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得體會可以幫助我們更好地總結經驗,吸取教訓,避免重復犯錯。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心得體會范文,供大家參考和學習。
彭士祿感動中國的事跡心得體會(實用17篇)篇一
“尊敬的毛警官:我還是喜歡在看守所里那樣稱呼你為領導或者像暗地里那樣喊你老毛。.。.。”
“毛領導,您是個好人,是個好領導。.。.。.讓我沒有任何理由不尊重您,不感謝您!”
“這里有一位會發光的警官——毛卓云。”
這些話,摘錄自寧波市看守所艾滋病監區收押人員寫給管教毛卓云的信件,厚厚一打書信里寫滿了在押人員對毛卓云的感激之情。
一位普通的看守所管教怎么就成了收押人員眼中“會發光的警官”?“老毛”、“毛領導”、“毛校長”,毛卓云的這么多稱呼又是如何得來的?這還得從20__年10月說起。.。.。.
總有人要干的,要干就要把事情干好!
20__年10月,寧波市看守所特別搭建了三間艾滋病監室,開啟了艾滋病在押犯的收押工作。
“從來沒有收押過艾滋病人,大家都沒有經驗。”寧波市看守所副所長袁錦到現在還回憶得起12年前,接手這項工作時大家面臨的壓力,“看管艾滋病在押人員需要準備些什么呢?起碼要先挑選一個合適的管教吧!”
“給我六個月時間,管好了我繼續,否則另請高明。”毛卓云第一個跟所領導舉手,拍著胸脯立下了軍令狀,主動要求把活交給他。
該不是一時興起吧,老毛究竟考慮清楚沒有?當所有人都在心里暗自替老毛捏把汗的時候,沒有人知道老毛說這話的底氣究竟有多足。“沒有一個同志像他這樣把崗位業務鉆研得那么深那么細,自學了心理學,病理學。.。.。.”寧波市公安局監管支隊支隊長裘敏華知道,老毛已經準備好了。
毛卓云,1981年入伍,1997年從武警寧波支隊轉業后進入公安系統,20__年調入看守所從事管教工作。同事都愛叫他“老毛”,不光是因為他年紀比其他人大,還因為軍人出身的他,身上總帶著“老戰士”的韌性和堅定。
老毛常說:“作為一名管教,文憑不一定要很高,但要有一顆不斷學習的心,時刻保持學習的熱情。”這次老毛的學習熱情很高,他先是上網查閱了大量有關艾滋病的資料,又到市疾控中心向專家請教相關常識。把艾滋病在押人員收押過程中可能出現的生理和心理反應全部了解清楚后,老毛第一次打開了艾滋病監室的門。
“當第一次開監室門進去時,心里發憷。”透過厚厚的鋼化玻璃防護罩,老毛看到艾滋病在押人員無精打采地坐著,眼里寫滿對老毛的鄙夷。不管老毛怎么打招呼,里面的人就是一聲不吭,監室氣氛沉悶而壓抑。和其他在押人員相比,艾滋病患者的對抗情緒更重,管教面臨的最大的挑戰就是來自在押人員的人身攻擊,以及護理中面臨的因職業暴露而感染艾滋病的風險。
“他們用打濕的毛巾甩監室頂上的燈泡,用身體不停撞擊防彈鋼化玻璃門,我不敢進去,但又不得不去做工作,于是我想到寫信,我把信貼在玻璃上讓他們自己看,內容很簡單,幾句話,就是把自己要說的內容寫給里面的人看。”就這樣,老毛開始跟在押人員用書信交流。
“我告訴他們,你們有什么要求可以跟我講,但看守所的紀律規定我也告訴他們,要他們必須遵守。”老毛用心寫下一字一句,把噓寒問暖的話語貼在玻璃上,虔誠地等待著回應。慢慢地,在押艾滋病人開始給老毛“回信”了,一開始只有幾個字,后來是幾句話,再后來就是一整張紙。直到有人主動跟老毛袒露心事表達愿望,書信的交流才逐漸被對話取代。曾經鬧事不服管的在押病患紛紛認準老毛是自己無話不談的伙伴,曾有人感動地對老毛說:“毛警官,自從我得艾滋病以來,親朋好友都拿我當瘟神,而你卻敢這樣和我面對面交談!”
打破與艾滋病在押人員的交流阻礙,這只是老毛接手這項工作的一個開始,看管艾滋病患除了要用真心和耐心,還需要勇氣。20__年,暴力襲警的艾滋病患者王某到看守所時,拒不配合民警收押,大吵大鬧還不停吞食異物。老毛果斷放棄休假,鉆進監室里沒日沒夜陪伴他,真心的交談使王某的情緒逐漸平靜下來。但不久后,王某因得到最終判決情緒再次失控,開始瘋狂攻擊管教和獄醫。老毛二話沒說叫同事打開監室大門徑自走向近乎癲狂的王某,張開雙臂把他緊緊抱住。突如其來的擁抱,讓王某頓時愣住了,淚水奪眶而出。老毛用手輕拍他的背,尤如在安撫一個嬰兒,王某在老毛的臂膀里哭得像一個孩子。.。.。.
