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后感”的“感”是因“讀”而引起的。“讀”是“感”的基礎。走馬觀花地讀,可能連原作講的什么都沒有掌握,哪能有“感”?讀得膚淺,當然也感得不深。只有讀得認真,才能有所感,并感得深刻。那么該如何才能夠寫好一篇讀后感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帶來的讀后感優秀范文,希望大家可以喜歡。
精益思想讀后感 精益思想讀后感字篇一
在《精益思想》這本書中,它把精益制造定義為包含五個步驟的作業流程:定義顧客的價值、定義價值流程、建立連續的作業流程即流動、拉動式生產方式、努力追求卓越即盡善盡美,想要成為一個精益的制造業者,思維模式必須著重使產品的生產變成連續的附加價值流程(即單件流),采用根據下流顧客需求而決定上游環節產量的拉動生產方式——即上游環節只生產補充后續環節在短時間要領取的物料或零部件:同時,建立一種人人追求持續改善的公司文化。
精益思想必須從一種自覺的嘗試開始,通過與客戶的對話,為具有特定功能以特定價格,提供的產品精確定義價值,這樣做就暫不考慮現有的資產和技術,而要在把強有力的專職生產團隊配備于生產線的基礎上重新考慮企業。這也需要重新定義企業中技術專家的作用。
定義價值流程即識別價值流,價值流使一件特定產品通過任何一項商務活動的三項關鍵性管理任務時所必須的一組特定活動,這一階段通常會暴露出大量的、錯綜復雜的浪費。
建立連續的作業流程,實際上就是在我們生產線上生產的產品,往小了說就是我們一條條生產線生產時均衡、穩定,沒有任何的停滯,往上,公司的整個生產工藝流程中,所有的工序銜接均在流動的,沒有任何的停滯。
拉動式生產方式,即完全以客戶為需求進行組織生產,客戶要什么,我們組織生產什么,外部環境的宗旨是拉動性生產。
《精益思想》的核心是一種思想,一種能夠評判自身修為的境界的標桿,也是一種修煉的秘籍,雖然目前通過閱讀學習,對精益思想的理解還不夠深刻,隨著不斷的深入,不斷的改善,不斷地與實際結合進行提升學習壯大自身的修為境界必能不斷加深和突破。
精益思想讀后感 精益思想讀后感字篇二
讀完《精益思想》之后,聯想到很多,從20xx年畢業至今,轉眼間,投身于工業工程領域已經兩年了,這兩年來恰巧是全球產業鏈調整和中國大陸制造業形勢變化最迅速、最深刻的兩年,直到今天,這樣的變化遠沒有到終點,工業工程未來的發展方向正在遭遇"龍卷風”式的攪動。
20xx年,源自華爾街的金融海嘯將全球經濟帶入了一個漫長的寒冬,在泡沫一個接一個的破滅之后,世界各國逐漸意識到制造業才是保證就業和經濟的基礎支撐,美國政府制定了“重塑美國制造”計劃,安倍內閣出臺了“日本制造業回遷”計劃,另一方面,中國大陸經歷了幾十年勞務工資快速上漲的階段,外資發現考慮勞動生產率和土地、能源、稅務等成本之后,世界工廠在過去所表現的廉價優勢已經變成了高昂的負擔,南亞大陸的印度,東南亞的菲律賓、越南等國如同二十年前的中國,成為制造業轉移的明星。
為了在這一場產業轉移的大戰中勝出,也必須勝出,因為它實實在在的關乎中國能不能走出“中等收入國家”的陷阱,關乎“中國夢”能不能變成億萬人的現實生活,在這樣的背景下,“中國制造20xx”孕育而生。別無他法,日本、韓國都是沿著這樣一條道路走過來的,任何一國的國民只會允許工資上漲,不會允許工資下降,任何一個企業只愿看到成本下降,不愿看到成本上升,而成功解決這一系列矛盾進而邁入發達行列的國家,觀其今天的現狀,高度自動化的生產系統,高素質的勞工,先進的生產和管理制度,遠遠高出發展中國家的勞動生產率,這些都是普遍的領先之道,而恰恰也是我們今天所欠缺的東西。
