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一名教職工,總歸要編寫教案,教案是教學藍圖,可以有效提高教學效率。那么問題來了,教案應該怎么寫?下面是小編為大家帶來的優秀教案范文,希望大家可以喜歡。
四年級劃龍船教案篇一
《貓》這篇課文是四年級上冊語文第四單元的一篇精讀課文,作者用生動的語言、細膩的語言寫了貓的性格古怪和滿月時的淘氣可愛,字里行間的流露了對貓的喜愛之情。
為了更好的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開課伊始,與同學聊了一個非常簡單的話題:同學們,大家都喜歡哪一種動物,學生的話匣子一下子打開了,正當他們激情洋溢敘述時,引出本課的學習內容15、貓。
學習課文的'過程實際上,是學生與文本的對話過程,學生如果能合理的存疑,一定會很投入地走進文本去解疑。因此,我從課題入手,讓學生充分地質疑,然后我進行歸納總結:老舍先生抓住了貓的什么特點來寫?作者從哪幾個方面來寫貓的?學生帶著自己地問題,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讀課文。在反饋交流時,學生不僅能解疑,而且行文的線索也清晰可見,板書:性格實在有些古怪;滿月時淘氣、可愛。
重點品讀“性格實在有些古怪”這部分。1、設疑:課文從哪幾個方面寫了它的古怪的?在課文的哪些自然段。2、出示閱讀要求:默讀課文,找出對應的句子,勾畫、圈點、批注,先自我體會。3、小組交流。4、全班反饋:課件出示“高興………不高興”的句子,讓學生齊讀、分角色讀、教師指導讀,學生很快地感受到了作者運用了對比、反語等手法來表現貓的性格古怪的;然后讓學生用同樣的方法繼續默讀課文,課件出示:“老實”,緊扣一個“可是”讓學生體會貓老既貪玩,又盡職的事例反復朗讀,并用“非……..不可”練習說話,學生通過感情朗讀進一步感受作者運用了擬人的手法把貓的古怪特點表現出來。過渡設疑:除了寫了它的“老實和高興,不高興”課文還寫了什么,引出貓的勇猛這個事了。通過以上的學習,我及時做好總結:作者是怎樣把“性格實在有些古怪”寫得生動有趣的?水到渠成地引出了學法的指導,學生總結為:寫總寫,然后用具體的事例來突出特點。很好地落實了本節課的教學目標。然后方法遷移學習“滿月時淘氣、可愛”。
當學完課文后,設疑:學生能夠把大貓和小貓給我們描寫的如此生動,他的秘訣是什么?這一問題的設計,既是師生對話,也是與文本和作者的對話,更是升華了本節課的內容。學生很輕松地了解到了:仔細觀察;抓住特點;積累材料。
四年級劃龍船教案篇二
《貓》這篇課文是四年級上冊語文第四單元的一篇精讀課文,作者用生動的語言、細膩的語言寫了貓的性格古怪和滿月時的淘氣可愛,字里行間的流露了對貓的喜愛之情。
為了更好的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開課伊始,與同學聊了一個非常簡單的話題:同學們,大家都喜歡哪一種動物,學生的話匣子一下子打開了,正當他們激情洋溢敘述時,引出本課的學習內容15、貓。
學習課文的過程實際上,是學生與文本的對話過程,學生如果能合理的存疑,一定會很投入地走進文本去解疑。因此,我從課題入手,讓學生充分地質疑,然后我進行歸納總結:老舍先生抓住了貓的什么特點來寫?作者從哪幾個方面來寫貓的?學生帶著自己地問題,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讀課文。在反饋交流時,學生不僅能解疑,而且行文的線索也清晰可見,板書:性格實在有些古怪;滿月時淘氣、可愛。
