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員心得體會是凝聚黨員共識、傳播先進經驗、推動黨組織建設的重要資源。下面是一些黨員同志通過自己的實踐和思考所寫下的黨員心得體會,希望能給大家帶來啟示和思考。
梁家河讀后感黨員心得體會(專業14篇)篇一
近日,我觀看了電影《梁家河》,這部以梁家河為背景的電影展現了鄉村振興道路上的奮斗者精神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的生動實踐。作為一名黨員,通過觀看電影,我深受感動,思考了許多問題。在這篇文章中,我將分五個段落,以不同的角度表達自己所體會到的影片中的精神內涵。
第一段,我想從《梁家河》中展現的艱苦奮斗精神開始談起。電影中,主人公梁家河用自己的智慧和勤勞,帶領全村農民走上了致富的道路。他沒有等待幸運的降臨,而是主動出擊,不停地尋找發展的機會和途徑。這種奮斗精神不僅體現在梁家河一個人身上,也體現在全村農民的努力上。他們在困難面前并沒有退縮,而是堅定地相信自己的努力會有回報。這種奮斗精神是中國人民一直以來所追求的,在新時代變得更加珍貴。
第二段,我想從《梁家河》中展示的思想品德教育開始談起。電影中,梁家河通過自己的實際行動和言行舉止對全村青少年進行了崇高人格的教育。他教誨他們要努力學習,艱苦奮斗,不斷進取,在實踐中提升自己的思想品德。這種教育是鄉村教育和家庭教育的典范。通過這樣的教育,梁家河的村子培養了一大批有著高尚品德、積極向上的人才,為中國的鄉村振興做出了巨大貢獻。
第三段,我想從《梁家河》中展示的集體主義精神開始談起。電影中,全村農民都以團結一心的態度,共同為了實現村子的繁榮而努力。他們互相幫助,共同分擔困難和艱辛。在面對外來挑戰和困難時,他們眾志成城,共同克服了一個個難關。這種集體主義精神的力量讓我深感震撼,它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我們黨員應當踐行的核心理念。
第四段,我想從《梁家河》中展現的傳承紅色基因開始談起。梁家河是革命老區,曾是一片紅土地。電影通過展現梁家河人民追溯紅色記憶的故事,展現了他們對紅色基因的傳承和崇敬。這種傳承紅色基因的情感和行動,激勵了梁家河人民努力奮斗,為鄉村振興事業貢獻力量。作為一名黨員,我深感自己肩上的責任,傳承紅色基因,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不懈奮斗。
第五段,我想從《梁家河》中展現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開始談起。在電影中,梁家河人民的行為準則和價值觀念都體現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要求。他們以誠實守信、助人為樂、勤勞致富的精神為指導,弘揚著社會主義的核心價值觀。這種核心價值觀的灌輸和弘揚,不僅在梁家河,也應該在全社會得到推廣和宣傳。作為一名黨員,我們更應該以身作則,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引領社會風氣向著更加積極向上的方向發展。
通過觀看電影《梁家河》,我對黨員的責任和使命有了更加深刻的認識。梁家河的精神力量不僅是向我等普通黨員的召喚,更是向全黨全國人民的召喚。我們應該時刻保持艱苦奮斗、思想品德教育、集體主義精神、傳承紅色基因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精神狀態,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做出我們的貢獻!