事后回想起來,老毛坦陳自己真是有些后怕,“要是被他突然咬一口呢?真的是害怕的!”每日與在押的艾滋病患打交道,猶如把自己長期暴露在高危的風險之中,老毛會定期去給自己自費做hiv檢測,做完后卻常常害怕去領檢測結果。“目前為止都沒有檢出病毒。”檢測結果總是令老毛一身輕松,可老毛的家人卻一點也輕松不起來。
最初的兩年,看管艾滋病在押人員的事,老毛跟家里人只字未提。一次偶然的機會,妻子翻看報紙時,一篇關于老毛的專訪突然映入眼簾,“新聞里寫的毛警官不就是他嗎?”妻子這才明白了老毛這兩年究竟在做些什么。“我罵他是傻子!”盡管老毛的妻子在寧波望春監獄工作,某種程度上講她更能理解丈夫作出的抉擇,可事情真落到自己家,她還是努力調整了很久的情緒,“我告訴他,兩點必須做到,一是回家前要做好清潔工作,二是一定要注意安全。”
如今,帶著一面鋼化玻璃墻的艾滋病監室空空如也,老毛把手頭接管的在押病患全都移到了普通監室。所里給他配備的防護服,老毛也一次都沒穿過,“我如果穿了這身衣服(防護服)跟在押人員溝通我自己都接受不了,我曾經戴過一到兩次口罩,也很別扭,無形之中跟他們產生很遠的距離,所以我就直接不穿防護服,也不戴口罩。內心產生距離,他要想跟我交流就不可能了。”老毛喜歡面對面地給在押人員傳遞艾滋病的最新治療消息,讓他們樹立生存的信心。他還愛把自修的法學知識講解給大家聽,讓大家了解量刑的依據。運用自己掌握的心理學知識,老毛研究出好多套排解壓抑情緒的方法,用心教大家合理地釋放壓力。“毛警官要是哪天晚一點過來,我們都會著急地互相問,‘今天毛領導怎么還不來看我們啊?’”每日兩次的談心機會,成了在押病患們一天中最大的期待。
簡單的事情重復做,你就是專家,重復的事情認真做,你就是贏家。
“我最開心的事,就是把他們安安全全地送到監獄,我這顆心就放下來了,擔子也卸下來了。尤其是(送監)回來的路上,在車子上還可以打個瞌睡,睡個安穩覺。”看守所里,在押人員來了一波又一波,不管對象怎么變,老毛都在不斷重復做著一項工作——談話教育,矛盾處理,保證安全。
他常說:“簡單的事情重復做,你就是專家,重復的事情認真做,你就是贏家。”在這十二年里,老毛管教了500多名艾滋病在押人員,積攢了5大本十幾萬字的工作日記,還總結出了“五心工作法”——近心法(積極主動、想方設法接近在押人員,走進在押人員的內心)、正心法(用法律、法規,監規、監紀規范在押人員的行為,用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教育、感化在押人員的思想,用管教自身的人格魅力感染、凈化在押人員的心靈,樹立和傳播正能量)、勞心法(用鍛煉身體的方法讓精力旺盛的在押人員釋放多余精力,用精神轉移的方法讓其達到心理平衡)、破心法(尋找如何與在押人員溝通交流的平臺)、寧心法(當你非常憤怒的時候,當你受到他人欺侮的時候,當你看到不公平的事情的時候,冷靜十秒鐘)。
“您的工作法恐怕不止‘五心’吧?”面對寧聚記者的提問,老毛笑了:“那是不止,因人而異的,給每個人做工作都不一樣。”老毛的工作日記里有很多用紅筆標注的內容,這是他工作內容的提煉和總結。
“作為一名管教,不一定要有什么新招、奇招、怪招,有多大的發明創新,但一定要有經常總結的習慣。”老毛把對在押人員談話教育的內容,日常事務的處理,違規、違紀的處罰,以及在押人員的思想變化、教育成果等點點滴滴都記錄下來,經常翻閱對照比較。“有效的方法總結,進一步提高,完善。失敗的工作方法,及時剔除,改正。”
他的談話室門口掛著“毛卓云工作室”的牌匾,辦公桌對面的墻上貼著一塊kt版,上面印著八個字:“微笑面對啟迪心靈”。這是老毛的設計,為了提醒自己先要啟迪自己才能啟迪他人。“這間談話室,我專門是給年齡比較小一點或精神壓力比較大一點的人準備的,我需要給他們創造溫馨一點的環境,要開導他們的時候,就在這里談話。”老毛指著辦公桌斜對面的兩個帶著銬扣的談話凳對寧聚記者說。老毛這間談話室的凳子是整個看守所里獨一無二的,每個凳子上都鋪了紫色的毛絨坐墊,坐墊很小,看得出來是依照著凳子的尺寸定制的。這又是老毛的設計,“冬天比較冷,特地配的。”
20__年5月,市看守所前后共收押十幾名涼山籍人員,他們普遍文化程度低,最高的讀到初中二年級,有五名是連自己的名字都不會寫的純文盲。為更好地與他們溝通交流,老毛專門購置了紙筆,自制了識字卡片,他把監室變成了教室。開班一段時間后,班里不識字的“付同學”學會了寫文章:“毛警官的話猶如清風一樣,驅走了我心中的陰霾,像雨露一樣滋潤著我干枯的心田。.。.。.”于是,老毛又有了一個稱呼——“毛校長”。
浙江省優秀人民警察、全省政法系統先進個人、寧波市優秀人民警察、寧波市監管能手、公安機關愛民模范,榮立個人二等功一次、個人三等功兩次,毛卓云的榮譽數不勝數。正如寧波市公安局監管支隊支隊長裘敏華評價老毛的:“雖然看起來他是在做平凡的工作,但在我看來,他是平凡中的偉大,平凡工作中的英雄。”
彭士祿感動中國的事跡心得體會(實用17篇)篇二
“感動中國”是一檔讓人感動的電視節目,展現了平凡人物的偉大。其中,彭士祿的故事深深感動了我,讓我對生活充滿了敬意和感激。下面,我將分享我從彭士祿身上得到的心得體會。
第二段:堅韌不拔的精神。
在節目中,彭士祿在殘酷的家庭環境下成長,經歷了無數的挫折和磨難。但他并沒有因此失去前進的動力,而是選擇以勇氣和努力,來掌控自己的命運。他的堅韌不拔的精神讓我感到震撼和敬佩。在生活中,我們也會碰到許多不如意的事情,但我們不能放棄,而是要學會逆境成長,堅持不懈地追求自己的夢想。
第三段:助人為樂的品質。
彭士祿不僅是一名優秀的醫護人員,還是一位心系社會的公益人士。在抗擊新冠肺炎疫情的關鍵時刻,他毫不猶豫地加入志愿者行列,奔赴前線,用自己的愛心和行動,溫暖著每一位需要幫助的人。他的愛心和助人為樂的品質,讓我深深地感動和欽佩。在未來的日子里,我也要學習彭士祿的精神,努力成為一個有用之人,為社會的發展做出貢獻。
第四段:家庭的重要性。
節目中,彭士祿用自己的愛心和行動,給母親送去了一份份開心、溫馨的生活。在家庭中,他是一名好兒子,用自己的汗水和心血,來守護著他的家。在彭士祿的故事中,我感受到了家庭的重要性,它是我們成長的原力和精神支柱。回到家庭,注重家庭教育和情感的交流,讓我們更好的感受到家的溫馨和愛。
第五段:感恩生命,熱愛生活。
通過觀看“感動中國”節目,我意識到生命的寶貴和珍重。我們應該珍惜每一天,充滿感恩的心態,活出我們的精彩。彭士祿的人生故事,讓我認識到,生活不是金錢和物質的積累,而是內心的豐盈和品德的提升。讓我們學習彭士祿的故事,感恩生命,熱愛生活。
結尾:
通過觀看“感動中國”節目,我對生命更加熱愛,對生活更加珍惜。感謝彭士祿的故事,讓我從中汲取到了前行的力量和勇氣。我相信,在未來的日子里,我們將一起向著更高目標奮進!
