優秀作文可以通過豐富的事例、深入的分析和有效的論證來支撐觀點和論述。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準備的一些優秀作文范文,供大家參考和學習,希望能夠幫助大家提高自己的寫作水平。
寫景的寫作指導(專業15篇)篇一
景物是客觀的,但若不能給“景”自然地烙上“情”印,這樣的景物只不過是蒼白美麗的“軀殼”,難以達到感人的目的。其實描摹景物的過程本身是寫作主觀感受的過程,正如王國維所說“一切景語皆情語”。景與情是密切相關的,情由景所背負,景為情而浸蘸,情是靈魂,景是載體。這就要讓景與情有機融合,只有在描繪客觀景物的同時,把自己的喜怒哀樂等感情融注到作品中去,才能使讀者產生共鳴。
那么如何為情感的抒發找好“婆家”使之達到情景交融的境界呢?
關鍵要挑選好景物,所選取的景物具有的特點必須與作者抒發感情的主旨有某些相似或相通之處,正所謂“亮景寫喜情,暗景寫悲情”。例如:魯迅在《故鄉》第五段中,他是這樣描寫故鄉的:“瓦楞上許多枯草的斷莖當風抖著......”這枯萎的野草,沒能享受陽光雨露,在寒風的摧殘下,只能是“斷”了,“抖”著,一個“斷”字,何等傷痛;一個“抖”字,何等凄慘;由靜到動,何等傳神。此情此景,“我”心傷故鄉之情,已躍然紙上。在寫景的字里行間,自然滲透感情,景與情可謂是有機交融。
寫景的寫作指導(專業15篇)篇二
使用這種方法應注意:
1、所引用的詩詞等,一定要有增強說服力、富有啟發性的作用。
2、所引用的詩詞等,要能表達自己的情感。
3、所引用的詩詞等,要是人們較為熟悉,易于理解、接受的,且要符合人物身份。
例文:
登八達嶺。
“不到長城非好漢”,這是毛主席的名句。去年暑假,我有幸登上了舉世聞名的萬里長城,實現了向往已久的心愿——成為一名好漢。
酒泉。
“泉水叮咚,泉水叮咚,泉水叮咚響……”聽了這悅耳動聽的歌聲,我不禁想起那清澈的泉水,產生了迫切想去看看酒泉和親耳聆聽潺潺流水的念頭。
寫景的寫作指導(專業15篇)篇三
一、要觀察景物變化的全過程。從開始到最后,凡有變化的都要細致觀察。比如植物,它的發芽、開花、結果等各個生長期都有不同的特點,如果細致觀察了全過程,就容易抓住它的特征進行描述。
二、捕捉景物的顏色和姿態。自然界的顏色是七彩的,自然界的萬物是各具形態的。我們在觀察時,就要善于捕捉到景物的顏色和姿態。
三、調動各種感覺器官來觀察。有一則寓言:一天,五種器官相互爭吵起來。“眼睛”瞪得圓圓地說:“沒有我,你們什么也看不見!”“耳朵”不服氣地說:“少了我,你們啥也聽不見!”“鼻子”哼了一聲:“要是沒了我,你們能聞見花的芳香?”“舌頭”伸得長長地說:“嘻!如果不是我,你們能嘗到美味佳肴?”“身體”在一旁發起抖來。“眼睛”好奇地問:“你怎么啦?”“身體”說:“聽你們這樣爭吵,我渾身冷颼颼的,――不知你們想過沒有,要是我們互不相讓,各自離散,那我們還有什么存在的價值呢?”這個寓言形象地表明一個道理:當人們觀察景或物時,需要多種器官的`配合。借助“五官”,往往能描繪出景物的特點。
世界上的景和物是豐富多采的,如果“眉毛胡子一把抓”,將它們都寫進文章里,那樣的文章肯定是繁雜冗長,不知所云。正確的做法應該是:根據中心思想的需要,有選擇、有重點地狀物繪景,這樣筆力集中,便于寫得細膩,寫得豐滿。圍繞中心,狀物寫景,不是說和中心思想關系密切的就寫,和中心思想關系間接的就不寫。對于那些與中心思想關系密切的景或物要重點寫,和中心思想關系間接的也要寫,只是筆墨輕一點罷了。當然,對于那些和中心思想毫無關系的景或物,應當一律舍棄。
游蹤,就是游覽一個地方所經過的路線、蹤跡。瀏覽一個地方,往往要經過許多地方,看到許多景物。行文的時候必須按照游覽先后順序記敘,清楚地交代先到了什么地方,后到了什么地方。準確地把游蹤寫清楚,才能夠具體描述景物所處的地點、方位、特征。寫清楚游蹤的主要途徑是“移步換景”,即隨著游覽、參觀者的立足點不斷轉移,相應描述不同地點所見的景物。通過“移步換景”,游覽、參觀的游蹤,景物的位置,景物和景物之間的空間關系,都容易描述清楚。作者如同一名導游,領著讀者一個點、一個點地游覽、參觀。為了使狀物繪景更生動、更具體、更形象,我們還可以采用多種表現手段來豐富描寫,從而增添文章的情趣。常見的表現手段主要是:
一、用比喻等手法狀物繪景。
著名作家老舍先生說過:“在描寫時,不能不設喻。”確實這樣,只有通過比喻,才能把簡單的東西具體化,抽象的東西形象化。比如作者把稻穗的顏色比作“黃金般”,就生動形象地寫出豐收的景象。又如作者把耶誕紅比作淑女,也生動形象地寫出耶誕紅的美麗。不過話要說回來,比喻也要創新。如果總把某種景物的比喻固定化,那是不會增添文章的情趣的。有個偉人說過,第一個把姑娘比作鮮花的是天才,第二個把姑娘比作鮮花的是庸才,第三個則是蠢才。恐怕他說的也是這個道理。
擬人,是把沒有思想感情的生物當作有思想感情的人來寫,它也往往能使語言富有魅力。例如“原野上的青草,換上青翠的衣服”,作者這樣一比擬,就把春去夏來的意思委婉地表達出來。把春天人格化為“春天是個插花的能手”,“春天是個美麗活潑的仙子”,“春天是個慈祥的守護神”,“春天是一位偉大的畫家”。這樣狀物寫景,文章就更富有感染力。
二、用動靜結合的手法狀物繪景。
有這樣一則幽默故事:“動”與“靜”是一對冤家。一見面總愛吵個沒完。一次,“靜”對“動”說:“你怎么老跟著我?讓我獨自呆一會不行嗎?”“動”回答:“那怎么行!沒有我,人家怎么能認出你來?”“靜”不服氣地說:“你舉例說說。”“古人筆下有這么兩句詩:‘蟬噪林愈靜,鳥鳴山更幽。’如果不寫‘蟬噪’、‘鳥鳴’的動態,怎么能知道‘林靜’‘山更幽’呢?還有……”“得了,得了!這么說,我倆是形影不離呀!”“對,互相依存,共同體現”。這個故事說明:以動寫靜,動靜結合,這是狀物繪景中高妙的一著,它能使文章情趣盎然。
三、運用傳說,狀物繪景。
狀物寫景要富有活力,運用傳說也是一個重要途徑。我們在描寫景物時,插入一些故事逸聞、神話傳說、典故名言、文史資料、民俗諺語,使景和物蒙上一層神奇的色彩,不僅能使文章內容豐富,而且能使文章情趣橫生。
寫景的寫作指導(專業15篇)篇四
從大小、形狀、顏色、質地(制造材料)等方面,對所寫的物品仔細觀察。因為不同的物品有不同的特點,即使是同一種物品,也會有某些席位的區別,也有它自己的獨特之處。蛛蛛物品的特點寫,就是抓住了這一物品是區別于另一物品的地方寫。
2.按照一定的順序寫。
(1)按總一分一總的順序寫。
(2)按物品各部分的空間順序寫。
(3)有的物品,須按先外后內的順序寫,即先寫外表,后寫內里的順序。
3.狀物需要想象和聯想。
展開想象和聯想,不僅使所狀之物更加具體生動,還可以開拓作品的意境,增強文章的感染力。
首先,景物有狹義和廣義之分。狹義的景物指提供人觀賞的風景、建筑等;廣義的景物指自然景觀和人文景觀,即自然環境和身會環境。
換句話說,記敘文中的景物描寫是指對自然風光、建筑物、動物、植物等事物的描寫,所描寫的景物在文章里占重要位置,這是寫景記敘文與寫人記事的記敘文的主要區別寫人記事的記敘文中,有對自然環境和人物活動的背景介紹、環境描寫,但它們在文章中不是主要內容,是為交代事件發生的時間、地點、環境,為渲染氣氛服務的。
同理,寫景記敘文里也有寫人敘事的內容,但都是為寫景服務的。
其次,寫景記敘文的中心思想是通過對景物的描寫和人物感情抒發表達出來的。
