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后感是培養情感和審美的重要途徑,通過閱讀和寫作,我們可以更好地認識自己和世界。小編為大家搜集了一些值得一讀的讀后感范文,希望可以為大家提供一些寫作的靈感。
文化苦旅的讀后感(精選13篇)篇一
余秋雨先生的文章很多,最喜愛的莫過于《文化苦旅》了。也不知是一種什么樣的力量觸動著我,把它讀了一便又一遍,思考了一天又一天。但卻始終弄不明白,我是在讀余秋雨的文章呢?還是在讀中國的文化歷史?一個民族,一種文化,似乎在這位深沉的文明人筆下,引發出了種種連篇累牘的思索,是一種渴念?還是一種哀惋?是一種期待?還是一種詮釋?無從知曉。
其實,寫作是一種很跟自己過不去的累活兒,有時一提筆就感覺到年歲的徒隔,心有千言萬語,幾個月累就的思維,在下筆的時候,也總是要平一平心跳,理一理思維,像余先生說的一樣:“回憶于歷史的冷漠,理性的嚴峻。”這不知是先生文章帶給我的習慣,還是自己與生俱來的性格,總之,《文化苦旅》讓我找到了寫作的靈魂。
余先生總是不堪疲憊,習慣從一個地方輾轉到另一個地方,撫慰著中國歷史的文化遺址與殘余,溫存著歷史文化名勝,而自己卻從不疼惜自己的雙腿和體力,跋山涉水,周游各國。在他心中,中國文化的真實步履似乎是落在山重水復、茫茫滄原、默默無言的大地上?;蛟S,在別人眼中,本應是個萎靡柔弱的路旅行者,但在歷史文化山水的天地間那么一站,人、文化、歷史、自然就融為一體了,于是,文章也就應運而生了。
大地無言,卻只是留下廢墟讓我們無限遐思,古道沉默,卻在呼喚我們不忘歷史的滄桑。余先生在對歷史的滄桑巨變的感慨中,同時也引發對人生的領悟。在山水跋涉中引發無限的回憶,同時,又將回憶迅速滲透在文化筆墨中,給自己的人生增添了聲色和情致,充實了自己。他拋棄了憂傷和疑慮,去追逐涌來的潮水,那永恒的異鄉人在呼喚他,他在沿著這條路走下去,漂泊旅游,但每一次都會有新的發現,蒼老的人生帶著一顆年輕的心,讓無限的思索沉重的駐扎在自己苦澀的文字上,讓忙碌而有文明的現代人去思索。
夕陽西下,朔風呼嘯,站在大漠上,勇敢的用自己脆弱的身軀全然不知天高地厚扛起歷史文化的厚漬,道士塔前面的駐足、遐想,甚至落淚、甚至恨,讓他感到這個民族的巨大悲劇,看到古老滄桑的中華民族在痛苦的滴血,而正是他的這種巨大憂憤,在字里行間,顯得是那么的沉重。
或許是天地造化的特意安排,才得以讓這個富有文化底蘊的莫高窟座落于中國的西北向,在哪個漫長的封建統治的年代,全國各地優秀的匠工都云集的這里,是命運的趨勢還是血與淚的選擇?在鞭影和無數兇神惡煞的表情忙碌著,為中國,為世界訴說著奇跡。他華美而有矜持,富有而又遠藏,他執意要讓每一個朝拜者,用長途的艱辛來換取報償。
《文化苦旅》不是一本書,而是一種永遠也無法用語言表達的文化沉思。座座遺跡,隱隱豐碑,卻無不在默默的詮釋著中國的歷史文化的足跡,文明的傷痕!
