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學重點指的是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對學生在某一階段、某一教學任務中應當重點抓住的難點、重難點,對學生能力的提升和發展的關鍵點進行突出、強調。教學計劃的編寫是一項重要的工作,為了方便各位老師,小編整理了一些一年級教學計劃范文供大家參考。
小學一年級科學教案(通用17篇)篇一
認識眼睛,以及它們的作用,知道眼睛的重要性。
鏡子、七巧板圖片。
學生戴眼罩的時間不宜過久,可能會造成感覺不適。
1、導入一。
教師:(播放動畫)蒙蒙諾諾是怎么找到自己照片的啊?小朋友們閉上眼睛,你們還能看到自己的好朋友嗎?,往四周看一看能看到什么?(引導學生發現眼睛的重要性)。
2、導入二。
活動導入。
活動:小眼看世界。
(1)戴上眼罩,體驗黑暗。
教師:(分發材料)你看得見嗎?能走路嗎?(引導體驗黑暗帶來的不便)。
教師:下面老師要請一個小朋友上前,戴著眼罩,穿過這些障礙物,看看會怎么樣。(在教室前面擺法一些椅子等障礙物,擺放2—3個即可,同時老師在旁邊注意保護,以免學生跌倒磕碰)。
(2)眼睛的作用。
教師:剛才戴上眼罩的小朋友走的跌跌撞撞的,誰說一下這是為什么呢?(鼓勵幼兒積極發表自己的看法,進一步讓幼兒體驗黑暗,明白眼睛的作用)教師:小朋友們說的都很好,所以我們要愛護我們的眼睛,還要關心和幫助眼睛看不到的人,對不對?(引導小朋友愛護眼睛,培養小朋友助殘意識,關心幫助殘障人士)。
3、評估。
(1)是否知道眼睛的作用。
(2)是否參與了眼睛的游戲。
4、小結:師談話說如何保護自己眼睛和耳朵。
5、延伸:
圖片有哪幾種動物(9頁大象圖)。
小學一年級科學教案(通用17篇)篇二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認識一些秋季的天氣現象;
過程與方法:了解一些在秋季成熟的果實;了解一些動物在秋季的活動。
情感、態度和價值觀:通過觀察發現身邊和秋天相關的現象。
教學重點:認識一些秋季的天氣現象。
教學難點:通過觀察發現身邊和秋天相關的現象。
教學用具:ppt課件。
師:同學們知道一年四季指的是哪四季嗎?
生:春、夏、秋、冬。
師:展示圖1生活情境:秋風吹走了波波的帽子,吹落了樹上的黃葉。琪琪撿起地上的落葉說:“怎么滿地落葉呢?”彬彬說:“是秋天來了吧?”我們一起來認識一下秋天吧!
問:秋天來了會有哪些變化呢?
生:天氣變冷了...風變大了...樹葉黃了...
師小結:是的,同學們通過觀察會發現秋天有一些直觀而容易發現的變化,例如:天氣變涼、樹葉變黃、落葉、風變大等等。秋天在夏天之后,有一些比較直觀的感受是氣溫的下降。另外,由于氣溫變化及其他原因,很多多年生植物的葉子會漸漸變黃、枯萎、凋落,只留下枝干度過冬天。
活動1秋天來了。
師:展示圖2。
秋風送爽,天氣轉涼。你能從哪些現象感受到秋天的到來?請同學們從氣溫、雨、風等方面來說說秋天的變化吧!
生:舉手回答。“秋天的氣溫變冷了”“雨多了”“風變大了”…。
師小結:是的。相對其他季節,秋季明顯感覺到氣溫的下降,而秋季氣溫下降往往是伴隨著秋風而來,所謂“一場秋風一場涼,一場秋雨一場寒”。說的正是這個道理呢!因為這些秋風是從北方南下進入我國大部分地區的,所以比較清涼,風向穩定,風力有時會比較大。
我們看到書上小女孩手持風車的圖片就是提示我們秋風的特點,秋風來了。
活動2秋天的動物和植物。
師:展示圖3。
秋天,很多植物的.果實成熟了。動物的活動是否也發生了變化?