作者可以在文章中直接抒發感情,即所謂直抒胸臆,也可以通過寫景表達出來,即所謂寓請于景;還可以在景物描寫中蘊涵自己的主觀感受,即所謂情景交融。要注意景物描寫必須為人物的思想感情服務,與人物的思想感情相一致,不能孤立地、無目的地寫景。
寫事技巧寫事要求清楚、具體。一件事情的發生,總離不開時間、地點、人物和事情的起因、經過、結果。這就是人們常說的“記敘文六要素”。把這六個方面寫清楚了,才能讓讀者明白究竟是一件什么事。同時,還要寓理于事,即通過一件事或幾件事來說明一個道理。在六要素當中,起因、經過、結果是事情的主要環節。其中,“經過”部分又是事情的核心,是全文成敗的關鍵所在。在小學生的作文里,“經過”部分寫得不具體是帶有普遍性的問題。小學生的繼續文不感人,平淡乏味,這是其中一個重要原因。記事的記敘文可分兩種:寫事和寫活動。
(一)怎樣寫事。
一是把“經過”部分分成幾個階段,然后按照先后順序一層一層地寫得清楚。寫的時候多文幾個“后來怎樣”,文章就具體了。
二是注意材料的詳略,有所側重。對一些重要的過程、場面要細致描繪,使讀者有如身臨其境。
三是對事件中的人物,特別是主要人物,當時是“怎么說的”、“怎么做的”,又是“怎么想的”,一定要寫具體。
(二)怎樣寫活動活動都是有目的、有形式、有過程的。搞什么活動?為什么搞活動?則眼搞活動?活動的結果怎樣?都要寫清楚。寫活動也要求寫清楚“六要素”,要把活動的時間、地點、人物和活動開始、經過、結果寫出來。在整個活動當中,不是寫一個人,二是寫一群人;不是用一兩件事來寫人物,而是通過寫一個活動場面,來表現人物的精神面貌。寫活動的記敘文,最大的特點就是必須有活動的基本內容、主要過程和重要場面。把印象最深刻的內容作為重點,把自己看到的、聽到的、親身經歷的主要部分記敘下來,采用點面結合的方法,既要寫好群體活動,又要把個體代表寫進去;既要寫整個場面,又要突出典型人物。
寫活動的文章一般包括兩大部分:一是活動的經過,二是自己的感受。如果寫“參觀”活動,就要用“觀一處,感一處”的方法。寫整個活動的過程,要用順敘法,即按活動的先后順序,把活動時間、地點、人物及活動的經過和結果依次寫出來。
寫景的寫作指導(專業15篇)篇五
下午上課的時候明顯感覺到班里異常悶熱,結果到了快到放學的時間,天突然黑下來了,烏云密布,風也慢慢的大了起來,這是要下暴雨的前奏啊,這時我不禁后悔起來,因為來上學的時候,媽媽說今天有大雨,但是我偏偏不信,因為那時天空還很藍。
到了放學的時候,同學們似乎都有先見之明一般,每個人幾乎都拿了一把傘,而我卻兩手空空,恐怕這次要變成落湯雞了,看著同學們一個個的離開,而外面的雨也好似給我作對一般,越下越大。
當我正苦惱的時候,我突然在門口看到了一個熟悉的身影,那不是我的媽媽嗎,只見她抖了抖雨衣上的雨水,手里還拿著一把雨傘,而這時媽媽也看到了我,急忙走到了我的身邊說,發什么楞,還不趕快回家,頓時我的心里流過了一道暖流。
有時母愛就如一把雨傘,可以為你遮風擋雨。
寫景的寫作指導(專業15篇)篇六
一、“定”要與“移”結合。
人們觀察、描寫景物往往處在一個“定點”的位置來進行,而這是遠遠不夠的。景物是豐富多彩、變化多端的,即使表現同一事物,立足點、角度不同,呈現的面貌、效果也各不相同。隨著觀察點的變換,迥然不同的景物就會撲面而來,千姿百態的景象就會呈現在面前。因此,這就需要把定點與移動觀察結合起來。
首先要把觀察點的變化情況交代清楚,使讀者知道是在什么地方觀察到的。
其次在交代觀察點時,要按一定的順序和不同的角度把最有特色的景物描繪出來。
如作家老舍《濟南的冬天》一文中,由定點到移步換景,即從城內寫到城外山村雪后的景色,在不同的觀察點,描寫了濟南冬天不同的特有美景。寫城內又從不同角度,即從俯視的角度寫陽光下的濟南,從仰視的角度,寫小雪點染下的山景。這樣濟南美景的整體感就凸現出來了,這就生動形象地再現出冬天濟南“溫晴”的特點。
二、“虛”要與“實”結合。
“實”景即指看得見、摸得著的景物,也就是能感知到的現實之景。“虛”景即指未出現之景,也就是聯想、想象之景。以眼前之景引發聯想凸現出已逝之景,未來之景,或引發想象,創造出新景象,并將不同時空領域的景物糅合在一起描寫,這就是虛實相生法。虛實結合地描述景物,能使所描之景更形象,能使作品富有立體感,同時達到深遠境界。
因此,在“實寫”之時,要適當進行“虛寫”。比如:《雨中》一文有這樣一段景物描寫:“水淋淋的馬路,像一條閃閃發光的綢帶,在初夏的綠蔭中輕輕地飄。過往的車輛,就像水波里穿梭的小船”。作者由眼前的“馬路”、“車輛”,聯想到“綢帶”、“小船”,這種虛實相間,使被描寫的景物更加形象。再如:朱自清的《春》一文,由果園中滿樹的果花,想到“仿佛樹上已經滿是桃兒、杏兒,梨兒”。這種由實到虛,再造出新畫面,使景物更加神奇美麗,使文章的境界開掘更深。
三、“動”要與“靜”結合。
靜景和動景是客觀存在的。高山、花草、樹木及建筑物等,在我們平時的觀察中往往是處于靜止的狀態,而聚散的云彩,風雨中搖曳的花朵、樹葉和小草等卻處于活動、變化的狀態。我們觀察景物時,既要注意它的靜態,又要注意它的動態。若只寫靜景,就很容易使文章呆滯,而只寫動景,又可能失去穩定。動筆時,需把這兩者結合起來,靜中有動,動中有靜,兩相對比,相互映襯,這樣繪景才會生動、活潑,寫出的文章方能情趣盎然。
例如有一篇題為《傍晚》的文章,小作者寫被晚霞籠罩著的府山頂、樹和望海亭,它們是“靜”的,而望海亭上空飄動的云彩卻是“動”著的,它們“一會兒像人,一會兒像狗,不一會兒又變成了一匹奔馳著的棗紅馬,再過一會兒又變成了一只引頸鳴啼的雄雞……”小作者把動態和靜態結合起來描寫,靜態美和動態美交相輝映,把晚霞描述得十分可愛。
四、“濃”要與“淡”結合。
蘇東坡曾在一首詩中寫道:“欲把西湖比西子,濃妝淡抹總相宜”。這一審美觀念告訴我們:描摹景物不可只“濃”或只“淡”,而應該“濃”和“淡”相配適宜得當。“濃”就是要濃墨重彩,即對景物的某一部分進行精雕細刻,“淡”就是輕描淡寫,即用簡潔、質樸的語言勾畫出景物的特征。怎樣做到“濃”和“淡”相宜呢?“濃”絕不是事無巨細都需花費筆墨,“淡”也絕非都寥寥數筆,簡筆勾勒,而應該根據主題的需要,分清主次,恰如其分地進行選擇。對于那些與主題或所要表達的情感關系密切的景物要潑墨濃灑,也就是調動多種感覺器官進行觀察,從性質、形態、大小、色彩、聲響、滋味等方面著力描繪,使之鮮明、具體和生動。與主題有著間接關系的則要淡墨勾勒,使之簡潔、傳神。
比如:朱自清的散文《春》,作者先抓住春山、春水和春日的特點,簡筆勾勒,傳神地勾畫出了春景的輪廓。接著濃抹了春草、春花、春風、春雨和迎春圖。在描畫春風圖時,為突出春風的和煦、芳香和悅耳,首先借助觸覺寫“像母親的手撫摸著你”,其次,借助嗅覺寫“新翻的泥土的氣息”,“青草味兒”,“花的香”,最后借助聽覺寫鳥兒“清脆”、“宛轉”的鳴聲,牧童“嘹亮”的短笛聲。這樣,從多方面,把無形、無色的春風寫得有聲有味,具體生動,美妙感人。
五、“景”要與“情”結合。
景物是客觀的,但若不能給“景”自然地烙上“情”印,這樣的景物只不過是蒼白美麗的“軀殼”,難以達到感人的目的。其實描摹景物的過程本身是寫作主觀感受的過程,正如王國維所說“一切景語皆情語”。景與情是密切相關的,情由景所背負,景為情而浸蘸,情是靈魂,景是載體。這就要讓景與情有機融合,只有在描繪客觀景物的同時,把自己的喜怒哀樂等感情融注到作品中去,才能使讀者產生共鳴。
那么如何為情感的抒發找好“婆家”使之達到情景交融的境界呢?
