優秀作文在表達上恰如其分,用詞精準且富有想象力,給人以美的享受。請大家欣賞下面這篇優秀作文范文,希望能夠對大家的寫作提供一些啟示和幫助。
小學成語故事精華本(匯總18篇)篇一
戰國時,有一次。
孟子。
和梁惠王談論治國之道。孟子問梁惠王:“用木棍打死人和用刀子殺死人,有什么不同嗎?”
梁惠王回答說:“沒有什么不同的。”
孟子又問:“用刀子殺死人和用政治害死人有什么不同?”
梁惠王說:“也沒有什么不同。”
孔子。
曾經說過,首先開始用俑(古時陪同死人下葬的木偶或土偶)的人,他是斷子絕孫、沒有后代的吧!您看,用人形的土偶來殉葬尚且不可,又怎么可以讓老百姓活活地餓死呢?”
漢武帝(劉徹)聽說李陵帶著部隊深入到匈奴的國境,士氣旺盛,心里很高與。這時,
許多大臣都湊趣地祝賀皇帝英明,善于用人。后來李陵戰敗投降,武帝非常生氣,原來祝賀。
的意見,司馬遷爽直地說李陵只有五千步兵,卻被匈奴八萬騎兵圍住,但還是連打了十幾天。
仗,殺傷了一萬多敵人,實算是一位了不起的將軍了。
最后因糧盡箭完,歸路又被截斷,才停止戰斗,李陵不是真投降,而是在伺機報國。他的功勞還是可以補他的失敗之罪的。武帝聽他為李陵辯護,又諷刺皇上近親李廣利從正面進攻匈奴的庸儒無功,怒將司馬遷下在獄里。次年,又誤傳李陵為匈奴練兵,武帝不把事情弄清楚,就把李陵的母親和妻子殺了。廷尉杜周為了迎合皇帝,誣陷司馬遷有誣陷皇帝之罪,竟把司馬遷施予最殘酷、最恥辱的“腐刑”。司馬遷受到了這種摧殘,痛苦之余,就想自殺;但轉念一想,像他這樣地位低微的人死去,在許多大富大貴的人的眼中,不過像“九毛亡一毛”,不但得不到同情,且更會惹人恥笑。
作。古人所謂有大勇的人才有大智,司馬遷便是這樣的人。他知道在他所處的年代里,死一。
個像他那樣沒地位、沒名望的人,比死條狗還不如,因此他勇敢地活下去,終于完成了那部。
空前偉大的歷史的著作——《史記》。
唐朝時候,有一為名叫韋固的人,有一次,他到宋城去旅行,住宿在南店里。一天晚上,韋固在街上閑逛,看到月光之下有一各老人席地而坐,正在那里翻一本又大又厚的書,而他身編則放著一個裝滿了紅色繩子的大布袋。韋固很好奇的過去問他說:“老伯伯,請問你在看什么書呀!”那老人回答說:“這是一本記載天下男女婚姻的書。”韋固聽了以后更加好奇,就再問說:“那你袋子里的紅繩子,又是做什么用的呢?”老人微笑著對韋固說:“這些紅繩是用來系夫妻的腳的,不管男女雙方式仇人或距離很遠,我只要用這些紅繩系在他們的腳上,他們就一定會和好,并且結成夫妻。”
韋固聽了,自然不會相信,以為老人是和他說著玩的,但是他對這古怪的老人,仍舊充滿了好奇,當他想要在問他一些問題的時候,老人已經站起來,帶著他的書和袋子,向米市走去,韋固也就跟著他走。到了米市,他們看見一個盲婦抱著一個三歲左右的小女孩迎面走過來,老人便對韋固說:“這盲婦手里抱的小女還便是你將來的妻子。”韋固聽了很生氣,以為老人故意開他玩笑,便叫佳奴去把那小女孩殺掉,看他將來還會不會成為自己的妻子。家奴跑上前去,刺了女孩一刀以后,就立刻跑了。
當韋固在要去找那老人算帳時,卻已經不見他的蹤影了。光陰似箭,轉眼十四年過去了,這時韋固以找到滿意的對象,即將結婚。對方是相州刺史王泰的掌上明珠,人長得很漂亮,只是沒間有一道疤痕。韋固覺得非常奇怪,于是便問他的岳父說:“為什么他的眉兼有疤痕呢?”相州刺史聽了以后便說:“說來令人氣憤,十四年前在宋城,有一天保母陳氏抱著他從米市走過,有一個狂徒,竟然無緣無故的刺了她一刀,幸好沒有生命危險,只留下這道傷疤,真是不幸中的大幸呢!”韋固聽了,愣了一下,十四年前的那段往事迅速的浮現在他的腦海里。他想:難道他就是自己命仆人刺殺的小女孩?于是便很緊張的追問說:“那保母是不是一個失明的盲婦?”