生:有向日葵、柿子、螞蟻、松鼠。
生:橘子…蘋果…橙…。
師小結:很多植物的果實是在秋天成熟的。例如:柿子、蘋果、海棠、山楂、石榴、梨、核桃等。也有很多農作物的果實同樣也是在秋天成熟的,例如:水稻、棉花、大豆等。而動物在秋季的變化主要有換毛、遷徙、儲備食物等。
組織學生去校園里找找秋天的跡象。比如觀察一下秋風的風向及風力大小。
小學一年級科學教案(通用17篇)篇三
1、感知生活中有許多科學問題。
2、在教師的指導下,能從具體現象與事物中的觀察、比較中提出感興趣的問題。
3、愿意傾聽別人的問題。
4、通過發現問題、提出問題感知科學就在身邊。
教師做趣味游戲:聽話的乒乓球。
教師課前將乒乓球內部置人一塊鐵塊并封好;課上,將乒乓球放在紙屏前,手拿磁鐵在紙屏后面吸引兵乓球中的磁鐵,使乒乓球在紙屏上爬上、爬下。學生觀察實驗可發現乒乓球“很聽話”,從而產生疑問。
(一)玩玩具,提出問題。
1、先讓學生介紹自己帶來的玩具,如是什么玩具、有什么功能教師引導學生根據玩的介紹提出問題。
2、學生交換玩玩具,互相向對方提出問題。
3、將玩具整理好,全班交流所提出的問題,匯總提出的問題總數。
4、引導學生認識到提出問題很重要。
(二)觀察生活中的現象,提出問題。
1、教師播放颶風刮倒大樹的視頻,學生提出問題。
2對學生提出的問題進行匯總,對所提出的問題進行評價。
(三)列舉生活實例,提出問題。
1、學生列舉生活實例,提出自己感興趣的問題,
2、教師指導學生對問題進行記錄,可以用文字、符號用案等記錄自己的問題。
3、學生展示自己對問題的記錄并介紹分別是什么問題。
學生分享本課的收獲。
教師布置作業:注意觀察身邊的事物(如在校園內進行觀察),提出問題,并將問題記錄下來。
小學一年級科學教案(通用17篇)篇四
(1)科學知識。
了解不同材質的塑料有不同的物理特性。建立各種塑料袋、瓶的性質與用途之間的關聯。認識塑料瓶底的安全標識。
(2)科學探究。
經歷觀察、比較對不同的塑料的過程,訓練學生的觀察、比較能力。
(3)科學態度,stse能意識到塑料在我們生活中的重要性。感受科學、技術、社會、環境的關系。樹立安全、健康的生活意識。
教師準備:各種不同的塑料袋、塑料瓶子,放大鏡學生自帶品:在生活中搜集不同的塑料制品。
1課時。
(一)教學導入。
依次出示教材中的7種塑料制品。
塑料是我們生活中常用的`材料。這節課,我們來研究塑料。
(二)新課學習。
1.比較不同的塑料。
(1)比較不同功能的塑料袋首先出示四種不同的塑料袋。
然后學生分組討論觀察計劃,交流之后予以完善,并展開對比觀察活動。最后進行實驗匯報和總結。
(2)比較不同功能的塑料瓶。
首先出示3種不同的塑料瓶(分別與指南車信箱中的3種安全標識相對應)。
然后學生分組討論觀察計劃,交流之后予以完善,并展開對比觀察活動。
最后進行實驗匯報和總結。
(3)認識塑料瓶安全標識。
出示與指南車信箱中的3種安全標識相對應的塑料瓶圖片講述安全標識的用意。
2.調查家中塑料瓶的作用是否安全。
(1)明確調查目的。
(2)選用恰當的調查方法。
(3)做好調查記錄。
(4)分析,得出調查結論。
(5)做好安全宣傳。
(三)整理材料,下課。
小學一年級科學教案(通用17篇)篇五
1、感知生活中有許多科學問題。
2、在教師的指導下,能從具體現象與事物中的觀察、比較中提出感興趣的問題。
3、愿意傾聽別人的問題。
4、通過發現問題、提出問題感知科學就在身邊。
一、趣味實驗,引發問題。
教師做趣味游戲:聽話的乒乓球。
教師課前將乒乓球內部置人一塊鐵塊并封好;課上,將乒乓球放在紙屏前,手拿磁鐵在紙屏后面吸引兵乓球中的磁鐵,使乒乓球在紙屏上爬上、爬下。學生觀察實驗可發現乒乓球“很聽話”,從而產生疑問。
二、探究活動。
(一)玩玩具,提出問題。
1、先讓學生介紹自己帶來的玩具,如是什么玩具、有什么功能教師引導學生根據玩的介紹提出問題。
2、學生交換玩玩具,互相向對方提出問題。
3、將玩具整理好,全班交流所提出的問題,匯總提出的問題總數。
