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過研讀范文,我們可以學習到不同類型作文的寫作技巧和表達方式。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范文范本,這些范本涵蓋了多個領域和多個主題,可以給我們提供很好的借鑒和參考。
宗祠修繕捐款倡議書(專業17篇)篇一
xxx:
“易水源流遠,太原世澤長”。易氏源自殷商前有易氏,族居易水,后以易為姓。殷商假河伯兵伐有易,殺君錦臣,首見于史。滅國后,史籍少載,春秋時易甲不屈白公勝威利,拒助弒楚惠王,著節義。戰國時中山國,因歷史淵源,易氏附之。后趙滅中山,因國力和策略,留中山名,立王:尚,即卒葬太原易尚公,史譜互證,時、地極合。漢晉魏武帝(265—290)時,易洸將軍率師鎮洪洲(南昌、宜春),首籍湘贛,至漢,北方戰亂,人民大遷江東,易萬年公再遷湘贛;三傳生易雄,為遷湘支祖。洸裔遠祖,春先公生繼昶,昶生子二,次子仁煌,生子三,長敬公生大模,大模生誠公,誠生開公字必先,開公任海昏教諭,致仕忘歸,宅海昏上坊,開公妻畢氏生子量,量公妻許氏生子二,儼和優,儼公仍居故邑,優公字子游號若余,偕子于晚唐遷贛北瑞昌,后裔尊優公為一世祖,其后本、旁支世系,圖紀連續,以迄于今,全國各地,延傳清楚。
優公 字子游號若余,行一,有傳。生唐代戊子(808或868)年十一月十二日戍時,卒未詳,葬李英塘尾亥山巳向兼壬丙娶王氏生卒未詳葬二圣廟東小塘尾亥山巳向生子一聰公自李唐末由海昏上坊遷江州瑞昌縣王仙鄉顏背里。公之始來攜鐵錢三百貫置西義莊居焉。為遷瑞昌始祖。
優公祖墓在瑞昌南義鎮梅山之麓易坊上首李英塘尾亥山巳向兼壬丙,優公祖祠曰“金槐堂”,與易坊塘塯下首之間相距半里。易坊經歷千年風雨侵蝕,遺址殘垣,遍地古磚古石古瓦,盡顯蒼桑,實是難為宗親,愧對祖先!祖地青山環抱,瑞氣祥集,人本乎祖,創奠基業,世代相傳,恩澤后裔,丁齒枝蘩,流源甚廣,能人輩出,財丁興旺,子孫賢孝,各領風騷。認祖歸宗,家廟呈祥,蒼天恩賜,大地惠澤,是仰賴祖宗的養育和造化!
為求祖墓長蔭,祖祠“金槐堂”香火鼎盛,族人凝聚團結,子孫福祉昌延。優公后裔各地宗親理事會經多次會議商定,在2012年清明節前各分支代表同赴瑞昌南義祖祠“金槐堂”祭祖典禮之前努力做好以下實事:2012年清明節前,優公祖墓李英塘東首整修好三畝停車場,李英塘清淤圍堰,祖墓大致修好輪廓。優公祖地申請九江市或瑞昌市非物質文化遺產。清明節(具體時間待定)在優公祖祠“金槐堂”召開優公祖系宗親全國代表大會,協商祖祠“金槐堂”后續修繕事宜,探討優公祖系第三次全國聯宗合譜具體事項。增進優公儼公后裔宗親團結聯誼,探討成立儼公優公祖系宗親聯誼會。
優公祖墓祖祠修繕建設需要宗親族賢們鼎力資助,慷慨解囊,共襄善舉,齊心共建!凡捐資500元以上者,立碑永志,冊永恒久,以昭后人。其余張榜公布,所有善舉捐贈捐款在易氏宗親網上公告芳名以示功德!優公祖墓祖祠亟需修繕,關系到在社會蕓蕓眾生中,易氏族人以何顏面如何立足!弘揚易氏祖德,家族之浩然正氣,促優公后裔永往進取之步履,敬請各位宗親大力支持,告慰先祖!
儼公優公后裔(籌)宗親聯誼會全體成員一致承諾:保證用好每分錢,辦好每件事,做到財務及時公開,嚴格管理,接受監督,讓宗親放心,使族人滿意。
百川細流,匯聚大海。在您的參與和支持下,相信目標一定會實現。宗親們明天一定會更加美好,易氏家族一定會更加興旺輝煌!
倡議人:
日期:
宗祠修繕捐款倡議書(專業17篇)篇二
親愛的家族同胞們:
大家好!
然而人之有本、水之有源、木之有根,飲水思源,尊宗念祖是我們共同的心聲,為及時修整家譜,恐年遠代湮,后人欲識水源木本之誼、昭穆宗支之別,且不可得。前些時日,家族鄉紳執事多方努力,發掘、整理出珍貴的氏古碑10余塊,并舉行了隆重的立碑祭祖儀式,在方圓鄉鄰引起較大影響。
目前根據碑文、入譜登記正在開展家譜修編工作,我們這次編譜與時俱進,摒棄了舊時家譜“重男輕女”的陳舊觀念,把氏姑娘及男性的配偶全部堂堂正正列入了世系表,并作詳述。還將按照世系概況、世系圖、世系表、藝文志等篇目精心設置體例。根據眾多族人提議,理事會決定修譜的同時在立碑處修建氏祠堂,以此作為氏族人崇宗祀祖,垂教訓導、商談族事之基地,這將是氏家族文明友孝,興旺發達的。象征,也是庇佑家族鼎盛、促進親宗睦祖,造福子孫后代的千秋功業。
擬修建祠堂東西長米,南北寬米,坐北朝南,帶有小院大門。目前修建一座上檔次的古建式祠堂造價在萬元左右,就是按最低標準修建一座簡單的祠堂,加上院墻、地面,預算也在萬元左右,為表達眾族人之孝意,在家的族人每戶集資元不等,會長個人捐資萬元,但除去修譜費用,缺口仍然很大。
為振興家族事業,光宗耀祖,希望各位氏宗親賢達、男女長幼,慷慨解囊,踴躍捐款。目前,我族續譜建祠的大幕已經拉開,在這個舞臺上,人人是主角,讓我們群策群力,以進取之志,奉獻之心,務實之風,把這項追本溯源,弘揚祖德,凝聚族親,激勵后人的大事做實做好。我們將匯聚各方之力,根據捐款數額確定建祠堂標準,力爭讓氏宗祠早日開工,使先祖早日安臥于華堂,了卻氏裔孫崇宗敬祖之心愿!