文化苦旅的讀后感(精選13篇)篇二
余秋雨先生是我最佩服的作家之一,由此,我便讀了他的《文化苦旅》,很佩服他能夠行萬里路,閱遍文化的勇氣和執著。這個月,我再一次認真讀了一遍這本書,這已經是我讀的第四遍了,不敢說我已經體會到了余秋雨先生《文化苦旅》的精髓,但我已經深深感受到了文化的苦難。歷經千年,千年不泯。
讀這本書,我認識了一個人,在眾多繽紛的人物故事中脫穎而出,給我留下來最深的印象,他就是錢镠。余秋雨先生說,這是一個應該被記住的名字。而我認為,這是一個應該被感動、被研習的不朽。錢镠這個人的存在,讓世界都會為之贊嘆。他是一方之主,一地之主,卻從來不在意政治上的名號和軍事上的意氣。他不是抗戰名將,華夏英雄,不是學界泰斗,也不是盛世的棟梁,他所在乎的,只是一方的福祉,百姓的平安。這才是一個領袖應該做到的??梢哉f,在這一點上,他比任何皇帝都偉大。
當我第四次放下這本書時,想起了初讀《文化苦旅》時的疑惑:何謂文化?現在想來或許能用余秋雨先生的話來解答:“不同的環境,造就不同的經歷;不同的經歷,造就不同的性格?!倍疫€想說的是,不同的性格,造就不同的文明,不同的文明,造就不同的文化。文化,或許就是生活,他經歷了千年,終于來到了現在。
文化又或許是一種積淀,像這本書中的千年冷眼;文化或許是一種價值,像蘇東坡的“大江東去,浪淘盡”;文化更或許是一種精神,像蘇武牧羊,更像李冰的都江堰;文化或許是永恒的,它在歲月的流逝中磨去了邊邊角角,在拿年復一年的苦難中變得更加光芒,像風塵中的旅行者,閱盡人間滄桑,卻千年不朽。
在書中,我為蘇東坡是烏臺詩案、流放邊疆而感到憤婉;為渤海國漫天的大火感到悲哀;為太平洋小島上的潛水夫婦感到自豪與欣慰。文化是痛苦的旅行,文化是瞬時的不朽,它被一次又一次侵略的大火灼燒,被心懷不軌的人毀滅現在,它終于來到了我們的眼前。
這本書,是我看余秋雨的第一本書,或許也是的一本書,在書中我學到了很多,并不只是文化,也不全是歷史,無法用語言形容。
你知道,有些東西,歷經千年,千年不泯。
文化苦旅的讀后感(精選13篇)篇三
人生的偉大建立在廢墟上,歷史的悠遠建立在廢墟上,文化的初始建立在廢墟上?;腥坏纳舷挛迩辏d入史冊的文化依稀可見,留給世人斑簿空洞的文化經不起風吹雨打。許多古文物在古代中國都是不被看重的,達官貴族用金錢衡量著文化生活。文化的啟航就注定是一場苦旅。
站在歷史面前,我們是弱不經風的小人物,正是千千萬萬的我們構筑了華夏那九牛中的一毛。走進書中的情境與思考,我們不禁嚴肅起來。走向前去,我們眼前出現了莫高窟的石洞,石洞依舊壯觀,石像、壁畫依然不言,靜靜看著光影投射在石壁上的變化,如同它們靜靜看著敦煌千年來的變遷。千年前的第一刀劃下,開啟了千年后莫高窟的壯麗。它曾遭遇浩劫,王道士手中一串鑰匙把守了這千年的敦煌,可憐的王道士視文化如干草,在他在世時,卻任文物流落到外人手里。
數百年的輪回,積淀著華夏文化,數千年的漂蕩,磨礪了華夏文明。感嘆歷史的滄桑,站在如今的莫高窟前仰望,悲惋那千百年前昨日的憂傷,是否還有宋代的衣冠楚楚,是否還有唐人起舞的翩然身影?感受著千年的浩劫,好似文化一步一履的艱難行走,在夕陽的途中回望這一段段不平凡的艱辛。
也許破境不可修復,不可改造,但是在痕跡斑斑的棱角上,那是一種執著,追求文化的決不放棄。在我看來,也許文化的色彩已然黯淡無光,也許文化的腳步已然步履維艱,也許文化的雕琢已然化為粉塵隕落,但是文化的豐韻仍在華夏史中猶存----只是已布上了透明膜。追尋文化,保護文化的道路是漫長而又枯躁的,但是作為新一代的我們,歷史的抉擇讓我們重新打開那千百年前塵封的記憶,文化的新旅程就此開始。
苦旅,也不算太苦,知識思想上受點兒跌宕而已。不管是春溫秋肅,還是大喜大悲,最后都要閉上眼睛,回歸于歷史的冷漠,理性的嚴峻罷了。