重點品讀“性格實在有些古怪”這部分。1、設疑:課文從哪幾個方面寫了它的古怪的?在課文的哪些自然段。2、出示閱讀要求:默讀課文,找出對應的句子,勾畫、圈點、批注,先自我體會。3、小組交流。4、全班反饋:課件出示“高興………不高興”的句子,讓學生齊讀、分角色讀、教師指導讀,學生很快地感受到了作者運用了對比、反語等手法來表現貓的性格古怪的;然后讓學生用同樣的方法繼續默讀課文,課件出示:“老實”,緊扣一個“可是”讓學生體會貓老既貪玩,又盡職的事例反復朗讀,并用“非……..不可”練習說話,學生通過感情朗讀進一步感受作者運用了擬人的手法把貓的古怪特點表現出來。過渡設疑:除了寫了它的“老實和高興,不高興”課文還寫了什么,引出貓的勇猛這個事了。通過以上的學習,我及時做好總結:作者是怎樣把“性格實在有些古怪”寫得生動有趣的?水到渠成地引出了學法的指導,學生總結為:寫總寫,然后用具體的事例來突出特點。很好地落實了本節課的教學目標。然后方法遷移學習“滿月時淘氣、可愛”。
當學完課文后,設疑:學生能夠把大貓和小貓給我們描寫的如此生動,他的秘訣是什么?這一問題的設計,既是師生對話,也是與文本和作者的對話,更是升華了本節課的內容。學生很輕松地了解到了:仔細觀察;抓住特點;積累材料。
四年級劃龍船教案篇三
知識目標:了解光的折射現象
教學重點:培養學生透過現象,嘗試邏輯推理。
教學難點:對實驗條件的精密控制。
能力目標:讓學生體驗科學研究中邏輯推理及運用想象的重要性,能運用光的折射原理對生活中的現象作出解釋。
學情分析:四年級學生喜歡觀察實驗現象,喜歡親自動手實驗并思考,但他還不會探究事物發展的因果聯系,這是本課立體解決的重點。
情感、態度、價值觀:在探究光的折射活動中,愿意合作與交流,提出有關光的折射問題。
課前準備:玻璃杯,水槽,魚缸,燒杯,硬幣,筷子,激光器。
創設情境感知問題
一、欣賞圖片,提出問題,激發探究欲望。
生:應該是海市蜃樓。
探索體驗解決問題二、實驗探究,觀察現象,了解概念。
1、筷子折了
師:下面我們一起來做一個有趣的小實驗:(小組長操作,組員觀察)。
把一根筷子斜著插入有水的燒杯里,仔細觀察筷子,你看到了什么現象?
師板書課題:筷子折了
師:筷子是真的折了嗎?拿出來看看。
師出示實驗器材:激光燈、厚玻璃板、紙屏。并強調實驗時同學們一定要仔細觀察實驗現象。
師操作實驗,生觀察現象。
師:你看到什么現象?
師:為什么會這樣?誰來試著解釋一下?機會難得,積極參與,說得不好沒關系。
師:你是怎么知道的?
師:同學們設計的這些實驗,都呈現了一種同現象,我們再聯系剛才的兩個實驗,其中空氣、水、玻璃都是一些什么樣的物質?生:透明物質。師板書:一種透明物質——另一種透明物質。所以說,光從一種透明物質以一定角度進入另一種透明物質時,它的傳播方向會發生偏折,從而給我們的眼睛造成了一種假象。
師:你知道這種現象叫什么嗎?
、現在,我們認識了光的折射現象,你能再來解釋剛才第一個實驗中筷子為什么折了嗎?
師:為什么看上去淺實際深呢?
看來,光的折射現象隨處可見,關鍵是你要有一雙善于發現的`眼睛。光的折射現象不僅會使我們的眼睛“受騙”,有時還會產生一些很美的自然奇觀。比如,開課時我們欣賞的海市蜃樓,下面我們再來重溫一下這種罕見的自然奇觀。(師播放投影)除了海市蜃樓,還有一些由光的折射產生的自然幻景,如云海佛光、三日同輝,一起欣賞一下。
生:筷子在水面處好像“折斷”了,筷子變粗了
生:不是真折,是看上去像折了一樣。
生:光點偏了。
生自由發言:光在傳播過程中,通過空氣再透過玻璃時,傳播方向發生了偏折,所以看上去光點偏了。
生交流完畢,師生共同總結:在這個實驗中,光在傳播過程中,從空氣透過玻璃時,傳播方向發生了偏折。
自行設計實驗,驗證現象。
生發言,這種現象就叫做“光的折射”。
生舉例說明,如:魚變大了等,并解釋現象。
生:危險,因為河水看上去很淺,其實很深。
生:光在從空氣進入水中時發生了折射。
拓展延伸應用創新這節課,我們通過觀察實驗,欣賞圖片,解釋現象等活動初步了解了光的折射現象,但是關于光的折射現象還有很復雜很深奧的秘密有待于我們去探究和發現,同學們可利用課余時間繼續探索,好嗎?下課!
