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學工作計劃的制定需要充分考慮學生的學習特點和需求,注重個別化和差異化教學。如果你對教學工作計劃的制定有困惑,不妨參考下面這些范文,或許能幫到你。
孤獨的收割人教案大全(18篇)篇一
1.疏通文意,掌握本課重點的文言詞句。
2.感受錢塘江潮宏偉壯觀的景象,體會作者的情感。
3.體會本文精煉生動的語言,感受文章多描寫的自然之美和人情之美。
教學重難點。
掌握本課重點的文言詞句。激發學生熱愛自然、贊美自然的豪情,爭做時代弄潮兒。
教學工具。
多媒體、板書。
教學過程。
新課導入。
孤獨的收割人教案大全(18篇)篇二
論文摘要:本文主要通過對世界名作《孤獨的收割人》的深入剖析,來了解作者華茲華斯的人生之路,把握其詩歌的獨特風格和寫作手法,對作者和作品有更深的理解。
威廉·華茲華斯(williamwordswo~h,1770—1850)是l9世紀英國浪漫主義文學思潮的杰出代表人物,“湖畔詩派”代表詩人,也是英國引以為榮的著名詩人。l8世紀后期,浪漫主義文學思潮在歐洲開始興起,并逐漸得到發展,華茲華斯從小就受到美麗大自然的熏陶,立志投身其中,通過潛心創作來探索人生的真諦和生命的意義。由于他和柯爾律治等詩人常居住在英國西北部多山的湖區,18l0月的《愛丁堡評論》雜志稱他們是湖畔派詩人。1843年他被封為英國桂冠詩人。在《抒情歌謠集》中,華茲華斯將一種嶄新的風格帶到詩歌創作中,開創了英國文學史上浪漫主義詩歌的新時代。
華茲華斯作為英國浪漫主義詩歌的主要奠基人,是英國浪漫主義詩人中創作成就最高的一位,也是莎士比亞和彌爾頓以后英國最重要的詩人。他十分注重情感的自然抒發,強調個人情感的自然流露,側重描寫人物內在的精神世界和心理變化。浪漫主義詩歌是詩人情感的直接表白,是自然而然的抒發,而不加以刻意的雕琢和修飾。華茲華斯在同一篇序言中多次說明好詩歌是詩人“激越的情感不由自主地流泄出來”。認為詩人的創作應是內心情感不斷醞釀并不斷積累的結果,等到成熟后便順理成章地形成了文字語言,來表達作者的觀點和看法。
華茲華斯長期生活在英國西北部的山地農村,對大自然懷有深厚的感情,認為大自然的自然美景能夠啟迪人性中的博愛和善良的情感,融合在大自然中能夠使人得到真正的幸福。詩人在《抒情歌謠集》再版序言里寫道:“我通常都選擇微賤的田園生活作題材……因為在這種生活里,人們的熱情是與自然的美而永久的形式合而為一的……他們表達情感和思想都很單純而不矯揉造作。”由于生活環境的緣故,他高度關注農村下層勞動人民的生活和勞動,懷著滿腔的熱情和崇高的敬意,通過詩歌來描述勞動人民群眾的窮苦生活,從而歌頌他們善良的品質和堅強不屈的意志。因此其詩多描寫農村的自然風景,民俗風情,普通勞動者。其詩風清淡樸素,語言質樸清新,真摯自然,他尤其注重自然的感知性,善于著意捕捉自然界中的細節,故有“大地詩人”、“自然詩人”的稱號,藝術評論家羅斯金曾恰當地稱他為那個時代英國詩壇上的風景畫家。
《孤獨的收割人》是他的代表作,創作于1805年11月5日,據說是華茲華斯在游歷英格蘭高原的時候,看到一位年輕的姑娘一邊在田間勞動,收割著成熟的麥子,一邊在放聲歌唱,歌聲婉轉悠揚,又帶有一些凄涼。這個不期而遇的場景給詩人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后來他以此為題材,再加上詩人的虛構想象和個人情感發揮,創作了這首膾炙人口的世界名詩。這首詩有多種漢語譯文,如《孤獨的收割人》(黃呆忻譯)、《刈麥女》(顧子欣譯)、《孤獨的刈禾者》(曹鴻昭譯)等。
詩歌共分四節,以蘇格蘭高原上一位年輕姑娘優美動聽的`歌聲為貫穿全詩的線索,第一節著重描述了一位孤獨的年輕姑娘邊收割邊唱著凄涼的歌;第二節則采用了襯托的表現手法重點突出了收割女歌聲的優美動聽;第三節是詩人對收割女所唱歌詞內容的大膽猜測;第四節說明歌聲雖已遠逝,音樂聲卻久久在詩人心頭縈繞,令人回味無窮。該詩從多個角度描繪了孤獨的收割人憂郁動聽的歌聲,著重表現了蘇格蘭高原上一位年輕姑娘真實而豐富的內心世界。
作為湖畔派詩人的代表人物,華茲華斯尤其注重以優美的自然風景來襯托歌聲。詩歌第一節描寫了割麥姑娘一邊勞動一邊歌唱的情景,為我們勾勒出一幅視野遼闊,層次清晰,遠近分明的圖畫。遠處是空曠的蘇格蘭高原的高地峽谷,晴朗碧藍的天空;中景是一望無垠的原野,微風拂動著金黃的麥浪;近處則是一位年輕健壯的姑娘,在遼闊的原野上,邊勞動邊歌唱,她是這幅美麗的高原收割圖的主角和視覺焦點。詩人在詩歌的開始就把歌頌的主角放在一望無際、清晰明朗的高原田野上,顯得特別醒目突出,具有強烈的視覺沖擊力和鮮明的立體層次感,詩人通過這樣的描述巧妙地烘托出歌聲的高亢悠揚,給讀者以空谷傳音之感。詩人把收割女獨自一人置于廣闊的田野上,“她獨自收割獨自歌唱”,“她一個人割一個人捆”,這樣活動的人與靜止的自然和諧的結合便構成了一道美麗的風景線,構成了一種獨特清幽的美。通過這種大場面的描寫,詩人將遼闊蒼茫的自然,勤勞樸實而又充滿青春活力的姑娘,凄婉動聽的歌聲三者和諧統一起來,而此時詩人的心靈也已經融合在這美麗的境界中,詩人陶醉在自然的美景中流連忘返。
