優秀作文是對生活、人物、事件等進行深入思考和揣摩后,用文字表達感悟的一種創作形式。下面是一些經典的優秀作文范文,希望對大家的寫作有所幫助。
又是一年粽飄香初中(熱門15篇)篇一
又要到端午節了,大街上商場門口到處飄滿了淡淡的粽子的清香。十幾年來,我最喜歡吃的是媽媽親手包的粽子。
媽媽今年40歲。在她們這個年齡里,會包粽子的人很少,一般都是去市場或者超市買來現成的'吃;有自家包的,也是爺爺奶奶姥姥姥爺這一輩的人包的。每年的端午節,左鄰右舍的阿姨嬸嬸們看到媽媽自我包粽子,都會說:外邊那么多賣粽子的,花點錢買來不就得了,還要那么麻煩去包。媽媽每次聽到這些話,總是笑著說:外邊的不如自我包的好吃,孩子喜歡吃我自我包的粽子。
的確,媽媽包的粽子,味道和口感是獨一無二的,因為,粽子里包著的不只是獨特的小棗和糯米,更有媽媽對我的無盡的愛。
我的家鄉滄州,是一個盛產金絲小棗的地方,棗是滄州人包粽子必須的材料。并且每個棗都必須是沒有蟲蛀的好棗,粒粒必須飽滿。如果一個粽子中有一顆壞棗,那就會影響到整個粽子的味道。
媽媽包的粽子不但用上好的沒有蟲蛀的棗,并且那棗還是最好吃的無核棗。這種棗飽滿多汁,肉質細膩,味道香甜,包在粽子里一口一口的咬起來很放心,不用研究棗核硌了牙齒。
媽媽包這種特殊的粽子也是有她的原因的。在我七歲的那年端午,媽媽把煮好的粽子剝開讓我品嘗。當我沉迷于這鮮美的味道時,突然一口咬到了棗核。正在換牙時期的我,一下就被硌掉了一個活動的牙齒,鮮血頓時流了出來。我又驚又怕,大哭不止。從那以后,媽媽再也不包有核棗的粽子了。在沒有無核棗的時候,媽媽會把有核棗先煮熟,然后一個個去了核,再包到粽子里;有了無核棗,媽媽省去了除棗核的麻煩,用好吃的無核棗包粽子。每年端午節,當媽媽看到我毫無顧慮地大口大口地品味著粽子的香甜時,開心的臉上總會像綻開的一朵花。
又是一年粽飄香,媽媽又在忙碌著準備清香的粽葉,甜美的無核棗,還有白白的糯米。仿佛中,我又聞到了那滾沸的鍋中飄來的縷縷粽子的甜香。
又是一年粽飄香初中(熱門15篇)篇二
曾幾何時,那些曾經滋養過我青蔥歲月的往事已背景模糊,如時光的青藤,已在秋風中老去。故鄉五月的雨卻像一股溫泉,乍然間從我心底涌現,然后竄升到我的四肢百脈,竄升到我的眼眶。
故鄉的五月,綠肥紅瘦。山林中的野果、田野里的野菜,曾滿足過我們多少張饞饞的小嘴,可留在我記憶深處的不時像一泓清泉淡淡漫過我心間的,是那浸潤著母親味道的從童年一路飄來的粽子的清香。
從我記事起,端午節包粽子是母親必須做的事,不管農事有多忙,家里的景況有多不好,端午節包粽子是必不可少的。每年端午節的前一天,是母親最忙碌的日子,早早的起床做完當天必須做的農活,然后,就開始準備包粽子用的材料。糯米是自家種的,粒粒晶瑩飽滿,香糯爽滑,回味綿長;棕葉是新采摘的,我家房屋后面長滿了一叢叢的粽葉,五月的雨把它們洗得格外的清翠、鮮嫩,剛采摘下來時,一陣陣清香沁人心脾,讓人難忘;包裹粽子的繩子是父親早就準備好的,那是從棕樹上割下來的當年剛發芽長起來的嫩黃的棕芯,撕去中間的莖,晾干水分,韌性十足,是包棕子最好的繩子。
在我們兄妹慢慢長大后,洗粽葉就成了我們的工作。從井里打上一桶清水倒進一個大盆里,把粽葉放進去,用一張柔軟的布把上面的臟東西洗干凈,再用另一個盆里的水清洗一遍,然后一張一張的整齊地放進簸箕里。等我們洗完一堆粽葉后,直累得腰酸背痛腿發麻,這時才知道以前母親一個人做時是多么的辛苦。等我們洗好棕葉后,母親把頭一天就泡在缸缽里的糯米撈出來瀝干水分,就等奶奶的晚飯擺上桌,吃了飯后就開始包粽子了。