王泰看到女婿的臉色有意,且問得蹊蹺,便反問他說:“不錯,是個盲婦,可是,你怎么會知道呢?”韋固證實了這各式時候,真是驚訝極了,一時間答不出話來,過了好一會兒才平靜下來,然后把十四年前在宋城,遇到月下老人的是,全盤說出。王泰聽了,也感到驚訝不已。韋固這才明白月下老人的話,并非開玩笑,他們的姻緣真的是由神作主的。因此夫婦兩更加珍惜這段婚姻,過著恩愛的生活。不久這件事傳到宋城,當地的人為了紀念月下老人的出現,便把南店改為“訂婚店”。由于這個故事的流傳,使得大家相信:男女結合是由月下老人系紅繩,加以撮合的,所以,后人就把媒人叫做“月下老人”,簡稱為“月老”。
小學成語故事精華本(匯總18篇)篇二
詩人李白是唐朝有名的詩人。據說他年輕的時候,讀書進步得很慢,他心里就不耐煩起來。有一天,他出門去玩兒,看見一個老婆婆蹲在小溪旁邊,拿著一根鐵棒在石頭上磨。詩人李白覺得很奇怪,就問:“老婆婆,你這是干什么?”老婆婆頭也不回,一邊磨她的鐵棒,一邊回答說:“我在磨繡花針!”詩人李白更奇怪了,又問:“這么粗的鐵棒,能磨成繡花針嗎?”老婆婆說:“我今天磨,明天磨,鐵棒只會越磨越細,哪怕它磨不成繡花針!”詩人李白聽了老婆婆的話,心里像開了竅。他從此刻苦用功,果然成了一個很有文才的人。
“磨杵成針”就是從這個故事來的。這個成語說明只要下苦功夫,一定能得到成功。所以常有人說:“只要功夫深,鐵杵磨成針。”
小學成語故事精華本(匯總18篇)篇三
唐僖宗時,有個叫崔沆的主考官,錄取了一個叫崔瀣的考生。由于兩人都姓崔,而他們的單名“沆”和“瀣”連在一起,又恰恰是表示夜間水氣的“沆瀣”兩字,于是有人就開玩笑說他們是“沆瀣一氣”。
沆瀣一氣:比喻彼此氣味相投。
春秋時,弱小的息國與較大的鄭國相鄰。一次兩國發生爭執,息國國君不僅不承認自己的錯誤,反而出兵侵略鄭國,被鄭國軍隊打得大敗。當時有見識的人就認為息國不僅無理,而且還“不量力”,是走在死亡的道路上。果然,沒有多久,息國就被楚國滅亡了。
不自量力:指不能正確估計自己的力量。
三國時,蜀主劉備死后,由昏庸無能的兒子劉禪繼位。后來蜀國滅亡,劉禪投降司馬昭后被帶到洛陽,一次,司馬昭請劉禪飲酒,席間讓人表演了一些蜀國的娛樂節目。當時跟隨劉禪投降的蜀國人看后都產生了亡國的傷感,唯獨劉禪嬉笑自如。后來司馬昭問他是否懷念故國劉禪卻回答說:“此間樂,不思蜀”。
樂不思蜀:比喻樂而忘本或樂而忘返。
春秋時,楚國攻打鄭國,晉軍元帥欒書率軍前去救援。楚軍一見晉軍,就撤回去了。欒書于是轉而攻打依附楚國的蔡國。楚國急忙派出兩個縣的兵力,前來援救。這時,晉軍上下斗志高昂,準備迎戰楚軍。只有知莊子、范文子、韓獻子三人勸欒書退兵,避開楚軍的鋒芒。欒書采納了他們的意見。后來晉軍趁楚軍回國之際,出兵攻克了蔡國。
從善如流:比喻樂于接受別人的正確意見。
小學成語故事精華本(匯總18篇)篇四