詩人在第二節中用沙漠里的夜鶯和赫伯利群島上杜鵑的嗚叫來襯托收割女的歌聲。這樣詩人就以兩個生動的意境來表現姑娘歌聲的優美動聽。第一個意境是孤寂的沙漠中夜鶯歡唱。設想在荒涼的沙漠里,孤獨無助的旅人突然聽到夜鶯清脆的嗚叫,這聲聲嗚叫對于疲乏不堪、瀕臨絕境的旅人來說,簡直就是天籟之音,給艱難跋涉的旅人帶來完成征途的希望和勇氣;大漠孤旅反襯出夜鶯啼叫的溫馨宜人,但詩人說夜鶯的歌受旅人歡迎,卻比不上這歌聲動人心腸,以夜鶯的嗚叫反襯歌聲,突出姑娘歌聲的鼓舞人心,充滿著生機活力。第二個意境是群島上的杜鵑報春。詩人用赫伯利群島冬季的荒涼寒冷,用茫茫大海的寂靜黑暗來反襯杜鵑報春的響亮動聽。杜鵑聲聲,驅散了群島的嚴寒,打破了群島的沉寂,預示著寒冬已經結束,春天就要到來。詩人又說“杜鵑聲聲號啼”也不如這歌聲激動人心,再一次反襯出收割女歌聲的生機活現、暖人心房。這節詩歌,通過富有形象感的兩個意境,兩次映襯,引發讀者的詩意聯想,讓讀者在美妙的想象中去體味勞動者的內心世界。孤獨勤勞的姑娘,其歌聲激動人心,表達出一種對生活的熱愛,對希望的禮贊,對困難的藐視,這是一種難能可貴的精神力量。詩人在這里極力渲染夜鶯和杜鵑嗚叫的優美動聽,越是如此,越能突出“收割人”歌聲的優美和強大的感染力。尤其是該節的最后兩句描寫:breakingthesi—lenceoftheseas。amongthefarthesthebrides.讀這兩句詩時,感覺和讀唐代錢起在《湘靈鼓瑟詩》寫的“曲終人不見,江上數峰青”很相似,將山水美景與音樂有機結合在一起,青山綠水之間,裊裊仙樂回蕩,不見彈琴者,獨有余音在。那是多么神奇的美景,多么絕妙的琴聲,多么美麗的彈琴人呀,兩者都.仿佛說明了消逝到底是永恒的主題。
孤獨的收割人教案大全(18篇)篇三
教師結合音樂,邊擺圖片邊講故事(圖片擺放格式按樂譜的格式):
[1-2]小節:"草地上走來四只羊"。熟悉舞蹈音樂及動作結構,學習跟隨音樂跳集體舞。教師講完這一句話之后,邊哼唱[1-2]小結的旋律,邊在大樂譜上每拍擺一個大羊圖片,并試著拍一拍。
[3-4]小節:"草地上又走來七只小羊"。教師講完這一句話之后,邊哼唱[3-4]小結的旋律,邊在大樂譜上相應的位置,每半拍擺一個小羊圖片。
[5-6]小節:同[1-2]小節。
[7-8]小節:同[3-4]小節。
[9-10]小節:"牧羊人大步走來"。教師講完這一句話之后,邊哼唱[9-10]小結的旋律,邊在大樂譜上相應的位置,每拍擺一個牧羊人的圖片。
[24]小節:"牧羊人揮舞著鞭子,把大羊、小羊趕到了一起"。教師講完這一句,邊哼唱[24]小節的旋律,邊把牧羊人、牧羊鞭、大羊、小羊的圖片擺在[24]小節相對應的位置上。
二、配樂器。
教師啟發幼兒根據音樂形象選配樂器。
三、演奏。
1、在教師的指揮下看圖譜演奏。
2、請幼兒做指揮,進行演奏。
孤獨的收割人教案大全(18篇)篇四
幼兒園的主題課程中音樂活動的歌唱教學的比重越來越大,唱歌是人表達情感的一種方式,當人們高興時會情不自禁的哼唱起歌來,特別是幼兒期,對歌曲的需求更是強烈。因此,幼兒園歌唱教學對孩子的成長有著深遠的意義。歌唱不是要把每個孩子培養成音樂家、歌唱家,而是培養他們創造性的適應變化的能力和用自己的聲音抒發情感的能力。
這次參加平湖市南湖之春選拔賽活動,我選擇了大班的歌唱活動《孤獨的牧羊人》。這是外國電影《音樂之聲》里的一首插曲,歌曲原歌詞是根據譯文而來的。由許卓婭老師選取一小段重新改編,歌曲歡快、詼諧,調整后的歌詞內容貼近幼兒生活,更讓幼兒感興趣,較容易理解。歌曲中一小節內音域跨度為5——5、6——6,且多為十六分音符,相對來講曲調較難。于是,根據大班幼兒的年齡特點和實際水平制定了適宜幼兒的音樂。
1、初步感受歌曲的旋律,體驗歌曲活潑、詼諧的風格。
2、大膽嘗試唱歌曲中趣味的襯詞。
3、在歌唱過程中提升歌唱表演及合作的協調和快樂。
4、感受音樂節奏,樂意參與音樂游戲活動,體驗游戲的快樂。
5、體驗自主替換歌詞的愉悅情緒。
本次活動始終從調動幼兒積極性、主動性入手,讓幼兒在輕松、愉快的氣氛中感受音樂的特點,獲得歌唱的知識,激發審美情趣。活動中我設計了六個環節:練聲、回音游戲、感受歌唱、初步學唱、完整學唱、多形式歌唱等。每一個環節都是層層遞進的,前面的環節是為了后面的學習歌曲打下基礎。大;考吧。幼,師網出處導入環節可以激發幼兒興趣;發聲練習可以讓保護幼兒的嗓子,讓聲帶為學習歌曲做好生理上的準備,回音游戲用了歌詞中的一些節奏和襯詞,在潛意識中幫助幼兒感受襯詞內容、節奏,讓幼兒學起歌來更輕松。
活動中讓幼兒通過模仿牧人、老山羊、小山羊等不同角色,變化自己的音色進行演唱,讓孩子在演唱中感受到音樂的趣味。教學中通過趣味性“小果子”圖譜的直觀感受,幫助幼兒直觀地理解節奏與歌詞的關系,讓幼兒感受不同的音符時值和八度大跳的感覺,使幼兒在圖譜的提示下輕松地掌握襯詞部分。活動中還積極采用與老師的互動對接,使幼兒在主動接受熏染的狀態下,體驗歌詞中有趣的“襯詞”帶來的快樂。
反感覺思自己的教學活動,整個思路和環節比較清晰,但是我的語速還是稍快了些,有些地方領唱時速度有點快,沒有和孩子保持一致,感覺自己的激情還不夠,有時侯可以比孩子們更高昂一點,更夸張一些。在許多細小的環節上還存在著很多的缺點,需要自己慢慢揣摩和領會。
通過豐富多彩的教學手段,結合音樂本身的要素,讓幼兒感受到不同的音樂形象,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方式學習音樂、享受音樂,音樂是情感的藝術,只有通過音樂的情感體驗,才能達到音樂教育“以美感人、以美育人”的目的。幼兒的演唱效果很好。在實踐過程中,培養了幼兒的審美能力和創造能力。通過成功的音樂活動,會提升孩子們對音樂活動的興趣,也能提升一些能力較為弱的孩子對音樂活動的自信心。
孤獨的收割人教案大全(18篇)篇五
課型:以歌唱為主的綜合課。
1、能用彈性的聲音和幽默、活潑的情緒演唱歌曲《孤獨的牧羊人》。
2、了解音樂劇和約德爾調特點。
3、通過欣賞、演唱接觸歐美優秀的民族民間音樂,領略其獨特的藝術魅力,激發對世界優秀文化了解的愿望和興趣。
4、學會小組內合作探究性的學習。
2、分角色表現歌曲,嘗試自己設計歌曲演唱形式。
一、組織教學。
告知學生今天要選出金牌團隊和表現優秀的同學,請每一位同學都要努力。
二、視頻導入。
思考:作品中的歌曲帶給你怎樣的情感體驗。
三、新歌教唱。
1、第一遍聆聽聽出歌詞的演唱順序。
2、第二遍聆聽生談談自己對歌曲印象最深的一句。
生自由談談,師小結。
找出襯詞有幾處?哪幾處是相同的?