彭士祿感動中國的事跡心得體會(實用17篇)篇三
有一位戴著鼻飼管的老爺爺,看起來普普通通,但他的真實身份卻是隱藏了幾十年的國家最高機密的核潛艇研究員。
他叫彭士祿,出生于英雄家庭,父母在他很小的時候便死在敵人手下,四歲被通緝,坐了兩次牢,吃了百家飯,許多媽媽都為了換他的命犧牲了自己。彭士祿從小就十分孝順。他小時候就十分艱苦,在他15歲時,周恩來找到了他,還給了他學習的機會。
彭士祿原本學的是機械類,后來他因需要,轉行轉成了研發核潛艇。
這些時間,他每天五點起來,十二點以后睡覺,餓了就吃窩窩頭,但有些時候,卻可能連個窩頭都吃不上,就去挖白菜根。他們在搜集資料的時候,最開始的資料便是在美國商店買的兒童模型玩具和一張模糊得看不清的圖片,但是,他們仍然敢于去嘗試。一次,他們搜集到了一個英語資料,可他們沒有學過英語,更看不懂英文,于是彭士祿他們就早起背英語單詞,十分努力。
他們的環境不好,又有蚊子又有蒼蠅,叮得身上流膿,但是,如此惡劣的環境,他們依舊日日夜夜艱苦奮斗著。
終于,他們奮斗了13年,中國第一個核潛艇“長征”號成功潛入大海。想到祖國原來一窮二白,被蘇聯瞧不起,又想到彭士祿他們這么多年為國奉獻,可都是他們的功勞哇!
彭士祿回到祖國便影藏了幾十年研造核潛艇,這就是那個戴鼻飼管的老爺爺!
彭士祿勇敢無畏,一生報國,他不怕艱辛,熱愛祖國的精神值得每一個人學習!
彭士祿感動中國的事跡心得體會(實用17篇)篇四
“時代楷模”發布儀式現場宣讀了《中共中央宣傳部關于追授彭士祿同志“時代楷模”稱號的決定》,播放了反映他先進事跡的短片。中宣部負責同志為彭士祿同志親屬頒發了“時代楷模”獎章和證書。
從中國潛艇核動力堆到秦山一期核電站、大亞灣核電站再到秦山二期核電站,無不傾注了彭士祿院士的汗水和心血。“只要祖國需要”,成為他一生的行為準則。今年3月22日,彭士祿院士因病在北京逝世,享年96歲。
彭士祿常說他一輩子只做了兩件事:一是造核潛艇,二是建核電站。葉劍英元帥之子、全國政協原副主席葉選平在《赤誠——彭士祿圖傳》序言中提到,作為中國核潛艇第一任總設計師,彭士祿被贊譽為“中國核潛艇之父”“中國的里科弗”。
對于這些贊譽,他堅決不同意。他經常說的一句話是:“作為共產黨員,國家交給我的任務只有盡全力把它做好,沒什么‘之父’之說。我充其量就是核潛艇上的一枚螺絲釘。”
葉選平憶述,在延安中學時,彭士祿學習很吃力,因為他過去只讀過兩年書,上課都聽不懂。但他這個人有個倔脾氣,不學則已,學,就一定要學好!他的數學基礎差,但是他刻苦努力,終于在期末考試時獲得了“優秀”的評語。
彭士祿有個“打破砂鍋問到底”的習慣,遇事總要問個為什么,理解以后再記憶,弄不懂絕不囫圇吞棗。對一個問題,他常常舉一反三、反復思考、反復演算、反復驗證。后來,他在科研工作中,運用腦海中儲存的知識,推導出無數的數學公式,這些基礎都是在延安中學打下的。
1956年,彭士祿院士在蘇聯學習化工機械即將畢業時,因為祖國需要改行學習原子能專業,這既是他的人生的轉折點,更讓他的人生與祖國的核動力事業結下了不解之緣,從20世紀50年代隱姓埋名投身核潛艇研制事業,擔任第一任核潛艇總設計師,主持了潛艇核動力裝置的論證、設計、裝備、試驗以及運行的全過程,為我國第一艘核潛艇成功研制作出了重要貢獻。
“干驚天動地事,做隱姓埋名人”。彭士祿這個名字,和他從事的工作一樣,一度都是國家的最高機密。直到幾十年后,隱姓埋名30年的彭士祿,才作為中國核潛艇第一任總設計師走進人們的視野。
而作為一本真實記錄彭士祿院士傳奇的一生的書籍,由廣州出版社出版的《赤誠——彭士祿圖傳》用珍貴的歷史照片和精練的文字記錄了彭士祿院士傳奇的一生以及彭家良好的家風傳承。
全書分7章,分別介紹了彭士祿院士的父親彭湃的革命事跡,彭士祿院士的成長史、留學生涯,以及彭士祿院士砥礪研制核潛艇、銳意墾荒拓核電的建設核電、發展核電的經歷。全書讀來蕩氣回腸,感人肺腑。
彭士祿感動中國的事跡心得體會(實用17篇)篇五
在潛艇核動力裝置的論證和主要設備開發前期,許多人對核動力的了解都幾乎為零,他們有學電的、有學化工的、有學儀表的,對某個技術上的問題意見不一致,甚至經常發生激烈的爭論。出現這種情況,他就對研究人員說:“不要吵,做實驗,用實驗結果說話。根據實驗結果,我來簽字,我負責!”
