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認真看完一部作品后,相信大家的收獲肯定不少吧,是時候寫一篇讀后感好好記錄一下了。那么你會寫讀后感嗎?知道讀后感怎么寫才比較好嗎?接下來我就給大家介紹一些優秀的讀后感范文,我們一起來看一看吧,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你很特別讀后感你很特別讀后感篇一
當我第一眼看到這本書的時候,首先是被書名所吸引,《特別狠心特別愛》兩個副詞“特別”更加強了“狠心”和“愛”這兩種走向兩極的情感反差,這使我敏感的心受到了觸動。
讀完這本書,我被吸引和震撼了。書的作者沙拉是出生在中國上海的猶太人后裔,這位母親育有兩子一女,他們在上海度過了美好的童年。中以建交后,沙拉為了父親的遺愿以及對以色列教育觀念的好奇,她攜兒女來到了以色列。中以兩個國家不同的教育方式,讓她有了更好的直觀比較,同時也讓她更好地用科學的方法對兒女進行教育。并終于將他們培養成才。
本書記錄了這位母親培養教育子女的手記,闡述了愛子秘籍,兩個國家不同的教育方式,探究什么是真愛,什么是能幫助孩子獲取人生長遠幸福的真經。讀了這本書讓我重新檢視自己的教育方式,感悟別樣的跨國教育,走出教育的誤區,學會如何科學、理智、智慧,有質量的教育孩子。這本書太給力了,對我教育孩子,太有啟發和幫助了。
“愛孩子是連母雞都會做的事,但教育孩子卻是另外一回事了。”我們只知道盲目的無條件的愛,哪里曉得愛子的藝術。這世界上唯有一種情感是不以聚合為終極的,那就是父母對子女的愛,它是以分離為代價的。就像當初你把他產下,連著你們的臍帶必須剪掉一樣,你要離開他,學會放手,這樣他才能飛翔。
可是我們似乎都忘記了這一點,到處都是保姆式的、直升機式的家長,孩子們呢,則成了“四體不勤,五谷不分”的“公主王子”型;成了不堪一擊的“草莓族”,看似光鮮有個性實則是一副臭皮囊;成了無承擔無成就的“啃老族”。我們家教的方式是保守的、犧牲的、受折磨的、低效短淺的。
沙拉在書中多次提到現在中國家庭教育種種現象,檢視一下我們自己,對號入座看看我們是不是這樣的。每當他們背書包時,我們搶過去幫他們背;每當他們出去玩時,我們逼著他們背唐詩,背課文;每當他們對繪畫有興趣時,我們忙去少年宮幫他們報名學鋼琴學奧數;當我們坐公交車時,我們教會了他們搶座;當我們不勞而獲時,我們教會了他們數錢;當我們面對農民工、殘疾人時,我們教會了他們冷漠面對。而沙拉為我們每一個家長樹立了一個好的榜樣。她教我們如何培養一個于社會有用的人。沙拉總結了猶太家長愛孩子的理念和方法,她將愛子秘籍,總結七個字:特別狠心特別愛,并歸納出三個內涵和對應技巧。
“有償生活機制”是猶太人生存教育的一個精華,它取得了很好的實際效果,不僅使猶太人子孫精明富有,而且還使得他們無論瓢泊于世界的任何一個角落,都能如魚得水地開展他們的事業。猶太人將干家務活看做孩子生存教育的基礎課。
延遲滿足”是以色列親子教育的重要方法之一。“延遲滿足”讓孩子學會忍耐,讓他知道這個世界不是為他一個人準備的,他所有的東西并不能垂手而得。“延遲滿足”增強了孩子被拒絕的`心理承受能力,培養了對成功至關重要的逆商。“延遲滿足”還訓練孩子在延后享受中磨練意志,磨練對人生的期許,從而變得更有彈性,在學習方面也會變得更有耐心。
不做包辦的管家,做一個參謀、觀察、提醒的軍師是猶太家長對自己父母角色的定位。猶太父母對兒女的愛,就是這樣以終生受益為目標,他們常常比喻自己的家教方法說:我們不做短線,要做長線投資。
以色列的教育雖與中國教育有異,但“愛的教育”卻是相通的。每一個兒童都有著自已特有的稟性,所謂孔老先生的“因材施教”確有著它的科學所在。但猶太民族的獨特的教育方式和方法確實也有值得我們學習的地方。
用愛的名義創造“條件”“環境”來培養孩子,讓他們獨立、讓他們學習、讓他們體驗。這過程必定是玉蚌濡血的痛和忍,請不要心疼,請把愛深藏,默默地在一旁守候,孩子們會交給我們一份滿意的答卷的。家長學會愛,孩子才會有美好未來。