唱一唱,用手畫畫旋律線,體會旋律的特點。
3、師生共同完成歌曲的演唱。
師演唱主體部分,生演唱襯詞部分。要求生思考主體部分旋律有何共性。
4、生完整演唱歌曲師適時糾正。
5、主體部分有幾個角色?他們在做什么呢?
四、拓展與延伸。
1、看看歌曲的演唱聲音有何特點?
2、了解約德爾調的特點。
3、了解音樂劇。
五、活動與創造。
嘗試自己設計演唱形式。
六、總結。
七、評出金牌團隊以及優秀表現個人。
孤獨的收割人教案大全(18篇)篇六
1、組織幼兒聽《do—re—mi》,介紹這首歌曲是電影《音樂之聲》的插曲,它是一部和音樂有關的電影,里面還有很多好聽的歌曲,引出《孤獨的牧羊人》。
2、完整欣賞歌曲,感知歌曲的旋律、演唱速度及襯詞的活潑詼諧。
(1)播放視頻,介紹歌曲的名稱《孤獨的牧羊人》,理解孤獨的意思。
(2)完整欣賞中文版歌曲,引導幼兒從歌曲的旋律、演唱的速度及演唱方式等方面感受音樂性質,理解“牧羊人”不是孤獨的,而是快樂的。
(3)教師示范演唱襯詞部分,接著幼兒跟著學唱,進一步體驗歌曲幽默詼諧的曲風。
3、畫圖譜、貼形象,分段欣賞歌曲。
(1)欣賞歌曲第一段。見識隨音樂貼牧羊人、田野圖片、畫圖譜,引導幼兒跟唱襯詞。(在襯詞部分教師可畫的螺旋線表示約德爾調)。
(2)欣賞歌曲第二段:教師貼王子農夫餐桌、啤酒圖片,引導幼兒看圖譜跟唱襯詞。
(3)欣賞歌曲第三段。出示小姑娘媽媽圖片,引導幼兒看圖譜跟唱襯詞。
(4)教師幼兒對唱歌曲。教師唱歌曲敘述部分,幼兒演唱襯詞部分。
4、隨歌曲兩兩結伴自由跳圓圈舞,進一步感受歌曲的歡快活潑。
孤獨的收割人教案大全(18篇)篇七
一、播放《音樂之聲》插曲《do,re,mi》營造音樂氣氛。
播放音樂,教師帶幼兒進入活動室,教師帶領幼兒一起做動作,調動氣氛;
二、介紹劇情,觀看視頻材料。
1、今天老師不僅給你們帶來了好聽的音樂,還有一樣好玩的東西呢!
2、教師出示木偶,提問:這是什么東西?知道它是怎么玩的嗎?你們有沒看過木偶劇?
4、播放視頻,完整欣賞;
三、欣賞木偶劇,感知襯詞旋律。
1、完整欣賞后,提問:音樂里,唱的最多的一句話是什么?
3、幼兒自由討論,并嘗試學一學;
4、播放兩句襯詞,讓幼兒感受襯詞的旋律;
5、幼兒模唱襯詞,教師伴唱;
四、借助圖譜,學唱襯詞。
3、請你們比較這兩張音符的位置有什么不一樣的地方?
5、幼兒與教師一起做手勢看圖譜演唱一次、
7、教師引導幼兒說出老山羊老了,嗓子會發出怎么樣的聲音?小山羊呢?
8、用不同的速度、音色來表現襯詞。
a、高音區——小山羊。
b、低音區——老山羊。
9、觀看視頻,并模仿一下老山羊和小山羊的聲音。
五、師幼合作表現襯詞,體驗師生合作的樂趣、
2、播放視頻,師幼合作演唱歌曲;
4、出示音樂圖譜,請幼兒找出老山羊和小山羊演唱的地方,并貼上相應的圖片;
5、教師當牧羊人,男孩子當老山羊,女孩子當小山羊,一起演唱歌曲;
孤獨的收割人教案大全(18篇)篇八
1、欣賞歌曲,理解歌詞大意,嘗試唱歌曲中襯詞部分,感受歌曲活潑詼諧的風格。
2、理解“孤獨”,知道在孤獨時,可采取唱歌等積極的方法使自己和別人快樂。
3、學會歌唱本首歌曲。
4、能跟著節奏打節拍。
音樂視頻、圖片等。
一、律動導入,引出歌曲。
組織幼兒聽歌曲《叨來咪》,提問:“小朋友們你們知道這首歌曲嗎?”
師:這首歌曲是電影《音樂之聲》的插曲,他是一部和音樂有關的電影,里面還有很多好聽的歌曲,如《孤獨的牧羊人》。
二、完整欣賞歌曲,感知歌曲的旋律,演唱速度及襯詞的活潑詼諧。
2、完整欣賞歌曲,引導幼兒從歌曲的旋律、演唱的速度及演唱方式等方面感受音樂性質,理解“牧羊人”不是孤獨的,而是快樂的。
沒聽出來,沒關系,我先給小朋友們講一個故事:一個牧羊人感覺自己特別孤單,就來到山頂上唱歌“來咿噢都來咿噢都來咿噢”,歌聲嘹亮,城里的人們在遠處就聽到了這好聽的聲音,這時候城邊的王子、挑扁擔的農民、餐桌旁的人們、喝啤酒的人們都聽到了他的歌聲,這時一個小姑娘和她的媽媽聽到牧羊人的歌聲后,也用相同的歌聲回應他。
現在咱們再來聽一遍歌曲,但是是有任務的哦。你認為歌曲什么地方最有趣、好玩?(襯詞“來咿噢都來咿噢都來咿噢”、低音處、唱歌中聲音等好玩。)為什么?好像在做什么事?我們一起來學一學。
3、教師示范演唱襯詞“來咿噢都來咿噢都來咿噢”部分,請幼兒跟著學唱。進一步體驗歌曲活潑詼諧的風格。(為下一個環節的對唱作好準備)。
三、出示相應的圖片,分段欣賞歌曲,知道快樂的方法。
1、欣賞歌曲第一段。師隨音樂貼牧羊人、人們圖片,畫圖譜,引導幼兒跟唱襯詞。
提問:這個牧羊人到底是孤獨的還是快樂的?(快樂的)他用什么方法使自己和別人快樂的?(通過歌聲將所有人都吸引過來,用歌聲給自己帶來快樂)。
2、、欣賞歌曲第二段。師隨音樂貼王子、農夫、餐桌、啤酒圖片,引導幼兒看圖譜跟唱襯詞。
提問:牧羊人的歌聲都把誰吸引過來了?他們都聽到了什么歌聲?
