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在看完電影或者活動之后都喜歡寫一些讀后感,這樣能夠讓我們對這些電影和活動有著更加深刻的內容感悟。什么樣的讀后感才能對得起這個作品所表達的含義呢?這里我整理了一些優秀的讀后感范文,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下面我們就來了解一下吧。
水滸傳初中讀后感篇一
我從小就喜歡看小說,尤其是對《三國演義》、《水滸傳》、《西游記》等書,很感興趣,能夠說是百看不厭。此刻就單講《水滸傳》。
讀完了水滸傳,我認為這本書有三大好處。
第一點,也是最引人入勝的一點,就是書中那一百單八將。人物雖稱不上個個性格鮮明,但也每人都有自己的拿手絕活,例如浪里白條張順水性奇佳、智多星吳用文武雙全、還有入云龍公孫勝令人聞風喪膽的魔法,哪一個不是人中奇才?有人說《水滸傳》里108將是勉強湊齊的,就是為了湊傳說中的108星。可如果要是真這樣寫,那么不僅僅少了一份奇幻色彩,也丟失了一百單八將從天而降的好處,水滸傳在人物塑造方面可謂是極品。
第二點就是《水滸傳》中對劇情的刻畫描述。《水滸傳》從九紋龍大鬧史家村到一百單八將聚一堂,從宋江奉招破大遼到微宗皇帝夢游梁山伯,中間事情的繁瑣,人物眾多。可作者施耐庵在寫作方面,能夠說是游刃有余,由不得你不繼續往下看。仿佛自己到了真實的故事中去了一般,真是讓人嘆服。
第三點我要說的是《水滸傳》對于歷史的記述。我認為,這樣一個類似于“神話”的故事,可對當時民不聊生、外敵入侵、軍隊戰斗力下降的社會表現從一個特殊的角度進行了分析。大家想,如果國家太平、人民生活舒適;如果徽宗皇帝向唐明皇一樣,那么怎樣會有數萬好漢奮勇起義?但有一點我不明白,宋江為什么不推翻宋朝,自己做皇帝。而要投降宋朝,做宋朝的奴才。不明白!不明白!看來,水滸傳不止是一本有意思的小說,更是一本反映當時社會和機關腐敗的歷史書。
《水滸傳》里雖然有一些是虛構的,但這本書不僅僅能夠聯系現代的社會,還寫出了古代機關的腐敗。
水滸傳初中讀后感篇二
“死去無知萬事空,但悲不見九州同。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無忘告乃翁。”元末明初,世事黑暗,病態張狂。這亂世之中一舉人因替窮苦之人辯冤糾枉辭官起義,卻因領頭人居功自傲,親信佞臣疏遠忠良,憤然浪跡江湖,與世隔絕。在這樣一種狀態下,懷著滿腔的熱忱與悲憤,施耐庵遇到了同樣處境的知己羅貫中,開始了水滸傳的創作。
高俅,一個臭名昭著的潑皮無賴,在故事一開始就占用很多筆墨描寫他如何因會踢毽子取悅人做了堂堂太尉;相反一個有萬夫不當之勇能指揮八十萬禁軍的教頭林沖,卻因比武贏了高俅舉家逃亡遭追殺。越是這不公的社會地位競爭描寫,越激發了讀者的同情與情緒波動,讓人不禁捏了一把汗,此后晁蓋等人使用智多星吳用的計謀,讓身為押司的宋江也落草為寇,群起反之,這“官逼民反”的寫作思想變漸漸的透露了出來。這一群群個性鮮明,有血有肉,重義疏財的梁山好漢們,漸漸在社會上有了自己的一席之地,他們招賢納士,劫富濟貧,攻打貪官,且所到之處軍規嚴謹,接濟百姓,在民間傳為佳話。