從即日起理事會接受認捐,捐款數額根據個人能力及心愿多少不拘,所有捐款數額在元以上者,將在祠堂功德碑及家譜上鐫刻芳名,以彰其德。捐款到帳將開具收據,并由專門的會計、出納統收統付,賬目公開,嚴格管理,歡迎各地宗親監督審查。請各位捐款人匯款后務必通過電話告知已捐款項,以作第三方核實、監督。
倡議人:xxx。
20xx年x月x日。
宗祠修繕捐款倡議書(專業17篇)篇三
尊敬的蕭氏宗親、兄弟姐妹及蕭氏后人:你們好!
萍西陂頭蕭氏宗祠自1821年建成以來一直為子孫后代所敬仰,春夏秋冬輾轉,風風雨雨浸蝕,歷經數百年滄桑,仍保存至今,但已經是破爛不堪。為倡導崇賢敬祖,飲水思源,承先啟后繼往開來,為緬懷祖先,弘揚先祖創業精神,啟迪后輩;為使宗祠恢復當年風采,彰顯宗祠氣派。由蕭氏前輩等發起,多次開會研究,一致同意在原址上作一次全面重修,因工作量大,所需費用也多。現予以廣泛倡導并征求意見,收集踴躍樂捐意向。百年大計,佑福子孫,期待所有蕭氏子孫的全力參與!
萍西陂頭蕭氏宗祠理事會???
xx年6月30日
尊敬的蕭氏宗親、兄弟姐妹及蕭氏后人:你們好!
萍西陂頭蕭氏宗祠自1821年建成以來一直為子孫后代所敬仰,春夏秋冬輾轉,風風雨雨浸蝕,歷經數百年滄桑,仍保存至今,但已經是破爛不堪。為倡導崇賢敬祖,飲水思源,承先啟后繼往開來,為緬懷祖先,弘揚先祖創業精神,啟迪后輩;為使宗祠恢復當年風采,彰顯宗祠氣派。由蕭氏前輩蕭子榮等發起,多次開會研究,一致同意在原址上作一次全面重修,因工作量大,所需費用也多。現予以廣泛倡導并征求意見,收集踴躍樂捐意向。百年大計,佑福子孫,期待所有蕭氏子孫的全力參與!
萍西陂頭蕭氏宗祠理事會????????????
2012年6月30日
我蔡氏自南宋理宗寶祐六年徙居新化,至今已有七百六十年。六世祖蘭蓀公生五子,曰溫良恭儉讓,后裔自康熙朝以來,外遷甚眾,尤以川、桂兩省宗親遷居最多,其余散居湖湘各地,遍及粵、顎、黔、陜諸省。
古人云:“國有宗廟,家有宗祠,所以祟報享而齊眾志也。”溫、良兩公早有專祠,分別興建于清同治、光緒年間。讓房丁繁而祠缺如,族人相視常引為憾。讓房月德公在民-國二十二年(1933年)倡議并主持在張古塘修建德讓公祠,期間因資金不足而僅僅完成部分工程,延至民-國二十八年(1939年)舉族再次聚攏財力,由彰德公等奮力建成,方有現在的祠堂規模。七十多年來,雖經多次維修,無奈祠堂終因年代久遠等原因,已經是雜草叢生,柱腐瓦碎,牌樓左側已坍塌。如果不及時修繕,則只有毀棄于風雨中了。這點是舉族父老都不忍心看到的。
祠堂是“祖宗神靈所依”,其作用在于“上奠祖先之靈,下規后嗣之則”;亦是遠徙外地宗親尋根祭祖的地方;同時也是造福鄉里,促進家鄉建設,為大家提供一個娛樂場所的'大好事。譜載,修建祠堂時,族人居貧食苦,共披國難,亦汲汲以祠宇是圖。老人們常回憶起月德公在修祠堂期間,天天帶幾個紅薯做午飯,同時還要同去的子孫輩和自己各背幾塊青磚到工地去。每思至此,族中父老輩嗚咽難忍。因此可見,我讓房父老鄉親對祠堂的感情是很深的。
近十年來,,國家對歷史古跡的修復持支持態度,因此新化很多姓族都在修建祠堂。我蔡氏在清代就有城南望族的稱號,現在只有讓房祠堂還沒完全倒塌。我蔡氏讓房祠堂沒毀于戰火,沒毀于六十年代,如果在現在讓房祠堂毀了,那么我們現在這些人上對不起祖宗!下對不起子孫后代!
自2015年清明以來,讓房錫字輩長者多方奔走呼吁,四年來,族人支持者日眾,在2o13年3月28日,召開了德讓公宗祠修建籌劃委員會,倡議共舉房子孫之力,發揚“祖先餓著肚子做事,為祖宗爭氣”的精神,將德讓公宗祠修繕一新。族中從政經商辦企業者,有意族中公益事業的仁人志士,已有多人先期贊助資金。
現族人代表共議:讓房男丁有兩千余眾,按每個男丁捐資二百元人民幣,由各村院或房首收繳,同時出具有三人簽字認可的收款收據;資金缺口巨大,如果將祠堂翻新重建,初步預算資金是一百萬。故籌委會希望廣大宗親,特別是事業有成者踴躍捐款,共襄善舉!對捐資較巨者,將在祠堂修建完畢后,以不同方式碑刻留名,以芳百世!眾人拾柴火焰高,因此請能和遠徙外地宗親聯系的要加強聯系,既增進了族親的友誼,也體現了家族的強盛。
聯系電話:蔡錫良?13574505015
蔡錫文?18973888993
德讓公祠修建籌委會
2015年6月
宗祠修繕捐款倡議書(專業17篇)篇四
尊敬的蕭氏宗親、兄弟姐妹及蕭氏后人:
你們好!