3、欣賞歌曲第三段。師隨音樂貼小姑娘、媽媽圖片,引導幼兒看圖譜跟唱襯詞。
提問:誰用歌聲回應了牧羊人?怎樣唱的?
4、小結:
你在孤獨的時候,除了唱歌還會用什么和他不一樣的方法,使自己和別人快樂呢?
(引導幼兒說出:可以開玩笑、看漫畫書、看電視、跳舞、找好朋友聊天、玩游戲等多種方法來排除孤獨。)。
5、播放歌曲,師幼邊唱邊跳,進一步感受歌曲的歡快活潑。
師:現在我們一起來唱唱這首歌曲,做一個快樂的牧羊人吧。
歌曲《孤獨的牧羊人》選自堪稱經典之作的影片《音樂之聲》。音樂以木偶為主要線索,貫穿始終,為我們塑造了栩栩如生的各種形象,并通過多姿多彩的各種形象來提升幼兒對音樂的審美情趣。
這首音樂最有特點的地方就是它的襯詞部分,詼諧、有趣,又朗朗上口,符合大班幼兒的學習特點。從幼兒角度出發,木偶劇的欣賞恰好是“投其所好”,木偶劇間接成為一種教學手段。從教師角度出發,要剖析音樂內部結構,找出幼兒的興趣點——襯詞進行模仿、創造,并幫助和引導他們領悟到音樂的深層結構(這首音樂表現的是牧羊人和羊群們之間的事情),挖掘幼兒的興趣所在,使他們在耳濡目染中主動接受新的知識,并在此基礎上進一步創生出新的課題。
孤獨的收割人教案大全(18篇)篇九
1、能情緒愉快地用不同速度,不同音色表現歌曲中襯詞部分,并能按不同角色的形象,用相應的歌聲演唱。
2、在學唱過程中體驗師生合作,生生合作的協調與快樂。
3、在感受歌曲的基礎上,理解歌曲意境。
4、借助圖譜記憶歌詞、學習歌曲。
1、電視機、影碟機、電影《音樂之聲》片斷。
(一)聽《牧羊人》音樂,自由用各種動作跳進活動室。
(二)看錄像,了解歌曲內容,引起學唱興趣。
1、聽了剛才的音樂,你有什么感覺?
2、第二次聽有歌詞的音樂一遍。你知道她在唱什么嗎?不過有一句我們可以先來學一學,它是這首歌的襯詞。
3、根據圖示學唱襯詞部分。
(三)欣賞歌曲,并初步學唱襯詞。
1、圖片上的人是誰?它在什么地方?
2、他在干什么?
3、又有誰來了?
(五)對不同角色的襯詞部分進行處理。
1、引導幼兒用不同音色演唱襯詞。
(1)牧羊人在很高的地方唱歌,你覺得他的聲音應該怎么樣?
(2)老山羊年紀一大把,它唱起歌來會怎么樣?
(3)小山羊最可愛了,它的聲音我們也來學一學。
2、以游戲形式,分角色演唱襯詞部分。
(六)即興打擊樂演奏,充分感受樂曲旋律。
今天我們又唱又跳,又看錄像又打擊樂器,這首好聽的歌曲就叫做《孤獨的牧羊人》。
在這次教學活動中,難點在角色表演中解決了,又利用圖譜教學讓幼兒輕松的記住了歌詞和二分音符,因為幼兒在教學活動中目標達到了所以幼兒能在活動中始終保持愉悅的.情緒,飽滿的精神和歌唱的興趣,透過幼兒動聽的歌聲,準確的節奏,我們一起享受到了音樂賦予生活的情趣,我想這就是藝術活動最大的樂趣。
孤獨的收割人教案大全(18篇)篇十
1、能情緒愉快地用不同速度,不同音色表現歌曲中襯詞部分,并能按不同角色的形象,用相應的歌聲演唱。
2、在學唱過程中體驗師生合作,生生合作的協調與快樂。
3、在感受歌曲的基礎上,理解歌曲意境。
4、借助圖譜記憶歌詞、學習歌曲。
1、電視機、影碟機、電影《音樂之聲》片斷。
(一)聽《牧羊人》音樂,自由用各種動作跳進活動室。
(二)看錄像,了解歌曲內容,引起學唱興趣。
1、聽了剛才的音樂,你有什么感覺?
2、第二次聽有歌詞的音樂一遍。你知道她在唱什么嗎?不過有一句我們可以先來學一學,它是這首歌的襯詞。
3、根據圖示學唱襯詞部分。
(三)欣賞歌曲,并初步學唱襯詞。
1、圖片上的人是誰?它在什么地方?
2、他在干什么?
3、又有誰來了?
(五)對不同角色的襯詞部分進行處理。
1、引導幼兒用不同音色演唱襯詞。
(1)牧羊人在很高的地方唱歌,你覺得他的聲音應該怎么樣?
(2)老山羊年紀一大把,它唱起歌來會怎么樣?
(3)小山羊最可愛了,它的`聲音我們也來學一學。
2、以游戲形式,分角色演唱襯詞部分。
(六)即興打擊樂演奏,充分感受樂曲旋律。
今天我們又唱又跳,又看錄像又打擊樂器,這首好聽的歌曲就叫做《孤獨的牧羊人》。
在這次教學活動中,難點在角色表演中解決了,又利用圖譜教學讓幼兒輕松的記住了歌詞和二分音符,因為幼兒在教學活動中目標達到了所以幼兒能在活動中始終保持愉悅的情緒,飽滿的精神和歌唱的興趣,通過幼兒動聽的歌聲,準確的節奏,我們一起享受到了音樂賦予生活的情趣,我想這就是藝術活動最大的樂趣。
孤獨的收割人教案大全(18篇)篇十一
“興趣是幼兒最好的老師”,新課改形式下的這句話成了老生常談的一個話題,也成了幼教界教育理念的一大主流。幼兒不感興趣的事物,即使我們教師花的心思進行揣摩,那也只能算是灌輸式教育模式,到頭來仍是事倍功半的成效,且有悖于新《綱要》精神。
《孤獨的牧羊人》以其有趣、形象的木偶為素材,通過欣賞木偶劇的形式,融音樂于劇情的發展中,讓幼兒在欣賞木偶劇的同時,主動接受了音樂信息,潛移默化進入音樂氛圍中,為音樂教育開啟了另一種形式的門。教師通過對教材的處理,如:拎出音樂中詼諧有趣的“襯詞”部分,進行細致分析,并賦予其角色形象,使音樂教育擺脫以往聽賞式的傳統教育模式,符合大班幼兒的心理和年齡特點,有助于音樂活動的開展。
1、能用不同的速度、音色表現歌曲中高音區和低音區兩種不同音區的襯詞分;
2、根據音符的高低位置,掌握襯詞旋律,按角色的形象特點用相應的歌聲演唱;
3、在學唱過程中體驗師生合作的協調和快樂;
歌曲圖譜、視頻材料、鋼琴、老山羊、小山羊圖片;
一、播放《音樂之聲》插曲《do,re,mi》營造音樂氣氛。
播放音樂,教師帶幼兒進入活動室,教師帶領幼兒一起做動作,調動氣氛;
二、介紹劇情,觀看視頻材料。
1、今天老師不僅給你們帶來了好聽的音樂,還有一樣好玩的東西呢!