吃過晚飯,天已經漸漸黑了,母親把準備好的材料放在一起后,首先把一條長凳豎起來,用一根木棍挑起粽芯橫放在凳子上,粽芯從高處掉下來就好捆粽子了;然后母親端來一條矮一點的凳子坐下,把粽葉和糯米放在順手的一邊,開始包粽子,她先用兩張粽葉疊在一起,折成一個圓錐形,再將糯米用勺子舀進去,裝滿整個“圓錐”后,用筷子輕輕插幾下,使糯米之間不留空隙,這樣包出來的粽子才不會松垮,煮的時候才沒有米露出來。母親把剩余的粽葉一層一層地包在上面,這時粽子上棱角分明,煞是好看,包粽子最后,也是最難的一道工序,是用粽芯把粽子捆起來,這道工序看似簡單,簡單得只見母親兩手一繞就把一個粽子捆得嚴嚴實實,一粒米也不會露出來,在我看來卻是那么復雜,復雜得到今天我也沒有學會。
在我看來那樣繁雜的工序,母親那雙靈巧的雙手做起來卻如龍飛鳳舞一般。我蹲在母親身邊,雙手托著下巴,歪著頭如癡如醉地看著,母親的嘴角輕輕上揚,眼角露出淺淺的笑容。她挺直的鼻梁上,已沁滿了密密麻麻的汗珠,面頰紅潤如花。母親的手不停地翻飛,掛在棕芯上面的粽子越來越多,在淡淡的燈光中,母親竟是那樣的美麗,如一幅素美的畫,永遠留在了我心靈的最深處。
當粽子的香味飄滿屋子時,已是清晨了,我們兄妹三人揉著睡意惺忪的雙眼搖搖晃晃地來到廚房,一夜未眠的母親已將一大鍋粽子煮得滿屋飄香,待我們洗漱完畢后,母親已將粽子從鍋里撈起來放到飯桌上,粽子的清香爭先恐后地往鼻孔里鉆。我們顧不得燙手,抓起一個大的,用拇指對準一個角輕輕往下按,捆粽子的繩子一下就掉了下來,剝開粽葉,輕輕咬上一口,便覺芳香四溢、滿口生津、唇齒留香,這個除了糯米和粽葉的完美結合、再也沒有添加任何輔料的粽子,是我吃到的最好吃的粽子,它的香甜永遠留存于我的記憶深處,母親包粽子時那優美的姿勢如一幅珍貴的畫定格在我童年的夢中,溫情滿滿,清晰如昨。
現在居住的城市里,離端午節還有好些天,超市里、市場上早已擺滿了各種口味的粽子,粽子制作典雅、精巧。香的、甜的、肉的、素的,各式各樣,種類繁多,有的還被商家包裝成精美的禮品盒,成為送禮的佳品,我也曾趕時髦買過各種口味的粽子,卻總也吃不出母親包的粽子的清香。
年復一年,母親總要從老家包幾提粽子,用文火慢慢熬煮一晚上,天一亮就從鄉下趕車給我們兄妹送來,粽子還是那粽子,清香還是那清香,不同的是母親一天一天的衰老了,兩鬢已斑白,步履已蹣跚。
這粽子淡淡的清香,如一首溫馨而渺遠的歌,從童年一路飄來,飄成我記憶深處永不消散的溫馨,它是粽子的清香,它是母親的味道。
又是一年粽飄香初中(熱門15篇)篇三
又要到端午節了,大街上商場門口到處飄滿了淡淡的粽子的清香。十幾年來,我最喜歡吃的是媽媽親手包的粽子。
媽媽今年40歲。在她們這個年齡里,會包粽子的人很少,一般都是去市場或者超市買來現成的吃;有自家包的,也是爺爺奶奶姥姥姥爺這一輩的人包的。每年的'端午節,左鄰右舍的阿姨嬸嬸們看到媽媽自己包粽子,都會說:外邊那么多賣粽子的,花點錢買來不就得了,還要那么麻煩去包。媽媽每次聽到這些話,總是笑著說:外邊的不如自己包的好吃,孩子喜歡吃我自己包的粽子。
的確,媽媽包的粽子,味道和口感是獨一無二的,因為,粽子里包著的不只是獨特的小棗和糯米,更有媽媽對我的無盡的愛。
我的家鄉滄州,是一個盛產金絲小棗的地方,棗是滄州人包粽子必須的材料。而且每個棗都必須是沒有蟲蛀的好棗,粒粒必須飽滿。如果一個粽子中有一顆壞棗,那就會影響到整個粽子的味道。