你很特別讀后感你很特別讀后感篇二
讀完《特別狠心特別愛》,沙拉運用猶太式教育培養了三個優秀的兒女。猶太民族是個神奇而滄桑的民族。二戰時期接近三分之二的猶太人慘遭納粹屠殺,戰后僅剩200萬的歐洲猶太人憑著頑強的意志和不屈的精神建立了遙遙領先的發達國家以色列。而散居在世界各地的猶太人更是憑著過人的生存智慧、韌性和毅力生生不息的扎根、生長、傳承,且在各個領域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就并改變著世界。
為人父母,不需要持證上崗,然而他需要的技巧和藝術卻遠遠高于任何一項職業。沙拉,就是這樣一個成功母親的典范。她把生存教育列在教育首位,利用有償生活機制,"延遲滿足,適當不滿足"法,以"家長退居二線"的放手慢養方式教育,"觀察,參謀,提醒——做軍事父母培養不平庸的孩子"。
中國傳統式母愛的畫面是母親看著自己的孩子,眼睛如湛藍的夜空中閃爍著漫天繁星,靜謐恬靜,眼神里流淌出如涓涓細流般春水,溫柔綿長。而沙拉是用倔強的眼神告訴我們母愛如此堅定。
如此堅定的愛如何去愛?愛孩子,首先要放手,讓孩子自己成長。反思自身,身為八零后的我,其實也是個超齡嬰兒。回顧個人成長史,雖然從小生長在農村,父母卻給予我遠遠超過他們能力范圍的愛,而我享之安然。當鄰居家同齡孩子燒火做飯,插秧除草的時候,我可以自由的以寫作業、看書為借口遠離一切家務,甚至包括個人生活自理事務。
接著,身邊的同學們陸續小學、初中、高中畢業出去打工了,我如同"佼佼者"般上了大學。現在,我在城市里守著一份"旱澇保收"的工作,過著一房一車一孩的生活,生活能力平平,不善與人交際,成了名副其實的"嬌嬌者".而原來那些農村的同學們他們敢拼敢闖,肯干能干,他們積極響應國家號召,勇生二胎,且在工作上不嫌棄苦累,不挑揀肥瘦,有的在建筑工地上承攬工程,建起了林林大廈;有的在后廚食堂烹煎煮燉,錘煉成為制作各種美食的炊事能手;有的在工廠,是模具制作的技術精英;有的堅守農村,成為新一代雞鴨滿場、豬羊成群、農田大片,瓜角茄菜樣樣齊全的新型富足農場主。
兒子六歲了,我們試著讓他獨睡,可他依然拽著媽媽不肯放手。爸爸強行抱走他,他一邊掙扎,一邊喊:我要跟媽媽睡,我要跟媽媽睡,我沒長大,我只是個五六歲的小孩子。
這是我們嘗試訓練孩子獨立生存能力的一個開始。試著轉變觀念,讓孩子自己睡覺、吃飯,處理個人生活自理事務,逐步分擔力所能及的家務。這也是讀完沙拉手記后深切認同并著手實施的第一步:愛孩子,一定要學會放手。
第二,愛要講究原則。放手不等于放任,孩子年幼,還沒有孰是孰非的觀念。做父母的要學會引導孩子。21世紀,我們面臨更加激烈和不可預知的未來,要適應時代的發展仍然是要不斷的學習。及時更新知識,才能為孩子把好關。初中學歷的沙拉一個人帶著三個孩子移民以色列生活,她善于學習,善于思考,積極和猶太鄰居母親、老師、學校、教育局長溝通,積極有效地引導孩子按照正確的路標前行。
運用有償生活機制讓孩子們自我動手,自我體驗,自我思考,自我選擇,培養孩子們的勞動意識、責任意識,實際運行后沙拉發現,孩子們比想象的更能干,更有了時間意識,成本意識,自我管理意識,與人溝通合作意識。
"延遲滿足,適度不滿足"增強了孩子們被拒絕后的心理承受能力,有效地提高了逆商,還促使孩子們在理解的基礎上逐步建立起了對家庭的責任感。
第三,慢養,常懷慈母心。幼齡期的孩子愛玩,也有自己的節奏。摸石頭過河的年輕父母很容易走入要孩子事事順從,按照自己的意愿行事的怪圈。加上現今教育商業化和市場化,各種培訓班,各種早教、藝術中心,變相的給孩子增添各種壓力。小兒學琴,他的聰慧讓我們驚喜,可是孩子也有畏難情緒,他的耐力、自覺性也不是一日就能練就的,之前我總是以簡單粗暴地方式處理,導致孩子越來越難產生興趣。壞情緒就像鏈條反應一樣,孩子越來越沒興趣,我也越來越直接暴躁。我覺得應該要向沙拉一樣堅持學習思考,慢養教育,嚴格不專制,不盲目感情用事,身體力行為孩子放好樣子,做成熟理性睿智媽媽。