2、教師出示木偶,提問:這是什么東西?知道它是怎么玩的嗎?你們有沒看過木偶劇?
3、教師介紹劇情:老師今天帶來的這個木偶人是有個牧羊人,他個他的羊群——老山羊和小山羊住在一個高高的山頂上,他沒有朋友,覺得自己很孤單。但是他有一樣愛好,就是喜歡唱歌,他的羊群們看到主人唱歌,也跟著唱了起來。他們的歌聲非常好聽,吸引了王子,登山的人們,旅店里的人,酒店里的人,小姑娘。我們一起來聽聽他們的歌聲吧。
4、播放視頻,完整欣賞;
三、欣賞木偶劇,感知襯詞旋律。
1、完整欣賞后,提問:音樂里,唱的最多的一句話是什么?
3、幼兒自由討論,并嘗試學一學;
4、播放兩句襯詞,讓幼兒感受襯詞的旋律;
5、幼兒模唱襯詞,教師伴唱;
四、借助圖譜,學唱襯詞。
1、老師還請來了五線譜和音符寶寶來幫助我們學習這些襯詞。這五條線放在一起叫做五線譜,像豆芽一樣的叫做音符。我們來跟它們打聲招呼。
3、請你們比較這兩張音符的位置有什么不一樣的地方?
4、音符往上爬的我們叫它高音區,它唱起來就像爬樓梯一樣,一級一級往上爬。音符平過去的我們叫它低音區,唱起來像走路一樣,平平穩穩的。
5、幼兒與教師一起做手勢看圖譜演唱一次。
7、教師引導幼兒說出老山羊老了,嗓子會發出怎么樣的聲音?小山羊呢?
8、用不同的速度、音色來表現襯詞。
a、高音區——小山羊。
b、低音區——老山羊。
9、觀看視頻,并模仿一下老山羊和小山羊的聲音。
五、師幼合作表現襯詞,體驗師生合作的樂趣。
1、小朋友們剛剛唱得特別棒,老山羊的聲音都表現出沙啞、粗重、慢吞吞的樣子,小山羊也表現出歡快、明朗、悅耳的樣子了。下面老師請你們跟老師來合作,你們唱襯詞的地方,老師來唱牧羊人的聲音。
2、播放視頻,師幼合作演唱歌曲;
4、出示音樂圖譜,請幼兒找出老山羊和小山羊演唱的地方,并貼上相應的圖片;
5、教師當牧羊人,男孩子當老山羊,女孩子當小山羊,一起演唱歌曲;
六、結束部分。
1、牧羊人現在還孤單嗎?為什么?
2、教師小結:牧羊人再也不孤單了,因為他不僅有羊群們陪他一起唱歌,還有我們小朋友跟呢。現在老師請你們跟牧羊人一起表演吧。播放音樂,教師擺弄木偶,幼兒邊唱,邊隨意做動作,出活動室。
孤獨的收割人教案大全(18篇)篇十二
1、通過欣賞歌曲《孤獨的牧羊人》,感受樂曲詼諧、輕快、活潑、生動的情緒。
2、通過為歌曲創設情景,表現童話般的意境,初步培養學生對音樂的理解、想象和表演能力。
3、體驗美國鄉村歌曲的唱法,了解音樂劇的知識。
可以用肢體語言表現出歌曲不同的情緒。
磁帶cdppt。
1、組織教學。
a、聽《doremi》踏步拍手進教室。
b、練聲曲:《doremi》。
師:同學們,doremifasollasi是我們的音樂小伙伴,一起來唱一唱“doremi”,你們可以選擇自己喜歡的音符,一起唱起來吧!
a、導入:
師:真棒!哪個同學知道這首歌曲是哪部電影的插曲呢?
生:《音樂之聲》。
生:家庭教師和七個孩子的故事……。
師:說的很好!這是一個發生在奧地利的真實故事,善良美麗的見習修女瑪麗亞,來到退役海軍軍官特拉普上校家擔任家庭女教師,她通過音樂及生動的教育方法,對7個調皮的孩子進行啟發及熏陶,終于使七個孩子對她產生深厚的.感情,同時也贏得了特拉普上校的愛情。剛才同學們所聽到的這首《哆來咪》就是這名女教師與那7個孩子所演唱的。
2、初聽:
生:詼諧,幽默,歡快。
師:真好!那在影片中,它描寫的是什么故事呢?
生:瑪利亞和孩子們一起在做木偶戲表演。
1、復聽:
2、師:真聰明!那我們一起來看看這段精彩的表演吧!
再想想歌曲中最吸引你的是哪幾句?
觀看影片中木偶戲的片斷。
生:“來咿噢嘟...”一會兒高音,一會兒低音。
師:你可以簡單的模仿一下嗎?
(學生模仿真假聲的交替唱)。
師:非常好!那我們一起來唱一唱吧!
(學生拍手唱襯詞)。
生:好!
一邊觀看木偶戲,一邊唱一唱最有趣的幾句。
4.學習歌詞:
師:那木偶戲究竟講了一個什么故事呢?為什么叫他孤獨的牧羊人呢?我們一起來讀一讀:
生:只有他一個人在唱歌。
師:恩,那后來呢?他的心情有沒有發生變化?
生:歡快!不孤獨了,因為有許多的人都在聽他唱歌了。
師:很好!讓我們再看下去。
5.了解歌曲旋律:
師:我們也來做一回快樂的牧羊人吧。一起來唱一唱歌曲的第一段。
學唱歌曲的第一段。
用不同的動作來表示不同的段落,聽聽看全曲主歌部分一共有幾段?
三、小結,下課。
師:同學們,我們的音樂之旅就快接近尾聲了。在今天的旅途中,你們學到了哪些本領呢?
生:了解了音樂劇……。
師:修女瑪麗亞用音樂喚起了孩子們的創造力以及對生活、大自然的熱愛。如果你也熱愛音樂,熱愛生活,那么你一定能成為一個最快樂的人!
孤獨的收割人教案大全(18篇)篇十三
《快樂的牧羊人》源于經典美國電影的一首插曲,樂曲旋律簡潔,節奏明快,樂段清晰,富有感染力。經典的東西總是有它獨特的魅力。
1、感受樂曲愉快、幽默、詼諧的情緒。
2、能根據音樂做相應的動作和表情,嘗試用哈、啦、嘻等象聲詞哼唱自己認為最好笑的一句旋律。
3、感受旋律的氣氛以及和同伴一起參加集體音樂活動的`樂趣。
4、培養幼兒的音樂節奏感,發展幼兒的表現力。
5、欣賞歌曲,感受歌曲活潑有趣的特點。
用語言、動作等不同的方式表達對樂曲的理解。
一、觀看木偶表演。
2、教師操作木偶,哼唱《快樂的牧羊人》前面四小節。
二、完整欣賞音。
1、我最喜歡唱的歌曲是《快樂的牧羊人》,你們聽我唱完就知道我有多開心,多會笑了!
