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過寫讀后感可以加深對書中內容的理解和消化,形成自己的思考和見解。下面是一些優秀的讀后感范文,希望能給大家在寫作讀后感時提供一些思路和參考。
讀歷史學成語讀后感讀歷史學成語讀后感(通用16篇)篇一
劉平兄發來這篇座談話記錄稿,要我談點讀后感,我拜讀之后,感觸良多,不過,要把想說的話都寫下,必病累贅,故只談一點希望不算題外的話。
不知從何時起,“歷史人類學”,好像是一個突然冒出來的幽靈,在中國史學這個深潭的水面上,攪起了一點不大不小的漣漪。中國史學界好像比較喜歡討論什么“學”的定義,記得九十年代的時候,每次開社會史學會年會,都會有“什么是社會史?”的討論,到最近幾屆,這種討論終于沉寂下來了,但“什么是歷史人類學?”又成為新的話題。正如振滿兄在這個座談會上說的,我們不小心用了這個標簽,但自己其實并不清楚,也沒有興趣弄清楚,應該如何定義歷史人類學。之所以選擇這個標簽,只不過是覺得自己做的研究,有那么一點歷史人類學的味道罷了。我們編了一本刊物,取名《歷史人類學學刊》,正因為我們不愿意下定義,所以沒有寫發刊詞,而是先后刊載了張小軍、黃應貴、莊英章三位先生談“歷史人類學”的文章,主張各異,目的也是想表明我們的立唱—所謂的歷史人類學,可以有很多不同的研究實踐。《學刊》已出9期,刊出的論文和著作評介,其風格之紛紜,恐怕讀者是不難看出的。
至于為何要用這樣一個標簽,那非三言兩語能夠說得清楚,有偶然的機緣,也有個人的興趣,有學術的理路,也有治學的傳統。這些,在蕭鳳霞、鄭振滿、丁荷生等人的發言中都涉及到了,我不再多談。想多說幾句的,是振滿兄提到,中山大學和廈門大學,都有深厚的社會經濟史研究基礎,同時也都有人類學的傳統,這種傳統的影響,的確是不應忽視的。近年來有關歷史人類學的議論,制造了一種印象,好像歷史學與人類學的結合或對話,是一種新潮。實際上并非如此。中國人類學從一開始就和歷史學結合得非常緊密,而中國現代史學的建立,也從一開始就深受人類學的影響。大家都知道,1920年代傅斯年先生在中山大學創辦的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就是把語言學、考古學、人類學和歷史學放在同一機構中的。解放后中山大學歷史系中的著名教授,全部都有包括人類學在內的各門社會科學的學科背景。這些學術淵源,對我們有非常深的影響。今天,大家講到歷史人類學,就會同田野調查、區域研究或社區研究等等聯系起來,其實,這些也不是什么新發明,劉平兄在發言中提到李世瑜、路遙先生的田野調查,就是我們非常敬佩的。《歷史人類學學刊》在去年專門刊載了當年和李世瑜先生一起在華北開展田野調查的賀登崧教授的一篇舊文,用意就是要提醒大家,我們現在提倡的`田野調查,前輩學者已經有非常好的實踐,可以成為我們的榜樣。我們在八十年代中期與人類學家合作開始在鄉村做田野調查的時候,激勵我們的,不正是顧頡剛、容肇祖這些史學前輩當年在北京的妙峰山、在廣東的東莞考察的身影嗎!
近來我常常想,為何大家會產生這種把所謂歷史人類學的研究取向視為新東西的印象?到我看了王爾敏先生的《20世紀非主流史學和史家》一書時,好像明白了一點。在學術的社會里,也許有一兩種叫做“主流”的研究取向,其他則被視為“非主流”。在“非主流”沒有進入站立在“主流”中的學者視線的時候,“主流”可能就是全部;一旦“非主流”進入了視線,就可能被視為新潮涌來,然后會產生“新潮”是否會成為主流的疑慮。其實,在學術上,“主流”也好,“非主流”也好,都是“流”,但這個“流”一定要有源,不是隨意潑出之水;也一定要循自己的河脈前行,不是四溢散漫之水。學術之“流”的格局,應該像珠江那樣,盡管地理學家可能會定義哪條水道是珠江的主流,但實際上,珠江水系并無主流支流之別,幾條江河并沒有真正合流;到了三角洲的河段,主流支流更是難分莫辨,所有水道都互相交錯,互相混合,最后還是分流入海。如果我們能夠像理解珠江水系那樣那樣理解學術之“流”,那么,很多爭論或者就可以休止了。
最后,我想用兩句也許是老生常談的話來歸納我的意見:我相信“史無定法”,但一定要“學有所本”。
讀歷史學成語讀后感讀歷史學成語讀后感(通用16篇)篇二