1970年7月,反應堆開始緩緩提升功率。每提高一檔功率,出現的險情也越多。問題不斷增加,反對繼續提升功率的意見也越來越多。在這種情況下,彭士祿力排眾議,繼續提升功率,8月30日,他決定實現主機“滿功率”。這一天,實驗現場圍滿了人,負責數據運算的黃士鑒并不知道彭士祿滿功率的計劃,下午六點多鐘,黃士鑒發現,竟然滿功率了!他以為自己算錯了,繼續算第二遍、第三遍,第三遍,他才確定。
彭士祿的“大膽”,并非有勇無謀,“拍板”也并非胸中無數。有一次,有人問他:“為什么敢于拍板?”他說:“其實,有個秘訣,一定要用數據說話。”牢牢掌握實驗數據,是他大膽決策的科學依據。也有人問他,“在潛艇核動力研制過程中,那么多次拍板,有沒有拍錯的時候?”彭士祿毫不掩飾地說:“有啊,怎么可能沒有。錯了,我就改過來,再繼續前進。只要三七開,有百分之七十的把握就可以干,不然,都準備好了,要我們干什么?”
就在核潛艇進行最后調試工作時,劇烈的胃疼襲來,彭士祿全身都被汗水浸透了,醫生診斷為急性胃穿孔,這一次手術,彭士祿的胃被切除了四分之三,那一年,他才49歲!他說:“我喜歡這個工作,付出的一切都是值得的,就是死了也是值得的!”1988年,彭士祿又擔任了秦山核電二期工程董事長,成功實現了我國核電由原型堆到商用堆的重大跨越。
彭士祿曾在自述中寫到:“也許因是屬‘牛’的吧,非常敬仰‘孺子牛’的犟勁精神,不做則已,一做到底。活著能熱愛祖國,忠于祖國,為祖國的富強而獻身,足矣;群體團結,是合力,至關重要,最怕‘窩里斗’,分力抵消,越使勁越糟糕,最后變成負力,悲矣!盡自己的力氣去做正功,沒有白活。”
大國重器,以命鑄之。他們在祖國貧弱的年代,創造出了蔭護萬代的財富,用自己的堅挺的脊梁,給了整個民族以力量。幾十年后,中國大地上已建起了一座座安全、高效、清潔的綠色能源核電站。一代又一代核工業人不弛于空想,不鶩于虛聲,將青春年華化作深海中前行的潛艇、澎湃動力的核電站,無聲,但有無窮的力量。
彭士祿感動中國的事跡心得體會(實用17篇)篇六
今天,老師帶我們了解認識了一位英雄——第一任核潛艇的總設計師彭士祿院士,革命英烈彭湃之子。
彭士祿爺爺為了從事的核潛艇事業數十年來一直隱姓埋名,國家對他的身份一直隱藏著,所以有很多人不認識他。
彭士祿的母親在他3歲時被國民黨抓去了,不久后便英勇犧牲,而彭士祿的父親在他4歲時也壯烈犧牲了,從此,彭士祿便成了孤兒。
在一個月黑風高的晚上,奶奶抱著彭士祿住進了一家老百姓家里,前前后后住過20多戶人家。不久后,彭士祿被國民黨捕去,而他的兩個媽媽也先后被捕去,兩個媽媽也獻身了,那年彭士祿10歲,在奶奶的打聽下和獄友的幫助下,他逃了出來,但很快又被抓了回去,直到15歲,周恩來才找到他。
之后,他憑借優異的成績爭取到了留學的名額,回國之后,他負責起了核潛艇的設計工作,并隱姓埋名多年。
1970年,我國第一艘核潛艇誕生了,并取名為“長征一號”。1974年,核潛艇正式加入了我國海軍。
今年,彭士祿出現在醫院,他坐著輪椅,鼻子里塞著鼻飼管,手里抱著一個維你小熊,因此被護士們親切地稱之為“維尼爺爺”。
彭士祿感動中國的事跡心得體會(實用17篇)篇七
2021年3月22日,各大門戶網站發布了一條訃聞——中國核潛艇第一任總設計師、核動力專家、中國工程院院士彭士祿,于22日中午在京逝世,享年96歲。
彭士祿院士前半生異常坎坷。
1928年三歲時,母親蔡素屏同志遭反動軍閥殺害;1929年四歲時,父親彭湃同志在上海犧牲。彭士祿從此受到貧苦老百姓的照顧和掩護,鄉親們和地下黨組織把他東掩西藏,他才在嚴峻的形勢下有幸活了下來。1931年,彭士祿6歲時,被轉移到了潮安,送到革命群眾家里寄養,準備尋找機會轉送中央蘇區瑞金。在潮安,彭士祿先后被20多戶人家收養過。最后,他被送到紅軍隊長陳永俊(后犧牲)家,由其母親潘舜貞撫養。1933年農歷7月15日,因遭到叛徒出賣,8歲的彭士祿和潘舜貞一起被國民黨反動派抓獲,送至潮安縣監獄,接著被押送到汕頭石炮臺監獄。1934年,彭士祿又與一批少年及紅軍家屬被轉送到廣州感化院。1935年夏,彭士祿從廣州感化院被釋放,回到潮安當乞丐,后又住到革命群眾家里,并幫助繡花、打柴、放鵝等,以維持生計。
再后,又經歷第二次牢獄之災,被營救出獄后,了;歷經千辛萬苦,回到地下黨組織的懷抱。1940年,周恩來同志派副官龍飛虎和賀怡帶領彭士祿和一些烈士子弟離開廣東,經桂林等地達重慶,后被送往延安,進入青年干部學院就學。
就是這樣異常艱難曲折的人生,卻造就了彭士祿同志那種堅定的信仰,堅韌的毅力,拼搏的勇氣,必勝的信心。一個從小父母都為革命犧牲的孩子,一個從小失學的孩子,卻能以堅韌不拔之志,以超乎常人的毅力,戰勝學習上的一個一個攔路虎,順利完成小學、中學的課程,并于1949年,進入哈爾濱工業大學學習,后又轉到大連大學應用化學系學習,成為那個時代較為稀少的大學生中的一員。1951年,彭士祿同志以優異的成績,被選派留學蘇聯,先在喀山化工學院化工機械系學習。1955年蘇聯將中國留學生集中到幾個大城市學習,彭士祿又被轉學到莫斯科化工機械學院繼續學習,到1956年畢業。
閱讀彭士祿同志的事跡,探尋彭士祿同志的人生軌跡,我們不禁感慨萬千。
彭士祿同志那一代人,因為特殊的時代的原因,人生的曲折,成長的艱辛,是我們這一代人所很難想象的。聯想到當今,一些孩子,受不得一點委屈,更禁不起一點點挫折。現在雖然處于和平年代,但生活如同一條河流,有平緩的港灣,肯定也就有激流和險灘;人生的長途,有得意就有失意,有歡樂就有悲傷。要知,院子里遛不出千里馬,溫室里長不成棟梁材。挫折教育的缺失,對一個孩子的成長肯定是不利的。反之,一個從小經歷挫折,歷經人世滄桑,嘗遍人間甘苦的人,一旦成長、成才,那一定是大才!