梁家河讀后感黨員心得體會(專業14篇)篇二
從一個先后寫了10份入黨申請才被批準入黨的年輕人,成長為當時梁家河的黨支部書記。
真是難以想象,在此期間,在那樣的環境里,他吃了多少苦,受了多少罪,忍受了多少常人難以忍受的艱難困苦。如果沒有一種鍥而不舍、堅毅果敢的品性是不行的,如果沒有對黨忠誠、對人民熱愛的堅定信念是難以支撐的文章。
困難算不了什么,只要團結一心、鍥而不舍、堅韌不拔,沒有什么不能戰勝;。
挫折算不了什么,只要初心不變、堅定信念、牢記使命,興許它就是一塊試金石;。
百姓的心里有桿秤,群眾的意愿大如天心得體會。所以,《梁家河》這本書非常值得我們認真讀、反復學、細細品、深刻悟,更重要的是要真真正正地做好“學以致用”。
作為一名基層文學藝術工作者,今后我要始終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創作方向,堅決為人民抒寫,為人民抒情,為人民抒懷。立足本職、結合實際,身體力行地帶領全縣文藝界人士真真正正地“深入生活,扎根人民”,多創作出一些“有根本價值所在”的文藝作品,盡力為城固文化藝術事業的繁榮發展做貢獻。
梁家河讀后感黨員心得體會(專業14篇)篇三
“不要小看梁家河,這是有大學問的地方。”
梁家河學問之大在于他根植于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發源于習仲勛紅色革命傳統嚴格的家教。習近平在前往梁家河時,隨身攜帶著兩大箱書,是村民們可以眼見的,而帶來的融于血液中紅色革命傳統是村民們不可眼見的。
在七年知青歲月中,青年習近平在昏暗的油燈下,如饑似渴的學習,在艱苦繁重的勞作中歷練,一面在書中汲取著精神思想上的營養,一面進行著他的農民化實踐。
在生活中“從不抱怨、不訴苦、很堅強,見識多廣,性格隨和,說話不偏激也不保守,為人很實在。”理論上的認知,指導著習近平在知青歲月中開拓創新、快速成長,立下為人民服務、實現共產主義的宏偉志向,繼而在持續的實踐中又進一步將理論認知愈來愈趨于完美,與梁家河的工作生活融為一體,密不可分。
這種理論認知,實踐于一村,便為全村人民服務,可使一村欣欣向榮;實踐于一縣,便為全縣人民服務,使一縣飛速發展;實踐于一國,便與全國人民血脈相連,全心全意服務于人民,最終帶領全國人民走向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結出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豐碩成果,并為建立人類命運共同體提供有力的智慧支持。
梁家河學問之大在于是一肩挑起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這一偉大事業。這一偉大事業不是一句口號,也不是一種空想,是要通過堅韌不拔的真抓實干來達成并必然可以達成。
梁家河讀后感黨員心得體會(專業14篇)篇四
一是艱苦奮斗終會鑄就成功。在《梁家河》一書中提到城市與農村直觀上是開放與封閉的對比,這是我們現階段無法規避且必須正視的問題,但是當遇到困難,尤其是沉陷于困境當中時,我們更需要艱苦奮斗而不是逃避。在“要為人民做實事”一文中講述了習近平總書記為解決社員的現實問題,他們在梁家河興辦了鐵業社、代銷店、打甜水井等,解決了實實在在的民生問題。這對于初入職場的新人來說,面對轉換角色和新的工作任務而不僅僅是學習任務時,我們也在面臨著一個“艱苦奮斗”的時期,這個時候需要我們踏踏實實、謙虛謹慎的求教同事或是自我快速學習成長,這樣才能更好地融入集體、作出屬于自己的一份職場貢獻。同時,面對華僑城新模式的發展之路,我們這些年輕人更需要埋頭苦干,將青春融進華僑城、融入黨,鑄就最終的成功!
二是堅定信念,完善自我。習近平總書記不止一次地提出他愛好讀書,例如當他在農村插隊的時候,在山上放羊時也會抽出時間來看書,在田間鋤地休息的時候,他會取出《新華字典》去將一個字的多重意思記憶下來。就這樣從點點滴滴地積累做起,擴展了知識邊界,使自己的格局也不斷擴大,豐富了知識結構、夯實了基礎。習近平總書記將讀書作為了自己的一種生活方式,時刻學習的人生態度激勵著廣大黨員同志要時刻注意完善自我,不斷提高自己的政治素養與黨性修養,為給千千萬萬的人民群眾作出榜樣,以身作則,引領社會發展的正風向。作為職場新人以及面對華僑城文化旅游這個新興領域的時候,我們不能僅僅局限在傳統意義上的書本知識的學習,要更多途徑的了解相關專業知識與領域知識,通過當下的新媒體與互聯網,深耕與開拓,堅定自己的信念,在不斷地磨礪與積累之下,華僑城的“文化+旅游+城鎮化”、“旅游+互聯網+金融”的模式一定會有更加重大的突破。
三是剛正不阿,講求公心。《梁家河》一書的開篇就寫到“作為一個人民公仆,陜北高原是我的根,因為這里培養了我不變的信念:要為人民做實事!無論我走到哪里,永遠是黃土地的兒子。”同時,在書中也提到“村干部要一碗水端平”等幾篇文章,這里習近平總書記不斷闡發的就是做實事、做正事,剛正不阿、為人公平正道。作為一名共產黨員,講求公心會贏得民心,會被人民稱頌。可是要想做好卻實屬不易,只有從自己出發,管好自己的一言一行,吾日三省吾身,才能一步一個腳印去保持社會公平的天平不被傾斜。在人力資源部門工作的我,一方面為企業員工做好“后勤”工作的保障,另一方面也是在維護企業的健康發展,尤其是在后者,更需要我們人力資源工作者剛正不阿,一碗水端平,嚴謹認真的處理好人力資源工作,無愧于心,這樣才能保證企業人心凝聚,干勁十足,讓華僑城的創想文化鋪陳開來。
作為一名黨員,在今后的工作與學習中一定要不忘初心、堅守本色,更加自覺地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堅定信仰者、忠實踐行者和堅強捍衛者,發揚與貫徹“梁家河精神”,為華僑城和國家作出自己力所能及的貢獻!