什么是光的折射?
光從一個透明物體以一定的角度進入另一個透明物體時,傳播方式會發生偏折,這種現象叫做光的折射。
教學反思:通過本節課,學生終于了解到了筷子為什么放在水里之后就折了,站在河邊看到的水比實際要淺些等,不足之處就是學生認識不夠深刻。
四年級劃龍船教案篇四
原定任務:初讀課文,梳理字詞,說說課文從哪幾個方面來寫貓的特點,學習課文第一自然段。
在初讀課文梳理字詞這一板塊就已經用了二十五分鐘左右,剩下的十五分鐘里,本打算在快速梳理課文結構后就開始著手第一自然段的學習。因為課文的脈絡非常清晰,抓住貓的性格古怪(1—3自然段)與滿月的小貓很可愛這兩個方面展開來寫。文中的第1自然段與第4自然段的的第一句話都已經做了概括,相信學生一眼就能看出,但在行進過程中,卻有不少波折,導致后面的部分都在梳理課文的內容。不覺時間有浪費,遺憾的是沒有好好勻講開來,還是走得匆匆了些。
過程如下:
原本是想這么問學生:課文從哪幾個方面來寫貓的特點?可話一出口,鬼使神差:“說說課文從幾個方面來寫貓的特點?”一生答:“三個方面。”當下第一反應,里面可以稍作停頓。于是再問:“還有不同的嗎?”答案很多:一個,兩個,三個,四個乃至五個的都有。在我們看來條理很清晰的一篇文章,可在學生眼里卻出現了這么多不同的解答,看來問題還真不小。問題從哪來,回哪去。我請這五個學生都來說說分別是哪幾個方面,并做板書:
一個方面:性格古怪
兩個方面:性格古怪滿月的小貓很可愛
三個方面:無憂無慮高興時和不高興時滿月的小貓很可愛
四個方面:性格古怪高興時溫柔可親勇猛滿月的小貓很可愛
五個方面:老實貪玩高興時溫柔可親聲音滿月的.小貓很可愛
接著就引導學生來討論,哪個不大恰當。有學生指出三個方面和五個方面的很不合理,他們直接把第三自然段的內容去掉了,且“無憂無慮”不是第一自然段的主要內容,只是其中某一個方面。“老實貪玩”就是貓的性格古怪,可以合在一起。“聲音”就是寫貓的溫柔可親。這樣一來這兩個答案都可以去除掉。有學生繼續比較,“滿月的小貓更可愛”與貓的“性格古怪”無關,不能合并,于是第一個答案也可以排除掉。這樣一來就只剩下兩個答案了。
兩個方面:性格古怪滿月的小貓很可愛
四個方面:性格古怪高興時溫柔可親勇猛滿月的小貓很可愛
不少學生都贊成后一種提法——四個方面。我讓學生再讀讀課文,想想看。有一個學生提到:第二自然段是寫貓高興時溫柔可親與不高興時一聲不吭,這也應該歸并到“性格古怪”里去。我立即予以肯定。又有學生發現在寫“勇猛”的時候,還提到小貓“什么都怕”這也是古怪的一個方面,也應歸并到“性格古怪”,這樣一來,課文就合并成兩個方面了。此時下課鈴聲響起,我匆匆做了總結發言。
課后,一個學生感慨道:“我們好像成了辯護律師了!”學生們享受這樣的思辨時刻。不過也有孩子埋怨道:“老師,你都在為那個對的同學做辯護。”言下之意,老師放手得還不夠徹底!在最后關頭,氣再沉一些,多給學生一些思考的時間,在課文中再好好走一遍,畢竟一兩個學生的發現不能代表絕大多數,給學生時間,就能讓他們把課文梳理得更細致一些,對行文了解得更透徹一些。
四年級劃龍船教案篇五