可能你會驚嘆,這不過是從民間搜集來的故事性強的小說罷了,憑什么躋身中國四大名著?這可不是空有虛名啊,你看他描寫水功了得的浪里白條:“那人把竹篙一點,雙腳一蹬,那條船便像箭似的劃向江心,兩只腳把船只一晃,便船底朝天,兩人全落入水中。”張順的動作靈活敏捷。相反,你再看陸地上稱霸的“黑旋風”:李逵大怒,脫下布衫,雙手一架,早搶了五六條竹篙在手,好像扭蔥一般扭斷了。”這“扭蔥一般”,讓施耐庵傳神的文字功底深入人心。
當然我讀這作品也常會有疑議:如文中“妖術”一次在吳用口中頻繁出現;如“武松打虎”那一章膾炙人口的故事,那吊頸白額大虎當時又饑又渴,躍起必高人數米,武松是怎樣在醉酒的情況下抓住它頭上的皮毛把它硬摁下去呢?我也知道武松的勇猛好戰,但這段佳話在人民口中可漸漸成了神話。
事實上施耐庵是在愁家,愁國,愁天下的煩躁下能寫出如此傳神,把各種故事、人物個性融合地天衣無縫,在當時的文化水平來說已能鶴立雞群了。我常常會努力想像魯迅一般從他濃重的筆墨中看出一些詞來。魯迅從教科書里看出了滿是“吃人”的詞,而我從施耐庵的書中看出滿是“胸懷”的氣魄。
那一幕幕細到每一個動作的打斗讓人俯首稱妙;那“及時雨”宋江喜歡結識英雄好漢,仗義疏財,對有本事的人無論貴賤都好好款待,以此名揚四海的胸懷和后文不記前仇,善心待人的性格和親密和氣的領導氣概都像極了施耐庵自己,我想每一個在寫人物文學的時候,都會或多或少的體現出自己內心的想法,在創建人物屬性的時候,都會出現自己的影子,而宋江就是施耐庵憧憬的、那個如己所愿的、能得到用武之地另一個的影子吧。
“心在山東身在吳,飄蓬江海謾嗟吁。他時若遂凌云志,敢笑黃巢不丈夫!”宋江揮筆一書,揮出了如此“落草為寇”的氣概,如此曇花一現卻現得轟轟烈烈的梁山好漢。
水滸傳初中讀后感篇三
今年暑假,我花了兩個月的時間讀完了四大名著之一的《水滸傳》,它產生于元末明初,是我國第一部以農民起義為題材的長篇章回小說,作者就是路人皆知的作家施耐庵。
人物形象的塑造能寫出復雜的性格內容,人物性格的形成有環境的依據,同時隨生活環境的變化而發展。人物形象帶有理想色彩,同時又深深地扎根于生活的土壤之中。如魯莽的黑旋風李逵,樸實、性急的花和尚魯智深;打虎英雄武松、浪里白條張順等等,還有一種就是官員、教頭之類的社會地位高等的人物,他們因為遭到官府一些奸臣的迫害而不得不起義,其中林沖就是典范。當時起義的人對統治階級的剝削壓迫感受最深。朝廷腐敗,官員貪得無厭、壓迫百姓,將一個個好漢逼上梁山,我自然就對當時的封建社會統治感到反感和憤怒!
施耐庵對于這些英雄人物,予以充分的肯定和熱情的謳歌,歌頌了這些人物的反抗精神、正義行動,也歌頌了他們超群的武藝和高尚的品格。
作者對這些英雄人物的贊揚,完全是出自內心的熱愛。作品歌頌這樣一批被統治階級視為所謂“殺人放火”的強盜、朝廷的叛逆,一些所謂“不赦”的罪人,把他們寫得如此光輝動人,可敬可愛,這顯示了作者的膽識和正義感情。與此相反,作者對于統治階級的人物,則將他們寫得丑惡不堪,和梁山英雄形成鮮明的對比。從而啟發人們去愛什么人,恨什么人。xx評論《水滸傳》“無美不歸綠林,無惡不歸朝廷。”不管金圣嘆主觀動機如何,這句話卻確實說明了施耐庵的思想傾向和《水滸傳》的深刻社會意義。讓我們明白了怎樣的人才是值得我們敬佩的!
