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學工作計劃還可以幫助教師實施課堂評估,及時發現和解決教學中的問題。以下是一些教學工作計劃范文,供大家參考和學習,希望能幫助大家提高教學水平。
2023年雨巷的教案設計(實用14篇)篇一
課堂小結:
1、怎樣鑒賞現代詩歌?
明確:以意象為抓手,分析意象特征,營造了怎樣的意境,抒發了怎樣的感情。
2、在此基礎歸納本詩主題。
通過丁香姑娘、雨巷、油紙傘等意象的,營造了一種孤獨、凄婉而惆悵的意境,抒發了詩人追求理想中的情人而不得的苦悶惆悵之情。
課后習題。
作業布置:
1、課外閱讀舒婷的《致橡樹》,并用今天所學的意象分析法學習,領悟詩歌的意境。
板書。
【板書設計】。
我希望逢著丁香姑娘走近我。
(追求)飄過我身旁。
到了籬墻。
(照應)。
走盡雨巷……。
我希望飄過丁香姑娘。
(繼續追求)。
結論:我是一個有所追求的青年。
2023年雨巷的教案設計(實用14篇)篇二
《雨巷》是來自語文出版社高一年級使用的第一冊的第二單元。本單元“閱讀與鑒賞”部分,選編的是八首中國現當代詩歌,本單元要求學生能在了解詩歌創作的時代背景的情況下通過反復誦讀詩歌,把握其中豐富的意象,領悟詩歌獨特的意境和詩人所要表達的情感?!队晗铩肥谴魍娴某擅?,全詩沒有直白的“情語”,只有委婉的“景語”,是一篇象征意味很濃、抒情色彩濃烈的現代詩歌,這給學生感知、體驗、認識帶來了困難。因而,在教學活動中就要首先訓練學生感知意象的能力,進而引導學生去進行體驗情感,并使學生達到認識詩歌意蘊的目的,在此基礎上再進一步培養學生對詩歌藝術價值的評價能力。而且,這是一篇拓展閱讀篇目,因此,應該以學生自主學習為主。
學情分析。
課標要求。
1.培養鑒賞詩歌和散文作品的濃厚興趣,豐富自己的情感世界,養成健康高尚的審美情趣,提高文學修養。
目標定位。
知識與能力(1)通過誦讀,培養學生對詩的感悟力和理解力,培養審美情趣。
(2)了解詩歌的象征意義及作者要表達的思想感情。
(3)感知詩歌的意象及特征,由此來把握意境的營造。
過程與方法。
(1)本詩教學按“走進雨巷煽情激趣--彷徨雨巷熟讀頓悟--感悟雨巷合作探究--走出雨巷拓展延伸”的過程進行。
(2)學生自主學習,自主質疑、解疑及自我感悟。
目標定位。
情感。
態度。
和價。
值觀教學。
難點 1、對“丁香一樣的姑娘”的理解。
2、如何理解評論界對此詩的藝術價值持有的完全不同的兩種觀點。
情景。
導入法:
與誦。
讀法。
交流。
與討。
論法。
與遷。
法
自主。
誦讀。
與想。
象法。
《課標與教學要求》中指出:“在品讀中,要注意詩歌的情與景,境與情的不同層次的理解,重視聯想,想象在意境理解中的作用”
合作。
和探。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能力培養第一課時:一、導入。
簡介。
3分鐘。
培養學生識記。
背景簡介。
2分鐘。
(投影)《雨巷》產生的1927年夏天,是中國歷史上一個最黑暗的時代。反動派對革命者的血腥屠殺,造成了籠罩全國的白色恐怖。原來熱烈響應了革命的青年,一下子從火的高潮墮入了夜的深淵。他們中的一部分人,找不到革命的前途。他們在痛苦中陷于彷徨迷惘,他們在失望中渴求著新的希望的出現,在陰霾中盼望飄起絢麗的彩虹。《雨巷》就是一部分進步青年這種心境的反映。戴望舒寫這首詩的時候只有二十一二歲。一年多以前,他與杜衡、施蟄存、劉吶鷗一起從事革命的文藝活動,并加入了共產主義青年團,用他的熱情的筆投入了黨的宣傳工作。1927年3月,還因宣傳革命而被反動當局逮捕拘留過?!八模欢闭兒螅[居江蘇松江,在孤寂中嚼味著“在這個時代做中國人的苦惱”。(《望舒草/序》)他這時候所寫的《雨巷》等詩中便自然貯滿了彷徨失望和感傷痛苦的情緒。
聽講聽讀。
3分鐘。
初步感受詩歌的感情基調感受培養學生感受能力學生朗讀。
3分鐘(投影播放)1、這首詩講了個怎樣的故事?
5分鐘什么是意境?什么是意象?為什么選取這些意象,其達到的表達效果是什么。
意象:詩歌中蘊含著詩人情感的景象和物象。
意境:由意象營造出的客觀景物和主觀情感相融合而形成的藝術境界或氛圍。記憶培養學生掌握只是的能力詩歌是依靠意象來傳達思想感情的,雨巷是如此的凄清、哀婉,是哪些意象共同組成了這一情境呢?試著來找一下。
3分鐘油紙傘(投影)油紙傘有什么樣的特點。
3分鐘雨巷(投影)有什么樣的特點。
雨巷——暗色調。朦朧幽深。
2023年雨巷的教案設計(實用14篇)篇三
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初步感受現代詩歌的語言特點。
【過程與方法】。
通過學生小組合作探討,掌握學習現代詩歌的方法,鍛煉自主、合作、探究的能力。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樹立起對作家的尊重、對作品喜愛的態度。
【重點】。
感受現代詩歌的語言特點。
【難點】。
體會文章深邃的寓意。
朗讀法、設置情境法。
(一)情境創設,激發興趣。
播放《丁香花》,并順勢導入新課《雨巷》。
(二)知人論世,整體感知。
1、簡介作者以及寫作背景、
2、教師配樂范讀全文,同學聽讀,初步感知文意。要求學生理解生字詞,體會語氣。
3、學生自由朗讀課文,并指導學生如何斷句。
4、感知本文的情感基調以及主要講述了一個怎樣的故事。
(三)深入研讀,體會情感。
學生按語文興趣小組分組討論ppt展示的問題串,10分鐘時間后,指名學生具體分析問題的答案。
1、本文描寫了哪些意象?創造了怎樣的意境?選取這些意象有怎樣的表達效果?