一味奉獻犧牲,沒有功勞只有苦勞的愛是迷茫的;簡單粗暴,完全以父母意愿規劃孩子的愛是危險的。哪一種愛的方式更合適?我從沙拉的眼神和字里行間讀到了一個成功母親的執著堅定。
你很特別讀后感你很特別讀后感篇三
八年前初為人母時認真拜讀了沙拉的新作《特別狠心特別愛》第一部,了解了她的家庭教育理念:“特別狠心特別愛。”這是有溫度、有理智、有智慧地愛孩子,用“逆境體驗教育法”、“有償生活機制”和“延遲滿足法”綠色地、科學地愛孩子。
“逆境體驗教育法”是培養孩子身處逆境的時候有責任和擔當意識,并給予孩子尊重、鼓勵和引導。
“有償生活制”是家里所有東西不能無償使用,包括餐食和服務,培養了孩子的自理和自立能力。
“延遲滿足教育法”是讓孩子學會忍耐,增強孩子被拒絕的心理承受力,培養孩子獲取成功必備的重要“逆商”。家風建設:“家庭是社會的基本細胞,我們要重視家庭建設,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風,使千千萬萬個家庭成為國家發展、民族進步、社會和諧的重要基點。”沙拉女士與時俱進,又出新作:《特別狠心特別愛ⅱ贏在家風》,強調家庭教育要“嚴家風、遲滿足、慢教養”,融合了中國傳統和猶太民族家庭教育精華的家風傳統。
沙拉曾經也是一個典型的“中國媽媽”,這位單身母親把三個孩子照顧得無微不至,辛辛苦苦想成為一個“一百分母親”:孩子們唯一的任務就是學習,不用洗碗,不用洗衣服,不用做飯,不用疊被子,自己包攬了所有的家務,并為自己的能干驕傲。直到41歲那年帶著三個孩子移民到戰火紛飛的以色列,鄰居大嬸看到沙拉事事為孩子包辦,毫不客氣地對她說:“不要把你那種不科學的母愛帶到以色列來,別以為生了孩子你就是母親。
天下父母沒有不愛孩子的,但是,愛孩子要有分寸、有原則、有方法!”老太太的話,讓她醍醐灌頂。她回憶說:“雖然這樣的教育手段看上去很殘酷,但從那一刻開始我就決定,要徹底改變過去的教育方式,以培養孩子獨立生活和創造生活的能力。”如同古人云:“父母之愛子,則為之計深遠。”她要求三個孩子好好學習,并不要求他們考滿分,而培養他們的生存能力,更注重他們的品德培養,堅信只有有道德的人才能長久立于不敗之地。堅強、豁達、樂觀的她給了孩子三把鑰匙:堅強、自信、寬容。孩子們憑借這三把鑰匙叩開了成功的大門。
確實,決定人生成敗或幸福與痛苦的往往不是學問的高低,而是人格的健康水平,行為習慣恰恰是影響人格發展的關鍵因素。人的行為習慣取決于家風,家風是一種綜合的教育力量,每個人的性格、素養、人生觀、價值觀,都會深深烙上家風的印記。比如說家喻戶曉的梁啟超,他的九個孩子有三個中科院院士,其他六位也各有所成,在各自領域里都有杰出貢獻,成就了“一門三院士,九子皆才俊”的佳話。
你很特別讀后感你很特別讀后感篇四
讀完某一作品后,大家對人生或者事物一定產生了許多感想,不妨坐下來好好寫寫讀后感吧。那么你真的懂得怎么寫讀后感嗎?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特別狠心特別愛》讀后感,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最近一個月看了一本孩子教育方面的書籍《特別狠心特別愛》特別有感觸,在此也推薦給身邊的你們。因朋友生了個男孩,正好周五我休息,遂帶上這本書送給他,書里的愛子之道,在育子的道路上希望對他有一些幫助。
作者沙拉是出生在上海的猶太后裔,育有兩子一女。中國和以色列建交后,為了讓孩子們能夠在不同的環境下體會磨難、學會堅強、領悟人生,沙拉放棄上海的優越生活,帶著三個孩子來到戰火紛飛的以色列,講述了她通過猶太人方式的愛子秘籍培養出富豪的經歷。