媽媽包的粽子不但用上好的沒有蟲蛀的棗,而且那棗還是最好吃的無核棗。這種棗飽滿多汁,肉質細膩,味道香甜,包在粽子里一口一口的咬起來很放心,不用考慮棗核硌了牙齒。
媽媽包這種特殊的粽子也是有她的原因的。在我七歲的那年端午,媽媽把煮好的粽子剝開讓我品嘗。當我沉迷于這鮮美的味道時,突然一口咬到了棗核。正在換牙時期的我,一下就被硌掉了一個活動的牙齒,鮮血頓時流了出來。我又驚又怕,大哭不止。從那以后,媽媽再也不包有核棗的粽子了。在沒有無核棗的時候,媽媽會把有核棗先煮熟,然后一個個去了核,再包到粽子里;有了無核棗,媽媽省去了除棗核的麻煩,用好吃的無核棗包粽子。每年端午節,當媽媽看到我毫無顧慮地大口大口地品味著粽子的香甜時,開心的臉上總會像綻開的一朵花。
又是一年粽飄香初中(熱門15篇)篇四
“槐夏陰濃,竹筍成竿,紅榴正堪攀折。菖歜碎瓊,角黍堆金。”又到一年端午節,又是一年粽香飄,以往和母親一齊過端午節的情景歷歷在目。
記得端午節的前一天,母親就放下所有的農事,換上干凈的衣服,將提前買好的粽葉洗干凈煮好整齊地擺放在盆中,用水浸著備用。又將稱好的糯米用筲箕淘洗干凈,然后瀝干水分,調好食用堿待用。一切準備就緒,該包粽子了。母親就搬個凳子,坐在放有糯米和粽葉的盆旁,很認真、很講究地用左手握著兩片卷成漏斗狀的粽葉,右手拿勺子往里面裝滿糯米,用一支筷子搗實,再壓緊,然后把粽葉一捏一折一扭一疊,粽子的開口就整齊、完整地封好了,上方構成規整的三只角。然后母親用牙齒咬著糯桿的一端,右手用糯桿在粽子上纏繞一周,勒緊、打結,一只粽子就包好了。瞧,那粽子上頭的糯桿,那只漏斗狀的長長尖角,總是向上昂起,就像鐵匠鋪里鐵墩上的尖角一樣,渾圓、堅挺,美觀漂亮。母親說:“綁粽子的松緊很關鍵,太緊了粽子在煮的時候會爆裂,太松了粽子里面的水分太多,就容易散、不黏、不香。”母親包粽子時,我和妹妹總在母親身邊,一會兒學著母親的樣貌包粽子,一會兒幫著母親整理粽子。
整理粽子還挺講究的:要把五只粽子的長尖角朝里理成一扎,把糯桿搓成細繩,兩扎粽子的細繩結起來便成一提,剪去剩余的繩頭,一提漂亮整齊的粽子便理成了。如果是純糯米粽,糯桿堅持原狀;如果是紅豆粽,就把糯桿編成小辮,以示區別。一提提粽子放進大鍋里,用水浸泡著,等到第二天凌晨,母親起大早煮熟。我們還在睡夢中,濃濃的粽香沖開又大又厚又沉的鍋蓋,從鍋沿邊冒出,飄進堂屋,飄進廂房,彌漫了整個屋子。然后透過四面透風的墻壁和瓦縫,飄到了左鄰右舍,整個小村莊頓時沉浸在濃郁的節日氣氛中。這時,我和妹妹會迅速的起床,穿好衣服,一人拿一個煮熟的粽子,剝去粽葉,瞧,煮熟的粽子棱角分明,晶瑩剔透,淡淡的黃,油油的亮,芳香四溢。一口咬下去,唇齒間發出“呷呷”的響聲,咀嚼起來,粽子在舌尖和牙齒間翻滾,那么軟、那么黏、那么糍、那么香,咬不爛,嚼不碎,彈性十足,芳香四溢,唇齒飄香,真是一種享受!
又到端午節,又是粽香飄,漂泊在異鄉的我,思念母親包的粽子,更思念家鄉的母親。
又是一年粽飄香初中(熱門15篇)篇五
離端午節還有好幾天,超市就已經在最顯著的位置上堆滿了各種口味的粽子。粽子制作典雅,精巧,如可人的女子一般,給人一種想擁有的沖動。
淡淡的音樂在超市里飄蕩,游離,透著一絲頹廢和蒼涼,勾起人無盡的遐思。我站在冷藏柜前,心游離著,腳步踟躕著,眼睛卻在粽堆里漫不經心地尋找著。
尋覓了好久,最終還是失望地走開了。盡管面前的粽子玲瓏剔透,軟糯如玉,仿佛一口咬下去就會甜膩到心里,但卻少了一份天然與溫情!