2、姑娘象征著什么?
3、本首詩歌的情感主題是什么?
4、賞析本詩的藝術特色。
(四)拓展延伸,發散思維。
(五)小結作業,鞏固提高。
1、師生共同總結。
2、舉辦詩朗誦比賽。
2023年雨巷的教案設計(實用14篇)篇四
學習目標:
1、課外收集資料,了解戴望舒這一現代知識分子的心路及其創作。
2、品味語言,感悟生活,認識《雨巷》尋夢者的彷徨,以及內心頑強的追求。
3、課內外有意地進行語言遷移訓練,提高觀察和讀寫聽說能力,培養學生創新精神和創造性思維能力。
學習重點:
《雨巷》思想感情較復雜,象征色彩濃重,不容易理解,故重難點確定為:1、分析清楚意象所隱含的思想感情。2、弄清《雨巷》中尋夢者的彷徨、頑強。
課前準備:
1、小組合作,收集關于作品的文字介紹和圖信。
2、預習課文,掃清文字障礙,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學習方式:
小組合作學習。
一、導入課題。
1、創設情境,營造學習氛圍。
你熟悉杜牧的《山行》嗎?能給大家朗誦嗎?
你熟悉馬致遠的《秋思》嗎?能給大家朗誦嗎?
你能說說你對上面兩首詩的理解嗎?
2、資料交流并談感受。
各小組投影展示,邊看圖片邊作介紹邊談感受(教師適時也將自己收集的資料和圖片展示出來)。
收集資料時,你有什么感受。
二、初讀課文,了解大意。
1、請兩位同學分別朗讀課文,其他在配樂聲中聆聽內容,感受詩作內容。
2、如果你來讀某節,你將如何把握,給同學們說說,
3、能用簡潔的語言概述詩作的內容嗎?
三、相互質疑,探究寫作意圖。
1、將你對課文中不理解的地方畫出來,四人一組,組內交流,然后找出一個你們認為最難的或最有價值的問題向其他組的同學提問。
(學生思考,交流、提問、答問)。
2、老師也設計了一些問題(投影展示)。有些問題同學們也已經問過,有些還需我們討論一下。
(1)雨巷有什么特點?滲透了作者什么樣的感情?
(2)戴望舒為什么用“丁香”來寫姑娘?寫姑娘時的“行”能否換成“徘徊”、“投吧”能否換成“謝”、“消了”能否換成“淡了”、“散了”能否換成“失了”?請分別說說你自己的看法。
(3)“丁香般”的姑娘可能寄托著作者什么情感?
(4)“我”著墨并不多,但給人印象特深,為什么?
(5)“我”、“姑娘”找尋下去的結果會是什么?
四、啟發聯想。
這樣的心、這樣的情,你熟悉嗎?讓我們聯想一下自己的閱讀經歷、人生旅途也曾感受過的“雨巷”的情感。
五、拓展遷移。
人類該有怎樣的情懷才能走出“雨巷”?
六、作業。
1、請記錄下自己讀完后的感受,或課堂上沒有來得及說的話。
2、自選題(三選一)。
(1)配樂朗讀。
(2)搜集戴望舒的詩歌,制作戴詩專題匯報。
(3)給讀者寫一封薦讀《雨巷》的信。
雨巷。
悠長、寂寥、頹圮—黑暗、沉悶的現實。
希望逢著。
我
2023年雨巷的教案設計(實用14篇)篇五
1.感知詩歌的意想及特征。
2.通過朗讀,體會詩人憂郁惆悵的情懷。
3.并嘗試新詩的寫作。
教學重點、難點。
把握詩的意象及主旨。
課時安排:
1課時。
初讀詩歌,試著給詩劃分節奏,體會其音樂美;
再讀詩歌,初步感受詩人表達的情感;
自主質疑,提出你在讀詩過程中遇到的問題。
(一)初讀詩歌,整體感知。
檢查學生朗讀,你覺得在這首詩中彌漫著一種什么樣的情緒,請用一個形容詞概括。
學生活動。
教師引導明確:憂愁、哀怨、惆悵……。
(二)品讀詩歌,把握意象。
結合學生預習中提出的問題,引發學生思考:
你從詩中哪些地方感受到這種情感?(通過學生的活動引出對意象的把握)。
教師明確:“雨巷”、“油紙傘”、“丁香一樣的姑娘”等。
(三)賞析意象,把握主旨。
著重品讀“丁香一樣的姑娘”這一意象。
詩人為什么用“丁香”來形容姑娘?
學生活動。
教師補充:丁香的花是白色的,也有紫色的,它的花形很特別,一結一結的,人們習慣地稱為丁香結。古代文人常以它作為憂愁情緒的代詞,它是一種愁怨的代表,是悲傷的情緒(請同學一起看圖片)。以丁香的花蕾來象征人們的愁心,是中國古代詩詞中一個傳統的表現方法,并非戴望舒的獨創。李璟的《浣溪沙》中就有“青鳥不傳云外信,丁香空結雨中愁”,李商隱的《代贈》詩中也有過“芭蕉不展丁香結,同向春風各自愁”的詩句。戴望舒在這些詩詞中吸取了描寫愁情的意境和方法,用來構成《雨巷》的意境和形象。再加上丁香開在暮春時節,很容易引發文人的傷春情緒,所以丁香很自然地和感傷連在一起成為孤高、美麗、憂傷的代詞。
學生活動:討論、發言。
教師在學生的討論中適時適當的補充詩歌的創作背景、詩人的相關生平,幫助學生理解詩的主旨。
(四)再讀詩歌,品味感悟。
在把握詩人情感和詩歌主旨的前提下,再次誦讀全詩。
(五)教師總結讀詩的方法。
1.整體感悟:初讀感覺。
2.把握意象:吟讀推敲。
3.知人論世(史學價值):拓展閱讀。
4.個性體驗。
(六)拓展閱讀:
1.在古典詩詞中有很多類似“丁香”這樣的意象,如:柳、明月、黃花、杜鵑……,請你選擇一兩個意象,找出相關詩詞,并對詩中意象作簡單賞析。
2.嘗試創作一首詩歌,并在詩中用意象來表達情感。
3.請把《雨巷》與胡適的《兩只蝴蝶》作一比較,并作一簡單評析。
2023年雨巷的教案設計(實用14篇)篇六
1、要給學生示范,無論如何教師自己首先要敢于張開嘴,無論能否做到最好,但自己一定要“躬親”,偶爾的使用名家錄音是有必要的,但大多數時間要自己來,和學生一起成長。
我要求自己90%以上的課文由自己范讀。
2、要給學生時間,特別要針對學生的實際情況作出調整。
因為是高一,再加上大多數同學來自農村,我在課堂上要花去二十分鐘的時間給誦讀,我稱之為鋪墊,上來就讓他們談感受,分析意象,有點空中樓閣的感覺。
3、方法要靈活多樣,要給予指導。
在朗誦《雨巷》前,要讓學生先理解它的感情基調,我采用了比較的方法。江濤有一首改編自戴望舒詩歌的歌曲《雨巷》,我找來放給學生聽,他們一下子全明白了,歌曲比較歡快,而原詩是憂傷而低沉的。
在問題設計上,我采用一竿子到底的方法,讓學生直接觸及詩歌最本質的問題。
1、作者所要傳達的他自己的心愿就是作品中的一句詩:
――我希望逢著一個丁香一樣地結著愁怨的姑娘。
2、作者為何希望――逢著一個姑娘?也就是說詩人的希望為什么與“姑娘”意象組合?