在我們的現實生活中常常可以看到這樣的鏡頭:爺爺奶奶或者爸爸媽媽端著飯碗追著已經半大的孩子喂飯,被追的孩子往往手里還拿著什么玩具,吃一口,玩幾下,跑一圈,再吃一口,直到飯涼了,還有一大半沒有吃。而家長會感覺特別心疼,因為寶貝沒有吃飽。而猶太家庭的孩子,如果過了飯點你不吃,那可能就沒得吃了。對孩子的行為缺乏明確規范的家庭,家中的長輩都爭著對孩子施愛,唯恐孩子不快樂、受委屈,但是卻忽略了給孩子從小“慎于始”教育的家庭,往往就是這樣的。令他們百思不得其解的是,他們用情感和全部的心血培養起來的孩子,有一天突然讓他們覺得那么陌生,那么放肆,那么不理解父母。你越是給孩子無原則的寬容和無原則的耐心,他越會巧妙的借用你的愛心,最后擒拿了你。就像馬圈內的馬兒,可以在馬圈的東頭吃草,可以在馬圈的西頭吃草,給足你自由的空間,但是你要跑出馬圈來吃草,一開始(“慎于始”)就要毫不猶豫的說不!
有這樣一個小故事:一只母獅子教小獅子捕獵。母獅子對兩只小獅子說:“孩子們,現在我要教你們捕獵。好了,辛巴、高福,現在就去追兔子吧!”他話音剛落,兩只小獅子就開始奔跑起來。突然,稍大的一只因為跑得太快摔倒了。母獅子心疼地對她說:“孩子,你以后就不用捕獵了。”每天,母獅子都帶老二去捕獵,讓老二吃飽了之后就把剩下的肉給老大吃,老大從此過上了快樂的生活。日復一日,年復一年,老大和老二都長大了,母獅子有一天病死了,老大和老二只好出去捕獵。追著追著,它們倆走散了。老大想找食物吃,可是它什么也不會。過了三天,老大倒下了。它對世界說的最后一句話是:“媽媽,我恨你!”看完這則故事,你有何想法?父母如果心太軟,對孩子的事情包辦過多,往往容易造就懦夫和懶漢。“播下的是龍種,收獲的是跳蚤”,這樣的教訓數不勝數,只有放開手腳,讓孩子自己在人生的海洋中去搏擊,孩子才能經得住風浪,而不至于被淹沒,這是現代父母必須具備的素質。有很多中國孩子很像故事里的老大,適當的年齡里,除了學習其他什么家務都不做,家長就怕孩子干家務活,耽誤時間影響學習,寧肯自己咬牙將全部家務活都承擔下來。可你必須讓孩子認識到,他們是家庭的一員,他們對家人也應該負有責任。他們應該在力所能及的范圍內,分擔大人的負擔。這樣,就絕對不會影響孩子的學習。當孩子找到價值感、尊嚴感時,他會主動學習,效率會更高。不能只把學習成績視為孩子成功的終極體現,孩子的生存能力必須放在心上。
猶太家長以“培養孩子的開拓精神,使孩子能夠成為自食其力的人”為出發點,點燃孩子生命深處的技能和素質。他們從愛孩子就要為他們深謀遠慮出發,把學會獨立生存作為最貴重的禮物送給孩子。他們的孩子是名副其實的小主人,不是中國家庭的“小皇帝”。孩子們經常參與家庭的各種活動,跟父母一起干些力所能及的家務活,如整理房間、做簡單飯菜、收拾院子、種植花草樹木、擦洗汽車、做室內外衛生、購買東西等。猶太家長認為家務活是孩子生存教育的基礎課程。而我身邊看到很多小孩子,從不打掃衛生、從不自己打飯………平時只有學習,周末刷抖音。國內近年來流行“素質教育”,可惜很多家長把音樂、美術、武術、舞蹈、書法、外語這些藝術教育錯當成了素質教育的主要內容。他們完全忽視了,孩子的為人處世,價值坐標的建立,孩子的品格,孩子對知識與職業關系的理解,孩子的人生理想以及付之實踐的能力,才是素質教育的明確內涵,是一個孩子走向社會舞臺最必要的素質。我覺得很多時候不是孩子的問題,而是家長和家庭教育的問題,需要家長引導孩子去做力所能及的事,拒絕培養“啃老族”。
猶太父母看來,優越的家庭條件并不一定是好事,再富也不能富孩子。中國富人的家庭把孩子送到生活條件好、環境氛圍好的貴族學校。而猶太家長會送孩子們去一些特別的貴族學校吃苦,沒有條件創造條件也要上,他們創造的是一些艱苦的環境,用來磨煉孩子的意志和智商。如果孩子從小就受到太多的溺愛,就會容易不動腦筋,從吃穿用到上什么學校、報考什么專業、選擇什么工作都有家長格外關照。遇到不順心的事、受一點挫折時,他們就眼淚汪汪,滿臉委屈,表現出“草莓族”外表鮮美,卻禁不起擠壓的特征。家長要學會放手、學會撤退一步讓孩子自己的事自己解決。人要學會走路,也要學會摔跤,而且只有經過摔跤,他才能學會走路。
