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常的學習、工作、生活中,肯定對各類范文都很熟悉吧。范文怎么寫才能發揮它最大的作用呢?接下來小編就給大家介紹一下優秀的范文該怎么寫,我們一起來看一看吧。
我家鄉的春節字我家鄉的春節字篇一
大概要追溯至二十年前,我大約五歲,那時提起過年,我們差不多同齡的伙伴們高興得就像一只頑皮的貓兒,在家中蹦蹦跳跳的,那股興奮勁兒——簡直像當上皇帝一般。
像我們那時的孩子,因為過年會有好吃的、好穿的、好玩餓,大一點的孩子更可以擺脫平日的“勞役”,因此會開心個不停。
或許怪那時的日子太過清貧,平日里要吃得上一頓好的是極不容易——吃得上肉的人家很少,一般人家除非是有貴客來的時候,孩子們才勉強可以解一解饞;或就是在走親戚,“吃酒”的時候。那時候,寨里要是誰家有紅白喜事,幫忙的大人總是帶著孩子,并且趁人不注意把一兩片豆腐或其他什么吃的塞在自己孩子的嘴里。
又或許是那時的生活過于枯燥,所以人們在玩的都比較簡單,快樂也簡單,但大家都很知足,生活平平常常的過,日子順順溜溜地流。那時過年,大人們總喜歡湊在一起玩紙牌,玩牌的方式簡簡單單:一副撲克變換著玩“上游”、“怪嚕”、“三五反”之類,輸了的就罰站或鉆“板凳腳”。(我就是那時常跟在父親身邊問這問那的,現在還清晰記得那些玩牌的花樣。)大家共娛共樂,輸了牌卻贏回快樂,大家都覺得自己是勝利者。
父親喜歡在大年初一、初二的白天和晚上翻起民間手抄或刻印的《柳蔭記》、《八仙圖》之類的書唱個不停,他周圍就圍著媽和其他年輕年老的婦女,動情處大家唏噓喟嘆,有的還流眼淚,聽不明白的時候大家就議論紛紛。我們那一帶像父親年齡差不多的男女都會“唱書”,幾年前回家過春節還聽父親給媽唱了幾段,很是動聽。
對我而言,那時爸唱書的聲音就是最好的音樂,所以對一些如“攢十字”、“蓮花落”之類的唱腔至今還有印象。那時寨里有一臺唯一的收音機,音樂從那個小東西里飄出——很悅耳,多是些“朝霞——啊——映在——陽城——湖上——”,偶爾也飄出“何日君再來”的感慨。但這種奢侈的聲音我們很少聽到,有時只是在較遠處聆聽。有收音機的那戶人家很少放歌給我們聽,一般要有客人來或過年的時候才能聽到,更別說是親自看看摸摸那“小家伙”了。我的記性一向很好,只要那家人放歌,我聽一遍就能“哼唱”了。
那年頭,寨里沒有通電,收音機只能用干電池,舍得買電池的人家很少——別說用收音機了,就是用手電筒的人家也很少,我們家那時點的是煤油燈。用油燈燈芯也不敢做大,晚上睡得很早,一般晚飯后就洗腳熄燈就寢;有時熄燈后坐在火爐邊聽母親講“老熊婆”、“七姊妹”和其他的民間傳奇或鬼故事。那時聽鬼故事時尤其著迷,但一定用坐在爸和媽之間,不敢靠近門,生怕有個東西推門而入把我抓去。我哥不同,從小到大都不相信有鬼,晚上再怎么黑也敢出去解手——我那時最佩服他了!妹妹還在呀呀學語,只有哭的份,享受不到我聽故事的高興和怵悚。但不知怎的明明害怕,卻用纏著媽一遍又一遍的講,自己就一邊聽一邊幻想一邊害怕了。
至于玩的呢,就簡單得過分了。除了“抓瞎貓”、“躲貓兒”或學唱花燈外再無其他花樣,但那時過年,我們就成天跳來跳去,唱來唱去,變換著玩熟悉的游戲,快樂無窮。有時被大一點的孩子欺負,哭一陣鼻子,又笑瞇瞇地跟著玩去。
“過年”這一詞在那時是什么概念?我只記得那種興致了。以至以后長大在寨里老祖公那里聽他“擺大傳”,讀那些《征東》、《征西》的幾百部“大傳書”都無法把兒時的記憶抹滅。