梁家河讀后感黨員心得體會(專業14篇)篇五
《梁家河》這本書讀后我的感觸很深,總書記青年時代求知若渴、酷愛讀書的勵志和關心群眾生活、努力為群眾辦好事的崇高追求,心里始終牽掛著梁家河的發展和父老鄉親的物質文化生活。習總書記當年在陜北插隊,是怎樣密切聯系群眾,和老百姓打成一片,吃住在一起,處處為老百姓著想,真是感人至深,令人敬佩。
習總書記當年在陜北插隊時經歷了許多磨練。艱苦的條件更能磨練人的意志品質,更能讓人成長和成熟。在他成長的歷程中,偏遠農村的貧窮與落后,讓他深知生活的不易和青年一代肩上的責任。習總書記沉穩的性格,或許與他年少時在梁家河受過的苦難和愛讀書、愛學習、愛思考的好習慣密切相關。他過早地承受生活的重擔,過早地思索社會的發展。當年在梁家河為老百姓辦了許多實事好事,如沼氣池、淤地壩等工程,是他帶領大家干下的地方民生工程;上山勞動時把白面饃分給老鄉自己卻餓著肚子,是對群眾竭盡全力的體現。后來平臺更大,為全國老百姓著想,做了更多更大的實事好事。“一帶一路”既是國家戰略,也是惠及百姓的大事業。精準扶貧,既是體現黨的溫暖和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實際行動,更是對老百姓真真切切的關懷。這些大戰略、大方略都是建立在他對中國國情和老百姓真實生活了解的基礎上的。他在陜北與老鄉七年的共處歲月,讓他與梁家河人民產生了深厚的感情,這種感情也是他與所有農民的感情,更是與全國老百姓的感情。他一直牽掛著梁家河老鄉們,梁家河人也時刻想念習總書記。這種樸素又真摯的情感,是維系良好黨群關系的強大基石,是人民之幸,是國家之福!