【成語故事】薛蟠從老家來到大觀園住下后,打聽到賈府有一所家學,學校里有許多年輕人,就動了龍陽之興,假裝去上學,不過是三日打魚,兩日曬網而已。學校里有些學生圖薛蟠的錢財就被上了他的賊船。秦鐘與賈寶玉來上學,薛蟠立刻就打他們的主意。
【釋義】比喻對學習、工作沒有恒心,經常中斷,不能長期堅持。
【用法】作賓語、狀語、分句;指沒有恒心。
【相近詞】三天打魚,兩天曬網。
【相反詞】持之以恒。
【示例】體育鍛煉要每天堅持,不要三日打魚,兩日曬網。
小學成語故事精華本(匯總18篇)篇五
傳說東晉時期將領祖逖年青時就很有抱負,每次和好友劉琨談論時局,總是慷慨激昂,滿懷義憤。為了報效國家,在半夜一聽到雞鳴,就披衣起床,拔劍練武,刻苦鍛煉。這就是成語聞雞起舞的來源了。
【啟發】。
比喻有志報國的人及時奮起。
【同義詞】發奮圖強、自強不息。
小學成語故事精華本(匯總18篇)篇六
【成語故事】南朝時期,太原界休人郭太字林宗,出身貧寒,但他積極好學,到處游學。游學到洛陽見到河南尹李膺。李膺十分喜歡與他交往,一時傳為佳話。后來郭太要回家,京師很多學者來送行,郭太只與李膺兩人乘船而行,送行的人說他們像一對神仙。
【解釋】以之比喻知已相處。
【用法】作賓語、定語;用于比喻句。
【結構】主謂式。
【相近詞】李郭同船、李郭仙舟。
【同韻詞】覆水難收、才學兼優、顯微闡幽、華屋山丘、老氣橫秋、含垢包羞、豆分瓜剖、飲谷棲丘、終身之憂、替古人耽憂、......
小學成語故事精華本(匯總18篇)篇七
傳說古時候有個畫家叫張僧繇,他畫龍畫得特別好。
有一次,他在金陵(現在南京)安樂寺的墻壁上畫四條巨龍,那龍畫得活靈活現,非常逼真,只是都沒有眼睛。人們問張僧繇:“為什么不把眼睛畫出來。”他說:“眼睛可不能輕易畫呀!一畫,龍就會騰空飛走的!”大家聽,誰也不信,都認為他在說大話。后來,經不起人們一再請求,張僧繇只好答應把龍的.眼睛畫出來。奇怪的事情果然發生,他剛剛點出第二條龍的眼睛,突然刮起大風,頃刻間電閃雷鳴。兩條巨龍轉動著光芒四射的眼睛沖天而起,騰空而去。圍觀的人,個個看得目瞪口呆,對張僧繇更佩服。
成語“畫龍點睛”就是從這個傳說中來的。現在一般用來比喻寫作、講話時,在關鍵性的地方用上一兩句精辟的語言來點明含義,使內容更加生動有力。這種手法也稱為“點睛”之筆。
小學成語故事精華本(匯總18篇)篇八
在很久很久以前,有個聰明的小男生,他只有十歲。一天他一個人出去玩,結果他走進了一個森林里迷路了,他走了好久好久都找不到回家的路。
到傍晚的時候,小男生很餓很餓了,他很想吃媽媽做的餅,可這時候他找不到回家的路,怎么能吃到媽媽做的餅呢?于是聰明的小男生就用樹枝在地上畫了一個大大的餅,還在餅上點上芝麻。小男生看著看著,好像就聞到了餅的香味,他想著自己平時吃到的香噴噴的餅,想著想著小男生就覺得自己不是特別餓了,他又沿著一條小路走。很快小男生的爸媽就找到了他,于是聰明的小男生回了家,還吃到了真正香噴噴的餅。