文化苦旅的讀后感(精選13篇)篇四
自從余秋雨先生走遍世界山河,以新奇的視角寫下《文化苦旅》這本書后,引起了全國人民出門旅行的浪潮,可是卻沒有出現第二本《文化苦旅》。
我開始思考余秋雨先生看世界的態度與角度。余秋雨創作的歷史并不是抽象的歷史,他試著與歷史對話,與歷史共鳴,在自身與歷史的交談中形成了他獨特的文風、獨特的情懷。正如東晉陶淵明一般,他想著離開案頭,換上一身遠行的裝束去旅行,他并不同一般人一樣為了輕松、為了獵奇、為了開闊眼界而出行,而是為了“尋找一所橫亙千年的人格學?!?。
正是因為這種意圖,使他與世界文化更近,使他的“苦旅”倒不像苦旅,而是一場人文、自然、歷史的盛宴。
縱觀全書,并沒有多少優美的.詞句,華麗的辭藻,其間多的是睿智的語言,是一篇篇通俗的故事。余秋雨先生也并未對山水名勝作具體的描寫,只是筆鋒一轉,便描繪出了一幅幅濃郁而又深沉的人文圖景,緊跟著便進入了直抒式的詠嘆,繼而以縱橫四海的氣勢揮灑著對中國古文化歷史的種種遐想與議論。它解讀了歷史的蒼涼與大漠黃河文化的興衰,以一種全新姿態去評價、思考人生與未來。
或許余秋雨先生也正是像我們一樣由一個普通人慢慢走來,帶著不一樣的眼光與角度,漸行漸遠,卻終究走出了他的“文化苦旅”。
文化苦旅的讀后感(精選13篇)篇五
我還是難以想象這些流放者是如何來到監獄一般的寧古塔的——面帶什么樣的表情?懷著什么樣的心情?不得而知。或許他們對皇帝來說只是龐大機器上的小小零件,故障了便拆下一大塊進行處理,再重新裝上新的,連檢查都省了。
就這樣,許多零件丟失在了去垃圾場的路上。
這是多么冷酷無情??!只可惜,他們再也回不到遠處的大工廠了,只能讓往事如濃煙一般飄散。
只不過,這群流放者就像一位位造物主,為蠻荒之地重新建立了秩序。這些被驅逐者像是來到了自己的“桃花源”,他們用自己的一切所知教導本地“土著”,每個人都致力于創造自己的“桃花源”。敵人不再是敵人,而是并肩作戰的伙伴。
在寧古塔還上演了一出真人的“吳兆騫的救贖”。原本注定客死他鄉的人,有了真正的朋友,也真正的回到了家。面對從天涯到海角的距離,真摯的友誼將二人連結在了一起,也為本地土著增添了一份情思。
對這些人來說,流放是失敗的。因為這無疑將他們的大好前程扼殺在了幻夢之中。可這次流放又是有意義的,他們是余灰,將文明之火傳播了下去。他們以白骨為柱,血肉為磚,智慧為漆,勤奮為瓦,在這里建造了真正的秩序之塔。他們是懸崖下的洞天、荊棘中的玫瑰、沙漠中的綠洲,在無盡的苦難中祈求一絲絲的美好。
文化苦旅的讀后感(精選13篇)篇六
或許,這是這個步伐太快的年代,快到兩個城市的穿梭只需短短數小時,快到親友之間的聯絡借著電話視頻一觸即到,我們忘記了長途跋涉的旅途只為見一個人的滿心期盼,忘記收到書信看見熟悉的字跡那種滿足的心情,只剩下浮躁,浮躁,和那句或真或假或敷衍的一句:我想你了!
看到顧貞觀為了盡快救贖自己被放逐寧古塔的朋友,一面四處求人奔波,一面給遠在天邊的朋友寫信勸慰,這篇《金縷曲》真真是賺足了我的眼淚?。?/p>
寄吳漢槎寧古塔,以詞代書。丙辰冬,寓京師千佛寺,冰雪中作。
季子平安否?便歸來、平生萬事,那堪回首!行路悠悠誰慰借,母老家貧子幼。記不起、從前杯酒。魑魅搏人應見慣,總輸他、復雨翻云手。冰與雪,周旋久。
淚痕莫滴牛衣透。數天涯、依然骨肉,幾家能彀?比似紅顏多命薄,更不如今還有。只絕塞、苦寒難受。廿載包胥承一諾,盼烏頭、馬角終相救。置此札,君懷袖。
我亦飄零久,十年來,深恩負盡,死生師友。宿昔齊名非忝竊,試看杜陵消瘦。曾不減,夜郎僝僽。薄命長辭知己別,問人生,到此凄涼否?千萬恨,為君剖。
兄生辛未我丁丑,共些時,冰霜摧折,早衰蒲柳。詞賦從今須少作,留取心魂相守。但愿得,河清人壽。歸日急翻行戍稿,把空名料理傳身后。言不盡,觀頓首。
為這樣的友情致敬!
