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在一些事情上受到啟發后,應該馬上記錄下來,寫一篇心得體會,這樣我們可以養成良好的總結方法。大家想知道怎么樣才能寫得一篇好的心得體會嗎?以下我給大家整理了一些優質的心得體會范文,希望對大家能夠有所幫助。
李保國的心得體會篇一
30多年來,李保國先后承擔了57項國家和省級科研課題,大批學生被他“趕”到田間地頭,把所學知識與生產實踐結合。
在這種手把手、肩并肩的實踐教育中,許多學生在校期間就取得了驕人的科研成績。
學生湯軼偉,在讀研究生階段進行了核桃樹枝條傷流規律研究。以前核桃樹都是冬季修剪,但這樣刀口容易流失養分。在李保國的指導下,湯軼偉經過上千次實驗,顛覆了冬季修剪的傳統做法,將剪枝時間確定在春季發芽前的xx年多的實踐,取得了當年治理、當年坡面穩定的效果。目前,史薪鈺的研究成果已在全省推廣。
“保國是跟隨河北農大‘太行山道路’成長起來的一代人,深深懂得實踐對科研和教學的`重要性。”李保國的大學同學、河北農大校長王志剛說。
為了讓李保國拿出更多的科研成果服務太行山區,河北農大為他的課題組建設了3個專用實驗室,并配備了全新的科研設備,學院的綜合實驗室也優先保證他的研究生使用。
只有深入生產一線,教學才會有的放矢。
李保國及時把自己的科研成果和實踐經驗充實到教學內容中,把生產一線的信息作為信號,更新教材,更新講授內容。他主講的課程生動、形象,指導性強,倍受學生推崇。
“他一直都上著本科生的課,我說你實在忙不過來就象征性地上幾次課,剩下的給年輕老師分分。他堅決不同意,說要從本科階段開始引導,使學生熱愛農林專業。”河北農大林學院黨委書記盧振啟說。
李保國帶的碩士研究生,七成以上考上了博士,而且全部拿到了國家獎學金。
在學生眼里,李老師的“嚴”是出了名的。
李保國的碩士生和博士生一入學,就會收到一張學習任務清單:第一學期完成課程學習和開題報告;第二學期開始在實踐基地實習一年,完成實驗并寫出研究報告……每一項都有詳細的要求和明確的時間表。xx年他的一個碩士生因為前期準備不認真,被要求寒假留在學校寫畢業論文,直到大年三十寫完才回家。
學生李迎超記得,實習期間,李保國帶他們學習核桃嫁接,有一次李保國問李迎超“你今天嫁接了多少棵?”李迎超回答說嫁接了100棵。李保國搖搖頭說“農民們每天都能嫁接500棵!”在李保國的督促下,后來李迎超每天嫁接核桃樹能達到1000棵。
在學生眼里,李老師的“慈”也是出了名的。
學生顧玉紅忘不了,xx年,為了方便她寫畢業論文,李保國專門把自己的筆記本電腦借給她用。那時候筆記本電腦還不普及,李保國的兒子李東奇當時還小,自己想玩電腦,對此還挺有意見,覺得爸爸太偏心了。
斯人雖逝,李保國卻用自己的一生留下了一本最有價值的教科書,詮釋了知識分子應有的責任、擔當和追求,激勵更多的青年學子學好本領、扎根基層、服務人民。
太行山作證--他甘當“拼命三郎”,生命不息、奮斗不止
年前的一次采訪中,李保國曾說,他有三個家,一個是永久的,在河北農大家屬院;一個是臨時的,在幾個主要幫扶基地;一個是流動的,在他那輛越野車上。
三個家,三重情,三份愛。
李保國的心得體會篇二
1981年,李保國從河北農業大學畢業后留校任教。上班僅十幾天的他就響應學校號召,離開校園一頭扎進太行山,搞起山區開發研究,承擔起山區開發與經濟林栽培技術推廣工作。從此,李保國便與大山結下不解之緣。
