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過寫讀后感,我們可以將自己的感受和思考與他人分享,促進相互的學習和交流。為了幫助大家更好地寫出精彩的讀后感,小編為大家分享了一些寫作技巧和心得。
水調歌頭的讀后感參考(實用12篇)篇一
作者蘇軾(1037~1101),字子瞻,自號東坡居士,眉山人。北宋文學家、書畫家。唐宋八大家只有。他寫的詩、詞、散文達到了北宋時期的最高水平,是我國文學史上一位成就卓著的大家。蘇軾的`文學才能是多方面的,在書法、繪畫方面也負有盛名。他一生創作了大量的詩、詞和散文。對后世產生了重大影響。
《水調歌頭》是一首世代的中秋詞,是作者任密州知州時寫的這時,蘇軾因與王安石政見不合,離開朝廷,來到寂寞山城密州已經整整5年了。政治失意,妻子亡故,弟弟遠在他鄉,詩人心中十分苦悶,于是借詢天問月排遣愁緒。
從題中是我:廉懷子由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寫出了作者對蘇澈(即作者的弟弟,字子由)的思念。
蘇軾是在熙寧九年的中秋節上寫的這首詞。文章透露了作者的悲傷之情。
這首詞也有經過許多藝人的演唱,其中我最喜歡的是當紅女演員楊冪演唱的,那種感覺就是把詞唱得淋漓盡致!
水調歌頭的讀后感參考(實用12篇)篇二
明月幾時有,把灑問青天。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轉朱閣,低綺戶,照無眠。不應有恨,何事長向別時圓?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蘇軾。
讀了蘇軾的《水調歌頭》這首詩,在不同的時候總會給我不同的感覺,在相同的感覺中又給了我不同的幻想。很小很少的時候,在一次偶然的機會聽到了這首詩,我就問父親這首詩是什么意思。父親怕我太小不懂,只能含糊其詞:“嗯,嗯,就是詩人對月亮的贊嘆。”我在沉思,那句“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讓我產生了對九天之外,那清冷月宮無窮無盡的幻想。年幼的我對九天外的神仙高人十分感興趣,我在想他們生活在寒冷的環境下能否觀望到我呢?我呆呆的望著月牙,凝視著,幻想著,心掛在了月亮上。
七八歲時,我來到了鄉下。對著星羅棋布的天空和那半彎月,我想起了“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望著那皎潔的月光,我有一種說不出的歡樂與圣潔。我的靈魂仿佛從我的體內出來,在夜空中飄浮。我好像在自己的靈魂上看出了一種迎接美好明天的笑容,我的臉被月光照亮。向月亮飛去……我無法用語言表示我看到月的高興心情。
我11歲時,我獨自一人在外地。這時我望著窗外接近完全的月。她接近完全了,為什么我和父母相隔500公里之外?那時的我第一次懂得了什么叫作思念。“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我在想,蘇軾思念他的弟弟蘇轍而寫出這樣悲傷的詩句。我不解為什么在月圓之時人卻不能相聚呢?雖然我人在外地,但是我希望月可以把我的心帶回家。在家想念離家的好,離家才知家鄉的甜啊!
到現在,我已經是一個少年了。我對“明月幾時有,把灑問青天”產生了幻想。在專注的想時這句話對我沒有感覺。可是當我無心的時候,這句話在我的腦海中掃過,遐想很多很多。我給自己立志當一名畫者。當作畫沒有思路時,我就會望著月,心里想著這句話,體會著這首詩。窗外的圓月在空中俯視大地,云霧在月的周圍繚繞,在月旁邊的夜空被照亮了……我站在原地,我仿佛可以看出月運行的軌跡,望得出月上的一切。
在寫這篇文章時,這首詩在我的心中形成了共鳴。我對這首詩產生了幻想,對某句話產生了渴望,對每個詞都產生了向往。我想對月亮說一句話:為什么你總是那么神秘,千古之人都要為你贊嘆,你每一次的完美出現,就代表了一家人的團圓和分離。你可以代表憂傷、歡樂、思念和神圣。你擁有如此偉大的精神力量,可以感染一個人,也可以照亮每一個的心,我向你致敬!