4、引導學生認識到提出問題很重要。
(二)觀察生活中的現象,提出問題。
1、教師播放颶風刮倒大樹的視頻,學生提出問題。
2對學生提出的問題進行匯總,對所提出的問題進行評價。
(三)列舉生活實例,提出問題。
1、學生列舉生活實例,提出自己感興趣的問題,
2、教師指導學生對問題進行記錄,可以用文字、符號用案等記錄自己的問題。
3、學生展示自己對問題的記錄并介紹分別是什么問題。
三、活動總結。
學生分享本課的收獲。
四、拓展活動。
教師布置作業:注意觀察身邊的事物(如在校園內進行觀察),提出問題,并將問題記錄下來。
小學一年級科學教案(通用17篇)篇六
1.在游戲中,了解磁鐵同極排斥、異極相吸的特性。
2.能在主動探索、反復嘗試中找出磁扣的南北極。
3.在合作游戲和探索活動中感受玩磁鐵的樂趣。
條形磁鐵、u形磁鐵若干,磁扣人手一個,磁鐵玩具。
一、探究磁鐵同極排斥、異極相吸的特性。
1.情境導入,激趣。
師:小隊員們,又到了我們一起“學科學,大闖關”的活動了,大家有沒有信心闖關成功?別忘了我的口號是“科學泡泡,動手動腦;玩轉磁鐵,探索奧妙!”大家準備好了嗎?有沒有信心們?好,讓我們一起進入今天的闖關游戲。
2.探究知道新問題。
師:同學們,我們觀察一下磁鐵。請同學們來介紹一下,磁鐵是什么樣的?有什么特點?
學生:
(1)磁鐵的形狀:方塊磁鐵、瓦形磁鐵、圓柱形磁鐵、圓環磁鐵、圓片磁鐵、條形磁鐵、u形磁鐵。
(2)磁鐵兩端有藍色,一端紅色。
(3)磁鐵能夠吸引鐵磁性物質。
師:同學們說的都很對。
3.游戲:變身小磁鐵。
師:同學們很棒,請你們任選藍色和紅色小標志的兩頭,互相對碰會有什么現象?(同顏色的兩端相斥,不同顏色的兩端相吸。)。
二、探究磁鐵的應用。
1.激趣。
師:玩過了游戲,我們休息一下,進行我們的終極挑戰。
2.學生探究,磁鐵還可以吸引那些物體?(教師適時引導,并觀察學生實驗情況。)。
3.分享實驗結果。
4.教師小結,簡介磁鐵在生活中的應用。
小學一年級科學教案(通用17篇)篇七
1、能從兩塊磁鐵相互作用的實驗現象中,歸納出關于磁極相互吸引和排斥的規律的假設。
2、能設計實驗驗證關于兩塊磁鐵的磁極靠近時,相互吸引和排斥的規律的假設。
1、將自己制作小磁針的方法告訴別人;同時,能學習別人的方法。
2、能說出反復實驗的重要性。
1、用自己的話描述兩塊磁鐵相互靠近時,同極相斥,異極相吸。
2、用自己的話解釋在地球上磁鐵能指南北方向的原理。
條形磁鐵、蹄形磁鐵、環形磁鐵、玩具小汽車、縫衣針、大頭針、曲別針、指南針。
一、教學引入。
你能使縫衣針吸起曲別針嗎?
二、活動:磁極的相互作用。
1、確定教室里的南北方向。
2、學生判斷磁鐵的s極與n極的指向。
3、提出問題:把兩個磁鐵的兩極相互靠近,看看會發生什么現象?引導學生討論、猜想。并提出注意事項:實驗時,周圍不能有其它磁鐵的干擾。
4、設計實驗證明自己的猜想。
小組實驗:把兩個條形磁鐵分別放在兩個玩具小汽車上,多次變換磁極相對的方向。
(1)觀察發生什么現象?
(2)討論:實驗中出現的.現象說明了什么問題?
5、嘗試用其他方法驗證剛才得出的結論(水浮法、懸掛法)。
6、全班交流,匯報實驗結果,
7、師生共同得出結論,指導填寫實驗記錄。
8、組織學習“科學在線”。
板書設計:
磁鐵的正負極磁極的相互作用出現的現象。
作業:
總結觀察現象。
課后反思:
通過磁極小游戲,吸引孩子們觀察磁鐵正負極原理,激發孩子們對科學的探究,在課堂上通過動手實驗,課堂氣氛活躍。
小學一年級科學教案(通用17篇)篇八
1、收集有關科學和科技發展的資料,明確科學課研究的對象和學習的知識內容。
2、意識到科學精神、態度、價值觀與科學成就的取得有直接關系。
3、體會到科學技術的發展對人們生活和社會進步的作用,初步體會到科學與技術的關系。
1、意識到科學精神、態度、價值觀與科學成就的取得有直接關系。
2、知道科學家的`發明創造對科技發展的重要作用。
1、導入:
知道哪些科學家的名字?