但這些年,從我九八年起異地求學直到工作數年后的今天,我對過年的興致淡得很,真有“過年如過關”般艱難的感覺,真正感受到一個成年人的悲哀了。
要說這幾年,要穿有穿,要吃有吃,要享受有享受,哪里不比兒時的條件強?家里不是早有了彩電、音響了嗎?不是有三五好友常在一起把酒言歡嗎?但總覺得少了些實在。
過年真正的快樂是屬于孩子們的。但我對他們的玩法有些不一樣的感觸。很多孩子在家看套碟,對武俠大戲里的動作津津樂道,大一點的孩子們聚在一塊玩著紙牌輸壓歲錢,也有湊在屋子里看大人們“砌方城”玩通宵的。
而我現在的娛樂也只是看看春節的電視節目和玩玩麻將了,偶爾對著麥克風唱幾首歌。回家過年又有什么好玩的呢?不過是為了陪著雙親,一家人吃湯圓,一塊看“春晚”,話話家常,如此的簡簡單單。只是給兒時給我唱書講故事的父母一絲寬慰,讓他們在年老的時候感受到全家團圓的滿足——作為父母,或許他們每年的愿望不過如此。
我家鄉的春節字我家鄉的春節字篇二
今年的春節,我是在自己的家鄉——麻陽度過的。在這里,我見識到了不少具有當地特色的民俗。
不管是什么地方的除夕夜,年夜飯都是必不可少的。顯然,麻陽也比例外,只是時間比其他地方要早一些——在麻陽年夜飯在下午4點鐘的時候就準備好了。說是“年夜飯”,事實上是“年下午飯”。雖然時間略早,但卻絲毫沖不淡那濃濃的年味兒,那對“萬象更新”的喜悅之情和那對新的一年的美好祝愿。
望著滿桌的美食,你是不是早已垂涎三尺了?別急,再吃年夜飯之前,還有更重要的時候要做——大人們會帶上不少東西去山上祭拜土地,去河邊祭拜水,在到家里去祭拜祖宗。做完了這些,大家才舞動筷子,盡享這美味的年夜大餐。
吃過年夜飯,大家便陸續開始守歲。天尚未黑,耳畔便響起了鞭炮“噼里啪啦”響聲,眼前便閃過煙花絢麗多彩的圖案。伴隨著時間的流逝,新年的腳步也越來越近。終于,凌晨12點到了!伴隨著幾朵巨大的煙花在空中綻放,小孩子紛紛給長輩拜年,大人們也樂呵呵地給小孩子們發壓歲錢。那些先拿到壓歲錢的孩子們,個個歡呼雀躍,沒拿到的只好眼巴巴地望著他們。當然,壓歲錢也少不了他們的一份。發完壓歲錢,大家便躺到床上,沉沉的進入夢鄉。
第二天,大人們起了個一大早,拿著桶子去“搶新水”——用桶子去打井里的水。據說“水新”意味著“萬事新”,預示著新的一年有新氣象。除此之外,他們還要上山砍柴。因為“柴”和“財”諧音,新年砍柴,希望來年財源滾滾。
我家鄉的春節字我家鄉的春節字篇三
中華民族的歷史悠遠長流,在綿延的歷史中流傳下來了許多節日有細雨紛紛的清明節,有月光皎潔的中秋佳節,在這眾多節目中,我最喜歡的是熱鬧非凡的春節。
春節的風俗說來話長。
首先就是貼春聯了,春節前幾天本來冷冷清清的,街道熱鬧起來了,春聯在街頭港口的門兩旁隨處可見,整個街道都映紅了,整條街的氣氛。
其次,那就是放鞭炮了,鞭炮一般都是年后放的,噼里啪啦的聲音,仿佛是在預示著新年的來到,相傳鞭炮是為了驅趕一個叫年的神獸,它是用來阻止年迫害人們的重要工具,每每到放鞭炮的時候,我最開心了,看著圓柱形的煙花,升天緋色,散發著無限耀眼的光芒,真是美麗極了。
過年我們又長了一歲,我們也越來越熟,不能像小孩子一樣那樣幼稚了,新年的一年開始,我們要有自己的計劃,把握好自己的時間,時間一去不復返,過去已經過去,為了更好的將來,用最好的心態,來迎接新的新年吧!
