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記憶力會隨著歲月的流逝而衰退,寫作可以彌補記憶的不足,將曾經的人生經歷和感悟記錄下來,也便于保存一份美好的回憶。范文怎么寫才能發揮它最大的作用呢?接下來小編就給大家介紹一下優秀的范文該怎么寫,我們一起來看一看吧。
我的伯父魯迅教學反思篇一
本課的講授有以下幾個反思:
課堂教學的過程是有常規可循的,但方式方法不必固守一律,可以多種多樣,要因不同教材、不同教學要求、不同教學對象而有所變化。這是在教學實踐中常中求變的一個可貴的創造。《我的伯父魯迅先生》共分五段,我不是按照傳統的教學程式,由課文開頭向末尾講,而是根據教學目的和教學內容先講二到五段(二、三段已在上一課時講完),最后再講第一段。這樣由因推出果,很巧妙地將部分和整體有機地銜接起來,整個教學過程重點突出,安排緊湊,氣氛活躍,效果顯著。
在本節課里,我對課文中的基礎知識字斟句酌,從不放過。如對第三段開頭兩句話的歸納棗時間、風勢、天色、行人以及寒冷的程度;對“淌”“流”“滴”等詞語的辨析比較;對“扶、蹲、跪、來、洗、敷、扎”等動詞的推敲,無不精雕細鏤。更可貴的是,在語言文字的講解過程中,啟發學生進一步認識到魯迅先生“為自己想得少、為別人想得多”的高貴品質,從而對學生進行了思想教育。我這樣做,包含著幾層意思:一是從誘發感知入手,啟發學生的認識;二是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促使學生將認識在實踐中具體體現。這兩層意思又都緊密地聯系語言文字訓練,既提高學生的認識,受到思想教育,又鍛煉了語文能力,提高理解和運用語言文字的水平。
創設情境,可以幫助學生更好地了解作者的心境,體會作品的意境,深刻地理解課文。在本節課里,我結合課文娓娓地創設了一段黃包車夫在嚴寒的黃昏拉客覓食的凄慘情境,使學生如聞共聲、如臨其境,引起了感情的共鳴,收到了應有的效果。想象力是學生智力中一種很重要的能力,愛因斯坦說:“想象力比知識更重要。因為知識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世界上的一切,推動著進步,而且是知識進化的源泉。”我在講課中,把培養學生的想象能力作為一件大事來抓。
1、運用插圖,啟發想象;
2、結合課文、展開想象;
3、延伸情節,豐富想象。
在本節課,我結合課文,引導學生想象魯迅先生可能會回答的話,既幫助學生悟出課文的真諦、又使學生從中受到生動活潑的思想教育。
我的伯父魯迅教學反思篇二
執教《我的伯父魯迅先生》一文時,我遇到了以下問題:
1.教學應當是“預設與生成相益得彰”的:
但在教學中,我只顧著講教學設計步步為營地進行實施,對教學現場學生提出的一些疑問,以及產生的認識和感悟,沒有做到及時捕捉,只是輕描淡寫、蜻蜓點水地點到,甚至忽略不計,沒有使之成為學生進一步學習的基礎,更沒有被用作新的生成資源。
2.“魯迅先生是一個怎樣的人”這個問題,由于學生基礎的差異,知識水平和思考角度不同,對于這個問題的感悟也就處在不同的層次上,但是,我拘泥于尋求惟一的答案——魯迅先生是一個為自己想得少為別人想得多的人,缺乏敏銳的洞察和不失時機地充分利用,沒有真正把“以學生為本”的理念落實到教學行動中去。
因為上述原因,本課的教學顯得教條而不靈動。