萍西陂頭蕭氏宗祠自1821年建成以來一直為子孫后代所敬仰,春夏秋冬輾轉,風風雨雨浸蝕,歷經數百年滄桑,仍保存至今,但已經是破爛不堪。為倡導崇賢敬祖,飲水思源,承先啟后繼往開來,為緬懷祖先,弘揚先祖創業精神,啟迪后輩;為使宗祠恢復當年風采,彰顯宗祠氣派。由蕭氏前輩等發起,多次開會研究,一致同意在原址上作一次全面重修,因工作量大,所需費用也多。現予以廣泛倡導并征求意見,收集踴躍樂捐意向。百年大計,佑福子孫,期待所有蕭氏子孫的全力參與!
xx蕭氏宗祠理事會。
xx年6月30日。
宗祠修繕捐款倡議書(專業17篇)篇五
親愛的家族同胞們:
大家好!
為弘揚中華姓氏文化,秉承先祖精神,讓氏后裔勿忘吾祖。特倡議修建州“氏宗祠”。
宗祠是宗族血脈所系,也是宗族盛衰的標志。宗祠不僅是同族人供奉和祭祀祖先的場所,而且是宗族組織開展活動的地方,更是宣傳姓氏文化的重要場所。興旺的家族,四時祭享,香火不斷;衰敗的宗族,則宗廟殘頹,香火斷絕。古代宗祠被視為高于一切,神圣不可侵犯,祠堂成為家族具有凝聚力的象征。
我州姓,歷史悠久,源遠流長。欣逢盛世,人民豐衣足食,安居樂業,我們富而思源,思祖敬宗。鑒于眾多姓氏都在其祖地相繼建起了規模宏大的宗祠,我州氏古往今來對國家對社會有著卓越貢獻,有著厚重傳統美德、家族昌盛,又豈能落后于他姓?為此我們倡議集我族之力,在祖地州修建一座“氏宗祠”,對歷史上各個時期作出突出貢獻的氏先祖建祠紀念,可謂既順應了時代潮流,也符合廣大族人的心愿。
鑒于氏宗祠的重要意義和深遠影響,祠堂建設工程投資巨大,希望全體族親眾志成城,同心同德,建言獻策,慷慨解囊,踴躍捐資,廣種福田,上酬祖恩,下蔭子孫!敬請全體宗親互相轉告,續薪助火,添磚加瓦。
修建宗祠,裔孫責無旁貸,義不容辭!為彰善舉,凡捐款者,鐫勒于宗祠芳名榜上,流芳百世,德昭后代!
謝謝大家!
宗祠修繕捐款倡議書(專業17篇)篇六
各位家族宗親:
祖墳乃先人英靈之居所,后人情思之寄托,百善孝為先!祭奠祖先是我中華文化之美德,修墳、立碑、祭祖是我們后人教育子孫后代之善舉。始祖墳地既是家族血脈之根,也是體現其根源的實物載體,都乃一方寶地、真龍正穴。現今我族已發展20多代都受祖恩庇護,歷代人才輩出,繁榮昌盛,其財丁之茂全依福地之蔭。但因祖墓時日己久,年久失修,雜草叢生,見者汗顏、聞者心酸,深感遺憾。凡有良知者捫心自問如此何以告慰祖先,何以留傳后人,真是祖墳無顏,后人無面!
我明珂公各房后裔曾倡議多年修繕意見都由于多種原因一直未成行動,現在正蓬太平盛世如不修繕不知待到何日!我們都身為王氏族人當以感恩之心報以宗族,應飲水思源識大體,顧全大局,發揚愛國、愛家、愛族之優良傳統,慷慨解囊積極參與帶頭樂捐,真情奉獻!此次我族始祖墳臺修繕共三處:以赤壁田萬壽公墳地為主體并兼顧西沖,武岡小灣兩處的修繕,因工程浩繁量大,極需大量資金、人力物力,希望能得到全體宗親的大力支持。修繕整體以美觀大方,質量以堅固為標準,方便觀光祭祀為目的。此乃千秋功德全靠族人積德行善積極行動,即人人有責,個個有份,都體現對祖宗的一片孝心誠意。所以本次修繕我們不按人丁集資,一律采取自愿之原則進行樂捐籌款。祖宗地下有靈必保佑各家人財顯赫,代代昌盛大福大貴是也!為此特向全家族成員發起倡議:
一、捐資善款方式:凡是國家干部、教師、職工(包括商務界的族親)樂捐100元以上者,上不封頂均按數額大小及交款日期排列刻入功德碑。立置于墓旁顯目處激勵后人,永世流傳!100元以下的不論額度大小統一張搒公布。
二、壽公墳臺初步擬定于2016年清明前后(擇日)將舉行隆重慶典儀式,界時備辦酒席祭祖,告慰亡靈,昭示后裔,永世不忘。并統一邀請樂捐人士參加慶典就餐。凡樂捐1000元以上者統一現場錄制光碟備送以示紀念!
