優秀作文是思想的飛翔,是靈魂的呼喚,是對真理的追求。學習優秀作文的篇章結構和表達方式,可以提升我們的寫作能力。
端午粽葉香(通用15篇)篇一
今天是5月25號,農歷五月初二。到本周四,農歷五月初五是我國的傳統節日——端午節。端午節,又稱端陽節。關于端午節起源的傳說有很多,其中,紀念屈原的說法流傳得最廣。歷史上的這天人們會通過賽龍舟、包粽子等形式來紀念一顆不朽的靈魂——屈原。
屈原是我國古代偉大的愛國詩人,出生在兩千多年前戰國時期的楚國。他為人正直,學識淵博,很有才干,在楚國擔任要職。因為他堅決主張抗擊秦國侵略,而受到打擊、排斥,被楚王趕出了朝廷。屈原悲憤至極,在流放途中寫下了許多充滿愛國主義精神的詩篇,如:《離騷》、《天問》、《九歌》等影響深遠的詩篇。后來,秦國軍隊攻占了楚國的都城。楚國失地千里,尸橫遍野。屈原心如刀絞,他不愿意看到國破家亡的慘景,就在農歷五月五日這一天,在寫下了絕筆《懷沙》之后,抱石投江而死,以自己的生命譜寫了一曲壯麗的愛國主義樂章。
百姓們愛戴屈原,當聽到他自殺的消息后,紛紛劃船打撈屈原的遺體,但沒能找到。他們怕江中的魚蝦會咬食屈原的遺體,又紛紛把江米裝迸竹筒,扔到水里,想用江米喂食魚蝦來保護屈原的遺體。從此,每年的五月初五,人們都會自發地來到江邊,悼念屈原,還要劃著船沖進洶涌的波濤,象征人們爭相打撈屈原遺體,以此來寄托對屈原的哀思。久而久之就形成了端午節賽龍舟的習俗。
屈原離世已有兩千多年了,今天我們來紀念他,主要是學習他愛祖國愛人民、堅持真理、寧死不屈的精神和他“可與日月爭輝”的人格。屈原的精神是不朽的。不管時光如何變遷,他會永遠生活在歲月的長河里,永遠銘記在人們的心中!
讓我們懷著對偉大愛國之士的敬愛之心和珍愛之情來看待中華的每一個傳統佳節吧!每一個傳統節日都有著豐厚的文化內涵,留存著華夏民族獨特的文化記憶。
感謝大家耐心的傾聽,在此,請接受我對各位的節日祝福:端午節快樂!
端午粽葉香(通用15篇)篇二
一年一度的傳統節日——端午節快要到了。
農歷5月5日是端午節。端午節的習俗有很多,如賽龍舟、吃粽子、掛艾草、喝雄黃灑等等。端午節,是為了紀念愛國詩人屈原;賽龍舟,是為了撈救投入江中而死的屈原;把粽子投入泊羅江中,是為了不讓魚蝦蟹吃屈原的遺體。每當端午節來臨,家家戶戶都忙著包粽子,我們家也一樣。
去年的端午節是在我爸爸的老家過的。那天一大早我迫不及待地起了床。走出房間,我就聞到一陣陣粽葉的香味。只見餐桌上,放了一把艾草、一捆細線、一大捆粽葉、一碗糯米、一碗豆沙、一盤蜜棗和一坨肉泥。我搬著凳子幫著媽媽把艾草掛在大門上和窗上,這樣就可以防止蚊蟲從外面飛進來了,然后再和爸爸媽媽一起包粽子。我們用兩張大大的粽葉交叉疊在一起折成錐形,再往里面加一半糯米。我把肉放進去,媽媽放蜜棗,爸爸放豆沙,然后再用糯米填滿,把上面的口子用粽葉合攏包成一個三角形,最后用細繩綁緊,一個豆沙蜜棗肉粽就好了!我們接著把所有剩下的粽子都包好了。廚房的蒸鍋水開了,我們把粽子放到里面煮,不一會兒香味就飄出來了,好香的粽子味,我迫不及待地剝了一個吃起來,真香啊!