關鍵要挑選好景物,所選取的景物具有的特點必須與作者抒發感情的主旨有某些相似或相通之處,正所謂“亮景寫喜情,暗景寫悲情”。例如:魯迅在《故鄉》第五段中,他是這樣描寫故鄉的:“瓦楞上許多枯草的斷莖當風抖著……”這枯萎的野草,沒能享受陽光雨露,在寒風的摧殘下,只能是“斷”了,“抖”著,一個“斷”字,何等傷痛;一個“抖”字,何等凄慘;由靜到動,何等傳神。此情此景,“我”心傷故鄉之情,已躍然紙上。在寫景的字里行間,自然滲透感情,景與情可謂是有機交融。
人物描寫中的外貌描寫,又稱“肖像描寫”,是指對人物的外形包括容貌、體態、表情、服飾等進行描寫。在實際生活中,由于每個人的出身、職業、地位、教育、經歷、性格等的不同,必然會在人物的外形上留下不同的痕跡,因此,肖像與性格有著緊密的內在聯系。成功的肖像描寫是深刻解讀人物性格的一把鑰匙。它的作用不僅在于刻畫出人物的外貌特征,而且還可以形傳神,進而揭示人物的性格特點,體現人物的身份和生活際遇等內涵。
那么,怎樣才能成功運用肖像描寫來刻畫人物的形象,達到以形傳神?
首先,著意選取最能突出人物個性的特征進行肖像描寫。
眾所周知,世界上沒有完全相同的兩片樹葉。同樣在現實社會中,也沒有完全相同的兩個人,每人都有自己獨特的外貌特征。因此在描寫中,我們一定要善于仔細觀察人物,抓住人物外貌特征的獨特之處來進行肖像描寫。
例如:《紅樓夢》中對于林黛玉的描寫:“兩彎似蹙非蹙籠煙眉,一雙似喜非喜含情目。態生兩靨之愁,嬌襲一身之病。淚光點點,嬌喘微微。閑靜似嬌花照水,行動如弱柳扶風,心較比干多一竅,病如西子勝三分”。作者不是泛泛來寫,而是抓住“眉”與“目”作為切入點重點來寫,突出她的“嬌”“弱”的氣質。林黛玉外貌的其他部分,則讓讀者自己去補充想象。又如作家魏巍的《我的老師》中關于老師蔡蕓芝先生的描寫:“她那時有十八九歲。右嘴角邊有榆錢大小一塊黑痣。在我的記憶里,她是一個溫柔而美麗的人”。一顆美人痣,就足以寫出了蔡蕓芝先生的美麗,讓我們永遠留下了深刻的美好印象。一代文豪魯迅先生在《孔乙己》中寫“孔乙己是站著喝酒而穿長衫的唯一的人。”沒有過多的語言,一句話就總括地勾畫出了孔乙己獨特的身份和社會地位。
魯迅先生講過:“忘記是誰說的了,總之是,要極省儉的畫出一個人的特點,最好是畫他的眼睛。我認為這話是極對的了,倘若畫了全副的頭發,即使畫得逼真,也毫無意思。”采用畫龍點晴法描寫人物的外貌,并不是說描寫人物只能描寫眼睛。這里含有抓住重點的意思,也就是說要把最富有個性特點的東西寫具體,把人物寫活。
其次,善于運用確切的比喻和適當的夸張突出人物肖像的主要特征。
在肖像描寫中,別致巧妙的比喻和夸張能給人以想象的空間,會讓你描寫的人物形象更生動、更傳神。許多大作家的大手筆都是在肖像描寫中善用比喻的典范,很值得我們學習借鑒。例如魯迅先生在《高老夫子》中寫高老桿肩膀一扇一扇的走路的姿勢,“像木匠牽著的鉆子似的”。在《故鄉》中,寫豆腐西施是“凸顴骨、薄嘴唇,五十歲上下的婦人站在我面前,兩手搭在髀間,沒有系裙,張著兩腳,正像一個畫圖儀器里細腳伶仃的圓規”。把張開的兩腳比做圖儀器里細腳伶仃的圓規,生動的刻畫了尖酸刻薄的“豆腐西施”楊二嫂形象。魏巍在《誰是最可愛的人》中寫馬玉祥“他長著一副微黑透紅的臉膛,高高的個兒,站在那兒,像秋天田野里一株紅高粱那樣淳樸可愛”,就運用了確節的比喻,把馬玉祥比作“秋天田野里一株紅高粱”,形象地寫出了馬玉祥——一個來自北國青年的淳樸的氣質。劉鶚《絕唱》“從后臺簾子里面,出來一個男人,穿了一件藍布長衫,長長的臉兒,一臉疙瘩,仿佛風干福橘皮似的,甚為丑陋。”把他的都是疙瘩的臉比作風干的福橘皮,突出他面容的丑陋。
在寫記敘文時,如果要使文字內容更具體,不空泛,一定要把敘述與描寫結合起來。那么如何才能結合好呢?我們首先需要了解一下這兩者的基本概念和作用。
敘述和描寫。是作文中兩種不同的表現方式。我們這里說的敘述是指把人的經歷行為或事件的發生、發展變化表述出來的一種表達方式,它常常把分散的場景,片斷的故事和人物的身世,地位,經歷,事跡等貫穿起來。它要求做到頭緒清楚,脈絡分明,有條有理,重點突出。
在記事、寫人、狀物的文章中,敘述是不可少的,尤其是在介紹人或事物變化為主的文章中敘述的作用更大,甚至有的文章專以敘述為長。我們本講選的優秀作文《男班長,女班長》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文章中描寫部分很少,介紹事件發展過程的敘述占了很大的篇幅,如開頭對男女班長來自何方的介紹,女班長對男班長的觀察,正副班長必須合作的現實,以及同學們的揶揄,思想的顧慮,同學開玩笑不斷,“收到副班長紙條”,到結尾“男女班長仍然合作著處理班里的事務”。這篇文章用很短的篇幅,以敘述為主,把一波三折的事件按發展軌跡清晰有序地介紹出來。對發展過程雖是梗概地介紹,但文章的思想內涵卻非常豐富,也可以說在寫法上是比較巧妙的。
敘述在按事件發生發展、人物經歷的時間來劃分,可以有順敘,倒敘、插敘、補敘等方式,我們在寫文章時,可以根據表達的需要去選擇敘述的方式。
描寫是對人物,事物和環境所作的具體的描繪和摹寫,描寫是再現描寫對象狀態的一種表達方式。描寫需要采用繪聲繪色的辦法,把事物的狀貌、神采和動態,具體地、真切地飽含情意地勾畫出來。寫人要使其聲可聞,其容可睹;寫物要使之可見,可聞,可觸,可感;寫景要意境鮮明,使讀者產生仿佛置身其間的幻覺。
在我們學過的課文中,傳神的描寫是很多的。如《天山景物記》中對天山深處的描寫,“山色逐漸變得柔嫩,山形也變得柔和,很有一伸手就可以觸摸到凝脂似的感覺。這里溪流緩慢,縈繞著每一個山腳,在輕輕蕩漾著的溪流的兩岸,滿是高過馬頭的野花,紅、黃、藍、白、紫,五彩繽紛,像綿延的織錦那么華麗,象天邊的彩霞那么耀眼,像高空的長虹那么絢爛。”這段描寫抓住山色、溪流、野花這三種最能表現天山特點的事物,重彩濃墨,繪聲繪色地把天山美景表現出來。既能使讀者如身臨其境,也增添了作品的文采。我們在作文時,如果能恰當地運用描寫來表現形象,借以表達某種強烈的思想感情。文章的感染力就一定能有所增強。
敘述和描寫在記敘性的文字中都是不可缺少的表現方式。敘述著重于一般情況過程的交待,描寫則著重形象的描摹和刻畫;如果說敘述是縱的綿延,那么描寫便是橫的擴展。一篇文字若無敘述,就會顯得雜亂無章;沒有描寫,則會干癟枯燥,毫無生氣可言。
實際上,成功的作品中,常常是敘述與描寫交錯在一起的。我們所選優秀作文,《奶奶與花》就是敘述與描寫交融在一起的,近似于一線串珠式的一篇記敘文。
寫景的寫作指導(專業15篇)篇七