三、資金管理:資金收入由專人管理,修繕工程按統一設計規劃公開招標承包落實,凡理事成員一律不計報酬無嘗服務。所有開支都由理事長一支筆審批簽字生效,待工程竣工慶典后我們將以修繕祖墳樂捐花名冊的形式反饋收支信息給捐資者。
四、修繕祖墳理事會理事長:xxxxxxx
倡議人:
日期:
宗祠修繕捐款倡議書(專業17篇)篇七
尊敬的各位族親:
xxxx大宗祠,是我xxxx的象征,亦是我族根之所在!宗祠穩固,始祖公安坐其中,佑我族人長安,是我族人的共同夙愿。
追溯xx大宗祠,始建于清道光十八年(即公元1838年),距今已歷172載!翻開族譜的扉頁,從字里行間滲出馨香,當年我們的先賢,經過多番的努力,籌備近五十年,才完成族人的心愿,興建起xx大宗祠,過程可謂艱辛重重。隨著歲月的流逝,宗祠已經變得木朽墻殘,加上白蟻的蛀蝕,后座祖堂的上蓋,已于上世紀80年代坍塌,后用鋅鐵瓦重蓋,一直沿用至今。宗祠的前座金中架杉桁等,亦慘遭白蟻、水漬的遺禍,居左邊的金中架現已約莫下沉十幾公分,凡落雨天,杉桁俱濕,墻體剝落,整座xx大宗祠,大有不勝歲月的重負,行將倒塌之虞!
去年大寒,我們幾叔侄萌生奇思妙想,回故鄉古勞尋根問祖。早上七時駕車上路,約兩個鐘頭的車程,回到魂牽夢縈,闊別已六百多年的古勞圍。踏進故土,思潮起伏,內心的疑問卻越來越多———故鄉現在還有些什么親人?他們現在的生活環境又如何?他們講何種方言?廣府話抑或客家話?還能認我們作兄弟嗎?真是思緒萬千,不敢想象。后來我們確定:先找xx大宗祠、再找大宗祠屬下的理事會,取出我們一起裹帶去的《xxxx族譜》,說明我們的始祖叫做瑜保公,6xx年前從鶴山古勞遷居到香山,對方新、舊理事長古偉明、古裕章二先生一一耐心聽我們細說緣由,認為切合情理,遂互相稱作兄弟。繼而在祖祠,向我們的先祖都祿公上香,并于大宗祠門前攝照留念,并約定明年農歷九月,回祖家古勞參加三年一度祭祖活動。已近響午,古勞方面的宗親在西江河邊,設宴款待我們一行。大家舉杯暢飲,互詢近況,共敘祖德,此情此景,令人難以忘懷。酒酣之際,我凝望著滔滔東去的西江水,思緒漂得很遠,一千多年前,我們的先祖都祿公,亦是經此水系,帶上祖先靈牌,由南雄舉家漂流至此,落地生根,開枝散葉,傳承千年。通過這些故事,我們深深體會到:祠堂、祖墓、族譜在一個家族中,地位是何等的重要它能找回你無價的`歷史,亦是我中華民族其中一部分寶貴的文化遺產。
尊祖敬宗,是做人之本,為人子孫,理應時刻緊記。現眼見我們的xxxx大宗祠日漸頹敗,我輩又豈能坐視不顧?大家有否想過,百年之后,我們準備留下一些什么給我們的子孫后代?一座大宗祠,一本完整的族譜,使我xx萬代流傳,不是很美好的事情嗎?兄弟們,歷史的重擔已經昭然落在我們的肩上,如果我們不行動起來,誰又能夠給我們完成此一歷史任務呢?今有古族裔孫:古根和、古耀源、古慶偉、古志強、古國祥鄭重向外界發出倡議,舉闔族之力,重修xx大宗祠、繼修《xxxx族譜》,功成之日,上慰祖先,下撫耆老,免卻xx古族百年之憂,誠虔哉,快哉!
去年清明節,在大祠堂的祭祖晚宴上,宗親古根和、古耀源二先生就率先提出重修大宗祠的建議,得到大家的應聲附和,后經過大宗祠臨時理事會一年多來的探討研究,大家意見一致,遂提出重修大宗祠的意向,并聘請江門市嘉和古典建筑工程隊作出工程預算,并制作出xx大宗祠的電腦效果圖,以供各位宗親參考,望能夠提出自己的獨到見解,力求工程質量盡善盡美。
宗祠修繕捐款倡議書(專業17篇)篇八
尊敬的蕭氏宗親、兄弟姐妹及蕭氏后人:
你們好!
萍西陂頭蕭氏宗祠自1821年建成以來一直為子孫后代所敬仰,春夏秋冬輾轉,風風雨雨浸蝕,歷經數百年滄桑,仍保存至今,但已經是破爛不堪。為倡導崇賢敬祖,飲水思源,承先啟后繼往開來,為緬懷祖先,弘揚先祖創業精神,啟迪后輩;為使宗祠恢復當年風采,彰顯宗祠氣派。由蕭氏前輩等發起,多次開會研究,一致同意在原址上作一次全面重修,因工作量大,所需費用也多。現予以廣泛倡導并征求意見,收集踴躍樂捐意向。百年大計,佑福子孫,期待所有蕭氏子孫的全力參與!
