一切都不會被神所拋棄。”他就是這樣堅持著對真理的執著,正如孔子所說:知其不可為而為之。
最后,請允許我引用申辯中最后的一句話:“分別的時刻來到了,我們會各走各的路,我去死,而你們繼續活著,哪一條路更好,只有神才知道。”這就是蘇格拉底,一個哲學的生活了一生,并為哲學獻出了生命的蘇格拉底。
讀書報告會讀后感篇三
3、如果沒有自信心的話,你永遠也不會有快樂。——拉羅什夫科
4、缺乏一種自信的精神,這往往導致一些本來是萌芽了的天才走向自我扼殺。——舒卓
5、自立自重,不可跟人腳跡,學人言語。——陸九淵
6、在任何行業中,走向成功的第一步,是對它產生興趣。——威廉?奧斯勒爵士
7、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堅忍不拔之志。——蘇軾
8、去做你害怕的事,害怕自然就會消逝。——羅夫?華多?愛默生
9、發明家全靠一股了不起的信心支持,才有勇氣在不可知的天地中前行。——巴爾扎克
10、承擔重任首先需要自信。
11、地球上的任何一點離太陽都同樣地遙遠。——伯頓
12、征服畏懼、建立自信的最快最確實的方法,就是去做你害怕的事,直到你獲得成功的經驗。
13、人多不足以依賴,要生存只有靠自己。——拿破侖
16、一個人是否有成就只有看他是否具有自尊心和自信心兩個條件。——蘇格拉底
18、寧肯孑然而自豪地獨守信念,也莫不辨是非地隨波逐流。——查?丘吉爾
20、除了人格以外,人生最大的損失,莫過于失掉自信心了。——培爾辛
21、一個人幾乎可在任何他懷有無限熱忱的事情上成功。——查爾斯?史考伯
22、自尊不是輕人,自信不是自滿,獨立不是孤立。——徐特立
23、自信者不疑人,人亦信之。自疑者不信人,人亦疑之。——《史典》
26、勇敢乃是自信與害怕中間之道。——亞里士多德
27、我們應該有恒心,尤其要有自信心。——居里夫人
28、天生我材必有用。——李白
29、無論如何,“流言”總不能嚇啞我的。——魯迅
30、價值產生信心,信心產生熱忱,而熱忱則征服世界。——華特?h?柯亭姆
讀書報告會讀后感篇四
2、恢弘志士之氣,不宜妄自菲薄。——諸葛亮
4、能夠使我飄浮于人生的泥沼中而不致陷污的,是我的信心。——但丁
5、一個人是否有成就只有看他是否具有自尊心和自信心兩個條件。——蘇格拉底
6、自卑的人,總是在自卑里埋沒的自己,記住,你是這個世界上唯一的。
7、人有了堅定的信念才是不可戰勝的。——貝蒂
8、任何人都應該有自尊心,自信心,獨立性,不然就是奴才。——徐特立
9、自尊不是輕人,自信不是自滿,獨立不是孤立。——徐特立
12、征服畏懼、建立自信的最快最確實的方法,就是去做你害怕的事,直到你獲得成功的經驗。
13、缺乏一種自信的精神,這往往導致一些本來是萌芽了的天才走向自我扼殺。——舒卓
14、自信與驕傲有異;自信者常沉著,而驕傲者常浮揚。——梁啟超
15、先相信自己,然后別人才會相信你。——羅曼·羅蘭
19、信心是命運的主宰。——海倫·凱勒
20、除了人格以外,人生最大的損失,莫過于失掉自信心了。——培爾辛
22、一個做主角的非有天才不可。可是天才在于自信,在于自己的力量。——高爾基
24、自信是英雄的本質。——愛默生
25、請一定要有自信。你就是一道風景,沒必要在別人風景里面仰視。——柯少爺
26、自信是一根柱子,能撐起精神的廣漠的天空,自信是一片陽光,能驅散迷失者眼前的陰影。
28、人多不足以依賴,要生存只有靠自己。——拿破侖
31、能夠使我飄浮于人生的泥沼中而不致陷污的,是我的信心。——但丁
33、自信者不疑人,人亦信之。自疑者不信人,人亦疑之。——《史典》
34、自信是成功的第一秘訣。——愛默生
37、除了人格以外,人生最大的損失,莫過于失掉自信心了。——培爾辛
38、有自信心的人,可以化渺小為偉大,化平庸為神奇。——蕭伯納
40、有信心的人,可以化渺小為偉大,化平庸為神奇。——蕭伯納
41、有自信這是件好事,但過分絕對地自信則不成……過分地自信,則會有很大的失敗在等待著。
44、具有博大胸襟的人,才有可能在心靈上瀟灑;具有自信和實力的人,才有可能在外表上的瀟灑。
45、深窺自己的心,而后發覺一切的奇跡在你自己。——培根
46、堅決的信心,能使平凡的人們,做出驚人的事業。——馬爾頓
47、自信與驕傲有異;自信者常沉著,而驕傲者常浮揚。——梁啟超
48、許多人一事無成,就是因為他們低估了自己的能力,妄自菲薄,以至于縮小了自己的成就。
49、發明家全靠一股了不起的信心支持,才有勇氣在不可知的天地中前行。——巴爾扎克
50、如果沒有自信心的話,你永遠也不會有快樂。——拉羅什夫科
51、幽默是表明工人對自己事業具有信心并且表明自己占著優勢的標志。——恩格斯
52、缺乏信心并不是因為出現了困難,而出現困難倒是因為缺乏信心。——塞內加
53、命運掌握在自己的手中,一切只能靠自己。
56、相信就是強大。懷疑只會抑制能力,而信仰卻是力量。——弗烈德利克·羅伯森
57、吾無過人者,但生平行為,無不可對人言耳。——司馬光
58、地球上的任何一點離太陽都同樣地遙遠。——伯頓
59、自信是一個人的膽,有了這個膽,你就會所向披靡!