吃完粽子,我和老家的堂弟堂妹跟著大人們一起去村口的小溪邊看賽龍舟。爸爸老家每年的端午節都會舉辦龍舟比賽。我們來得比較早,選了一個比較好的觀賞位置靜靜等待著龍舟比賽開始。不一會兒,人越來越多,小溪的兩邊岸上擠滿了人,5支龍舟隊伍也早已準備好了。只聽鞭炮聲落,5支龍舟像離了弦的箭似的你追我趕奔向終點。我們大家在岸上歡呼雀躍地為每支隊伍喊:“加油!加油!”今年的龍舟隊伍勢均力敵,都差不多時間到了終點。龍舟比賽結束了,但是我和堂弟堂妹們還意猶未盡。
在回家的路上,媽媽還給我們每個人都買了很好看的香包,上面繡著兩只鴛鴦還有平安兩個字,真好看!
端午粽葉香(通用15篇)篇三
依稀在睡夢中,我仿佛聞到了一股清香,好像是粽子的味道。我原本想在這早晨賴一會兒床,可這誘人的清香讓我睡意全無。
奶奶邁著細碎的步子在廚房里走來走去。大疊大疊的粽葉散亂地放在盆里,澆上一壺滾燙的開水,裊裊清香升起,叫人心曠神怡。再去看那糯米,在水中泡了一晚上,渾身圓滾滾的,閃耀著透亮的光澤,慵懶地躺在水中。最讓我難忘的就是奶奶包粽子的時候。我乖乖地坐在奶奶身旁,奶奶手里總是拿著三片粽葉,錯落著放好。就這樣輕輕地展開,彎曲一下,粽子的雛形就出來了。小時候我第一次看見奶奶包粽子,臉上露出驚訝的表情,覺得那是一個神奇的魔術,現在想想都覺得天真。
粽子放進鍋里,咕嚕咕嚕地響著,散發著迷人的清香。每次煮粽子的時候,我都會來到廚房里看一下粽子熟了沒有,口水都要流出來了。奶奶總是說:“不急,煮的時間越長,味道就會越好。”這時心中不免失落,可一想到一會兒后,我就能吃到美味的粽子,心中不免小激動。等著等著,盼著盼著,粽子終于煮好了。我拿著一個粽子,那跟線被我輕輕一扯,那粽葉便展開,如同秀麗的花瓣向四周舒展,略微彎曲,我急不可耐地嘗了一口。就是那樣簡單的粽子,不甜不膩、純粹、干凈,散發著淡淡的清香,有著獨特的甘醇,幸福之味便在心中悄然誕生。
之后,我嘗過各種各樣的粽子,味道都不及奶奶包的粽子。不僅是滋味的不同,更因那其中包裹著奶奶濃濃的疼愛之情,那就是愛的味道,奶奶的味道……每年端午節,我都會思念著那股清香。
端午粽葉香(通用15篇)篇四
五月五,是端陽。門插艾,香滿堂。吃粽子,蘸白糖。龍舟下水喜洋洋。”當你聽到這句歌謠的時候,端午節就來了,又到了吃粽子的時候了。
關于粽子還有一個來歷很大的故事呢。在公元前4,有一位著名的愛國大詩人名叫屈原,抱石跳入汩羅江里,老百姓們為了紀念屈原,用竹筒包上米飯扔進江里。于是就有了最早的粽子“筒粽”。正好那一天是啊,農歷五月初五,所以人們就把那天定為端午節,以示悼念。
粽子不僅來歷大,而且包粽子也是非常復雜的呢。每當端午節的前一天清晨,媽媽總會用清水坡上大盆糯米,把牛肉切塊,再把粽葉洗凈。傍晚,媽媽拿出泡好的粽子,用她那靈巧的雙手一挽,粽葉就像一個尖角小碗握在媽媽手中。媽媽把材料放進“碗”里后,又開始展現她的獨門絕技了。媽媽左一折右一疊,線一纏,一個棱角分明的三角粽就呈現在我眼前。我按捺不住內心的躍躍欲試,按照媽媽的樣子,拿起粽葉用手一挽,然后再把米舀進去我把粽葉左一折右一疊,線一纏。在我包好粽子時候只聽“嘶”的一聲,糯米寶寶爭先恐后地從裂縫里蹦了出來。