請看——。
在蘇聯留學的六年間,彭士祿同志共修了36門課程。其中,除3門課程成績為“合格”外,其他33門課程成績均為“優秀”。在蘇求學期間,他還有3門實踐課程的成績也是“優秀”。最后,在畢業證書上,他的成績總評為“優秀”。綜合彭士祿同志的課業成績和畢業論文成績,他在畢業時以全優的學習成績在莫斯科化工機械學院獲得了“優秀化工機械工程師”的稱號。時值陳賡將軍訪蘇,要挑選少數學生攻讀核動力專業,彭士祿同志被選中,又在莫斯科動力學院進修核動力專業2年。1958年4月,他以優異成績學成回國,被分到北京原子能研究所工作,從此,踏上了幾十年科研的漫漫“長征”,并取得了一個又一個令人刮目、令世界震驚的巨大成就。
以現在的眼光看,彭士祿同志是一個典型的“紅二代”。由于父母對革命的貢獻,特別是彭湃烈士對革命的巨大貢獻和影響,在某些人看來,彭士祿同志完全可以躺在父母的功勞簿上,安享父母犧牲帶來的“余蔭”。但是,正如周恩來同志看望革命遺孤和軍隊干部子弟時的講話要求一樣,彭士祿那一代人,特別是那些烈士子弟,深深牢記周恩來同志“繼承先輩的革命遺志,和人民群眾打成一片”的諄諄教誨,以提籠架鳥、玩物喪志的“八旗子弟”為戒,繼承先烈遺志,不斷上進,努力開拓,續寫了一本又一本的紅色家譜。
中國第一任核潛艇總設計師,中國工程院首批及資深院士,被譽為“中國核潛艇之父”。
中國廣東大亞灣核電站總指揮、中國國防科工委核潛艇技術顧問、中國核工業部總工程師兼科技委第二主任、中國秦山二期核電站聯營公司首任董事長。
中國著名的核動力專家,中國核動力領域的開拓者和奠基者之一,為中國核動力的研究設計做出了開創性工作。
中國核工業集團公司顧問、中國核學會名譽理事長。
中國中共十一大、十二大、十三大黨代會代表,中共十二大候補中央委員,四屆及八屆全國人大代表,八屆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人大環保與資源委員會委員。
……。
這些成就,隨便一項,都夠我們學習一輩子的了!
閱讀彭士祿院士的事跡,感慨尤深的,主要有三點:
一是,一個人絕不能坐在父母的功勞簿上,安富尊榮,喪失斗志,不思進取。人生就是一個一個攻堅的戰役,只有發奮圖強,努力拼搏,才能戰勝一個一個的困難,從而攀上人生與事業的峰巔。
二是,學習與奮斗是終身的,除了不能淺嘗輒止,更要有咬定青山的堅持,百折不回的堅韌,心無旁騖的堅守,矢志不渝的堅定。惟其如此,才能在艱辛的人生旅途上,走得更遠;才能在蜿蜒曲折的事業小徑上,攀得更高。
三是,一個人,對待自己從事的專業,要像一顆釘子一樣,咬住目標鉆進去。只有這樣,才會有特別的收獲。理工農醫專業如此,文學創作,更是如此。
《禮記·檀弓上》曰:“泰山其頹乎!梁木其壞乎!哲人其萎乎!”現在,彭士祿院士以96歲的遐壽而駕鶴西去。他老人家留下的豐厚的文化遺產,等待我們去開掘、繼承;他老人家留下的精神遺產,更值得我們學習、弘揚。
彭士祿感動中國的事跡心得體會(實用17篇)篇八
1925年,彭士祿出生于廣東省汕尾市海豐縣城橋東社。
新中國成立后,彭士祿(后左一)和弟弟彭洪首次重逢合影。
1928年,彭士祿3歲時,母親蔡素屏遭反動軍閥殺害。
1929年,時任中共中央農委書記的父親彭湃也在上海犧牲,彭士祿受到貧苦老百姓的照顧和掩護,鄉親們和地下黨組織把彭士祿東掩西藏。
1931年,彭士祿6歲時,被轉移到了潮安,送到革命群眾家里寄養,準備尋找機會轉送中央蘇區瑞金。在潮安,彭士祿先后被20多戶人家收養過。最后,他被送到紅軍隊長陳永俊(后犧牲)家,由其母親潘舜貞撫養。
1933年農歷7月15日,時任中國共產黨潮安縣委書記陳醒光叛變并出賣了彭士祿等人的居住信息,8歲的彭士祿和潘舜貞一起被國民黨反動派抓獲,送至潮安縣監獄,接著被押送到汕頭石炮臺監獄。
1934年,彭士祿又與一批少年及紅軍家屬被轉送到廣州感化院。
1935年夏,彭士祿從廣州感化院被釋放,回到潮安當乞丐,后又住到革命群眾家里,并幫助繡花、打柴、放鵝等以維持生計。
1936年夏,彭士祿又被捕并再次押送到潮安監獄。1936年,祖母周鳳費盡周折找到彭士祿,并通過陳卓凡設法將他營救出獄。之后祖母先將他帶到澳門,住在柯麟家。七嬸楊華當時正住在柯麟家,公開身份是做傭人,同時從事黨的地下工作。后來祖母又將他帶回香港,部分生活費用由地下黨組織供應,彭士祿在圣約瑟英文院讀了兩年小學。
1939年夏,祖母回海豐時,將彭士祿送到彭澤民家里。這時,彭士祿從大人談話中聽說有平山游擊隊,就偷偷地離開彭澤民家,與堂弟彭科一起逃離香港,到惠州的平山參加了東江縱隊。后來香港中共地下黨組織把他找到,又送回香港,住在地下黨負責人連貫家里。
彭士祿感動中國的事跡心得體會(實用17篇)篇九
彭士祿,男,漢族,1925年11月出生,中共黨員,廣東海豐人,我國著名的核動力專家,中國核動力事業的開拓者和奠基者之一。他是黨的早期領導人、我國農民運動的先驅彭湃烈士之子,幼年顛沛流離,在黨的培養下成長成才。上世紀50年代,他響應黨中央號召,積極投身我國核潛艇研制事業,擔任總設計師,為我國第一艘核潛艇成功研制作出突出貢獻。改革開放后,他負責大亞灣核電站的引進建設工作,并組織自主設計建造了秦山核電站二期,引領我國核事業發展實現歷史性跨越。曾任原第六機械工業部副部長、黨組副書記,原水利電力部副部長、黨組成員,中國核工業集團有限公司原科技顧問,是中國工程院首批院士。3月逝世,享年96歲。
