優秀作文是在寫作過程中,通過運用正確的語言表達和合理的邏輯思維,表達出深入的思考和獨到的見解。接下來,小編為大家推薦了一些被廣大學子認可的優秀作文范文,希望能夠給大家帶來一些啟示。
我欣賞故宮(熱門22篇)篇一
長春書屋,在養性殿西南。
花鳥引機緒;
詩書蘊道荄。
——佚名題長春書屋。
閑尋綺思千花雨;
靜想高岑六義清。
——佚名題長春書屋。
轉諦在語言而外;
悟機得真實之中。
——佚名題故宮妙蓮華室。
青蓮法界本清凈;
白毫相當常滿圓。
——佚名題故宮妙蓮華室。
我欣賞故宮(熱門22篇)篇二
養性殿位于寧壽宮后的養性門內。為寧壽宮后寢主體建筑之一。清乾隆三十七年(1772)仿內廷養心殿建造,體量略小,平面布局特殊。殿為黃琉璃瓦歇山頂,面闊3間,每間以方柱支撐,隔為9間,前接卷棚抱廈4間。明間、次間開門,原為三交六椀菱花槅扇,現為玻璃門窗,明間4扇,余各2扇。進深4間,室內隔為小室數間,曲折廻環。明間前后開門,中設寶座,頂置八角渾金蟠龍藻井,片金升降龍天花。左右置板墻與東西次間相隔,墻各辟門,對稱而設,門楣之上置毗廬帽。東暖閣分為前后兩組空間,前曰明窗,后曰隨安室,室東懸“儼若思”匾,皆乾隆皇帝御筆。西暖閣隔為數間小室,北室為佛堂,建仙樓兩層,內置佛塔、佛像,肅穆有制;南室稱長春書屋。盡間仿養心殿三希堂制辟為墨云室,因畢沅進古墨而定名。西山墻外耳房仿養心殿梅塢而建,與殿相通,取名香雪堂。內以白石依墻堆砌山景,南面開窗,西、北、東三面彩繪壁畫,西山墻辟小窗可觀寧壽宮花園一角。養性殿作為太上皇帝寢宮,原為和璽彩畫。光緒年間慈禧太后居樂壽堂時,曾在養性殿東暖閣進早、晚膳。此殿在光緒十七年重修后,除墨云室仍為和璽彩畫外,其它均改為蘇式彩畫。
花鳥引機緒;
詩書蘊道荄。
——佚名題養性殿。
太和道共養;
純嘏性彌敦。
——乾隆題養性殿東暖閣。
蜃窗日暖蘭噴霧;
雞樹風輕玉靄春。
——佚名題養性殿。
優游茀祿咸宜,寶箓日增侔岱華;
昌熾壽耆彌固,瑤躔春茂式璣衡。
——乾隆題養性殿。
我欣賞故宮(熱門22篇)篇三
云光樓位于寧壽宮花園第四進院落的西南隅,樓內匾額曰“養和精舍”。清乾隆三十七年(1772)建,形制仿自建福宮花園的“玉壺冰”。云光樓平面呈曲尺形,西倚宮墻,自北向南又折而向東。上下兩層,上頂北側為歇山頂,東側則為硬山頂。前檐出廊,上層北側以石橋與院內假山相通,東側外接上下兩層游廊與萃賞樓相接。樓前有假山蜿蜒橫過,主峰建一亭名碧螺亭,平面為五瓣梅花形,形式獨特。樓內東側設佛堂,有匾額曰“西方極樂世界安養道場”。乾隆、嘉慶兩位皇帝均有《養和精舍》詩詠。
一龕古佛鐘魚寂;
半榻天風衣袂寒。
——佚名題云光樓。
四壁圖書鑒今古;
一庭花木驗農桑。
——佚名題云光樓。
春鳥有言率和樂;
上林無樹不森沉。
——佚名題云光樓。
我欣賞故宮(熱門22篇)篇四
咸福宮為內廷西六宮之一。建于明永樂十八年(1420),初名壽安宮。嘉靖十四年(1535)更名為咸福宮。清康熙二十二年(1683)重修,光緒二十三年(1897)又加修整。咸福宮為兩進院,正門咸福門為琉璃門,內有4扇木屏門影壁。前院正殿額曰“咸福宮”,面闊3間,黃琉璃瓦廡殿頂,形制高于西六宮中其它五宮,與東六宮相對稱位置的景陽宮形制相同。前檐明間安槅扇門,其余為槅扇檻窗,室內井口天花。后檐僅明間安槅扇門,其余為檐墻。殿內東壁懸乾隆皇帝《圣制婕妤當熊贊》,西壁懸《婕妤當熊圖》。山墻兩側有卡墻,設隨墻小門以通后院。殿前有東西配殿各3間,硬山頂,各有耳房。后院正殿名“同道堂”,面闊5間,硬山頂,東西各有耳房3間。前檐明間安槅扇門,設簾架,余間為支摘窗;后檐墻不開窗。室內設落地罩隔斷,頂棚為海墁天花。殿內東室匾額為“琴德簃”,曾藏古琴;西室“畫禪室”,所貯王維《雪溪圖》、米之暉《瀟湘白云圖》等畫卷都是董其昌畫禪室舊藏,室因此而得名。同道堂亦有東西配殿,堂前東南有井亭1座。咸福宮為后妃所居,前殿為行禮升座之處,后殿為寢宮,乾隆年間改為皇帝偶爾起居之處。嘉慶四年(1799)正月,乾隆皇帝崩,嘉慶帝住于咸福宮守孝,下令不設床,僅鋪白氈、燈草褥,以此宮為苫次,同年十月才移居養心殿。此后咸福宮一度恢復為妃嬪居所,道光帝琳貴人(莊順皇貴妃)、成貴妃、彤貴妃、常妃等都曾在此居住。道光三十年(1850),咸豐皇帝住于咸福宮為道光皇帝守孝,守孝期滿后仍經常在此居住。