文化苦旅的讀后感(精選13篇)篇七
這個暑假,我讀了《文化苦旅》一書。
余秋雨的文化苦旅,從雪嶺上一星跳動的紅的開篇,伴隨著著筆尖在紙上移動的“沙沙”聲結束。這是一場名副其實的苦旅。它涵蓋了太多太多,“千般荒涼,以此為夢;萬里蹀躞,以此為歸?!?/p>
余秋雨站在古人必須站過的地方,用與先輩同樣的黑眼珠打量著差不多的自然景觀,靜聽著與千百年前沒有絲毫差異的風聲鳥聲。他看到了道士塔的漫漫黃沙,聽到了都江堰的江水轟鳴;他看到了山莊沉重的孤獨的背影,聽到了異鄉漂泊人匆匆的腳步;他看到了一代大師謝晉在關掉的大門上盯著門孔,尋找亮光的身影,聽到了世紀老人巴金在_前鏗鏘有力地吶喊。菩提樹下有他的靜心打坐的身影,莫高窟內留有他沉重悲哀的嘆息。
在讀《文化苦旅》之前,我還不明白,原先散文,也能夠寫出歷史的重量。
《文化苦旅》滲透了文人的憂患意識和良知。余秋雨先生總是在從宏觀的歷史去抓取碎片,然后以民族文化的視角去進行解讀。
在《文化苦旅》一書中,最使我感慨的一篇是《風雨天一閣》。
從天一閣里刮來一股風,一股凄涼徹骨,帶著朽木氣息的風。
天一閣,是希翼中華禮貌長久延續的偉大意愿的物態造型,是現代文化良知的見證。在亞洲,它是時間最為久遠的藏書樓。它的創始人—范欽,對書有不講理由的癡迷。再加上他工程般的精細,使范欽成了范欽,天一閣成了天一閣。
然而,歷史就是一場沒完沒了的接力賽,范欽所創造的歷史該由誰接下去呢?在他彌留之際,他一再打量著范大沖的眼。他無法得知他的兒子能否堅持到最終,無法得知他的后代能否堅持到最終。
在范欽過世二百年后,一個名叫繡蕓的女孩,幻想著借婚姻來登上天一閣。但范家嚴密的規矩使她的幻想最終破滅了。我似乎看到,在夜深人靜的時候,錢繡蕓那充滿渴望的眼睛凝視著天一閣,瞳孔深處是一種對文化的癡情。哪怕寄托已成泡影,她也要這么守望著它。
世界上最遠的距離不是天涯海角,而是近在咫尺卻無緣相見。
錢繡蕓就這么望著,不覺已將一生蒼涼的時光耗盡。她在一個風雨瀟瀟的夜晚,將自我化作了一片片蕓草,在時間的深處靜靜的飄香。她是幸還是不幸?天一閣不語,依然以絕世的風姿看光陰如梭穿過。
只是因為那本書,我明白了手指觸碰著紙張的珍貴,我明白了一本書能保存下來歷盡了多少的磨難,我明白了讀書的樂趣在于求知,在于不斷充實自我。每個人的精神就好像是被上帝啃過的半顆蘋果,僅有讀書才能豐富我們的時間,才能填補我們精神上的缺漏。
文化苦旅的讀后感(精選13篇)篇八
書籍是我們生活的導航,它教會我們去尊重他人也尊重自身,讓貧乏和平庸遠離我們。然而讀《文化苦旅》,當茶余飯后咀嚼著其中優美的文字,欣賞古代歷史人物的零碎故事,都能讓人有所感、有所動。
然而讀《文化苦旅》,讓人變得深沉達觀。
任何物體都有承載它的器皿,唯有知識無垠無度。文化的承載,不只是書籍,就象余秋雨所言,歷史文化的滄桑,散布于歷史的古跡中,需要人慢慢去探索、挖掘。托爾斯泰曾坦言:理想的書籍是智慧的鑰匙。恰恰羅素·羅蘭又說:“智慧,友誼是黑暗中唯一的光亮,倘若沒有鑰匙,如何打開智慧之門,又何談放射光芒?文化苦旅這本書,昭示古代歷史,人類告別愚昧混沌,從事文化探尋的歷程與辛酸。文化,看似平凡,實際上是人們心靈與古今中外一切民族優秀文化,智慧相結合的過程,也是繼承與發展的過程。沉溺紙醉金迷的世界,讓我們遠離了文化的正面熏陶。讀《文化苦旅》,不但能改變人的氣質,還能使人樹立更為健康人生觀度。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不辜負蒼天賦予的生命,成為滄海中不可缺少的一粟。這對于人生的回答,對于國家的培養,對于父母養育之恩的回報,對人類的歷史,無疑是最好的回答。