我爸偶爾會對我說,“富不過三代”,你們覺得這句話是對是錯?我們一富,就想富孩子,就想讓他“躺贏”,重活累活不讓做、所有的一切都被父母包辦了,畢業了也是傳達不要你吃一點苦的理念,而不是去激發你的潛能,去鼓勵你要像男子漢一樣的去努力奮斗,去追求心中的夢想,這樣的理念和教育方式注定富不過三代。而在以色列,很多家族的財富都是世代傳承的,其實傳承的并不僅僅是金錢,更是一種生存的技能和素質,一種對自我人生負責、對社會負責的精髓。所以,富可以富三代,關鍵看怎么愛。教育孩子是一門學問,是一種藝術,人人需要學習。如果父母不學習,沒有正確的觀念,可憐的結果也必然會帶來可怕的、可恨的后果。
“特別狠心特別愛”是以讓孩子長大后生活得更好為出發點,點燃孩子生命深處的技能和素質,它是藏起一半愛,不是丟失一半愛,它是愛得更理性、更科學、更藝術,而不是愛得越來越沉重、越來越迷茫。有時候父母會提到,十歲出頭的那些出門在外做生意沒有陪伴在我身邊的歲月,表達了一絲愧疚和歉意。但是我想說的是,脫離了父母的保護傘,學會自己煮年糕做早飯、洗衣服等生存能力的培養,正是因為有了這段時光的磨礪,才讓我成為了一個更好的我。溺愛是種毀滅性的育兒方式,相信這一點天下父母都有共識。然而很多深陷在溺愛誤區中的父母,絲毫也沒有意識到自己就是其中一員干將,自己正在送給孩子最可怕的禮物。
有償生活機制的建立很有必要。在中國,孩子財商教育相對欠缺。猶太家長把培養孩子的財商作為一種生存能力隨時隨地加以培養。洛克菲勒共有五個兒女,家庭財力遠非普通人家可比,但他對兒女的日常零用錢卻十分“吝嗇”,規定兒女們的零用錢按照年齡發放:七八歲時每周3角,十一二歲時每周1元,十二歲以上者每周2元,每周發放一次。他還給每個孩子發一個小賬本,要他們記錄每筆支出的用途,領錢時交給他審查。錢賬清楚、用途正當的,下周還可遞增5分,反之則遞減。同時,孩子們能做家務事還可得到報酬,補貼各自的零用。例如,捉到100只蒼蠅能得1角,逮住1只耗子得5分,洗菜、拔草等也能得到若干獎勵。這種有償生活機制會鍛煉孩子的生存能力。財商從娃娃抓起才是最好的教育方式,因為財商不僅是財富能力教育,更是一種品格教育和責任教育。猶太家長讓孩子從小就擁有屬于自己的私房錢,和中國父母不同,他們并不主張孩子們把賬面上所有錢都儲蓄起來,反而是鼓勵他們合理的消費掉,如:購買喜愛的零食、玩具或衣服。在消費之后,家長會跟孩子交流一下購物的感受,如是否合算、滿意,然后再幫助他們分析一下這次的消費是否合理、必要,從中可以獲取什么經驗、汲取什么教訓等。他們認為,與其讓孩子每次沒有經濟地位地向家長苦苦“乞討”,還不如定期給孩子一筆零用錢并作出某些消費限制方面的規定。財商能力培養越早的人,日后的年收入相對越高。因為財商能力起步早,事業意識萌生早,投資概念醒悟早,日后正式加入就業大軍越容易先聲奪人。
好的家庭教育總是提倡“延遲滿足”和“適當滿足”,“超前滿足”是愚蠢的行為,“超量滿足”則是對孩子施加軟暴力。很多中國孩子為什么不理解家長呢?因為中國家長沒有給孩子這樣的機會。我國生活水平的提高,為父母滿足、遷就孩子提供了保障和支撐。在這種環境中培養出來的孩子雖然擁有高智力、高自尊、高自信等優點,但也有很多弱點。當代父母是最堅持“兒童本位”的父母,是最理解孩子意愿的父母,完全按照孩子的意愿去愛孩子。表現方式就是:你喜歡什么,給你什么;愛吃什么,給你吃什么;愛穿什么,給你穿什么。要錢給錢,要物給物。給的越多,表明我愛得越深。這就造成了孩子沒有機會切身體會父母勞作的艱辛,沒有機會感受父母提供的幸福來之不易,沒有機會滋養出對父母和社會的感恩,缺乏責任感和義務感。