在起義軍中,最講究的就是“忠義”二字,一百單八將每個都是為了山寨死而后已,不過這一百八人更追求忠,尤其是及時雨宋江,他時時刻刻都盼望著朝廷早日招安,就連酒后吟詩也道:“忠心愿,平虜保國安民。日月常懸忠烈膽,風塵障卻奸邪目。望天王將詔早招安,心方足。”宋江他們一伙人都是為了“替天行道”,只反朝廷、官府中的奸臣、而不反皇帝,他們并不希望統治,只是盼望早日為國家效力,而這也是這一百單八將名送黃泉的主要原因。
他們打著“替天行道”的旗號去拯救國家,去復仇,雖然失敗了,但他們的精神,仍然值得我們去歌頌,去傳唱。這一百零八位英雄豪杰,在我心中:俺們是替天行道的天神,是劫富濟貧的好漢,更是我們歷史上的好漢!
水滸傳初中讀后感篇四
老師又向我們推薦好書,又要買書嘍,買那么多干嘛?書到了,放在頂上的是《水滸傳》,先看前言,哦!懂了,這是以農民起義為題材的章回體白話文長篇小說,以寫出北宋末年統治階級的殘暴與腐朽。
但是,他書中有血有肉的人物卻從眼里傳到了我腦子里,《水滸傳》到了我手上,不經意翻一下,我竟迷上了它!
有一晚,我做了一個夢,我親眼見到了聚義廳里的熱鬧。
《水滸傳》,中的農民起義,終究,是失敗了,但是,梁山泊好漢的反抗精神,實在是令人敬佩。這種勇氣是他們,在失敗中的勝利,這一個勝利,表明了:反抗雖然失敗了,但是,這種反抗精神,將成為千古之流傳,肯定會有人會繼承這一種精神的!結局,無論是悲慘,還是歡喜,無論是失敗,還是成功,這本書,都值得我們一讀,讀受壓迫人民的反抗精神,結局,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他們那種反抗精神!
水滸傳初中讀后感篇五
路見不平一聲吼啊,該出手時就出手……”每當聽到這義薄云天、豪情萬丈的旋律,八百里水泊梁山上一百零八位好漢匡扶正義,替天行道的畫面就會在我腦海里浮現。
《水滸傳》是中國四大名著之一,是中國文學史上一顆璀璨的明珠,可謂家喻戶曉、婦孺皆知,書中的人物幾百年來為人們津津樂道。我覺得《水滸傳》之所以有如此高的成就,是因為書中塑造的人物形象個個栩栩如生、個性鮮明。
他們身上除了具有高義薄云、除暴安良的共性外,每個人身上還具有與眾不同的鮮明個性,甚至兩個人物之間的性格是截然相反的。這種對比式的人物描寫是《水滸傳》中人物塑造的一大亮點,比如書中先后出場的魯智深和林沖。
“花和尚”魯智深為人坦蕩,武藝高強。他愛打抱不平卻又性格魯莽,仗著一身好武藝,總是由著性子做事。華州城外,只因一言不合便勃然大怒,單槍匹馬闖入城內,結果吃了他一生中唯一一次牢飯。
但魯莽也有“好處”,若不是他一時興起,三拳打死鎮關西,恐怕連“魯智深”也沒了,只剩一個“魯達”。要不是他在野豬林里飛杖隔過水火棍,林沖怕已被害死。當然,魯智深的魯莽急躁或許是一個綠林好漢必備的特點。確實,《水滸傳》中的許多人物都和他一樣“該出手時就出手,風風火火闖九州”。