我尋找的,正是遺落在時光深處的一份溫情。
小時候,每年的端午節,母親都要包幾斤糯米粽子給我們解饞。糯米是自家種的,天然環保,入口潤滑,回味悠長;粽葉是在大姨家采摘的,新鮮的葉子,如二月初綻的新綠,捧到手里就有了小小的喜悅。
這份喜悅,是記憶里永不凋謝的三月。即使花謝了,柳枝蕭條了,歲月溜走了,這喜悅依然還在。
端午節的.前一天,母親放下所有的農事,換上干凈的衣服,將煮好的粽葉拿到天井里,又將稱好的糯米用筲箕淘洗干凈,然后瀝干水分,調好食用堿,一并拿到天井里待用。
又是一年粽飄香初中(熱門15篇)篇六
好香啊!媽媽你在煮什么?”那是我第一次聞到粽子的氣味,從客廳跑到廚房里,扒拉著媽媽手里的活問媽媽,媽媽俯身輕聲對我說:“是粽子,小時候你可喜歡吃了,你不記得啦?”
原先小時候的我,早已吃過了這飄著葉子清香的食物了,卻因為年幼無知,沒有把其納入氣味清單里進行認知,當我開始對其進行認知時,已經是一個小學生了。粽子的味道是特殊的葉子味道,也是家鄉的味道,當然,這已經是離家上學之后才明了的事情了,過去對粽子的味道,都是對粽葉的感受。
父母帶著我去摘過幾次粽葉,是在鄉下的田地邊上,長著一簇簇看起來和田邊其它野草沒有太大區別的葉子,要說區別,區別或許在它們比其它野草的葉子要大許多,夠放得下一掬糯米,也夠包粽子的人將糯米嚴嚴實實包裹在其中。也就是這看起來不怎樣起眼的葉子,將我們平常會吃到的糯米變成了一個個三角形狀的粽子,每當端午節來臨之時,直接咬下去,或拌白糖,或拌其它的佐料,成為了節日必吃的食物。
端午節在我的家鄉,是吃粽子、賽龍舟的節日,亦是要祭奠屈原的節日。小時候是跟著父母去屈子文化園祭奠屈原,之后長大了一些,是自我背著書包騎著單車去那里祭奠屈原,總是能夠拿出紙筆在那里寫下一些給屈原的話。
又是一年粽飄香,聞著廚房里飄來的媽媽在煮的粽子香,回憶將我帶出去好遠,好遠。我又重新看見第一次聞到粽子氣味的自我,看見那個跟在爸爸媽媽身后去田邊摘粽葉的自我,看見每年從學校趕回來過端午節的自我,也看見帶著紙筆去屈子文化園里祭奠屈原的自我。她們和著粽子的香氣,重新回到了我的身邊。
又是一年粽飄香初中(熱門15篇)篇七
斜風,細雨。獨自倚在窗前,看著窗外細雨霏霏,遠處模糊的一片,五月紛飛的小雨,伴隨著粽葉的芳香,今年的端午節又如期而至。
異常的節日里,老天也在暗自垂淚,莫不是也在紀念那偉大的愛國詩人屈原么?
五月初五那一天,你站在江邊,充滿矛盾,你有多么期望能夠報效國家,可是,國君昏庸無能,不識人才。而你,眼睜睜的看著國土就要被侵蝕,卻無能為力。“長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艱”,你輕輕哀嘆,眼角流出難以掩飾的淚水。
大風狂吹,江水更加洶涌,拍打著江岸,你輕輕一躍,就此成為千古的傳奇。
從此,每年五月初五,人們都以賽龍舟、吃粽子的形式來緬懷這位愛國詩人。
端午,一個飽含懷念的節日;端午,一種掛滿期盼的民俗;在我心里,端午其實更是一個充滿愛意的日子。
這一天,粽子的幽香漂在千山萬水。
端午節的早晨,當我還沉浸在睡夢中時,一陣細心翼翼的腳步聲還是被我察覺到了。我不作聲,只聽見門被悄悄地推開了,在睡眼朦朧中,我看到了那個熟悉的不能再熟悉身影——媽媽。我不禁睜開眼睛,睡意全無。
“你怎樣醒了,是我吵到你了?”媽媽一臉歉意地問道。“沒有,媽媽。”我隱隱約約的看到表上顯示的才僅有五點鐘。“哦,今日是端午節,按照習俗,我得給你系上一根五彩線,避邪哪!”媽媽拿出一根五彩線,給我戴在手上,頓時,我的心里暖暖的,有一種踏實安全的感覺。“好了,你繼續睡吧。”媽媽轉身,打開門,隨即又輕輕地把門關上了。
看著手腕上的五彩線,我沒有了睡意,一根五彩線,寄托的是母親對我深深的祝福,而媽媽早早起來,就是為了能讓祝福能夠快點到達我身邊,這是一種多么深沉的愛啊!