初到邢臺縣前南峪村,鄉親們見到李保國不由驚訝起來:“這個人真土,咋看咋不像個大學教師哩!”“以前來咱們村里講授技術的,可都是頭發梳得溜光,皮鞋擦得锃亮,穿西裝,打領帶,這個人咋這么土哩?”在村民們的一片疑惑聲中,李保國走進他們中間,開始了長達30多年的治山富山之路。
李保國深知,農民兄弟與他這樣的大學老師之間必然存在某些隔閡。只有首先消除這些隔閡,真正走進他們心里,才能更好開展工作。他認為自己長得又黑又土氣,反倒容易跟鄉親們拉近距離。
但光靠形象取得老百姓的信任還不夠。還要靠真本事,那就是教會農民靠科技手段管理好自家的果樹和林木,使他們在短時間內增收、致富,這才是令老百姓真正信服的“砝碼”。老百姓服氣,才會全力支持自己,太行山區全面脫貧的宏偉計劃才會逐步實現。
前南峪村一帶多是光禿的石頭山,就連野生灌木也因缺少水土滋養,生長得低矮瘦小。這里的山體現了太行山的普遍特點:土層薄、不涵水,土壤瘠薄、有機質少,再加上干旱少雨,基本上“年年種樹不見樹,年年造林不見林”。
為了摸清當地山區的“脾氣秉性”,解決種樹難題,李保國起早貪黑,白天跑遍山上的溝溝坎坎,晚上點著油燈徹夜研讀,分析數據,尋求解之道。 “山當餐桌地當炕,躺在地上吃干糧”一度成了他的生活常態。有時,他還把鄉親邀到自己的臨時住所里,促膝長談,虛心請教。制約山區經濟果林業發展的瓶頸逐漸露出水面,讓樹木存活的唯一途徑就是加厚土層??赏劣謴暮味鴣?如何保證加厚的土層不被雨水沖蝕?隨之而來的一個個難題又擺在面前。他絞盡腦汁,苦思冥想。在白天的翻山越嶺中,在夜晚的油燈下,他的思索沒有停止過。
時間不長,李保國根據當地實際,聯想外地治山經驗和教訓,大膽提出了“聚集土壤,聚集徑流”的治山方略。就是自山腳底部沿坡而上每隔四五米跨度左右各開挖一條溝,一下雨,山上的水就會順坡而下流到溝里;再把山體表層的土統一收集到溝里面,這樣就達到了有土、有水的目的。
通過“雙聚”措施,前南峪村的山土厚了、水多了,樹木栽植成活率從原來的10%一躍達到90%。經過十幾年的開發治理,前南峪村的溝溝壑壑呈現 “洋槐頭、果樹腰”,變成了“太行山最綠的地方”。1996年,50年一遇的大暴雨重創了邢臺西部山區,前南峪村卻絲毫未受影響,一草一木皆無恙。如今的前南峪村,林木覆蓋率高達90.7%,獲“全球生態環境建設500佳”提名獎,當地百姓人均年收入達1.06萬元。
邢臺市臨城縣鳳凰嶺地處干旱的太行山丘陵地區,鵝卵石密布,干旱缺水,開發難度大。這里從上世紀50年代就開始種樹,種了死,死了種,再種再死。
李保國通過采樣分析發現,滿山崗的亂石灘下都是強堿性的礓石層。亂石灘本來就不存水,礓石層又對植物根部破壞嚴重,樹根本活不成。
在李保國的指導下,河北綠嶺果業有限公司帶頭在鳳凰嶺干旱丘陵崗地開辟了治理戰場。他們“挖走鵝卵石、打破礓石層、開溝建立保水層、聚水節水保水”,通過一系列治理,成功種植了薄皮核桃,使歷史上的荒崗披上了綠裝。很快,這些技術成果被廣大荒崗丘陵區的農民復制推廣,僅邢臺市薄皮核桃種植就發展到60萬畝,年產值超過20億元。
李保國的心得體會篇三
河北農業大學教授李保國35年如一日,扎根太行山,打造了“富崗”“綠嶺”等知名農產品品牌,帶動10萬多農民群眾脫貧致富,被譽為“太行新愚公”。他的先進事跡經中央和省內媒體報道后,在社會上引起強烈反響。
李保國去世后,社會各界以各種方式表達深切哀悼。省委書記、省人大會主任趙克志作出批示:李保國同志不幸逝世,感到十分悲痛,表示深痛哀悼,并向其親人表示親切慰問。李保國同志是時代楷模,對黨忠誠,心系人民,艱苦奮斗,無私奉獻,30多年扎根太行山,研究推廣農業科技事業,為貧困地區發展和農民脫貧致富作出了卓越貢獻。他的去世,是黨和人民事業的損失。要在全省做好李保國同志先進事跡的總結和宣傳工作,在“兩學一做”學習教育中,大力開展向李保國同志學習的活動。