明確:從《詩經》開始,相思、求索主題就與“伊人”意象聯系在一起了。“在河之洲”的“窈窕淑女”,“在水一方”的“所謂伊人”,都是用來表現愛而生思,思而不得的思想情緒和精神狀態的。
一般的詩人,在理想和抱負都破滅的情況下,總要追問一些原因,向社會,向祖先,向蒼天。追問不到答案時,最后向女性求索。
蒹葭蒼蒼,白露為霜。所謂伊人,在水一方!溯洄從之,道阻且長。溯游從之,宛在水中央。蒹葭凄凄,白露未晞。所謂伊人,在水之湄。溯洄從之,道阻且躋,溯游從之,宛在水中坻。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謂伊人,在水之涘。溯洄從之,道阻且右。溯游從之,宛在水中沚。
――《詩經蒹葭》。
忽反顧以流涕兮,哀高丘之無女。
――《離騷》。
長相思,在長安。絡緯秋啼金井闌,微霜凄凄簟色寒。
孤燈不明思欲絕,卷帷望月空長嘆,美人如花隔云端。
――李白《長相思》。
倩何人,喚取紅巾翠袖,揾英雄淚。
――辛棄疾《水龍吟》。
那河畔的金柳。
是夕陽中的新娘。
――徐志摩《再別康橋》。
詩詞中的姑娘從抽象的“窈窕淑女”“伊人”到具體的“丁香一樣地結著愁怨的姑娘”有了很大的發展。
3、為何“希望逢著一個丁香一樣地結著愁怨的姑娘”
“丁香姑娘”是《雨巷》的核心意象,為什么是丁香呢,而不是其它呢?
丁香,夏季開花,枝頂著花,細小的十字小白花或紫花或黃花,一簇一簇的。枝條上一柄花蕾,小小的花苞,圓圓的,鼓鼓的,恰似衣襟上的盤花扣,這就是“丁香結”。
丁香形狀象結,開在暮春時節,開花為淡紫色或白色,在中國古典詩詞中,丁香象征著美麗、高潔和愁怨?!岸∠恪迸c“愁”相結,在古典詩詞中頻繁出現。
繡領任垂蓬髻,丁香開結春梢。
――杜牧《代人寄遠》。
相思只在,丁香枝上,豆蔻梢頭。
――王雱《秋波媚》。
欲知方寸,共有幾許新愁?芭蕉不展丁香結。
――賀鑄《石州慢》。
丁香露泣殘枝,算未比,愁腸寸結。
――蔡伸《柳梢春》。
每個人都有許多煩心的事、憂愁的事和感傷的事,一件完了又有一件,人生的問題是解不完的,愁更是永遠解不完的。丁香年年結,結是解不完的,結是解不開的?!岸∠憬Y”負載著解不完、解不開的愁,已經很久遠了!
丁香是美麗、高潔、愁怨三位一體的象征。雨中的丁香更是增添了許多的愁怨和凄美。而且丁香花雖美,但容易凋謝。所以,以丁香為象征的姑娘也是容易消失離去的。
4、如何理解詩中我的形象?
詩中有一個反復的句子,像我一樣,像我一樣地默默彳亍著,冷漠,凄清,又惆悵。
可以看出詩中的“我”如姑娘一樣苦悶、彷徨、惆悵。
波德萊爾《惡之花》第四章“一個世紀病的新患者”中有這樣一段論述:
從十八世紀末到十九世紀中,歐洲資產階級文學中出現了一群面目各異卻聲氣相通的著名主人公,他們是歌德的維特、拜倫的曼弗雷德,等等……他們都是頑強的個人主義者,都深深地患上了世紀?。簯n郁,孤獨,無聊,高傲,悲觀,叛逆。這些著名的主人公提供了不同的療治心病的辦法,或自殺,或浪游,或離群索居,或躲進象牙塔,或棲息溫柔鄉。
詩人翁加雷蒂的《懷舊》對此作了詳盡的描寫:
那時。
天色即將破曉。
春天將臨。
路上行人稀少。
巴黎。
籠罩著。
慘霧愁云。
在橋的。
一個角落里。
我對一位。
苗條的姑娘的。
無止境的沉默。
陷入沉思。
我們。
同病相憐。
我們失魂落魄。
呆在一起。
5、詩中還有另外三個意象――油紙傘、籬墻和雨巷,其中最重要的意象是為雨巷。
雨巷是由“雨”和“巷”兩個意象構成的。這里的雨不是暴風雨,也不是雷陣雨嗎。這是江南梅雨天的小雨,連綿不絕的,無窮無盡的,絲絲縷縷的,迷迷蒙蒙的?!白栽陲w花輕似夢,無邊絲雨細如愁?!薄霸噯栭e愁都幾許?一川煙草,滿城風絮,梅子黃時雨?!奔氂昝悦桑瑹o限傷感。
而小巷狹窄破舊,陰暗潮濕,青磚灰瓦青石路面,色調陰冷。這是一條空巷,而且殘破。有“頹圮的籬墻”。這就讓人感到幽深、寂靜。迷蒙的細雨籠著狹窄破舊的小巷,再加上讓人懷舊的具有隱蔽和遮擋作用的油紙傘,頹圮的籬墻,這幾個意象構成了一個陰冷迷蒙破敗空寂的背景,給人的心理體驗是冷漠、凄清、又惆悵。
在這里雨巷和籬墻、油紙傘一起為丁香姑娘的出場營造了一個非常朦朧而凄美的背景。
詩歌《蒹葭》中蒼蒼的蒹葭,結霜的白露為在水一方的伊人的出現營造了一個朦朧迷離的氛圍,這里襯托的背景和“雨巷”有異曲同工之妙。
甲方:丁香一樣的姑娘并不是真的存在于現實社會,她只存在于作者的心里,因為作者在詩中寫道:“我希望逢著一個丁香一樣的姑娘?!币虼耍∠愎媚镏皇且粋€虛構的角色,她被用來抒發作者心中的情感,她是一個線索,是詩中的靈魂人物,是一種美好理想的象征。但是這種美好的理想又是渺茫的,難以實現的。所以作者說“希望”。
乙方:丁香姑娘是存在的,是因為本詩包含著作者深深的情感,沒有這個人是不會有那么細膩的描寫和那么深的感情的!