讀《文化苦旅》,是一種陶冶,是一種享受。
《文化苦旅》讓我體會”怦然心跳“的共鳴,有一種“莫名感動”;《文化苦旅》讓我進行自我審視,也曾感嘆人生百態。我只愿情緒伴書平和而寧靜,靈魂伴書純潔而超然。有時候讀書不是一種消遣,而是提高自身的學識,開闊自身的眼界,聆受文化的熏陶,暢想無暇的夢想。
文化苦旅的讀后感(精選13篇)篇九
王道士完全不能明白,這天早晨,他打開了一扇轟動世界的門戶。一門永久性的學問,將靠著這個洞穴建立。無數才華橫溢的學者,將為這個洞穴耗盡終生。中國的榮耀和恥辱,將由這個洞穴吞吐。
余秋雨比我想的要深。這是一定的。
攔下了又能怎樣?
我不經又嘆息了,要是車隊果真被我攔下來了,然后怎么辦呢?我只得送繳當時的京城,運費姑且不計。但當時,洞窟文獻不是卻也有一筆送京的嗎?其情景是,沒裝木箱,只用席子亂捆,沿途官員伸手進去就取走一把,在哪兒歇腳又得留下幾捆,結果,到京城時宜零零落落,不成樣子。
偌大的中國,竟存不下幾卷經文!比之于被官員大量糟踐的情景,我有時甚至想狠心說一句:寧肯存放在倫敦博物館里!這句話中就說得不太舒心。被我攔住的車隊,究竟應該駛向哪里?這里也難,那里也難,我只能讓他停住在沙漠里然后大哭一場。
文化苦旅的讀后感(精選13篇)篇十
我一直不明白余秋雨先生為什么要把他的旅途稱為苦旅,直到我把目光投向窗外那縱橫的土地,我才明白,用身體去丈量土地,用心智去打磨文明是多么不可能的事情。余秋雨要做的不是頓悟、揭秘,而是體驗,僅僅如此,足以讓他名留史冊。
因為存在的本身比他的衍生更有意義。
秋雨先生無法做到重建,因為散文不是小說,《文化苦旅》更不是《平凡的世界》和《白鹿原》。歷史已實實在在地發生了,存在了,即使再巧的筆已無法更改歷史的選擇,再靈的口也辯不贏已成的事實。余秋雨只是用自己的巧手給厚重的歷史添加了一縷清幽,僅僅如此,就足以讓《文化苦旅》傳遍大江南北。
因為歷史的本身比任何浮華的余綴都更為厚重。
余秋雨的文才并不突兀,也不虛浮,是一種淡然的雅。他深知天賦不過是一種巧合與上蒼的遺棄,所以他不張狂,不恃才。他把一切文才與天賦都化作了一句句對古人的追問與一卷卷對山河的摩挲。因為他已見過太多從山峰到谷底的摔落,所以他深知救贖之路固然如朝圣般潔凈,但除非墮到谷底,誰也不想走這條不能回頭的路,所以他選擇把自我之才徹底熔化,鑄成一把利刃,插進中華的大地中,深深地聽著大地的脈搏。
苦旅是艱辛的,他到了莫高窟,對神秘的深窟投向了一束同樣神秘的目光,向躲在暗處竊喜的蔣孝琬投去一個祖國的蔑視。他到寧古塔,看著中原名士與南國佳人流徙在塞北遼陽。他到了杭州,看到了水龍王錢镠,看到了白居易和蘇軾,他看到了一切,卻又像什么也沒看到一樣走了,把所有胸中的感嘆都寄托給了一枝枝瘦削的筆和一張張單薄的紙。
苦旅更是心靈之旅。
先生的感悟都埋在心底,秘不示人。歷史的虛妄與蒼桑都是引子而已,心中的靈感一旦爆發就如黃河泛濫一發而不可收。黃州于蘇軾,琵琶女之于白居易,苦旅之于余秋雨,都是產生偉大藝術前的鳴奏,通往陡峭山峰上的臺階。