彭士祿同志是紅色家風的優秀傳承者,是科學家精神的杰出踐行者,是中國核動力事業的拓荒牛,是共產黨員的優秀代表。他繼承先輩遺志,傳承紅色基因,賡續共產黨人精神血脈,感黨恩、聽黨話、跟黨走,始終飽含著對黨和人民的赤子之心。他以身許國、科技報國,勇于創新、敢于拍板,踐行了“核潛艇,一萬年也要搞出來”的錚錚誓言,為我國核事業作出了開創性的貢獻。他“干驚天動地事,做隱姓埋名人”,高風亮節、淡泊名利,永葆初心、不改本色,為黨和人民的事業奮斗不息、躬耕不止,集中體現了黨的堅定信念、根本宗旨、優良作風,生動彰顯了中國共產黨人艱苦奮斗、犧牲奉獻、開拓進取的偉大品格。為宣傳褒揚他的先進事跡和崇高精神,中共中央宣傳部決定,追授彭士祿同志“時代楷模”稱號,號召廣大黨員干部特別是科技工作者,以英雄模范為榜樣,更加緊密地團結,立足兩個大局,心懷“國之大者”,勤于創造、勇于奮斗,乘風破浪、開拓進取,從黨的百年奮斗歷程中感悟信仰的力量,在新的偉大征程上書寫新的奮斗史詩。
彭士祿感動中國的事跡心得體會(實用17篇)篇十
20世紀60年代,潛艇核動力裝置研究初期,為了建立反應堆物理的計算公式,在只有手搖計算器和計算尺,彭士祿等科技人員日以繼夜計算了十幾萬個數據,確立了自己的計算公式。為了保證反應堆的絕對安全,彭士祿帶領大家做了1:1零功率試驗,發現了誤差,修正了公式,保證了反應堆在常溫下安全可控。
1962年起,彭士祿主持了潛艇核動力裝置和主要設備的論證、設計、試驗和運行全過程的前期開發,以及核動力裝置的擴初和施工設計,親自建立了核動力裝置靜態和動態主參數簡易快速計算法。在主參數的選定、系統組成及關鍵設備的選型等方面有很強的實用價值并可推廣應用于壓水堆核電站,解決了核燃料元件結構型式和控制棒組合型式等重大技術關鍵。
20世紀60年代中后期,彭士祿在擔任第一任核潛艇總設計師期間,參加指揮了第一代核潛艇的調試和試航工作,對核潛艇研制、生產中的許多重大技術問題,如慣性導航、水聲、武備、造水裝置等拍板決定,協調解決,并指導后續艇的研制、生產,參加、組織研制成功的耐高溫高壓全密封主泵達到了當時的世界先進水平。
20世紀80年代初,彭士祿從軍工轉入民用領域,在擔任大亞灣核電站總指揮期間,提出了大亞灣核電站的投資、進度、質量三大控制的重要性及具體措施,提出了核電站建設的時間價值觀念,寫出了《關于廣東核電站經濟效益的匯報提綱》,計算了核電站的主參數及經濟計算,為大亞灣核電站的上馬打下了良好基礎。
1985年,中國第一代核潛艇的研究設計獲國家科技進步特等獎,彭士祿作為第一主要完成人獲國家科技進步特等獎證書。
彭士祿感動中國的事跡心得體會(實用17篇)篇十一
在榮譽面前,彭士祿院士從不計較得失,也從不提出個人要求。多年來,他總是忙碌在工地或出差。1978年,當他獲得全國科學大會獎時,他正在工地上,有人通知他去參加國家科學大會,他根本不知自己是受獎者。在他榮獲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特等獎時,他還驚訝地說:我也可以得獎?別人的房子是越調越大,而他卻從七間的將軍樓搬到四室一廳的單元房里,把大房子讓給別人,他總說,國家給我的太多了。他擔任過不少單位的顧問,從不拿報酬。他說,只要對國家民族有利,比拿點小錢更有價值。作為第一任總設計師,彭士祿常被譽為“中國核潛艇之父”,但他堅決不同意。
彭士祿在工作、生活中,擅打“三張牌”。“簡單牌”,彭士祿的座右銘是凡事越簡單越好,做事要做“減法”。在吃、住、行等生活的各個方面盡量簡單,已經成為他的習慣,也讓他有更多的時間和精力搞科研。“懶漢牌”,彭士祿善于發動團隊的力量完成使命,也喜歡培養年輕人。彭士祿下屬出了很多人才,都是他的“懶漢牌”打出來的。“糊涂牌”,彭士祿說,做明白人不容易,做糊涂人更難。對公,他總是明明白白;對私,卻很糊涂。什么時候調級,什么時候評職稱,什么時候漲工資,他一概不知,也不打聽。他不知道自己拿多少錢,坐的車是什么牌子,住的房子是多少平方米。彭士祿有這樣的描述:“由于歷史的誤會,我有幸參加了我國核潛艇研制的全過程。‘老虎’都被趕下山了,只好‘猴子’稱王,我也被抬上‘總師’的寶座。”此話足以可見他面對功名利祿時所表現出的淡定和從容。
彭士祿感動中國的事跡心得體會(實用17篇)篇十二
3月22日,中國工程院院士、我國核潛艇第一任總設計師、核動力專家彭士祿在京逝世,享年96歲。生命的最后歲月里,彭士祿的病房中始終掛著一頂海軍軍帽,帽子上繡著中國的核潛艇。幾個月前過生日那天,他的病房里擺放的也是中國第一艘核潛艇的模型。核潛艇、核事業,是彭士祿一生的牽掛。
1970年12月26日,我國第一艘核潛艇“長征一號”被徐徐推向大海。艇上有4.6萬個零部件,全部由我國自主研制。至此,我國成為世界上第五個擁有核潛艇的國家。
1962年2月,彭士祿開始主持潛艇核動力裝置的論證和主要設備的前期開發。核潛艇技術極為復雜,全艇設備、儀器儀表等多達2600多項,近5萬臺件,電纜總長近百千米,管道總長30余千米。作為核潛艇心臟的動力裝置,反應堆的研制更是難上加難。
當時中國在核潛艇建造方面所掌握的知識近乎為零,包括彭士祿在內的所有人,誰都沒見過真正的核潛艇到底長什么樣。這種條件下怎么開展工作?彭士祿說:“我們這批人有學化工的,有學電的、儀表的,我們大多數人不懂核,搞核潛艇全靠4個字——‘自教自學’。”
沒有資料、圖紙、設備,沒見過實物……彭士祿帶領科研人員用簡陋的計算工具計算了十幾萬個數據,建立起中國核動力裝置主要參數的計算方法,并最終確定了100多個參數。有時為了驗證一個參數,科研人員沒日沒夜地“三班倒”,用僅有的一臺手搖計算機和幾把計算尺,連續算上好幾天。有的人手臂搖腫了,有的人手心磨起泡,仍然堅持搖下去,直到驗證準確為止。
彭士祿主持了核動力裝置的擴大初步設計和施工設計,攻克了諸多重大技術關鍵——不到3年,就完成了潛艇核動力裝置的基本設計方案;僅用不到6年,我國建造的1∶1第一代核潛艇陸上模式堆成功實現滿功率運行。
“他能從堆芯一直推算到螺旋槳!”如今,82歲的熱功專家黃士鑒回憶起與彭士祿共事的經歷,做出這樣的評價。那時的彭士祿說過這樣一句話:“我一生也離不開核事業!”