書中講述了習總書記知青時期的艱苦生活和成長歷程,展現了習總書記青年時期崇高的理想追求、寶貴的政治品質、深切的為民情懷、強烈的進取精神、優良的品德作風和習總書記知青時期的艱苦生活的成長歷程。習總書記四十多年前的梁家河崢嶸青春,具有無比強大的感染力感召力,跨越歷史時空共振共鳴,震撼心靈洗禮精神,像磁鐵般深深吸引著我們。作為一名黨員,我們在今后的工作中要牢固樹立群眾觀念、堅定共產主義理想信念。像習總書記那樣關心群眾,熱愛人民,和老百姓打成一片、融為一體,真正了解人民疾苦。把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牢記心中。以習總書記為榜樣,更加自覺地向習總書記看齊,牢固樹立“四個意識”,進一步堅定理想信念,增強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不忘初心、堅守本色,更加自覺地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堅定信仰者、忠實踐行者和堅強捍衛者,我們要學習習總書記不畏艱難、百折不撓的頑強意志,發揚“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的艱苦奮斗精神,不斷磨煉意志,提升能力,不斷加強各類知識的學習,時刻用黨員的標準衡量自己,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而不懈奮斗。
梁家河讀后感黨員心得體會(專業14篇)篇六
梁家河是習近平總書記青年時代工作生活的第一站,是習總書記讀懂人生、讀懂中國、讀懂人民、讀懂中國共產黨的重要起點,也是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發祥地和邏輯原點、實踐起點。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團結帶領全黨和全國各族人民披荊斬棘、攻堅克難,全面開創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其扎實的實踐基礎、深厚的經驗積累以及深邃的理論思考,起點就在梁家河。梁家河這個小村莊的變化,是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社會發展進步的一個縮影,正是在這里艱苦奮斗的生活歷練,錘煉了習近平總書記堅韌不拔、堅毅剛強的性格,鑄造了他自強不息、志存高遠的情懷。習近平總書記在逆境中前行的精神,在重重困難中披荊斬棘的魄力,是我們所有農村基層年輕干部的優秀學習榜樣。
要深入學習《梁家河》精神,就必須要在學習中樹牢“四個意識”、堅定“四個自信”,堅定不移忠誠核心、擁護核心、維護核心、緊跟核心,做到思想上高度統一、政治上高度清醒、感情上高度切近、行動上高度同步。學深悟透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堅決維護習近平同志黨中央的核心、全黨的核心地位,堅決維護黨中央權威和集中統一領導。學習中要突出融會貫通,做到真學真懂、真信真用。
要深入學習《梁家河》精神,就必須要將習總書記在梁家河所展現的優秀品質精神能傳承和發揚,要切實提高政治站位、堅定維護核心,始終在思想上看齊追隨,按照鎮黨委統一安排,持續掀起學習宣傳踐行“梁家河”精神熱潮,努力在新時代新征程中展現新氣象、干出新業績。同時,還要學思用相結合、知信行相統一,圍繞“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和“四個全面”戰略布局,緊盯追趕超越定位和“五個扎實”要求,深入貫徹省市新發展理念,推動沙河營鎮社會事業和經濟發展高質量發展。
梁家河讀后感黨員心得體會(專業14篇)篇七