俞敏洪談其他的孩子,也提到“延遲滿足”教育的必要性:“我在給孩子買東西前,會分析他要的東西是否合理,如果不合理就堅決不買,如果合理也不能輕而易舉的給他買,我必須讓孩子完成一項任務再給他買。我女兒班上的孩子,每人都有一臺筆記本電腦,再不給她買也不對。我就告訴她,爸爸一定會給你買,但是你要知道,這個世界上沒有白白得來的東西,你現在已經是個大孩子了,需要付出勞動獲得想要的東西。如果你能背誦下來三十篇新東方的英文勵志文章,就給你買。結果不到兩個星期,她就背得滾瓜爛熟了,她如愿得到了筆記本電腦。這樣的教育方式不僅讓孩子學會了付出才能得到的道理,又把孩子欲得到的事物化作做一件事的動力了。”對于“延遲滿足”,在我身上也有一件事。幾年前,我已經在醫院工作,因為醫院離家不是太遠,電瓶車15分鐘車程。我每天騎電瓶車上下班,那時候不是沒有經濟實力購買汽車,而是出于兩方面考慮,一方面,汽車是消耗品,除了購買汽車需要一筆費用之外,每年需要油錢、車險錢、保養等各項開支,延遲購車的話,不僅省下了這筆錢還可以通過投資理財增加收入,一進一出差別就很大。另一方面,我知道這個社會有成千上萬的人每天騎自行車、騎電瓶車上下班。哪怕冬天真的很冷,到了單位臉上、眼鏡上都是薄薄的冰,別人能吃得了這些苦,我難道就不行嗎?我希望用這些點滴來更好的磨礪自己,來深切的感受這個更真實的社會,勉勵自己,生活不易,你要更加努力,同時不可以亂花錢。同時我也知道一旦我買了車,我很難回到曾經騎小毛驢的生活狀態,因為習慣了舒適的生活,要想回到原先艱苦的生活是很困難的,所以我選擇了“延遲滿足”,后來有一個冬天,我發覺膝蓋有點疼,可能是被風吹的,我才下定決心買了輛車。
猶太人認為人的欲望也是無限的,但能滿足的只有很少,許多欲望是永遠無法滿足的。因此,他們要孩子從小懂得:每個人的享樂范圍是有限的,花出一塊錢,就要發揮百分之百的一塊錢的.功效。即使錢再多,也不買不必要的東西、不合適自己的東西。能做到這一點,非常的不容易,首先你要有這意識和決心,其次,你按照這個原則來做,還有可能受到周圍人的不理解,有人會覺得你摳門,有人會覺得你小氣,但只有你自己知道,你是遵循堅定內心的信念以及對待金錢的原則來處事的!要想滿足更加奢侈的愿望,獲得更為優越的生活條件,必須依靠自己的努力,不能借由他人的手。沙拉的女兒說,我要感謝我的媽媽,她用“延后享受”的觀念來愛我們,讓我們把不該花的錢儲蓄起來,到了想投資的那天,賬戶一打開就有資本。
越愛孩子越要后退一步。100分家孩子那個不如80分家長,家長退居二線,讓“興趣”和“愿景”催促孩子學習,觀察、參謀、提醒——做軍師父母,不培養平庸孩子。中國家長在刺激孩子努力學習的時候,常常給他描繪一個美好的遠景,由家長為孩子設定的遠景可能對他的激勵作用比較小。然而沙拉的小兒子輝輝的遠景是在家長的激勵下,由他自己設置的,因為輝輝想要過這樣的生活,所以他的這個遠景不是別人的遠景,不是虛無縹緲的,是非常具體的遠景,在家長的激勵下,他的這種遠景更容易喚起他的奮起。家長不后退,處處為孩子做決定的話,就會出現這種情況,比如父母覺得醫生收入高,所以讓孩子報醫學院吧,孩子如果沒有興趣,只是為了收入而做醫生,遲早會后悔的。醫生行業極其辛苦,沒有治病救人的理想,只是受金錢力量的驅使,他將來也不會成為一名好醫生。所以,你得讓他考慮清楚自己的興趣后再作出選擇。對于煙癮重或者酒癮重的人,外人再怎么叫他戒煙戒酒,他都很難改變的。唯獨的方法是喚起他的內心,比如醫院的體檢,他對自身健康引起高度重視,內心暗暗下定決心要改變,這樣才能真正的做到戒煙戒酒。愛因斯坦說:“教育的目的是把每個人都訓練成一個有自己獨立思考的人”。父母更多的應該是引導孩子的成長,而不是指揮孩子該如何成長。21世紀,孩子將面臨競爭更加激烈的未來與不可預知的局勢,擁有獨立生存能力、獨立思考能力、社會競爭力以及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的孩子,才能更好的適應未來的生活。
看完本書,也滿滿的記錄下了249段觸動我內心深處的文字,真的寫的太好了。感恩格局趙老師推薦此書!感恩此書為我新增了家庭教育的理念,為以后能更好的教育孩子成為可能!
