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一名教職工,總歸要編寫教案,教案是教學藍圖,可以有效提高教學效率。寫教案的時候需要注意什么呢?有哪些格式需要注意呢?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教案范文,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大班社會課間活動教案篇一
教學目標
1.引導幼兒通過觀察操作認識時鐘。
2.能區分時針、分針,會看整點、半點。
3.引導幼兒講出幼兒園一天的.生活。
4.培養幼兒敏銳的觀察能力。
5.探索、發現生活中的多樣性及特征。
教學準備
1.時鐘一個
2.道具卡片時鐘7個
3.幼兒用書
4.教學ppt5頁
教學過程
1.小朋友看今天老師給大家帶來了什么?
2.小鐘表非常的神氣,到底多神氣呢?我們先來聽一段音樂(不放ppt中音樂:小鬧鐘,謝謝你|)
3.歌詞中唱到:謝謝你,小鬧鐘。為什么要謝謝小鬧鐘呢?
4.生活中我們什么時候需要小鬧鐘?
5.所以說:小鬧鐘是我們的大幫手
6.齊讀:做個守時的好孩子
7.觀察鐘面上有什么(數字、長針、短針)
8.有哪些數字?(1.2.3.4.5.6.7.8.9.10.11.12)
9.鐘面上有12個數字,有兩個指針,兩個指針都有自己的名字,短的叫時針,長的叫分針)
10.游戲:時針、分針賽跑(都從12開始,看誰跑的快)
11.得出結論:長針長,短針短,長針走得快,短針走得慢,長針走一圈,短針走一步
12.認識整點、半點
13.今天老師也帶來了7個小鐘面,請大家告訴我你是幾點鐘起床、刷牙、上學、做游戲、寫作業、收拾書包、睡覺的(老師將指針指向幼兒所說的時間)
14.幼兒完成幼兒用書作息時間表
15.結束教學
教學反思
此次活動充分體現了綱要精神,體現了幼兒在活動中的主體地位,體現了了“兒童在前,教師在后”的理念。
大班社會課間活動教案篇二
活動目標:
1、認識綠色食品標志,知道綠色食品是純天然、無污染的健康食品。
2、通過活動,使幼兒知道只有有了干凈的水源、純凈的空氣,有了樹木、草地的保護才會生產更多的綠色健康食品。
3、激發幼兒初步的環境保護意識。
4、培養幼兒敏銳的觀察能力。
5、加強幼兒的安全意識。
活動準備:
1、課件。
2、綠色食品的標志一個,綠色食品和非綠色食品的字卡三張。
3、幼兒收集的綠色食品和非綠色食品若干。
活動過程:
一、出示標志,直接引題。
1、請幼兒仔細觀察標志上的圖案,猜想像什么?
(本環節主要是讓幼兒認識綠色食品標志,直接引題,引導幼兒有目的地觀察標志上的圖案,從而了解標志的真正含義。)
2、教師向幼兒講解標志上圖案表示什么以及它所蘊涵的意義:綠色食品的標志由上方的太陽、下方的葉片和中心的培蕾組成,寓意為植被在陽光的照耀下長的枝繁葉茂,從而形成一片綠色的環境。整個標志為正圓形,寓意為保護。
3、幼兒操作:綠色食品、非綠色食品分類。
找一找,把綠色食品的放在有綠色食品字卡的一邊,把非綠色食品放在有非綠色食品字卡的一邊。
4、為什么這些食品不是綠色食品?可能是什么原因?以同樣品牌的牛奶作對比。
小結:同樣的牛奶一個有綠色食品標志說明它是純天然的食品,而另一個則是在加工生產的過程中往牛奶里添加了香料、防腐劑、色素等有害的東西,所以不能稱綠色食品。
(本環節在認識標志的基礎上進行親身體驗,嘗試把所帶的食品按照標志分成綠色食品和非綠色食品兩大類,進一步加深對標志的認識,并通過驗證比較給幼兒一個明確的答案。)
二、了解綠色食品的生產標準。
1、觀看課件講述:怎樣才能生產出綠色食品?
看一看這些地方生產出來的東西能不能加工成為綠色食品?
(1)奶牛在黑煙沖天的工廠旁的草地上吃草,提問:這里的牛奶、牛肉能否加工成綠色食品?為什么?說出你的理由。
(2)農田里用臟水澆灌,旁邊也有黑煙。
提問:這農田里生產的東西能加工成綠色食品嗎?為什么?