其實,課堂上即時呈現的動態生成資源是格外可貴的,因為它反映了學生學習的需要。在以上的生成資源面前,倘若能及時調整教學預設,根據學生的不同感悟,組織教學,學生不才能不但讀懂、悟透,而且更有興趣,課堂也會更有活力,更具生命氣息。
教學是一門藝術,它永遠需要教師不斷提高應變能力,鍛煉教學智慧,增強教學技藝和魅力。
我的伯父魯迅教學反思篇三
這次有幸得到教研室蔡老師和員村六小張老師的到校指導,使我上了《我的伯父魯迅先生》一課收獲良多。聽了她們中肯而精辟的評課意見,靜心反思自身教學過程,總結本課教學得與失如下。
本次教學比較成功的地方有兩處:
一是調動各種課堂資源創設課文情境,激發學生感情,感受魯迅先生的偉大人格。
《我的伯父魯迅先生》是堪稱紀念魯迅先生文章的經典。它回憶了魯迅先生生前的四件事,從不同的側面表現了魯迅先生為別人想得多,為自己想得少的高尚的品格,表現了人們對他的愛戴和懷念之情。怎么讓學生能讀懂課文,領會文章中心,感受魯迅先生的偉大人格呢?這無疑是教學的難點。如何突破它,我采用了情境創設辦法。首先是結構的安排。在課文的結構上,我跨越時空整合文本,首先在第一課時通過學習第一段創設了吊唁魯迅先生的場景,并以此為軸心,通過回憶引出四件事的學習,感受魯迅先生對少年兒童及勞動人民的關懷和熱愛。每學完一個故事,再輔以描寫吊唁人們表現的資料,鋪設“周曄的淚——小孩的淚——車夫的淚——青年的淚——傭人的淚——老人的淚”情感主線,現實與回憶交織,立體多維地推進教學。使學生的情感在往昔幸福與今日悲哀之間穿行。愛之深,痛之切,自然而然激發起對魯迅先生深切的懷念。其次是相關資料的引入。巴金的《永遠不能忘記的事情》和魯迅先生名言詩句的引入,都起到推動情節發展,烘托人物形象的作用。
本課運用了圖片及音樂藝術手段創設情境,在渲染氣氛上、入境悟情方面起到很好的作用,特別是三段配樂朗讀令學生在憂傷的樂曲聲中一次次掀起了情感的波瀾。
二是能抓住重點詞語深入開掘,構建人物形象,并滲透寫作方法指導。
在第三個故事中有魯迅先生救助車夫的場面描寫,我在引導孩子發揮想象進入畫面后,抓住“跪”字深入開掘,讓學生感受到這是一個寒冷的冬夜,一位受人景仰的偉人為救助低層勞動人民的長時間的一跪,體會到魯迅先生對勞動人民深切的關懷和熱愛,構建起閃爍著“俯首甘為孺子牛”精神的偉大形象。在感受語言文字內涵的同時,我還適時地滲透抓住人物動作表現人物品質的寫作方法,讓閱讀習得的技巧在寫作中得到遷移。
由于個人的水平所限,本課還有許多的不足。
首先在時間分配上,第三個故事精講,花時間太多。第四個故事則略略帶過,沒有對前面的認識進行深化與提升。例如可以抓住女傭的話品味魯迅先生在乎什么,不在乎什么,從而更好地理解課文的中心:他為自己想得少,為別人想得多。其次,本次學習的資源,如課外材料與名言都是老師出示,應該培養學生搜集資料的能力,把展示的空間讓給學生。此外,,本節課在朗讀的形式上比較單調,小組學習討論的機會不多,個別字發音未夠標準,都是我以后要注意改進的地方。
我的伯父魯迅教學反思篇四
章海玲2009年10月28日教學《我的伯父魯迅先生》一文時,我采取反饋互動的備課思路,采用分組合作學習的形式,擴大學生的參與面,提高學生的課堂活動密度,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使合作學習高頻率地在課內互動,使不同層次的學生思維在合作中碰撞,在互補互促中共同提高。
我將本課的教學設計為以下兩個部分:
