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后感,就是看了一部影片,連續劇或參觀展覽等后,把具體感受和得到的啟示寫成的文章。那么你會寫讀后感嗎?知道讀后感怎么寫才比較好嗎?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搜集的讀后感范文,僅供參考,一起來看看吧
閱讀林清玄散集讀后感篇一
《求好是林清玄的一篇散文作品。下面是我們為大家帶來《求好》閱讀答案,歡迎大家閱讀。
(臺灣)林清玄
②生活?品質?這兩樣東西到底意味著什么呢?
④答案都是否定的,可見生活品質并不是某一階層、某一地區、或甚至某一時代的專利。古人也可以有生活品質,窮人、鄉下人、工匠、農夫都可以有生活品質。因為,生活品質是一種求好的精神,是在一個有限的條件下尋求該條件最好的風格與方式。
⑤工匠把一張桌子椅子做到最完善而無懈可擊的地步,是生活品質。農夫把稻田中的稻子種成最好的收成,是生活品質。窮人買一饅頭果腹,知道同樣的五塊錢在何處可以買到最好品質的饅頭,是生活品質。家庭主婦買一塊豆腐,花最便宜的錢買到最好的豆腐,是生活品質。
⑥整個社會都能摒棄那不良的東西,尋求最好的可能,這個社會就有生活品質了。因此,我們對生活品質最大的憂慮,并不是小部分人的品味不良,而是大部分人失去求好的精神了。
⑦一個失去求好精神的社會,往往使人誤以為擺闊、奢靡、消費就是生活品質,逐漸失去了生活品質的實相。進而使人失去了對生活品質的判斷力,只好追逐品牌,用有名的香水、服裝、皮鞋以至名建筑師蓋的房子,來肯定自我的生活品質,這是為什么現代社會名牌泛濫的原因。
⑧有錢人從頭到腳,從房子到汽車,從音響到電視用的都是名牌,那些名牌多得讓人忘記了自己的.名字。
⑩真正的生活品質,是回到自我,清楚衡量自己的能力與條件,在有限的條件下追求最好的事物與生活。再進一步,生活品質是長久培養求好的精神,因而有自信、有豐富的心胸世界;在外,有敏感直覺找到生活中最好的東西;在內,則能居陋巷而依然能創造愉快多元的心靈空間。
14.概括本篇文章的主要觀點。(2分)
15.第⑤段用了什么論證方法,在文中有何作用?(3分)
16.請用簡潔的語言表述現代社會名牌泛濫的原因。(2分)
14.(2分)社會需要求好精神(或者我們需要求好的精神或者個人和社會都需要求好的精神,才能追求生活的品質)
15.(3分)舉例論證(1分);論證了只要有求好的精神就可以有生活品質(2分)(或者生活品質是一種求好的精神,是在一個有限的條件下尋求該條件最好的風格與方式;如答論證了整個社會都能摒棄那不良的東西,尋求最好的可能,這個社會就有生活品質的觀點,給1分)
16.(2分)社會失去求好精神、失去對生活質量的判斷力(1分),只好用所謂的名牌來肯定自我的生活質量,導致名牌泛濫(1分)。
閱讀林清玄散集讀后感篇二
小的故事折射大的哲理,沒有華麗的詞語,簡單平實的生活故事,蘊含著細膩的情感,幾句平淡的話語,足以讓人一次次的反復回味,這就是林清玄的散文集。
第一次讀林清玄的散文時我就被他的清新淡雅的文筆,深厚的道理,以及對人生、世界的感悟深深的吸引了。我喜歡在床頭放著一本林清玄的書,睡覺前閱讀幾篇,來一次心靈之旅才能夠安靜地睡去,一切道理都在夢中顯現。他說:“山谷的最低點正是山的起點,許多走進山谷的人之所以走不出來,正是他們停住雙腳,蹲在山谷煩惱哭泣的緣故?!睙o數的低谷,使我們在挫敗中流淚,不是說不允許哭泣,你能夠蹲下來好好想想自我,但是,請不要放下,山的明媚就在山的頂點,你需要做的是整理一下情緒重新攀登,堅持不懈、努力追求,人生又是一片春光燦爛。
他說:“安靜無言并不是陷入空白,而是有一個更深廣、更澄明的所在;最好的表達是沉默,而不是語言?!睉獙φ`解,請選取沉默;應對挫折,請選取沉默;應對辱罵,請選取沉默。有時候,解釋是剩余的,那時候沉默,能是最有力量的語言。他說:“生命是在水上寫字,第二筆還未落下,第一筆已流到遠方?!睍r光如潺潺流水,抓不住的它一點點地在流逝,生命一點點地在逝去,再長也但是數十年,人生有多少個十年能讓我們揮霍呢?珍惜吧……這本書里有一個個故事,每個故事都能悟出一個道理。這本書里的每一個故事讀一遍都會在人的心中烙一個印。漸漸,一本書的道理都鉆入了人的心中。林清玄的文章總是遠離庸俗,而是沁人心脾。這些文字里,有花的鮮美、月的皎潔、風的溫柔、自然的博大,更有人性的芬芳。它讓生活在紛繁世界中的我們看到,在世界上的某些地方,還存有一些純凈。他的故事就發生在我們身邊,他寫的就是我、你、他。
這些文章,初讀時如獲良友,再品時如逢故知。他的文字每次讀后都會讓我的心中充滿寧靜。文如其人,假如他沒有高雅的品味和如此純凈的心,怎樣能寫出美得沁入人心的文章?“挫折,是為了讓你學習智慧;離散,是為了讓你學習成長;忍苦耐艱,人生才能顯現真正的價值?!边@樣的金玉良言不是每一天都能見到的,也許只有他――林清玄,才能寫出這樣的文字。他的書里能學到課本上學不到的知識,課外所找不到的歡樂。感謝林清玄,他的文字給了我太多啟示。