(3)山清水秀風景地。提問:這里的牛奶、牛肉能否加工成綠色食品?為什么?
2、師生共同總結:只有有了干凈的水源、純凈的空氣有了樹木、草地的保護才會生產出更多的綠色食品,我們就可以吃到更多的綠色食品,身體才會更加健康。
(本環節讓幼兒了解怎樣才能生產出綠色食品?是活動的難點,通過直觀的教具,運用明顯的對比,啟發幼兒想象、了解生產綠色食品的條件。)
三、創造綠色環境從我做起。
1、討論:在我們身邊也有許多環境被污染的現象,我們應該怎樣做呢?(重點突出廢舊電池和塑料制品的危害)
2、爭做綠色小衛士。
幼兒相互交流,把自己的想法和同伴說。
(本環節的重要提問:“那么我們應該怎么做才會有更多綠色的環境?”引起幼兒的共鳴。在幼兒相互交流中產生為保護環境做力所能及的事情的想法。)
活動反思:
通過認識綠色的食品活動使幼兒真正了解綠色食品來之不易,并且學會了看綠色食品的標志,從而幼兒為保護環境做力所能及的事情。
“學然后而知不足,教然后而知困。”最近我對這句話的感悟特別深,確實一個教師的成長離不開不斷的反思,在學習中反思,在教學中反思。因為通過學習教育專家的先進教育理論、名師的實踐經驗、各類報刊及網上發布的新經驗新信息,會及時供給自己新鮮的“血液”與“能源”,并與自身教學實際相碰撞,引發自身進行換位思考,能萌發出一些新的思想、新的理念、新的想法、新的措施、新的技巧、新的點子等,可以促使自身的專業素質得到不斷提升,及時地對教學進行反思,在思考、醞釀、探求,中尋找最佳通道、最佳切入點的過程。如果沒有這一鏈接的過程,再好的理論也與教學實際難以匹配,。也只有在這時,教師才會變成一個思想者,一個拾穗者,一個頭腦清晰,善于解決問題的人。新課程理念下可以說我們每個教師似乎每天都在反思,瞧,我們的備課手冊上每一課的教案后面都寫著那洋洋灑灑的教后記,即教學反思。但是否我們每上完一節課就反思了呢?我想答案是不言而喻的。就我本人而言一是沒有時間,二是沒這個心思,那所謂的教后記其實都是為了應付檢查而已。什么時候我才會真正地去反思呢?只有當我聆聽別人的公開課時或者自己上公開課時,特別是自己上公開課。
實踐出真知,只有自己多上公開課了,才會感覺到竟然有那么多的不足。但我想一個人的成長都是在一次又一次的丟臉與失敗中站起來的。累累的糧食,源于自然的拾穗;成功的反思,源于真正的教后記。總而言之,一堂公開課帶給我的震撼太多太多,我要感謝公開課,促使我反思,促使我學習,促使我成長。
大班社會課間活動教案篇三
雷雨是夏天一種常見的自然現象,但當打雷時,許多的孩子會驚慌、害怕。所以我從《幼兒創新智慧游戲》中《大自然的變化》這一活動中延伸出這節活動課,意在通過活動讓幼兒了解自然現象并從容面對自然現象。
幼兒分析
大班的幼兒對身邊的事物、現象很感興趣、有好奇心和求知欲,也非常樂于探索周圍環境、樂于動手動腦,由于知識經驗不足,孩子對周圍的一些現象會產后恐懼心理,這需要老師引導幼兒了解自然現象并從容面對自然現象。活動需要給予幼兒充分的操作自由、交流合作的自由,幼兒會根據自己的生活經驗來解決問題。
設計思路
在設計這節課時,我通過講述法,啟發提問法,情景表演法,根據幼兒已有的生活經驗,給了幼兒一條線索,讓幼兒自由的講述,自由表演,我再與幼兒一起給小結,加深幼兒記憶。充分發揮幼兒是主體,教師的引導者的作用,讓幼兒在廣闊的空間里充分的發揮想象。
活動目標
1、幫助幼兒回憶雷雨前后的變化。
2、與孩子一起探討雷雨形成的過程。
3、讓幼兒充分發揮想象,表現出雷雨的景象,并通過情景表演加深幼兒記憶;
活動重、難點
重點:讓幼兒了解雷雨的過程。
難點:讓幼兒充分發揮想象,并用不同的方式表現出雷雨的景象。
活動準備
活動課件與視頻
活動過程
導入活動:《雷雨來了》歌曲導入活動,讓幼兒在輕松愉快的環境里開始活動課。
(聽歌曲進入活動室,坐好)
1、引導幼兒回憶并說出雷雨之前天氣、動物、人們的變化
誰能來說一說下雷雨前天空是有哪些變化?小朋友們,你們想一想,下雷雨前,小動物們都在做什么?(做著哪些準備,說到小魚,要提水中的氧氣很少,所以游到了水面上)(看課件)
2、啟發幼兒用不同的方式表現出雷雨中雷、閃電、風、雨的聲音,并鼓勵孩子用自己的方式模仿出來。
下雷雨時,你聽到了什么?雷,
你能來學一學雷的聲音嗎?