想到隔了這么久才寫,因為我突然后背巨疼,醫生說是什么韌帶炎,肌肉勞損的,坐上十分鐘就要休息,所以沒辦法打字,現在還裹著寬寬的腰帶支撐。只能寫寫停停吧。
我看了下前面的日志正在說寫景作文,四年級作文要求寓情于景。其實,景本由心生,所以風景的描寫必然是因情緒而變化的。
女兒曾經問我什么叫寓情于景,當時我們在路上散步,我說你現在看到景色是怎樣的?那時是秋天,已經有了寒意,所以她說太陽照在身上暖融融的,很是舒服,而道路兩旁的植物綠得可愛,小花們也綻放出甜蜜笑容......我說如果現在是夏天,我們又累又渴,陽光直射著我們,連樹蔭都沒有,你還覺得太陽照在身上很舒服嗎,她忙搖頭:不會不會,陽光很刺眼,很灼熱,一點都不舒服。我說如果你生氣了,看見草和花又會怎么描述,她說草長得亂七八糟的花根本就懶得去看(呵呵,真生氣的時候是什么樣她也不知道)。其實小朋友接觸到寓情于景的最經典的描寫就是漁夫和金魚的故事,每當漁夫奉老太婆之命向金魚提出要求時,海水都在發生變化,起初是“蔚藍的大海”,然后看見“大海微微地起著波浪”,接著“蔚藍的大海騷動起來”、“翻動起來”,之后“大海變得陰暗”,最后“海上掀起了黑色的大浪,憤怒的波濤翻騰起來,在奔騰,在喧嚷”;大海的變化對應的是金魚的心情,她從感激到不悅到生氣到憤怒。作者根本就沒有寫金魚的情緒變化,但是每個聽故事的小孩都知道。這,就是寓情于景。
現在孩子們剛開始學習寫作文,所以內容比較單一,或記事或寫景,其實以后寫作中常常是情景相融,大部分時候景都是起著烘托的作用,因此寓情于景這種寫法是最常用的。
那么,在寫描寫景物的作文時,就不必要求孩子一定把它寫得很美,他們看見什么樣就寫什么樣,但不能憑空臆造,要認真去觀察,用孩子的視角孩子的想象力去描寫。同樣的景色,為什么寫出來差別很大,除了角度不同,最主要還是細節的描寫形象與否,這也需要我們做家長的多引導才是。
堅持了半個小時,肩背受不了了,匆忙收尾。
寫景的寫作指導(專業15篇)篇八
淺談如何指導小學生寫好寫景作文。
一篇寫景的文章,它以景物描寫為主要對象,如云霧雷電、雪雨風霜、日月星辰、山河湖海、花草樹木等。景物描寫是運用生動的語言把自然景物和社會環境的狀態、特征從形態、色彩、聲音、光影等方面,真實、具體、形象地描繪出來,再現于讀者面前,給人以身臨其境的感覺。要寫好這類文章,我認為應當注意以下幾方面:
一、深入實地、仔細觀察、積累素材。
俗話說“巧婦難為無米之炊。”要寫好景物描寫的文章,就要學會觀察,平時積累素材。在具體的習作中,如果打算寫某一處的景物,絕不能憑想象,應該深入實地,仔細觀察,積累寫作素材。在指導學生進行觀察時,我們應向學生滲透一些常見的觀察順序:
(一)、選好角度,定點觀察。定點觀察就是站在一個固定的位置上進行觀察事物的方法。運用這種方法,首先要選好合適的觀察點,選取恰當的視覺角度,把觀察到的景物,限制在某一固定的時間和空間內,對準目標,不變位置依據一定的順序,然后再從這一點出發進行觀察。這種觀察法,定點定位直接對準畫面,最適宜于典型環境里的自然景物或風俗人情的描寫,就好像是攝影拍照的特寫鏡頭一樣焦點醒目。運用定點觀察之后的定點描寫,可以把景物描寫得獨具特色,個性鮮明,給讀者以身臨其境的實感,留下深刻的印象。如在《鳥的天堂》中,作者巴金有這樣的描述:“我們的船漸漸逼近榕樹了,我有機會看清它的真面目,真是一株大榕樹,枝干的數目不可計數。枝上又生根,有許多根直垂到地上,伸進泥土里。一部分樹枝垂到水面,從遠處看,就像一株大樹臥在水面上一般。”“榕樹正是茂盛的時期,它好像在把它的全部生命力展示給我們看。那么多的綠葉,一簇堆在另一簇上面,不留一點縫隙。那翠綠的顏色明亮地照耀著我們的眼睛,似乎每一片樹葉上都有一個新的生命在顫動。這么美麗的南國的樹。”()作者立足在船頭,隨著船身漸漸逼近的時候,目光集中在大榕樹的長勢上,定點對大榕樹形態的具體觀察,看清了這一株奇特的大榕樹的真面目,枝干“不可計數”,足見十分茂密;“枝上又生根……直垂到地上,伸進泥土里……臥在水面上一般。”觀察了大榕樹的整體形象;觀察了大榕樹與眾不同的神態美,“那么多的綠葉”,不是一片片清晰可辨,而是“一簇堆在另一簇上面”.這就是作者自始至終把觀察的目光定點在大榕樹上,對榕樹的枝、葉、根的形狀、顏色、位置進行細致觀察。然后從外形描寫入手,濃墨重彩,逼真地表現出了榕樹的勃勃生機。
(二)、移步換景。在進行觀察時,觀察點不同,觀察的角度不同,所看到的情況也就各不相同,得到的感受也就大不一樣了。正像北宋詩人蘇軾在《題西林壁》一詩寫的那樣:“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因此在指導學生觀察時,要讓學生使用動點觀察法,就是連續移動觀察位置,從不同的觀察角度,觀察同一景物的表現方法。動點觀察有兩層含義:一是觀察點要連續不斷地移動;二是移動觀察點要有順序。這種觀察法適合觀察正在發展變化著的景物。由于作者對景物連續不斷深入細致的觀察,清清楚楚地了解到了景物各方面的`不同形態和色彩,描寫起來就得心應手,有話可說了,既可描摹景物的形狀,又可顯示景物的神采,使景物鮮明地呈現在讀者面前。當你來到自己喜歡的一處景點,最好先看看全景,對整體有個初步的印象,然后邁開你輕快的腳步,向前走去,這樣隨著你腳步的移動,眼中的景物在不斷變換,這就是“移步換景”法。如《頤和園》一課,作者就以不同的觀察點來描寫園中的景色:或立足公園大門,或駐足萬壽山下,或站在萬壽山上,或立于昆明湖堤岸,描繪的是一副副異彩紛呈的圖畫。頤和園面積寬廣,作者不能一眼就能把景物看完,所以觀察點必須移動變化,這樣才能細致地描繪出園景。
(三)、抓住描寫對象的特點進行觀察。雖然每處景物都離不開山和水,離不開花草樹木,、蟲魚鳥獸……但是每處景物都有各自不同的特點,就是同一處景物,因季節不同,其特征也不一樣。觀察時如果抓不住特點,寫出來的文章就會千篇一律,無法感染讀者。因此,無論是寫春花的絢麗,還是寫秋葉的靜美,是寫江海的波瀾壯闊,還是寫小河的潺潺流水,都要認真觀察,把握它們的特點,了解景物的全貌,圍繞一個中心來寫。例如:學校的小花園里,花香與讀書聲相伴,特點是幽靜美麗;操場上有單杠、雙桿和籃球場,同學們在鍛煉身體,它的特點是熱鬧。另外有些景物還要一邊對比一邊觀察,才會發現這一事物的與眾不同之處。比如,觀察樹葉,如果不對比,只盯著一種樹葉看,你會以為綠就是它的最大特點了,可是一比你就會發現,松葉如針,柳葉如眉,楓葉似鴨掌,這才是它們真正的特點。
二、做到“寓情于景”.