唉,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水調歌頭的讀后感參考(實用12篇)篇三
【導語】本站的會員“周惠”為你整理了“水調歌頭讀后感”范文,希望對你有參考作用。
我翻開課本,重讀了《水調歌頭》一文這篇課文雖然極為簡短,但給我的印象卻極深。
“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透過這幾句詩,我似乎看到了蘇軾臉上的憂愁,他痛恨朝廷之中那種官官相護、勾心斗角的黑暗生活,又想念七年沒見面的弟弟。然而面對這種事情,蘇軾并沒有怨天尤人,卻能把心事托付于明月,寫出許多瑰麗雄偉的詩句,使后人感慨萬千。蘇軾這種“不以已悲”的態度是值得我們學習的。蘇軾不僅具有“不以已悲”的態度,而且還具有樂觀向上的人生精神,這種精神更值得我們學習、發揚。“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睛圓缺……”就是說,每個人的一生中都會有悲、歡、離、合,月亮同樣不會長久完美。這句詩體現了詩人樂觀向上的人生態度。
其實,無論處在逆境也好,順境也好,我們都應該像蘇軾一樣,具有這種樂觀的態度,環境的締造是人為的,而自身對待人生的價值卻是主觀的。不管處在什么環境,只要我們時刻保持著樂觀的態度,皆能處處泰然,不因處于逆境而有所改變,退一步海闊天空。
回眸人生,有些人開始渴望天邊會有不逝的彩虹,人間會不有散的宴席,追尋著近乎完美的人生。然而現實中,心中的完美往往被太多的逆境所代替,生命中常常夾著唏噓的`嘆息。其實,逆境何嘗不是一種美呢?它是順境的一種反面外觀。它對順境,不僅是襯托,更是其意義的說明和解釋。人生的真諦,往往不是寄寓“歌舞升平”的繁華,也非蘊寓“平步青云”的愜意,更不在乎“功成名就”的完美。因為這些,給人太多的表象,從而使人有能忍受逆境的磨練。用一顆平常樂觀的心去品嘗人生,讓人生變得豐富多彩。沒有皺紋的祖母是可怕的,沒有白發的老人是可悲的,我們應該以“不以已悲”的樂觀態度去面對逆境,這樣才會感到快樂。
讀了這篇課文,我懂得了蘇軾所謂的“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睛圓缺”的含義。他能有偉大的事業,實際上是他不怨天尤人,時時貢獻自己,保持積極樂觀的態度的結果。我們也應如此,時刻保持“不以已悲”的樂觀向上的人生精神。
水調歌頭的讀后感參考(實用12篇)篇四
今天,我讀了宋代詞人蘇軾題寫的《水調歌頭》,讀后我的心情復雜,猶如心亂如麻一般,百感交集。因為在這首詞中,作者的寓意太深奧了,表面看去,好像只是在說希望離別的人能夠平安健康,但是再細細琢磨這首詞的內容,你就會感到思緒萬千,對親人摯友的思念之情頓時涌上心頭。
這首詞的上部分寫詞人中秋賞月,下部分寫詞人望著明月思念親人,蘊含了詞人對明月的向往之情,對人間的眷戀之意。
當我讀到“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時,我體會到詞人對自己所生活的這個世界感到有些厭倦,所以他渴望飛往一個更美麗的月宮,但是他卻經受不住這種寒冷。
當我讀到“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時,我體會到詞人似乎認為與其飛往寒冷的月宮,還不如留在人間,在月光下起舞,清影隨人。
當我讀到“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時,我體會到即使兩人遠隔千里,只要兩心相照,對明月的愛也可以把彼此分離的人融合在一起。
俗話說得好:“天下沒有不散之筵席。”因此,只要相隔千里的兩個人兩心相照,也未嘗不是一個美好的境界。雖然天上和人間,幻想和現實,兩方面都同時吸引著詞人。但是在相比之下,詞人終究還是親手抹去了那虛無縹緲的幻境,從浮想聯翩中回過頭來,覺得還是有親人摯友的人間更溫暖親切。
水調歌頭的讀后感參考(實用12篇)篇五