省委副書記、省長張慶偉也作出批示:李保國教授的去世,是河北科教戰線、農林事業的重大損失,倍感悲痛,深切哀悼,并向家屬表示慰問。李保國同志多年扎根山區,研發林果品種,推廣科學技術,幫助農民脫貧致富,把才學抱負根植于燕趙大地,把畢生心血揮灑在太行山上。他以實際行動踐行了胸懷群眾、一心為民的宗旨觀念,彰顯了矢志不渝、艱苦奮斗的崇高品格。全省科技、教育、農林戰線,要學習李保國同志的先進事跡,傳承他的優良作風,弘揚他的奉獻精神,在建設經濟強省、美麗河北的新征程上,努力作出新的更大貢獻。
今天,我們追憶李保國辛勤耕耘、無私奉獻的一生,激勵全省廣大黨員干部在當前開展的“兩學一做”學習教育中,把李保國先進事跡作為生動教材,學習他的忠誠品格、為民情懷、創新意識、務實作風和奉獻精神,為建設經濟強省、美麗河北作出新的更大的貢獻。
20xx年4月13日,在臨城縣河北綠嶺果業有限公司科技園,李保國教授為群眾現場演示薄皮核桃高接換優技術。
崗底村漫山的蘋果花開了。
葫蘆峪成片的核桃林綠了。
而他,卻走了。
20xx年4月10日凌晨,河北農業大學教授李保國因心臟病突發,不幸去世,年僅58歲。
在我省臨城、內丘、平山、阜平、唐縣等地,農民自發在村里設置靈堂為他守靈。
在網絡上,上百萬人懷念祭奠他,29萬多網友在手機微信中為他點亮燭光。
他的骨灰,被太行山區不同地方的老鄉們帶走,撒在他生前為之奮斗、牽掛的土地上。
老鄉們說,秋天到來的時候,碩果結滿枝頭,他會含笑看到。
為什么,他讓無數農民如此信賴、如此尊崇?
為什么,他讓老師學生這么不舍、這么愛戴?
為什么,他讓社會各界深受感動、為其點贊?
巍巍太行,為他作出回答!
太行山作證——他一心讓這里的父老鄉親都富起來
內丘縣崗底村的村民再也等不到他們的李老師了!
平山縣李家莊村的村民再也等不到他們的李老師了!
青龍滿族自治縣干溝村的村民再也等不到他們的李老師了!
——原定4月14日李保國到干溝村指導“國光森林文化觀光園”建設,這是他生前幫扶的最后一個項目?!?月8日晚上,我還就蘋果樹苗的事向李老師電話咨詢……”省委宣傳部駐村干部、干溝村黨支部第一書記趙鴻頗哽咽著說。
采訪中,一個細節讓我們眼含淚水。
在李保國離去后的兩天里,他的手機還不時地傳出淳厚的鄉音:“李老師啥時來俺們村作指導啊?”那些深山里不知噩耗的農民兄弟,還在期盼著他的幫助。
山區百姓盼李保國,是因為在他們眼里,李保國沒架子,是個“農民教授”。
——他穿不講究、吃不挑剔,像農民。
臉龐黝黑、笑容憨厚,一身塵土、兩腳泥巴,扎在人堆里,李保國和農民沒啥兩樣。
——他說話直白、通俗易懂,像農民。
“給農民講課,不能把給碩士生、博士生上課那一套搬來,得把你的技術變成農民能理解的、能記住的、能做到的東西。”李保國常說。
山區百姓盼李保國,更是因為在他們眼里,李保國是個“科技財神”。
邢臺縣前南峪村的板栗,曾因管理滯后,產量很低。
對照、改進、嫁接、示范……李保國用三年時間研究出板栗“雙枝更新修剪法”。采用新修剪技術的第二年,前南峪村的板栗產值翻了兩番。
崗底村的蘋果,曾是小黑蛋子,一咬一層皮。
套袋、去袋、轉果、施肥……李保國獨創了128道蘋果標準化生產管理工序。村民按工序生產的蘋果,果型、著色、個頭像一個模子脫出來的。上了市場,自然賣出了好價錢。
“農民講究眼見為實。要讓農民接受新技術,必須先做給他們看,再帶著他們干?!崩畋f。
20xx年,他對蘋果修剪技術進行更新。用不用新技術,農民猶豫不決。