總之詩歌反映的是“我”在孤寂中對美好理想和希望的憧憬與追求。
詩中“丁香一樣的姑娘”就是這種美好理想的象征,現時這種理想又是渺茫的、難以實現的。這種心態,正是希望破滅后的青年知識分子在現實中找不到出路而陷于惶惑迷惘心境的真實反映。
人都有這樣一種體驗,最孤獨苦痛的時候,你的傾訴對象也許只是一個和你一樣的完全陌生的姑娘,那一瞬間的相遇與想像開啟了你情感的閘門。
與一位陌生人在街頭在雨巷在……擦肩而過。這種迷惘這種渴望在他們的心中灼燒,在他們的筆下結晶著,千百年來無限地囤積著。與波德萊爾《給一位過路的女子》一詩比較閱讀,看看二者表達的情感有何不同。
喧鬧的街巷在我的周圍叫喊。
頎長苗條,一身喪服,莊重憂愁,
一個女人走過,她那奢華的手。
提起又擺動衣衫的彩色花邊。
輕盈而高貴,一雙腿宛若雕刻。
我緊張如迷途的人,在她眼中,
那暗淡的、孕育著風暴的天空。
啜飲迷人的溫情,銷魂的快樂。
電光一閃……復歸于黑暗!——美人已去,
你的目光一瞥突然使我復活,
難道我從此只能會你于來世?
遠遠地走了!晚了!也許是永訣!
我不知你何往,你不知我何去,
啊我可能愛上你,啊你該知悉!
2023年雨巷的教案設計(實用14篇)篇七
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初步感受現代詩歌的語言特點。
【過程與方法】。
通過學生小組合作探討,掌握學習現代詩歌的方法,鍛煉自主、合作、探究的能力。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樹立起對作家的尊重、對作品喜愛的態度。
【重點】。
感受現代詩歌的語言特點。
【難點】。
體會文章深邃的寓意。
朗讀法、設置情境法。
(一)情境創設,激發興趣。
播放《丁香花》,并順勢導入新課《雨巷》。
(二)知人論世,整體感知。
1.簡介作者以及寫作背景、
2.教師配樂范讀全文,同學聽讀,初步感知文意。要求學生理解生字詞,體會語氣。
3.學生自由朗讀課文,并指導學生如何斷句。
4.感知本文的情感基調以及主要講述了一個怎樣的故事。
(三)深入研讀,體會情感。
學生按語文興趣小組分組討論ppt展示的問題串,10分鐘時間后,指名學生具體分析問題的答案。
1.本文描寫了哪些意象?創造了怎樣的意境?選取這些意象有怎樣的表達效果?
2.姑娘象征著什么?
3.本首詩歌的情感主題是什么?
4.賞析本詩的藝術特色。
(四)拓展延伸,發散思維。
再一次一起聆聽《雨巷》。
(五)小結作業,鞏固提高。
1.師生共同總結。
2.舉辦詩朗誦比賽。
2023年雨巷的教案設計(實用14篇)篇八
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初步感受現代詩歌的語言特點。
過程與方法。
通過學生小組合作探討,掌握學習現代詩歌的方法,鍛煉自主、合作、探究的能力。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樹立起對作家的尊重、對作品喜愛的態度。
重點。
感受現代詩歌的語言特點。
難點。
體會文章深邃的寓意。
朗讀法、設置情境法。
(一)情境創設,激發興趣。
播放《丁香花》,并順勢導入新課《雨巷》。
(二)知人論世,整體感知。
1.簡介作者以及寫作背景、
2.教師配樂范讀全文,同學聽讀,初步感知文意。要求學生理解生字詞,體會語氣。
3.學生自由朗讀課文,并指導學生如何斷句。
4.感知本文的情感基調以及主要講述了一個怎樣的故事。
(三)深入研讀,體會情感。
學生按語文興趣小組分組討論ppt展示的問題串,10分鐘時間后,指名學生具體分析問題的答案。
1.本文描寫了哪些意象?創造了怎樣的意境?選取這些意象有怎樣的表達效果?
2.姑娘象征著什么?
3.本首詩歌的情感主題是什么?
4.賞析本詩的藝術特色。
(四)拓展延伸,發散思維。
(五)小結作業,鞏固提高。
1.師生共同總結。
2.舉辦詩朗誦比賽。
2023年雨巷的教案設計(實用14篇)篇九
《雨巷》在歷年教師考試里經常遇到,很多考生和學員經常不知道在深入研讀環節如何進行提問,對于某些現代詩歌的知識也不知道如何進行講解,所以中公教師為大家準備了關于《雨巷》的教學設計,希望能夠幫助大家優化自己的試講內容,以防于未然:
一、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
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初步感受現代詩歌的語言特點。
【過程與方法】。
通過學生小組合作探討,掌握學習現代詩歌的方法,鍛煉自主、合作、探究的能力。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樹立起對作家的尊重、對作品喜愛的態度。
二、教學重難點。
【重點】。
感受現代詩歌的語言特點。
【難點】。
體會文章深邃的寓意。
三、教學方法。
朗讀法、設置情境法。
四、教學過程。
(一)情境創設,激發興趣。
播放《丁香花》,并順勢導入新課《雨巷》。
(二)知人論世,整體感知。
1.簡介作者以及寫作背景、
2.教師配樂范讀全文,同學聽讀,初步感知文意。要求學生理解生字詞,體會語氣。
3.學生自由朗讀課文,并指導學生如何斷句。
4.感知本文的情感基調以及主要講述了一個怎樣的故事。
(三)深入研讀,體會情感。
學生按語文興趣小組分組討論ppt展示的問題串,10分鐘時間后,指名學生具體分析問題的答案。
1.本文描寫了哪些意象?創造了怎樣的意境?選取這些意象有怎樣的表達效果?