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水調歌頭的讀后感。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轉朱閣,低綺戶,照無眠。不應有恨,何事長向別時圓?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詞前小序說:“丙辰中秋,歡飲達旦,大醉,作此篇,兼懷子曲。”丙辰,是北宋神宗熙寧九年(1076)。當時蘇軾在密州(今山東諸城)做太守,中秋之夜他一邊賞月一邊飲酒,直到天亮,于是作了這首《水調歌頭》。
在大自然的景物里,月亮是很有浪漫色彩的,她很能啟發人的藝術聯想。一鉤新月,會讓人聯想到初生的萌芽的事物;一輪滿月,會讓人聯想到美好的圓滿的生活;月亮的皎潔,又會讓人聯想到光明磊落的人格。在月亮身上集中了人類許多美好的理想和憧憬。月亮簡直被詩化了!蘇軾是一個性格很豪放、氣質很浪漫的人。當他在中秋之夜,大醉之中,望著那團圍、嬋娟的明月,他的思想感情猶如長了翅膀一般,天上人間自由地飛翔著。反映到詞里,遂形成一種豪放灑脫的風格。
上片一開始就提出一個問題:明月是從什么時候開始有的——“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蘇軾把青天當做自己的朋友,把酒相問,顯示了他豪放的性格和不凡的氣魄。這兩句是從李白的《把酒問月》中脫化出來的,李白的詩說:“青天有月來幾時?我今停杯一問之。”不過李白這里的語氣比較舒緩,蘇軾因為是想飛往月宮,所以語氣更關注、更迫切。“明月幾時有?”這個問題問得很有意思,好像是在追溯明月的起源、宇宙的起源;又好像是在驚嘆造化的巧妙。我們從中可以感到詩人對明月的贊美與向往。
接下來兩句:“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把對于明月的贊美與向往之情更推進了一層。從明月誕生的時候起到現在已經過去許多年了,不知道在月宮里今晚是一個什么日子。詩人想象那一定是一個好日子,所以月才這樣圓、這樣亮。他很想去看一看,所以接著說:“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他想乘風飛向月宮,又怕那里的瓊樓玉宇太高了,受不住那兒的寒冷。“瓊樓玉宇”,語出《大業拾遺記》:“瞿乾佑于江岸玩月,或謂此中何有?瞿笑曰:‘可隨我觀之。’俄見月規半天,瓊樓玉宇爛然。”“不勝寒”,暗用《明皇雜錄》中的典故:八月十五日夜,葉靜能邀明皇游月宮。臨行,葉教他穿皮衣。到月宮,果然冷得難以支持。這幾句明寫月宮的高寒,暗示月光的皎潔,把那種既向往天上又留戀人間的矛盾心理十分含蓄地寫了出來。這里還有兩個字值得注意,就是“我欲乘風歸去”的“歸去”。飛天入月,為什么說是歸去呢?也許是因為蘇軾對明月十分向往,早已把那里當成自己的歸宿了,讀后感《水調歌頭的讀后感》。從蘇軾的思想看來,他受道家的影響較深,抱著超然物外的生活態度,又喜歡道教的養生之術,所以常有出世登仙的想法。他的《前赤壁賦》描寫月下泛舟時那種飄然欲仙的感覺說:“浩浩乎如馮虛御風,而不知其所止;飄飄乎如遺世獨立,羽化而登仙。”也是由望月而想到登仙,可以和這首詞互相印證。
但蘇軾畢竟更熱愛人間的生活,“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與其飛往高寒的月宮,還不如留在人間趁著月光起舞呢!“清影”,是指月光之下自己清朗的身影。“起舞弄清影”,是與自已的清影為伴,一起舞蹈嬉戲的意思。李白《月下獨酌》說:“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亂。”蘇軾的“起舞弄清影”就是從這里脫胎出來的。這首詞從幻想上天寫起,寫到這里又回到熱愛人間的感情上來。一個“我欲”、一個“又恐”、一個“何似”,這中間的轉折開闔,顯示了蘇軾感情的波瀾起伏。在出世與人世的矛盾中,他終于讓人世的思想戰勝了。
“明月幾時有?”這在九百多年前蘇軾的時代,是一個無法回答的謎,而在今天科學家已經可以推算出來了。乘風人月,這在蘇軾不過是一種幻想,而在今天也已成為現實。可是,今天讀蘇軾的詞,我們仍然不能不贊嘆他那豐富的想象力。