最亮的燈在暗處,最真的愛藏于心海。
窗外的梔子花開了,潔白的花兒被雨水洗刷得更加圣潔。
又是一年粽飄香初中(熱門15篇)篇八
真的,一向到此刻,我實在沒有吃到那么好吃的粽子。
我記得,我很小很小的時候,在我的出身地沔城。每到五月端午節,挨家挨戶的人包粽子,吃粽子。在蓮花池看龍舟,是我們小孩子的最愛,那熱鬧的場面總會讓我們興奮幾天。我們總會跑去鄰居家“騙”粽子來吃,然后說幾句吉祥的話,弄的大家都很開心,粽香飄滿整個屋子,大家都沉浸在節日當中。于是在沔城,端午節就好像過年一樣。
包粽子的過程并不復雜。先是選上好的糯米反復的洗,洗干凈后,放到清水中泡半天,等到米軟了,跑的白白胖胖時,用煮成半熟的蘆葦葉,把糯米包在圓錐形,最終放到蒸籠里蒸。
有些粽子,還會在里面放一個紅紅的棗兒,白白的米里面就有了淡淡的紅色,那種味道,只可意會不可言傳啊!僅有你親自嘗一嘗,才能感覺的到。吃粽子時,就算平時再粗魯的人,也會很細心的解開捆粽子的繩子,拿著那香噴噴的粽子慢慢的品嘗。有時也會準備些糖蘸著吃,往往還沒嘗出味道,粽子便已經下肚了,于是嘴角一笑,心想:再吃一個吧!
自從搬到仙桃來了,就很少感覺的到端午節的熱鬧了。小時候都是媽媽親手做粽子,可是此刻,媽媽由于生意忙沒有時間做了,只能在商店里買著吃,可我卻覺得那些粽子都沒有媽媽包的好吃。又到一年粽香時,我最終又嘗到媽媽做的粽子了,那味道和以前一樣清晰,淡雅,使我又回想起小時候那些場景,讓我滿意而又懷念的笑了起來。
又是一年粽飄香初中(熱門15篇)篇九
荷花在池塘中綻開了笑臉,知了在大樹上歡樂地歌唱,不知不覺,一年一度的端午節到了,人們的臉上都帶著微笑,大街小巷都熱熱鬧鬧,超市里的粽子也賣的空空如也了。
聞著門前掛著的艾草香味,我和心靈手巧的奶奶一齊包粽子。首先,我從裝滿浸泡好的糯米的盆里盛出一小勺糯米,細心翼翼地放在碧綠的粽葉上,然后,用粽葉將里面的糯米包好,之后,用細繩左一圈右一圈地纏繞,將粽子纏的緊緊的,以防糯米灑出,就這樣,散發著清香的粽子做好了。我包的粽子是尖三角形的,外面裹著一層碧綠的粽葉,看起來美麗極了。正在我得意之時,小妹妹美滋滋的來到廚房,一把抓起已經做好的粽子,一搖一晃的扭到了客廳,將粽子送給了媽媽,媽媽看著我包的粽子,笑了起來,眼睛都彎成了月牙。
奶奶打開煤氣灶,藍色的火苗一下子鉆了出來,好像在舉行一場盛大的派對。盼呀盼,盼呀盼,煮著粽子的鍋里發出咕咚咕咚的聲音,小小火,慢慢煮,粽子的香氣鉆入我的鼻子,我感覺心都是甜的。看著盤子里煮好的粽子,我和妹妹都等不及啦,津津有味地吃了起來。吃著香香的粽子,我想起了偉大的愛國詩人屈原。這個異常的日子里,劃龍舟、吃粽子、掛艾草,都寄托著我們對他的深深懷念。他一向為民為國著想,懷著那顆愛國之心,為國奮斗。
時間就像一匹奔跑的小馬,陪伴著端午節,悄悄地離開了。
又是一年粽飄香初中(熱門15篇)篇十
那次我又來到桂花樹下,一陣微風拂過,桂花的香味撲鼻而來,香味還是那麼的迷人,那麼的令人陶醉,只可惜,吸吮桂花香味的人已經不是兩個了。
最喜歡夜晚,浩瀚的夜空和朦朧的月光永遠是那麼迷人,我和a坐在桂花樹下吃著剛烙好的桂花餅,哎,給我留點兒唄我天生要強。不,我還沒吃夠呢!我噘著小嘴,有些生氣。似乎天生就善解人意哎呀,我不吃啦,逗你玩呢!你還當真。說著,她把最后一塊兒餅放在了我的手里。一陣晚風吹來,有一絲涼意,我打了一個寒戰,但心是暖的。