首先是教育,模仿美國的精英教育體系,我們建立了世界上規模最大的“精英人才”工廠,然而這一定是泛濫的,帶引號的精英,每年700多萬的大學畢業生,我們無法為他們提供與精英身份相匹配的工作,他們也很難勝任精英應該承擔的工作。面對這樣的現實,每年依舊有許多大中專院校升格為大學,有許多學校忙著改名,本科院校的隊伍越來越龐大,上大學變成了一件簡單的事情,學技能、學本領反倒困難的多。
日本是典型的企業型學習社會,在企業里面有類似大學一樣完善的培養機制,許多企業通過職能部門幾十年來在專業知識領域對知識的總結、開發和傳承,為社會輸送了很多有用的人才。德國是另一個工業化的典型代表,他們的教育體系是對技能人才極度重視的“雙元”體制,德國的職業學校畢業生有畢業證,同時還有跟本科生一樣的學位證,在國家教育體系中職業教育和本科教育是同等地位,享有同樣的財政、政策支持,最關鍵是全社會和政府一樣認同這些拿著學位證的職業教育畢業生,然而在中國,只有那些農村里面經濟條件不好的孩子才會去上職業學校,幾年后一畢業被學校騙到沿海去做那些不需要任何技術能力的工作,充當廉價的不能再廉價的勞動力。
教育永遠是發展最根本的問題,科技是教育最耀眼的產物,技能是教育最現實的回報。中國雖然有這么龐大的人口基數,精英教育還是應該回歸他精而少的本質,然后輔之以類似日本和德國的第二條人才培養通道,尖端技術交給少部分人,材米油鹽交給大部分人。
其次說說制造業的未來,也是關于工業工程未來方向的問題。最近幾年來,工業機器人領域的發展尤為迅速,為了解決勞動成本上升和用工難,在中國大陸沿海地區,制造企業也都在忙著搞自動化,忙著機器替人,這就產生了一個問題,機器都取代了人,工業工程還能有什么用?畢竟,傳統的工業工程還是側重于研究人的行為,即便在時間的流逝中有了發展,產生了人機配合的研究,但面對業界一個又一個傳說的無人化工廠,工業工程師似乎走到了失業的危難邊界。
日本豐田為了研究自動化的問題,曾經專門建設了一個廠區,那里使用了豐田最為先進的自動化系統,但幾年后豐田發現,這樣一個更加先進的工廠卻不如具有一定自動化程度,同時專心于搞精益改善的工廠所表現的效益,基于這樣的試驗,豐田也放棄了對自動化狂熱的追求,要知道對設備的投入以及維護等產生的資金不足以抵消節省人力所削減的成本,而且人類是永遠領先于機器的。機器人產業的發展,對工業工程提出了挑戰,而并不是把工業工程逼到了絕路,這種挑戰一方面仍然要回歸到教育,如果教育體系的人們不能意識到這種挑戰,就不能對這門學科的教學安排做出調整,這種調整是需要增加更多關于電氣控制、機械設計等方面的知識,否則工業工程的學生將越來越難以適應未來的世界。另一方面,這種挑戰需要已經就業的人們主動去學習更多關于自動化的知識,需要企業去培養更加復合的人才。
最后,再說一說理論上的問題。我曾經一度不愿承認工業工程是一門管理科學,總想向人們解釋他是一項技術活,今天我不得不說,工業工程就是一項管理的藝術。既然是管理,那就沒有絕對正確的定式!我們一直將日本豐田作為精益管理的標桿,柔性生產,單元化作業,零庫存,多品種小批量……似乎一切的知識都是來自于豐田,這是一家企業,也是一本教科書,然而教科書就是對的嗎?我們忽略了一個事實,一直在談未來的趨勢,多品種小批量,然而豐田作為世界上最大的汽車制造企業,它本身很多產品就是大批量的產品,從皇冠到花冠,豐田旗下的哪一款汽車不是銷量羨煞了無數汽車制造商?豐田取得的很多成就其實際仍然是靠規模的優勢來實現的,他本身就和精益的思想存在矛盾,今天的局勢,還沒有一家企業做到標桿,工業工程未來的曙光還需要我們繼續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