天倪超萬象;
神氣領三元。
——乾隆題咸福宮。
敬順禔躬吉;
溫恭受福宜。
——乾隆題咸福宮。
我欣賞故宮(熱門22篇)篇五
翊坤宮,內廷西六宮之一,明清時為妃嬪居所。建于明永樂十八年(1420),始稱萬安宮,嘉靖十四年(1535)改為翊坤宮。清代曾多次修繕,原為二進院,清晚期將翊坤宮后殿改成穿堂殿曰體和殿,東西耳房各改一間為通道,使翊坤宮與儲秀宮相連,形成四進院的格局。正殿面闊5間,黃琉璃瓦歇山頂,前后出廊。檐下施斗拱,梁枋飾以蘇式彩畫。門為萬字錦底、五蝠捧壽裙板隔扇門,窗為步步錦支摘窗,飾萬字團壽紋。明間正中設地平寶座、屏風、香幾、宮扇,上懸慈禧御筆“有容德大”匾。東側用花梨木透雕喜鵲登梅落地罩,西側用花梨木透雕藤蘿松纏枝落地罩,將正間與東、西次間隔開,東西次間與梢間用隔扇相隔。殿前設“光明盛昌”屏門,臺基下陳設銅鳳、銅鶴、銅爐各一對。溥儀遜帝時曾在正殿前廊下安設秋千,現秋千已拆,秋千架尚在。東西有配殿曰延洪殿、元和殿,均為3間黃琉璃瓦硬山頂建筑。后殿體和殿,清晚期連通儲秀宮與翊坤宮時,將其改為穿堂殿。面闊5間,前后開門,后檐出廊,黃琉璃瓦硬山頂。亦有東西配殿,前東南有井亭1座。光緒十年慈禧五十壽辰時移居儲秀宮,曾在此接受朝賀。光緒帝選妃也在此舉行。
德茂椒涂綿福履;
教敷蘭掖集嘉祥。
——乾隆題翊坤宮。
彩云寶樹瓊田繞;
仙露琪花碧間香。
——佚名題翊坤宮。
寶琴瑤瑟,蟠桃千歲果;
琪花芝草,溫樹四時春。
——乾隆題翊坤宮。
松牖樂春長,既安且吉;
蘭陔宜晝永,曰壽而康。
——佚名題翊坤宮。
我欣賞故宮(熱門22篇)篇六
壽康宮,位于內廷外西路,慈寧宮西側。清雍正十三年(1735)始建,至乾隆元年(1736)建成,嘉慶二十五年(1820)、光緒十六年(1890)重修。壽康宮南北三進院,院墻外東、西、北三面均有夾道,西夾道外有房數間。院落南端壽康門為琉璃門,門前為一個封閉的小廣場,廣場東側是徽音右門,可通慈寧宮。壽康門內正殿即壽康宮。殿坐北朝南,面闊5間,進深3間,黃琉璃瓦歇山頂,前出廊,明間、次間各安三交六椀菱花槅扇門4扇,梢間為三交六椀菱花槅扇檻窗各4扇,后檐明間與前檐明間相同,其余開窗。殿內懸乾隆皇帝御書“慈壽凝禧”匾額,東西梢間辟為暖閣,東暖閣是皇太后日常禮佛之佛堂。殿前出月臺,臺前出三階,中設御路石,月臺左右亦各出一階。壽康宮東西配殿面闊各3間,黃琉璃瓦硬山頂,前出廊。東配殿明間安槅扇門,西配殿明間槅扇、風門為后來改裝。次間均為檻窗,每間用間柱分為兩組,窗欞均為一抹三件式。兩配殿南設耳房,北為連檐通脊廡房,與后罩房相接。壽康宮以北是第二進院,后殿為壽康宮的寢殿,額曰:“長樂敷華”,有甬道與壽康宮相連。殿面闊5間,進深3間,黃琉璃瓦歇山頂。前檐出廊,明間安步步錦槅扇、玻璃風門,次、稍間安窗,上為步步錦窗格,下為玻璃方窗。室內以槅扇分為5間。后檐明間開槅扇門,接疊落式穿堂,直達后罩房。壽康宮為清代太皇太后、皇太后居所,太妃、太嬪隨居于此,皇帝每隔兩三日即至此行問安禮。乾隆朝孝圣憲皇太后、嘉慶朝穎貴太妃、咸豐朝康慈皇太后都曾在此頤養天年。孝圣憲皇太后去世后,乾隆皇帝仍于每年圣誕令節及上元節前一日至壽康宮拈香禮拜,瞻仰寶座,以申哀慕之情。
玉琯應陽春,祥開南極;
璇宮呈麗景,慶洽西池。
——乾隆題壽康宮。
玉琯:玉管、玉律,古以律管候應四時節氣;璇宮:即璇機玉衡,古測天文之器。
慶葉瑤圖,融和開壽域;
祥呈閬苑,熙皞樂康衢。
——乾隆題壽康宮。
光華呈愛日;
仁壽遍和風。
——乾隆題壽康宮。
歡心依日永;
樂志愿春和。
——乾隆題壽康宮。
鳳集桐花來絳闕;
鶴銜桃實自丹山。
——乾隆題壽康宮。
四海為家欽養志;
萬年介祉永承歡。
——乾隆題壽康宮。
金盤露滿瑤華麗;
丹粟祥凝鶴算綿。
——乾隆題壽康宮。
福集璇圖天永錫;
祥開綺甲日重光。
——乾隆題壽康宮。
我欣賞故宮(熱門22篇)篇七