2.姑娘象征著什么?
3.本首詩歌的情感主題是什么?
4.賞析本詩的藝術特色。
(四)拓展延伸,發散思維。
(五)小結作業,鞏固提高。
1.師生共同總結。
2.舉辦詩朗誦比賽。
五、板書設計。
六、教學反思。
《雨巷》選自人教版高中語文必修一第一組第2課《詩兩首》的第一篇,本首詩是戴望舒的成名作,全詩沒有直白的“情語”,只有委婉的“景語”,是一篇象征意味很濃、抒情色彩濃烈的現代詩歌,這給學生感知、體驗、認識帶來了困難。
學生之前也有學習過一些現代詩歌,對于鑒賞現代詩歌有一定的基礎,但是仍需要老師進一步的指導和引領,所以,在深入研讀的環節我會設置一系列層層遞進,環環相扣的問題,旨在引領學生解決本堂課的重點和難點知識,并且讓學生在解決這些問題的時候進行小組討論,鍛煉學生自主、合作、探究的能力。并且引導他們掌握鑒賞現代詩歌的方法。
六、教學反思。
對于高中的學生而言,《項脊軒志》屬于初中已學課文,用這一篇來導入似乎更符合“溫故知新”導入的理念,而《蝶戀花花褪殘紅青杏小》作為拓展來進行對比閱讀比較合適。在以后的設計中,我需要更多地考慮到學生的知識構成與接受度,使教學設計更具科學性與邏輯性。
2023年雨巷的教案設計(實用14篇)篇十
我們在在前階段的學習中先后學習了聞一多的《發現》、郭沫若的《太陽禮贊》。這兩首詩歌都是屬于感情激烈奔放的愛國詩歌。今天我們來學習一首風格截然不同的詩歌——戴望舒的《雨巷》。
戴望舒,原名戴朝實又名戴夢鷗,1905年出生于杭州。1929年4月出版第一本詩集《我底記憶》,他的成名作《雨巷》即收入此集中。1933年8月出版了《望舒草》1948年出版了《災難歲月》一生留下了詩篇92首?!队晗铩穼懹?928年,是詩人前期的代表作,這是一首既具有音樂美,又具有朦朧美的象征詩。這首詩發表后,戴望舒獲得了“雨巷詩人”的美稱。
明確:一共是6個,主要是三個意象(景物)。第一個是油紙傘。這是件真實的雨具,作者并沒有做過多具體的描寫。給讀者以想象的空間。這樣寫的好處是一方面免得喧賓奪主,落俗套。另一方面又留下了雨打油傘的迷夢意境。因為油紙傘本身就具有復古、懷舊、神秘、迷蒙的特點。而且和雨巷很好地結合起來了。時間是在暮春,在寂寥的雨下,憑添了一份冷漠,凄清氛圍,撐一傘風雨獨立消魂的形象。把它放在獨特的環境中就能產生奇特的意象。
第二個是雨巷。作者幼小時住在杭州大塔兒巷8號。他小學、中學走的都是長長的青石板路。這是種優美的意境。小巷本來就讓人感到幽深,寂靜,再加上蒙蒙的細雨,意境更是充滿了朦朧美。(結合自身住在胡同的經歷)。
浣溪沙》)全詞是:
手卷真珠上玉鉤,依前春恨鎖重樓。
風里落花誰是主,思悠悠。
青鳥不傳云外信,丁香空結雨中愁。
回首碧波三峽望,接天流。
2023年雨巷的教案設計(實用14篇)篇十一
教學目標:
1、培養學生對詩歌的感知、體驗能力。
2、訓練學生對詩歌詞語的認識能力。
3、掌握丁香姑娘的象征意義。
4、掌握詩歌基礎知識。
教學方法:
1感悟法;
2問題法;
多媒體手段:
1、錄音機;
2、投影儀。
教學過程及步驟:
戴望舒,原名戴朝實,又名戴夢鷗,1905年出生于杭州。1929年4月出版第一本詩集《我底記憶》,他的成名作《雨巷》即收入此集中,高中一年級語文教案《《雨巷》教案3》。1933年8月出版了《望舒草》,1948年出版了《災難歲月》,一生留下了詩篇92首。《雨巷》寫于1928年,是詩人前期的代表作,這是一首既具有音樂美,又具有朦朧美的象征詩。這首詩發表后,戴望舒獲得了“雨巷詩人”的美稱。
1、放錄音(第一遍)。學生合上書本。靜聽。放完。
2、放錄音(第二遍)。學生同時看書。
3、教師提問:課文讀完了,我們感覺到什么了嗎?這首持美嗎?是一種什么樣的美?
對。有難受感我們就基本上理解了這首詩,而且我們品質良好,有同情心。
這首詩很美。為什么讓人難受的詩也美呢?我們還能舉出曾讓我們難受過,但又深深地被它打動過的人、事和作品嗎?對。每個人都有這種體驗。不只是讓人愉悅的東西才美,讓人感傷、感悟的東西有時更具美的力量。大千世界,美是無限豐富的。
我們已經知道,詩歌是依靠形象來傳達思想感情的。下面我們來放錄音。大家一邊聽一邊在書上畫出你認為是形象的內容。(放錄音第三遍)。
2023年雨巷的教案設計(實用14篇)篇十二
1、課外收集資料,了解戴望舒這一現代知識分子的心路及其創作。
2、品味語言,感悟生活,認識《雨巷》尋夢者的彷徨,以及內心頑強的追求。
3、課內外有意地進行語言遷移訓練,提高觀察和讀寫聽說能力,培養學生創新精神和創造性思維能力。
《雨巷》思想感情較復雜,象征色彩濃重,不容易理解,故重難點確定為:
1、分析清楚意象所隱含的思想感情。
1、小組合作,收集關于作品的文字介紹和圖信。
2、預習課文,掃清文字障礙,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小組合作學習。
一、導入課題。
1、創設情境,營造學習氛圍。
你熟悉杜牧的《山行》嗎?能給大家朗誦嗎?