《史記·平原君虞卿列傳》中曾說過:“門下有毛遂者,前,自贊于平原君曰‘遂聞君將合從于楚,約與食客門下二十人偕,不外索。今少一人,愿君即以遂備員而行矣。’”讀了這篇文章后,我真為毛遂的膽量佩服。如果是我,肯定會想“你不選我,我還懶得去呢”。才不會像毛遂那樣。
在生活中,如果膽子小,就會失去許多寶貴的機會。有一次,班里要選出五個領讀員,我非常想當領讀員,可是我不敢跟老師說,結果沒選上。以后我要學毛遂自薦。學他那毛遂自薦的勇氣。
《成語故事.精衛填海》
精衛原來是炎帝最寵愛的女兒,有一天去東海邊玩兒,可是突然風暴來襲,將她淹死了,于是精衛化身為鳥,立志要以堅忍不拔的毅力把大海填平。
精衛的力氣很小,大海一望無際,怎么可能被填平呢?可我覺得,不管是誰,只要認定一個目標,堅持不懈地去做,就會有所成就。雖然精衛的力氣很小,不可能填平大海,但它的精神是難能可貴的,是可以鼓舞我們奮發向上的。
《精衛填海》這成語故事使我受益匪淺,我們一定要學習精衛的精神。
讀歷史學成語讀后感讀歷史學成語讀后感(通用16篇)篇三
我不喜歡學成語,因為成語都是四個字,也不好理解。媽媽為此總生我氣。
幾天前,媽媽給我買了一本《成語故事》書,媽媽與你一齊閱讀此書,而且十分肯定的告訴我,你肯定會十分喜歡此書的,喜歡學成語的。這天媽媽抓我一齊閱讀《成語故事》書,翻開書媽媽給我一邊讀成語一邊講成語的故事,我發現里面有許多我沒學過的成語和沒有看過的故事。
讓我難忘的是《專心致志》這一篇講的是:兩個人拜著名棋手弈秋為師,學棋的時候,認真地聽講,乙卻心不在焉。結果,甲的棋藝越來越高,乙的棋藝還是一樣。
弈秋語重聲長地對兩個學生說:下棋如果不專心致志,也是學不好的!告訴我們做事要專心致至。
還有的故事是《愚公移山》的資料是:愚公家門前有兩大座山擋著路,他決心把山平掉,另一個聰明的智叟笑他太傻,認為不能。愚公說:我死了有兒子,兒子死了還有孫子,子子孫孫無窮無盡的,兩座山終究會鑿平。后因感動天帝,所以天帝命大力神的兩個兒子搬走兩座山。比喻只要有毅力就能夠成功。
還有許許多多精彩的故事。
沒想到,我真的喜歡上了成語,原先每個成語都有一個精彩的世界啊!
讀歷史學成語讀后感讀歷史學成語讀后感(通用16篇)篇四
以“讀”字開頭的成語及解釋如下:
[讀書種子]指在文化上能承先啟后的讀書人。
[讀書三余]余:冬者歲之余,夜者日之余,陰雨者晴之余。指讀好書要抓緊一切閑余時間。
[讀書三到]形容讀書十分認真。
[讀書破萬卷]破:突破;卷:書籍冊數。形容讀書很多,學識淵博。
[讀書君子]舊時稱有志操有學問的'人。
[讀書得間]間:間隙。比喻竅門。讀書得了竅門。形容讀書能尋究竅門,心領神會。
[讀書百遍,其義自見]見:顯現。讀書上百遍,書意自然領會。指書要熟讀才能真正領會。
[讀不舍手]舍:舍得,愿意。讀書讀到有興趣時舍不得放下。
“讀”字在第二位的成語及解釋如下:
[徒讀父書]徒:只。父書:父親之言論。白讀父親的兵書。比喻人只知死讀書,不懂得運用知識,加以變通。
[熟讀深思]反復地閱讀,認真地思考。
[書讀五車]形容讀書多、知識豐富。
[勝讀十年書]勝:超過。超過苦讀十年書的收獲。形容思想上收益極大。
[悔讀南華]《南華經》即《莊子》。比喻學識淵博而不為人所容。
[百讀不厭]厭:厭煩,厭倦。讀一百遍也不會感到厭煩。形容詩文或書籍寫得非常好,不論讀多少遍也不感到厭倦。
“讀”字在第三位的成語及解釋如下:
[折節讀書]折節:改變過去的志趣和行為。改變舊習,發憤讀書。
[映月讀書]利用月光來照明讀書。形容家境清貧,勤學苦讀。
[映雪讀書]利用雪的反光讀書。形容讀書刻苦。
[十年讀書]指長期努力于學業。
[三余讀書]充分利用一切空余時間讀書。
[然荻讀書]然:“燃”的本字,燃燒;荻:蘆葦一類的植物。燃荻為燈,發奮讀書。形容勤學苦讀。
[騎牛讀漢書]形容刻苦攻讀。
[據鞍讀書]在馬背或驢背上讀書。后多形容學習勤奮。
[刺股讀書]比喻刻苦攻讀。
[閉門讀書]關起門來在家里讀書。原意是獨自學習,而不與別人切磋。后也用以形容專心埋頭苦讀。
[閉戶讀書]關著門在家里埋頭讀書。
“讀”字在第四位的成語及解釋如下:
[囊螢照讀]用口袋裝螢火蟲,照著讀書。形容家境貧寒,勤苦讀書。
[不忍卒讀]卒:盡,完。不忍心讀完。常用以形容文章內容悲慘動人。
讀歷史學成語讀后感讀歷史學成語讀后感(通用16篇)篇五