60、實現明天的惟一障礙,是對今天的懷疑。
61、缺乏自信常常是性格軟弱和事業不能成功的主要原因。
62、憂傷回首看,優悉四處瞧,自信向上望。
63、價值產生信心,信心產生熱忱,而熱忱則征服世界。——華特·h·柯亭姆
64、信心是人的征服者;它戰勝了人,又存在于人的心中。——馬·法·塔伯
67、天生我材必有用。——李白
69、信念,你拿它沒辦法,但是沒有它你什么也做不成。——撒姆爾·巴特勒
70、有信心的人,可以化渺小為偉大,化平庸為神奇。——蕭伯納
71、自信與自靠是堅強的柱石。
72、除了人格以外,人生最大的損失,莫過于失掉自信心了。——培爾辛
74、承擔重任首先需要自信。
76、一個人敢于暴露自己的弱點,代表他自信、強大。——周正
77、凡事總要有信心,老想著行。要是做一件事,先就擔心著怕自己不行,那你就沒有勇氣了。
78、我們對自己抱有的信心,將使別人對我們萌生信心的綠芽。——拉勞士福古
81、一個人缺少了自信,就容易對環境產生懷疑與戒備。
82、我只有一個忠告給你,做你自己的主人。——拿破侖
83、勇敢乃是自信與害怕中間之道。——亞里士多德
讀書報告會讀后感篇五
放假總是令人喜悅的,缺又有著淡淡的無以寄托之情。于是《紅樓夢》又從塵封的柜子里,撣撣歲月的痕跡,重新擺上了書桌,清初的經典,再一次在我的心靈的天空上徜徉。
總覺得,讀紅樓之人,一定要是一個浪漫之人,懂得那巧言之下的深意,體味那或喜或嗔的美好,明白那風光背后的虛渺。“滿紙荒唐言,一把辛酸淚”,雪芹公子筆下的“荒唐言”需要歲月的沉淀才可以慢慢地品出個中滋味。
指尖輕撫過那翻過的些許泛黃的紙張,一句“這妹妹我曾見過的”扣動了我的心。寶玉與黛玉的“遇見”是那么的美好,倘若沒有這遇見,何來一個閬苑仙葩,一個美玉無瑕;
倘若遇見非人,又何來司馬相如卓文君“鳳求凰”;
假使遇見不合時,又何來“遇見你之前,我設想到結婚;
遇見你之后,我結婚沒想過別人”亦夫妻、情人、朋友的錢鐘書和楊絳。歲月總是匆匆地催人老,很多時候,我們又何曾不是越過山丘才發現無人等候,后悔沒有去認真看看生命中遇見的美好呢?我的思緒暢游又流轉到那場溫暖的遇見。
那天,還是在讀《紅樓夢》,久了,便想去親近大自然,與自然體會那真實動人的紅樓。街邊的落英繽紛,草木青翠,果香碰撞,一絲一毫的景都充滿了生活的純真,使我醉情于此,腳步隨著腦海里一個個紅樓的畫面,不自覺的向前,缺沒有關注到烏云壓城......
此時的天空,卻不似剛才般的藍,一瞬間,仿佛大軍壓境般一步步吞噬了白云和藍天,只剩下如同墨水打翻般的烏黑,一份令人怖懼的黑,空氣也沉悶的令人壓抑。轉身,天邊一道光亮顯出,曲折地打去,隨之而來就是一聲巨響,我心里頓時沒了主意。往家走?可是由于紅樓的魅力已經離家甚遠了。樹梢已經被雨點打的晃動,我眼看雨點就要傾盆,卻也只能束手無策了。路上的行人匆匆,我也只好走到旁邊的商鋪,借屋檐一點,來使自己免受雨的沖擊。“山雨欲來風滿樓”風吹過,夾雜著雨向我打來。正當我一陣戰栗之時,這家足浴店的老板向門口走來,我心里莫名一陣涼意,組織著讓老板可憐的話語。
老板嘴唇微啟我的心糾成了一團,“在外面站著干嘛,進來啊”,我開始為自己的想法感到一陣羞愧,只好說:“老板,我不打擾你了,你還要忙著做生意不是”老板微笑了,“給你一把傘看,回到家等雨停了,就拿回來給我。”老板的幾句話之間,卻讓我心里原本被雨澆滅的火種重又燃了起來,我拗不過老板的人情,撐著傘回到了家中。
我坐在家里,看著窗外的雨景,細聞著書香,心中感慨萬千,今天如果沒有遇見像他一樣的好心之人,恐怕我只能是成為雨景的一部分,看著這把傘,我似乎有著寶玉初見黛玉的喜悅,如果不看過程和結局,這對癡男怨女倒也令人稱羨,我不喜歡悲劇,雖然可以看出社會現實,但給我卻又增添許多的哀愁,遇見,或許真的是有緣分一說。
我總覺得《紅樓夢》的成功在于他的情節,不同年齡的人讀《紅樓夢》會有不同的見解。而我現時所理解的這“遇見”,是上天給我的恩賜。我將會繼續,珍惜遇見的每一個人,珍惜遇見的機會愛我所愛,我愿付出一生的光芒,遇見那值得遇見的人和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