“今年先試一根條子行不行?”在崗底村村民安小三家的一棵蘋果樹上,李保國做起試驗。一根兩米多長的枝條拉下來,第二年結了76個大蘋果,沒一個小于半斤的?,F場觀摩后,農民對新技術心服口服。
“要讓農民把技術落實到位,必須對農民死盯、盯死。”李保國說。
那一年,疏果的時節到了。李保國在崗底村搞培訓,要求一條枝上每隔25厘米留一個蘋果。村民楊海堂卻打了一個小折扣,每10厘米留一個,為的是一條枝上能多留三到五個果。沒料到第二年,蘋果樹開花少了,結果少了,收入自然也少了。
“俺心里明白,這是疏果不到位造成樹負擔過大的緣故。不相信科學真是瞎忙?!贝蚰且院螅瑮詈L美蠞h嚴格按要求管理蘋果樹,再也不敢自作主張。
長年累月,李保國和農民摸爬滾打在一起,手把手地教他們操作。
推行蘋果套袋技術時,許多村民掌握不好技術要領。李保國要拽住他們的胳膊找角度,捏著他們的手腕找力度,常常是一個多小時才能教會一個人,他從來沒有嫌麻煩。
“李老師不僅是我們的‘科技財神’,他還為我們培養了一批‘永久牌’的土專家?!睏铍p牛告訴我們,因為有了李保國手把手的“傳幫帶”,目前,崗底已有191名果農獲得農業部、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頒發的初、中級果樹工證書。他們不僅自己能致富,還活躍在山區傳授技術。
“去年一年,一面管理自家的果園,一面出去指導別人管理果樹,加起來一共掙了9萬多塊錢?!贝迕裢跞簳f。
多年來,李保國舉辦不同層次的培訓班800余次,培訓人員9萬余人次,許多果農成了“技術把式”。
多年來,經他直接幫扶的村莊已達到四十多個,間接帶動發展起來的村有百余個。
“井陘核桃”“曲陽核桃”“欒城楊核桃”“平山西北焦核桃”“平山蘋果”……年前一次采訪中,我們發現,在李保國的手機通訊錄里,有很多奇怪的名字。
20xx年4月19日,蘋果樹正開花,下了場大雪,當年很多地方的蘋果絕收,但凡是經他電話指導過的農戶,減產都不大。
李保國的手機中有將近900個電話號碼,其中農民的有三四百個。無論何時何地,熟悉的還是不熟悉的農民打來電話,他都會耐心地接聽解答。
邢臺縣前南峪村的板栗,曾因管理滯后,產量很低。
對照、改進、嫁接、示范李保國用三年時間研究出板栗雙枝更新修剪法。采用新修剪技術的第二年,前南峪村的板栗產值翻了兩番。
崗底村的蘋果,曾是小黑蛋子,一咬一層皮。
套袋、去袋、轉果、施肥李保國獨創了128道蘋果標準化生產管理工序。村民按工序生產的蘋果,果型、著色、個頭像一個模子脫出來的。上了市場,自然賣出了好價錢。
農民講究眼見為實。要讓農民接受新技術,必須先做給他們看,再帶著他們干。李保國說。
20xx年,他對蘋果修剪技術進行更新。用不用新技術,農民猶豫不決。
今年先試一根條子行不行?在崗底村村民安小三家的一棵蘋果樹上,李保國做起試驗。一根兩米多長的枝條拉下來,第二年結了76個大蘋果,沒一個小于半斤的?,F場觀摩后,農民對新技術心服口服。
要讓農民把技術落實到位,必須對農民死盯、盯死。李保國說。
那一年,疏果的時節到了。李保國在崗底村搞培訓,要求一條枝上每隔25厘米留一個蘋果。村民楊海堂卻打了一個小折扣,每10厘米留一個,為的是一條枝上能多留三到五個果。沒料到第二年,蘋果樹開花少了,結果少了,收入自然也少了。
俺心里明白,這是疏果不到位造成樹負擔過大的緣故。不相信科學真是瞎忙。打那以后,楊海堂老漢嚴格按要求管理蘋果樹,再也不敢自作主張。
長年累月,李保國和農民摸爬滾打在一起,手把手地教他們操作。