這本書是著名學者葛建雄先生一本科普著作,目的是告訴讀者什么是歷史、為什么要學習歷史以及如何學習歷史。已經不知道是哪一年買的了,一直在書柜中吃灰,假期出游想著路上要看本書就順手拎起讀了。
由于是科普著作,書寫得淺顯易懂,但邏輯嚴謹,重點突出,分四部分將歷史學的相關基本知識條分縷析介紹的清清楚楚。讀完全書不但增長了不少歷史知識,糾正了一些錯誤認識,而且對歷史學本身有了較系統的認知。
除了收獲具體歷史知識以外,在方法論層面,作者走出廬山的提法讓我感觸頗深。在葛先生看來,走出廬山是指觀察一個大的事物,眼光不能只局限于小范圍內,需要有更加廣闊的視野,這就要保持一定的距離。之所以用走出廬山來借代,是因為蘇東坡那首著名的題西林壁“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因為人在山中,他的視野是有限的,而且由于所處地位和觀察角度的不同,得到的'印象也會不同,而且只能是一個局部,難免片面。葛先生認為,對于歷史研究也是一樣的道理,只有保持一定時間與空間上的距離才可以擺脫功利的羈絆、政治的束縛和視野的局限,從更廣闊、深入、超脫的角度來觀察和評價歷史。因此研究歷史必須要有大眼光:從縱向看,應該有一個歷史發展的觀念;從橫向看,應該把小范圍的歷史放在大范圍中考察,將中國的歷史放在世界的范圍內來考察。
葛先生強調研究歷史應當走出廬山,其實何止歷史,做事做人難道不都應當走出廬山么?因為無論做什么事都存在深陷其中而不能做出正確決策的可能,所以有當局者迷旁觀者清之說。當局者廬山之中也,旁觀者走出廬山者也。因此做事時不能僅囿于具體事情本身,而應而努力跳出對象層面,從更高層面考慮問題,這樣才能將問題看得更清楚,才能做出更為適當的決策。做人也是一樣,那些只看到眼前的利益,斤斤計較個人的得失的人,其實是迷于自身而不知,這樣的人不能從長遠、全局層面看問題,格局被局限在較低的層面,在遇到選擇時往往目光短淺不能做出正確的抉擇,如此是難以成就大的事業的,所以做人要有應當有大格局,也是這個道理。
培根說“讀史使人明智”.在歷史的長河中人生只不過是一瞬間,看無數英雄起浮落沉,嘆世事變幻白云蒼狗,常讀歷史可以使人更加清醒,更加豁達,能從更高處俯瞰人生的得失。走出廬山,也就是走出局部走出狹隘走向全面和更高層次。讀史需要走出廬山,讀史更有利于每個人走出廬山,這也正是它使人明智的原因之一吧。
讀歷史學成語讀后感讀歷史學成語讀后感(通用16篇)篇六
在這個暑假里,我讀了一本書。名叫成語故事。
在成語故事書里,我學到了許多成語,每個成語都有不一樣的故事。
這個故事告訴我們:對不懂道理的人講道理,是白費口舌;也常用來譏笑說話不看對象的`人,說話不看對象是不可取的,對于蠢的人講道理也是不可取的,牛聽不懂高雅的音樂,告誡人們教育要看對象,要因教脫才。
許多故事都有不同的道理,所以要多看書,懂更多的道理。
讀歷史學成語讀后感讀歷史學成語讀后感(通用16篇)篇七
再一次機緣巧遇中我買了一本《中國成語故事》。
這本書是一本毋庸置疑的好書,為什么這么說呢?
這本書講述了在我國古代個個階級人的故事,上有高官皇帝,下有普通百姓。
在這本書中我最喜歡“貪天之功”這個故事了,它講述了重耳經過19年的流亡,在秦國的幫助下成功回到晉國,當上了皇帝,重耳論功行賞,不少人為了金錢說自己做了什么什么,為有介子推他沒有向皇帝領賞,但是在流亡期間介子推一直跟隨著重耳,在饑寒交迫的時候,介子推還把自己大腿上的肉割下來給重耳住著吃,介子推不愿意和這些貪官污吏同朝為政,便隱居深山,重耳知道后十分后悔,便派人去找但是一無所獲,重耳之后為了逼介子推下山,于是他放火燒山,介子推不愿做官便被燒死了,之后重耳十分后悔這個決定于是把這一天定位冷食節(清明節)
這只是這一本書中的一個小故事,其實還有很多的故事,當你閱讀完整本書只后你會懂得不少做人的道理,比如“一言九鼎”,“大公無私”……這里還有國計民生片,世像百態片,遠見卓識片……這本書也可大大的提高你的習作水平,在習作中也可以用上成語,起到一個畫龍點睛的作用。
讀完了這本書也讓我明白了不少的道理,例如:我們在對待被人的時候要“禮賢下士”,誠信方面要做到“一言九鼎”,在做事的時候要做到“三思而行”。
這就是我舉得的好書《中國成語故事》。
讀歷史學成語讀后感讀歷史學成語讀后感(通用16篇)篇八
桑田沃土,但盤古卻要一直頂力著天,紙張上打印著許多的成語,馬氏趕緊趴在地上取水!大家也去讀一讀吧!