苦旅不是為了弄清楚什么,而是為了探索的過程,有些東西并非人類一朝一夕間可以明曉,但過程可以在瞬息間積累。換句話說,探索是為了安撫自己的內心,因為一切你未經探索深究就深信不疑的事情,一定受到了主觀喜好的影響,一切你未經深思熟慮就極力排斥的事情,一定受到了內心恐懼的左右。
先生顯然不想在歷史中摻雜太多的個人情感,他想要的是真實的歷史,哪怕在此基礎上再加以評判。
余秋雨先生在“巴金百年”中說過:“憂郁,是巴金對社會的審視,對未來的疑慮,對人性的質問?!蹦菢?,苦旅,是余秋雨對文明的融入,對歷史的敬畏,對自我的剖析。
苦旅絕非是一條實實在在的道路,即使是,它也不會有盡頭。
文化苦旅的讀后感(精選13篇)篇十一
中國文化博大精深,處處都有值得人去思考的地方,如果說中國文化是太平洋的話,那么余秋雨就是一個航海家,而我也勉強算得上是他的小追隨者,經典文章讀后感。一路上,余秋雨引領著我去踏遍祖國的大江南北,領略著大自然的美好風光,深思著中國文化的發展。他的探索之旅不像陳景潤那樣在字母的世界中遨游,可以說是飛翔,從山腳飛向山頂,從江南飛向那更遠的地方。
第一站,我們來到了道士塔。青磚黃泥,這再普通不過;細細探探,才知道它大有玄機,可是這也是一種恥辱。道士塔只是個普通的佛教地方,可當那王道士開掘了一門永久性學問的洞穴后,這兒再也不普通。王道士也成了達官貴人寵的“妃”,王道士的古文物,不,是正用在阿諛逢迎的官場的中國的古文物,它們的清白也漸漸被抹黑,更糟的是:外國友人的不客氣,王道士的傻笑,中國古文物就此一車一車地安全運出國境,王道士與外國友人的寒暄,唉!傷心欲絕!經歷如此難堪的旅途,思的多了,得的也多了。
再乘船去那個三峽吧,離開道士塔,去找李白和劉備罷了。也許三峽之流正是為了這兩股主流而日夜不息地爭流著。放眼現在,三峽大壩工程的逐步完工,中國人逐漸滿足了自己對能源的需求,這無不是三峽的功勞。無論怎樣,三峽蘊藏著無限的能源和智慧。
苦旅,也不算太苦,只是思想上受點兒跌宕而已。對文化的追思和探索是無休止的,那是因為人生也是個無休止的邊界。就正如智者說“不在乎你擁有多少錢,就在乎你花了多少錢?!蓖瑯硬辉诤跄阌卸嗦斆鞯念^腦,就在乎了有多少有內涵的思想,好的思想多了,人就富了。
不管是春溫秋肅,還是大喜大悲,最后都是要閉上眼睛,回歸于歷史的冷漠,理性的嚴峻罷了。一篇篇精彩的美文,余秋雨帶我們探尋我們這個泱泱大國的文明和歷史。 你漫步徜徉的地方,總是古代文人和文化留下較深腳印的所在??赡苡行┑胤轿覀儾辉H臨,通過您對當地人、歷史、自然的渾沌交融,歷史的滄桑感和人生的滄桑感就會遍步全身,那些歷史好像親身經歷過,從而緊隨著的感動,嘆息。 比如說,我們路過汨羅江,總會在百感交集中擠出一聲久遠的口胃嘆。既羨慕沉睡在江底的閑散,有恨楚國忠臣的輕生;既有感于物換星移的短促,又慶幸楚國的精神沒有隨流水而長逝;既嘆息淘淘江水的無情,又因身為炎黃子孫而驕傲……這眾多的感慨,全是因為楚臣遇到了汨羅,就看到了汨羅,就想到了它的主人,感受到他的愛國精神與浪漫詩篇。