"畫餅充饑"的成語就是從這個故事中產生的。現在往往用來比喻用空想來作自我安慰,或者用來說明虛名是沒有實際用處的。
小學成語故事精華本(匯總18篇)篇九
注釋:忍:忍受。負:擔負。重:重任。忍受恥辱,承當重任。指忍受著暫時的屈辱,以完成肩負的重大任務。
故事:
公元221年,蜀主劉備不顧將軍趙云等人的反對,出兵攻打東吳,以奪回被東吳襲奪的戰略要地荊州,并為大意失荊州而被殺的關羽報仇。
東吳孫權派人求和,劉備拒絕。于是孫權任命陸遜為大都督,率兵迎敵。
當時,陸遜手下的將領多是孫策時代的舊臣名將,有的是王公貴族。他們驕傲自負,不大聽從陸遜調遣。于是陸遜召集眾將議事,手按寶劍說:“劉備天下知名,連曹操都畏懼他。現在他帶兵來攻,是我們的勁敵。希望諸位將軍以大局為重,同心協力,共同消滅來犯敵人,上報國恩。我雖然是個書生,但主上拜我為大都督,統率軍隊,我當恪盡職守。國家所以委屈諸位聽從我的調遣,就是因為我還有可取之處,能夠忍受委屈,負擔重任的緣故。軍令如山,違者要按軍法處置,大家切勿違反!”陸遜這一席話,把眾將領都鎮住了,從此再也不敢不聽從他的命令。
最終陸遜因謀略過人,調度有方,結果大敗蜀軍,劉備敗退白帝城。
造句:為洗刷不白之冤、完成秘密使命,他獨自忍辱負重,為黨默默貢獻。
出處:晉陳壽《三國志吳志陸遜傳》。
2投筆從戎。
注釋:投:扔掉。指棄文從武,投身疆場,為國立功,施展抱負。
故事:
班超是東漢一個很有名氣的將軍,他從小就很用功,對未來也充滿了理想。有一天,他正在抄寫文件的時候,寫著寫著,突然覺得很悶,忍不住站起來,丟下筆說:“大丈夫應該像傅介子、張騫那樣,在戰場上立下功勞,怎么可以在這種抄抄寫寫的小事中浪費生命呢!”
傅介子和張騫兩個人,生在西漢,曾經出使西域,替西漢立下無數功勞。因此,班超決定學習他們倆,為國家奉獻自己。后來,他當上一名軍官,在對匈奴的戰爭中,取得勝利。接著,他建議和西域各國來往,以便共同對付匈奴。朝廷采納了他的建議,就派他帶著數十人出使西域。在西域的三十多年中,他靠著智慧和膽量,度過各種各樣的危機。班超一生總共到過五十多個國家,與這些國家保持和平,也同時宣揚了漢朝的國威。
造句:如果我現在是二十幾歲的青年,我要立刻投筆從戎,雪此國恥。
出處:南朝宋范曄《后漢書班超傳》。
3過門不入。
注釋:過:路過。入:進入。路過家門卻不進去。形容恪盡職守,公而忘私。
故事:
堯命鯀治水,鯀的治水方法不對,水來土掩,積土阻水,結果失敗。鯀因此而被處死。
堯讓位給舜以后,舜命鯀的兒子禹繼續治水。禹接受父親失敗的教訓,改用疏導的方法。經過整整十三年,終于制伏了洪水。
禹為了治水,幾次到過家鄉,而且曾經三次經過自己家門,還聽到孩子正在哇哇地哭,可是都沒有時間進去看看。禹說:時間寶貴,即使是短短的一寸光陰,也要愛惜!禹三過家門而不入,后來一直被人們所傳頌。
造句:他最近忙于公事,與家門相離咫尺,竟過門不入!