我覺得姜太公是一個很有智謀的人,風雨霞霓。這篇文章的大概意思是。姜太公用自己的智謀!我還認為馬氏是一個嫌貧愛富的人,幫助周武王攻滅了商朝,宇宙變得美麗極了。
這好比倒在地上的水,山河湖海,終于拿起大刀,踩著地,他身體的各個部分化成了世間萬物。馬氏得知姜太公無比富裕時,劈開了黑暗。
隋唐五代又十國:“你已離我而去。盤古沉睡在黑暗的宇宙里,有風,讓姜太公和她恢復夫妻關系,所以叫“上下五千年”,但是卻很感人,花草樹木,他揮舞大斧,周文王尋得姜太公,而現在,南朝北朝是對頭。
《讀歷史學成語》有感在10月份。很久以前,漆黑一片,而是巧妙的將水倒在地上,并封他為相,讓馬氏說不出話來,有樹有花。盤古在這樣的情況下,這篇文章名叫,只留下了姜太公一個人,春秋戰國亂悠悠。后來,我還會再讀《讀歷史學成語下冊》,宇宙的黑暗消失了,盤古死了。這篇課文的大概意思是這樣的,讓馬氏將水收回壺中,書里夾這一張非常精美的書簽,已經一萬八千年了,但這些卻沒有文字記載,有四千多年的歷史。
“秦漢三國晉統一、有雨。”這句頗有韻味的語句將我吸引住了……翻開書的第一頁,就像一個雞蛋,我迫不急待地拆開了從網上訂的《讀歷史學成語上冊》,毫不猶豫的離開了他。當姜太公很窮時,但只能收到一些泥漿,這明顯是“嫌貧愛富”的表現,上面有著三數列字,她自己頭也不回的走掉了,并立下了汗馬功勞。雖然這個神話不知是真是假:《覆水難收》,他身體的各個部分化成了各種東西--日月星辰!他并沒有大聲罵吼自己的“原”妻子,宋元明清帝王休,難以再收回來了:姜太公的妻子馬氏嫌他太窮了,砍破了黑暗:樂觀地對待生活的每一天,她馬上“厚著臉皮”地“粘”著姜太公。于是姜太公對她說!我的名言是:《開天辟地》:“唐堯虞舜夏商周,姜太公成為了宰相:從古代到現在,想要和他恢復夫妻關系,后面是對這些成語的解釋。姜太公將一壺水倒在地上!!如果有機會,有河有湖有海。讀一讀這樣的書籍,你會發覺自己天天過得都很充實,有太陽和月亮,就不能再合在一起了,但是倒出去的水再也收不回來了!
覆水難收,這個成語是我在歷史成語故事中看到的。
它主要講商朝末年,有個足智多謀的人物,姜太公,他的妻子馬氏嫌他窮,沒有出息,不愿再和他共同生活,要離開他。姜太公一再勸說她別這樣做,并說有朝一日他定會得到富貴。但馬氏認為他在說空話騙她,無論如何不相信。姜太公無可奈何,只好讓她離去。
后來,姜太公終于取得周文王的信任和重用,又幫助周武王聯合各諸侯攻滅商朝,建立西周王朝。馬氏見他又富貴又有地位,懊悔當初離開了他。便找到姜太公請求與他恢復夫妻關系。而他則不愿意。
姜太公不再跟老婆復合因為老婆太勢力,蘇秦成名之后也回去對嫂子,父母,老婆大肆炫耀,以平復之前冷落他的心理障礙。我們應該想這樣的水該不該收其實取決于是什么水!這幾個例子其實是不該收的,小人不足與謀。
但是有的例子卻是該收的,韓信胯下之辱卻沒有殺當年侮辱他的人不必說,讓他做了都尉,不管那是不是人才,起碼不是個小人,只會使陰招。至于漢武帝時期梁王宰相韓安國被囚禁的時候,獄卒對他無禮,他出來后也只是諷刺了一番,沒有殺那個獄卒,因為他覺得沒必要,但是!魏文侯時期有個將軍因為宴會上趁著蠟燭滅了,偷偷摸了一把魏文侯的姬妾,魏文侯得到告狀后,說那個人的帽子上的纓被她拔下來了,只要點亮等看看誰的帽子上沒有纓就可以了,魏文侯缺讓所有人都把纓拔下來,不再追究,最后這個人在戰場久了魏文侯的命。這就是覆水可收了!曹操大敗袁紹燒了自己手下與袁紹的私通書信,也是異曲同工。
最近,我在看一本書,書中有許多從未聽說過的成語,比如說:二桃殺三士、一龍一豬、三畔三淋、下車泣罪……四本書中,有一百多個成語我沒聽說過,還有二百多個我不理解,這本書給我長了不少知識。
比如“一暴十寒”,原來我還以為是一天炎熱,十天寒冷。看了著本書后我才明白,一暴時寒原來是比喻學習或工作沒有恒心,使而勤奮,時而懈怠。這個成語還有一個故事呢:孟子經常去各國游歷,拜見各國軍王,借以闡述自己的政治主張。一次,孟子來到齊國。當時在位的齊宣王昏庸無能,經常被一些奸臣利用。故此,許多忠義之士對國家的前途命運深感憂慮。聞知孟子來到了齊國,這些人大受鼓舞。可是,過了很長時間,也不見孟子前去勸諫齊王。這些人非常生氣地找到孟子,責備他不為齊國盡力。孟子聽后認真地回答說:“天下雖有一些很不容易生長的東西,但如果‘一日暴之,十日寒之’,他們就不會生存。同樣道理,我平時規勸齊王大的機會少,而宮中的奸佞小人卻一天到晚地圍著他轉,這樣我又怎么能讓他真正明智起來呢?”從這個故事我明白了這樣一個道理:學習如果不堅持,那就會一事無成,沒有任何東西可以獲得。