頓時,我臉上有一股冰涼的觸覺――糯米全跳在我臉上。媽媽見我那狼狽樣,不禁笑出了聲。在看到我那愁怨的眼神喲,忍住了。媽媽一副想笑又不敢笑的樣子對我說:“你就是糯米放多了少放點就可以了……對不起,我要忍不住了,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我無語的把臉上的糯米擦干凈,又重新包了好幾次。在幾次失敗之后,我有了包粽子的經驗,手一挽,米一塞,左一折,右一疊,線一纏。一個稍稍有點棱角的粽子就好了,望著這個我好不容易包好的粽子啊,心中充滿自豪,感覺用千金換它我都不換,這可是我包第一個粽子呢。
媽媽把粽子包好之后放到上鍋蒸,過了兩個小時后粽子就好了。“不知道這么難包的粽子味道好不好吃呢?咦,是什么好香?”我掀開鍋蓋,綠油油的粽子啊散發著濃郁的香味。我趕緊讓媽媽幫我拿出一個粽子,幫我先涼著。里面包的可是我最愛的牛肉吶,我可喜歡吃它啦!我一旦可以咬下去,嘴里也便充滿了米香,再咬一口就是美味的牛肉啦,米中融入了牛肉的可口,別有一番風味。在吃到粽子的那一刻,我覺得山珍海味都比不上這粽子的味道。
真希望下次端午節眨眼就到啊!又可以吃到這么美味的粽子啦!
端午粽葉香(通用15篇)篇五
“一絲一縷,悠悠漫漫,如氤氳般的香氣,散在空氣中,外婆與姑奶們的笑容也漾在廚房的煙霧圍繞中,那一刻,仿佛永遠定格下來。”
當贛江中那鮮紅的龍頭第一次被推下水,當擂鼓在河中有節奏的響起,而天氣也卻在夏季悶熱中如黛玉般多愁善感起來,一連幾天,淅淅瀝瀝,江中卻也漲了不少水,水也不斷渾濁起來。那時,我便知道端午來了,也就意味著那散著悠悠林間香氣的粽子也到來了。
粽子在我家里是必吃不可的,也有自己包的習慣。白線,紅線,黃線把不同的粽子,一個二個三個,如拳的粽子乖巧的被吊起,那便是幼時的我最喜看到的,仿佛端午節可以把親情聚集,找回往日在同一個大院的時光。
那時的風很大很涼,吹過幼時的我奔跑的臉上,著急的我邁過大院的門檻,疾走在大院坑洼的泥地上,起起伏伏的.正如我的心跳。跨進廚房,只見幾個熟悉不過的身影正左右張羅著,我踮起腳尖,左看看正在淘糯米的大姑奶,右瞧瞧正在伴肉餡的二姑婆,恨不得時間如水龍頭流下的水般流去,也不知我晃蕩了多久,柴火終旺旺地燃起來,鐵鍋終于被抬上了爐灶,為數不多的粽子一個個滾入鍋里,再端上一盆水,緩緩的倒入鐵鍋里。我看著不由的咽了口口水,等著蓋上鍋蓋,就端了木凳子坐在灶旁,看著蒸氣漸漸升起,鐵鍋上煙熏的黑色也隱居在煙霧之中,似幻似真。數著大人來過幾次,揭開了幾次鍋蓋,看著那壺水被幾次倒入鍋中。心中的激動隨著迸發的悠香達到頂峰,整個廚房都被粽子的清香包圍,也漸漸包圍整個大院,而那悠悠撒撒的蒸氣和著粽香飄到天際。直到鍋被端下的一刻,終于解放了。待到剪刀剪斷紅線,慢慢剝開粽葉,已然有些發黃了,可香氣卻撲臉而來,顧不上滾燙,一枚小山的粽子,淡淡褐色泛著光,忙咬一口,香得燙嘴,等到咬到五花肉的時候,像發掘到了寶藏,仔細享受著實在的肉感與肉汁迸發出的驚艷與蔓延到每一顆軟糯糯米的甜香,幾個小時的等待不枉這一刻。一只接著一只,卻不能吃太多,一時貪嘴,晚上睡覺的時候就難受了,可到床上時仍在懷念粽子剛入口的那一刻。