長春宮,內廷西六宮之一,明永樂十八年(1420)建成,初名長春宮,嘉靖十四年(1535)改稱永寧宮,萬歷四十三年(1615)復稱長春宮。清康熙二十二年(1683)重修,后又多次修整。咸豐九年(1859)拆除長春宮的宮門長春門,并將啟祥宮后殿改為穿堂殿,咸豐帝題額曰“體元殿”。長春宮、啟祥宮兩宮院由此連通。長春宮面闊5間,黃琉璃瓦歇山式頂,前出廊,明間開門,隔扇風門,竹紋裙板,次、梢間均為檻窗,步步錦支窗。明間設地屏寶座,上懸“敬修內則”匾。左右有簾帳與次間相隔,梢間靠北設落地罩炕,為寢室。殿前左右設銅龜、銅鶴各1對。東配殿曰綏壽殿,西配殿曰承禧殿,各3間,前出廊,與轉角廊相連,可通各殿。廊內壁上繪有18幅以《紅樓夢》為題材的巨幅壁畫,屬清晚期作品。長春宮南面,即體元殿的后抱廈,為長春宮院內的戲臺。東北角和西北角各有屏門一道,與后殿相通。后殿曰怡情書史,與長春宮同期建成,面闊5間,東西各有耳房3間。東配殿曰益壽齋,西配殿曰樂志軒,各3間。后院東南有井亭1座。此宮明代為妃嬪所居,天啟年間李成妃曾居此宮。清代為后妃所居,乾隆皇帝的孝賢皇后曾居住長春宮,死后在此停放靈棺。同治年至光緒十年(1884),慈禧太后一直在此宮居住。
麟游鳳舞中天瑞;
月朗風和大地春。
——康熙題長春宮。
西山濃翠迎朝爽;
南陸微薰送午涼。
——佚名題長春宮。
萬象皆春入鳳琯;
八方向化轉鴻鈞。
——乾隆題長春宮。
山靜都涵仁壽意;
星羅喜見會同歸。
——佚名后題長春宮。
月傍九霄,眾星齊北拱;
山呼萬歲,爽靄自西來。
——慈禧題長春宮。
我欣賞故宮(熱門22篇)篇八
頤和軒為紫禁城東北隅寧壽宮后區中路建筑之一,南有樂壽堂,北為景祺閣,軒與閣之間有穿廊相連,形成工字殿。頤和軒建于乾隆三十七年(1772),嘉慶七年(1802)、光緒十七年(1891)兩次重修。頤和軒面闊7間,進深1間,單檐歇山式頂,覆黃琉璃瓦。前檐出抱廈5間,后檐出抱廈3間。除前檐抱廈外,余各間均出廊。前檐抱廈明間、東西次間開敞,形成較深遠的前出廊,東西稍間裝板墻,南面為檻墻、支摘窗。軒明間為五抹頭槅扇門,次間為檻窗,上為步步錦支窗,下為方玻璃屜窗。稍間為步步錦支摘窗。后檐抱廈次間、山面軒稍間、盡間均為檻窗。明間有穿廊3間,北接景祺閣,穿廊明間東西向開門,可通軒北東西兩小院。軒東西山面廊南北封裝,設有小門,西廊外建有如亭及圍廊,形成小院。頤和軒前月臺左側設有日晷,月臺接甬路與樂壽堂相通,甬路兩側各設琉璃花池。軒兩側有游廊連接樂壽堂,廊壁鑲嵌敬勝齋帖石刻。
慶煙糺縵籠青瑣;
淑景和訚麗紫宸。
——佚名題頤和軒。
訚:悅;紫宸:殿名。
隨時自適天倪協;
即事多欣道味涵。
——佚名題頤和軒。
境是天然嬴繪畫;
趣含理要入精微。
——佚名題頤和軒。
靜延佳日春常盎;
茂對祥風景總宜。
——佚名題頤和軒。
景清神謐天常泰;
水趣山情靜可論。
——佚名題頤和軒。
趣為永哉暢外俗;
樂惟仁者寄于山。
——佚名題頤和軒。
樂在人和,肯寄高閑規宋殿;
壽同民慶,為申尊養托潘園。
——乾隆題頤和軒。
生意無邊,奏曲文禽皆玉琯;
真機可挹,交枝仙萼擁金鈴。
——佚名題頤和軒,
靜泰怡神,瑞靄光輝臨黼扆;
沖融契道,祥風藹吉暢文軒。
——佚名題頤和軒。
我欣賞故宮(熱門22篇)篇九
儲秀宮,內廷西六宮之一,明清時為妃嬪所居。始建于明永樂十八年(1420),原名壽昌宮,嘉靖十四年(1535)改曰儲秀宮。清代曾多次修葺,光緒十年(1884)為慶祝慈禧五十壽辰,耗費白銀63萬兩進行大規模整修,現存建筑為光緒十年重修后的形制。儲秀宮原為二進院,清晚期拆除了儲秀門及圍墻,并將翊坤宮后殿改為穿堂殿,稱體和殿,連通儲秀宮與翊坤宮,形成相通的四進院落。儲秀宮前廊與東西配殿前廊及體和殿后檐廊轉角相連,構成迴廊。迴廊墻壁上鑲貼的琉璃燒制的萬壽無疆賦是眾臣為祝慈禧壽辰所撰。儲秀宮為單檐歇山頂,面闊5間,前出廊。檐下施斗栱,梁枋飾以淡雅的蘇式彩畫。門為楠木雕萬字錦底、五蝠捧壽、萬福萬壽裙板隔扇門;窗飾萬字團壽紋步步錦支摘窗。內檐裝修精巧華麗。明間正中設地屏寶座,后置5扇紫檀嵌壽字鏡心屏風,上懸“大圓寶鏡”匾。東側有花梨木雕竹紋裙板玻璃隔扇,西側有花梨木雕玉蘭紋裙板玻璃隔扇,分別將東西次間與明間隔開。東次、梢間以花梨木透雕纏枝葡萄紋落地罩相隔;西次、梢間以一道花梨木雕萬福萬壽紋為邊框內鑲大玻璃的'隔扇相隔,內設避風隔,西梢間作為暖閣,是居住的寢室。儲秀宮的庭院寬敞幽靜,兩棵蒼勁的古柏聳立其中,殿臺基下東西兩側安置一對戲珠銅龍和一對銅梅花鹿,為光緒十年慈禧五十大壽時所鑄。東西配殿為養和殿、緩福殿,均為面闊3間的硬山頂建筑。后殿為麗景軒,面闊5間,單檐硬山頂,有東西配殿曰鳳光室、猗蘭館。慈禧入宮后曾居住儲秀宮后殿,并在此生下同治皇帝。光緒十年慈禧五十大壽時又移居儲秀宮,并將后殿定名為麗景軒。