以前我不太喜歡成語故事,覺得它枯燥、乏味,但現在覺得,成語故事中會有很多戰國時期的人物出現,可以讓我們長一些歷史知識。從這本書中,我了解了孟子是戰國時期鄒國人,是我國偉大的思想家,儒家學派的創始人之一;大禹是我國上古時代夏后氏的部落領袖,在舜作部落聯盟領袖的時候,他曾奉舜的命令治理洪水十三年。從這些歷史知識中,我真正喜歡上了成語故事。在看書的過程中,我還可以從典故中知道許多做人、做事應該怎樣的道理,看清自己身上的缺點,并改正它們。
啊!中華成語故事博大精深!同學們,當你在苦苦尋找歷史的蹤跡,當你渴望沐浴在傳統文化的陽光下時,不妨購買些有關歷史的成語故事書來看看,你一定會有意想不到的收獲!
讀歷史學成語讀后感讀歷史學成語讀后感(通用16篇)篇九
1、相逢何必曾相識?(一見如故)。
2、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觸景生情)。
3、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高瞻遠矚)。
4、明月何時照我還?(背井離鄉歸心似箭)。
5、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情深似海情深意重)。
6、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水天一色)。
7、有意栽花花不開,無心插柳柳成蔭。(變幻莫測)。
8、春色滿園關不住,一枝紅杏出墻來。(春光明媚)。
9、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筆頭生花)。
10、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人跡罕至)。
11、千里江陵一日還。(一日千里)。
12、?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無忘告乃翁,
資料。
(死不瞑目)。
13、?山窮水盡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絕處逢生)。
14、?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干。(舍己為人)。
15、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人跡罕至、萬念俱灰)。
1危樓高百尺。(瓊樓玉宇、臨危不懼)。
2.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點點滴滴來之不易。
3夜來風雨聲,花落知多少。(憐香惜玉)。
4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好高騖遠)。
5明月何時照我還?(衣錦還鄉)。
6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無情(情深意切)。
7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煙波浩淼、欲哭無淚)。
8有意栽花花不開,無心插柳柳成蔭。(恰到好處)。
9春色滿園關不住,一枝紅杏出墻來。(紅杏出墻、獨辟蹊徑)。
10.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熟能生巧)。
11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人跡罕至、萬念俱灰)。
12千里江陵一日還(歸心似箭)。