“我人生第一步所學到的都是在梁家河。不要小看梁家河,這是有大學問的地方。”印在《梁家河》封面上的這句話,是2020年2月13日習近平總書記回到梁家河時對年輕人和孩子們說的話。細讀本書,讓我感受到了總書記艱難歲月里堅持學習的韌勁、肯于吃苦的干勁、求實務實的作風、為民謀福的初心。總書記的人格魅力和為民情懷,在梁家河這個地方錘煉、提升,七年知青歲月里的磨難和對農村艱苦生活的切身感受,堅定了總書記在全國開展脫貧攻堅的決心,他一心為黨、為國、為民的崇高情操與境界,受到了全國各族人民的愛戴與擁護。
在梁家河人看來,習近平見多識廣,性格隨和,說話不偏激也不保守,非常實在。習近平身上沒有那種讓人產生隔膜的“城市味”。他把自己的鞋子送給家境貧困的伙伴,有時還會當起理發師,給村里的青年人理發,有一陣兒他還當起了游泳教練,教那些只會“狗刨式”的青年學習蛙冰。他還辦起了掃盲班,“拉話”也成了課堂。說到中外歷史、人文地理,習近平是主講;拉起趣聞逸事、民間傳說,社員當主講。與習近平的交往深深影響了這些伙伴們的人生選擇。與習近平交流較多的武暉,后來成了一名教師;石春陽則在習近平離開梁家河時,接替習近平當上了梁家河大隊黨支部書記。在這些當年與習近平交往的“小伙伴”面前,習近平從未把自己當成一個“官”。2009年,習近平來延安調研,當年的“小伙伴”王憲平見到他,竟一時語塞,不知道該稱呼“習總書記”,還是“近平”。倒是習近平首先開口說:“黑子!你比上次見面時胖多了!”聊起年少時在一起的情形,兩人又說起過去摔跤的往事。習近平似乎又回到了插隊時的梁家河,低語道:“那時候真開心啊!”王憲平說:“那時候咱們年紀都小。不過,我當年要是知道你現在能當這么大的官,就不敢和你摔跤了!”習近平哈哈大笑,說:“你看你這是啥話嘛!”溫暖的筆觸,簡樸平實,卻引人入勝。
在梁家河人的印象里,習近平常看磚頭一樣厚的書。吃飯時在看,上山放羊時手中還不忘拿書閱讀。那時因為不通電,天黑后不久,整個梁家河就早早地進入了夢鄉。只有習近平的窯洞還透出一絲光亮。沒有人知道,這微弱的燈光給習近平帶來了怎樣的光明。習近平常常看書至深夜,一邊抽煙,一邊看書。煤油燈煙大,為湊近那點光亮看書,習近平的臉都被熏黑了。第二天早上,吐出的痰也是黑的。那“磚頭一樣厚的書”,有古代的、現代的,有中國的、外國的,有文學的、哲學的、自然科學的……那時,大家交換著看書,竟形成了一個愛讀書的小氣候。在習近平看來,艱難困苦能夠磨練一個人的意志。農歷二三月,他卷起褲管,光著腳,站在刺骨的冰水里干活。回憶起勞動場景,社員梁新榮感嘆:“他是真干呢!穿一件藍色的舊棉襖,腰里系一根點炮時用過的導火索,沒有一點兒書生架子。”習近平帶領村民打壩造田、修沼氣池、建鐵業社……腳踏在大地上,置身于人民群眾中,讓人感到踏實,也充滿力量。對此,習近平說:“后來不管遇到什么困難,就想起那個時候在那樣困難的條件下還可以干事,現在干嘛不干?你再難都沒有難到那個程度。一個人要有一股氣,遇到任何事情都有挑戰的勇氣,什么事都不信邪,就能處變不驚、知難而進!”實踐證明,習近平的處事哲理,無事不成,處事不驚,克難而進,不僅插隊時這樣,直到省、中央肩負重任依然如此。
讀完《梁家河》后,不禁引人深思,我們如何選擇人生道路呢?習近平用他的人生實踐給了我們響亮的答案——讀書修身,在實踐中錘煉,在艱苦奮斗中磨礪意志。回顧青年習近平在梁家河的七年歲月,對比梁家河的今昔變化,站在新的歷史方位,人們時時感受到,梁家河這個坐落在陜西北部的小村莊,深深包含著為民造福的初心、追求真理的精神、埋頭苦干的作風、攻堅克難的意志,成為每個懷揣夢想、甘于奉獻的青年人的向往之地,更是無數牢記使命、砥礪前行的共產黨人的精神高地。