知道哪些我國科技項目?
2、學習新課:
(一)科學課上要做什么?
1、談話,簡述科學的意義,科學課研究的對象。
2、分析科學家取得某項成就的原因。
3、具體說出科學家的哪些精神值得自己學習,
1、看書第二頁。
2、說說你看到了哪些,等得了什么?
3、學生獨立獲取信息,同位互相交流。
4、小組交流自己的閱讀結果.。
1.拿出帶來的葉片觀看一下,葉子是什么樣的?
2.小魚為何改變了方向?(課本第三頁)。
3、小組代表說發現。
4、教師小結:我們要從小熱愛科學,善于觀察與思考,能夠發現問題和探究問題的答案及追求真理。
四、拓展活動。
聽科學家的故事。學生互相講。
小學一年級科學教案(通用17篇)篇九
1、小草和大樹一樣,具有生命體的共同特征。
2、大樹和小草的主要不同之處在于植株的高矮、莖的粗細和質地。
3、大樹和小草都有生長在土壤中,都有綠色的葉,都會開花結果,都需要水分、陽光和空氣。
1、用簡圖畫出小草的主要形態特征,能看懂維恩圖的表達方式。
2、情感、態度、價值觀:
3、體會到小草和大樹一樣,是一個個活生生的生命體,具有愛護小草,不踐踏不草的意識。
找大樹和小草的相同點,體會陸生植物生命體的特征。
看懂維恩圖的.表達方式。
分組材料:幾種常見的小草,有三葉草(黃花酢漿草)和狗尾草;一條樟樹枝和它的果實、葉片。
一、認識常見的小草
2.教師指導:對不知名的小草怎么認識?提供認識的方法及資料。
二、觀察記錄狗尾草
1.教師引導:在校園、田野、路旁、果園中都能找到狗尾草,為什么叫狗尾草?是呀,它的果實串毛茸茸的,很像狗尾巴。它是一年生雜草,各地都有分布。
2.觀察記錄要求:運用前面學過的觀察順序、觀察方法、記錄方法來觀察記錄一株狗尾草。
3.小組學生活動:觀察狗尾草,我們用簡圖把它的樣子畫下來。上臺描述互相補充:這是我們觀察的狗尾草。(能把狗尾草的主要特征根莖葉果實大致畫下來即可。)
4.組間活動:比較不同的草,找出它們的相同和不同。(啟發引導:從植物器官及生存環境、生長年限、生長變化規律等方面比較)不同的小草千姿百態,各有差異,但是它們之間存在著很多共同特征,說說你對小草的想法,是呀,小草雖小,但也十分可愛,我們應當呵護它們。
三、比較樟樹和狗尾草
1.引導討論:可以從哪些方面比較樟樹和狗尾草的相同和不同之處?
2.交流匯報:樟樹和狗尾草的相同和不同。引導學生了解:像樟樹莖一樣的莖叫木質莖,像狗尾草一樣的莖叫草質莖。(讓學生在匯報中能使用這些詞語即可,不要求對概念進行背誦,以下木本植物和草本植物例同。)
四、作業
1.比較匯報內容:總結大樹和小草的不同之處,記錄在下面圈圖的非交叉位置中。
2.全班討論:大樹和小草有哪些相同之處,記錄在下面圈圖的交叉框內。
五、板書
大樹小草區別
常見的植物根莖葉
小學一年級科學教案(通用17篇)篇十
1、小草和大樹一樣,具有生命體的共同特征。
2、大樹和小草的主要不同之處在于植株的高矮、莖的粗細和質地。
3、大樹和小草都有生長在土壤中,都有綠色的葉,都會開花結果,都需要水分、陽光和空氣。
1、用簡圖畫出小草的主要形態特征,能看懂維恩圖的表達方式。
2、情感、態度、價值觀:
3、體會到小草和大樹一樣,是一個個活生生的生命體,具有愛護小草,不踐踏不草的意識。
找大樹和小草的相同點,體會陸生植物生命體的特征。
看懂維恩圖的表達方式。
分組材料:幾種常見的小草,有三葉草(黃花酢漿草)和狗尾草;一條樟樹枝和它的'果實、葉片。
一、認識常見的小草。
2.教師指導:對不知名的小草怎么認識?提供認識的方法及資料。
二、觀察記錄狗尾草。
1.教師引導:在校園、田野、路旁、果園中都能找到狗尾草,為什么叫狗尾草?是呀,它的果實串毛茸茸的,很像狗尾巴。它是一年生雜草,各地都有分布。
2.觀察記錄要求:運用前面學過的觀察順序、觀察方法、記錄方法來觀察記錄一株狗尾草。
3.小組學生活動:觀察狗尾草,我們用簡圖把它的樣子畫下來。上臺描述互相補充:這是我們觀察的狗尾草。(能把狗尾草的主要特征根莖葉果實大致畫下來即可。)。
4.組間活動:比較不同的草,找出它們的相同和不同。(啟發引導:從植物器官及生存環境、生長年限、生長變化規律等方面比較)不同的小草千姿百態,各有差異,但是它們之間存在著很多共同特征,說說你對小草的想法,是呀,小草雖小,但也十分可愛,我們應當呵護它們。
三、比較樟樹和狗尾草。
1.引導討論:可以從哪些方面比較樟樹和狗尾草的相同和不同之處?