萍西陂頭蕭氏宗祠理事會。
20xx年6月30日。
宗祠修繕捐款倡議書(專業17篇)篇九
尊敬的`各位長孫氏宗親:
為弘揚中華姓氏文化,秉承先祖精神,更好的保護國家文物讓長孫氏后裔勿忘吾組吾宗,長孫氏宗親聯誼會特倡議修葺陜西省永壽縣永壽坊村長孫無忌公塋。
永壽坊村,人杰地靈,人才輩出。長孫氏《門傳鍾鼎,家世山河》后人重修先祖之塋是緬懷過去,以祖為榜,激勵子孫,以使輝煌,亦是中華民族復興之舉。
宗祠即宗堂宗廟和墳塋,是先祖靈魂和身體的安息之所。重建祠堂墳塋為的是妥慰先靈,抒發后代子孫報本追思,因為“宗祖雖遠其精神遞嬗于子孫,修祠以萃之”則其精神有所依,而子孫之誠亦得以伸。宗祖所賴于子孫者,為其與我,守一抔之土。
若無墳塋和碑記,將來世遠人離,滄海桑田,何從別識,修葺祖塋,豎表立碑,按時祭掃,覆土維護,言念先人,裕后光前,才是修塋建冢之初衷和目的。
我長孫氏,宗族歷史悠久、源遠流長,古往今來為國家和社會都有著卓越貢獻,宗族秉承傳統美德,家族茂盛,人丁興旺。先祖長孫無忌終生勤奮好學,博通文史,性通悟,有籌略。位居凌煙閣二十四功臣之冠,加太子太師同中書省門下三品等職。太宗得天下后,能克節盡忠,恪盡職守,協助治理天下,成為身為外戚而不以外戚自居的治國名臣,為“貞觀”“永徽”封建德政做出了重大貢獻。然人有之本、水有之源、木有之根、飲水思源,追先賢念祖德是我們的共同心聲,欣逢當今盛世,人民豐衣足食,安居樂業,政府鼎力支持。此時此刻,我輩富而思源,思祖敬宗,不僅是歷史賦予我們的使命,更是時代賦予我們的責任,此舉也成為人們繼承民族文化的重要課題。所以修塋建祠成為長孫氏族的共識和呼聲。
無忌公塋修葺工程即將開始,特向長孫氏族眾位后裔及社會各界人士發出倡議,希望各位宗親鄉賢及各界人士,慷慨解囊,踴躍捐款,從而保護國家文物以慰先祖。
注:凡捐款300元以上者,均于功德碑鐫刻芳名留念,以章其德;凡捐款300元以下者均造冊留名,以顯其德。
倡議人:
日期:
宗祠修繕捐款倡議書(專業17篇)篇十
尊敬的易氏族親:
木有本,水有源,尋根問祖,人之常情。易氏始祖來我們村立基發源已有200多年的.歷史,經世代繁衍,生生不息,人丁興旺。前輩曾于九十年代初在易氏宗祠的原址旁重建祖堂一座,前輩們的義舉和功德,光耀后人。只可惜現在易氏祖堂年久失修,歷經風雨,已成千倉百孔,破爛不堪,急需修繕。新易氏祖堂建成后紅白喜事將可在祖堂舉行,我們村其他姓族經應召同志提議如不嫌棄也可在易氏祖堂舉行紅白喜事。
“衣食足而知榮辱”,逢盛世百廢俱興,居安思祖之情順勢陡升,敬仰先人,光宗耀祖乃天經地義,無可厚非,許多熱血族人寢室難寧,“易氏祖堂重修理事會”已經成立并開始工作,全面的集資動員正式啟動!
通過理事會多次和議,準備在我們村北面洗衣唐旁新建一座長18米,寬9米,約200平方的上下兩重祖堂,工程款控制在30萬元左右。我們村是一個雜姓村,我們易姓男丁約有180個左右,按每個男丁1000元計算總數為18萬元,但即便如此,我們修建工程的資金缺額仍十分大。
為解決資金缺口,完成義舉,經理事會商議,再次向族人發出全面倡議:懇切希望易氏子弟積極行動起來,能力不分大小,捐款不分多少,出錢出力,齊心協力,我們都將在重建之中刻石留名,以告后人。不論捐贈多少,款項用于何處,都將張榜公布。希望廣大族人共同努力,眾志成城,完成修建祖堂之大業。另,我們將在祖堂修繕完成后,召集父老族親,相聚一堂,為家鄉建設,振興家族,建言獻策,再創輝煌!
倡議人:xx。
20xx年x月x日。
宗祠修繕捐款倡議書(專業17篇)篇十一
各位陳氏宗親、鄉親、社會各界人士:
木有本,水有源,尋根問祖,人之常情。追溯小塘陳氏大宗祠,始建于明朝間,歷史悠久,現已定為廣東省文物保護單位。解放前夕,小塘村民在小塘陳氏大宗祠內興辦起小塘學校,自此小塘陳氏大宗祠一直作為小塘村的教育基地。幾十年來,小塘學校為小塘村培養出不少各行各業的精英人才。為了教育事業,小塘陳氏大宗祠付出了不朽的貢獻,因學校教育事業所需已幾經改建,如今小塘陳氏大宗祠僅剩下前門大廳,隨著歲月的流逝,也因年久失修,面貌破敗,風光不再。
小塘學校在今年九月搬遷到新校舍,原址歸還給陳氏大宗祠。所謂得天地人和之利,重修陳氏大宗祠,勢在必行。經小塘村兩委會及鄉親父老商討議定:在原址上重修小塘陳氏大宗祠,恢復其原貌,如之共緬圣祖,光大先輩之業績,以彰其德;再之美化人文環境,福延后代,惠澤鄉里,庇佑子孫。修祠建堂業之崇高,行之艱巨。要修好陳氏大宗祠,希得到各位陳氏宗親及社會各界人士支持,更需倡議全體鄉親、族人鼎力相助捐資,隨緣樂助,廣種福田,共襄善舉,籌集資金。懇切希望陳氏子弟及各鄉親積極行動起來,能力不分大小,出錢出力,齊心協力,盡心傾力誠孝,眾志成城,完成重修小塘村陳氏大祠堂之大業。捐款數量不限,捐款叁佰元以上者,刻名銘志留念。我村兩委會將專門成立籌備組,統籌資金及修建工作。歡迎熱心人士親臨垂詢、監督、指導,共同搞好小塘陳氏大宗祠重修工作。
懇請社會各界人士、鄉親、族人踴躍參與。
祖德泱泱,祖祠煌煌;
萬世永垂,方土永康!