彭士祿感動中國的事跡心得體會(實用17篇)篇十三
彭士祿,男,漢族,1925年11月出生,中共黨員,廣東海豐人,我國著名的核動力專家,中國核動力事業的開拓者和奠基者之一。他是黨的早期領導人、我國農民運動的先驅彭湃烈士之子,年幼時父母犧牲,8歲就被國民黨反動派投入監獄,此后顛沛流離,幾經輾轉到達延安,在黨的培養下成長成才。上世紀50年代,他響應黨中央號召,隱姓埋名投身核潛艇研制事業,擔任第一任核潛艇總設計師,主持了潛艇核動力裝置的論證、設計、裝備、試驗以及運行的全過程,為我國第一艘核潛艇成功研制作出了重要貢獻。改革開放后,他負責引進大亞灣核電站,組織自主設計建造秦山核電站二期,引領我國核事業發展實現歷史性跨越。曾任原第六機械工業部副部長、黨組副書記,原水利電力部副部長、黨組成員,中國核工業集團有限公司原科技顧問,是中國工程院首批院士。3月在北京逝世。
彭士祿同志個人成長和家庭發展,歷經中國革命、建設、改革和新時代各個歷史時期,見證黨的建立、鞏固、發展的百年奮斗歷程。他繼承先輩遺志,傳承紅色基因,賡續共產黨人精神血脈,感黨恩、聽黨話、跟黨走,始終保持著對黨和人民的赤子之心。他以身許國、科技報國,求實創新、敢于拍板,踐行了“核潛艇,一萬年也要搞出來”的錚錚誓言,為我國核動力事業作出了開創性的貢獻。他高風亮節、淡泊名利,永葆初心、不改本色,為黨和人民的事業奮斗不息、躬耕不止,集中體現了黨的堅定信念、根本宗旨、優良作風,生動彰顯了中國共產黨人艱苦奮斗、犧牲奉獻、開拓進取的偉大品格。
彭士祿同志的先進事跡廣泛宣傳報道后,在全社會引起熱烈反響。廣大干部群眾特別是科技工作者普遍認為,彭士祿同志是紅色家風的優秀傳承者,是科學家精神的杰出踐行者,是共產黨員的優秀代表,是中國核動力事業的拓荒牛。
彭士祿感動中國的事跡心得體會(實用17篇)篇十四
校長就是“心理醫生”
華坪女子高級中學沒有專職的心理醫生。學校老師們開玩笑說:“張桂梅校長就是心理醫生。”
緊張的高中學習生活,家庭貧困的陰影,經常會使一些學生精神狀態低迷,學習成績滑坡。每當遇到這種情況,張桂梅不僅耐心地開導學生,而且親自去家訪,了解學生背后的家庭原因。她不能讓任何一個孩子輟學。
張桂梅每晚住在學生宿舍。高一年級的一名女生情緒低落,學習成績退步。張桂梅就讓她與自己同住,經常開導她。了解到女孩的父母經常打架,女孩還常被父親嫌棄辱罵。張桂梅3次到村中她家里為其父母調解,終于讓全家和好,小姑娘臉上有了笑容,學習也更努力了。“我要救這個孩子,就要救她父母,救她全家!”張桂梅說。
“陳小琴(化名)最近考試成績才390多分,這個成績究竟是什么原因?”今年國慶家訪,張桂梅帶著滿腹疑問來到船房鄉華榮村高三學生陳小琴家。陳小琴家是貧困戶,母親有精神疾病,父親受到村里幫扶,當了村里的保潔員。張桂梅明白了陳小琴的心病,親切地鼓勵她:“大家都在幫助你家,你在學校的生活費有學校補助,你不用擔心家里,應該全力以赴地專心讀書。”
12年來,華坪女子高中沒有一個學生因為貧困輟學,沒有發生過學生自殺、自殘的事件。12年來,跋山涉水的家訪,每個學生和家庭的甘苦張桂梅都了然于胸。
彭士祿感動中國的事跡心得體會(實用17篇)篇十五
20世紀60年代,潛艇核動力裝置研究初期,為了建立反應堆物理的計算公式,在只有手搖計算器和計算尺,彭士祿等科技人員日以繼夜計算了十幾萬個數據,確立了自己的計算公式。為了保證反應堆的絕對安全,彭士祿帶領大家做了1:1零功率試驗,發現了誤差,修正了公式,保證了反應堆在常溫下安全可控。
1962年起,彭士祿主持了潛艇核動力裝置和主要設備的論證、設計、試驗和運行全過程的前期開發,以及核動力裝置的擴初和施工設計,親自建立了核動力裝置靜態和動態主參數簡易快速計算法。在主參數的選定、系統組成及關鍵設備的選型等方面有很強的實用價值并可推廣應用于壓水堆核電站,解決了核燃料元件結構型式和控制棒組合型式等重大技術關鍵。
20世紀60年代中后期,彭士祿在擔任第一任核潛艇總設計師期間,參加指揮了第一代核潛艇的調試和試航工作,對核潛艇研制、生產中的許多重大技術問題,如慣性導航、水聲、武備、造水裝置等拍板決定,協調解決,并指導后續艇的研制、生產,參加、組織研制成功的耐高溫高壓全密封主泵達到了當時的世界先進水平。