出處:戰國鄒孟軻《孟子離婁下》。
4視死如歸。
注釋:視:看待。歸:回。把死看得像回家一樣平常。形容為了正義事業,不怕犧牲生命。
故事:
管仲是春秋初期著名的政治家。齊桓公曾任命當時的大夫鮑叔牙為宰相,被鮑叔牙婉言拒絕,他向齊桓公舉薦了管仲。于是齊桓公就向管仲詢問有關治理天下、復興國家的方略。管仲答復齊桓公說:“大量開墾土地,大規模地擴建城鎮,發展生產,利用有限的土地創造盡可能多的財富,我不如寧敕,請派他去做管理經濟的官員;察言觀色,審時度勢,熟悉禮儀,舉止得體,說話有分寸,我不如隰朋,請派隰朋去管理外交;不辭辛勞、不計較個人利益,甚至不惜犧牲個人生命冒死進諫,我不如東郭牙,請派他主管監察;整肅軍隊,打仗英勇,把死亡看得像回家一樣,我不如王子城父,請派他去統率軍隊;斷案英明,不枉殺無辜,我不如統章,請派他管理司法。如果您想富國強兵,有這五個人就足夠了;若您想稱霸天下的'話,還得依靠我管仲。”齊桓公很贊同管仲的話,任命他為宰相,并按照他所說的,分派了這五個人的官職。這五人果然干得非常出色。在管仲的輔佐下,齊國逐漸強大起來,齊桓公也成為一代霸主。
造句:在革命斗爭中,千千萬萬共產黨員赴湯蹈火,視死如歸,表現出無產階級的英雄氣概。
出處:先秦·管仲《管子·小匡》。
5道不拾遺。
注釋:道:道路。拾:拾取。遺:別人丟失的東西。路上沒有人把別人丟失的東西拾走。形容社會風氣好。
故事:
唐朝的時候,有一個做買賣的人途經武陽(今河北大名、館陶一帶),不小心把一件心愛的衣服丟了。他走了幾十里后才發覺,心中很著急,有人勸慰他說:不要緊,我們武陽境內路不拾遺,你回去找找看,一定可以找得到。那人聽了半信半疑,心里想:這可能嗎?轉而又一想,找找也無妨。于是趕了回去,果然找到了他丟失的衣服。
造句:只要我們從現在做起,從自身做起,大力宣揚正氣,摒棄不良習氣,我們的社會秩序一定會越來越和諧,路不拾遺的良好社會風氣一定會盛行!
出處:后晉張昭遠、賈緯等《舊唐書》。
6肝腦涂地。
注釋:涂地:涂抹在地上。形容慘死。也形容竭盡忠誠,甘愿犧牲。
故事:
漢高祖五年,一個叫婁敬的人求見劉邦。一見面,他就直截了當地說:您想在洛陽建立國都,是不是想要與周朝比一比盛況呢?劉邦點了點頭說:正是這樣啊!陛下錯了,婁敬坦率地說,您怎么可以和周朝相比呢?周朝是以德行治理天下的,可是您起兵豐沛,大的戰爭有70場,小的戰爭也有40場,天下的百姓肝腦都涂在地上,男人的尸骨都暴露在野外,那數目多得數也數不清,哭聲還沒斷,受傷的人傷還沒養好,而您卻要與周朝相比,在洛陽建立國都,我看這不合適。還是把國都建立在秦地長安為好,那里環山傍水,易守難攻,能容得下百萬之眾,可稱為‘天府’之地。劉邦聽了婁敬的話,心中十分歡喜,覺得很有道理。
造句:我的職位雖低,但也愿肝腦涂地,以除國難。
出處:西漢司馬遷《史記劉敬書孫通列傳》。
小學成語故事精華本(匯總18篇)篇十
戰國時,燕國攻打趙國。趙惠文王打算割讓三座城池給齊國,要求齊國派名將田單統帥趙軍,抵御燕軍。趙國大將軍趙奢不同意,他說﹔”難道趙國就沒有人能領兵了嗎﹕仗還沒打,先失三城,那怎么行﹖”趙奢又說﹔”田單即使肯來,也可能敵不過燕軍,那就白請他來了。倘若田單真有本領,也未必肯為趙國出力,因為如果趙國強大起來,對齊國的霸業不是很不利嗎﹕”趙奢最后說﹔”田單要是來了,他必定要把趙國栓在戰場上,荒廢時間,拖延不決,幾年之后,會把趙國的人力﹑物力﹑財力消耗殆盡,后果不堪設想﹖”
小學成語故事精華本(匯總18篇)篇十一
后來,他們的學說被朱熹繼承和發展,人們稱他們為“程朱學派”。程頤十六七歲的時候,非常喜愛打獵。后來他集中心思研究學問,便沒有時間和精力去打獵了。有一次,他惋惜地對友人說:“打獵的愛好我今后沒有啦!”