讀歷史學成語讀后感讀歷史學成語讀后感(通用16篇)篇十
《歷史學家的技藝》應該算是我歷史學專業的入門書籍,書雖薄,但或許承載的卻是布洛克一生的研究。布洛克被譽為年鑒學派的開山祖師,此書即是布洛赫不同于傳統史學觀念的新史學觀念的大致匯總,很遺憾布洛克未完成此書,未完整的闡述完他的“革新”史學觀念便英勇就義。
書中觀念、理念多多,有關歷史的種種內涵與外延,以及與歷史相關的歷史證明,歷史表達等等等等。很慚愧,我沒有十分良好的讀書習慣,也還未培養起足夠的史學耐心,去啃,去鉆研,去提問。我只是懵懵懂懂地開始閱讀,再似是而非地合上書,似懂非懂。
從個人視角而言,“歷史”已經變了。“歷史”不再是高中歷史書上的那些零散的確定的一二三事,“歷史”是一門專業的學科了;“歷史”不再是那四本書上的黑字可以任意把玩,“歷史”是一個巨人了,作為一門專業學科它有自己的體系,思維方式,它有自己的起源發展——這是史學史,它有自己的實證方式……;“歷史”不再是高考中的一個科目,“歷史”現在在社會中,在國家中,在人類中有著巨大的現實意義。“歷史”已經變了,跳出應試教育,它以全新的姿態立于我的面前。
《歷史學家的技藝》在我對“全新的歷史”感到迷惑時,以一種極具沖擊力的形式出現了。它讓我明晰“歷史已變”,坦白說,它也加劇了我的困惑甚至讓我感到困頓與挫折,因為我并沒能完全讀懂這本書。當試圖弄懂卻總是有始無終時,于我而言,困頓與挫折是一定的。看不懂,因為太新的觀念又太多了,復雜且令我懵圈。
我從未接受過系統的史學教育,并且思維模式停止在高中階段,也僅是在此時我才清楚地認識到淺薄與短見,我的固步自封,我的愚蠢,大學開學兩月余,也許很多細枝末節之處藏著教授們的歷史觀念的教導,而我未聽未覺未思,毫無改變,毫無長進。那么此時,《歷史學家的技藝》就更像是“一語驚醒夢中人”的“一語”,告訴了我“歷史學”大致努力的方向,不僅僅再是高中課本的知識積累了。
總而言之,《歷史學家的技藝》是一本史學觀念,史學理論,年鑒學派的入門書籍,從書中闡述的具體內容而言;于我而言,《歷史學家的技藝》告訴我歷史已經不再囿于應試教育了,你應該夢醒了,你應該有所改變了。
讀歷史學成語讀后感讀歷史學成語讀后感(通用16篇)篇十一
無意中我又翻到了之前看的這本《成語故事之掩耳盜鈴》,在課本上我們也學習過這則故事,可今天我再看時,臉不由自主的紅了。
相信大家都聽過這個故事,故事講的是一個小偷看到別人家的門鈴十分喜歡,于是晚上就搬來板凳,準備把它偷走。可是小偷知道只要他一碰鈴,這家人就會聽到,肯定會也來抓他。他突然想到了一個好辦法:那就是只要掩住耳朵,那不就聽不到鈴聲了嗎?于是,他掩住自己的耳朵,準備盜鈴,誰知他一碰鈴就被別人聽到了,把他捉了個正著。
哎!這個小偷真是傻啊,你這不是自欺欺人嗎?你捂住自己的耳朵,只有你聽不到鈴聲,但人家照樣可以聽到呀!活該你被抓。再說,你有手有腳的,怎么不通過自己的雙手的辛勤勞動來獲取門鈴呢。
在指責書中小偷的同時,我不由得想到我也干過這樣的事,也曾自欺欺人過。記得那次放學后,我到家就看起了電視忘了寫作業這回事了。第二天一上課,老師就問:“大家的作業都寫完了嗎?”我這才想起來我根本沒寫作業,可現在再寫已經來不及了,我只好硬著頭皮跟著同學們附和:“寫完了。”本以為就此能蒙混過去,只要我說寫完了別人肯定不會懷疑的,誰知一向不檢查作業的老師今天卻開始檢查起作業來。完了,完了,該怎么辦呢?老師離我越來越近,我就感到我越來越緊張,手心都冒汗了。突然我靈機一動,開始翻起書包來,等到老師走到我跟前時,我裝作十分著急的樣子說:“老師,我作業忘帶了。”或許老師看我表演的這么著急,又或許是不想拆穿我的謊言對我說:“下次記得帶來。”我一下松了口氣,開始為自己的小聰明感到驕傲。當時自作聰明的我,課后我并沒有把作業補上。
直到今天再看這本書,我才發現我竟然和書中的小偷一樣,干著自欺欺人的事情,而且不止一次耍著我那引以為傲的小聰明。書中的小偷是捂著耳朵以為他聽不到鈴聲,別人也一樣聽不到鈴聲。而我是捂著耳朵告訴自己你這樣做是對的,不去聽別人的任何聲音。照這樣下去,我害得不是別人,反而是我自己。其實生活中,我相信有很多人和我一樣,干著自欺欺人的事,從現在開始請大家和我一起反省吧!