作為基層黨員干部,我更應不斷淬煉自己,提升自己,在實踐中增長才干、鍛煉本領、不斷適應新時代。一要學習總書記攻堅克難的堅定理想信念。要從總書記的成長歷程中汲取深厚養分,尋找力量源泉,多在艱苦復雜的環境中摸爬摔打,用苦難磨礪自己,在基層干出一片天地。要加強理想信念教育,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武裝頭腦,不斷增強“四個意識”,堅定“四個自信”,做到“四個服從”,時時處處事事向核心看齊,在情感上忠誠擁戴核心、在政治上堅定維護核心、在行動上自覺緊跟核心。二要牢記學習是人生進步的階梯,學習能改變命運。總書記在“上山下鄉”那個年代,整個社會文化生活匱乏,黃土高原閉塞而荒涼,青年習近平卻“癡迷”于讀書而廢寢忘食。“白天勞動、晚上看書”成為總書記知青歲月的生活常態,留下了“30里借書、30里討書”的生動故事。這種勤奮好學的精神,貫穿習近平總書記的人生。作為新時代的黨員干部,要時刻保持學習的動力,作為提升個人素質的重要途徑,不僅要有計劃的學習、還要高效能學習,最重要是學以致用,學在前,用在前,做好帶頭人。三要學習習近平總書記吃苦耐勞、剛毅堅定的品質。在物質和精神極度匱乏的環境中,青年習近平帶領村民打淤地壩,挖深水井,建沼氣池,辦鐵業社,“有決心、有毅力,輕易不說出口,只要說出口的話,只要認定了的事,他就堅持到底。”在新時代,我會按照集團黨委和黨支部工作要求,以求真務實的工作作風和堅韌不拔的頑強意志,從實際出發謀劃事業和工作,努力在新時代新征程中展現新氣象、干出新業績。
梁家河讀后感黨員心得體會(專業14篇)篇八
年僅16歲的習近平來到延安梁家河插隊。在七年的知青歲月中,他不僅當上了梁家河的大隊支書,而且帶領梁家河人民走上了脫貧致富的道路。在習近平的帶領下,梁家河的村民修建了四個淤地壩,挖了水井,修建了沼氣池,建起了磨坊、鐵業社、代銷店,告別了食不果腹的生活,村民不僅衣食無憂,生活水平也大幅提高。
作為黨務工作者,經過此次學習考察,更加堅定了我干事創業的信心。回到單位后,我要第一時間組織全館黨員干部群眾學習習近平總書記的感人事跡,以及在他的影響帶動下,一代代梁家河人拼搏創業的精神和加快脫貧致富的經驗做法,讓大家思想接受洗禮,進一步堅定理想信念。同時,我自己也一定要為群眾多辦事、辦好事。一定要善于貼近群眾,懂得感恩。并且要結合本館實際,按照上級統一部署,充分利用自己的工作平臺和專業知識,做實、做細群文創新和精準扶貧工作,為群藝文化活動上新臺階,書堰村早日脫貧致富奔小康做貢獻。
通過學習習近平總書記當年在梁家河的動人事跡,更加堅定了我真心服務群眾這一理想信念。今后的日子里,不管我身在何處,從事何種崗位,面臨多大的困難,我都堅信人定勝天,付出就有回報。
梁家河讀后感黨員心得體會(專業14篇)篇九
在梁家河期間,我們認真參觀了習近平總書記當年插隊時住過的窯洞、土炕和修建的陜西省第一口沼氣池、知青淤地壩,知青舊居中,那些簡陋的糧倉,顏色陳舊的桌椅,現在已很少能看見的煤油燈、木箱、水杯、土坑、土灶等,無不反映當時知青生活工作的條件之艱苦,環境之惡劣。我們邊看邊想到習近平總書記寫到的“幾年中,我過了四關(跳蚤關、飲食關、勞動關、思想關)。”覺得這些很親切,紛紛說道那個年代,生活真的很苦,現在黨和國家的政策好了,村民的日子越過越紅火。
黃土地以博大的胸襟接納了習近平,他也用真誠的實干來回報這片經歷苦難而又無比多情的土地,他曾回憶說:“早上天亮起來上山干活,”10點多鐘回來自己做飯,吃過飯后11點多再上山干活,干完活晚上回來在看兩個小時的書“。村民回憶說:當年的習近平什么活都能干,什么苦都能吃,從15歲到22歲完全生活在人民中間,勞動在人們中間,不分彼此、坦誠相待,而這正是一個人人生觀、價值觀形成的重要時期。他對人民的深情和對腳下的這片黃土地的熱愛也逐漸化作他日益堅定的“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們的奮斗目標”的責任和擔當。
梁家河讀后感黨員心得體會(專業14篇)篇十
用了三個晚上看完了《梁家河》,讓我對習近平總書記的知青生活有了更親近、更深刻的了解。
讓人沒有想到的是,青年時代對習近平,也跟我們很多青年一樣,有過迷茫、有過彷徨、有過失落,但不同對是,習近平在經歷理想與現實對博弈之后,毅然選擇了扎根農村。這種抉擇,不是逃避,不是退縮,而是實事求是、回歸理性,并且在艱難困苦中磨練自己對意志,默默儲存能量,等待搏擊長空。