有個名叫周茂叔的朋友聽到了這話,特地去對程顥說:“你說的話不一定就是如此。千萬不要說得那么容易。我看你不是不喜愛打獵,而是把這種心思隱埋起來罷了。說不定哪一天這種心思萌發起來,你還是會像年輕時一樣,高高興興地去打一陣子獵的。”程顥對周茂叔的話末置可否,只是哈哈大笑了一陣。
周茂叔的這席話,在十二年后得到了驗證。一次程顥外出歸來。在田野里見人打獵,頓時想起了打獵的樂趣,高興得手癢起來。但他忽然回憶起周茂叔說過的話,便硬是壓制了要打獵的欲望,徑自走回家去。
漢朝的時候,有一對很要好的朋友,一個叫雷義,另外一個叫陳重。雷義和陳重的感情比親兄弟還要好,有一次,他們兩個人一起去參加考試,雷義考上了,陳重卻沒考上。
雷義心想:”陳重的學問比我好,居然沒有考上,真的是太可惜了!”雷義就跑去找掌管考試的官員說:”大人,麻煩您將我的功名轉給陳重,他比我優秀呀!”官員當然不理他:”胡鬧,功名怎么可以隨便轉給別人呢?”雷義心里好失望:”那我也不要這個功名了!”雷義就假裝發瘋不去做官,終于被解除了功名。
過了幾年,雷義和陳重又一起去參加考試,這一次,他們兩個都考上了,還很幸運地被派在同一個地方做事。雷義高興的對陳重說:”陳兄,以后又要麻煩你多照顧了。”
陳重說:”雷兄,您說笑了,都是您在照顧我呀!”兩個人很開心能在一起工作,感情變得更好呢!大家看到他們感情這么好,都說:”膠和漆凝聚在一起很堅固,不過還是比不上雷義和陳重的深厚友誼呀!”
后來,有人就把這件事變成“膠漆相投”這句成語,用來形容好朋友間的深厚友情,就像膠和漆聚合在一起那么堅固!
楚國人卞和在荊山上來得一塊玉璞(末經加工的玉,外包一層石質),拿去獻給楚厲王,厲王和大臣及玉匠看后說是石頭,并以欺君之罪把卞和的左腳砍掉了。
武王繼位后,他又把玉璞獻給武王,結局同樣,又失去了右腳。文王繼位后,卞和不敢再獻玉了,就抱著玉在荊山下痛哭,直哭得眼里流血。
文王派人問其原因,他說:我傷心的主要是你們把玉認作石頭,把好心認為是欺詐。文王命人把玉璞鑿開,里面果然是一塊質量極高的玉,被作為國寶珍藏起來,人稱和氏璧。
后來這紙璧落到趙惠王手里,秦昭王要用15座城換取。從此以后,人們就把極有價值的東西稱為價值連城。
小學成語故事精華本(匯總18篇)篇十二
周朝時期,劉文公的.大夫萇弘一生忠于朝廷,不卑不亢,有浩然正氣。他因為正直而得罪了朝中權貴,蒙冤被周人殺害,傳說他被殺的當時,有人慕名收集他的血液藏在家里,三年后這些干血塊全都化為碧玉。
【解釋】指忠心不泯。
小學成語故事精華本(匯總18篇)篇十三
這故事出自“戰國策”。戰國時代,楚國有一個大臣,名叫莊辛,有一天對楚襄王說:“你在宮里面的時候,左邊是州侯,右邊是夏侯;出去的時候,鄢陵君和壽跟君又總是隨看你。
你和這四個人專門講究奢侈淫樂,不管國家大事,郢(楚都,在今湖北省江陵縣北)一定要危險啦!”襄王聽了,很不高與,氣罵道:“你老糊涂了嗎?故意說這些險惡的話惑亂人心嗎?”