所謂“寓情于景”就是將自己的感受寄托在景物的描寫上。沒有感情色彩的景物只不過是蒼白的“軀殼”是沒有生命力的。在景物描寫時,不僅要寫出景物的美好,還要寫出自己的真實情感,讓景物的特點與自己的感情自然交融,渾為一體。這樣寫出來的文章才能景中含情、情中有景、情景交融,給人以極強的感染力。例如:在《山雨》一課中,作者這樣描述:“陽光下,山林的色彩層次多得幾乎難以辨認,有墨綠、翠綠,有淡青、金黃,也有火一般的紅色。在雨中,所有的色彩都融化在水淋淋的嫩綠之中,綠得耀眼,綠得透明。這清新的綠色在雨霧中流動,流進我的眼睛,流進我的心胸。”這段話描寫了雨中山林最富魅力的色彩――“綠”,連用兩個“流進”體現了兩個層次:這“綠”不光是眼睛看到的,更是用心靈感受的,突出雨中的“綠”那種讓人難以忘卻的美。通過對山雨色彩美的描述,表達了作者對山雨的喜愛。
三、要動靜結合,以動襯靜,構成完美的整體。
靜態描寫,要繪出景物的外形、內涵、色彩和神韻;動態描寫,要對事物的動作、聲響、神態作細致的描繪,達到景物傳神、生動、鮮活的效果。在寫景的時候,要把靜態描寫和動態描寫有機結合,使景物既有靜態的美,又有動態的美,才能深深地感染讀者。例如:在《第一場雪》一課中這樣寫到:“大雪整整下了一夜。早晨,天放晴了,太陽出來了。推開門一看,嗬!好大的雪啊!山川、樹木、房屋,全都罩上了一層厚厚的雪,萬里江山變成了粉妝玉砌的世界。落光了葉子的柳樹上,掛滿了毛茸茸、亮晶晶的銀條兒;冬夏常i的松樹和柏樹,堆滿了蓬松松、沉甸甸的雪球。一陣風吹來,樹枝輕輕地搖晃,銀條兒和雪球兒簌簌地落下來,玉屑似的雪末兒隨風飄揚,映著清晨的陽光,顯出一道道五光十色的彩虹。”這個片段的描寫作者就利用動靜相結合的方法活靈活現地寫出了雪后的美景。我們在指導學生寫作時,就要求學生既要有靜態描寫,又要有動態描寫,做到動靜結合,構成完美的整體。
四、結合實際、展開聯想。
展開想象是神奇的“鮮活劑”.景物大都是靜止不動的,如果只是把它們的樣子描繪出來,就會顯得干巴巴的,空洞無物;如果給它們灑上想象“鮮活劑”,景物就會立刻呈現出生命的活力。例如,在《山中訪友》一課中,作者這樣描述:“我*在一棵樹山,靜靜地,仿佛自己也是一棵樹。我腳下長出的根須,深深扎進泥土和巖層;頭發長成樹冠,胳膊變成樹枝,血液變成樹的汁液,在年輪里旋轉、流淌。”這是作者走進樹林,靠在一棵樹上產生的聯想。樹為人友,人和樹已融為一體。這是多么奇妙的一種境界!從這些聯想中,我們能真切地感受到作者和樹之間的那種“知己”情意,那種走進大自然物我相融的境界。又如:在寫作時,當你寫了“荷葉在風中搖曳”,緊跟著想到“好像美麗的少女在跳舞。”這樣寫荷葉就跟讀者拉近了距離。當你看到一捆捆稻谷想象到它們就像一個個扎著辮子的姑娘……這樣賦予景物以生命,把景物比喻成活生生的人物形象的描寫手法,使文章更加形象生動。除了用比喻,還可以運用擬人、夸張、排比等修辭手法,恰當地運用修辭手法可以使景物描寫更加細致、生動、引人入勝,給人以美的享受。
五、敘述有序,條理清晰。
寫作文時要注意按一定的順序來寫,應當根據需要,或按時間順序、或按空間順序來寫……這樣,會使文章脈絡清晰,主題突出,不至于雜亂無章。同時,要寫好景物,還要有豐富的詞匯,詞匯不豐富再美的景色也描繪不出來啊!所以平時要注重指導學生積累好詞佳句。
總之,只要善于觀察身邊的事物,結合事物展開合理想象,并產生真情實感,加以有條理的敘述,就能把作文寫好。而且,隨著時間的推移,學生觀察事物、認識事物的方法和能力會得到持續的提高,創新思維也會得到培養,作文水平才會不斷提高。
參考文獻:
1、周益群《云南教育教學研究》云南大學出版社2008年第一版。
2、周鵬飛《新拓展作文大全》陜西旅游出版社2003年最新修訂版。
將本文的word文檔下載到電腦,方便收藏和打印。
寫景的寫作指導(專業15篇)篇九
1、知識與能力目標:學生通過對寫景文章《桂林山水》的鑒賞,學習其寫景的方法技巧。
2、過程與方法目標:學生通過系統的學習寫景類作文的知識技巧,學生能寫作一般的寫景類作文。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學生通過對寫景類文章寫作方法的學習,能夠喜歡上寫景類文章,并能熟練的運用技巧寫作此類文章。
1、學生通過對《桂林山水》的鑒賞,能學習其寫景的方法技巧。
2、學生通過系統的學習寫景類作文的知識技巧,能喜歡上寫作此類文章并能熟練運用技巧寫作此類文章。
人們都說:“桂林山水甲天下。”我們乘著木船,蕩漾在漓江上,來觀賞桂林的山水。
我看見過波瀾壯闊的大海,玩賞過水平如鏡的西湖,卻從沒看見過漓江這樣的水。漓江的水
真靜啊,靜得讓你感覺不到它在流動;漓江的水真清啊,清得可以看見江底的沙石;漓江的水真綠啊,綠得仿佛那是一塊無瑕的翡翠。船槳激起的微波擴散出一道道水紋,才讓你感覺到船在前進,岸在后移。
我攀登過峰巒雄偉的泰山,游覽過紅葉似火的香山,卻從沒看見過桂林這一帶的山,桂林的山真奇啊,一座座拔地而起,各不相連,像老人,像巨象,像駱駝,奇峰羅列,形態萬千;桂林的山真秀啊,像翠綠的屏障,像新生的竹筍,色彩明麗,倒映水中;桂林的山真險啊,危峰兀立,怪石嶙峋,好像一不小心就會栽倒下來。
這樣的山圍繞著這樣的水,這樣的水倒映著這樣的山,再加上空中云霧迷蒙,山間綠樹紅花,江上竹筏小舟,讓你感到像是走進了連綿不斷的畫卷,真是“舟行碧波上,人在畫中游”。
同學們,欣賞完這篇文章,你們從中了解到作者是如何描繪桂林山水的美的呢。現在,小組可以討論一下,找出這篇文章的寫作特點。(1、作者抓住了桂林的山和桂林的水各自的特點來突出桂林山水的美。2、作者在寫桂林的山、水之前先寫其他的山水,以形成鮮明對比。3、作者按照總——分——總的順序來描寫桂林山水。4、文中大量運用排比的修辭手法。5、文章首尾照應,突出桂林山水的美。6、這篇課文抓住桂林山水的特點(水:靜、清、綠 山:奇、秀、險),以優美、簡練的語言,生動形象地展示了桂林山水的美景,表達了作者對桂林山水的喜愛之情,以及對祖國大好河山的熱愛之情。)
思想感情。(用心去寫,用心去感受,才能寫出好的作文。)然后,讓我們根據《桂林山水》這篇文章的寫作特點,來歸納一下寫景文章的寫作技巧。
1、抓住景物的特征,全面細致的觀察。(世界上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發現美的眼睛。) 觀察和感受景物還需要發動各種感覺器官,從不同感覺,有動有靜的寫景,讓人讀來身臨其。敏銳的觀察,繪聲繪色的描繪,才能突出景物的特點。