文檔為doc格式。
又是一年粽飄香初中(熱門15篇)篇十一
我原以為,幸福只有在新華字典或百度上才能搜到,原來,幸福就是一家三口拿著粽子站在岸畔看龍舟。
打開那扇鐵脫落的大門,一座六十年的老房子,黑瓦青磚,古舊的園子里,圓木桌,一把晚清的雕花椅。
濃濃的粽香,伴著記憶,過濾了所有的喧囂和塵埃,貪戀這個清晨,徐徐的風,傳出幾年前的鐵軌,載我飄向遠方,婆娑成影,只待空去。
很久沒有回來,這里的生活用倆個字可以形容:簡單……曾經以為它的簡單,我離開了這個地方,而如今似有所悟,其實簡單是一種境界。
順著香味,進了屋,看到一個矮小的駝背,弓著身子,敏捷的做著粽餡兒,手舞足蹈。“外婆!”我放下行李,頓時覺得找了一種歸真的情愫。老人神采奕奕。
兒時喜歡趴在葡萄樹下聽外婆搖著蒲扇講故事,外婆坐在那把晚清的雕花椅上,神態自若,不減當年風采,外婆以前是大家閨秀,舉手投足間散發著貴族氣質,誰也沒想到,她會選擇與爺爺清平的生活在一起。
(一)黏韌而清香,別具風味。
由于左傾錯誤,艱難的歲月,似乎吃糧食也成問題的時代,外公特地稍人在城里買了粽子,連夜趕路,走了十里地,外婆說我品的不是粽子,是甜蜜的愛情……說著咧開嘴笑了,我才發現,原來外婆的牙齒已經光榮下崗了,她現在還能吃粽子吧?原來,愛情不是拉二胡瞎扯來的,而是山路走來的。
(二)結婚,香甜嫩滑,油潤而不膩。
一枚戒指套住了一個家庭。年輕時,一起漂泊奮斗的倆個人,相互依靠,不離不棄,攜手并進。幸福就是習慣另一個人的壞習慣,而不是黑人在黑夜里捉烏鴉般遙不可及。
(三)生子,鄉情不變,鄉音不改,香味不斷!
看龍舟、沐龍須水、吃粽子,緬懷屈子、偷閑出游,選擇端午節,出游肇慶古城,自然是奔著粽子之王--裹蒸粽而去,一家三口,特地在廣東看龍舟,相親相愛的一家人,蜜蜜的粽子香,幸福的味道……我原以為,幸福只有在新華字典或百度上才能搜到,原來,幸福就是一家三口拿著粽子站在岸畔看龍舟。
(四)最浪漫的事,糯而不爛、肥而不膩、肉嫩味香、咸甜適中,入口甘美。外婆與外公年輕的時候去過湖州,她說既不清了那邊好像有個古色古香的烏鎮,簡單純樸的民風,小橋流水,青石布衣,那種感覺,就像糯而不爛、肥而不膩、肉嫩味香、甜在嘴上,美在心里。
外公和外婆把他們的愛包在粽子里,他們的愛情就像包在粽子里的餡兒,外形簡單純樸,打開后不偏不倚,不離不棄,入味甘甜。
青青子葉,卷起濃濃的愛意,散發淡淡的幸福,品出純純的味道……。
又是一年粽飄香初中(熱門15篇)篇十二
今天是農歷五月初五,是中華民族傳統的端午節。端午節又叫端陽節、龍舟節,相傳是為了紀念愛國詩人屈原而來。端午節這天,家家戶戶要吃粽子、吃“五黃”(黃瓜、黃鱔、黃魚、咸鴨蛋黃、雄黃酒),在門上懸掛菖蒲、艾葉等,有的地方還要劃龍舟。今天我就在蕭山日報小記者活動里好好體驗了一把包粽子的樂趣。
老師先發給我們每人兩片粽葉。粽葉長長的'、寬寬的、青綠色,帶著一股特有的植物清香。我們按照老師的示范,先把兩片粽葉略微交錯重疊在一起,然后在三分之一處折成漏斗狀,這“漏斗”里面就可以裝米和餡啦。
我們的第一項任務是包一個紅豆餡的粽子。老師拿來一盆拌好的粽子餡,里面有糯米、紅豆、白糖等很多料,我左手拿著剛才包了一半的粽葉,右手舀了滿滿一勺餡料,正好把剛才的“漏斗”填滿,接著把多余的粽葉折回蓋住“漏斗”包裹好,用老師發下來的粽繩在粽腰處扎緊并打結。哇!一個還像那么點回事的粽子就在我手上誕生啦!