2.交流匯報:樟樹和狗尾草的相同和不同。引導學生了解:像樟樹莖一樣的莖叫木質莖,像狗尾草一樣的莖叫草質莖。(讓學生在匯報中能使用這些詞語即可,不要求對概念進行背誦,以下木本植物和草本植物例同。)。
四、作業。
1.比較匯報內容:總結大樹和小草的不同之處,記錄在下面圈圖的非交叉位置中。
2.全班討論:大樹和小草有哪些相同之處,記錄在下面圈圖的交叉框內。
小學一年級科學教案(通用17篇)篇十一
知識與技能:通過觀察植物,使學生初步具有研究植物的興趣。
過程與方法:學生在觀察活動中認識自然界里的植物是多種多樣的。
情感、態度、價值觀:培養學生初步觀察、搜集資料能力。
教材分析引導學生進行觀察,鼓勵學生親近自然,關注自然。
學情分析學生對周圍植物比較熟悉,上課興趣濃厚。
教學重點學生通過搜集、整理、交流資料,認識自然界里的植物是多種多樣的。
教學難點怎樣觀察、描述植物。
學法指導搜集整理法、交流法、觀察法。
1、我們已經知道自然界中生長著許多植物。人類已經發現的植物約有30多萬種。
2、說說我們知道的植物。
3、找找課本大圖中哪些是植物?
4、塑料花是植物嗎?
學生小組活動、討論。
(全班、小組)交流。
小學一年級科學教案(通用17篇)篇十二
1、樹的葉是多種多樣的,同一種樹的葉具有共同的基本功特征。
2、植物的葉一般由葉片和葉柄組成,葉片上有葉脈。
3、葉也是有生命的,葉從葉芽開始生長,到最后衰老死亡,完成了一生。
統計撿到的樹葉的數量和樹葉的種數;根據一定的判斷依據,劃分出同一種樹葉和不同種的樹葉,發展研究樹葉的興趣,培養愛護環境,與自然和諧相處的態度和意識。
開展觀察葉生命現象的活動,建構起葉也是有生命的科學概念。
是否是同一種樹葉的判斷。
學生自備材料撿一些落葉。
同一種植物的新鮮葉和落葉。
一條有大小不同葉片生長的樹枝。
一、統計收集到的樹葉。
二、觀察比較樹葉。
1、質疑:我們小組共有幾種樹葉?這些葉子是同一種葉嗎?
3、比較:同時觀察所有完整的葉,我們能發現不同種葉有什么相同的結構嗎?是呀,大部分葉具有葉柄、葉片結構,葉片上還有葉脈。
三、觀察葉的生命特征。
1、觀察:比較新鮮的葉與落葉,它們有什么相同和不同?思考:長在樹上的新鮮葉與落葉的最大的不同表現在哪里?是呀,新鮮的葉是活的,而落葉是死的。
搜集樹葉生命特征。
尋找不同的樹葉進行觀察。
小學一年級科學教案(通用17篇)篇十三
科學探究目標:
1、能用科學的表達方式描述自己聽到的聲音。
2、能夠在多個問題中確定適合自己探究的問題。
3、能用“耳”和“眼”共同感覺各種物體發聲時產生的現象。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樂于對周圍的各種聲音提出自己想研究的問題。能夠與其他同學交流自己對聲音問題的看法。
科學知識目標:能舉例說明周圍的聲音是各種各樣的。能歸納出聲音是由物體振動產生的。
教學準備:按組準備鼓和鼓槌1個、綠豆若干粒、鑼1面、鋼尺1根、紙杯1個。
一、引入。
在我們的'生活中,風聲、雨聲、讀書聲,處處充滿著各種各樣的聲音。
二、活動一:尋找聲音。
1、觀察書中的四幅插圖。
2、傾聽聲音:讓學生傾聽聲音,知道這個聲音是由誰發出的。
3、想一下某些物體和動物在發出聲音時的變化。
4、關于聲音,你想知道些什么?