2、把握寫景順序,寫出層次。(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 寫景時,可以由高到低,由遠及近,由整體到局部,由動到靜等。總之,把握住寫景的順序,描寫出的景物才能層次分明,清晰自然。寫景的順序有時間順序,空間順序等。
3、巧妙運用修辭手法。 常用的修辭手法有:比喻,擬人,夸張,排比,反語,設問,對偶,借代,用典等。不同的修辭手法,合理的運用,能在文中起到不一樣的效果,使文章上升到一個新的層次。
4、注意情景交融。(一切景語皆情語。) 寫景的目的,不應為寫景而寫景。重要的是反映作者的思想感情。只有這樣,才能為文章注入生命的活力,才能寫出生動形象、充實飽滿、可觀可感的寫景文章。才能使人覺得“文中有景,景中有情。”文——景——情 三者高度的融合在一起,不可分離。
寫景的寫作指導(專業15篇)篇十
沒有新奇的立意,作文是很難得高分的。而善于思考,敢于提出自己的見解,表現自己的個性,正是立意獨特的`前提。比如20xx年中考安徽題為“我渴望__”半命題作文,本來題材可寫的很多,可是一位同學題為《我渴望有個后媽》的作文,真可謂“一鳴驚人”。小作者深知父親生活的不易,希望有個后媽能夠關心父親,為父親分憂。這篇作文充分表達了自己與父親的深情,而小作者懂事、乖巧、善良的人物形象也躍然紙上。
挖掘內涵讓文章更有深意。
寫好作文,第一步是審題立意。讀懂文題的含義,挖掘出其中的內涵,提煉出正確、深刻的觀點,是非常重要的。比如,20xx年陜西中考話題作文“感受生活”,有一篇題為《理想的生活》,獲得了滿分。這篇作文就以其深刻、精巧的立意而贏得閱卷老師的一致認可。小作者通過兩次自己與父親寫“理想的生活”,引出老師兩次的評價,最后小作者若有所悟,表達了“平平淡淡才是真”這一深刻的生活哲理。
放飛想象讓文章更有創意。
現在的中考作文形式比較靈活,大部分已經不再限制文體,同學們發揮的空間很大。就上面提到的話題作文“感受生活”,有一位同學就借用了古希臘神話的外殼,選用“戲劇”這種體裁,突破了“傳統的模式”,以《天使人間行》為題,借天使巡訪人間并一次次被感動的故事,表達了自己對親情的理解,新穎奇特,富有戲劇性。
巧設題目讓文章更加精彩。
題好文一半,一個恰當的題目更能增添文章的色彩,也很容易博得閱卷老師的青睞。比如,青海西寧的中考作文《綠色可聽》,作者運用通感的修辭手法,溝通視覺和聽覺,“聽”出了窗外綠色世界的欣欣向榮,視角獨特,別出心裁。
寫景的寫作指導(專業15篇)篇十一
在我們的教學過程中,經常發現很多孩子不會寫寫景作文。絕大多數小學生寫出來的寫景作文,常常是驚人的相似。比如,寫春天:春姑娘來了,冰雪融化了,柳樹發芽了……寫秋天:黃葉從樹上飄落下來……明明寫的是家鄉——深圳(典型的南方城市),春天竟然“冰雪融化”,真是太離奇了。
出現上述的情況,關鍵在于同學們平時沒有注意觀察,也沒有投入感情,沒有用心去體會景色的獨特之處,更沒有把景物“美”字展現出來。
寫景作文重在一個“美”字,用美詞、寫美景、頌美情,把“美”的方方面面,用文字展現給讀者看,這樣才能引起人們的共鳴。換句話說,描寫景物就像畫畫,只是畫畫時用的是彩筆、顏料,而寫景作文里的“彩筆”是語言文字。
想要讓景物體現出美感出來,那我們在寫作寫景作文的時候,也必須做到“三個美”:即語言美、組合美和感觸美。
例:太陽像負著什么重擔似的,慢慢兒,一縱一縱地,使勁兒向上升。(擬人句,有人味)。
又如:蘆葦和蒲草倒映在清凌凌的河水里,顯得更綠了;云朵倒映在清凌凌的河水里,顯得更白了……(排比句,有氣場)。
“組合美”就是指將幾種景物組合到一起來寫。一般來說,組合美的語句當中,會出現“陽光、霧、云、露珠、雨、風、聲音和味道”等關鍵詞語。比如說,蝴蝶和蜜蜂和小鳥組合在一起,野花和小草和河水組合在一起。
例句:
1、一陣風吹來,樹上的葉子紛紛飄落,像一把把小降落傘。(風和樹葉組合在一起)。
2、霧來了,山峰若隱若現,仿佛人間仙境。一眨眼,霧散了,一幅美麗的山水畫呈現在眼前。(霧和山峰組合在一起)。
3、一陣微風吹過,葉子上的露珠滾來滾去,晶瑩剔透,像一顆顆珍珠。(微風和露珠組合在一起)。
4、陽光透過樹葉,像利劍一樣照射下來,地上的影子斑斑駁駁,隨風晃動。(陽光、樹葉、影子、風組合在一起)。
5、花香吸引來許多蝴蝶、蜜蜂,它們一會飛到這,一會飛到那,忙忙碌碌。(花和蝴蝶和蜜蜂組合在一起)。
“感觸美”指的是人接觸到景物后的感受,也就是說,在寫景的時候,記得描述一下人在這個環境中的活動。正所謂,人到景中去,人也是一道風景。
例句:
1、我坐下來,撫摸著小草,仰望著藍天,呼吸著清新的空氣,整個人都醉了。
2、小溪歡快地唱著歌,溪水撫摸著我的小腳丫,涼涼的,舒服極了。腳丫踢起的水花,在我們的歡聲笑語中隨風飄走。
3、我手扶著粗糙的樹干,傾聽著老樹在講述他過去的故事。
旌湖美景。
旌湖是個人工湖,位于德陽市中心,它是德陽風景優美的勝地,也是人們休閑踏青的好去處。那里有清清的水,嫩嫩的草,綠綠的樹……美麗極了。
“春江水暖鴨先知”。你看!湖面上那幾個小黑點不正是幾只小鴨子在湖里快活地游來游去嗎?它們不時發出“嘎嘎嘎”的叫聲,好像在說“春天來了!春天來了!”湖岸上,小朋友們在高興地放著風箏。天空中飄著各式各樣的風箏,把藍藍的天空裝扮得更加絢麗多彩。
夏天,樹木長得蔥蔥蘢蘢,火辣辣的太陽照在湖面上金光閃閃,像天上的星星眨著眼睛。湖面上幾條游船劃過,蕩起了波紋。船后跟了幾條小魚,有趣極了。天氣悶熱時,人們就到樹下去納涼。夜晚,蟬叫個不停,蛐蛐也唱著歡樂的歌,給夜晚的旌湖增添了生機。
秋天,樹葉變黃了,風一吹過,幾片枯萎的葉子隨風飄動,像一只只美麗的蝴蝶在秋風中翩然起舞。有的樹葉落到了地上,人們從落葉上踩過會發出“咯吱咯吱”的聲音,就像是為秋天伴奏的樂曲。有些樹葉還會成為螞蟻的運動場地。還有的樹葉落到了湖面上,成了一艘艘小船。
冬天,天氣非常冷,可是喜歡垂釣的人們卻不怕,他們拿著釣魚竿來到湖邊,坐在草地上釣起魚來。每當有人借問時,他們就急忙招手,目不轉睛地盯著湖面,這是為什么呀?原來他們是“怕得魚驚不應人”啊!早晨,薄霧彌漫在旌湖上空,旌湖好像披上了輕紗,周圍的景物一片朦朧,就像童話中的仙境。
旌湖啊旌湖,你美麗的景色深深地吸引了我,常常讓我流連忘返!