倡議人:xx。
戶名:xx。
宗祠修繕捐款倡議書(專業17篇)篇十二
始祖管萬公祖,原籍江西廬陵(現吉安),明朝初年,始祖從江西廬陵遷入祁陽定居,至今歷六百余年。經世代繁衍,生生不息,已延續二十五世矣。始祖一系管氏后代,現大多定居祁東縣官家嘴鎮,人口千余。可謂祖德廣遠,佑我管氏子孫后代人丁興旺、事業宏達。
前輩有識之士為紀念祖先的豐功偉績,于清朝乾隆年間,在先祖安息之地修建管氏宗祠,塑像立碑,臵田定制,彰先祖之功德,延管氏之文脈。曾幾何時,逢年過節,族人潔衣正冠入祠,鳴炮奏樂,上香進禮,瞻仰緬懷先人,教育激勵后代。從晨至昏,祠內人聲鼎沸,禮樂不絕。既莊重肅穆,又熱鬧喜慶,場面恢宏壯觀。作為祭祀祖先的家廟宗祠,管氏祠堂對傳承民族傳統文化、弘揚先祖美德,提高后代文化禮儀素質、激勵族人團結向上努力進取等方面,發揮了不可替代的積極作用。它既是神圣的殿堂,又是育人的學堂,還是鄉村文化活動的重要場所。只可惜,神圣可親的管氏祠堂于動亂年月幾番蒙受損毀,及至蕩然無存。數十年來,管家子弟無不哀之痛之惜之,且深深自責吾輩未能保護好祖先的寶貴文化遺產之罪過。
“倉廩實而知禮節,衣食足而知榮辱”。當前我國政通人和,國泰民安,社會和諧,百廢俱興。早在八、九十年代,我國不少地方就設法修復了中被毀損的祠堂家廟。近年來,隨著“構建和諧社會”口號的提出和實施,人們對宗祠在和諧社會建設和文化傳承的'積極作用,進一步清楚明確。祖國東西南北,到處可見金碧輝煌、修葺一新的宗廟祠堂,有些甚至成為當地旅游文化的一個重要元素。國家倡導忠孝文明,世人居安思祖之情順勢陡升。人之膚發生命,授之于父母,根之于祖宗。吃水不忘挖井者,丟本忘祖枉為人。無祖宗骨血生養,哪有我輩化人入世?沒先人開基創業之功,哪有后代承業立身之地?無論斗轉星移、朝代更替,緬懷敬仰先人,光宗耀祖皆天經地儀、無可厚非也。有鑒于此,在重修祠堂受挫多年后的今天,許多熱血族人坐立不安,寢食難寧:身為管家子弟,不能讓祖宗的神靈有一個體面的安息之所,是我輩奇恥大辱也!現在天時地利人和,如不抓緊重修祠堂,可能就再也沒有這樣好的機會了!大伙理當集思廣益,踴躍獻計出力。x年春節,重建管氏祖祠再次提到管姓家族的重要議事日程上。經過充分的民主協商,“管氏宗祠重建領導小組”已經產生并開始工作;通過審慎勘察,宗祠地址已經選好;宗祠的總體設計程式正在征集籌劃;全面的集資動員正式啟動!
隨著國家經濟的發展,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富裕起來的管氏后人都在問:“我是誰?根在那里?”不少人回鄉祭祖的同時,產生疑問,面對文明社會高樓大廈遍地林立的時候,我們的列祖列宗卻無棲身之地,飽受風雪之苦;追先賢念祖德,只能面對遍地瓦礫,傾聽斷墻殘壁在向世人傾訴自身的不幸遭遇,愧對先我們承諾:任何人不論捐款多少,貢獻大小,我們都將在重修之中刻石留名;不論何人所捐、捐贈多少、款項用于何處,我們都將在網上公布,公開接受監督。因此,捐款人請留下您的詳細地址,姓名及捐款數額。
我們保證:所有的建言獻策都會受到應有的重視,所有的捐獻都會得到有效監管與合理使用。
我們相信:全族同胞一定能深明大義,管氏祠堂一定能建好!
重建保方管氏家祠領導小組。
宗祠修繕捐款倡議書(專業17篇)篇十三
寺廟修繕捐款倡議書,怎么寫捐款倡議書呢?下面是小編分享的寺廟修繕捐款倡議書,希望能夠幫助到你!
盤古文化是華夏民眾的根祖文化。
我縣盤古文化歷史悠久,延綿厚重,其學術資源在華夏文明史上最系統、最具典型性。
盤古廟是盤古崇拜文化的核心建筑。
據《元史》記載,青縣盤古廟始建于元世祖至元十五年(1278年),敕建至今730多年。
期間經過14次復建。
現存盤古廟于1991年在舊址東北處修建,僅廟堂一間,占地僅為0.4畝,規模太小,且有礙觀瞻,亦為歷史遺憾。
為配合盤古文化申報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弘揚盤古文化,凝聚民族精神,發展旅游產業,提升城市形象和文化品位。
按照《宗教事務條例》和城市發展規劃,經青縣縣委、縣人大、縣政府、縣政協四套班子研究,決定復建盤古廟,并已成立“青縣盤古廟籌建委員會”,全權負責盤古廟復建工作。
盤古廟復建于縣城西南3公里盤古鄉大盤古村西、盤古溝西岸,青崇公路南,清康熙二十七年(1688)盤古廟遺址上,占地38畝,投資2000余萬元。
整體規劃盤古廟、文化街等建筑。
其中盤古廟區包括:影壁、山門、禹王殿、盤古殿和大雄寶殿等。
盤古殿仿照明弘治十七年(1504)青縣盤古廟和北京太和殿建筑風格,建筑面積330平方米,殿長27米,寬12米,高17米。
目前,建筑場地、圖紙設計等準備工作已經就緒。
部分善款也已到位。
擬于2010年6月動工,2010年底前完成主體工程,2011年8月底建成。
然復建工作規模空前,工程浩繁、投入巨大,亟待社會各界慈善人士的鼎力支持。
為此,我們倡議:社會各界及所有關心支持青縣建設的單位團體、聞人達士慷慨解囊,踴躍捐資,以成善德,以就千秋!我們承諾:凡募捐資金無論多少均記入功德簿;凡個人募捐資金1000元、單位募捐資金10000元以上者,均刻石銘碑;凡個人或單位募捐50萬元以上者刻碑立傳,以彰功德,以留芳名!