第一課時:介紹魯迅的生平。初讀課文,理清層次。學習語文的一、二段,感受人民對魯迅的愛戴和魯迅先生對青少年的關心。
第二課時:繼續學習課文,進一步體會魯迅先生的高尚品質,理解含義深刻的句子,進行朗讀練習。
本課教學以第二課時為主,內容是學習“談碰壁、救助車夫、關心女傭”三個故事。在教學中,我力求通過合作學習這一形式,增加學生參與課堂學習的機會,創造一個互動反饋的交流環境,培養學生相互學習、取長補短的協作精神,提高學習效率。
為了避免合作學習中的雜亂無序,課前,我本著“條件均衡、優勢互補”的原則,將班級學生分成六個小組。每一個小組配備小組長,組織協調討論,使說的有次序,說的內容有小結,集體反饋、交流時,有代表承擔匯報小組討論的成果。
第二課時的教學,我由復習舊知引出全文總領句:“為什么伯父會得到那么多人的愛戴?”簡練的提問,將第一課時所學內容和本節課要學的內容緊緊聯系起來,體現系統性。然后總結上節課的學習方法“讀書找疑——互相質疑——合作解疑”作為本課教學的主線。比如讓學生輕聲讀“談碰壁”的故事時,學生在小組中提出問題:“四周圍黑洞洞的,還不容易碰壁嗎?”這句話是什么意思?先讓小組組織討論,最后全班交流。魯迅先生所處的年代離現在學生的生活環境相距很遠,理解“四周圍黑洞洞的,還不容易碰壁嗎”這句話有很大的困難,這是教學中的一個難點。我沒有空洞地講解,沒有包辦代替,而是采用了讓學生“循序漸進,層層深入地讓學生從句子表面意思的理解引入深層次的理解。再從學生的實際出發,適時地出示小資料,幫助學生探索句子中內含的意思。學生根據小資料的內容,深思了魯迅先生當時的處境,深刻地理解了句子的意思,這樣使每個學生均有收獲。 “關心女傭”屬于同一類故事,內容簡單,一讀即可。通過學習三個故事,使學生感受到魯迅愛憎分明的情感,從而在心中樹立起魯迅先生“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為孺子牛”的偉大形象,涌起無限愛戴之情。揭示出魯迅“為自己想得少,為別人想得多”的偉大人格,總結全文,照應開頭,給學生留下完整清晰的印象。至此學生自然理解了魯迅逝世時人們的悲痛心情,再讀第一段“我呆呆地望著來來往往吊唁的人,想到我就要永遠見不到伯父的面了,聽不到他的聲音了,也得不到他的愛撫了,淚珠就一滴一滴地掉下來。”時就能入情入境,升華情感,讀出形、讀出味,讀出神,從而達到“情我交融,情我一致”的境界。
小組里解決不了的問題,可以請其他小組幫助。通過小組之間的交流,擴大了信息量,拓展了合作的內涵。
在學習第三個故事“救助車夫”時,第一小組和第四小組的同學都提了這樣一個問題:“我們不明白魯迅先生救助車夫之后,為什么變得那么嚴肅,還嘆氣。”學生提的這個問題是課文的難點之一。如何突破這一難點呢?我鼓勵學生以競爭的方式展開討論,激活學生思維,使后進生也有機會參與,有收獲。通過激烈的討論之后,學生紛紛舉手發言:
生甲:在當時的社會中,有錢人看不起拉車的人,把他們當牛當馬,魯迅先生對此非常憤慨。
生乙:魯迅先生從這個車夫的遭遇,似乎看到了全中國受苦受難的人,他救得了一人,救不了全中國受壓迫的勞苦大眾。
多么深刻的感悟啊!正是由于競爭激發了學生的學習熱情,正是由于合作挖掘了學生中蘊藏的巨大潛力。