閱讀林清玄散集讀后感篇三
林清玄散文創作充滿了佛理禪趣,深受廣大讀者的喜愛。在當代文壇上,以佛學、禪宗為題或者滲透佛教色彩的作品,并不多見。
11歲的時候,他喜歡上教他國文的女老師,老師25歲,有一對黑眼珠和深深的酒窩。
那時他的父親種了一畝玫瑰,他每天偷剪一朵父親的玫瑰,起得絕早,在暝色中將玫瑰放在老師講臺的抽屜,然后回家睡覺,再假裝沒事人一樣到學校上課。
老師對每天的一朵玫瑰調查了好幾次,但從來不知道是誰放的。他也不敢承認,只要看到老師每天拿起玫瑰時那帶著酒窩的微笑,他就一天都很快樂,甚至唱著小調回家。
他在老師抽屜放玫瑰花足足放了兩年,直到他從鄉下的小學畢業。
20年后,他的老師還在鄉下教書,有一回在街上遇到,老師的頭發白了,酒窩還在,他很想說出20年前那一段屬于玫瑰的往事,但終于沒有說出口。
讓玫瑰有它自己的生命吧!那樣已經夠了,他想。
金急雨是一種花的名字,花謝時像亂雨紛飛,他常站在她家巷口前的金急雨花下,看著落了一地的金黃色花瓣。有時風起,干落的花瓣就四散飛去,但不改金黃的顏色,仿佛滿天飛起的黃蛺蝶。
有四年的時間,他幾乎天天在花下等她,然后一起走過長長的紅磚道路。
他們分開的那一夜是在金急雨花的樹下,他看她的背影沉默的消失在黑夜的巷子,心中一片茫然,如同電影放映時的斷片,往事一幕幕的從黑巷里放映出來,他一滴淚也沒有落,竟感覺那夜的星星比平常更明亮。
他捧起一把落地的金急雨,讓它們從手指間靜靜的滑落,那時他真切的'體會到,如果金急雨不落下,明年就沒有新的芽,也不會開出新的花。萎落的花并非死亡,而是一種成長,一種等待,等待下一個季節。
相識的時候是花結成蕾。相愛的時候是繁花盛開,離別之際是花朵落在微風抖顫的黑夜。
為了體會到這種驚奇的成長,他竟落下淚來。
他說:我就是這棵樹,你是旁邊的這一棵,希望一起和你站到地老天荒。
她笑了,含著紅色的云。
愛情也像樹一樣,不同的人,看他有不同的用處,不同的人對愛的感受都不一樣,但“愛情”無言,讓人自己去投射,去感覺。愛情就是愛情,即使當柴燒也是美的。
愛情如此,生活更如此。
閱讀林清玄散集讀后感篇四
品味完一本名著后,相信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收獲,何不靜下心來寫寫讀后感呢?可能你現在毫無頭緒吧,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史鐵生選文散集》讀后感范文,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讀了這本書之后給我的第一感覺是震撼,我不太相信一個雙腿殘疾又換有諸多疾病的一個人能寫出這樣通徹的文章。去醫院病房里我們常看到人們在病床上呻吟,說話語氣也是那種垂死的嘆息,感嘆命運何其不公強加在自己身上。
但他是不同的,他是極少數對活著充滿希望。二十一歲的他本該是意氣風發,創造更多美好未來可能的時候,災難卻突然降臨—雙腿癱瘓。他也曾和常人一樣想要一死了之,讓一切苦難都結束但他沒有想到過他的母親:這個偉大的女性。她用她的生命闡釋了對孩子的愛,要好好活著、“我倆在一起要好好活”。母親因受苦而早日離開。也許是冥冥天意,也許是幡然醒悟,才能讓我們在今天讀到他的散文、學到他的精神。
“此情可待成追憶,只是當時已惘然”用來形容父母對子女那種無私奉獻最后卻是“子欲養而親不待”的結果?!霸陟o謐的地壇里我第一次感覺到:有過我車轍印的地方,都有過母親的腳印”她總是不放心,總要在后面遠遠地跟著,還生怕被我發現。“去吧!出去看看也好”當時的我竟沒聽出那是她對自己的寬慰。母親給了他極大的空間也一直怕傷害到他的自尊心,對于“跑”“跳”“踩”她比我還敏感。十年后,我、妹妹和父親不約而同地來到母親墓前。十年之間,我們誰也沒有提起母親,可這并沒有阻止我們對母親的思念越發濃重。我想這里面也有一絲絲懺悔吧!如果當時史鐵生回頭看到母親焦急的.樣子,肯把她叫住是不是就會有不同的結果?也許母親就不會心力交瘁,整夜地大口大口地咳血,還不允許妹妹告訴我。母親過早地離開,這也許是史鐵生先生唯一的遺憾了,“一個沒有母親的人,無論他的年齡有多大就像草沒有了根一樣”。
也許是有某種聯系,在靜謐的地壇中他總能思考出許多問題,對存在的虛無的理論像:生死、鬼神、愛情。分別從不同立場解剖闡明出自己的立場和觀點,他的思想比一般人奇特。他妙筆生花寫出的散文好像是賦有靈魂一樣吸引著我們產生共鳴。他看待問題就像他所說的并非“大徹大悟”,他所寫的文章在生活中都是最為平凡的,用樸素的語言刻畫出其中的紋理。他所寫《信仰就是自己精神上的描述》打破了原有格局體香了他質樸無華的靈魂。
史鐵生先生的文章給人帶來啟迪,里面的答案可以糾正我們誤入歧途。任意從里面亂翻一頁,讀上一小段總會在心中心起一絲波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