下片由中秋的圓月聯想到人間的離別。“轉朱閣,低綺戶,照無眠。”轉和低都指月亮的'移動,暗示夜已深沉。月光轉過朱紅的樓閣,低低地穿過雕花的門窗,照著屋里失眠的人。“無眠”是泛指那些因為不能和親人團圓而感到憂傷,以致不能入睡的人。月圓而人不能圓,這是多么遺憾的事啊!于是詩人埋怨明月說:“不應有恨,何事長向別時圓?”明月您總不該有什么怨恨吧,為什么老是在人們離別的時候才圓呢?這是埋怨明月故意與人為難,給人增添憂愁,卻又含蓄地表示了對于不幸的離人們的同情。
接著,詩人把筆鋒一轉,說出一番寬慰的話來為明月開脫:“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人固然有悲歡離合,月也有陰晴圓缺。她有被烏云遮住的時候,有虧損殘缺的時候,她也有她的遺憾,自古以來世上就難有十全十美的事。既然如此,又何必為暫時的離別而感到憂傷呢?這幾句從人到月,從古到今,作了高度的概括,很有哲理意味。
詞的最后說:“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嬋娟”是美好的樣子,這里指嫦娥,也就是代指明月。“共嬋娟”就是共明月的意思,典故出自南朝謝莊的《月賦》:“隔千里兮共明月。”既然人間的離別是難免的,那么只要親人長久健在,即使遠隔千里也還可以通過普照世界的明月把兩地聯系起來,把彼此的心溝通在一起。“但愿人長久”,是要突破時間的局限;“千里共嬋娟”,是要打通空間的阻隔。讓對于明月的共同的愛把彼此分離的人結合在一起。古人有“神交”的說法,要好的朋友天各一方,不能見面,卻能以精神相通。“千里共嬋娟”也可以說是一種神交了!王勃有兩句詩:“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意味深長,傳為佳句。我看,“千里共嬋娟”有異曲同工之妙。另外,張九齡的《望月懷遠》說:“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許渾的《秋霽寄遠》說:“唯應待明月,千里與君同。”都可以互相參看。正如詞前小序所說,這首詞表達了對弟弟蘇轍(字子由)的懷念之情,但并不限于此。可以說這首詞是蘇軾在中秋之夜,對一切經受著離別之苦的人表示的美好祝愿。
對于這首《水調歌頭》歷來都是推崇備至。《苕溪漁隱叢話》說:“中秋詞,自東坡《水調歌頭》一出,余詞盡廢。”認為是寫中秋的詞里最好的一首,這是一點也不過分的。這首詞仿佛是與明月的對話,在對話中探討著人生的意義。既有理趣,又有情趣,很耐人尋味。它的意境豪放而闊大,情懷樂觀而曠達,對明月的向往之情,對人間的眷戀之意,以及那浪漫的色彩,瀟灑的風格和行云流水一般的語言,至今還能給我們以健康的美學享受。
水調歌頭的讀后感參考(實用12篇)篇六
這也許是一種抱怨吧。明亮的月亮什么時候才會有呢?這也許是上天注定的,也許現在沒有明亮的月光指路,但我們心中必須有必勝的信心,黑暗只是暫時的,而光明是無止境的!
二,我欲乘風歸去。
我在不知不覺中已經賦予了自己沉重的壓力,在壓力中幻想倒可以解脫,我向往美麗的月球,不用在書本中深鉆細研,眼里只有美麗的風景,只有屬于自己一個人的小天堂。
三,何似在人間。
四,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
這是不變的真理。俗話說,天底下沒有不散的宴席,沒有人的人生是一帆風順的,總會有一些挫折,隨著年齡的增長,獲得了很多,同樣也失去了很多,其實我們并不必在意,不必煩惱,應該為自己的日益充實而高興。
五,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多么富有哲理意味啊。相隔千里也能共同欣賞這美麗的月光,這是作者樂觀情感的抒發,也隱隱包含著對弟弟的思念,對家鄉的思念。
此刻,我不再幻想,我要在自己前進的道路上立下無數的旗幟,我不會退縮,更不會放棄,我要笑著面對路中的挫折。即使我有一天離開了我的家鄉,我的心會永遠牽掛著故鄉的土地,有朝一日,定會重返!