推行蘋果套袋技術時,許多村民掌握不好技術要領。李保國要拽住他們的胳膊找角度,捏著他們的手腕找力度,常常是一個多小時才能教會一個人,他從來沒有嫌麻煩。
李老師不僅是我們的‘科技財神’,他還為我們培養了一批‘永久牌’的土專家。楊雙牛告訴我們,因為有了李保國手把手的傳幫帶,目前,崗底已有191名果農獲得農業部、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頒發的初、中級果樹工證書。他們不僅自己能致富,還活躍在山區傳授技術。
去年一年,一面管理自家的果園,一面出去指導別人管理果樹,加起來一共掙了9萬多塊錢。村民王群書說。
多年來,李保國舉辦不同層次的培訓班800余次,培訓人員9萬余人次,許多果農成了技術把式。
多年來,經他直接幫扶的村莊已達到四十多個,間接帶動發展起來的村有百余個。
井陘核桃曲陽核桃欒城楊核桃平山西北焦核桃平山蘋果年前一次采訪中,我們發現,在李保國的手機通訊錄里,有很多奇怪的名字。
對此,李保國解釋說:這些都是不同地方的農民打電話來咨詢事情,又沒說清楚他們的姓名,我就這么先存起來,方便隨時指導。
20xx年4月19日,蘋果樹正開花,下了場大雪,當年很多地方的蘋果絕收,但凡是經他電話指導過的農戶,減產都不大。
李保國的手機中有將近900個電話號碼,其中農民的有三四百個。無論何時何地,熟悉的還是不熟悉的農民打來電話,他都會耐心地接聽解答。
回憶往事,河北農大教授陸秀君唏噓不已。4月8日,李老師和我同車去石家莊,途中接到一位素不相識的農民電話,慕名請他推薦樹苗。李老師詢問了具體情況后,馬上把一位可靠的銷售商的聯系方式告訴了他,還囑咐了若干注意事項。
回憶往事,楊雙牛涕淚交加。200多戶的崗底,180戶村民種了大小350多個果園,面積3500畝。哪個果園是誰家的,果樹管得怎么樣,他都了如指掌。
我是農民的兒子,見不得窮。還有許多山區農民在過苦日子,我必須把自己的知識和能力全部貢獻出來。太行山的父老鄉親富起來了,我的事業才算成功。從武邑縣一個農民家庭走出來的李保國,一直有著濃濃的三農情結。
他像一把火炬,點亮了貧困群眾希望,每年在山里務農200多天,創新推廣36項農業實用技術,幫助山區農民實現增收28.5億元,帶領10萬多群眾脫貧致富奔小康。
有人問我你們一年給李保國多少錢?他們覺得不給李老師錢,他不會這么在村里搞服務。實際上,他不僅不拿錢,有時還貼上了自己的課題經費。楊雙牛說。
在付出與回報傾斜的天平上,李保國有著自己的平衡砝碼。
去年冬天,他主持召開了首屆崗底果農專家論壇,11位農民登臺演講,他一一點評。結束后,他高興地對楊雙牛說,這些農民真可稱得上專家了。楊雙牛說,那還不是你成就了他們?李保國搖搖頭,老兄你說顛倒了,沒有他們我哪來的科研成果,不是我成就了他們,而是他們成就了我。
當我們發現,前南峪人把他的事跡刻成碑文,矗立在村口;當我們知道,崗底村改革開放30周年成果展示廳里,一共五個部分的展板,四個部分里有他的身影;當我們聽說,一次在山區路遇交通阻塞,村民二話不說,拆掉自家土坯壘成的院墻,為他辟出道路;當我們看到,他走后,許多百姓帶著自家的蘋果、雞蛋送他最后一程,李老師給我們指導,從沒收過我們一分錢,現在他走了,這是我們的一點心意我們的心,被一種熱辣辣的東西漲得滿滿的。
在李保國心中,農民給予的這些回報,猶如腳下的太行山般沉重。35年,鬢染霜花,百姓的笑臉和認可成了他最大的財富。
這位太行新愚公,用35年如一日的赤誠,寫下了一個共產黨員、一個知識分子,對太行山區人民那種綠葉對根的情意。
平山縣李家莊村的村民再也等不到他們的李老師了!