你熟悉馬致遠的《秋思》嗎?能給大家朗誦嗎?
你能說說你對上面兩首詩的理解嗎?
2、資料交流并談感受。
各小組投影展示,邊看圖片邊作介紹邊談感受(教師適時也將自己收集的資料和圖片展示出來)。
收集資料時,你有什么感受。
二、初讀課文,了解大意。
1、請兩位同學分別朗讀課文,其他在配樂聲中聆聽內容,感受詩作內容。
2、如果你來讀某節,你將如何把握,給同學們說說,
3、能用簡潔的語言概述詩作的內容嗎?
三、相互質疑,探究寫作意圖。
1、將你對課文中不理解的地方畫出來,四人一組,組內交流,然后找出一個你們認為最難的或最有價值的問題向其他組的同學提問。
(學生思考,交流、提問、答問)。
2、老師也設計了一些問題(投影展示)。有些問題同學們也已經問過,有些還需我們討論一下。
(1)雨巷有什么特點?滲透了作者什么樣的感情?
(2)戴望舒為什么用“丁香”來寫姑娘?寫姑娘時的“行”能否換成“徘徊”、“投吧”能否換成“謝”、“消了”能否換成“淡了”、“散了”能否換成“失了”?請分別說說你自己的看法。
(3)“丁香般”的姑娘可能寄托著作者什么情感?
(4)“我”著墨并不多,但給人印象特深,為什么?
(5)“我”、“姑娘”找尋下去的結果會是什么?
四、啟發聯想。
這樣的心、這樣的情,你熟悉嗎?讓我們聯想一下自己的閱讀經歷、人生旅途也曾感受過的“雨巷”的情感。
五、拓展遷移。
人類該有怎樣的情懷才能走出“雨巷”?
六、作業。
1、請記錄下自己讀完后的感受,或課堂上沒有來得及說的話。
2、自選題(三選一)。
(1)配樂朗讀。
(2)搜集戴望舒的詩歌,制作戴詩專題匯報。
(3)給讀者寫一封薦讀《雨巷》的信。
2023年雨巷的教案設計(實用14篇)篇十三
1.在誦讀中感悟詩歌意象,把握思想情感。
2.朗讀、背誦全詩,品味詩歌的意境美。
3.學習詩歌象征手法的巧妙運用。
同學們好!上節課我們跟隨日本著名作家青岡卓行披文入里,從獨特的視角欣賞到了維納斯雕像的神韻之美,也學會了如何用審美的眼光去發現、欣賞藝術的美;現在就讓我們帶著審美眼光,走進戴望舒先生朦朧優美的詩境,沐浴詩的光輝,接受詩歌藝術的陶冶吧!
一、走近作者—戴望舒。
1.請一位同學根據預習簡要介紹戴望舒,另一位同學予以適當補充。
2.教師精要簡評(屏幕顯示)。
二、走進“雨巷”—朗讀課文,整體感知詩歌情調,理清思路,
1.教師明確朗讀要求:讀準字音、節奏,讀出情感.重點字音檢測(課件展示)。
2.個性化朗讀。
(1)學生根據自己對詩文理解,有感情地朗讀(安排兩位同學讀全詩)。
(2)閱讀評議學生討論交流朗讀的優點與不足之處。
(3)學生在評議感悟的基礎上再次朗讀,展示閱讀。
3.播放視頻:江南雨巷、《雨巷》詩朗誦。
學生觀看視頻,聽配樂朗誦,整體感知詩歌。
4.交流視聽感受,學生結合預習談談自己對詩歌的整體感受。
(1)從詩文中看到了什么意象?(雨巷、油紙傘、丁香、籬墻、“我”、姑娘)。
(2)從詩文朗誦及視頻畫面中感受到了怎樣的情調?(朦朧、憂傷、凄婉動人)。
(3)理清詩文思路[找出體現思路的語詞](教師依次逐步屏顯下列內容)。
我希望逢著丁香姑娘走近我。
(追求)飄過我身旁。
到了籬墻。
(照應)。
我希望飄過丁香姑娘。
(繼續追求)。
思考討論詩歌意象虛幻性。問題:詩中的情境意象是以怎樣德方式出現的?