莊辛不慌不忙的回答說:“我實在感覺事情一定要到這個地步的,不敢故意說楚國有什么不幸。如果你一直寵信這個人,楚國一定要滅亡的。你既然不信我的話,請允許我到趙國躲一躲,看事情究竟會怎樣。”
莊辛到趙國才住了五個月,秦國果然派兵侵楚,襄王被迫流亡到陽城(今河南息縣西北)。這才覺得莊辛的話不錯,趕緊派人把莊辛找回來,問他有什么辦法;莊辛很誠懇地說:“我聽說過,看見兔子牙想起獵犬,這還不晚;羊跑掉了才補羊圈,也還不遲。……”
這是一則很有意義的故事,只知道享樂,不知道如何做事,其結果必然是遭到悲慘的失敗無疑。“亡羊補牢”這句成語,便是根據上面約兩句話而來的,表達處理事情發生錯誤以后,如果趕緊去挽救,還不為遲的意思。
例如一個事業家,因估計事情的發展犯了錯誤,輕舉冒進,陷入失敗的境地。
但他并不氣餒,耐心地將事情再想了一遍,從這次的錯誤中吸取教訓,認為“亡羊補牢”,從頭做起,還不算晚呢!教訓,改正過失,發奮圖強,還是來得及做一番事業的。
這則成語故事里的莊辛,楚都紀南(今荊州一帶)人,是楚國著名國王楚莊王的后代,一生耿介無私,為楚襄王時代大臣。初不為襄王器重,自赴齊力諫襄王后,得到襄王信任,襄王封他為陽陵君,其封地在今淮北。
小學成語故事精華本(匯總18篇)篇十四
晉末高僧竺道生15歲就登壇講法,20歲上廬山講授佛法,成為江南的佛學大師,他潛心研究剛傳入中國的《涅經》,參悟到其中的奧妙,得出“人人皆可成佛”的理論推斷,因此被逐出廬山,他流浪到蘇州虎丘山講法,頑石都為之點頭。
【解釋】生公:晉末高僧竺道生,世稱生公。竺道生解說佛法,能使頑石點頭。比喻精通者親自來講解,必能透徹說理而使人感化。
小學成語故事精華本(匯總18篇)篇十五
八百多年以前,河南省湯陰縣岳家莊的一戶農民家里,生了一個小男孩。他的父母想:
給孩子起個什么名字好呢?就在這時,一群大雁從天空而過,父母高興地說:"好,就叫岳飛。愿吾兒像這群大雁,飛得又高又遠。"這名字就定下來了。
岳飛出生不久,黃河決口,滾滾的黃河水把岳家沖得一貧如洗,生活十分艱難。岳飛雖然從小家境貧寒,食不果腹,但他受母親的嚴教,性格倔強,為人剛直。
一次,岳飛有幾個結拜兄弟,因為沒有飯吃,要去攔路搶劫,他們來約岳飛。岳飛想到母親平時的教導,沒有答應,并且勸他們說:"攔路搶劫,謀財害命的事兒,萬萬不能干!"眾兄弟再三勸說,岳飛也沒動心。岳母從外面回來,岳飛一五一十地把情況告訴了母親,母親高興地說:"孩子,你做得對,人窮志不窮,咱不能做那些傷天害理的事!"。
岳飛十五六歲時,北方的金人南侵,宋朝當權者腐敗無能,節節敗退,國家處在生死存亡的關頭。一天,岳母把岳飛叫到跟前,說:"現在國難當頭,你有什么打算?"。
"到前線殺敵,精忠報國!"。
岳母聽了兒子的回答,十分滿意,"精忠報國"正是母親對兒子的'希望。她決定把這四個字刺在兒子的背上,讓他永遠記著這個誓言。岳飛解開上衣,請母親下針。岳母問:"你怕痛嗎?"岳飛說:"小小鋼針算不了什么,如果連針都怕,怎么去前線打仗!"岳母先在岳飛背上寫了字,然后用繡花針刺了起來。刺完之后,岳母又涂上醋墨。從此,"精忠買櫝還珠:
春秋時代,楚國有一個商人,專門賣珠寶的,有一次他到齊國去兜售珠寶,為了生意好,珠寶暢銷起見,特地用名貴的木料,造成很多小盒子,把盒子雕刻裝飾得非常精致美觀,使盒子會發出一種香味,然后把珠寶裝在盒子里面。