你很特別讀后感你很特別讀后感篇五
讀完了猶太媽媽的這本教子秘笈,不由得對這位勇敢的媽媽,睿智的媽媽油然起敬,一個年輕的媽媽,離了婚,帶著三個孩子,從上海不遠萬里回到自己父親的祖國,以色列。大孩子十四歲,二兒子,還有一個小女兒,多不容易。最開始撿衣服穿,條件之艱苦可想而知。慢慢的,通過買春卷,開飯店,培養出了三個孩子,并且都很優秀。“三個鑰匙”——堅強,自信,寬容。和三個方法都還是值得借鑒的。文中的許多觀點雖有偏頗,但在教育孩子這三個方法上面還是可以借鑒的。
第1個就是有償教育機制。讓孩子明白這個錢來得不容易。要通過自己的勞動去賺取。而不是爸爸媽媽,就是小孩的提款機。第2一個呢,就是延遲滿足。第三就是后退一步,讓孩子自己做。
通過這種跨國的這個教育培養,讓我們打開了另一個視野,看到了猶太人,是怎么樣培養自己的孩子的?尤其是生存教育放在了首位。猶太民族,這個優秀的民族,自然有他優秀的地方。猶太也是建國也不容易。所以對待孩子的培養,有其獨到的地方。這是我們可以值得學習的。
這個猶太媽媽。本身自己沒有上個多少學,好像初中畢業,但是讓人佩服的地方呢,就是她自己不斷的學習,終身學習。其實在培養孩子的時候,按照他這對我們中國文化博大精深的理解,尤其在培養孩子方向,肯定還是理解的不透的。所以說他在看到中國培養孩子的時候的,盡可能多的都可能看到了很多不足的地方。猶太民族的優秀,有許多優秀的文化。我想她回到去的話,從語言開始學習,對其優秀的文化學習可能也不會是很深。但是就是簡單粗暴的三板斧,就完成了對小孩的這個培養。最主要的是,把這個生存教育放在了首位,然后,有償教育機制,這個運用起來。正所謂文章中所提到的好分數,可以考好學校,好學校,可以有一個好工作,但是好工作,不一定能夠取得成功。讓我們可以從另外一個側面去思考。培養孩子,最主要的是要注重什么東西?除了愛好和興趣的培養,最主要的還是要培養孩子,這個生存的能力,財商的培養,逆商的鍛煉!