本文是一篇典型的體現“三個美”的寫景作文,作者按照時間順序描述了旌湖的美麗。首先,在語言美方面,文章用了大量的比喻、擬人的修辭手法;其次,組合美方面也有很多句子,諸如太陽和湖面組合,風和樹葉組合,薄霧和湖組合等;最后是感觸美,這一點在文章當中也比比皆是,如在春天小朋友放風箏,夏天人們樹下納涼,秋天人們踩過落葉,冬天人們湖邊釣魚。由此可見,用上了寫景作文的“三個美”,寫出來的景物自然富有美感。
作者:危笑天。
80后青年作家,三知作文創始人,獲多家報刊及作文大賽“優秀指導教師”獎。
寫景的寫作指導(專業15篇)篇十二
一、動靜結合:
同學們在寫作文時,如果只寫靜景,很容易使文章呆滯,而只寫動景,又可能失去穩定。那在作文中我們應如何來寫景呢?們寫景時只有將靜態描寫景物形態特征和動態描寫利于傳神的長處結合起來,這樣所繪景物才會具體、生動,給讀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我們在運用動靜結合這一手法來寫景時要注意如下兩個方面:
1、我們運用這種手法可以由靜至動,還可以由動至靜,既要寫相對靜止的景物,又要捕捉動景,關鍵是要寫出景物的變化,這樣才能給人以身臨其境之感。
2、我們在具體寫景時,并不是說樣樣個體物都是寫得越細越好,而是要有選擇,有重點地寫最有特色的,這樣才能突出景物的特點。
例句:紅色的楓葉,黃色的銀杏樹,綠色的松樹,黃綠相間的楊樹、柳樹,構成了一幅彩色的圖案。秋風輕輕一吹,落葉紛紛起舞,它們像彩蝶一樣在空中跳著,舞動著,飛翔著,好像是特意爲秋天淮備的舞蹈,這些飛舞的落葉,把秋天的天空裝點得特別漂亮。
二、虛實結合:
實就是真實的景象,虛就是聯想出來的事物。我們在作文中把它們合理恰當地聯繫在一起,會起到真實、生動的效果。所有的比喻、擬人、夸張都可以視為簡單的聯想。在作文中我們可以做到部分虛實結合,也可以做到通篇虛實結合,也就是把景物當作虛構的一種事物來寫,比如畫冊,比如影集等。
春天。
春天是一個萬物復蘇的季節,我愛這生機勃勃的春天。每到春天大雁都會從南方飛回北方,小草從泥土中探出頭來,桃樹和櫻桃樹長出了嫩芽,開著粉紅色的花??。(我們注意一下文章的開頭,小作者運用了開篇點題,概括全文的手法,并且直接抒發感情,“萬物復蘇”總體概括了春天的特點,然后通過對典型動物和植物進行了描寫,說明春天的特點。)。
(下面,我們再注意一下作者通過哪些景物的特點描寫出了春天的特點,也就是春天與其他季節的不同之處。“陽光”是暖洋洋的,不是冬天般寒冷的,也不是夏天般炎熱的,風象慈祥的母親,也是溫和的,春風的吹拂下,??)。
陽光暖洋洋地照在大地的臉上,使人陶醉。春天的太陽像個溫暖的火爐子,照在綠色的大地上,金光粼粼。春天的白云也格外多姿,像個奔騰的小馬,像翻滾的浪花,又像那春姑娘白淨的臉??。春風像個慈祥的母親,佛著你的臉頰,使你感到舒爽心曠神怡。
春風吹過大地,大地變綠了;春風吹過大樹,樹葉輕輕搖動,風仿佛在講笑話,樹笑彎了腰;窗戶拍拍地響,像在高興地拍手;看,落葉刷刷地飛舞,風正在跟電線大哥跳繩呢,玩得多開心!
春天的校園更是豐富多彩。美麗的迎春花正在歡迎我們呢!大道兩旁綠樹成蔭,小道兩邊花繁葉茂。櫻花在校園裡處處可見,遠看像給校園鋪了一層厚厚的白雪,近看讓人感覺天上正飄蕩著美麗的雪花。金錢菊鑲嵌在草坪的周圍,點綴著綠色的草坪顯得格外鮮艷美麗;草坪綠茵茵的,中央有幾束美麗的花兒把草坪裝點得更加迷人,更加秀麗。桃樹抽出新芽,桃花含苞待放。池塘邊的柳樹輕拂著河堤,太陽照在河面上波光粼粼。柳樹倒映在水中,像一幅美麗的山水畫。
(接下來又講了校園,迎春花開放,桃花)。
(順序:由遠及近。天空,大地,校園)。
我望著這春天的美景,不禁心潮起伏:我們的祖國就像春天一樣,處處是那樣生氣勃勃,萬紫千紅。
(最后,結尾用作者的心理描寫,由春天的欣欣向榮想到了祖國的今天。升華了主題)。
夏天。
每逢到夏天,天氣就熱得不行,太陽總愛在天空中顯示他的威猛,蟬則在一旁不停地叫著:“知道了,知道了,知道很威猛了。”(太陽與前文春天的不同,開頭就寫出了夏天的特點)。
夏天的早晨,你會感覺的一絲的涼爽。喂,淘氣的麻雀們唧唧喳喳的在議論些什麼呢?猜你們津津樂道的是早晨的好風景。早晨,如果你仔細的聽這些聲音,會覺得自己仿佛置身于天堂一般。
夏天的中午,會覺得有一些赤道的風情。聽,知了在議論些什麼呢?哦,他們一定是在一邊討好太陽,一邊展示自己優美的歌喉。
夏天的夜晚,別有一番情趣。看,草叢中的蟋蟀歡快的叫著,引得小孩子們紛紛去抓它們;看,池塘邊的亭子裡,幾位老人唱著秦腔。人們裡三層外三層的包圍著他們,唯恐聽不到這優美的秦腔了。在廣場中間,有一些老年人和中年人自發的在跳舞,來鍛煉身體。那優美的舞蹈引得路人紛紛駐足觀看。有的甚至加入到了跳舞的隊伍中了。不一會兒,跳舞的隊伍就佔據了一半廣場。而另一邊,一群群小孩子滑著旱冰鞋,快活極了。
(注意寫作順序,時間順序,早中晚)。
(上節課我們講到寫景作文要注意詳略得當,早晨中午略,晚上詳細)。
看,多么美好的夏天啊?這樣的夏天,有誰會不喜歡呢?
(反問句,抒情的方式,表達了作者對夏天的一種喜愛)。
奇妙的秋天。
我喜歡桃紅柳綠的春天,烈日高照的夏天,雪花飛舞的冬天。可我還是最愛別具一格的秋天。
(排比句開頭,排比是一種修辭手法,利用三個或三個以上意義相關或相近,結構相同或相似和語氣相同的詞組或句子并排,達到一種加強語勢的效果。它可使文章的節奏感加強,條理性更好,更利于表達強烈的感情。)。
我走在郊外的小路上,欣賞著秋天的美麗和奇妙。天空中懸著濃濃的霧氣,像給秋天披上了一件潔白的外衣。那遠處一座座險峰和一片片金黃的草地,就像秋天賜給我們的一幅風景畫。還有近處以前美麗的花朵現在開始凋謝,各種樹木都開始脫掉已經陳舊的衣衫。一陣輕風吹來,好像在說:“楓樹阿姨換上了紅裝,柳樹阿姨脫掉衣衫,身材顯得更加苗條了。”這一切的變化都給怡人的秋天增添了幾分別樣的味道。
(這一段運用的順序是由遠及近)。
聽到媽的呼喊,我沿著來路沿途返回了。來到家的后園,讓我眼前一亮,平時不太引人注意的菊花,此時卻開得出奇的艷。可我覺得它們都是能耐住寂寞的,因為它們從不和別的花在春天去爭奇斗艷。不過它們在自己的世界裡仍然開得那麼美麗。
謝謝你!奇妙而美麗的秋天,是你把我的家鄉裝扮得如此絢麗多彩!