試看現在很多青年人,吃不了苦,彎不下腰,面對理想與現實的差距,總是怨天尤人、牢騷滿腹,甚至遇到一點點挫折后就一蹶不振,看破紅塵。熟不知這并不是現實與社會殘酷,而是我們自己不堪一擊,沒有足夠的韌性和勇氣去生活,去拼搏,去改變。一時的迷茫無可厚非,一世的彷徨卻讓人難以原諒。就像青年時代的習近平一樣,短暫的迷茫后,選擇了腳踏實地,戰天斗地,不僅學會了勞動,鍛煉了堅強意志,還博覽群書,開闊了眼界,提升了人生格局。
基礎不牢,地動山搖。種子沒有在泥土里飽潤甘露,哪來的破土而出。拳頭沒有縮回來的間距,哪來的力量與速度。學會在平淡中積聚能量,才能在機會來臨時正當其時。
梁家河讀后感黨員心得體會(專業14篇)篇十一
用了三個晚上看完了《梁家河》,讓我對習總書記的知青生活有了更親近、更深刻的了解。
讓人沒有想到的是,青年時代對習近平,也跟我們很多青年一樣,有過迷茫、有過彷徨、有過失落,但不同對是,習近平在經歷理想與現實對博弈之后,毅然選擇了扎根農村。這種抉擇,不是逃避,不是退縮,而是實事求是、回歸理性,并且在艱難困苦中磨練自己對意志,默默儲存能量,等待搏擊長空。
試看現在很多青年人,吃不了苦,彎不下腰,面對理想與現實的差距,總是怨天尤人、牢騷滿腹,甚至遇到一點點挫折后就一蹶不振,看破紅塵。熟不知這并不是現實與社會殘酷,而是我們自己不堪一擊,沒有足夠的韌性和勇氣去生活,去拼搏,去改變。一時的迷茫無可厚非,一世的彷徨卻讓人難以原諒。就像青年時代的習近平一樣,短暫的迷茫后,選擇了腳踏實地,戰天斗地,不僅學會了勞動,鍛煉了堅強意志,還博覽群書,開闊了眼界,提升了人生格局。
基礎不牢,地動山搖。種子沒有在泥土里飽潤甘露,哪來的破土而出。拳頭沒有縮回來的間距,哪來的力量與速度。學會在平淡中積聚能量,才能在機會來臨時正當其時。
黨員干部《梁家河》讀后感【】近期,《梁家河》一書在全國熱學。“我人生第一步所學到的都是在梁家河。不要小看梁家河,這是有大學問的地方。”《梁家河》封面上的這句話,道出了習近平對梁家河的真摯感情,也表達了一種人生觀。
根植于百姓,水乳交融。在梁家河,習近平與老百姓同吃同住同勞動,從不適應農村的艱苦環境到習慣了一身泥土和粗茶淡飯,習近平是處處留心百姓的困苦,處處用心為百姓辦實事的,他留心到了村民生活和勞動中的不便,用盡心思辦成了陜北也是陜西第一口沼氣池,打了一口甜水井,相繼又辦了“鐵業社”、“代銷店”、“縫紉社”、“磨坊”、“菜園”,實實在在的解決了村民的難題和困擾,也正是這份留心和用心,他和村民們日漸水乳交融。梁家河的農民養育了他,保護過他,在這里他也學到了農民實事求是、吃苦耐勞的精神。
不畏艱苦磨礪,堅定信念。習近平是當時梁家河最年輕的知青,在最貧瘠的地方經歷了艱難困苦的考驗,入團、入黨都不是一帆風順的,特別是到最后只剩下他一個知青,如果沒有堅強的意志,可能就會被擊垮或退縮。但在逆境中他始終沒有放棄理想和信念,沒有放松讀書學習,正是這7年的磨礪,使他學到了大學問,使他的思想和精神境界得到了升華。也為他今后的人生道路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不忘初心,砥礪前行。習近平說“梁家河一是讓我懂得了什么叫實際,什么叫實事求是,什么叫群眾。這是我獲益終生的東西。二是培養了我的自信心。”習近平不忘初心,多次回陜北回梁家河考察和看望鄉親們,時刻惦記著家鄉的建設和鄉親們的生活。總書記始終將自己看做是黃土地的兒子,正是從農民中來,從艱苦的地方來,才能始終感知人民的需求,始終感知人民的智慧和學問,始終為了人民的幸福而奮斗。
梁家河讀后感黨員心得體會(專業14篇)篇十二
逆境最能檢驗人的品格。在梁家河,習近平總書記忍受艱苦的環境、繁重的勞作、壓抑的政治生活,面對重重壓力,沒有自怨自艾,更沒有自暴自棄,反而更加如饑似渴地求知,更加積極地入團入黨向黨靠攏,更加堅定地帶領群眾打壩、修沼氣池,為群眾做成了許多實事、好事,成了各公社爭搶的“好人才”。梁家河的艱難困苦沒有壓垮他,反而更好的磨礪了他堅忍不拔的意志。從中我們不難理解,走進新時代,習近平總書記為什么會在2020年新年賀詞中講出“幸福都是奮斗出來的”這句話。從《梁家河》一書中,我們能清晰地看到這句話的邏輯起點就在梁家河。沒有年輕的黨支部書記習近平以“敢教日月換新天”的奮斗精神戰天斗地,帶領大家實干苦干,就沒有梁家河人的幸福生活。