他是用這種方法,你還有更好的方法來模仿一下雷來了的樣子嗎?依次說出風、雷、閃電、雨)
你還看到了什么?(閃電)閃電是什么樣子的?你能來學一學嗎?
下雷雨時,你還看到了什么?(雷雨)是大雨還是小雨?誰能還模仿一下下大雨的聲音?
小結:下雷雨的時候,你是先聽到打雷,還是先看到閃電,為什么?
那你知道雷和閃電是怎么產生的呢?
小結:天上的云彩越聚越多,碰到一起產生雷電,由于光比聲音傳的要快,所以我們總是先看到閃電再聽到雷聲。(看課件)
4、幫助幼兒整理活動課的內容:表演《雷雨來了》
5、與幼兒一起探討怎樣避免遇到雷擊:
小朋友們,雷公公的脾氣很大,雷擊會給我們人類帶來許多傷害?
那怎樣避免雷擊給我們帶來的傷害呢?打雷時,我們應該怎樣做?
你們知道我們的房子是怎樣躲避雷擊的嗎?(看視頻)
雷雨給我們人類帶來了許多傷害,但也會給我們人類帶來一些好處,你們知道,給我們人類帶來了哪些好處嗎?(1、凈化空氣;2、給莊稼帶來肥料)
延伸活動
與幼兒一起小結:打雷是一種自然現象,教育幼兒不要害怕打雷。
活動反思
大班社會活動反思二:大班社會活動《合作的力量》——課后反思(1186字)
活動在孩子們愉快的游戲中結束,從孩子們開心的笑容可以看出,他們是玩得開心,學的快樂的,本次活動是圍繞合作這個概念而開展的一個集體教學活動,縱觀整個活動,整體感覺是自然流暢,輕松活波的,從活動效果來看,預設的教學內容是符合本班幼兒的年齡特點和認知方式的,活動通過幾個亮點有效促成預設目標的達成。
首先是材料的準備和利用,本著低成本低結構的原則,我收集的材料是一些日常用品及玩具,如:皮球、毛巾、筷子等,這些材料雖簡單常見,可在活動中卻被充分利用,孩子們易于操作,并在體驗中獲得合作力量大的道理。自制的多媒體課件,畫面簡單明了,既能提高幼兒學習興趣,吸引幼兒注意力,畫面故事中的道理,也讓幼兒很好地得到啟發,進一步理解合作的道理。這個環節,教師無需作多的解釋,直觀教學法,讓幼兒較好地掌握了知識,達到預設目標。
其次,就是為孩子們創設一個輕松愉快的學習環境,在活動中,我始終以一個合作者的身份,參與幼兒活動,與幼兒一起探索、學習。
在一些過度環節,我也做了巧妙設計,環環相扣、具有承上啟下的作用,使活動流暢。如:在開始部分,讓幼兒幫老師搬桌子環節,就直接導入了活動,而且直指活動內容,無需過多的提示。多媒體課件“螞蟻搬豆”,直觀易懂,讓幼兒進一步了解團結合作的意義。在討論活動時,我讓幼兒聯系生活實際,說說發生在生活中的一些事情,如:搬床、做值日等,用切身的體會,詮釋合作力量大的道理。每個環節都緊扣主題,結束活動,我讓幼兒在游戲活動中,體驗合作的愉快心情。
最后,本次活動遵循了由淺到深的原則,對于重點和難點,我運用了一些啟發性、開放式、遞進式的提問進行處理,這種提問方式有效促進了師生互動,也使活動更活潑有趣。
但是,教學是一門永遠有遺憾的藝術,它很難十分完美。因為預設的教案與現場教學往往難以達到一致和同步,在實際教學中,往往會出現一些意想不到的困惑,在這個活動中,也有一些不足之處引起了我的思考,有些環節還有待去調整和改進。
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1.因我班孩子比較活躍,在課前我強調了紀律,在討論活動時,孩子們有點約束,這種限制束縛了孩子們參與活動的熱情,使幼兒討論時不夠積極主動,氣氛不夠熱。