風吹著,不知過了多少個仲夏,時過境遷,原來的大院悄然落幕,冰冷的水泥筑起一棟棟高樓,分散而立,不再聚攏,遙相呼應著。那原本的悠香似乎也不再誘人,蒸氣也似乎不再氤氳,煙熏的鐵鍋也不見,只剩下了電飯煲等家電了。但那一根紅線卻仍能牽動我們每一個人的內心,縱使遙遠,卻在一起。
“大姑奶,您來了。”我見著已幾月未見,有些許生疏的背影,出現在門口。大姑奶圓滾的臉龐上油乎乎的,發角上還有幾粒未落的汗珠,而雙手拽著的則是用紅袋子包住的,袋子仿佛還套著幾層別的袋子,所以顯得沉甸甸的,袋子仿佛被喂的快漲破了肚子。而大姑奶黝黑手臂上的青筋全突出來,而腰也微彎著肩也微聳著。
我連忙起身從大姑奶接過東西,放在桌上,竟是白花花的糯米。隨后,桌上的東西越來越多,紅白相間的五花肉,個大紅得通透的蜜棗,而青青的粽葉更是飄著悠香。
隨后,七大姑們有又開始著手準備包粽事務,粽葉被清水洗滌后,很快被卷在手中,倒上細長的糯米,而大塊被腌制得油亮的五花肉也被勺子乖乖的塞進雪白的糯米里,最后一折一翻一蓋,再抽出一條紅線,輕巧的繞在粽子上,一勒一扯一扭一綁。一個粽子就這樣擺在鐵盤上。
姑奶們,不僅手上動作宛轉流暢,而嘴上功夫也十分了得,你家如何,我家如何,他家如何……仿佛一世的問題也都在這一刻吐露出來,問題如炮連珠,你一言我一語,無論天涯海角無論雞毛蒜皮,扯著扯著,“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粽子也默默的躺在蒸籠里,而蒸氣也緩緩而上,籠罩著那些歡聲笑語,粽子不知怎么很快就好了。還是不顧燙,拿起一個剝開,咬上一口,雖不似當年的味道,卻有種別樣的醇香,一絲絲一縷縷漫入心中,在全身蕩漾開來,每個人都手捧著粽子,攤開的粽葉散發著熱氣,屋子里溫暖是別樣溫情,每個人都笑著,目目相對,熟悉的面容聚在一起,心底的暖也悄然升起。
那粽子上的五色繩連接的是一個個粽子,又何嘗不是我們。
那青青粽葉包住的,又何嘗不是親情。
端午粽葉香(通用15篇)篇六
尊敬的各位老師,親愛的同學們:
“五月五日是端陽,門前香火滿滿。吃粽子,撒糖。龍舟下水了。”這是一首在南方流傳的兒歌。說到端午,我立馬想到了小時候學做粽子。
那時候我八歲,很會玩皮膚。五節期間,看到奶奶聚精會神包餃子,手癢癢的,盯著餃子。奶奶似乎看穿了我的心思,說:“要不要做粽子?不夠,你媽不行,”笑著說。
我不相信。我抓工具,肉,糯米。開始包人生的“第一個粽子”。我先拿了三片整齊的粽子葉,然后把它們包在一個漏斗里,然后把米放在漏斗里,把肉放一半再放米,然后開始包粽子。
包裝不好,很焦慮!經過奶奶指導,終于包下來了。最后我用紅線抽出幾圈綁好,就這樣我人生中的第一個粽子誕生了。奶奶驚訝地看著我手里的粽子,又看了看我。她笑著說:“飯飯還收拾得好好的,不過以后遇到困難不要著急,耐心點!”然后奶奶把包好的粽子放進高壓鍋里。我終于等到粽子煮好了,迫不及待的咬了一口才涼下來。
哇!味道好極了。現在覺得嘉興的粽子還不如我的包。
考慮到今年的端午節快到了,我不禁想起了四川地震中幸存的孩子們。我想我會讓奶奶多打包一些寄給他們。讓他們過個快樂的端午節!