三、活動二:觀察物體發聲時的現象。
1、用“耳”和“眼”共同感覺各種物體發聲時產生的現象。
學生實驗。
全班討論,交流得出結論:聲音是由物體振動產生的。
填寫各種物體發聲時的現象記錄表。
討論物體發聲時有什么現象?它們有什么共同之處?
2、提問:用什么辦法能使物體停止發聲呢?
演奏者如何使鼓或鑼停止發聲?
物體停止發聲時有什么共同的現象?這說明了什么?
四、小結。
小學一年級科學教案(通用17篇)篇十四
本課是一年級下冊《我們周圍的物體》單元的第4課,學生通過前面的學習,初步了解了物體有很多特征,這些特征可以描述為大或小、輕或重、光滑或粗糙、透明或不透明,以及不同顏色、不同形狀等。本課要根據物體的特征進行分類,開展“分類”這一科學研究方法的學習和實踐,幫助學生了解分類的意義以及分類的方法,對學生學習科學和培養科學素養具有很重要的意義。本課的學習主要分為四個活動:
1.聚焦分類話題;
2.制訂分類標準,進行分類;
3.研討,回顧學習過程:
4.了解分類的意義。
通過四個活動,一方面使學生更清晰有序地了解物體的各種特征,另一方面通過學生科學地觀察、描述之后進行科學的分類,了解分類是科學研究的重要方法。同時,幫助學生掌握分類方法,明確分類標準的細化是準確分類的要素。教材中提示選用的教學器材為前三節課觀察的物體。在本課中,教師要盡量安排具有相同特征的物體,便于學生進行分類活動。
經過一段時間的科學課學習,一年級學生逐漸了解了科學課程的特點。學生開始初步接觸科學觀察、記錄、表達、交流等科學探究方法,逐步培養出合作學習和實事求是等科學態度。但是學生各方面的科學素養和學習能力仍處于培養階段,在行為能力上相對較弱,無意注意大于有意注意,注意力集中時間較短。同時,對于學生的分析能力、表達能力、傾聽習慣等仍需進一步培。
1.了解分類是科學研究的一種重要方法。
2.根據物體的特征進行分類,可以更清晰、有序地認識物體。
1.能夠根據一個特征對物體進行分類。
2.了解給物體分類時,依據的特征不同,分類的結果會有所不同。
1.繼續發展對物體進行研究的興趣。
2.認同物體可以根據某一特征被歸類。
科學、技術、社會與環境目標。
體會,人們可以利用分類的方法整理身邊的各種信息。
重點:能夠根據一個特征對物體進行分類。
難點:了解科學準確的分類需要將標準細化。
乒乓球、大木塊和小木塊、與木塊大小和形狀相同的塑料塊、大螺母和小螺母、大橡皮和小橡皮、塑料杯、泡沫塊、玻璃珠、紙片、不干膠貼紙、記號筆、印有圓圈的白紙、學生活動手冊、若干個帶有兩個大圓圈的小組記錄單、班級記錄單等。
一、聚焦。
1.小朋友到超市想買酸奶,你能幫他找到酸奶嗎?(播放課件,選幾個學生說一說自己在超市怎樣找到酸奶的)。
設計意圖:通過一個找酸奶的活動,讓學生初步感受生活中的分類,體會分類對于人們生活的幫助,分類可以讓人們更便捷的生活。
(學生根據前幾節的活動手冊和班級記錄單描述前幾節課上觀察的物體特征)。
設計意圖:從物體特征入手,聚焦分類標準指向的是物體的特征,并貫穿全課。
3.我們能不能用一種特征作為標準給它們分類,以幫助我們更好地了解它們。(板書:給物體分類)。
設計意圖:聚焦話題,學生明確學習內容,教師利用任務驅動組織學生開展學習活動。
二、給物體分類。
1.描述物體特征,確定分類標準。
(1)教師分發活動器材,學生拿出活動手冊。
(2)說說自己計劃以什么特征作為標準進行分類,并填寫在小組記錄單中。
設計意圖:通過交流討論,理解分類是以特征作為標準的,而且標準有很多,為開展分類活動明確主線和目的。
2.初次體驗分類并為物體編號。
(1)引導學生根據制訂的分類標準進行首次分類活動(全班統一確定一種相對簡單的分類標準,如:大小),將物體放在小組記錄單的圓圈中。
設計意圖:指導學生利用直觀實物進行初次分類,幫助學生明確分類活動的目的和過程,培養學生的操作能力。
(2)引導學生發現使用實物擺放的方法不便于同時開展不同標準的分類,并且這種方法的分類結果無法懸掛展示,不便于交流。
(學生思考,商量改進辦法。)。
設計意圖:讓學生在發現問題后尋找解決問題的方法,為進行給物體做編號的活動做好鋪墊。
(3)指導全班同學按照統一標準為物體進行編號。
我們有什么辦法進行編號呢?上學期,我們在比較恐龍大小的時候,有個編號的方法可以幫助我們。我們也來給這些物體進行編號吧。
(學生按照相同的標準對物體進行編號)。
3.開展小組分類活動。
(1)小組總結物體特征。
觀察前幾節的記錄單,你們都發現了物體哪些方面的特征?