[學生答問]:
“希望”一詞自始至終,表明詩中情境只是作者在迷茫狀態下的虛幻追求。
“結著愁怨”,說明作者和丁香姑娘一樣,有著憂愁,為理想不得實現而憂愁。
“悠長、悠長”寫出了道路的漫長,“獨自”寫出了詩人的孤獨,“彷徨”寫出了詩人在那個年代的迷惘。
“丁香一樣的顏色”,“丁香一樣的芬芳”,寫丁香姑娘外表的美麗,氣味的芳香,象征著詩人理想的美好、高潔。
“走近”“飄過”“到了”“走盡”“消散了”等詞語,寫丁香姑娘飄然而來,又飄飄而去,象征著理想的縹緲、空虛,由此可知詩人的傷感、迷惘。
小結:詩歌整體特色象征手法,朦朧、含蓄。
《雨巷》運用了象征性的抒情手法。詩中那狹窄陰沉的雨巷,在雨巷中徘徊的獨行者,以及那個像丁香一樣結著愁怨的姑娘,都是象征性的意象。這些意象又共同構成了一種象征性的意境,含蓄地暗示出作者既迷惘感傷又有期待的情懷,并給人一種朦朧而又幽深的美感。
(4)走出影音,詩文留給了你怎樣的情緒?(無盡的徜徉與回味)。
這首詩何以有如此的魅力讓我們回味無窮呢?讓我們再次走進詩文共同探討吧?。▽W生齊喊學習口號:奇文共賞,領略風光?。?。
三、徜徉雨巷品味精讀。
1.學生朗讀品味詩歌,試選出自己最喜歡的詩句或意象加以賞析交流。
教師明確重點:這首詩的最大的特點是朦朧,整首詩都籠罩在朦朧的意境之中。作者為了能營造成這種朦朧的意境一共采用了6個典型意象。
道具背景:雨巷、油紙傘、丁香、籬墻(景物)人物形象:我、姑娘。
油紙傘:油紙傘本身就具有復古、懷舊、神秘、迷蒙的特點。暮春時節,在悠長的雨巷,撐出一頂油紙傘,為小巷平添了一份寂寥,凄清氛圍,也撐起了一個風雨中獨立消魂的形象。
雨巷:小巷在長長的青石板路上延伸著,本來就讓人感到幽深,寂靜,再加上濛濛的細雨,更是充滿了朦朧意蘊之美。它悠長寂寥,牽動起行人的無限憂思,形成一種無盡的綿邈之美。
丁香:整首詩說不清道不明的迷蒙意境都來源于“丁香”一詞。在詩人的眼。
里,美麗的事物總是和姑娘聯系在一起。譬如屈原“香草美人式”的。
比喻一樣,詩人為什么要用丁香來修飾姑娘?(她有丁香一樣的憂愁,
丁香一樣的芬芳。)。
明確:(分屏展示)。
丁香花開花在暮春時節,形狀象結,開花為淡紫色或白色,顏色朦朧卻不輕佻,芳香宜人。常常贏得潔身自好的詩人的青睞。而且丁香花雖美,但容易凋謝。在古典詩詞中,丁香與愁結下了不解之緣。詩人們對著丁香往往傷春,說丁香是愁品。雨中的丁香更是增添了許多的愁怨和凄美。所以,丁香往往是美麗、高潔和愁怨彷徨的象征。這首《雨巷》用丁香來形容姑娘,增添了意象的憂郁、空靈之感,與整首詩的感情基調十分符合。
籬墻:頹圮衰敗,更給人一種哀怨、惆悵的凄涼氛圍。
“我”和姑娘:彷徨寂寥、冷漠惆悵、悄然飄然、凄婉迷茫。
總結:
詩人選取了一組和諧凄美的意象,貫以表情緒、動作、物態的詞,勾畫出了全詩迷離飄渺的超然意境,讓人回味無窮。
《雨巷》運用了象征性的抒情手法。詩中那狹窄陰沉的雨巷,在雨巷中徘徊的獨行者,以及那個像丁香一樣結著愁怨的姑娘,都是象征性的意象。這些意象又共同構成了一種象征性的意境,含蓄地暗示出作者既迷惘感傷又有期待的情懷,并給人一種朦朧而又幽深的美感。
2.涵泳回味,背誦詩文,學生同桌互動3.詩文朗誦展示。
四.走出雨巷,回味思考(探究活動)。
1.把握詩歌情感。
學生思考交流,教師明確:
(1)失戀的痛苦:在愛情上,戴望舒第一次的戀愛在1927年,他愛戀著同學施蜇存的妹妹,后來戀愛失敗了,戴望舒十分痛苦。
(2)現實的黑暗,使作者充滿了彷徨失望和感傷痛苦的情緒。(參考背景)。
2.富有音樂感是《雨巷》的另一個突出的藝術特色。請同學們是從詩文的句式結構、修辭、節奏及音韻的方面揣摩交流,各小組派代表發言。
總體節奏舒緩悠揚,妙用復沓句式,節奏整齊和諧,疊詞運用富有律動美。
(2)詩歌的押韻。
《雨巷》共7節,每節6行,每行押“ang”2到3次,如雨巷,悠長,彷徨,姑娘,芬芳等在詩行中反復出現形成了一種悠長的旋律,這樣的音質就同詩人追求的幽深空濛的意境,凄婉徘徊情調很好地融合起來。這也是音節要舒緩悠揚的原因所在。
(3)修辭上用排比的手法,增添幽深空濛的意境。
“丁香一樣的顏色/丁香一樣的芬芳/丁香一樣的憂愁”這句是排比。這幾句字數相同,結構相似,用排比手法把丁香姑娘刻畫得非常嫵媚,但卻帶著淡淡的憂愁,表現詩人對美好理想的追求,但理想又難以實現的惆悵。同時反復吟詠也增強了詩歌的音樂美,營造了一種幽深空濛的意境。
(5)《雨巷》大量很濃的帶有情緒色彩的雙音詞,如寂寥、愁怨、冷清、太息、凄婉、頹圮,憂愁等借以表達詩人朦朧而又感傷的詩情。彷徨、芬芳、惆悵這些雙聲疊韻詞本身就代表著音韻和節奏,形成了精巧優美,舒緩涌動而又迷蒙空靈的意境。
明確:詩歌運用了復沓、疊句、重唱等手法,造成了回環往復的旋律和宛轉悅耳的樂感。因此葉圣陶先生稱贊這首詩為中國新詩的音節開了一個“新紀元”。
五、小結鑒賞詩歌方法。
剛才在徜徉雨巷涵泳其中的過程中,我們已一道完成了對該詩的鑒賞,請同學們回味總結一下我們詩歌鑒賞的過程和方法,明確以后再學習鑒賞詩詞歌,應該從哪些方面入手?學生探討后明確:
1、了解作者及寫作背景,知人論詩。
2、理解詩歌,在誦讀中感悟作品,體會思想感情。
3.分析詩歌的形象、語言、表達技巧,鑒賞詩歌。
六.回味文本跟視屏誦讀結束語:
同學們,讀著優美的詩文,徜徉于文學的殿堂,你的心里是否在涌起幾分感動。是呀,人生是坎坷的,但生活是多彩的,喚起我們對生活的激情吧,只要追求不斷,生活的美好便會一直展現,無論坦途還是艱險。
七.課下作業:
1.熟練背誦全詩,并能夠默寫。
2.學用詩歌的象征手法,選取恰當的意象,試寫一首詩歌。
2023年雨巷的教案設計(實用14篇)篇十四
體會詩歌創造的朦朧迷離,低回動人的意境。
把握中心意象,深入體會詩歌情感。
一、導入:
今年夏天有一個很明顯的天氣特征,是什么?
生答:“多雨!”