2、播放vcd,完整欣賞第一遍:聽了樂曲,你覺得開心嗎?
3、第二遍:聽了這首樂曲,你有什么感覺?為什么覺得多里很開心、很快樂?
4、哪一段,牧羊人最開心,他正在忍不住笑出聲來?
教師彈奏并哼唱這一樂段,幼兒用不同的肢體動作或表情表達自己的感受。
欣賞樂曲:1——8小節。你覺得牧羊人開心嗎?
欣賞樂曲:9——16小節。牧羊人在干什么?
三、表達愉快的情緒。
1、用各種象聲詞(如“哈……啦……嘻……”等)來哼唱自己認為最好笑的一句旋律。
2、鼓勵幼兒用不同的肢體動作或表情來表現自己愉快的心情。
孤獨的收割人教案大全(18篇)篇十四
1、熟悉樂曲旋律,能夠隨音樂拍出基本節奏,并能夠用肢體動作表現。
2、能夠運用樂器隨音樂演奏。
3、感受集體合作演奏的快樂。
4、能根據音樂的速度,變換動作速度。
5、感知多媒體畫面的動感,體驗活動的快樂。
根據音樂圖譜,有節奏的演奏音樂。
一、引出主題,了解音樂。
二、利用動作,感受音樂。
1、欣賞音樂,引導幼兒用身體的動作表現音樂的節奏。
2、個別演示表現音樂節奏的動作。
3、結合笑臉圖譜,感受音樂的節奏。
4、根據圖譜提示,跟隨音樂進行動作演奏。
5、分聲部演奏。
三、打擊樂器,表演音樂。
1、整體演奏音樂。
2、按教師指揮分聲部演奏音樂。
《綱要》中提出:給予孩子自由表現的機會、鼓勵幼兒大膽地想象,運用不同的藝術形式表達自己的感受和體驗;樂于與同伴一起娛樂、表演、創作。
1、熟悉音樂。
讓幼兒在音樂背景下走進教室,初步感受,進而引領他們專注的傾聽音樂的節奏。
2、用動作表現音樂的節奏。
在熟悉音樂旋律的`基礎上,讓幼兒用動作表現音樂的節奏,孩子們很輕松的找到了很多很多的節奏形式:拍腿、拍手、點頭、打口哨、打響指。
3、跟隨音樂的旋律,孩子們用不同的身體動作表現出來是,孩子們對音樂的表現力非常強。
4、出示圖譜環節,孩子們接受的非常快,對笑臉所代表的意義很快就理解了。所以也能夠比較快的接受和跟隨圖譜打出節奏。
5、打擊樂環節中孩子們也是輕松的跟下來,演奏的很精彩。
孤獨的收割人教案大全(18篇)篇十五
1、能用彈性的聲音和幽默、活潑的情緒演唱歌曲《孤獨的牧羊人》。
2、了解音樂劇和約德爾調特點。
3、通過欣賞、演唱接觸歐美優秀的民族民間音樂,領略其獨特的藝術魅力,激發對世界優秀文化了解的.愿望和興趣。
4、學會小組內合作探究性的學習。
2、分角色表現歌曲,嘗試自己設計歌曲演唱形式。
一、組織教學。
告知學生今天要選出金牌團隊和表現優秀的同學,請每一位同學都要努力。
二、視頻導入。
思考:作品中的歌曲帶給你怎樣的情感體驗。
三、新歌教唱。
1、第一遍聆聽聽出歌詞的演唱順序。
2、第二遍聆聽生談談自己對歌曲印象最深的一句。
生自由談談,師小結。
找出襯詞有幾處?哪幾處是相同的?
唱一唱,用手畫畫旋律線,體會旋律的特點。
3、師生共同完成歌曲的演唱。
師演唱主體部分,生演唱襯詞部分。要求生思考主體部分旋律有何共性。
4、生完整演唱歌曲師適時糾正。
5、主體部分有幾個角色?他們在做什么呢?
四、拓展與延伸。
1、看看歌曲的演唱聲音有何特點?
2、了解約德爾調的特點。
3、了解音樂劇。
五、活動與創造。
嘗試自己設計演唱形式。
六、總結。
七、評出金牌團隊以及優秀表現個人。
孤獨的收割人教案大全(18篇)篇十六
1、欣賞樂曲,體驗樂曲活潑、歡快的情緒。
2、了解樂曲基本的節奏型,能夠看指揮用打擊樂器為樂曲配伴奏。
3、嘗試仿編歌詞,樂意說說歌曲意思。
4、讓幼兒知道歌曲的名稱,熟悉歌曲的旋律及歌詞內容。
欣賞樂曲,體驗樂曲活潑、歡快的情緒。
2、播放這首樂曲,使幼兒熟悉旋律。
3、自制大樂譜,大羊、小羊、牧羊人、牧羊鞭圖片若干。鈴鼓、镲、雙響筒、碰鈴、三角鐵。
4、音樂錄音帶。
了解樂曲基本的節奏型。
一、看圖講故事。
教師結合音樂,邊擺圖片邊講故事(圖片擺放格式按樂譜的格式):
[1—2]小節:"草地上走來四只羊"。教師講完這一句話之后,邊哼唱[1—2]小結的旋律,邊在大樂譜上每拍擺一個大羊圖片,并試著拍一拍。
[3—4]小節:"草地上又走來七只小羊"。教師講完這一句話之后,邊哼唱[3—4]小結的旋律,邊在大樂譜上相應的位置,每半拍擺一個小羊圖片。
[5—6]小節:同[1—2]小節。
[7—8]小節:同[3—4]小節。
[9—10]小節:"牧羊人大步走來"。教師講完這一句話之后,邊哼唱[9—10]小結的旋律,邊在大樂譜上相應的位置,每拍擺一個牧羊人的圖片。
[11—12]小節:"牧羊人揮舞著鞭子"。教師講完這一句話之后,邊哼唱[11—12]小節的旋律,邊在大樂譜上相應的位置,每拍擺一個牧羊鞭的圖片。
[13—14]小節:同[9—10]小節。
[16—17]小節:同[11—12]小節。
[18—20]小節:同[1—4]小節。
[21—23]小節:同[5—7]小節。
[24]小節:"牧羊人揮舞著鞭子,把大羊、小羊趕到了一起"。教師講完這一句,邊哼唱[24]小節的旋律,邊把牧羊人、牧羊鞭、大羊、小羊的圖片擺在[24]小節相對應的位置上。
二、配樂器。
教師啟發幼兒根據音樂形象選配樂器。
三、演奏。
1、在教師的指揮下看圖譜演奏。
2、請幼兒做指揮,進行演奏。
上本課時,我運用多種方式指導學生感受歌曲歡快的情緒,喚起學生對音樂作品的興趣和熱情,最大限度地調動學生學習音樂的'積極性和表現欲。充分挖掘作品所蘊涵的音樂美,用自己對音樂的感悟激起學生的情感共鳴,加深了學生對音樂的理解。同時,運用生動活潑的教學形式,讓學生在藝術氛圍中獲得審美的愉悅,做到以美感人,以美育人。