云鶴有奇翼;
瑤花無塵根。
——乾隆題儲秀宮。
琪花銀樹三千界;
霞彩瑤臺十二層。
——佚名題儲秀宮。
彩云長繞甘泉樹;
淑景初臨建始花。
——乾隆題儲秀宮。
雙闕晴煙籠菡萏;
九城初日照蓬萊。
——乾隆題儲秀宮。
龍銜寶蓋承朝旭;
鳳吐流蘇帶晚霞。
——佚名題儲秀宮。
萬象曉歸仁壽鏡;
百花春隔景陽鐘。
——佚名題儲秀宮。
庭小有竹春常在;
山靜無人水自流。
——佚名題儲秀宮。
錦繡春明花富貴;
瑯玕書報竹平安。
——佚名題儲秀宮。
百福屏開,九天迎瑞靄;
五云景麗,萬象入春臺。
——乾隆題儲秀宮。
瑞集瑤圖,融和開壽宇;
祥呈閬花,熙皞樂康衢。
——乾隆題儲秀宮。
龍影玉柯聯,花明御路;
鸞聲珠履玉,日瓦天衢。
——佚名題儲秀宮。
龍影:皇帝的身影;鸞聲:車鈴聲。
我欣賞故宮(熱門22篇)篇十
壽安宮位于內廷外西路壽康宮以北,英華殿以南。始建于明代,初名咸熙宮,嘉靖四年(1525)改稱咸安宮。清初沿明制,雍正年間在此興辦咸安宮官學,乾隆十六年(1751)咸安宮官學移出。同年,乾隆皇帝為慶賀皇太后六十壽誕,將此宮修葺一新后改稱壽安宮。乾隆二十五年(1760),為皇太后七十圣壽慶典,在院中添建一座3層大戲臺。嘉慶四年(1799)將戲臺拆除,扮戲樓改建為春禧殿后卷殿。壽安宮南北長107米,東西寬78米,總占地面積8400平方米,前后分為三進院落,東西各有跨院。正門壽安門為隨墻琉璃門3座,當中門內設四扇木屏門照壁1座,上覆黃琉璃瓦頂。第一進院正殿為春禧殿,舊建筑何時被毀不詳,現有建筑為1989年重建。此殿南向,面闊5間,黃琉璃瓦單檐歇山頂,明間開門,其余為檻窗。殿左右辟穿堂門,與第二進院相通。
中院正殿壽安宮面闊5間,進深3間,黃琉璃瓦歇山頂,明間退進1間,設步步錦槅扇門4扇,次間、梢間設檻窗。后檐明間開門,次間、梢間設檻窗。殿兩側山墻各出轉角延樓,環抱相屬,向南與春禧殿后卷殿兩山相連。壽安宮后為第三進院,院中疊石為山,東西各有3開間小殿,名為福宜齋、萱壽堂。壽安宮是皇太后及太妃、嬪等人的居所。明代仁圣太后、天啟年間乳媼客氏曾在此居住。乾隆年間,孝圣憲皇太后六十及七十歲圣壽節,乾隆帝都親率皇后、皇子、皇孫等人至此跪問起居,進茶侍膳,于堂前跳“喜起舞”賀壽,并于宮中設宴,王公、大臣及王妃、公主分坐于東西兩側延樓中,陪同賞戲。乾隆四十一年(1776),暢音閣戲臺修建完畢,次年皇太后逝世,壽安宮戲臺便逐漸荒廢。嘉慶四年(1799)奏準,拆去壽安宮戲臺,在扮戲樓位置建春禧殿后卷殿,用以收貯南府升平署之行頭、切末。
百福屏開,慶葉九如宏壽域;
五云麗景,恩敷萬象入春臺。
——佚名題壽安宮。
芝棟云霞麗;
蘭陔日月長。
——乾隆題壽安宮。
慶霄輝壽曜;
仙圃麗春光。
——乾隆題壽安宮。
鈞庭延淑景;
璇戺藹祥風。
——佚名題壽安宮。
洪范演疇征備福;
黃鐘肇律葉長生。
——乾隆題壽安宮。
鳳翥輝呈阿閣瑞;
珠聯景繪泰階符。
——乾隆題壽安宮。
紅梅翠竹天然畫;
妙理清機不盡吟。
——乾隆題壽安宮。
圖疇遞演京垓積;
律呂環生上下和。
——乾隆題壽安宮。
宜春苑滿恒春樹;
介壽筵開益壽花。
——乾隆題壽安宮。
靜里遠懷千古事;
意中常滿十分春。
——乾隆題壽安宮。
壽國樂舒長,韶成九奏;
安輿承悅豫,舞效三呼。
——乾隆題壽安宮。
香扆引祥風,序符清晏;
仙壺承愛日,景葉升恒。
——乾隆題壽安宮。
寶篆長生箓;
瑤屏集瑞圖。
——乾隆題壽安宮。
西池增寶箓;
南極耀珠躔。
——乾隆題壽安宮。
鳴豫葉云韶,頌集九如開壽域;
祝釐陳彩舞,歡聯萬象譜春臺。
——乾隆題壽安宮。
我欣賞故宮(熱門22篇)篇十一