還是我銘家的教育來講的話,財商的教育確實是欠缺的。尤其是像我們這一代。隨著這個中國的這個改革開放,成長起來的這一代。也是只有通過自己不斷的學習,才能夠得到提高。這本書來就恰恰告訴了我們這個,對孩子的這個培養,財商的培養是非常重要的。而以前我們那一代的父母也好,學校也好沒有這樣的條件。現在這個時候的話,有這樣的條件的話,應該是要逐步加強和著重對孩子這方面的培養。從而培養他這個以后在面對社會的這個生存能力。
我們經常也教育孩子。做事先做人是吧?只要人做好了,那么事情也就做好了。我的小孩在學校,一直將感恩教育作為一個主題,從小學都開始,每周都有感恩作業,教育小小孩向善向上。當然了,我銘家,由于人口多,那么累,在這個中考也好,高考也好,很多時候的這個應試教育確實有很多弊端。很多家長都認為小孩子的家務都不用做了,那么只要把學習搞好,那就行了。所以呢,就造成有很多高分低能。光是學習好,那么,這個是不行的。也有很多這個,很多這方面的例子,但是畢竟是少數。比如說前幾年有一個中科院的這個研究生呢,生活沒辦法治理,然后退學了。就是因為在上學的時候媽媽一直陪在身邊,洗衣服做飯。現在也有這樣的例子,我的一個同事的小孩,考了這個上海財經大學,可能是小學好,初中好,甚至高中也好,一直都非常順利,那么成績都名列前茅而現在呢,就是說,在學校,是不是競爭對手多了?學校優秀的這個孩子多了,那么呢,自己在這方面就有一些心理的問題,一直需要爸爸陪伴 。就說是小孩在面對這個困難,面對逆境的時候,沒辦法面對的時候。
我們父母的教育誤區出現得也最多。“啃老族”、“草莓族”、“孩奴”成了社會問題,“中國媽媽”作為一種標簽上了美國詞典,暗喻為對子女包辦一切、關懷強迫、過分熱心的媽媽形象。——社會上也確實存在這些現象,但畢竟少數,我們需要引以為戒。
文中寫到:“中國的孩子有很多值得學習的優點,比如聰明好學、理解能力強、基礎知識扎實、孝順父母。但是,這些孩子共同的缺點是缺乏謀生處事的技能,缺乏判斷是非的能力,責任心不強,不會與人合作,心理承受能力弱”可能以偏代全了。
猶太家長對兒女的愛,以終生受益為目標,他們不做短線,他們做長期投資。“有償生活機制不培養啃老族”,“挖掘每個孩子的富翁潛質”,“財商能力從娃娃抓起”,“延遲滿足讓孩子理解家長”,“參觀爸爸媽媽的一天”,“100分家長不如80分家長”,“家長退居二線,讓‘興趣’和‘愿景’催促孩子學習”,“觀察、參謀、提醒——做軍師父母,不培養平庸孩子”這些都是值得學習和借鑒的。
當我發現自己的教育理念有可能成為孩子成長的羈絆時,我下定決心做一個學習型媽媽,在家里實施教育改革,走出低效能的教育誤區,點燃孩子們生命深處的技能和素質。
21世紀,孩子將面臨競更加激烈的未來與不可預知的局勢,虛擬子宮的愛子方式,是毀滅性的育兒方式,相信這一點天下父母都有共識。然而,令人憂心的是,很多深陷在愛的誤區中的中國父母,絲毫也沒有意識到自己就是其中一員干將,自己正在送給孩子最可怕的禮物。
如果說有一個崗位可以不用憑證上崗,那就是做母親。但這個崗位的學問太深,進門容易,畢業難。就像高爾基說過的一句話:生孩子是母雞都懂的事,養孩子就是另外一回事了。
在這本書里,一直強調,父母愛孩子,要愛得有意義、有價值,有作為。孩子長大后能否生活得更好,與父母的努力休戚相關。作為一個母親,生活在中國急速變化的時代,感受了中國和猶太文化跨國教育的差異,我經歷了很多艱辛和反思。
——“把生存教育列在教育的首位”。“有償生活機制”是猶太生存教育的一個精華,它不僅使猶太子孫精明富有,而且還使得他們無論漂泊于世界的任何一個角落,都能如魚得水地展開他們的事業。在猶太家長看來,包括音樂、舞蹈、美術、網球等素質教育,都是孩子必需的成長養分,但是,這些教育并不能提供給孩子一個生活經驗訓練場。
以色列的《家庭教育》,曾做過一個調查報道:愛干家務的孩子與不愛干家務的孩子相比,長大后的失業率為1∶15,前者比后者的平均收入要高出20%左右。從小懂得勞動倫理學的孩子,在對生活不斷體驗的基礎上,找到自己一生的方向,日后更容易事業有成。在有償生活機制的運行下,孩子們比我想象的更能干,更有時間意識、成本意識、自我管理意識、責任意識。
在以色列廣為流傳著一句教子名言:教育的目的是把每個人都訓練成一個有自己獨立思想的人。
“特別狠心特別愛”是以讓孩子長大后生活得更好為出發點,點燃孩子生命深處的技能和素質,它是藏起一半愛,不是丟失一半愛,它是愛得更科學、更藝術、更綠色,而不是愛得越來越偏執、困惑、沉重、迷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