(結尾點題,奇妙的秋天)。
春天。
陽春三月:陽:溫暖的意思。只時間是三月份。
春光明媚:明媚:美好,可愛。形容春天的景物鮮明可愛。
春回大地:春天又回到大地。形容嚴寒已過,溫暖和生機又來到人間。
春暖花開:春天氣候溫暖,百花盛開,景色優美。比喻游覽、觀賞的大好時機。春意盎然:意:意味;盎然:洋溢,深厚。春天的意味正濃。
春花爛漫:爛漫:色彩艷麗。
鳥語花香:鳥叫得好聽,花開得噴香。形容春天的美好景象。
鶯歌燕舞:黃鶯在歌唱,小燕子在飛舞。形容春天鳥兒喧鬧活躍的景象。
夏天。
烈日炎炎:炎炎:形容夏天陽光猛烈。
驕陽似火:驕:猛烈。
鳥語蟬鳴:
萬木蔥嚨:蔥蘢:.形容草木青翠而茂盛。
枝繁葉茂:枝葉繁密茂盛。
秋天。
秋高氣爽:形容秋季晴空萬里,天氣清爽。
天高云淡:
果實累累:累累:重疊,排列成串。
北雁南飛:
滿山紅葉。
五谷豐登:登:成熟。指年成好,糧食豐收。
金桂飄香:
冬天。
天寒地凍:形容天氣極爲寒冷。
滴水成冰:水滴下去就結成冰。形容天氣十分寒冷。
寒冬臘月:臘月:農曆十二月。指冬季最寒冷的時候。
瑞雪紛飛:瑞:吉祥的。
冰天雪地:形容冰雪漫天蓋地。
漫天飛雪。
白雪皚皚:皚皚:潔白的樣子,多用來形容霜雪。潔白的積雪銀光耀眼鵝毛大雪:像鵝毛一樣的雪花。形容雪下得大而猛。
寫景的寫作指導(專業15篇)篇十三
寫景作文在我們的作文中占有了很大的一個比重,寫景作文對很多同學來說有一定的難度,那該如何把寫景的作文寫得形象生動呢?首先是要按照一定的順序來寫,不能沒有邏輯的亂寫,要按照一定的時間或是空間順序,其次要觀察仔細,寫出景物的特點,再者要寓情于景,升華主題,同時可以運用比喻句、擬人句、排比等手法讓作文更加生動。
觀察某一景物的時候,我們一定要細致認真,還需要運用各種感官。從不同感覺、有動有靜地寫景,讓讀者身臨其境。比如在觀察某一種花的時候,我們可以從她的顏色,形狀,聞起來的香味等方面來寫,更重要的是可以把它融入到環境中來寫,但是要注意詳略得當。如:那夢幻一般的雪花,總在你不經意間悄然飄落。一會兒,大地間就變成了一個粉妝玉砌的奇幻世界:山坡上、屋頂上,到處都鋪上了一張厚厚的“毯子”;樹上掛滿了蓬松的銀條兒、雪球兒,顯得格外莊重;小草也鉆在這毯子下沉沉睡去,等到明年再一展風采。
描寫景物,第一要認真地觀察。只有認真觀察,才能具體描寫,才能寫出生動有趣的內容來。比如我們觀察水的特點,可從水面的顏色,流動,浪潮,倒影,水中的船舶等等方面來進行。在觀察的時候,要注意細致地觀察水面的動態和靜態的特點,寫文章的時候,動與靜相結合,讓自己的景物生動起來。如:有雪的地方總會有歡樂,總會有童趣。每當雪停的時候,我都會邀上自己的小伙伴,分成兩路人馬,進行打雪仗的游戲。我們靈活地躲來躲去,還不時地向對方扔去包好的雪球。看著對方被擊中的狼狽樣子,我們開心地笑了,歡笑聲回蕩在雪地上空。
我們在描寫景物時候,可以按照時間的順序如早上到晚上或是春天到冬天來描寫,也可以按照空間的順序來描寫,從遠到近或是從里到外。總之,只有把握住了寫景的順序,才能寫出的景物才能層次分明,清晰自然。按照時間順序描寫景物時,比如我們描寫家鄉的河,那么在春天的時候,我們的河是什么樣的,其他三個季節里的河又是一番什么景色,我們都可以描寫,從空間上來講,我們可以寫我們從近處往遠處所看到的景象,這種情況的話就只要著重描寫一個季節就可以了。
值得注意的是,我們所加的想象是不能脫離我們的實際情況的,我們要在已有的情景上適當的發揮我們的想象,讓景物的形象更加的豐滿。
在描寫景物的時候,適當運用比喻、擬人,能把景物描寫得更加生動。擬人,是指運用想象,把事物當人寫。用擬人方法描寫景物,能使景物更生動、形象,增加文章的感染力。使用擬人法,必須找到景物與人之間的相似點。比如說把一棵樹形容成守衛我們校園的衛士。比喻,是把一個事物比作另一個與它有相似點的事物,也叫打比方、比喻用得確切,淺近易懂,能使所描寫的景物更美麗動人,給讀者留下深刻而鮮明的印象。比如我們在描寫石榴花的時候,通常會把石榴花比喻成我們的裙子,因為這兩者之間很相似。要讓我們的比喻更加的確切,必須學會在觀察的同時展開聯想:想想這個景物像什么。再想想。它們在哪些地方相像,找出兩者的相似點,相似點找得越準,比喻也就越確切。找相似點,一般可以從下列幾方面去考慮。輪廓相似、顏色相似、聲音相似、長短大小相似、動態相似等等。如:一層薄薄的白雪,就像巨大的、輕柔的羊毛毯子,覆蓋住了整個大地。
我們在寫景的時候,并不是為了寫景而寫景,更重要的是要表達出我們的感情,比如說在描寫家鄉的景色時,我們更多的是要表達出我們對家鄉的愛,所以在我們寫景的時候,要注意融入自己的情感。如:家鄉的小河是我生長的樂園,我愛家鄉的小河,我更愛家鄉。
寫景的寫作指導(專業15篇)篇十四
1、觀察:寫什么。
2、構思:怎么寫。
觀察到的景物不一定都要寫下來,要有重點地選擇自己印象最深的那處景物來寫;寫作寫時一定要注意寫清自己是按什么順序寫。在小學階段寫景的一般的寫作順序有時間順序,空間順序,游覽順序,移步換景等。比如小學教材中的《記金華的雙龍洞》,作者按照游覽順序“路上——外洞——空隙——內洞——出洞”寫的;《四月的天山》作者用“移步換景”的方法,“進入天山——在往里走——走進天山深處”來寫的。
3、表達:寫具體。
知道了寫什么,怎么寫,這只是解決了寫景的大概框架,具體怎樣寫具體,讓景物活靈活現地展現在讀者面前,才是寫景的重點。那么,到底怎樣寫具體呢?概括起來就是“突出景物特點”。如何突出景物特點?表達方法很多,最常用的是運用大量的修辭方法,比如《桂林山水》作者運用排比句式寫出漓江水“靜、清、綠”的特點,尤其寫漓江水“綠”時,作者運用了比喻的修辭手法“漓江的水真綠啊,綠得仿佛那是一塊無暇的翡翠”。把“漓江水的綠”比喻成“無暇的翡翠”,突出了漓江水綠的程度,讓讀者身臨其境地感受到漓江水真綠,達到了表達的效果。
4、悟情:表達真情實感。
寫景的是通過字里行間來表達自己對景物的喜愛之情的,每一筆描寫,每一次想象,都體現了你的真實感受,所以,用你的真情實感來感染讀者,來激發讀者的喜愛之情。
寫景的寫作指導(專業15篇)篇十五
學生作文時一般會覺得不知寫什么,無法開頭,這往往是因為學生作文沒能養成寫生活中的事物、寫真實事物的習慣。試想一個小學生,知識積累不多,生活閱歷尚淺,要想憑想象寫出一篇描寫景物的文章談何容易。因此,習作訓練時我極力要求學生做到以下兩點。
1.寫出自己的真情實感,讓作文有靈魂。
靈魂,是一篇文章的生命力及感染力所在,也是衡量文章的標準之一。要想讓文章有靈魂除了要對寫作進行合理的安排更重要的是要表達出自己的真情實感。而且一旦是真情流露,感受油然而生,能寫的話語自然多,自然容易寫。如我班上的譚銘芳同學在《校園里的芒果樹》的開頭中這樣寫道:“學校里的芒果樹不是我眼中最喜歡的,但我愿意寫它,因為它很美!”短短一句話不但流露出自己的感情,而且很好地寫出了芒果樹這一學校自然景觀的美。當看到這句話時,我的心久久不能平靜,不是因為她的句子如何的華麗,而是她寫自己的真情實感的好習慣和純真的心靈深深打動了我。
2.作文要寫生活中實實在在的景物,讓所寫的文章有骨肉。
文章要寫得充實,唯一的捷徑就是寫實在的事情,而不是全靠想象,因為還有什么東西比我們身邊的、真實的景物更容易描述呢?而很多作文的素材都是來源于我們生活中的事情。我班上有個叫黃婷同學,我總是覺得他的文章寫得不錯,說他寫得好不是因為他用了多少好詞好句,而是我每次都可以從他的字里行間體會到他所寫的都是身邊的事情,總讓我有一種“她寫的好像就是我所看到”的感覺。如她在《花壇》中這樣寫道:“黃金葉上長著一朵朵小花,形狀很像大包菜,我聞啊,聞啊,終于聞到了這些小花是香糖果味的……。”因此,習作時寫真實的事物才能讓學生覺得“作文有內容可寫”。
“教是為了不教”,這句話道出了教學的最高境界。作文和其他知識一樣,從認知到掌握再到為己所用,需經歷一個漫長的過程,但只要我們認真抓好每一次習作訓練,并科學運用方法進行指導,相信有那么一天,文章對于學生來說或許也能“信手拈來”。
【參考文獻】。
1.《語文課程標準》(實驗稿),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7.
2.孫春成:《語文課堂教學藝術漫談》,語文出版社,.
3.李福灼、陳玉秋:《語文課程理念與實踐》,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
(作者單位:536000廣西北海市銀海區福成鎮大水江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