(學生發現有大小、形狀、輕重、粗糙或光滑、透明或不透明等方面的特征,根據物體大小進行分類的活動已經做過,不再重復)。
(2)根據特征制訂分類標準,填寫在小組記錄單上。
(學生制訂分類標準,明確分類標準,將小組制訂的分類標準填寫在小組記錄單中,一張記錄單填一種標準)。
(3)小組合作開展給物體分類的活動。
(學生進行小組合作,開展探究活動,將分類結果以物體編號的形式填寫在小組記錄單不同的圓圈里)。
(4)教師適時指導學生填寫小組記錄單。
(5)學生懸掛展示小組記錄單,并遮擋住分類標準部分。
(學生遮擋住分類標準,并向全班同學展示小組記錄單)。
設計意圖:根據特征制訂分類標準,指向分類的目的,是幫助學生認識物體特征,便于尋找和生活便利。學生通過形狀、輕重、粗糙或光滑、透明或不透明等特征作為標準對物體多次分類,不但能更好地了解物體的特征,而且對分類的科學探究方法有更深的學習與體會。展示小組記錄單,并遮擋住分類標準是為了給下一環節做鋪墊。
4.解密活動。
(1)全班共同解密各組的'分類標準。
通過觀察小組記錄單的分類結果,逆向分析分類標準是哪種特征,并說明理由。
(2)相應小組進行展示揭秘,說說自己的分類標準和分類結果。
設計意圖:通過這個活動,一方面培養學生對于分類標準的分析能力,另一方面讓學生體會到分類的作用是為了更好地了解、觀察、總結物體的特征,方便我們的生活。
三、交流研討。
1.大家是根據物體的哪些特征分類的?
學生通過交流發現分類有很多方式,但是不管哪種方式分類的標準,都是物體比較典型的、有共性的特征。
2.根據同一特征分類,分類結果有哪些不同?
你發現在哪個相同標準的分類中有不同的結果,為什么?你有沒有什么好辦法讓大家統一?
3.根據發現細化小組記錄單的分類標準,確定關于輕重的分類界限,再次調整輕重的分類。
設計意圖:學生在上一活動的交流中已經發現這一問題。本環節是讓學生對于相同標準,分類結果卻不同的現象進行研討交流,進而發現分類的標準除了特征之外還要有細化的標準,從而掌握科學分類的正確方法。
四、完成個人、小組、班級記錄單內容。
1.學生完成個人活動手冊。
2.各小組共同完善小組記錄單。
3.師生完善班級記錄單。
設計意圖:教師指導學生填寫并修改完善記錄的過程就是梳理和總結本課知識的過程,從而完成本課教學目標。
4.觀察生活中身邊的分類。
(播放課件,學生根據課件演示分別說說是哪些方面的分類,又是如何幫助我們便捷生活的)。
設計意圖:理解分類的意義不僅是更好地了解特征,還能幫助我們便捷生活。
給物體分類。
特征分類標準細化標準。
小學一年級科學教案(通用17篇)篇十五
1、樹的葉是多種多樣的,同一種樹的葉具有共同的基本功特征。
2、植物的葉一般由葉片和葉柄組成,葉片上有葉脈。
3、葉也是有生命的,葉從葉芽開始生長,到最后衰老死亡,完成了一生。
統計撿到的樹葉的數量和樹葉的種數;根據一定的判斷依據,劃分出同一種樹葉和不同種的樹葉,發展研究樹葉的`興趣,培養愛護環境,與自然和諧相處的態度和意識。
開展觀察葉生命現象的活動,建構起葉也是有生命的科學概念。
是否是同一種樹葉的判斷。
學生自備材料撿一些落葉。
同一種植物的新鮮葉和落葉。
一條有大小不同葉片生長的樹枝。
一、統計收集到的樹葉。
二、觀察比較樹葉。
1、質疑:我們小組共有幾種樹葉?這些葉子是同一種葉嗎?