但也有一些人物卻恰恰相反,他們行事謹慎,能忍則忍,只到無路可走時才最終被“逼”上梁山。其中的代表當屬“豹子頭”林沖。他緊隨魯智深出場,是魯智深的好兄弟,卻與魯智深有著截然不同的個性。
林沖本是東京八十萬禁軍教頭,本來生活安定,家庭美滿。只因高衙內看中了他的妻子,被三番五次設計陷害,妻子岳父全都自殺,他也最終被逼上梁山。從白虎節堂,東京牢內,滄州路上,直至柴進莊上,無不體現一個“忍”字。直到風雪山神廟,他終于不再隱忍,這才上了梁山。由此我們不難看出,他是一個逆來順受、生性軟弱的人。
魯智深和林沖似乎是兩個極端,剩下的都是“中間派”,不過是有的偏“莽”多一些,有的偏“忍”多一些,比如“行者”武松。
在書的十五到十八章,他表現出來的形象是順從的。但寬容不代表軟弱,經歷了孟州城事件后,他對朝廷失望,從飛云浦到蜈蚣嶺,一夜之間連殺十九人。可以看出他既不像魯智深那樣魯莽急躁,也不像林沖那樣一味隱忍,做事比較有分寸。
還有許多對比的地方。比如李逵和燕青,一個黑大壯,一個“小白臉”。再如王英夫婦,一個下流好色,一個漂亮高傲……無數的人和事在一百二十回中交織融合,真是相得益彰,相映成趣。
水滸傳初中讀后感篇六
最近,我讀了《水滸傳》一書。
《水滸傳》一書,講述了以宋江為首的108個梁山好漢從梁山泊聚義到受朝廷招安,再到擊敗遼兵,最終卻遭朝廷內部奸人謀害的英雄故事。
讀完全書,我感慨萬千,但是給我印象最深刻的是“義”這個字。“義”我理解為正義,它所包含的內容非常廣泛,梁山108個好漢,為了家國奮不顧身,為兄弟,朋友赴湯蹈火,兩肋插刀為百姓出生入死,除暴安良,這些都是“義”的表現。
這本書中的黑旋風李逵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生性魯莽,性格暴躁,經常因為小事與他人發生激烈沖突。但是,他的所作所為卻很好的體現了“義”字。在他身上,有一種“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英雄氣概,也有一種愿為兄弟赴湯蹈火,兩肋插刀的俠義豪氣,令人佩服,感動。
當然,在現實生活中,我們很少能碰到這樣驚心動魄的大事,但是這并不是說我們的生活中就不需要“義”了。其實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義“無處不在,在生活中,我們,對親人朋友關心講義氣,這是“義”,對素不相識的人進行幫助,關心,小到一個微笑,一句關懷,一份體貼,這也是“義”。
一個人,不要吝嗇你的“義”,多行“義”,不會讓你失去什么,而會讓你的人格得到升華。那我們又何嘗不多行“義”呢!