再次遇到這樣的書是我的幸運,我要改正我這個自欺欺人的壞毛病,做一個誠實、上進的好學生。
讀歷史學成語讀后感讀歷史學成語讀后感(通用16篇)篇十二
在這個暑假中我讀了一本書,叫《成語故事》,里邊有一百一十二個故事,有目無全牛、南轅北轍、鵬程萬里、七步之才等故事。其中我最喜歡七步之才和南轅北轍,先從七步之才開始講。
七步之才講的是曹操原來要讓曹植繼承自己的事業,而曹丕一心想。
當皇帝,只在曹操面前說好話,終于曹操同意了讓丕當黃帝。而曹操因病而去世了。曹丕找借口說在曹操去世的時候曹植的禮儀不當,要被處死,后來曹丕又出了一道題說走七步背一首詩而且要以兄弟為詩,但是不能出現兄弟二字。曹植邊走邊背,背完正好走了七步,曹丕聽了,免了他得死罪。
南轅北轍的故事講的是一個人要去楚國去,他的一個朋友看見了問他要到哪里去,那個人說要到楚國去,他的朋友不明白就問:“楚國在南邊,你為什么到北邊去呢?”他說我的馬跑的快。”“他的朋友又說:“馬跑的再快,走錯方向也到不了楚國。“那個人又說:”沒事我帶的銀子多。“楚國在南邊他硬要往走。他的朋友又說:”馬跑的越快走的越遠,走得越遠你就越到不了楚國。‘’說玩頭也不回的走了。
讀了這本成語故事我懂得了很多道理。
讀歷史學成語讀后感讀歷史學成語讀后感(通用16篇)篇十三
讀了成語故事這本書,讓我懂得了許多道理。如果把人類的語言比作浩瀚的大海,那么成語就是一枚小小的海螺,它承載著大海的呼吸、大海的歡笑、大海的哭泣以及大海所有的喜怒哀樂。
樂。其中,我印象最深的成語故事是鑿壁偷光,故事發生在西漢時期有一個叫匡衡的人,非常愛讀書。可是他的家里很窮,買不起蠟燭,晚上沒有東西照明,他就沒辦法在夜里讀書了。匡衡的鄰居是一戶富裕人家,每天晚上都點著蠟燭,屋子里被照得通亮。匡衡想:“要是能在這么明亮的光線下讀書,該是件多么幸福的事情。”于是,他就想到鄰居家去看書,鄰居不耐煩打發了他,回到家,他想到了一個好辦法,它偷偷地在墻壁上早了一個小洞。就這樣,他把書對著這束亮光,認真的讀了起來。后來,他發現財主家有很多書,就跟財主說:“我幫你干活,不要工錢,只要你把書借給我看就行了。財主答應了他的請求。后來,匡衡成了一個有學問的人。
我利用今年的寒假讀完了《成語故事》,他是我有增長了一些知識。
最讓我記憶猶新的是《懸梁刺股》這個故事。它訴說了戰國時的蘇秦。蘇秦年輕時,目不識丁,無所作為,連家人都看不起他,常受到別人的嘲笑、譏諷。他為了有所成就,便開始發奮學習。俗話說“少年時學習,像剛出升的太陽;中年時學習,像中午的太陽;老年時學習,像燃燒的蠟燭。”蘇秦無時不刻不在學習,就連家人熟睡時,他還在挑燈夜讀。蘇秦還找來了一把錐子。每當困了的時候,就用錐子猛刺大腿,讓疼痛驅除疲倦,繼續看書。
哈哈哈......剛才我也用了一個成語-------目不識丁呢!那就來說說“目不識丁”的故事吧。
目不識丁講的是唐憲時,張弘靖手下有兩個胡作非為、仗勢欺人的官吏,分別是韋雍和張宗厚。一天,韋雍喝醉了。他來到軍營,見士兵們正在操練,便大發狂言:“現在國家太平,又沒有戰爭,你們就是能拉開二石重的弓,又有啥用?還不如去認個“丁”字!
自從我讀了《成語故事》后,我不僅增長了知識,還學到了許多道理:蘇秦懸梁刺股、墨翟墨守成規......有勤奮、有聰明,看來,我更應該去看一些好書,讓自己變得更棒!
讀歷史學成語讀后感讀歷史學成語讀后感(通用16篇)篇十四
讀了《讀歷史學成語》,我被漢語的奇妙所震撼,為它的魅力折服。成語是人們在生活中出來的簡潔而精辟的詞語或短句。它是我國語言文化中最具魅力的一部分,因為,每個成語的形成一般都有一個典故,每個成語的背后都有一個故事。通過這一個個的成語故事,我們不僅理解了成語的意思,還可以了解中華民族悠久的歷史、寶貴的文化遺產、高超的智慧。
晉代的祖逖是個胸懷坦蕩、具有遠大抱負的人。他有一個好朋友劉琨,常常與他同床而臥,同被而眠。-一次,半夜里祖逖在睡夢中聽到公雞的鳴叫聲,他把劉琨叫醒,對他說:“別人都認為半夜聽見雞叫不吉利,我偏不這樣想,咱們干脆以后聽見雞叫就起床練劍如何?”劉琨欣然同意。于是他們每天雞叫后就起床練劍,劍光飛舞,劍聲鏗鏘。春去冬來,寒來暑往,從不間斷。功夫不負有心人,經過長期的刻苦學習和訓練,他們終于成為能文能武的全才,既能寫得一手好文章,又能帶兵打勝仗。祖逖被封為鎮西將軍,實現了他報效國家的愿望;劉琨做了都督,兼管并、冀、幽三州的軍事,也充分發揮了他的文才武略。
讀完這個故事,我想:祖逖和劉琨,他們每天一聽到雞叫便起床練劍,日復一日,歷盡寒暑,克服了種種困難,最終練成大器,報效祖國。他們不好高鷺遠,而是腳踏實地的刻苦學習和訓練,這是非常可貴的.。
而我們呢?雖然理想遠大,想成為一流科學家,成為祖國的棟梁之才……但他們嘴上說的是這些,而行動卻與說的相差太遠。一流科學家難道成天不寫作業?祖國的棟梁之才只知道打游戲,看電視?科學家、棟梁之才都是通過勤奮學習所成就的,所以我們只有踏踏實實的努力才能實現自己的理想。
還有一些同學也很用功,但是缺點是:三天打魚兩天曬網,做不到堅持,所以也沒有什么效果。試想一下,如果今天你學了,明天沒學,是不是在你后天準備學時,今天學到的已經都忘掉很多了?每天要接觸的新知識那么多,只有不斷地溫故而知新,才能融會貫通。所以,我們要堅持復習,并且持之以恒。
同學們,我們要爭取和祖逖和劉琨一樣,腳踏實地,堅持不懈,為成就自己的理想而努力!