太極殿,內廷西六宮之一,建于明永樂十八年(1420)。原名未央宮,因嘉靖皇帝的生父興獻王朱祐杬生于此,故于嘉靖十四年(1535)更名啟祥宮,清代晚期改稱太極殿。清代曾多次修葺。太極殿原為二進院,清后期改修長春宮時,將太極殿后殿辟為穿堂殿,后檐接出抱廈,并與長春宮及其東西配殿以轉角游廊相連,形成迴廊,東西耳房各開一間為通道,使太極殿與長春宮連接成相互貫通的四進院。太極殿面闊5間,黃琉璃瓦歇山頂,前后出廊。外檐繪蘇式彩畫,門窗飾萬字錦底團壽紋,步步錦支摘窗。室內飾石膏堆塑五福捧壽紋天花,系清末民初時所改。明間與東西次間分別以花梨木透雕萬字錦地花卉欄桿罩與球紋錦地鳳鳥落地罩相隔,正中設地屏寶座。殿前有高大的祥鳳萬壽紋琉璃屏門,與東西配殿組成一個寬敞的庭院。后殿為體元殿,黃琉璃瓦硬山頂,面闊5間,前后明間開門。后檐接抱廈3間,為長春宮戲臺。清光緒十年(1884),為慶慈禧五十壽辰,曾在此演戲達半月之久。明萬歷年間,乾清、坤寧兩宮火災,神宗朱翊鈞曾暫居啟祥宮。遜帝溥儀出宮前,同治帝瑜太妃曾居太極殿。
窗虛玉戺鋪花影;
簾靜金鉤裊篆煙。
——佚名題太極殿。
昭明三光,清和六合;
經營萬億,作成四時。
——慈禧題太極殿。
以仁義為巢,鳳儀阿閣;
與天人合機,象拱宸居。
——康熙題太極殿。
象拱宸居:傳晉成帝時臨邑王獻一象,知跪拜,言四方來朝之意。
我欣賞故宮(熱門22篇)篇十二
生歡喜心。
——乾隆題雨華閣。
善果皆歡喜;
香云普吉祥。
——乾隆題雨華閣。
三身具足根塵外;
萬法齊歸愿海中。
——乾隆題雨華閣。
花布妙香霏四種;
金涂杰閣觀諸天。
——雍正題雨華閣。
青蓮法界普清凈;
白毫相光離色空。
——乾隆題雨華閣。
靈鷲風香傳妙偈;
澄潭月皎印如真。
——乾隆題雨華閣。
妙會梵香三界上;
實參定印四天中。
——佚名題雨華閣。
寶界現莊嚴,云凝華鬘;
香臺開般若,雨散曼陀。
——乾隆題雨華閣。
般若慈源,遠通華海匯;
菩提覺路,妙轉圓。
——乾隆題雨華閣。
七寶共莊嚴,金光高映;
四花紛擁衛,香雨濃霏。
——乾隆題雨華閣。
妙果圓成,華海同歸無盡藏;
靈因凈證,珠宮常雨四時花。
——乾隆題雨華閣。
證最勝因,金界莊嚴歡喜地;
贊無量壽,寶輪擁護吉祥云。
——佚名題雨華閣。
我欣賞故宮(熱門22篇)篇十三
體元殿原為啟祥宮后殿,清咸豐九年(1859)將此殿改為前后開門的穿堂殿,咸豐御筆匾題曰“體元殿”。殿為黃琉璃瓦硬山頂,面闊5間,明間前后開門,次間、梢間為檻墻、支窗。室內各間安花罩虛隔,惟西梢間自成一室,有門與次間相通。東西各有耳房3間,中1間辟為通道,連通長春宮。殿后接抱廈3間,黃琉璃瓦卷棚頂,面北,與長春宮相對,為清晚期宮中唱戲之小戲臺,亦稱長春宮戲臺。
西山濃翠迎朝爽;
南陸微薰送午涼。
——乾隆題體元殿。
遜志好學以希圣;
自強不息以希天。
——乾隆題體元殿。
我欣賞故宮(熱門22篇)篇十四
一天,陽光明媚,我和團友們高高興興去游北京故宮博物院。導游安排的參觀路線是沿著故宮的中軸線游覽,先由南門進,也就是從*進,然后從北門出。
我們來到故宮的第一個門dd端門。導游解釋說:“清代時候,文武大臣上朝覲見皇帝時,就要在端門前,把自己的官服整理端正,然后才可進見皇上。聽到這個解釋,我自然地整理了一下自己的衣服和帽子。
“進端門時,摸一摸大紅門上的門釘,就是把福帶回家,大家都摸一摸。”導游邊帶著我們往前走邊解釋,當我們到了大紅門,看到門釘都抬高手去摸啊摸,笑嘻嘻地朝前走去。
一座高高的城墻出現在我們面前,我抬起頭仰望,這城墻大概有二十多米高吧,城門上寫著兩個大字“午門”。導游說這是以前人們把犯人拉出午門斬首指的就是這個門,看著午門兩個字心里有點發毛。
“三分看七分聽。”進故宮前導游就提醒我們要跟著她,認真聽。我們緊跟導游穿過午門,一路上邊認真聽她講各個地方的歷史,我很喜歡聽故宮得歷史故事,總是挨著導游的。
我們到了故宮的三大殿第一殿:太和殿,可惜是整個大殿都在大修。導游對我們說:“這是當時皇上面見文武大臣的殿。”導游給我們提了一個問題,“你們知道整個皇宮有多少間房子嗎?”大家都猜不到,導游告訴我們說:“整個故宮有九千九百九十九間半房子。為什么會出現半間房子呢?天上一萬間房子,皇帝不敢冒犯,就建了九千九百九十九間半房子。”
故宮第二殿是:保和殿,這是皇上親自監考的地方,誰中了狀元就能從這里騎馬掛花去游北京長安大街。
最后一個大殿是中和殿,那里是皇上休息的地方,我看見有一張金床,真是美麗極了。
我們就這樣興趣盎然地沿著故宮中軸線游覽著,等走出故宮北門時已是中午了,故宮真大啊!