水調歌頭的讀后感參考(實用12篇)篇七
月假在家,在媽媽的引導下,我翻看了《宋詞三百首》。
剛讀了一首之后,就覺得很吃力,因為宋詞的內容艱澀,篇幅也很長。這時,媽媽告訴我,宋詞在我國隋唐時期出現,宋朝時達到頂峰,是我們中國的文化瑰寶。為了讓我更好地理解,媽媽不僅給我講解了書中的詩句,還補充了很多的背景資料,那些難懂的詩句變成了一個個鮮活的歷史故事,我仿佛穿越到了宋朝,走進了他們多姿多彩的生活。
在書里,我見到了那些璀璨如星辰的偉大詩人們:,辛棄疾、晏殊、歐陽修、李清照、王安石……眼中最亮的那顆就是蘇軾,我愛蘇軾,更愛他的《水調歌頭·中秋》。
“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千里共嬋娟!”蘇軾當年被貶,和弟弟蘇轍六年沒有相見,在中秋的晚上,他舉著酒杯,望著明月,懷著對弟弟深深的思念,寫下了這首流傳千古的名詞。雖然心中滿是對親人的牽掛,卻不能相見,都說“男兒有淚不輕彈”,相信那時的蘇軾借一輪明月,把所有的淚和所有的思念都傾注在了詞里,讓千年之后的我們讀之為之動容。
或許我還不能真正明白蘇軾復雜的內心,但一想到即將離開父母去讀書,我的心里也是萬般滋味。如果爸爸不在身邊,誰陪我騎自行車?如果媽媽不在身邊,誰在睡前給我講故事?如果奶奶不在身邊,誰會端著我最喜歡的烤雞腿問我饞不饞……我不要離開父母,不愿像蘇軾那樣只能借月亮來表現我的思念。
媽媽像看穿了我的心思,她在我耳邊輕輕地吟誦著:“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是啊,既然“月有陰晴圓缺,人有悲歡離合”自古以來就如此,那又何必為分離而傷心呢?只要大家都平安快樂,即使不居住在一個屋子里,我們也共賞著一輪明月,這難道不是一種相聚嗎?再說了,我們可比宋人幸福多了,電話、網絡都能一解親人朋友們的思念之情,真正做到“海上升明月,天涯若比鄰。”
“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這是蘇軾對我們的期盼,也是我對天下人的祝福。
水調歌頭的讀后感參考(實用12篇)篇八
觸過泛黃的紙張,清熏的'墨香,在指尖索繞。千古絕唱,一拔心碎,兩行淸淚,攝魂的文字,殘余著幽然的哀痛的溫存。
輕撫,哦!那不是如水的月,而是你心中那點破碎的慰藉……秋天的夜,靜謐而安詳,融掉了所有的不安。柔柔的銀輝浸沒了你的全身,任涼風聽亂了頭發,卻拂不亂心中的牽掛。憑欄遠眺,泛光的湖面與天邊的皓月相交織,唯美的弧線、浪漫的光點,你醉了,眼睛卻空洞地望著皎月,以此寄托哀思。怎奈,一泓秋水,一輪碧月,載不動,你心中的愁苦。于是你頹然地合上了雙眼,一滴晶瑩悄悄在你眼角滑落,雋永的詩篇就此落成——《水調歌頭》。蘇軾,你一代偉人,傲人的才華閃越千古,可是當你執筆刻下“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時,該是怎樣的心碎……月亮在彩云的追逐下,吃力地爬了一截距離。
水調歌頭的讀后感參考(實用12篇)篇九
一段千古流傳的佳話,一段清新幽靜的思緒,一份在外游子的.思戀,一腔精忠報國的熱心,在這各種,盡顯無疑……每次讀來,都深有感觸。
從古至今,有數不清的文人墨客贊美那輪圓月,莫不是那圓圓的明月,明月。是啊,圓月很美,可那是短暫的。當今朝過去,明天它又變得殘缺。殘月似乎給人一種殘敗的傷感,而蘇軾卻一反常態,縱觀蘇軾的生平,他一生貧困潦倒,仕途不順,面對這樣的處境,他沒有怨天尤人,而是保持樂觀的態度,泰然處之,更能跳出古人“傷感”的圈子,寫出了“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月缺”的千古佳句。如今讀來,依然回味無窮。
是啊,細細想來,沒有這殘月的演變,哪來這一輪圓月,哪來人們對這來之不易的圓月的欣喜?好比在生活中,不可能都是一帆風順的“圓月”,沒有一次次慘重的失敗哪能換得成功的喜悅?人間有離別的痛苦、團聚的歡欣,自然月亮也會陰藏晴出。