2.幼兒操作環節,應先讓幼兒自己探索,讓幼兒有一個人完成任務和兩人、多人完成任務的對比情況,讓幼兒自己從中領悟到,要完成這些任務,做好這些事情,必須團結協作才能完成好,兒不要直接讓幼兒兩兩合作演示。
3.在活動結束環節,我設計的是游戲,孩子們玩的太高興,有些鬧,應該要求幼兒遵守游戲規則,對個別喜歡人來瘋的活躍孩子,要有及時提醒,讓孩子懂得無論在哪兒、做什么都應守規則,讓孩子時刻有規則意識,這樣活動的內容也就更豐富。
一次有意義的活動,除了有許多的亮點部分,還應該是有一些待進一步完善的地方,正因有了這些缺憾,才能使我們的教學充滿了活力。
以上是我對本次活動的一些反思,請各位老師批評指正。
大班社會活動反思三:大班社會活動《我們會等待》教學反思(1129字)
學會等待的主題。經過課題組討論決定,把它只剪切成開頭和結尾兩段,這樣既能激發幼兒的學習興趣,又不會使整個活動過分拖沓。
試教前,為了了解本班幼兒在生活中的等待經驗,得到很多可以在活動中預設好的回答,我設計了一些開放性的問題,但當我問起等待的過程中可以做哪些事情時,孩子們卻一時答不上來了,你看看我,我看看你,都說不知道。如果活動就此僵住,那下面的環節還怎么進行呢?因此,為了拓寬幼兒的思維,我開始啟發道:平時在家里你喜歡做的事情有哪些呢?其中哪些事情適合等待的時候去做?這里我雖然換了一種提問的方式,卻更加貼近了幼兒的生活經驗,幼兒的思路被打開了,回答也漸漸踴躍起來。看來,試教前不僅要準備好相關的教具,還要熟悉幼兒相關的經驗。如果經驗準備不足,就會直接影響活動的效果。這一點至關重要,能夠為下面環節的順利進行打下堅實的基礎。
雖然這節課只準備了兩天時間,但是經過課題組老師的幫助和我的精心準備,活動的效果還是令人比較滿意的。由于本活動的情景來自于生活,這樣就要求教師善于把握生活中的點滴,并用生活化的語言對幼兒各種各樣等待方式進行總結、概括。活動中,幼兒給出了一些很有趣的答案,如:裝潢房子需要等待。堵車需要等待。世博會排隊的時候搭個帳篷睡會覺。等等,可遺憾的是我沒有好好重視和肯定,而是很快地一語帶過,使整個環節進行得稍顯倉促,幼兒活動的積極性也沒有被調動起來,這可能與我教學經驗的不足有很大關系。今后我將不斷積累工作經驗,不斷反思教學中的失誤,努力彌補這一缺憾。活動評析本次活動目標明確,符合大班幼兒的認知特點。選擇了幼兒熟悉感興趣的內容,活動中幼兒積極性較高,懂得了在家、在園、在公共場所等待的重要性和可以等待的方法。活動形式多樣,教師將幼兒喜愛的動畫片花園寶寶制作成ppt課件,并采用分組繪畫討論的形式幫助幼兒理解認同等待行為,學會在游戲中等待,體驗等待帶來的滿足和快樂。活動過程層次分明,結構嚴謹,緊湊,各個環節過渡自然,逐步遞進。作為年輕的宋老師,她能輕松自如的組織好各個活動環節,激發幼兒的學習欲望,靈活的應對幼兒的回答,針對問題啟發引導,發揮幼兒的主體地位,這是值得我們大家學習的。
同時,通過活動的實施,也使我們深深體會到:
1、社會教育的活動應提供一個能使幼兒感受到接納,關愛和支持的良好環境,要避免單一呆板的言語說教,應通過各種活動形式來促進幼兒良好社會品質的形成。
2、多種多樣的等待在生活中必不可少,我們要充分發揮這一教育資源,讓幼兒學會從自身做起,真正的做一個講文明,守規則的好寶寶。
大班社會課間活動教案篇四
這本是我們教材上的一課,幼兒普遍都非常喜愛小金魚但是對其都只有粗淺的了解,所以想通過這一課讓幼兒從各方面更進一步的了解小金魚。
1.明白魚兒為什么可以在水里游來游去?