我喜歡《讀歷史學成語》這本書,它真的讓我領略到了古人高超的智慧:一個詞語竟然隱藏著這么一個內涵豐富的故事。這些故事,或可笑或感人,但都讓我們學到了知識,明白了事理。
讀歷史學成語讀后感讀歷史學成語讀后感(通用16篇)篇十五
讀了《中華成語故事》,我再一次被漢語的奇妙所震撼,為它的魅力折服。成語是人們在生活中總結出來的簡潔而精辟的詞語或短句。它是我國語言文化中最具魅力的一部分,因為,每個成語的形成一般都有一個典故,每個成語的背后都有一個故事。通過這一個個的成語故事,我們不僅理解了成語的意思,還可以了解中華民族悠久的歷史、寶貴的文化遺產、高超的智慧。
有一個濫竽充數的成語故事給我留下了深刻印象。
戰國時期,齊宣王喜歡聽人合奏吹竽,所以派人搜羅能吹善奏的樂工,組成了一只吹竽樂隊,并受到了優厚的待遇。有個叫南郭的人根本不會吹竽,但也混了進去。每次合奏吹竽的時候都只是做做樣子。齊宣王去世后,他兒子齊湣王偏喜歡聽樂師們單獨吹竽給他聽。南郭先生聽說后十分害怕,趕緊溜走了。(.)
讀了這個故事,我明白了濫竽充數這個成語的意思,它是指沒有真才實學的人混在行家里充數,或是以次充好。同時,我也懂得了這樣一個道理:不管做什么事情,都不能弄虛作假,靠僥幸取勝。沒有真才實學,最終是站不住腳的。
這個故事讓我想起了我學管樂時的情形。有一次,濫竽充數的故事再次上演,而我就是故事的主角。管樂課學了新曲子,老師讓我們回家多練練,我也沒在意,只練了一遍,心想到時候做做樣子就行了。
上課了,老師先讓我們合奏了一遍,我不停的按單簧管上的按鍵,搖頭晃腦,好像吹的很陶醉,其實我根本就沒吹出來音。終于吹完了,我長嘆一口氣,以為這樣就完了,沒想到,老師對我們吹得不太滿意,竟讓我們一個一個吹。我的心一下子懸到了嗓子眼里,急得抓耳撓腮。輪到我了,我沒吹幾句就吹不下去了,只得紅著臉老老實實說了實話。結果自然免不了挨老師的一陣數落,受同學們的一頓嘲笑。唉,早知今日,何必當初呢,濫竽充數是不行的。
我喜歡《中華成語故事》這本書,它真的讓我領略到了古人高超的智慧:一個詞語竟然隱藏著這么一個內涵豐富的故事。這些故事,或可笑或感人,但都讓我們學到了知識,明白了事理。
讀歷史學成語讀后感讀歷史學成語讀后感(通用16篇)篇十六
學習成語是每個處于學習階段的學生所必須的內容,在不同的時期有不同的學習方法,()這幾天看了一下《讀歷史,學成語》,這個本書,發現它是一本適合小學生的讀物。它用歷史為主線,串起各個成語(主要是歷史人物成語)。
三年級以前,小朋友看的是快樂學成語,雖然也可以記住成語,但運用的時候不免有時會張冠李戴,弄巧成拙。本書用講歷史故事的形式來學成語,的確很獨特。看歷史故事,既了解了歷史,又同時學習了成語,真的很不錯。三年級的小學生應該可以接受這種比較正統的學習方法了。一個四字的成語,不但有它的意思,還包括:出處,人物,事件,時代背景,等等。如果只是單純記得成語,而不了解它的全部,那就會在以后的應用中出現偏差,甚至于詞不達意。故事對每個人都有吸引力,特別是孩子,看這本書就像是在看很長歷史電影,每個成語就是一個故事,讓孩子在故事中理解成語這就是本書最大好處。它所講的故事是歷史上存在過的,這就更加錦上添花了。既學了成語,又看了故事,還讀了歷史,真是一舉三得的大好事。雖然好多成語涉及到的字有不少是生辟字,小朋友一時半會接受不來,但它在字的上面有注音,也可以直接無障礙地閱讀。
學習古文,從學成語開始,如果全部用現代語法,那大千中華的燦爛文化瑰寶就沒那么傳神了。所以學好成語是為今后敲開中華文化寶庫準備敲門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