其實,無論處在逆境也好,順境也好,我們都應該像蘇軾一樣,具有這種樂觀的態度,我們無法改變環境,但我們可以改變自己的心態,不管處在什么環境,只要我們時刻保持著樂觀的態度,皆能處處泰然,退一步海闊天空。
回眸人生,天邊的彩虹終會消逝,宴席也一定會散去,與其去追尋近乎完美的人生,不如嘗試改變自己的心境。塞翁失馬,焉知非福呢?現實生活中,常常有對名命運的嘆息,對生活不公的慨嘆,坎坷、逆境是常有的,它何嘗不是一種美呢?驚險有趣的冒險,從來都不是平坦的大道,當你戰勝一切困難、逆境,到達終點的時候,你會發現逆境也散發著光芒。用一顆平常樂觀的心去品嘗人生,讓人生變得豐富多彩。沒有皺紋的祖母是可怕的,沒有白發的老人是可悲的,我們應該以“不以已悲”的樂觀態度去面對逆境,這樣才會感到快樂。
“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愿我們都有那一份泰然,不負時光。
水調歌頭的讀后感參考(實用12篇)篇十
滿目的星斗有你的身影,我嫉妒你的豁達。千年之前,你曾望月質疑:“不應有恨,何事長向別時圓?”你滿臉的清澈,清澈的令人心碎。因為你的才華橫溢,因為你真正的君子的作風遭到所謂“文人騷客”的排擠,你與親人分隔兩地。那又如何?你依舊如白蓮一般清幽,世間的污濁只襯得你更加的幽香。你望月表達著你的豁達,衣帶微散,你隨影而舞。而我卻看到了那張微笑面具下的悲哀,無奈,討厭這惡俗的世界。
“月啊!我仰望著你,你給我雙倍的光芒,為什么你離我這樣的遠?為什么只給我著清涼的光?你難道也嫌棄我子瞻渾臭的凡胎么?”
不!你是清澈的!白蓮是你的化身。你并非圣人又怎會沒有喜怒哀樂?你的心中也有著思念。“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月兒高高掛為的是令全天下的思鄉之人的懷念得到寄托。所以我月兒將你的祝福給你的弟弟。
你的豁達,你的樂觀透過詩詞淋漓盡致的展現。我嫉妒你的豁達,因為我同樣仰慕你。從你的詞中我讀懂了你,讀懂了你的豁達你的郁憂。“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又安撫了千年以來多少游子的心?在仰望你的人中,我只是其中一個,真正體驗過才知道,所以你的思念我懂了。
水調歌頭的讀后感參考(實用12篇)篇十一
在那個中秋的夜晚,蘇軾望著高空中圓圓的明月,不禁思念起了他那七年未見面的弟弟蘇轍。他寄情于詞,寫下了一首流傳至今的經典之作《水調歌頭》。
人生的離別在古人的眼里是如此的沉重,可能是因為那個年代交通、網絡都不發達,一旦分別,都不知道哪一天才能再見面。也正因為如此,那份思念遠方親人、朋友的情感才那么強烈,那么感人。
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這是第一段,描寫中秋夜,作者和朋友們飲酒時的情景。這是醉酒后的表現,對著明亮的月光,胡思亂想,無法控制自己的思緒。但他不是空穴來風,而是長時間沉思之后,借著酒興,擺脫郁悶后的一種情感的抒發。現在,作者終于從郁悶中解脫出來了。解脫之后,他有什么想對大家說呢?繼續往下讀吧!
下一句: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然而,細想一下,人生總是坎坷不平,有悲傷,有離別,有相聚。月亮也是圓缺不定,有陰暗,有晴朗,有圓滿,有虧缺。這種情況,自古以來就是這樣的啊!
最后一句: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既然我們都明白這個道理,就不必為離別而悲傷憂愁了。因此,在這里祝愿大家健康長壽!雖然親人朋友遠隔千里,但不妨礙我們同時對著月亮。現在就讓我們一起來欣賞著美麗的月色吧!