又如,我們去參觀長城。長城,之所以能成為我國的象征,就是因為它一直肩負起了保衛國家的責任。走在長城上,似乎能清晰地感覺到無數英靈在抗擊匈奴時的兇猛,倒下前轉過頭給熟悉的大地投去的目光以及那亙古不變的黑色眼睛。“不到長城非好漢”這一口號的提出,大概也是來自一個簡單的愿望;把中華民族的精神歷代相存。而不懂得這一切,長城,中國的長城,只不過是一條長長的土堆而已。 文化之旅,在旅行中品位文化,升華文化。我們都有這樣的感覺,沒有歷史事件與人物,你即使來到有任何意義的景觀也只是會有:“自然的力量多大啊!”或者“古人的智慧多高啊!”之類單純的贊嘆,而永遠也不會有更深層次的感慨。旅游的更高層次,就是要領悟我們祖先的精神,繼承和發揚中華民族數千年的傳統精神。 正如他在自序里說的:“報紙上說我寫書寫得輕松瀟灑,其實完全不是如此。那是一種很給自己過不去的勞累活,一提筆就感覺到年歲陡增。不管是春溫秋肅,還是大喜悅大悲憤,最后總得要閉一閉眼睛,平一平心跳,回歸于歷史的冷漠,理性的嚴峻。”
這本書寫得的確不輕松,那慘白的洞窟展示著不堪回首的歷史,一個個文化遺址都是對“榮耀”與“恥辱”的詮釋。中國也不是往日的以“泱泱大國”自居的時代了。所以,讓我們欣然接受苦旅,選擇苦旅,在苦旅中探尋,銘記我們該記住的,試讓敦煌的悲鳴停止吧!
文化苦旅的讀后感(精選13篇)篇十二
暑假走了一些路,寫了一些游記。當時寫游記,文筆上、內容上,結構上都會參考這本書,術語上則會參考《中國建筑史》??梢哉f這本書對我影響很大。暑假的時候,去新疆前讀的這本書,里面有很多寫新疆的文章,這樣構成了我對新疆的第一印象,這幾篇寫新疆的文章中,論文筆我最喜歡《沙原隱泉》,論內容更喜歡《西域喀什》。
文化苦旅,之所以稱作文化苦旅,是因為每一篇文章將景色與文化結合,以《西域喀什》為例,一共五章的篇幅,前四章均已文化開頭,先是從各個文化的比較,包括印度文化、波斯文化、古巴比倫文化來引出喀什這是“文化匯聚的福地”這個觀點,又以張騫的出使西域,包括印度佛教東傳作證。對于文化的凸顯可見一斑。
再說說剛才提到的《沙原隱泉》,文辭華麗卻不顯露于外,不張揚,文章質樸富有哲理又不失文采,只有大師級的作家才能忘懷文筆,到這么一種大師級的境界??此奈恼?,心胸闊達,別人的游記都是融情于景,身系景中。他呢,則是站在上帝的視角,俯瞰大地。《沙原隱泉》給人一種旅程的慢動作回放的感覺。他最令我佩服的是能用很美的語言把大道理講出來。
孔子曾說過:質勝文則野,文勝質則史,文質彬彬,然后君子。其實不僅做人要這樣,文章也是如此,我認為沈從文先生的《文化苦旅》就做到了。
在他所描述的秀麗絕美風光之后,對民族,對歷史,對生命的探討,對不羈的中國文化孜孜不倦的求索,都撼動著人心。明明有時候描寫的是美景,卻在看完文章之后引人沉思,看完一篇文辭優美的文章后仍能令人沉思,單是這一點就足夠稱為一個好的散文家了。
但不單是這樣,它會讓讀者體會”怦然心跳“的共鳴,有一種“莫名感動”;《文化苦旅》讓讀者讓我進行自我審視,也曾感嘆人生百態。他會讓你與作家產生共鳴。哇,我怎么沒想到;誒,好像還真是這樣;是呀是呀,常常會讓你發出這樣的感嘆。從字里行間,我能夠看到一個哲人瘦瘦的影子,背著手,低著頭,縱情山水,一會兒靜靜沉思,一會兒喃喃自語,欲步卻又停留。他驚嘆、震憾,他婉惜、嘆息,他傷感、高興。皺著眉在慢慢地踱著,讀者也與這位哲人一齊品味歷史,體驗文化。每讀到一個地方,都會身歷其境,都會有志趣高雅的文人為伴,面對都江堰,我如蒼茫的士卒;面對江南的小鎮,我心曠神怡,面對西域古城,我如千年前行走在大沙漠的商人。這種共鳴令我敬佩不已。