通過和學生一道參與各種音樂實踐活動,如:旋律模唱、體態律動、情景表演等形式,讓大家在舉手投足、分工合作演奏、創造性表演中鑒賞音樂、理解音樂、表現音樂、創造音樂,讓學生在盡情展示自己的才華、獲得審美體驗、享受成功的喜悅的同時,獲得健康高尚的審美情趣和積極樂觀的生活態度。
本課主要體現了以下幾個特點:
1、整體構思清楚,能從不同角度設計、穿插多種學習活動,最終實現預期的教學目標。
2、注重面向全體學生,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從培養學生的音樂興趣出發,運用多種藝術形式來調動學生主動參與的積極性,提倡個性張揚。在愉悅的學習氣氛中體驗、表現和享受音樂,提高音樂感受與鑒賞能力,并獲得心靈感悟和情感體驗。
3、積極構建民主、開放、合作的教學模式,采用互動式的學習方式讓學生在音樂實踐中感受教學的民主性。教學中注重培養學生自主感受美、表現美的意識和能力,教學生學會學習,學會探究、學會合作、學會創造。
不足的是,
孤獨的收割人教案大全(18篇)篇十七
《紅樓夢》是中國古典小說的巔峰,《百年孤獨》是拉美文壇的杰作。它們都以描寫了一個大家族數代人從發跡、鼎盛到衰敗的百余年漫長的過程,表達出整個社會的滯重。在創作手法上也各具特色:《紅樓夢》是一個由社會——賈府——大觀園——怡紅院組成的空間向心環狀結構,《百年孤獨》則是從第一代的霍塞?阿卡迪奧?布恩地亞分成阿卡迪奧與奧協良諾兩個系統直至第七代長豬尾巴的奧雷良諾,是一個按時間順序的鏈狀結構。
幾代人為基礎建立循環式的小說結構,極力把各種縱橫交錯的母題組成一個協調的整體。
長篇小說的主要成就就在于它能以批評的態度來重建一個新的世界觀。它根基于現實,卻要越進一個假想的“非現實”層次里去。小說家(至少是其中最偉大者)在力求忠實地表現一個滿布可信的細節深具說服力的完整世界時,必然要面臨現實世界一些比較深入的本質上的難題。小說家一開始去追求客觀現實的世界,則早晚上要陷入自相矛盾的局面。他會發現,客觀事物之存在實際已假定了有一雙外在格物的眼睛,因而也早不確定了一個主觀而相對的視點。“長篇小說不若史詩般擁有一顆天真燦爛的童心,它乃一門雄渾老成的藝術。“(盧卡契)。
《紅樓夢》與《百年孤獨》的作者之所以偉大就在于:他們創造了一個發自內心的世界,它不是確實世界的重復,而是要譴責它的丑惡和虛假,因此他們探求,他們重建,他們發明。對這個世和這個時代,他們既不進行復制又不使其理想化,也不簡單地加以歪曲。他們從中截取的不是偶然性,而是深刻的規律。他們還證明了按其它規律創造另一個世界的可能性,他們使現實之樹長出了新枝。他們創造了一些種類陌生的事物,也有一些魔鬼,但是他們都具有有機的統一性,這些生機勃勃的生物是由一種巨大的發問和挑戰和賦予活力的。可能的和幻想的繪畫是現實和日常的繪畫的延續。
“真正的藝術就是使人想起它的一種方式”。藝術作品的使命不再是再現世界,而是表達人的愿望。“作家的使命是把孤獨的和必死的一切引向無限的生活,把偶然的東西變成符合法的東西。他的使命是帶有預言性的。”
《紅樓夢》并卷就勾勒了一個女媧補天的創世神話,因而引出了“無材可去補蒼天”的寶玉,以及靈河岸邊的絳珠仙子。加以“還淚說”,真是神而又奇。這個“朱蘭白石綠樹清溪、人跡罕逢飛塵不至”的理想世界就是與《紅樓夢》中描寫的丑惡骯臟的現實世界形成鮮明對比的“太虛幻境”。它是全書的基石,給整部紅樓罩上了夢幻飄渺的氣氛。
《紅樓夢》中的現實世界是齷齪不堪之至了,如柳湘蓮的名言:“你們東府里除了那兩個石頭獅子干凈,只怕連貓兒狗兒都不干凈。”讓我們先從賈赦說起。賈赦在《紅樓夢》里可算是最骯臟的人物這一。《紅樓夢》中有條無形的章法,即凡是比寶玉長一輩的人,對其不堪之處,描寫都多少有相當保留,這也可以說是“為尊者諱”吧。盡管如此,作者對賈赦仍不肯輕易放過。所以第四十六回專章聲討,詳寫強納鴛鴦為妾的丑事。曹雪芹借襲人之口寫出他的史家定評:“真真——這話論理不該我們說——這個大老爺太好色了。略平頭正臉的他就不放手了。”《紅樓夢》中對賈璉淫行最多特寫鏡頭,恐怕是表達“有其父必有其子”這名古諺吧。東府自然更為骯臟:秦可卿淫喪天香樓,賈珍諸人整日聚賭玩孌童,以致曾跟老太爺打天下的焦大痛罵:“那里承望到如今生下這些畜牲來!每日家偷雞戲狗,爬灰的爬灰,養小叔子的養小叔子。”當然如魯迅指出:“焦大的罵,并非要打倒賈府,倒是為賈府好,不過是主奴如此,賈府就要弄不下去罷了。”
根據脂硯齋的看法,所謂“天上人間諸景備,未許凡人到此來”的大觀園便是理想世界太虛幻境的人間投影。這兩個世界是融合的。我們雖然不能過于相信指批,可是在內證充分的情況下脂批卻是最有力的旁證。我們知道東府諸公及榮府的賈赦是最為淫濫之人。它讓我們不能忘記最干凈的其實也是從最骯臟的里面出來的。最干凈的最后仍舊要回到最骯臟中去的。“欲潔保曾潔,云空未必空”這兩句詩不但是妙玉的歸宿,同時也是大觀園的歸宿。曹雪芹一方面全力創造了一個理想世界,在主觀企求上他又無情地寫出了一個與此對比的現實世界。而現實世界的一切力量則不斷地在摧殘理想世界,直到完全毀滅為止。“好一似,食盡鳥投林,落了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凈!”