端午粽葉香(通用15篇)篇七
尊敬的各位老師,親愛的同學們:
“哦耶!”班級里傳來一陣響徹云霄的歡呼聲和掌聲。原來,端午活動要開始了!
一進教室,撲鼻而來的便是濃郁的茶葉香,伴著茶葉香的,還有一絲淡淡的粽葉香。在座的同學躍躍欲試,早已經迫不及待想動手做粽子了。只聽主持人宣布:“活動開始!”整個班級便沸騰了。大家立刻行動了起來。
看,有的人在急切地詢問父母粽子的做法;有的人在創作著自己的花樣粽子。我拿著粽子四處張望著,忽然一個小小的背影映入我的眼簾。他一手拿著粽葉,一手用勺子把白白的糯米和餡料放進剛才搭好的粽葉中,再加一把糯米用線固定好,一個粽子就完成了。他把粽子高高舉起,仔細打量了一番,嘴角微微上揚,眼里露出滿意的神情,似乎捧在手里的不是粽子,而是一個閃閃發光的獎杯。
時間一分一秒地過去,剛剛放入鍋中的粽子終于出爐了。剛煮好的粽子是淡褐色的,就像一塊誘人的蛋糕,渾身散發迷人的芳香。大家紛紛打開軟糯的粽子開吃。一口咬下去,淡淡的肉香在口腔中回蕩,香軟的糯米就在齒上留香。
活動持續了許久,大家被熱鬧包裹,沉浸在節日的氣氛里。笑聲伴著粽葉的香氣飄在了校園上,快樂在空氣中彌漫,久久不能散去!
端午粽葉香(通用15篇)篇八
裹蒸廣東肇慶可是最出名的,用的是本地特有的冬葉、水草來裹個大大的粽子,所以又叫裹蒸粽。
逢年過節端人素有喜食裹蒸的世習。肇慶裹蒸系粽子中的一種。用料包制特別。一般的粽子多用芒葉裹包,呈扭身四角形,而肇慶裹蒸,則用本地特有的冬葉、水草包裹,呈埃及金字塔形,每只重約0.5公斤。其料主要以糯米、脫衣綠豆、豬肉為主,或加以冬菇,臘腸、咸蛋等做餡料,取大缸用柴猛火煲7至8小時可食,熱食時清益撲鼻,入口松化爽滑甘香。
具體做法:包粽的前一日,先把豬肉洗凈去皮,分別切成小方塊,調入適量鹽、糖、五香粉、味素拌勻。綠豆洗凈,浸過夜,然后用手搓擦出豆皮,再用清水掏去,豆肉瀝干水分,用少許生油、鹽撈勻。糯米洗凈,瀝去水分,加入適量生抽、鹽、糖、味素和五香粉拌勻。咸蛋黃一個切開兩件。燒肉、燒鴨、火腿切件。冬菇去蒂,洗凈,用水浸發,取出瀝干水分。蝦米洗凈,浸軟。栗子肉洗凈,煲“爛”,取出備用。
裹蒸粽是選用干的荷葉包裹的(即干蓮葉,要先用水洗凈,再用溫水浸軟,涂上少許油),先鋪上一層糯米,再鋪一層綠豆;然后放入豬肉、火腿、燒肉、燒鴨、冬菇、蝦米、栗子和半邊咸蛋黃等;最后,又銷上一層綠豆和一層糯米,包裹成“四方形”,用水草結扎,即可放進蒸籠鍋內,隔沸水蒸熟。用蓮葉包裹的裹蒸粽,蒸熟后有一股芬香的荷葉味,吃起來特別可口。
肇慶裹蒸粽三大特點:第一,一般粽子,用竹葉包制,呈四面三角形,而肇慶裹蒸粽用肇慶特產冬葉包制,呈枕頭狀或四角山包形。第二,主要原料糯米、綠豆和肥豬肉,其比例為10:6:4。包制好,未經蒸煮的裹蒸一般一只約0.5千克。第三,包制好的半成品要置于大瓶中用猛火蒸煮8小時,邊蒸煮邊加入大量的開水。