本節課根據學生的年級特點和地域特點,設計了《白鵝》的教學過程。首先學生認讀了本課詞語。字詞是構建語文的基礎。識字教學在中年級閱讀教學中也是很重要的,這樣有助于讀好課文,理解內容。在這一環節的教學中,達到了預期的效果,激發了學生學習課文的興趣。其次鼓勵學生用喜歡的方式讀課文,整體感知白鵝形象,了解白鵝特點。學生能夠說出自己的閱讀感受,也體會到作者對白鵝的喜愛。最后學生學習時通過抓重點詞句了解白鵝叫聲、步態的特點。學生表演、想象白鵝的動作、說的話。激發學生與文本的對話,把自己獨特的體驗進行交流。
在《白鵝》這篇課文中,作者重點表現的是白鵝性格的特點——高傲。大量運用了對比等手段從叫聲、步態、吃相中表現鵝的高傲。
我在教學是要求學生在體會文句之后,邊讀邊表演,幫助學生更形象地理解文中優美詞句的意思,更準確地體會作者表達的思想感情。同時也使原本沉寂的課堂氣氛開始出現生機。在理解“鴨的步調急速,有局促不安之相”與鵝“步調從容,大模大樣的,頗像京劇里的凈角出場”時,一位同學扮演鴨,另一位同學扮演鵝,學生都能認真地表演,模仿得很不錯。看的學生也能在笑聲中很好地把握鵝步態的突出特點。值得一提的是,學生在表演鵝吃飯的情節時,能把鵝吃飯“架子十足”、“從容不迫”等表現得淋漓盡致。一個個“鵝老爺”的形象出現在大家面前。
學生能在理解語句的同時,運用自己的肢體語言表現出來,這能很好地利用學生好動的性格特點,充分展示學生的個性,更好地完成教學任務。
一堂課下來,我也發現了自己的不足,在第四自然段步態特點詞語的學習上,詞語的理解上還不夠深入,不夠透徹,以至于學生們不能很好地表現出白鵝的從容和大模大樣,也沒有表現出白鵝的高傲。其次,在課文的朗讀方面,也有欠缺,太過平淡,不夠生動,點到即止,要讀得妙趣橫生才好。最后,我覺得還應該改正的地方是:應盡量地讓更多的學生參與到教學活動中來,讓學生的潛能得到充分的發揮,讓我的課堂時刻充滿活力,充滿生命力。
四年級劃龍船教案篇六
閱讀教學是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分量最重要的內容之一。如何讓學生在閱讀教學中發揮最大的積極性,最大程度地獲取知識,直接關系到課堂的成敗,乃至全面影響本學科學習及終生發展。對今天上的《貓》一課,我有以下思考:
1、創設了優美的情境。
“情境教育”之“情境”實質上是認為優化了的環境,是促使兒童能動的活動于其中的環境。這種人為優化的情境,可以做到主體的能動活動與現實環境優化的統一,激發兒童潛能與培養塑造的統一,最終達到素質的全面提高與個性充分發展的統一。我們教材的每一篇課文,本身就是一個個情境。學生對語言文字的學習、理解和運用,就是在一個個的情境中進行的。因此,語文課堂教學離不開情境。課堂伊始,課前談話充分,老師把學生引入了討論的'情境中,學生求知的欲望很強。
2 、注重在朗讀教學中進行語言文字的訓練。
《新課程標準》指出,語文是實踐性很強的課程。夏老師注重利用通過朗讀句子認識生字詞語,使學生在情境中理解句子,并能很好的掌握生字詞語。
3 、以讀為主,以讀促思。
朗讀是培養和提高學生語感的重要手段,也是領會課文潛在內涵的重要途徑。夏老師在這堂課中創設了多種途徑地讀,有練讀、同桌互讀、男女生對比讀、指名讀等,達到了以讀增智、以讀悟情、以讀代講的效果。同時又通過學生動人的朗讀,教師感人的導語,以情動情,以聲傳情,營造了濃厚的情感氛圍,整堂課的教學,學生始終沉浸在葡萄園中小動物的討論中,通過朗讀使學生領悟課文的寓意,使學生的思想得到教育、情感得到熏陶。