本會對所有募集資金實行統一管理,統一使用,公開帳目,并接受社會各界監督。
凡有意募捐者請直接到本會辦公室聯系,也可與本會指派的工作人員聯系募捐事宜。
為早日籌齊復建資金,確保工程順利建設,請各位慈善人士盡量于6月30日前將善款匯至。
追根尋祖莫過于盤古,施舍發愿莫過于故土。
祝福募捐使者傾囊奉獻,功德明證!祈愿盤古廟早日圓成,盤古精神輝耀華夏!
籌建辦地址:青縣盤古鄉人民政府
籌建辦聯系人:紀哲、孫鶴林
籌建辦電話:0317—42600064260008
開戶銀行:中國工商銀行青縣支行
開戶單位名稱:青縣盤古廟復建工程指揮部
賬號:0408002039300115578
尊敬的社會各界慈善團體、人士及三寶弟-子:
四川綿陽市江油寶輪禪院,地處詩仙李白故里江油郊區東山。
2012年7月,寶輪禪院前生寶輪庵年近九十高齡且體弱多病的住持釋智慧比丘尼,全權委托四川著名高僧上海下山大和尚弟-子釋了幻法師管理寺院事務。
2012年9月,“寶輪庵”由海山大和尚正式題詞更名為“寶輪禪院”。
了幻法師在接受四眾弟-子懇請接管寺院后,將寺院定位為北傳佛教凈土法門和南傳止觀法門兼顧弘揚,以方便接引不同眾生(后附了幻法師簡介)。
根據佛教儀規,寺院比丘、比丘尼應該分隔住宿,然而,寶輪禪修住宿樓只有一處,且房間少,條件差,既不符合管理規定,又無法滿足廣大信眾住寺修學的需要。
為此,寶輪禪院于2015年7月開始修建女眾住宿樓,建成后的住宿樓可同時容納50人左右女眾住宿。
該女眾住宿樓的`修建,對于地處偏僻貧困地區的寶輪禪院,可謂建造工程浩繁、投入巨大。
如今,住宿樓已基本完成主體框架,但年關將至,寺院春節前急需支付10余萬元材料款和人工費,亟待社會各界慈善人士的鼎力支持。
(后附禪院及在建工程近照)
為此,我們倡議:社會各界及所有關心支持弘揚正法的單位團體、聞人達士慷慨解囊,踴躍捐資,以成善德,以就千秋!我們鄭重承諾:所募捐資金無論多少均入寺院功德簿,開具收據,實行統一管理,統一使用,公開帳目,并接受社會各界監督。
(互聯網 公開帳目地址:#url#分頁)
寶輪禪院地址:江油郊區東山寶輪禪院(江油市區乘坐21路、25路公交車寶輪禪院站下車即到),歡迎社會各界人士前來實地考察及參加寺院組織的不定期短期禪修營。
江油寶輪禪院
2015年12月25日
??????
市望這塊熱土是一塊風水寶地,我們的祖先們世世代代生活在這片貧瘠而又富庶的土地上,也曾養育了無數的優秀兒女。
對故土的熱愛,其情之深、其意之切,難于用語言表達。
而市望塔是市望村的象征,有民諺為證:佰方的廟,市望的塔。
這座經歷了三百多個春秋的歷史遺跡,除了極具深厚的文化底蘊之外,它已經融入了村人們血液和精神之中,成為市望人心底的精神內涵以及精神寄托。
讓人遺憾的是,這座古塔歷經歲月的磨難,尤其在文革時期遭受重創,已經滿目滄桑,破損嚴重,如不及時修復,這所標志著市望人繁衍生息的歷史遺存,將慢慢退出我們的視野。
今逢盛世,國富民強,我們的生活也發生了巨大的變化,為了將這極富歷史底蘊的文化遺產保存下去,市望村委會決定修繕這座古塔。
由村委組織,村民及在外工作人的捐資,以及企業的贊助的方式,籌建修繕資金。
修繕資金預算為二十余萬元。
村委會組成了修繕籌備委員會。
(修繕委員會推薦村里德高望重的牛寶印,牛應門負責監督善款的使用,做到公證、透明。
)為此,特發出倡議。
希望村民、鄉親賢達、社會、企業知名人士,獻出愛自己家鄉、愛古跡之心,慷慨解囊資助,捐款不論多少,將載入修繕古塔名冊;我們還將在修繕古塔碑刻中留下你的芳名,讓你的美名傳頌千里,流芳千古,以古塔共存。
期待你的善心及參與。
市望村委會
二〇一一年八月十一
宗祠修繕捐款倡議書(專業17篇)篇十四
尊敬的**族親:
木有本,水有源,尋根問祖,人之常情。**始祖來我村立基發源已有400余年的歷史,經世代繁衍,生生不息,人丁興旺。前輩已建**宗祠一座,前輩們的義舉和功德,光耀后人。只可惜現在**祠堂年久失修,歷經風雨,已成千瘡百孔,破爛不堪,急需修繕。
“衣食足而知榮辱”,逢盛世百廢俱興,居安思祖之情順勢陡升,敬仰先人,光宗耀祖乃天經地義,無可厚非,我們的熱血族人寢室難寧,尤以族人***、等同志身體力行,積極動員和組織。“**祠堂重修組委會”已經成立并開始工作,全面的集資動員工作正式啟動!通過組委會多次合議,預計修繕工程款達7()余萬元。
族人***、同志千里迢迢回到家鄉,號召我**族親的創業者們伸出援手,共創善舉。族人張光建捐款40萬,族人張玉亮也捐款10萬元,其他善舉如一些打工者,也慷慨解囊,你一千,他八百,暫不一一細舉,這都是我**族親的驕傲。在此,我們組委會代表**的父老鄉親對他們表示深深的謝意!