在各小組的合作學習的過程中,教師也是學習的一員,深入各組,了解學情、參與學習,在學習過程中充當參謀和指導者,將學生的討論引向深入,讓學生有更多機會自主探索,自主發展。在朗讀練習中老師也參與其中。如朗讀談論《水滸傳》這個故事時,師生合作讀伯父和我的話,讀好后問學生:周曄,你為什么聽了我的話比挨打挨罵還難受?學生馬上能體會到原來伯父是用幽默風趣的語言批評我讀書馬虎。而且師生合作讀,入情入境,有利學生進入情境。
贊可夫說,只有在學生情緒高漲,不斷要求向上,想把自己獨有的想法表達出來的氣氛下,才能迸發出豐富多彩的思想,情感和詞語。
但在四十分鐘的教學中總是留下一絲遺憾。如在研究伯父救護車夫之后的神情動作時,我因為時間關系以讀帶過。還有設計的小練筆也沒有完成。在第三課時時,我又重新引導學生聯系當時的社會推想一下,伯父在當時的情況下會想些什么時,我適當地點撥,進行小練筆。于是,學生從天氣的陰冷寫到車夫的可憐,從一個車夫的窮困讀到千千萬萬的勞苦大眾,再引申到嚴重的社會問題??更值得一提的是學生的生活積累也會被激活,同學們聯系影視中的鏡頭想象創造,訴說這個車夫可能經歷的種種痛苦與磨難,真正讀懂了伯父的嘆息,一個令人敬仰的伯父自然而然地展開在同學們眼前。
我的伯父魯迅教學反思篇五
對學困生進行課堂評價,應主要運用激勵性的評價語言。德國民主主義教育家第斯多惠說:“教學不在于傳授本領,而在于激勵、喚醒和鼓舞。”對學困生更是如此。但是,學困生常常激而不“勵”、喚而不“醒”、鼓而不“舞”,讓老師大傷腦筋。如何對學困生進行激勵性的課堂評價呢?筆者在對學困生進行課堂評價的研究中,遇到了這樣一個案例。
在教學《我的伯父魯迅先生》時,我先叫學生交流關于魯迅的資料。這時小皓同學出人意料地要交流自己收集的資料。小皓是我們班語文學習成績最差的學生,上課常常走神,更少主動舉手發言。他還有一個最大的毛病就是作業速度慢得出奇,家庭作業、課堂作業常常完不成。他舉手令我驚訝,我立即叫他交流,下面是當時的教學實錄:
小皓:魯迅是中國文學家、思想家和革命家。魯迅浙江紹興人……
(小皓同學津津有味地交流起來,看來他真是有備而來。)
我(打斷了他的介紹):小浩同學,你可以暫時停一停嗎?
小浩:(點了點頭。)
我:小浩同學昨天晚上回家認真查閱了資料,他這種認真學習的精神值得大家學習。(教室里響起了一陣掌聲。)請接著介紹吧。
小浩:1918年5月開始以“魯迅”為筆名在《新青年》發表第一篇現代白話小說《狂人日記》。
我(再次打斷了他的介紹):魯迅到底姓什么?
小浩:魯迅姓周,原名周樟壽,字豫山,后改名周樹人,字豫才。
我:看來,你還是個魯迅愛好者呢!那他為什么叫魯迅呢?
(我想考考他。)
小浩:魯迅是他的筆名。
我:沒想到你還是個“魯迅通”呢!他為什么給自己取這個筆名?
(小浩搖搖頭,全班同學也面面相覷。)
我:“魯迅”這個筆名,歷來有兩種解釋:一種說法是指“魯”字是魯迅先生母親的姓,他的小說中常提到的“魯鎮”,就是他母親的老家;另一種解釋是摯友許壽裳先生所說,他親自問過魯迅先生,先生笑道:“取愚魯而迅速的意思。”
(小浩和全班同學饒有興趣地傾聽著。)
學生(齊):我是拿別人喝咖啡的工夫用在了工作上。
(學生前不久才積累了這句名言,因此背誦得很熟練。)
我:小浩同學,你那么喜歡魯迅,我就給你取個筆名叫“李迅”吧。
(全班同學哈哈大笑。)
我:這個筆名不好嗎?
生:這個筆名很好,可以起到激勵小浩同學的作用。
生:這個筆名要求小浩以魯迅為學習的榜樣。
我:小浩同學,你覺得這個名字怎么樣?
小浩(興奮地回答):可以。
我:那我今后就叫你李迅了?