3、比較:同時觀察所有完整的葉,我們能發現不同種葉有什么相同的結構嗎?是呀,大部分葉具有葉柄、葉片結構,葉片上還有葉脈。
三、觀察葉的生命特征。
1、觀察:比較新鮮的葉與落葉,它們有什么相同和不同?思考:長在樹上的新鮮葉與落葉的最大的不同表現在哪里?是呀,新鮮的葉是活的,而落葉是死的。
板書:搜集樹葉生命特征。
作業:尋找不同的樹葉進行觀察。
小學一年級科學教案(通用17篇)篇十六
教學目標:認識眼睛,以及它們的作用,知道眼睛的重要性。
準備材料:鏡子七巧板圖片。
教學建議:
學生戴眼罩的時間不宜過久,可能會造成感覺不適。
教學過程:
1、導入一教師:(播放動畫)蒙蒙諾諾是怎么找到自己照片的啊?小朋友們閉上眼睛,你們還能看到自己的好朋友嗎?,往四周看一看能看到什么?(引導學生發現眼睛的重要性)。
2、導入二活動導入。
活動:小眼看世界。
(1)戴上眼罩,體驗黑暗。
教師:(分發材料)你看得見嗎?能走路嗎?(引導體驗黑暗帶來的不便)。
教師:下面老師要請一個小朋友上前,戴著眼罩,穿過這些障礙物,看看會怎么樣。(在教室前面擺法一些椅子等障礙物,擺放2-3個即可,同時老師在旁邊注意保護,以免學生跌倒磕碰)。
(2)眼睛的作用。
教師:剛才戴上眼罩的小朋友走的跌跌撞撞的,誰說一下這是為什么呢?(鼓勵幼兒積極發表自己的看法,進一步讓幼兒體驗黑暗,明白眼睛的作用)教師:小朋友們說的都很好,所以我們要愛護我們的眼睛,還要關心和幫助眼睛看不到的人,對不對?(引導小朋友愛護眼睛,培養小朋友助殘意識,關心幫助殘障人士)。
3、評估。
(1)是否知道眼睛的作用。
(2)是否參與了眼睛的游戲。
4、小結:師談話說如何保護自己眼睛和耳朵。
5、延伸:
圖片有哪幾種動物(9頁大象圖)。
小學一年級科學教案(通用17篇)篇十七
科學探究目標:能通過實驗探究哪種材料適合做鼓面。能按照書上的要求制定出制作小樂器的小組計劃。能夠在教師的指導下制作簡單的小樂器。能對自己和別人設計、制作的小樂器進行客觀的評議。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在制定小組制作計劃的過程中愿意提出自己的想法。愿意與小組其他成員分工完成小樂器的制作任務科學知識目標:能說出聲音的大小、高低與物體的振動有什么關系。
一、引導學生認識書中的各種樂器,并提問:你們認識這些樂器嗎?你會彈奏嗎?
告訴學生不同的樂器會產生不同的聲音并且聲音的高低大小也不同。
二、活動一:做小鼓。
1、用有圓形口的容器做鼓身,選擇不同的材料如橡膠薄膜、塑料薄膜、牛皮紙做鼓面,用橡皮筋和膠帶將它繃緊在鼓身上敲擊鼓面,仔細聽聽發出的聲音。
以教師演示為主以技能訓練為重點。
2、提問:敲擊不同材料的鼓面發出的聲音一樣嗎?哪種材料更適合做鼓面,為什么?
三、活動三:制作自己的小樂器。
1、讓學生先欣賞一些同學做的小樂器。
學生認樂器。
學生動手實驗。
學生討論。
得出結論:聲音與材料的性質有關,材料不同樂器演奏的效果也不同。
2、布置制定小組計劃。
試一試,怎樣讓自己制作的小樂器發出聲音?怎樣讓小樂器發出高低大小不同的聲音?
布置討論任務:對同學們制作的小樂器進行評價。
四、教師總結全課制定小組計劃。
學生得出結論:聲音的大小與物體振動的強弱有關;聲音的高低與物體振動的快慢有關。
學生討論制定小組計劃的過程中提出自己的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