當我走出故宮北門,我回頭眺望故宮,情不自禁地高贊一句:“雄偉壯觀的故宮,等我到北京讀大學,我會再來看你的。”
我欣賞故宮(熱門22篇)篇十五
保和殿,故宮外朝三大殿之一。位于中和殿后,建成于明永樂十八年(1420),初名謹身殿,嘉靖時遭火災,重修后改稱建極殿。清順治二年改為保和殿。保和殿面闊9間,進深5間,建筑面積1240平方米,高29.5米。屋頂為重檐歇山頂,上覆黃色琉璃瓦,上下檐角均安放9個小獸。上檐為單翹重昂七踩斗栱,下檐為重昂五踩斗栱。內外檐均為金龍和璽彩畫,天花為瀝粉貼金正面龍。六架天花梁彩畫極其別致,與偏重丹紅色的裝修和陳設搭配協調,顯得華貴富麗。殿內金磚鋪地,坐北向南設雕鏤金漆寶座。東西兩梢間為暖閣,安板門兩扇,上加木質浮雕如意云龍渾金毗廬帽。建筑上采用了減柱造做法,將殿內前檐金柱減去六根,使空間寬敞。保和殿于明清兩代用途不同,明代大典前皇帝常在此更衣,清代每年除夕、正月十五,皇帝賜外藩、王公及一二品大臣宴,賜額駙之父、有官職家屬宴及每科殿試等均于保和殿舉行。每歲終,宗人府、吏部在保和殿填寫宗室滿、蒙、漢軍以及各省漢職外藩世職黃冊。清順治三年(1646)至十三年(1656),順治帝福臨曾居住保和殿,時稱“位育宮”,大婚亦在此舉行。康熙自即位至八年(1669)亦居保和殿,時稱“清寧宮”。二帝居保和殿時,皆以暫居而改稱殿名。清代殿試自乾隆年始在此舉行。
凝鼎銘而當陽,圣箓同符日月;
握乾樞以御極,泰階共仰星云。
——乾隆題保和殿。
祖訓昭垂,我后嗣子孫,尚克欽承有永;
天心降鑒,惟萬方臣庶,當思容保無疆。
——乾隆題保和殿。
我欣賞故宮(熱門22篇)篇十六
體和殿位于西六宮的翊坤宮之后,原為翊坤宮的后殿,清光緒年間將此殿改為前后開門的穿堂殿,名曰“體和殿”。殿為黃琉璃瓦硬山頂,面闊5間,前后開門。東2間相連,慈禧太后居住儲秀宮時曾在此進膳。中間為過道,可出入。西2間亦連通,為飯后飲茶休息室。殿之東西耳房各有1間辟為通道,可連通翊坤、儲秀兩宮。殿前有東西配殿,東南有井亭1座。后檐出廊,東西兩側接游廊,北轉與儲秀宮東西配殿相連。該殿現為宮廷生活原狀陳列。
九有慶光華,日月所照;
三無昭怙冒,天地同流。
——康熙題體和殿。
日映東方,光華被藝圃;
源流北海,沆瀁挹文瀾。
——慈禧題體和殿。
我欣賞故宮(熱門22篇)篇十七
乾清宮,內廷后三宮之一。始建于明代永樂十八年(1420),明清兩代曾因數次被焚毀而重建,現有建筑為清代嘉慶三年(1798)所建。乾清宮為黃琉璃瓦重檐廡殿頂,座落在單層漢白玉石臺基之上,連廊面闊9間,進深5間,建筑面積1400平方米,自臺面至正脊高20余米,檐角置脊獸9個,檐下上層單翹雙昂七踩斗栱,下層單翹單昂五踩斗栱,飾金龍和璽彩畫,三交六椀菱花隔扇門窗。殿內明間、東西次間相通,明間前檐減去金柱,梁架結構為減柱造形式,以擴大室內空間。后檐兩金柱間設屏,屏前設寶座,寶座上方懸“正大光明”匾。東西兩梢間為暖閣,后檐設仙樓,兩盡間為穿堂,可通交泰殿、坤寧宮。殿內鋪墁金磚。殿前寬敞的月臺上,左右分別有銅龜、銅鶴,日晷、嘉量,前設鎏金香爐4座,正中出丹陛,接高臺甬路與乾清門相連。乾清宮建筑規模為內廷之首,作為明代皇帝的寢宮,自永樂皇帝朱棣至崇禎皇帝朱由檢,共有14位皇帝曾在此居住。由于宮殿高大,空間過敞,皇帝在此居住時曾分隔成數室。據記載,明代乾清宮有暖閣9間,分上下兩層,共置床27張,后妃們得以進御。由于室多床多,皇帝每晚就寢之處很少有人知道,以防不測。皇帝雖然居住在迷樓式的宮殿內,且防范森嚴,但仍不能高枕無憂。據記載,嘉靖年間發生“壬寅宮變”后,世宗移居西苑,不敢回乾清宮居住。萬歷帝的鄭貴妃為爭皇太后鬧出的“紅丸案”、泰昌妃李選侍爭做皇后而移居仁壽殿的“移宮案”,都發生在乾清宮。明代乾清宮也曾作為皇帝守喪之處。清代康熙以前,這里沿襲明制,自雍正皇帝移住養心殿以后,這里即作為皇帝召見廷臣、批閱奏章、處理日常政務、接見外藩屬國陪臣和歲時受賀、舉行宴筵的重要場所。一些日常辦事機構,包括皇子讀書的上書房,也都遷入乾清宮周圍的廡房,乾清宮的使用功能大大加強。雍正元年曾下詔,密建皇儲的建儲匣存放乾清宮“正大光明”匾后。康熙、乾隆兩朝這里也曾舉行過千叟宴。
克寬克仁,皇建其有極;
惟精惟一,道積于厥躬。
——乾隆題乾清宮。
表正萬邦,慎厥身修思永;
弘敷五典,無輕民事惟艱。
——康熙題乾清宮。
學騎墜地杖龍駒,試劍殺妃傷長女,君王神武是何帝;