當茶余飯后咀嚼著其中優美的文字,欣賞古代歷史人物的零碎故事,能讓人有所感、有所動。無需華麗的辭藻來凸顯出文章的深度,聽他娓娓道來,感受到那深邃的歷史命運和對中華大地深深的依戀。余秋雨筆下的文字能有一種苦澀后的回味,冥思后的放松。
余秋雨先生有著極高的探索精神,他翻山越嶺,用其獨特的視角引領廣大讀者對中國的深層文化進行深思,掀開了歷史沉重的面紗喚醒了國人的民族意識和民族情感。別人寫景無非寫這個景多么多么美,但寫到頭,無非還是這美景罷了,但余秋雨先生就從文化層面切入,這樣才讓人津津樂道,也可以說是這種獨特的眼光成就了這本書。
《文化苦旅》光說文化文化了,再解釋解釋苦旅,我認為一個是旅行苦,一個是內容本身的苦澀。前者作者浪跡天涯,風塵仆仆,不說別的,單說作者在《沙原隱泉》那一章里爬沙漠,就夠辛苦的了,也可稱得上是“苦旅”了。后者是文化的苦行,這本書本身的資料并不甘甜,正因里頭夾雜著太多不忍與親身體驗的辛酸??酀奈兜溃瑸檫@本紀錄中國千年文化的書,多寫了一道味道。未看過《文化苦旅》之前,大概也不會想到,一處處令人流連忘返的風景名勝與歷史古跡在它們的背后會有如此深層的涵義。
可能有的人即使讀完了這本書,對文化的了解也只是一點點的表面,但我分明聽到了那樣深沉的敲門聲,咚咚咚,在叩響中國文化的大門?!段幕嗦谩肪腿缫凰覍Ш酱?,她將帶領我去深思更多中國文化。《文化苦旅》也可以說做是一場心靈的盛宴,背上旅行的包裹,為文化的傳承而吶喊,為中國文化找一個確切的目標,我們責無旁貸。
文化苦旅的讀后感(精選13篇)篇十三
看完《文化苦旅》,我心中思緒萬千。從中國走向世界,留下無數足跡,見證了古埃及王朝前所未有的盛贊,驚嘆羅馬軍隊不朽的戰歌,看看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和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無情的大火吞噬了整個世界。在旅行的最后,他終于領悟了人生的困惑,回到了最原始的“生態文化”。
第一次讀這本書的人現在都上了年紀,舊版本已經成為中國三代家庭共同討論的話題。時間和文字在古老的庭院里磨礪,這是一種極其溫暖的文化存在方式。
萬千凄涼,如一場夢。能寫這樣一本書的作家必須是有故事的人。余秋雨先生恢復了唐宋八大家散文的尊嚴。在復旦大學空蕩蕩的外文圖書館里,一盞燈,一支筆,一個飽經滄桑的年輕人,共同編寫了頗具影響力的名著《世界戲劇學》,至今仍是該學科唯一權威的教科書。
他也是一個不在乎名利的人,他毅然辭去一切行政職務,獨自一人游覽了中華文明和世界文明最重要的文化遺跡,對當代世界產生了新的思考。
許多世界著名的學術機構曾多次將他譽為“文采、學問、哲思、演講皆臻于高位的文學巨匠”。如果要問我崇拜的作家是誰,我會毫不猶豫地脫口而出:余秋雨先生。
生命很長,如何計算它的長短?
雖然他很擔心,就像禹三過家門而不入,雖然他很掛念家人掛念,但他知道,自己肩負的使命是多么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