小浩(興奮地回答):可以。
(全班同學又哈哈大笑起來。)
我:好,李迅同學,你接著介紹。
這是一個出人意料的案例,一個相當有意思的案例,一個做夢都沒有想到的案例,一個精彩生成的案例。
小浩同學是我最為擔心的孩子,他慢如蝸牛的速度,曾經讓家長和老師大傷腦筋。他速度慢有多種原因,有他執筆姿勢的原因,有他慢條斯理的性格原因,有他學習基礎差的原因,也許還有其他因素。這些因素綜合起來,成就了“蝸牛小浩“。我是他的新語文老師,正在為他的漫不經心和慢條斯理而絞盡腦汁、傷透腦筋。我多想找到一種讓他快起來、迅速起來的辦法啊!沒想到,在這堂課上,在這個天賜的良機中,我把“魯迅”的“迅”與他聯系了起來,順理成章地給他起了個“李迅”的筆名,并且得到了他的首肯。老師給一個學生起筆名,并且那個名字與他最喜歡的偉人有關,這是一個多么讓人怦然心動的事情啊!我相信,今后的小浩一定會以魯迅為榜樣,做事迅速起來。我將以此為契機,提高他做事的效率。
教育好學困生很難,因為他們一般對自己抱著一種固定的、悲觀的看法。春風化雨似的評價語言對于他們也許會收到一定的效果,但隨著他們再次遇到學習的困難,剛剛被激發的心氣又低落下去,他們再次跌入學習的泥沼不能自拔。怎樣給他們的心靈、思想、情感上造成強烈的震撼呢?這既要靠老師把握轉瞬即逝的教育契機,更要在評價語言上下功夫。只有那種具有力量的、有強烈沖擊力的疾風驟雨似的評價語言,才能真正震撼他們略顯麻木的心靈,才能催開他們那朵快要枯萎的花朵,才能激發他們心靈中那顆快要發霉的種子,使他們再次揚帆啟航,使他們得到激勵,得以喚醒和受到鼓舞。這才是第斯多惠話語的應有之義。
總之,老師既要善于“從雞蛋里挑出骨頭來”,用春風化雨般的語言讓學生品嘗到成功的喜悅,喚起他們的學習激情,產生莫大的興趣和動力外,更要善于把握激勵的時機,用疾風驟雨般的語言去觸動他們的心弦,使他們激動,使他們振奮,教師的課堂評價語言才會煥發出生命的力量!
我的伯父魯迅教學反思篇六
本課的講授有以下幾個反思:
課堂教學的過程是有常規可循的,但方式方法不必固守一律,可以多種多樣,要因不同教材、不同教學要求、不同教學對象而有所變化。這是在教學實踐中常中求變的一個可貴的創造。《我的伯父魯迅先生》共分五段,我不是按照傳統的教學程式,由課文開頭向末尾講,而是根據教學目的和教學內容先講二到五段(二、三段已在上一課時講完),最后再講第一段。這樣由"因"推出"果",很巧妙地將部分和整體有機地銜接起來,整個教學過程重點突出,安排緊湊,氣氛活躍,效果顯著。
在本節課里,我對課文中的基礎知識字斟句酌,從不放過。如對第三段開頭兩句話的歸納棗時間、風勢、天色、行人以及寒冷的程度;對“淌”“流”“滴”等詞語的辨析比較;對“扶、蹲、跪、來、洗、敷、扎”等動詞的推敲,無不精雕細鏤。更可貴的是,在語言文字的講解過程中,啟發學生進一步認識到魯迅先生“為自己想得少、為別人想得多”的高貴品質,從而對學生進行了思想教育。我這樣做,包含著幾層意思:一是從誘發感知入手,啟發學生的認識;二是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促使學生將認識在實踐中具體體現。這兩層意思又都緊密地聯系語言文字訓練,既提高學生的認識,受到思想教育,又鍛煉了語文能力,提高理解和運用語言文字的水平。
創設情境,可以幫助學生更好地了解作者的心境,體會作品的意境,深刻地理解課文。在本節課里,我結合課文娓娓地創設了一段黃包車夫在嚴寒的黃昏拉客覓食的凄慘情境,使學生如聞共聲、如臨其境,引起了感情的共鳴,收到了應有的效果。想象力是學生智力中一種很重要的能力,愛因斯坦說:“想象力比知識更重要。因為知識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世界上的一切,推動著進步,而且是知識進化的源泉。”我在講課中,把培養學生的想象能力作為一件大事來抓。
其作法是:
運用插圖,啟發想象;
結合課文、展開想象;
延伸情節,豐富想象。
在本節課,我結合課文,引導學生想象魯迅先生可能會回答的話,既幫助學生悟出課文的真諦、又使學生從中受到生動活潑的思想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