命相年達十余輩,理財添餉千萬兩,政府昏橫過暴秦。
——李巖題乾清宮暖閣。
暖閣,在乾清宮側,舊時為防寒而從大屋分隔出的小間稱暖閣。本聯為闖王部將李巖因長公主為崇禎砍傷有感而發。
我欣賞故宮(熱門22篇)篇十八
齋宮位于紫禁城東六宮之南,毓慶宮西,為皇帝行祭天祀地典禮前的齋戒之所。明代和清前期,祭天祀地前的齋戒均在宮外進行。康熙后期,諸王子儲位之爭激烈,最終皇四子胤禛取得了皇位,同時也為自己樹立了政敵。胤禛即位后,宮廷內部的斗爭仍十分激烈,雍正帝為確保平安,于清雍正九年(1731)在紫禁城內興建齋宮,將祭祀天地前的齋戒儀式改在宮中進行。齋宮系前朝后寢兩進的長方形院落。前殿齋宮,面闊5間,黃琉璃瓦歇山頂,前出抱廈3間,明間、兩次間開隔扇門,兩梢間為檻窗。殿內正中上懸乾隆御筆“敬天”匾。室內渾金龍紋天花,正中為八角形渾金蟠龍藻井。東暖閣為書屋,西暖閣為佛堂。東西各有配殿3間。正殿左右轉角廊與配殿前廊相連,形成三合院帶轉角的格局。后寢宮初名孚颙殿,后改為誠肅殿,面闊7間,黃琉璃瓦歇山頂。殿東西耳房各2間。東西各設游廊11間,與前殿相接。凡祭天祀地及祈谷、常雩大祀前,皇帝致齋于此。遇皇帝宿齋宮,恭設齋戒牌、銅人于齋宮丹陛左側。齋戒日,皇帝與陪祀大臣佩戴齋戒牌,各宮懸齋戒木牌于簾額。齋戒期間,不作樂,不飲酒,忌辛辣。
克踐厥猷,聰聽祖考之彝訓;
無斁康事,先知稼穡之艱難。
——雍正題齋宮正殿寶座。
一編金鑒懷無逸;
五夜銅簽警未央。
——雍正題齋宮東室。
午夜端居欽曰旦;
寅衷昭事格維馨。
——雍正題齋宮寢宮。
吉蠲致敬先三日;
昵格維誠矢一心。
——乾隆題齋宮寢宮。
洗心宥密欽羲傳;
致德精明稟禮經。
——雍正題齋宮寢宮。
一念純誠昭格本;
萬緣清靜旦明中。
——乾隆題齋宮東暖閣。
天道欽崇永保命;
萬幾赦毖屢省成。
——雍正題齋宮東暖閣。
皓月空懸心鏡朗;
妙云擁抱智珠圓。
——雍正題齋宮西暖閣。
慎獨謹幾,旦明懷帝載;
思艱圖易,宵旰念民依。
——雍正題齋宮后殿。
我欣賞故宮(熱門22篇)篇十九
中和殿,故宮外朝三大殿之一,位于紫禁城太和殿、保和殿之間。始建于明永樂十八年(1420),明初稱華蓋殿,嘉靖時遭遇火災,重修后改稱中極殿,現天花內構件上仍遺留有明代“中極殿”墨跡。清順治元年(1644),清皇室入主紫禁城,第二年改中極殿為中和殿。殿名取自《禮記·中庸》:“中也者,天下之本也;和也者,天下之道也”之意。中和殿平面呈正方形,面闊、進深各為3間,四面出廊,金磚鋪地,建筑面積580平方米。屋頂為單檐四角攢尖,屋面覆黃色琉璃瓦,中為銅胎鎏金寶頂。殿四面開門,正面三交六椀槅扇門12扇,東、北、西三面槅扇門各4扇,門前石階東西各一出,南北各三出,中間為浮雕云龍紋御路,踏跺、垂帶淺刻卷草紋。門兩邊為青磚檻墻,上置瑣窗。殿內外檐均飾金龍和璽彩畫,天花為瀝粉貼金正面龍。殿內設地屏寶座。中和殿門窗的形制取自《大戴禮記》所述的“明堂”,避免了三座大殿的雷同。明清兩朝,太和殿舉行各種大典前,皇帝先在中和殿小憩,并接受執事官員的朝拜。凡遇皇帝親祭,如祭天壇、地壇,皇帝于前一日在中和殿閱視祝文,祭先農壇舉行親耕儀式前,還要在此查驗種子和農具。皇太后上徽號,皇帝在此閱視奏書。玉牒告成,恭進中和殿呈御覽,同時要舉行隆重的存放儀式。
仁壽握乾符,萬國車書會極;
中和綿鼎箓,九天日月齊光。
——乾隆題中和殿。
時乘六龍以御天,所其無逸;
用敷五福而錫極,彰厥有常。
——乾隆題中和殿。
我欣賞故宮(熱門22篇)篇二十
故宮是明清兩代的皇宮,也是世界上雄偉建筑之一。那么,它到底有多雄偉呢?今天就讓我們一起去探索一番吧。
首先是故宮三大殿。其中,最令人難忘的宮殿還是太和殿。一是因為它是三大殿中面積最大的宮殿;二是因為它還是做工最精細的宮殿。在湛藍的天空下,金黃色的琉璃瓦片房頂非常輝煌,殿檐斗拱、額枋、梁柱裝飾著彩色,十分漂亮。朱漆門在陽光下閃閃發亮,與臺基上的白色欄桿相互映襯,色彩鮮明,雄偉大方;三是因為這里是舉行重大典禮的地方,每到重要節日或大典都在這里舉辦,自然也就增添了一種肅穆之氛。
“前三殿”往后就到了“后三宮”,乾清宮、交泰殿和坤寧宮,這里雖然結構與前三殿基本一樣,但莊嚴的氣息猶為減少,彩色圖案也以龍為主變成了以鳳為主,這是因為內廷由皇后掌管,所以就有了很多鳳的彩畫。古代勞動人民的智慧讓我感到無比震撼。
再向后走,就到了御花園。這是皇子與公主玩耍的地方,雖然面積不大,卻毫無違和感,這里的景色非常美,步入其中,仿佛是走進了蘇州園林。