這就是我們中國人的習俗,作為炎黃子孫,我們要把這風俗的文化傳承發揚下去。
我家鄉的春節字我家鄉的春節字篇四
我的家鄉不像大城市那么豪華和美麗,但是一但到過年,是多么令人難以忘記的,下面,讓我來告訴你吧。
每當快要到過年的時候,人們會把家里打掃干凈,一塵不染。之后,人們會去彩虹、大型超市出售各種水果,比如糖、年貨等,這些都會放回袋子里。
你知道為什么人們在新年時要在家里貼春聯和鞭炮嗎?讓我給你解釋一下。
很久以前,在一個有著黑暗洞穴的山谷里,山洞里住著一只名叫“年”的怪物。這個山谷下面有一個小村莊。當新年來到新年的最后一天,它會降臨到人們的.身上。這個村子里的人會把門關上。但是,村里村民還是有辦法進去吃村民的,村民們也沒辦法。許多村民到城里過年去了。一年,村民們正在去城里的路上,一個仙女對村民說:“怪物最怕紅色的東西和響聲。”聽了村民們的話,他們把紅色對聯放在門上,把鞭炮放在門前。當怪物來了,他們會看到紅色的東西和砰的巨響,跑到山上的恐懼。這樣,燃放爆竹和堅持新年權利的習俗一直延續到現在。
當我的家鄉在新的一年里,每個家庭都會有一頓豐盛的飯——一年的晚餐。家家戶戶忙東忙西的,燒著一桌的菜、有雞、魚等。讓我們看看口水流不停。吃完后,媽媽會給我一件很帥的衣服,大人會給我們壓歲錢,里面有很多錢呢!
這真是令人難忘的新年!
我家鄉的春節字我家鄉的春節字篇五
我們家鄉春節別有一番風味,從春節前幾天到正月十五,每天都很精彩。
春節前幾天,家家都很忙,即使是在貧困的家庭里,這幾天也要買很多東西。大人們要買過年的吃的、穿的、喝得、用的——店鋪多數過年不開門。小孩子就首先要買爆竹。等到萬事俱備,之欠東風時,就盼著春節到來了。
“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人們盼呀盼終于把春節給盼來了。春節真熱鬧。大家都要穿新衣,還要貼紅紅的的對聯和吉祥的年畫。中午要吃團圓飯,在吃團圓飯前,還要放鞭炮,那天除了萬不得已,都要趕回家吃這頓飯。
吃完團圓飯,除夕夜也悄悄地來了。我們這里除夕要守歲,雖然不用守一整夜,但不過十二點不能睡覺。午夜時分,家家都要“除天行”,也就是要放鞭炮,放禮花。漆黑的天空一下子變得亮了起來,好像白天一樣,鞭炮聲震耳欲聾,經久不絕古老的小鎮便洋溢在濃濃的節日氛圍中。
正月初一的早上家家都要吃餃子,餃子也叫“元寶”預示著招財進寶。街道也不像以前那樣人來人往,車水馬龍但不時從門縫里飄出的飯菜香味和人們的歡聲笑語訴說著人們的幸福美滿。
正月初二要給自己的長輩和親戚拜年,去時一般會帶上一些禮品,表達祝福之意。
正月十五元宵節又是家鄉春節期間的一個重要節日,家家都要吃元宵。吃元宵表示我們大家團團圓圓,和和美美。
家鄉的春節是快樂的,最快樂的也是我們小孩子了。我們可以拿到許多的壓歲錢,又不用做作業,還能自由自在的放鞭炮,每一聲震耳欲聾的鞭炮聲,都伴隨著我們的歡笑。
春節的作文
過春節了,孩子的臉上露出了春節特有的快樂,大人們一年的勞累得到了安撫,春節是多么重要的節日啊!
走在有濃郁春節氣氛的大街上,到處張燈結彩,每棵樹上掛滿了大大的紅燈籠,市場里熙熙攘攘的人群都穿著厚厚的棉襖,嘴和鼻子前有一絲白氣慢慢的上升。市場里的人手里都提著年貨、拿著鮮花、捧著桔子樹、抱著娃娃,場面熱鬧極了,臉上都掛滿春節到來的喜訊。
回到家里,鄰居一家三口都在搞衛生,媽媽忙著對我說:“襯現在得閑,我們也開始打掃一下里屋吧!”我會意的點了一下頭,媽媽給我一對乳膠手套和毛巾,接著我們倆就熱火朝天的干了起來。先抹門,后抹窗,不一會兒我和媽媽就把整個房子里屋外屋都打掃的`一塵不染,這樣更加能顯示出新年新氣象的習俗。
年三十早上我們要把去年所有的春聯和福字都撕下來,貼上新買的,這叫除舊迎新。晚上,一家人圍在一起吃團年飯,在外打工的人也要會到家里,團年飯里會有很多菜肴,還有飯要多煮一些,留下一寫剩飯過年,這樣寓意年年有余,每年都有吃不完的飯。
年三十晚就是舊年的最后一個晚上,所有人都要守歲,不能睡覺除了小孩和老人,守到新年到來。早上我們一家大小就要去走親戚,到親戚家里拜年,當然親戚來會來我家所以就要安排幾天去親戚家,還要有幾天要待在家里招待親戚朋友,春節之后還有元宵節,元宵節的主角就是湯圓了,湯圓意味著團團圓圓。
春節代表了中國悠久的歷史文化和豐富民風民俗,春節在中國人的心中有著不可缺少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