馬爾克斯《百年孤獨》中也構建了一片神奇的土地,那就是馬孔多。由于兩位作者文化傳統與歷史的背景不同。《紅樓夢》中的太虛幻境是曹雪芹根據中國傳統佛道思想虛構的,其在人間的投影大觀園則是建立在舊勢力的陰影里,是人為的退縮,是有院墻的具體的封閉。《百年孤獨》中的馬孔多雖然在人間,但又是無處尋覓的。馬爾克斯對其環境的描寫也似伊甸園般美好。
馬孔多是一個只有二十戶人家的村莊,座落在水流清徹的河邊;這些水流沿著潔白而巨大的像史前時期的化石蛋一樣的光滑的石床向下流。這塊天地是如此之新,許多東西都尚未有名字,提起來還得用手指指點點。
在許多村莊中,馬孔多是最有秩序最勤勞的一個。那是一個幸福的村莊,那里沒有一個人超過三十歲,也從未死過人。
但“因為這個村子隱沒在遼闊的沼澤地里”。環境險惡閉塞,它是布恩地亞第一代及二十多戶親友懷著冒險精神背井離鄉開拓創建的,是人們的逃避,是無形的空間的隔絕。
馬爾克斯曾有段文字描述一艘擱淺的西班牙大帆船:整個船身處于孤寂的地方,被子人忘卻了,沒有遭到時光的侵蝕,也沒有受到飛到飛禽的騷擾。......里面除了一大簇花卉,沒有任何東西。
卉,它代表著和平、寧靜、純潔、美好,是一個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世外桃源般的理想世界。
如果說曹雪芹是極力想保護大觀園這塊理想之地不受外界侵襲,結果“歷史的必然與現實世界的不可能實現之間的沖突”導致大觀園的破產;那么馬爾克斯則是有意安排一個世外桃園馬孔多,把這個“有價值的東西當面摔給人看。”悲劇同工,卻有異曲。前面我們說過大觀園是建立在舊的園子基礎上,雖然它處處小心嚴加防范,不惜以封閉來求得保護自己,但畢竟它的“干凈”是建立在包圍之中。大觀園里的人物對這兩個世界的看法是清醒的。我們不妨檢討一下“黛玉葬花”的意義。“黛玉葬花”發生在第二十三回,寶玉和諸釵剛剛在大觀園里開始他們的理想生活,所以這個故事的安排富有深意。寶玉一回頭,卻是林黛玉來了,肩上擔著花鋤,上掛著紗囊,手中拿著花帚。寶玉笑道:“好,好,來把這個花掃起業,撂在水里。我才撂了好些在哪里呢。”林黛玉道:“撂在水里不好。你看這里的水干凈,只一流出去,有人家的地方臟的臭的混倒,仍舊把花糟塌了,那畸角上我有一個花冢。如今把她掃了,裝在這絹袋里,拿土埋上,日久不過隨土化了,豈不干凈。
黛玉葬花一節正是作者開宗明義地點明《紅樓夢》中兩個世界的她。黛玉的意思很明顯,大觀園里面是干凈的,但是出了大觀園就是臟的臭的了。把花葬在園子里讓她們日久隨土而化,這才能永遠保持清潔。花在這里自然是園中女孩子的象征。她們若想保持干凈純潔,唯一的途徑便是永駐理想之城而不到外面的現實世界去。從主觀愿望上說,寶玉和大觀園中的女孩子們所企求的是理想世界的永恒,是精神生命的清澈;但在客觀認識上,他們對外在世界不是茫無所知,他們雖然天真爛漫,卻并非幼稚糊涂。事實上她們一方面把兩個世界區別得涇渭分明,而另一方面又深刻地意識到現實世界對理想世界的高度危害性。“黛玉葬花”這正是通過形象化的方式把這兩層意思巧妙地表達了出來。
曹雪芹有時也用明確而尖銳的語言點出外面世界的險惡。第四十九回史湘云警告寶琴道:“你除了在老太太跟前,就在園子里,來這兩處,只管玩笑吃喝。到了太太屋里,若太太在屋里只管和太太說笑,多坐一會無防。老太太不在屋里你別進去,那屋里的人多心壞,都是要害咱們的。”到底湘云是直率人。
繡香囊出現于大觀園里中是一個信號(七十三回)被夏志清比之于伊甸園中蛇的出現,因為蛇一出現,亞當和夏娃就從天堂墜落到人間。
黛玉一句“冷月葬花魂”標志大觀園的氣數是真的要盡了。抄檢大觀園,晴雯被逐,迎春誤嫁,通靈走失,黛玉夭亡,探春遠嫁,妙玉遭動,巧姐被賣,惜春獨守青燈,真是“大故迭起,破敗死亡相繼”,正應了“忽喇喇似大廈傾,昏慘慘似燈將盡。”
《紅樓夢》和《百年孤獨》并不是一種被隱喻弄得怪里怪氣的抽象觀念。它們是一種揭示性的神話,一幅使天上人間成為一統世界的生活景象。對它們的作者來說,現存的一切只是習慣,偉大就在于拒絕社會。
他們的世界和我們的世界是統一的。
他們生活過的世界和他們創造的世界是統一的。
孤獨的收割人教案大全(18篇)篇十八
1.了解音樂知識――圓舞曲,感受體會圓舞曲音樂的風格。
2.學唱歌曲《青春友誼圓舞曲》,能用正確的歌唱姿勢、飽滿的聲音演唱。
3.嘗試二聲部創作,體會合作的樂趣。
教學重點、難點。
1.能用正確的歌唱姿勢、飽滿的聲音演唱歌曲《青春友誼圓舞曲》。
2.嘗試二聲部創作,體會合作的樂趣。
教學過程。
一、組織教學:課前播放音樂,
二、同學們,聽說過華爾茲嗎?知道老師跳的是什么舞嗎?師隨音樂跳起舞步。(華爾茲,或圓舞曲)。
三、新課。
1師:今天這節課我們就一起來學習具有舞曲風格的歌曲《青年友誼圓舞曲》。
2師:請同學們看歌譜聽音樂,選擇你能回答的問題。
(1)調號(2)拍號(3)強弱規律(4)速度(播放唱三段)。
生,答。
師用手劃拍,提示三拍子指揮圖示。
師清唱樂譜,請思考,歌曲的結束音是什么?曲譜都由哪些音符組成?
(2)師:學生第一次視唱,揮著三拍子跟鋼琴視唱歌譜。
(3)學生第二次視唱,揮三拍子并學習用飽滿的聲音演唱。
(4)學唱歌曲(注意歌唱姿勢,表情自然,用飽滿的聲音演唱。)。
(5)生唱詞第二次。
四、編創。
把我們的歌曲加入合唱的方式,會是音樂變得豐富,飽滿,有層次感。
學生發言,嘗試合唱創作。
3664、ˇ7.6563--5332765.67頜--‖。
1--2--3--1--533276顎5.555---‖。
分小組競賽,看哪組歌聲最具美感。(音色、聲音位置統一)。
1、柯爾文手勢練和聲,(1)高聲3,低聲部1.(2)567『5555。
2、一組唱譜跟唱自己聲部,老師彈另一個聲部。
3、兩組合唱,保持音量,不要爭相蓋過另一聲部。兩個聲部保持音量上的平衡。提醒學生歌唱的.狀態,用自然正確的方法演唱,避免大喊大叫。
4、合唱三段。
師:通過演唱,你知道歌曲所表達的中心思想是什么?
生答:呼喚友誼、和平、團結。
五小結。
師:是啊,每個人都希望能生活在和平、友誼、團結的環境。人們用不同的方式表達對和平、友誼、團結的呼喚。同學們,唱出最美的歌聲吧。(播放一段伴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