再看課本上故宮平面圖,房間是那么多,數不勝數。故宮建筑是那么雄偉壯麗,一切井然有序,我再次為勞動人民點一個贊。
我欣賞故宮(熱門22篇)篇二十一
太和殿,俗稱“金鑾殿”,位于紫禁城南北主軸線的顯要位置,明永樂十八年(1420)建成,稱奉天殿。嘉靖四十一年(1562)改稱皇極殿。清順治二年(1645)改今名。自建成后屢遭焚毀,又多次重建,今天所見為清代康熙三十四年(1695)重建后的形制。太和殿面闊11間,進深5間,建筑面積2377平方米,高26.92米,連同臺基通高35.05米,為紫禁城內規模最大的殿宇。其上為重檐廡殿頂,屋脊兩端安有高3.4米、重約4300公斤的大吻。檐角安放10個走獸,數量之多為現存古建筑中所僅見。太和殿的裝飾十分豪華。檐下施以密集的斗栱,室內外梁枋上飾以和璽彩畫。門窗上部嵌成菱花格紋,下部浮雕云龍圖案,接榫處安有鐫刻龍紋的鎏金銅葉。殿內金磚鋪地,明間設寶座,寶座兩側排列6根直徑1米的瀝粉貼金云龍圖案的巨柱,所貼金箔采用深淺兩種顏色,使圖案突出鮮明。寶座前兩側有四對陳設:寶象、甪(音錄)端、仙鶴和香亭。寶象象征國家的安定和政權的鞏固;甪端是傳說中的吉祥動物;仙鶴象征長壽;香亭寓意江山穩固。寶座上方天花正中安置形若傘蓋向上隆起的藻井。藻井正中雕有蟠臥的巨龍,龍頭下探,口銜寶珠。太和殿前有寬闊的平臺,稱為丹陛,俗稱月臺。月臺上陳設日晷、嘉量各一,銅龜、銅鶴各一對,銅鼎18座。龜、鶴為長壽的象征。日晷是古代的計時器,嘉量是古代的標準量器,二者都是皇權的象征。殿下為高8.13m的三層漢白玉石雕基座,周圍環以欄桿。欄桿下安有排水用的石雕龍頭,每逢雨季,可呈現千龍吐水的奇觀。明清兩朝24個皇帝都在太和殿舉行盛大典禮,如皇帝登極即位、皇帝大婚、冊立皇后、命將出征,此外每年萬壽節、元旦、冬至三大節,皇帝在此接受文武官員的朝賀,并向王公大臣賜宴。清初,還曾在太和殿舉行新進士的殿試,乾隆五十四年(1789)始,改在保和殿舉行,“傳臚”仍在太和殿舉行。
日麗丹山,云繞旌旗輝鳳羽;
祥開紫禁,人從閶闔覲龍光。
——佚名題太和殿左門。
鳷觀祥云,九澤同文朝玉階;
鳳樓煥彩,八方從律度瑤閶。
——康熙題太和殿右門。
龍德正中天,四海雍熙符廣運;
鳳城回北斗,萬邦和諧頌平章。
——佚名題太和殿。
帝命式于九圍,茲惟艱哉,奈何弗敬;
天心佑夫一德,永言保之,遹求厥寧。
——乾隆題太和殿。
我欣賞故宮(熱門22篇)篇二十二
今天一大早,我們就來到了*廣場。
首先,我與母親、我大哥瞻仰了*紀念堂,紀念堂里人很多,但非常安靜,我獻上了一束白菊花表達自己對*的崇敬心情。
接著,我們穿過*廣場和地道,跟隨著人流來到*城樓。*城樓真的就象書中描述的那樣雄偉壯觀。在城樓的最上方懸掛著莊嚴的*,代表*;正中央掛著*的畫像,神情端莊,好像在迎接著新*的到來。兩旁各有一行鮮艷的紅字,分別是“^v^萬歲”、“世界人民大團結萬歲”。我們排隊上了*城樓,看到了許多*的圖片和視頻,想到1949年10月1日*在這里莊嚴宣告^v^成立了,心里感覺非常興奮。
故宮是今天最重要的游覽之地。于是,我們隨著越來越多的游人前往故宮。進了故宮,我才感覺天氣悶熱極了,母親買了一根北京老冰棍給我吃。我舔了一口,啊,真涼快!我咬了一口,啊哈,牙齒被冰住了!
故宮好大呀,它占地72萬多*方米,有樓宇8000余間。坤寧宮。每到一個地方,自動講解器就會講述這個地方的故跟隨著自動講解器,我們沿著中軸線參觀了三大殿,即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和帝后居住的后三宮乾清宮、交泰殿、事,我戴著耳機,邊走邊聽,感覺一點都不累。除了看歷代皇帝、皇后居住的宮殿、后花園,我還看到了歷代珍藏的寶物。記得最清楚的是九龍壁。在一面巨大的墻壁上,有九條顏色各異、栩栩如生的龍。原來龍是高貴、尊榮的象征,也是咱們*人的象征,怪不得在故宮的殿堂、屋檐、臺階、欄桿、墻壁等地方都雕刻著龍。
玩完故宮,已是下午四點了,我的腿都酸死了。舅媽提議到不遠的北海公園去劃船。于是我們來到北海公園去感受《讓我們蕩起雙漿》這首歌。在這里,這首歌所有的詩句都化為現實,使北海公園充滿童趣和歡樂。
充實的一天結束了,我們都累壞了,一回到賓館就早早地睡覺了。我相信,明天的行程一定會更豐富、更美好的!一起加油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