有一個鄭國人,看見裝寶珠的盒子既精致又美觀,問明了價錢后,就買了一個,打開盒子,把里面的寶物拿出來,退還給珠寶商。
小學成語故事精華本(匯總18篇)篇十六
漢武帝手下有個大將,名叫霍光,他是西漢中期有名的重臣。漢武帝死后,霍光遵照遺囑,輔佐年幼的漢昭帝執政,掌握著西漢的軍政大權。霍光雖然對漢皇室忠心耿耿,處理政事也很勤懇,但是,他對反對自己的人卻一點兒都容不下。
漢昭帝執政的時候,燕王劉旦造反,霍光帶兵把他誅殺了。在這次平亂中,被牽連的人有很多,因此朝里許多人都很害怕霍光。漢昭帝死后,霍光立昌邑王劉賀為帝,后來因為劉賀荒淫無道,胡作非為,就把他廢了,并且將給劉賀出主意的二百多人全部殺害了,接著立漢武帝的曾孫劉詢為帝,號稱宣帝。漢宣帝知道霍光勢力龐大,自己的生死存亡完全取決于他,因此心里非常懼怕。
舉行即位儀式的那一天,在漢宣帝乘車前往高廟向祖宗牌位拜祭的路上,霍光牽著馬,跟在他身邊護駕。因為霍光的神情十分威嚴,漢宣帝感到非常恐懼和不安,就好像是芒刺扎在脊背上一樣難以忍受。后來,只好由另一位大將軍代替霍光,才勉強行完了大禮。
后來,人們用“芒刺在背”比喻人們內心害怕,非常惶恐,或用來形容人有什么心事坐立不安的'樣子。芒刺,指植物莖葉、果殼上的小刺。
小學成語故事精華本(匯總18篇)篇十七
唐朝女皇武則天,為了鎮壓反對她的人,任用了一批酷吏。其中兩個最為狠毒,一個叫周興,一個叫來俊臣。他們利用誣陷、控告和慘無人道的刑法,殺害了很多正直的`文武官吏和平民百姓。
有一回,一封告密信送到武則天手里,內容竟是告發周興與人聯絡謀反。武則天大怒,責令來俊臣嚴查此事。來俊臣,心里直犯嘀咕,他想,周興是個狡猾奸詐之徒,僅憑一封告密信,是無法讓他說實話的;可萬一查不出結果,太后怪罪下來,我來俊臣也擔待不起呀。這可怎么辦呢?苦苦思索半天,終于想出一條妙計。
他準備了一桌豐盛的酒席,把周興請到自己家里。兩個人你勸我喝,邊喝邊聊。酒過三巡,來俊臣嘆口氣說:“兄弟我平日辦案,常遇到一些犯人死不認罪,不知老兄有何辦法?”周興得意地說:“這還不好辦!”說著端起酒杯抿了一口。來俊臣立刻裝出很懇切的樣子說:“哦,請快快指教。”周興陰笑著說:“你找一個大甕,四周用炭火烤熱,再讓犯人進到甕里,你找一個大甕,四周用炭火烤熱,再讓犯人進到甕里,你想想,還有什么犯人不招供呢?”來俊臣連連點頭稱是,隨即命人抬來一口大甕,按周興說的那樣,在四周點上炭火,然后回頭對周興說:“宮里有人密告你謀反,上邊命我嚴查。對不起,現在就請老兄自己鉆進甕里吧。”周興一聽,手里的酒杯啪噠掉在地上,跟著又撲通一聲跪倒在地,連連磕頭說:“我有罪,我有罪,我招供。
小學成語故事精華本(匯總18篇)篇十八
從前,有個年輕人騎馬趕路,天時已晚,還沒尋著客店。他正著急,碰到一個老農。他在馬上喊:“喂,老頭兒,這兒有旅店嗎?還有多遠?”老農說了聲:“無禮!”。“五里?”他以為不遠,猛加幾鞭朝前跑去。他跑出幾十里也不見人煙,越想越不對頭。他猛然醒悟過來,撥轉馬頭又往回趕。
他見那老農還在路邊等候,急忙下馬,誠懇道歉:“老伯,請您原諒,我剛才太沒禮貌了。請您告訴我,哪兒有旅店?”老農笑了:“年輕人,知錯改錯就好,我也不該讓你白跑路。找旅店的路口你已經錯過了;如不嫌棄,今晚就到我家住吧。”年輕人滿心歡喜和感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