水滸傳初中讀后感篇七
《水滸傳》講述了以宋江為首的一百零個好漢從聚義梁山泊,到受朝廷招安,再到大破遼兵,最后剿滅叛黨,卻遭人謀害的英雄故事。讀完全書,忠、義二字在我腦海里揮之不去。
忠,是對自己的祖國,對自己身邊的親人,朋友盡心竭力。,仍然對自己的祖國忠心耿耿,這就是忠;林沖的妻子在林,對高俅之子的辱,寧死不屈,最終上吊自殺,這也是忠。
義,包括了兩個方面:一百零個好漢為兄弟朋友赴湯蹈火,兩肋刀,這是義;為除暴安良,出生入死,也是義。 要無愧于“義”字,要有相當的勇氣,甚至要有一命換一命的決心。
能做到“義”的人,就是一個精神高尚的人。古今中外有多少英雄好漢,舍生取義。難道是他們不怕死嗎?他們為了“義”字,為了真理就可以奮不顧身了。一個不信奉“義”字的人,是不會理解這些的。
故事里體現的忠、義二字固然可歌可泣,但是,在現在的法制社會里,像武松那樣凡事用武力解決的方法是不可取的。因此,由于時代的變遷,我們只能用欣賞的角度去看這本書,萬萬不可盲目地學習其中的處事方法。
水滸傳初中讀后感篇八
《水滸傳》一書記述了以宋江為首的一百零八好漢從聚義梁山泊,到受朝廷招安,再到大破遼兵,最后剿滅叛黨,卻遭奸人謀害的英雄故事。讀完全書,印在我腦海里揮之不去的只有兩個字:忠,義。
忠,即是對自己的祖國,對自己身邊的親人,朋友盡心竭力。宋江在種種威逼利誘之下,仍然對自己的祖國忠心耿耿,這就是忠;林沖的妻子在林沖被逼上梁山之后,對高俅之子的凌辱,寧死不屈,最終上吊自殺,這也是忠。在當今這個社會中,相信很多人都能做到一個“忠”字,但是,卻很少有人能夠做到一個“義”字。
一個“義”字,包括了太多的內容。《水滸傳》中一百零八好漢為兄弟,為朋友赴湯蹈火,兩肋插刀,就只為了一個“義”字;為人民除暴安良,出生入死,也只為一個“義”字。由此可見,一個“義”字雖然只有三筆,有時卻要用一個人的生命去寫。在現實生活中,給人讓座幾乎誰都可以做得到,但救人于危難之中卻不是誰都可以做到的。因為它需要有相當的勇氣,甚至是一命換一命的決心。
義,可以解釋為正義。一個具有強烈的正義感的人,就是一個精神高尚的人。古往今來有多少英雄好漢,舍生取義。難道是他們不怕死嗎?他們為了正義,為了真理可以奮不顧身,因為強烈的正義感清楚地告訴他們,什么是不該做的,什么是值得用生命去奮斗的。一個沒有正義感的人,是不會理解這些的。因為他的正義感已被麻木所吞噬,奮斗的激情已經被凍結,只是他的靈魂被社會中一些丑惡的東西同化了。
我還清楚地記得《水滸傳》英雄中有一個黑大漢,他生性魯莽,性情暴躁,經常為小事與他人發生沖突,甚至搞出人命案。但他卻能夠路見不平,拔刀相助,令那些喪盡天良的家伙們聞風喪膽。在現實生活中,雖然沒有這樣驚心動魄的大事發生,但“義”字卻滲透著我們的生活。對朋友講義氣,是小義。對素不相識的人或事物也用一種正義的眼光去看待,就是實際意義上的大義。我們中華民族,是一個大義的民族,當日本侵華,多少義氣凜然的革命烈士,用他們的滿腔熱血,誓死不屈,才成就了今日蒸蒸日上的祖國。舍身炸暗堡,用自己的胸膛堵住了敵人的機槍,這些都是炎黃子孫大義的延續,是中國歷史上揮之不去的光輝。
一個人,可以不相信神,卻不可以不相信“神圣”.當前,我們青少年最主要的任務就是把我們的祖國建設得更加繁榮昌盛。因此,這也是我們民族大義的根本所在。讓我們相信這一份“神圣”,用自己的雙手去維護這一份“神圣”。
水滸傳初中讀后感篇九
武松沒有想到,自己失了哥哥,沒了嫂子,卻在十字坡,拜了張青、孫二娘為兄嫂,這對武松道是個安慰。
張青本想讓武松殺了兩個差人,去二龍山投奔魯智深,武松對此卻有一番道理。