4 、教師的教態自然大方。
老師在整堂課中始終用微笑和學生親密接觸,使學生在很融洽的學習氛圍中上完這節課。而且感情豐富,激情飽滿。
1、教師的評價語不夠豐富。
2、教師與學生的互動不夠。雖然教師激情飽滿,但沒有走到學生中去。
四年級劃龍船教案篇七
編入小學語文教材的古詩,以極簡煉、形象的語言生動地描繪了一幅幅色彩明麗、動靜適宜的畫面,創設了柔美的意境,表達了深摯的情感,千百年來膾炙人口。詩中的色彩美、畫面美、意境美與藝術妙筆融為一體,有著特別的審美功能。我在教學中深深地體會到,引導學生從古詩中受到美的熏陶,培養學生感受美和創造美的能力,是古詩教學的一個十分重要而又艱巨的任務。所以在設計教案及上課時,我都努力抓住古詩的幾個特點來幫助學生更好地學習。
(1)抓住古詩“詩中有畫”的特點,把“詩”與“畫”結合起來進行教學。古詩的語言極為精煉。僅僅通過接觸語言來學習古詩,兒童對古詩畫面美的理解就會是籠統的、模糊的。所以我通過圖畫,詳細而形象地再現古詩中的畫意;通過語言,喚起學生豐富的聯想,從而引導學生深入體會古詩的意境之美。
(2)引導學生“披文入情”,使學生體驗古詩中蘊含的豐富情感,通過審美體驗,得到心靈的陶冶。沒有感情就沒有詩。沒有詩人真摯濃烈的感情,就不可能產生動人心弦的詩歌。在這首詩中,詩人把自己的感情融入到所描繪的景物之中,創造出情景交融的藝術境界。教學時,我嘗試引導學生“從景入手”,從字詞的理解以及再現詩的畫面入手;“由曲引情”——詩與曲,自古以來就是相互依存的姊妹藝術。優美的歌曲,能創造特定的情境,能把學生帶進一種非凡的藝術氛圍中去,從而為學生體會古詩的情感創造條件。我自始至終輕輕地播放著一段樂曲。該曲有著優美抒情的曲調,輕快伸展的節奏,詩一般的音樂語言。學生一聽樂曲,仿佛置身之中,舒適、愉悅、向往的情緒便油然而生。這時,再學古詩,學生較快進入詩人的情感世界。學完全詩后,我再讓學生一邊聆聽樂曲,一邊展開想象。此刻,學生伴隨著二胡、琵琶、提琴齊奏所發出的優美的音響,浮想連翩……一幅悠閑安閑的農家生活圖,頓時呈現在學生眼前。
(3)幫助學生“由讀引情”。古詩的情感經常蘊含在富有音樂美的語言之中。要通過反復朗讀、吟唱才能入境、察情。因此,我在設計教案時把朗讀作為一根主線貫穿始終。起始階段齊聲讀,個別讀;深入學習階段邊理解邊朗讀;學完全詩后讓學生反復朗讀,或一唱三嘆地吟讀,或搖頭晃腦式地自由讀。總之,要讓學生讀得瑯瑯上口,滾瓜爛熟,聲情并茂,方肯罷休。
盡管整堂課我都努力地按照設計時的想法在做,但備課還是顯得過于理想化了些,沒有更多的考慮自己班級學生的整體水平(包括理解及朗讀水平)!所以整篇課文在教學時間的安排上還是出現了一些小問題。前面松了些,后面有些趕。另外,在讓學生朗讀上也有“蜻蜓點水”之嫌。有些浮于表面,顯得程式化了。如果時間安排更好的話,應該照顧到整個班級學生的朗讀,并有針對性地指導。更好地來體現備課中的“由讀引情”的理念。最后,課件設計中也有小小的不足,安排教師范讀是我設計了配樂錄音。但教學后發現,教師范讀部分始終還是自己來讀比較適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