肇慶的土特產很多,有端硯、花席、鼎湖山茶餅、七星劍花、星巖雞蛋花、肇實、紫背天葵等,還有著名的肇慶裹蒸粽。肇慶裹蒸粽,是粽子的一種,用糯米、綠豆、肥豬肉,再加入適量的精鹽、曲酒、花生油、白芝麻、五香粉等配料精工制作而成。肇慶裹蒸粽的獨有特點就是用大冬葉包裹,冬葉不僅清香,還能保鮮。冬葉性寒,有清熱解毒、降火的作用。新鮮出爐的裹蒸粽,久經煲煮的冬葉已變為深綠色,糯米表層吸收了冬葉的葉綠素,呈現一層通透的淺綠,冬葉與糯米、綠豆混合的清香令人垂涎欲滴,其味甘香,口感軟滑,吃后齒頰留香,因此是大受歡迎,到肇慶來的人,要離開肇慶,總會買些肇慶裹蒸粽回家。
端午粽葉香(通用15篇)篇九
今天我講話的主題是《保護我們的傳統節日》。再過幾天就是端午節了,端午時節千家品粽,萬戶懸囊,人們紛紛掛艾草、賽龍舟、辦詩會。
關于端午節起源的傳說可多了,其中,紀念屈原的說法流傳得最廣。屈原是我國古代偉大的愛國詩人,因為他不愿意看到國破家亡的慘景,就在農歷五月五日,懷抱石塊,跳進了淚羅江。從此每年的五月初五,人們都會自發劃著船到江邊,悼念屈原,久而久之,就形成了端午節賽龍舟的習俗。
每逢佳節倍思親,我們將如何度過一個有意義的傳統節日呢?
讓我們把粽葉輕輕展開,將愛國情包入。為了紀念這位偉大的愛國詩人,每到這天人們便把用五色絲線包裹的粽子投到水中,表達悼念之情。
讓我們把粽葉輕輕展開,將文明包入。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的精神血脈和延續基因。作為新時期的少年兒童,我們要傳承中華文明,并將它發揚光大。
同學們,在這個綿延兩千年的傳統佳節里,讓我們把粽葉輕輕展開,包住所有的感恩與祝福,送給我們偉大的祖國。
1.關于端午節吃粽子作文。
2.端午包粽子優秀作文。
4.寫端午節做粽子的作文。
5.2017端午節作文。
7.快樂的端午節小學生作文。
范文。
10.熱鬧的端午節作文。
端午粽葉香(通用15篇)篇十
“五月五,是端陽,吃粽子,撒白糖,龍船下水喜洋洋。”每當聽見這首兒歌,我仿佛聞到了粽子的香味兒。我國歷史悠久,傳統節日有很多,如春節、中秋節等,但我還是最喜歡粽味兒飄香的端午節。
說起端午,還有一段來歷呢!秦軍攻破楚國京都,愛國詩人屈原眼看自己的國家被侵略,心如刀割,在寫下《懷沙》之后,投汩羅江而死,用自己的生命譜寫了一篇壯麗的愛國主義樂章。百姓聽說以后,紛紛來到汩羅江旁打撈他的真身,為了讓魚蝦不吃屈原的尸體,他們還將米團粽子扔進水里,從此便有了吃粽賽舟的習俗。
我們家鄉的習俗是插艾草和吃“五紅”,每逢端午,家家戶戶的門上總會掛上艾草,飯菜更是讓我們垂涎欲滴:莧菜、黃魚、螃蟹、河蝦必不可少,當然,還有各式各樣、形態不同的粽子,一個個白瑩如玉,香氣撲鼻,活像一個個白白的.胖娃娃在“蘆葦床”里睡覺哩!輕輕咬一口,你會發現,粽子的味兒也有所不同:甜的蜜棗、咸的鴨蛋,還有原味、豆沙……真讓人大飽口福呀!
我愛吃粽子,愛過端午節,更愛我們傳統文化博大精深的祖國!