青龍滿族自治縣干溝村的村民再也等不到他們的李老師了!
--原定4月14日李保國到干溝村指導“國光森林文化觀光園”建設,這是他生前幫扶的最后一個項目?!?月8日晚上,我還就蘋果樹苗的事向李老師電話咨詢……”省委宣傳部駐村干部、干溝村黨支部第一書記趙鴻頗哽咽著說。
采訪中,一個細節讓我們眼含淚水。
在李保國離去后的兩天里,他的手機還不時地傳出淳厚的鄉音:“李老師啥時來俺們村作指導啊?”那些深山里不知噩耗的農民兄弟,還在期盼著他的幫助。
山區百姓盼李保國,是因為在他們眼里,李保國沒架子,是個“農民教授”。
--他穿不講究、吃不挑剔,像農民。
臉龐黝黑、笑容憨厚,一身塵土、兩腳泥巴,扎在人堆里,李保國和農民沒啥兩樣。
--他說話直白、通俗易懂,像農民。
“給農民講課,不能把給碩士生、博士生上課那一套搬來,得把你的技術變成農民能理解的、能記住的、能做到的東西?!崩畋Uf。
李保國的心得體會篇四
我們在一些事情上受到啟發后,馬上將其記錄下來,這樣我們可以養成良好的總結方法。一起來學習心得體會是如何寫的吧,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學習李保國心得體會,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李保國每年200多天在山里當農民,與農民群眾同吃同住同勞動,他總是風塵仆仆,他給山區播散下了綠意和生機,把群眾引上了致富路,卻給他自己留下了嚴重糖尿病和心臟病,積勞成疾,猝然長逝。和他的付出比起來,我們平時做的真是微不足道,和他的實踐比起來,我們就是“語言的巨人,行動的矮子”。我們也許做不了他那樣偉大的事業,但我們應該從力所能及的小事做起,做好每一項平凡的工作,竭盡全力辦好群眾期望的小事、急事,解決好困擾群眾的麻煩事,在你看來的小事,對群眾來說就可能是“繞不開的路,邁不過去的坎”。勿以善小而不為,日積小善,經年累月,養成主動為民服務的行動自覺,真正成為一個有益于人民的人。
李保國曾說“有人說我運氣好,干什么成什么。我覺得不是運氣,而是我這個人‘安、專、迷’?!笨炭嚆@研,就需要安下心來,專心致志,并癡迷其中。我們要成為各自工作領域的行家里手,就需要這種刻苦鉆研的精神,把心思放在工作上,發揚釘釘子精神,鍥而不舍,一錘一錘接著敲、一件一件干到底,特別是對工作中的.一些老大難問題,不要有畏難情緒,要積極開動腦筋想辦法,下大功夫鉆研,吃透情況、找準病根,拿出解決問題的實招,不斷地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工作才能常干常新,才能不斷提升能力和水平。
“不為錢來、不為利往,我是來幫農民脫貧致富的,不是來追名逐利的!”我們學習李保國,就要像他那樣保持一顆淡泊心,看淡名利得失,不把工作經歷當作“鍍金”,不熱衷于設計個人升遷“路線圖”;保持一顆奉獻心,自覺把自己融入組織、奉獻于黨的事業,敢于吃苦、不怕吃虧,對于他人的工作多些幫襯、多些鼓勵,甘為人梯、甘當綠葉,一切以事業為重;保持一顆進取心,見賢思齊、比學趕超,克服急功近利、急于求成的心態,靜下心來學習、撲下身子干事,不為雜念所左右,寧靜致遠,追尋屬于自己的詩和遠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