作為黨員領導干部,生逢新時代,身處大西安追趕超越的黃金發展期,我們比習近平總書記當年有更多的理由、更好的條件不懈奮斗、干事創業。我們要堅定“革命理想高于天”的信念,擰緊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這個“總開關”,用崇高的信仰和堅定的信念撐起擔當有為的人生。我們要學習習近平總書記當年“六點上山,天黑才歇”打壩神車溝的奮斗精神,在全區大興“實在、擔當、創新”的碑林干事文化,把中省市的各項決策部署落到實處,快干實干會干,用我們的幸苦指數,換取群眾的幸福指數,換取碑林的發展指數。
梁家河讀后感黨員心得體會(專業14篇)篇十三
近一段時間以來,陜西人民出版社出版的紀實文學《梁家河》在全國熱銷。在陜西,廣大基層黨員干部隊伍中也掀起了一股學習《梁家河》的熱潮。
來源:網絡整理免責聲明:本文僅限學習分享,如產生版權問題,請聯系我們及時刪除。
content_2();。
梁家河讀后感黨員心得體會(專業14篇)篇十四
近一段時間以來,陜西人民出版社出版的紀實文學《梁家河》在全國熱銷。在陜西,廣大基層黨員干部隊伍中也掀起了一股學習《梁家河》的熱潮。
黨員干部《梁家河》讀后感【】在一口氣讀完《梁家河》這本書時,我深深感受到領袖的不平凡是從青年時一點一滴積累起來的,對比自己在那個年齡的表現,真的是自慚形穢,相差甚遠。
書中“難忘梁家河”這一篇目中講到,2004年8月14日,時任中共浙江省委書記的習近平在接受延安廣播電視臺《我是延安人》欄目記者專訪,回憶起在延安的插隊歲月,他說:“陜北高原給了我一個信念,也可以說是注定了我人生以后的軌跡。經過了陜北這一人生課堂,就注定了我今后要做什么,它教了我做什么。”
正如梁家河村黨支部原書記石春陽所說,“能跟老百姓打成一片,群眾需要什么,他就干什么。”當年的北京知青,從群眾最需要、最迫切的一樁樁實事做起,為當地百姓謀幸福、謀發展,身體力行地詮釋了中國共產黨人的初心和使命。這也成為他后來一以貫之的人民立場。
書中提到高產的淤地壩、陜西第一口沼氣池、磨坊和裁縫鋪、知青居住的窯洞……一處處舊址、一件件實物、一個個故事,無不訴說著七年知青生活的艱辛,把我的思緒帶回到那激情燃燒的歲月。青年習近平在陜北農村當村支書時,帶領群眾建鐵業社、縫衣社、代銷社、磨坊,修沼氣池,打淤地壩,就是這樣一步一個腳印做出來的。若干年后,在十九大報告中,習近平總書記對青年提出了“志存高遠,腳踏實地”的諄諄教誨。這是在用實踐告訴我們廣大青年,要堅定理想信念,立志成才,踏踏實實的去干好每一件小事,久久為功,最終會順利到達目的地。
在陜北那艱苦的七年歲月里,青年習近平從一個十五六歲的不諳世事的少年,逐步成長為一名沉穩自信、奮發有為的共產黨員和大隊支部書記,梁家河的知青歲月是習近平總書記成長的力量源泉。基層是大舞臺、大課堂,群眾是好老師。習總書記用自己青年時代在基層的成長經歷告訴我們,在基層錘煉,就要做到心隨黨旗在基層,情系群眾共生長,為民服務敢干事,在基層磨煉中不斷升華精神、檢驗作風、提高能力。對于干廣大青年干部而言,基層的廣闊天地是我們奮發有為、增長本領、干事成才的好地方,我們要勇于扎根基層這片沃土,在基層中汲取養分,努力干事創業,打好堅實基礎,才能成長為遮風避雨的“大樹”。
《梁家河》這本紀實文學,我們廣大青年不僅要閱讀它,更要用心去感受、用實際行動去踐行,真正系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腳踏實地的走好每一步,堅定理想信念,在為民干實事中努力成才、在青春奮斗中砥礪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