接著的第二項任務是包一個肉粽。有了剛才初次成功的經驗,現在我就“輕車熟路”了:拿上兩張粽葉,在三分之一處折成漏斗狀,在“漏斗”中舀入一半糯米,然后放入豬肉餡料,再加上糯米把“漏斗”填滿,接著把多余的粽葉折回蓋住漏斗包裹好,用粽繩在粽腰處扎緊打結。嗯!這回比上次那個包得更好看一點了!
我興致勃勃地又包了第三個粽子,還是個肉粽,因為我喜歡吃肉粽。而且我覺得,端午節學習包粽子,既體驗了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習俗,又鍛煉了巧手能力,還品嘗了美味,真是一舉奪得啊!
又是一年粽飄香初中(熱門15篇)篇十三
我從來不知道桂花是那樣的嬌小,小小的淡淡的黃,卻發出很誘人的幽香,每次路過它,我總喜歡停下來,深呼吸,感受那一份濃濃的香將我熏倒,呵呵可是,我突然就聞不到了,才發覺,它已落了,好干脆,香不再了,我隨便的拾起一片落葉,幻想它曾經編織過的夢,漸漸的枯萎,模糊想到自己曾經的瘋狂,曾經的夢想,曾經的囈語,都變成了懷念,人去樓空今又是,幾時休?怎奈何?歲月笑世人多煩憂!
也該回學校了,離開了這里,去了另一個地方,就要笑著面對另一個我,繼續未完成的夢。
又是一年粽飄香初中(熱門15篇)篇十四
五月里我最期待的節日就是端午,到了端午家里總是會有做粽子。記得小時候,家里不富裕,平時吃不到粽子,也總是到端午媽媽才會給做一些。記得當時端午的時候,家里有了葦葉,然后家里就用糯米加蜜棗放進葦葉當中,然后包起來進入蒸籠里蒸熟。
記得當時家里包的粽子我最喜歡吃了,糯米很軟很香,粽子當中還有一顆大蜜棗在等著自己。當時一家人會在端午節一邊吃著粽子,一邊就著肉羹湯(箬山當地知名小吃)吃。
時間匆匆忙忙到了現在,人們生活水平得到了很大提升,粽子不再是端午節才有的食物了。基本上想吃就可以包起來吃,而且想吃什么餡的都可以有。可是慢慢地我發現平時吃粽子跟端午節吃粽子的氣氛與感覺是截然不同的。
我還是更愿意在端午吃粽子,眼看今年現在已經到了四月,再沒過多久我們就會步入五月了。到時候,我們就可以聞到香噴噴的粽子香氣。
“五月端午粽飄香,我心依然向往之”好詩好詩!