但即便如此,我們修繕工程的資金仍有缺額。為解決資金缺口,完成義舉,經組委會商議,再次向族人發出全面倡議:懇切希望**子弟積極行動起米,能力不分大小,讓我們齊心協力,慷慨解囊。應廣大族人的提議,凡我**族人,不分年齡大小,捐款額高低不限;超過100元者,刻碑留名,以告后人。有我們的共同努力,眾志成城,完成修繕宗祠禮堂之大業將指日可待。
募捐賬號:中國銀行。
組委會主任:
副主任:
成員:
**祠堂重修組委會。
二0xx年九月。
宗祠修繕捐款倡議書(專業17篇)篇十五
木有本,水有源,尋根問祖,人之常情。追溯小塘x氏大宗祠,始建于明朝間,歷史悠久,現已定為廣東省文物保護單位。解放前夕,小塘村民在小塘x氏大宗祠內興辦起小塘學校,自此小塘x氏大宗祠一直作為小塘村的教育基地。幾十年來,小塘學校為小塘村培養出不少各行各業的精英人才。為了教育事業,小塘x氏大宗祠付出了不朽的貢獻,因學校教育事業所需已幾經改建,如今小塘x氏大宗祠僅剩下前門大廳,隨著歲月的`流逝,也因年久失修,面貌破敗,風光不再。
小塘學校在今年九月搬遷到新校舍,原址歸還給x氏大宗祠。所謂得天地人和之利,重修x氏大宗祠,勢在必行。經小塘村兩委會及鄉親父老商討議定:在原址上重修小塘x氏大宗祠,恢復其原貌,如之共緬圣祖,光大先輩之業績,以彰其德;再之美化人文環境,福延后代,惠澤鄉里,庇佑子孫。修祠建堂業之崇高,行之艱巨。要修好x氏大宗祠,希得到各位x氏宗親及社會各界人士支持,更需倡議全體鄉親、族人鼎力相助捐資,隨緣樂助,廣種福田,共襄善舉,籌集資金。懇切希望x氏子弟及各鄉親積極行動起來,能力不分大小,出錢出力,齊心協力,盡心傾力誠孝,眾志成城,完成重修小塘村x氏大祠堂之大業。捐款數量不限,捐款叁佰元以上者,刻名銘志留念。我村兩委會將專門成立籌備組,統籌資金及修建工作。歡迎熱心人士親臨垂詢、監督、指導,共同搞好小塘x氏大宗祠重修工作。
懇請社會各界人士、鄉親、族人踴躍參與。
倡議人:xx
20xx年x月x日
宗祠修繕捐款倡議書(專業17篇)篇十六
尊敬的各位宗親:
為弘揚中華姓氏文化,秉承先祖精神,讓葉氏后裔勿忘吾祖。
特倡議修建梅州“葉氏宗祠”。
宗祠是宗族血脈所系,也是宗族盛衰的'標志。
宗祠不僅是同族人供奉和祭祀祖先的場所,而且是宗族組織開展活動的地方,更是宣傳姓氏文化的重要場所。
興旺的家族,四時祭享,香火不斷;衰敗的宗族,則宗廟殘頹,香火斷絕。
古代宗祠被視為高于一切,神圣不可侵犯,祠堂成為家族具有凝聚力的象征。
我梅州葉姓,歷史悠久,源遠流長。
欣逢盛世,人民豐衣足食,安居樂業,我們富而思源,思祖敬宗。
鑒于眾多姓氏都在其祖地相繼建起了規模宏大的宗祠,我梅州葉氏古往今來對國家對社會有著卓越貢獻,有著厚重傳統美德、家族昌盛,又豈能落后于他姓?為此我們倡議集我葉族之力,在祖地梅州修建一座“葉氏宗祠”,對歷史上各個時期作出突出貢獻的葉氏先祖建祠紀念,可謂既順應了時代潮流,也符合廣大葉族人的心愿。
鑒于葉氏宗祠的重要意義和深遠影響,祠堂建設工程投資巨大,希望全體族親眾志成城,同心同德,建言獻策,慷慨解囊,踴躍捐資,廣種福田,上酬祖恩,下蔭子孫!敬請全體宗親互相轉告,續薪助火,添磚加瓦。
修建宗祠,裔孫責無旁貸,義不容辭!為彰善舉,凡捐款者,鐫勒于宗祠芳名榜上,流芳百世,德昭后代!
xxx
20xx年x月x日
宗祠修繕捐款倡議書(專業17篇)篇十七
原氏家族,源遠流長,人之有祖,如木之有本,樹之有根,山之有脈,水之有源,故中華禮教,最重人倫;百行之本,以孝為先,為人予者,當思木本水源,須重慎終追遠,此乃炎黃子孫之傳統美德,亦為我中華民族所以有如此強大地凝聚力之根本原因也。
吾族原氏自得姓至今數千余年,立足於泱泱大國之中,英才輩出,功業彪炳,家聲遠播,福澤綿長數沒盡文壇通儒,武將,名標青史,為后人所敬仰。3020xx年地歷史長河,人事雖有代謝,而原族則綿延發展,枝繁葉茂,瓜諜延綿,子孫昌盛,華夷遍布,安居樂業,咸托祖宗之福蔭,赫然成為華夏之望族,雖世易時移,而族風沒墮,先祖之謙讓,開拓,進取,傳統美德,依舊生輝。
為弘揚原氏先祖地優良文化傳統及敬祖思親之美德,加強原族之凝聚力。現廣東省惠東縣平海鎮大水坑村準備籌建原氏宗祠,總費用為90萬元,本村籌資15萬元,現資金缺口為75萬元。捐款者500元者可將捐款雕刻在祠堂的捐款芳名冊上,捐款500元以下用紅紙公布一年。一方有困難,百方相扶助是我原氏的傳統美德,為了籌集祠堂建設資金,確保工程早日順利完成,特向國內外全體原氏宗親和社會各界人士倡議:伸出您的雙手,積極行動起來,興建原氏祠堂盡裔孫之誼,踴躍捐款,慷慨解囊,同心協力,共囊盛興。
出力者是福,出錢者是福,無私貢獻者享福,祖先永遠保佑您,讓您心想事成,一生平安。
謝謝各位宗賢們和社會各界人士!
倡議人:xx。
戶名:x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