一到陰雨的天氣,天是濕漉漉的,地是濕漉漉的,讓我們的心情不由得也有幾分濕漉漉的。雨總是帶給我們一些莫名的憂郁、無可名狀的哀傷,但這種微妙的情緒又很難準確把握,用語言傳神地表達,“雨巷詩人”戴望舒非常成功地做到了這一點,下面,就讓我們共同走進雨巷。
二、作者簡介。
“雨巷詩人”的大名我們早已聽過,有誰知道作者的基本情況?
根據學生回答總結:戴望舒生于杭州,望舒是他給自己起的筆名,出自屈原的《離騷》:”前望舒使先驅兮,后飛廉使奔屬?!蓖媸巧裨拏髡f中替月亮駕車的天神,純潔而溫柔,多情又瀟灑。
戴望舒出生于3月5日,照西方星象學的說法,屬于雙魚座。雙魚座的人浪漫柔情,以愛情為生命的養分,意志薄弱,喜好幻想,逃避現實,優柔寡斷。戴望舒就是典型的雙魚座性格。
三,詩歌賞析:。
1、有這樣溫柔多情的筆名,又有這樣浪漫柔和的性情,戴望舒筆下流淌出來的詩句也必然是細膩多情的,下面就讓我們共同欣賞這首《雨巷》。
師配樂朗誦。
有好幾個男生脫口而出”丁香一樣的姑娘美!”(生笑)。
這個姑娘美在何處?她長什么模樣,穿什么衣服?(生安靜)。
無從知道,那何以見得這姑娘的美?
生1:應該是一個纖弱的、優雅的、楚楚動人的、惹人愛憐的小家碧玉。
生2:應該是憂郁的,你只要多看一眼就忍不住被吸引的姑娘。
生齊答:《白蛇傳》。
生:肯定更美!
生:象牛毛、象花針、象細絲,細細的、密密的。
宋人秦觀又在詞中這樣描繪春雨:“自在飛花輕似夢,無邊絲雨細如愁。”春雨也是一個惹人閑愁幾許的經典意象。(板書:春雨)而《雨巷》則把文人對雨的喜愛推向了極至:象一幅微微泛黃的舊水墨畫,自在飛花、無邊絲雨之中,一個長發披肩的女子,從雨巷中裊裊走來,攜著一縷丁香花的幽香,載著一懷嫣然極致的心事,有嘆息,但不哀傷,有顧盼,但不凄然。
生回答,師歸納總結:既是又不是。丁香姑娘可能是詩人渴望而終未能得的愛情,可能是青年時未酬的壯志,可能是年少時青澀的一個愿望,也可能只是對曾經偶遇的少女倩影的空自懷戀,所以,丁香姑娘是一切轉瞬即逝的美好事物的象征,美好回憶的寄托。
生回答,師歸納總結:對丁香姑娘的期盼,對眼前現狀的迷茫和對往昔之美的深深追憶。
學生踴躍發言:
生2:王菲的歌曲《滄海蝴蝶》中有一句歌詞特別動人,“給我一剎那,對你寵愛;給我一輩子,送你離開?!保ń處燑c撥)兩個人的交會只有一剎那,于是兩個人的相互溫暖也只在一剎那。短暫的寵愛過后,用漫長漫長的一生來回味這一剎那,珍藏這一剎那,于是,剎那即永恒。
1、熟讀成誦,在反復誦讀中深入體會作者的感情。
2、聯系自己的情感體驗,寫一篇隨筆,寫下自己對某件往事、某人某物的回憶。
《雨巷》運用了象征的抒情手法。詩中那狹窄陰沉的雨巷,在雨巷中徘徊的獨行者,以及那個像丁香一樣結著愁怨的姑娘,都是象征性的意象。這些意象又共同構成了一種象征性的意境,含蓄地暗示出作者既迷惘感傷又有期待的情懷,并給人一種朦朧而又幽深的美感。
富于音樂性是《雨巷》的另一個突出的藝術特色。詩中運用了復沓、疊句、重唱等手法,造成了回環往復的旋律和婉轉悅耳的樂感。因此葉圣陶先生稱贊這首詩為中國新詩的音節開了一個“新紀元”。
2、《雨巷》在意象選用上的特點及好處是什么?
《雨巷》中應該說有三個主要意象:“雨巷”、“我”和姑娘,這三個表面上看似并不特別的意象事實上深藏著一種極為特殊的時空關系,不僅使整首詩所營造的情境顯得模糊、虛幻、迷離,更使得對詩的意義的理解也有了含混復雜的多義性,三個意象具有某種程度上的一致性,它們統一于一個空間畫面內,而且有著同樣的情感底色:“獨自”、“彷徨”的“我”、“悠長”、“寂寥”、“頹圮”的“雨巷”和“哀怨”、“凄清”、“迷茫”的“姑娘”共同構成了一個黯淡、低沉,迷離而幽長的空間,給人們帶來一種孤獨、冷寂又帶迷茫的情緒。這三個意象的空間關系又是動態的,三個意象在移動中彼此襯托相互呈現:移動是隨著“姑娘”的“飄過”展開的,在這種輕緩的“飄過”中,“姑娘”展演著她的顏色、眼光、氣味和姿態,“雨巷”也逐漸因為不斷綿延的“悠長”、“雨的哀曲”和“頹圮的籬墻”變得更為具體,而“我”的期待和夢想、失望和迷茫隨著“姑娘”的身影隱隱顯顯。這使“雨巷”內的空間關系同樣也構成了一種回復,開始“姑娘”離我像夢一樣遙遠,然后她近了,“我”甚至聞到了她的芬芳,感受到她的惆悵,接著她又遠了散了,這種回復的審美功能和音韻及語法上的完全一樣,正是這種意象之間多重復雜的關系,以及由這些復雜關系帶來的虛幻迷離的色彩,使得詩中的意象一下子超越了一般意象的具體形象和實際意旨,而具有了某種象征性。人們完全可以從不同角度生發出完全不同的對詩意的理解,如果從“我”的角度來看這首詩,這似乎是一個朦朧夢境的再現;如果從“雨巷”的角度去理解詩歌的意義,這又可理解為“一種人生體驗或感悟,一種孤寂仍在渴望、迷茫又有期待的人生況味;如從“姑娘”的視角探索,也是對一段逝去的愛的夢中回憶與追訴,總之,正因為詩人沒有把詩的意義限定在一個層面上,我們從中領會的東西才更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