文檔為doc格式。
端午粽葉香(通用15篇)篇十一
又是一年端午,又是一年粽葉飄香,華夏大地處處彌漫著溫馨,炎黃子孫陶醉在粽葉淡雅的香味中,陶醉在屈原的不朽精神中。真可謂有水的地方就有龍舟的鼓聲;有岸的地方就會楚歌四起。
兩千三百年前,一位清瘦老人――屈原,在汨羅江邊徘徊,他仰望蒼天,對當時社會的腐敗十分不滿,他憤怒、哀傷,最后,他吟誦著“世人皆醉我獨醒”,帶著滿腔悲憤抱石跳入江中,以死來i衛正義。當地的漁夫知道此事后非常痛心,劃著小船把竹筒里的米撒向汨羅江喂魚以保全屈原的尸首。后來,大家把竹筒盛米改為包粽子,把劃小船改為賽龍舟,以此來紀念屈原。可以這樣說,沒有一種食物能像粽子一樣寓意豐富,粽子的形狀棱角分明,象征著屈原的人格棱角分明,不與世俗同流合污,粽子的里面包著一顆紅棗,象征著屈原的赤膽忠心…………總之,粽子表達了人們對屈原的無比敬重。
今天一早,和左鄰右里一樣,媽媽便去菜場買包粽子的材料:糯米、粽葉、紅棗……媽媽先把糯米泡好,把粽葉和紅棗洗凈,洗好后,再把紅棗切碎,用調料把紅棗與糯米拌在一塊兒,過了一小時,媽媽開始包粽子了,她先把粽葉折成一個陀螺形,把拌好的糯米用勺子盛在粽葉里,再用靈巧的雙手左折右疊,最后用繩子層層纏繞,很快一個精致的粽子便誕生了。
開始煮粽子了,那一個個小巧玲瓏的粽子就像一個個小鴨子,在水中快樂的游泳。大約一小時后,滿屋飄香,粽子煮熟了,我迫不及待地拿起一個粽子,用嘴吹吹,輕輕解開繩子,剝開粽葉,哇!露出泛黃的米粒,咬一口,滿嘴都充滿著粽葉的清香,再咬一口,便會看到暗紅色的大棗餡兒。糯米的清香與大棗的香甜結合在一起,別有一番滋味。
在這粽葉飄香的節日里,我深深感受到炎黃子孫對屈原的尊重和對祖國的熱愛,立志做一個愛祖國、愛人民、有理想、有抱負的小公民。
[在這粽葉飄香的溫馨端午節]。
端午粽葉香(通用15篇)篇十二
萬水千山粽是情,糖餡肉餡啥都行!糯米粘著紅棗香,粽葉包著朋友情!雞蛋伴著艾葉煮,平安健康永一生!祝端午節快樂!我用一片綠色的粽葉,兩顆開心的紅棗,三顆美麗的紅葡萄干,匯入甘美的江米中,包成一個開心粽子送給你。祝端午節快樂!
用幸福的粽葉,快樂的米粒,包一個健康的.粽子,在用相思的繩捆好,最后用短信方式發送給你,祝你及家人“端午節快樂”。
萬水千山粽是情,糖餡肉餡啥都行,糯米粘著紅棗香,粽葉包著朋友情,雞蛋伴著艾葉煮,平安健康永一生!祝您端午節快樂!
一聲平淡如水的問候;讓我采一清香的粽葉,包一香甜的粽子,裝進真情的信息里送給到你眼前:預祝朋友,端午節祝你開心快樂!粽子神功:第一層,粽葉附體,嫁衣神功;第二層,糯米搟皮,打包神功;第三層,鮮肉作餡,肉丸神功。端午節,祝你馬到成功!
淡淡粽葉香,濃濃朋友情,根根絲連線,切切輕易牽,好心情伴隨著粽子的香氣傳給好朋友,祝你笑口常開,好運相伴,端午節快樂!
端午節,我用平安作粽葉,用吉祥作糯米,用愛心作爐灶,用甜美作湯水,用熱情作柴火煮一鍋幸福粽子送給你。收到者請吱嘎一聲!