就是這么一個樂觀的蘇軾,讓同樣面對離別的悲傷的人們,聽了這首詞也能從悲傷中走出來,開心面對每一天。
有一首流行歌曲《但愿人長久》的歌詞,就是引用的蘇軾的《水調歌頭》。每當媽媽想念千里之外的外婆時,我就會給她播放這首歌,然后我們就一起哼唱著這首歌。
文檔為doc格式。
水調歌頭的讀后感參考(實用12篇)篇十二
今天,我讀了宋代詞人蘇軾題寫的《水調歌頭》,讀后我的心情復雜,猶如心亂如麻一般,百感交集。
因為在這首詞中,作者的寓意太深奧了,表面看去,好像只是在說希望離別的人能夠平安健康,但是再細細琢磨這首詞的內容,你就會感到思緒萬千,對親人摯友的思念之情頓時涌上心頭。
這首詞的上部分寫詞人中秋賞月,下部分寫詞人望著明月思念親人,蘊含了詞人對明月的向往之情,對人間的眷戀之意。
當我讀到“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
時,我體會到詞人對自己所生活的這個世界感到有些厭倦,所以他渴望飛往一個更美麗的月宮,但是他卻經受不住這種寒冷。
當我讀到“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時,我體會到詞人似乎認為與其飛往寒冷的月宮,還不如留在人間,在月光下起舞,清影隨人。
當我讀到“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
時,我體會到人有悲歡離合與月有陰晴圓缺一樣,都是常理,既然如此,又何必為暫時的離別而憂傷呢?當我讀到“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時,我體會到即使兩人遠隔千里,只要兩心相照,對明月的愛也可以把彼此分離的人融合在一起。
俗話說得好,“天下沒有不散之筵席。
因此,只要相隔千里的兩個人兩心相照,也未嘗不是一個美好的境界。
雖然天上和人間,幻想和現實,兩方面都同時吸引著詞人。
但是在相比之下,詞人終究還是親手抹去了那虛無縹緲的幻境,從浮想聯翩中回過頭來,覺得還是有親人摯友的人間更溫暖親切。
“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
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多少年前的中秋之夜,蘇軾曾望月縱酒,舉杯輕吟。
如今,又是月圓之夜,我再一次頻首淺唱……
從古至今,有數不清的文人墨客贊美那輪圓月,圓月固然很美,可卻只是一剎那。
當今朝過去,明天它又變得殘缺。
殘月似乎象征著離別的傷感,而蘇軾卻一反古人對殘月的悲傷,反道寫出了“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月缺的千古佳句。
是啊,細細想來,沒有這殘月的演變,哪來這一輪圓月?好比在生活中,沒有一次次慘重的失敗哪能換得成功的喜悅?人間有離別的痛苦、團聚的歡欣,自然月亮也會陰藏晴出。
人月無常,自古以來都是如此。
月圓之日,有多少遠離家鄉的人人凝望著月亮,思念著家人。
有些事是不能強求的,只要彼此惦記就足夠了。
現在的我們并沒有體會到離愁的苦悶,既然這樣,就請珍惜這眼前的點點滴滴,不要等到離別之時嘆哀愁。
面對任何事情,我們都需要看見它的兩面性,從而樂觀地去面對。
有些事雖然是自古如此,但只要換一個角度去思考去感受,或許便會茅塞頓開。
明月幾時有?
把酒問青天。
不知天上宮闕,
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風歸去,
惟恐瓊樓玉宇,
高處不勝寒。
起舞弄清影,
何似在人間?
轉朱閣,
低起戶,
照無眠。
不應有恨,
何事長向別時圓?
人有悲歡離合,
月有陰晴圓缺,
此事古難全,
但愿人長久,
千里共嬋娟。
憶著以前家人一起團聚的日子,現在在這里孤零零的一人,也只能在中秋,跟家人同時看著那顆又圓又皎潔的月亮。
但雖然同時看著月亮,卻相隔兩岸,不免感到惆悵。
中秋節,農歷十五日。
中秋節就像過年一樣,家人團結在一起,一起在那又圓又大的月亮下,一起烤肉、吃柚子,還一起欣賞月亮。
而看到那皎潔得月亮,不禁讓我們想起了月亮種種的傳說,嫦娥奔月、吳剛砍樹、玉兔搗藥等傳說,我們不妨停下腳步,仰望月亮,說不定可以看到吳剛努力的砍伐著樹木,玉兔“咚咚咚的搗著藥呢!
一起吃團圓飯一樣,團聚一堂,大家有說有笑的,這樣的日子并不多,但只要好好珍惜,會得到很多快樂。
比起蘇軾來,我們的中秋不是比他好多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