這兩個無名無姓的公人,有別于水滸傳中押送林沖、盧俊義的董超、薛霸,這兩人對武松是小心伺候,關照有加,武松沒有殺之的道理,不殺這兩人,可見武松做事是極有分寸的。
這二個公人得到了武松的信任,也得了些錢財,關鍵的時候還保了性命,就連宋江的那些案底也知曉。
武松到了孟州牢城營,這里地名叫安平寨。可安平寨乲不平安。一到安平寨,那些犯人就告訴武松了許多事,新到的犯人,一要有人情關系,二要用錢買通,不然,按大宋的規定是要吃一百殺威棒。
這個規定,始于太祖武德皇帝,但它成了吏員們的生財之道。果然,差撥官明火執仗的前來索要錢財,武松羞辱了這差撥官,惹得差撥官大怒。接著,武松被帶到差撥官的領導管營相公處,這管營要為武松找些借口,不打這殺威棒,但武松并不買這個人情,管營不但沒有被打這一百棒,反而讓武松住了個單人間的牢房。眾犯人認為,武松如此傲慢,得罪了這些人,是兇多吉少,乲告之武松,這牢營中還有“中盆吊”、“土布袋壓殺”等用來殺不聽話犯人的手段,可能武松會中這些招。奇怪的是,武松不但住了單間,沒有被打一百棒,也沒有被暗算,更奇怪的是,當天不但有好酒菜伺候,還有人伺候他洗浴,武松不解。接下來一連三天,天天如此。武松按捺不住心中的狐疑,當送酒飯的人再來時,武松定要問個水落石出。原來是管營家的公子安排的,本打三個月半年之后再告之真相的,因武松執意要知道究竟,這樣,幕后人物出場了。
這個幕后人是管營的兒子施恩,施恩本想讓武松養好身體再說下文,沒想到武松是個急性子,更何況,武松是氣壯如牛,豪氣沖天,為了證明自己,在天王堂前,武松當著施恩和許多囚徒的面,將一幾百斤重的石墩,玩于股掌之間,玩得高興,也是要報答,武松表示,愿意為施恩兩肋插刀,但不能是見不得人的事。
原來,施恩對武松的所為,是有事相求,而所求之事就是一樁黑吃黑的游戲。
武松因施恩的所施之恩而陷入一場是非之中,這就應了“拿人的手短”那句老話。
水滸傳初中讀后感篇十
四大名著之一的《水滸傳》又被我看完了一遍。這回我慢慢地讀,明白了很多道理。
不必說及時雨宋江和小旋風柴進的仗義疏財,也不必說武松漂亮的醉拳、吳用的足智多謀。單說魯莽粗野的李逵,這廝頗有些野,一身魯莽莊稼漢和無業游民的習氣,動不動就發火,遇事不分青紅皂白,總是說罵打在一塊兒,結果還差點不是傻笑就是大笑,可是他卻又有“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英雄氣概,有一種愿意為兄弟兩肋插刀的仗義,這一點尤其佩服。
試想,假如讓他們來到我們身邊,相信沒有人能有他這樣的魅力。這不是因為他的相貌,也不是因為他有多么魁梧的身材,更不會是他有大把的財富。就一點,那就是他在那別人眼中芝麻大的優點。請不要小看他那芝麻大點的優點,在這世界上就要滅絕了。
我總覺得我們在生活中對于朋友,甚至親人,都少了一份親情,少了一份哥們兒友情。
我清楚的記得,在我少不更事的時候,經常肆無忌憚的到鄰居家吃東西,沒有禮節,沒有拘束,僅有歡樂。鄰居家的小弟弟此刻此刻和我的感情和原先一樣好。只可是由于我們家搬家了,所以此刻中間那對于小弟弟來說很長的路,就像一條河,讓我和原先的鄰居的感情隔在了河的兩岸。
我們的社會很自然地少了一份愛,一份極其重要的愛——一份關懷。對于關懷,也許只需要一句簡單的問候,或者只是一個會心的微笑就能讓人喜笑顏開就讓人感到木親般的關懷。不要太吝嗇,一句問候、一個微笑不會讓你失去什么,卻能讓你的人格得到升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