突然又聞粽葉香,把酒共飲情更長;香棕傳遞世間情,雄黃淺嘗保吉祥;世世代代端午節,歲歲年年人旺盛。提前預祝朋友端午節快樂!
端午粽葉香(通用15篇)篇十三
2、當標本七、八成干時,將它安放在a4紙上,做到整齊、勻稱、美觀,像一幅圖畫·
5、將兩張a4紙背對背整合,然后壓膜·
具體要求:
班主任帶領學生在活動之前準備好包粽子的材料,利用班會課時間和學生一起包粽子·
1、班主任假前認真布置此項活動,申明活動的意義和作用·
端午粽葉香(通用15篇)篇十四
一看到媽媽泡米和桌子上滿是粽葉,我就知道端午節又到了。
小的時候我不知道端午節的由來,只知道每年家里就像過年一樣隆重地過端午節。后來也只是知道一點點紀念屈原的傳說,至于還有什么我就一無所知了。
每到端午節,佩戴香囊和系五彩線是必不可少的。大人們要做的第一件大事便是在孩子的手腕、腳腕、脖子上拴五色線,栓好了的五色線只能在夏季第一場大雨或第一次洗澡時,才可丟掉。媽媽告訴我說,據老人們講,這樣可以避免災害,由此可以保安康。
端午食粽子是我們家鄉的主要習俗。剛到五月,家里就開始浸泡糯米了。媽媽一般都會準備一盆米進行浸泡,同時也把粽葉放在水里浸透,可能是泡好的糯米會更粘些吧,我記得多年來媽媽就是一直這樣做的。
端午前一天,媽媽就開始動手包粽子了,我偶爾也會搗亂,試著學包起來,可每次卻都以失敗而告終。看來包粽子也并不簡單。
包粽子的時候還可以放一些大棗、葡萄干、雞肉等摻在糯米里做餡,制作不同口味的粽子。而我最喜歡吃米里加肉的,吃起來特別的香。
端午節的早晨,媽媽總是在我睡眼朦朧時叫醒我,去遠處的樹林、小河邊洗臉,涼涼的河水沖走了我的困意,熱鬧的.人們來來往往,真的像過年一樣。
回到家,吃著雞蛋和蘸糖的甜粽,心里美滋滋的。
端午粽葉香(通用15篇)篇十五
今天是端午節,除了有激烈的龍舟比賽,還得有美味的食物。也就是我們今天的主角——粽子。
為了吃到自己動手做的粽子,媽媽一大早就去超市買來了包粽子用的食材,有粽子葉,糯米,豌豆,臘肉,花生,豬肉等等。將所有食材準備好了以后,就可以開始包了。
媽媽先示范給我看。首先,拿出兩片洗干凈的粽子葉,把他的根減掉。之后再把兩片粽葉合在一起,再折成一個漏斗的形狀。然后加入少量的糯米,隨后可以加入一些食物,肉啊,豌豆,花生等等,都可以。喜歡吃什么就加什么。加入食物后,再加入一些糯米吧肉給蓋住,再然后用多出的粽子葉把糯米給蓋住,用繩子綁好,一個圓圓胖胖的粽子就包好了。
接下來到我自己了,我學著媽媽的樣子拿起兩片粽葉,勉強擠出一個漏斗形狀,放入一點點糯米,再加入一塊美味的臘肉,到一點糯米,我禁不住在想:“這很簡單嘛!原來包粽子也不是這么難。”正當我洋洋得意時,我真在包的粽子里的糯米漏了出來,是我沒有包好嗎?難不成是我到糯米太多了嗎?我沒有辦法,只好拆開重新包,這次我更加的用心了,小心翼翼的包著,生怕又包多了。終于,在折騰了十幾分鐘之后,我的第一個粽子出來了,雖說我的粽子外形不美觀,歪七扭八的,但一定很好吃!
辛苦了一個小時,粽子全部包好了,我迫不及待的吧粽子放入鍋里,20分鐘后,香噴噴的粽子出來了,咬上一口自己包的粽子,你會覺得這世界上沒有什么美味能比得上了。
文檔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