2.它們為什么可以在水里呼吸?
3.它們在水里是怎樣看見岸上的事物的?
4.如果它們離開水會怎樣?
5.探索、發現生活中的多樣性及特征。
1.知道魚是用鰭來游動的。
2.明白魚在水里是用鰓來呼吸的。
3.了解魚的眼睛是怎樣看見水外的事物的。
4.會用簡單的線條畫出不同形態的魚。
1.幾種常見的魚的卡片。
2.幾只活得小金魚。
3.小魚頭飾。
4.鉛筆,繪畫紙。
1.老師戴著小魚頭飾游進教室和小朋友們問好。
2.等引起全部幼兒興趣時開始講故事并一一出示魚的卡片;
3故事講完以后將卡片一一擺好請幼兒仔細觀察這幾種魚都有什么相同的地方,等幼兒回答以后進行鼓勵然后借機將活的小金魚變出來,這時幼兒的興趣將再次提高。再引導幼兒仔細觀察小魚是怎樣在水里活動的,是怎樣活動的,是用什么活動的,有沒有浮出水面呼吸,嘴是怎樣的,除了嘴還有什么地方時一張一合的,眼睛又是怎樣的,小魚會不會因為我們手在魚缸外面而受到驚嚇。
5.老師在黑板上范畫不同的幾種小魚,幼兒在紙上模仿畫出來,同時鼓勵幼兒自行發揮想象力畫出不同形態的小魚。
1.通過這堂課本班幼兒更進一步的了解了魚類的生活形態,身體結構等內容。
2.這堂課所涉及的知識點有些對于幼兒來說還有些懵懂,如:魚是采用鰓呼吸而非肺呼吸,水的折射等。。。3.對魚的生活習性還應做補充教學,每種魚的生活習性皆不同,如:有的喜深水,有的喜淺水;吃的東西也不一樣。
大班社會課間活動教案篇五
《優點大展臺》是主題教學《最棒的我》中的一次社會活動,結合本班的實際情況,我將活動目標定為:
1、理解什么是“優點”,認識并了解自己與他人的優點。
2、知道每一個人都有優點,可以相互學習,共同進步。
3、鍛煉膽量,敢于在集體面前大膽發言。
活動中,大部分孩子都能大膽講出自己的優點。但是也有部分幼兒對于什么是“優點”,理解的還不到位,比如認為拖一次地、整理一次房間,幫媽媽做一次事就是優點,其實應該是一貫的、穩定的、能堅持下來的品質才算真正的`優點。
孩子的表現也存在著明顯的個體差異,有的幼兒條理清晰,聲音響亮,善于表達;有的幼兒比較害羞,聲音很小,不愿發言;也有的幼兒雖然發言積極,但是講話不連貫,詞不達意。個別幼兒傾聽習慣不好,搶話、插話仍有發生。
活動中我對每一位幼兒的發言都能及時做出積極的評價,最多出現的語言就是“還有嗎?”“真棒啊!”“這真是一個很大的優點!”等等帶有積極暗示作用的話語,這些話語對幼兒起到了鼓勵和贊揚的作用,讓幼兒有想繼續說下去的愿望,對于自己的發言都能產生一種成功感,鍛煉了膽量,增強了自信心。
對于沒有發言的幼兒,為了幫助他們增強自信,我就開展游戲,帶動全班幼兒一起幫他們找優點。聽到贊美之后,讓他們明白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優點的,只是可能自己還不知道就是了,聽到了大家的贊美,要對大家表達謝意。
本次活動還有一些可以改進的地方,比如老師可以多加進一些對孩子優點的點評,尤其是對一些只說出一條優點的幼兒更要多加贊美;另外本次活動是以輪流發言為主,今后可以組織一些可以自由發言的話題甚至是辯論會,最大限度地讓幼兒想說、敢說、愿意說,培養幼兒的傾聽能力和口語表達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