又是一年粽飄香初中(熱門15篇)篇十五
又是端午節。
爺爺圍著圍裙,在廚房忙碌著。旁邊還有幾個他的孫子孫女做他的助手,那幾個孫子孫女中就有我。爺爺是十里八鄉的名廚,做得一手好菜。
爺爺為了過好端午節,總是準備很長時間。農村里粽葉是不用買的,都是自己找。端午節前的幾個月爺爺就吩咐我們幾個孫子孫女在空閑時去河邊、山坡上剪回來粽葉,還說要剪大張的葉子,而且不能把葉子剪爛,我們姊妹幾個小心翼翼的把粽葉剪下來,回去交給爺爺,堂哥剪的葉子大張,比較完整,總得到爺爺的夸獎。爺爺又像寶貝一樣的把粽葉一張一張整齊的曬在簸箕里,又警告我們:“不許亂翻!”。晾曬干了妥當的收起來。為了粽葉我們有空就到處找,有時手還被刀子割傷了,有時身上搞得癢癢的,有時還會招來一頓責罵。記得有一次,我們和一位老奶奶搶粽葉,她年紀大了,自然搶不過我們,她好一頓臭罵我們。粽葉的數量要剪到爺爺說夠了才行。零零總總大約要剪一籃子,爺爺說端午節時包的粽子,村里的親朋好友都要送到。
端午節的前一天,爺爺就忙活開了,淘洗糯米,挑選大棗,剝花生米,燒洗火腿,把幾個月前晾曬干的粽葉煮一遍,在用水泡起來。每一道工序必定親自動手,我們幾個孫子孫女在一邊等待爺爺的吩咐,爺爺不時的喊道:拿個盆子,拎一桶水……爺爺在指揮我們,要忙活大半天。
端午節當天,天麻麻亮,爺爺咳嗽幾聲,起床了,開始了一天的忙碌。他開始生火,我們也陸續起床。爺爺叫我們把昨天準備好的東西,一股腦的搬在大桌子上放起,找來繩子、剪子開始指導我們包粽子。爺爺制作的粽子每年都是兩種口味,咸味和甜的,咸味的就只裝一點兒火腿肉,甜味的一個粽子放一個大棗,兩粒花生米,三四粒葡萄干。爺爺教我們折疊粽葉,系繩子,我們幾個小孩認真的學起來,我們雖是爺爺手把手教的“徒弟”,但沒一個人包的粽子樣子有爺爺的好看,爺爺還總是夸我,說我包的比堂哥、堂姐、妹妹他們包的好看,他們還不服氣,說爺爺偏心眼。
在一陣歡聲笑語中,粽子已經像小山一樣堆了兩盆。這些粽子奇形怪狀,爺爺還一個勁的說:“包得好”。爺爺把粽子按照口味蒸在大蒸籠里,我們就在灶膛里使勁的加柴燒火,把火燒得旺旺的,希望可口的粽子快些熟。炎炎夏日,再又燒柴,往往是汗流浹背,可沒一個人離開粽子的視線,心里想的,眼里看的都是粽子。
又一陣歡聲笑語,爺爺宣布——粽子熟了!大堂哥總是第一個跳起來忙去摘蒸籠蓋子,搶粽子吃,好幾次還燙著手。蒸籠一打開,一股清香的粽葉味和著糯米的香味撲鼻而來,那味道聞起來比吃起來香。
粽子熟了,爺爺先給我們解饞。吃完了,爺爺又要我們挨家給親朋好友送粽子,我們姊妹全派上用場,爺爺按照人數多少,分好粽子,讓我們去送。去到別人家時,還叫我們說:“這是我爺爺親手包的粽子,請你們嘗嘗”,臨走時爺爺還叮囑一定要說這句話。我當時還小,不知道爺爺為什么要叮囑好幾遍,嘴上答應:好,心里想:真煩。
去送粽子是件令人高興的事,每去一家他們都會給我們一些瓜子、水果糖之類吃的東西,對于孩子,自然是高興的。連蹦帶跳送了一家又一家,每一家他們都會說同樣的話:“回家后,告訴你爺爺,多謝他老人家還想著我們”,當時我十分不解,送來送去真麻煩,爺爺總是說:“你們還小,不懂,你們照做就是了”。
這樣忙碌而快樂的端午節,一直持續到我讀完小學六年級。讀初一時,我到一個離家遠的學校讀書去了,堂哥、堂姐們有的到異地求學了,有的也和我一樣到離家遠的學校讀書去了。后來爺爺說他年歲大了,70多了,勞累不動了,他的孫子孫女大多傳承了他的手藝,讓他們各家自己包吧。熱鬧而忙碌的端午節在我們的生活中劃上了句號。
一年以后。
爺爺在一個炎炎的夏日,離我們而去,拋下我們回歸大自然。我記得那是端午節后十天左右。我從學校回到家,爺爺已經平靜的躺在棺木中,像他平時熟睡的樣子,我輕聲喊了幾聲,爺爺已經聽不見了。
多年以后,我們都長大成人了。
如今我明白了爺爺為什么要在端午節給親朋好友送親手包的粽子。他的心里裝著太多的親情友情,親情友情讓他無法割舍。爺爺教兒孫們包粽子是想讓兒孫們傳承中華傳統節日的文化。
后來我們姊妹幾個,如果端午節在家團聚,都要親自動手包粽子,包粽子時總提起爺爺教我們包粽子的事,這些事說了一遍又一遍,永遠有滋有味。仿佛爺爺還在跟兒孫們歡聲笑語的包奇形怪狀的粽子。
參加工作后,離家更遠了,沒再包過一次粽子,都是到超市買現成的 。如今超市里有多種品牌的粽子,口味也更多,但已然找不到當年孩子時吃粽子的味道,也沒了當年那種熱烈的氣氛。
十多年過去了,那種包粽子的場景又浮現在我的眼前,那種忙碌熱鬧的場面又勾起了我對爺爺的思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