20世紀80年代初,彭士祿從軍工轉入民用領域,在擔任大亞灣核電站總指揮期間,提出了大亞灣核電站的投資、進度、質量三大控制的重要性及具體措施,提出了核電站建設的時間價值觀念,寫出了《關于廣東核電站經濟效益的匯報提綱》,計算了核電站的主參數及經濟計算,為大亞灣核電站的上馬打下了良好基礎。
1985年,中國第一代核潛艇的研究設計獲國家科技進步特等獎,彭士祿作為第一主要完成人獲國家科技進步特等獎證書。
1986年,彭士祿在擔任核電秦山二期聯營公司董事長期間,提出“以我為主,中外合作”,及自主設計、建造2臺60萬千瓦壓水堆核電站機組的方案,親自計算主參數、進度、投資估算等,提出了同等因子概念與匯率風險的關系,為二期工程提供了可靠依據,期間他還積極推行董事會制度,首次把招投標機制引入核電工程建設。
在為祖國、為人民奉獻的一生里,彭士祿從不計較個人利益得失,從未向組織提出任何個人要求。他始終以國家的利益為先,勇挑重擔,身先士卒,忘我工作,把畢生精力奉獻給祖國的核動力事業。49歲時,彭士祿在一次核潛艇調試工作中突發急性胃穿孔,胃被切除了四分之三。可是手術后不久,他又忘我地投入工作之中。彭士祿無論身處多高的位置,管理多少工程、項目與人員,都時刻牢記自己的使命,牢記是黨和人民將自己撫養長大,要回報人民,回報祖國。(《光明日報》評)。
《感動中國》是中央電視臺綜合頻道打造的一個精神品牌欄目,由中央電視臺新聞中心社會專題部活動直播組承辦,每年2月前后推出,已經連續舉辦多年,通過多種投票方式選取年度具有震撼人心、令人感動的人物和團隊。
《感動中國》節目向全國觀眾推出了許多人物,其中有成龍、濮存昕、劉翔、姚明、閻肅、郎平等光彩耀人的文體明星,也有巴金、鐘南山、袁隆平、葉嘉瑩、屠呦呦、錢學森這樣的睿智學者,更有張榮鎖、魏青剛、黃久生、王鋒、田世國、王順友這樣的普通百姓,還有徐本禹、鄭培民、梁雨潤、楊業功、劉金國、劉躍進這樣的黨政高官。每個人物身上都有一種讓觀眾感到心靈震撼的精神力量。《感動中國》被媒體譽為“中國人的年度精神史詩”。
節目于2003年2月14日20:00在中央電視臺綜合頻道首播。2004年起,在每年首播次日21:30在中央電視臺新聞頻道進行重播。
彭士祿感動中國的事跡心得體會(實用17篇)篇十六
“中央已決定選一批留學生改行學原子能核動力專業,你愿意改行嗎?”
“只要祖國需要,我當然愿意。”
對話發生的時間是1956年。問話者是到蘇聯訪問的時任外交部副部長陳賡,回答者是結束在蘇聯學習化工機械即將畢業回國的彭士祿。
當時,美國和蘇聯原子彈與氫彈已問世,蘇聯也有了核電站,而中國的核技術基礎幾乎為零。周恩來總理欲選擇一批優秀的留學生轉學核專業,為中國今后的核發展儲備人才。彭士祿就是被選中的人員之一。
自此次對話之后,彭士祿沒有選擇回國,而是開啟了在莫斯科動力學院為期兩年的學習。從那時起,彭士祿便與中國核動力事業結下不解之緣。
從主持設計建造我國第一座核潛艇陸上模式堆,到參與成功研制第一艘核潛艇,從引進第一座百萬千瓦級核電站大亞灣核電站,到組織自主設計建造第一座大型商用秦山二期核電站……盡管擁有“革命先烈彭湃之子、著名核動力專家、中國工程院首批院士,中國第一任核潛艇總設計師、中國第一個核動力裝置的主要設計者”等諸多響當當的頭銜,彭士祿卻說自己從事的工作都是墾荒,且非常敬仰‘孺子牛’的犟勁精神,他更愿意稱自己是“一頭核動力領域的拓荒牛”。
彭士祿感動中國的事跡心得體會(實用17篇)篇十七
尖端科學講究精細嚴謹,但彭士祿偏偏“大膽”。
在潛艇核動力裝置的論證和主要設備開發前期,許多人對核動力的知識都幾乎為零,他們有學電的、有學化工的、有學儀表的,對某個技術上的問題意見不一致,甚至經常發生激烈的爭論。出現這種情況,他就對研究人員說“不要吵,做實驗,用實驗結果說話。根據實驗結果,我來簽字,我負責!”
1970年7月,反應堆開始緩緩提升功率。每提高一檔功率,出現的險情也越多。問題不斷增加,反對繼續提升功率的意見也越來越多。在這種情況下,彭士祿力排眾議,繼續提升功率,8月30日,他決定實現主機“滿功率”。這一天,實驗現場圍滿了人,負責數據運算的黃士鑒并不知道彭士祿滿功率的計劃,下午六點多鐘,黃士鑒發現,竟然滿功率了!他以為自己算錯了,繼續算第二遍、第三遍,第三遍,他才確定。
彭士祿的“大膽”,并非有勇無謀,“拍板”也并非胸中無數。有一次,有人問他:“為什么敢于拍板?”他說:“其實,有個秘訣,一定要用數據說話。”牢牢掌握實驗數據,是他大膽決策的科學依據。也有人問他,“在潛艇核動力研制過程中,那么多次拍板,有沒有拍錯的時候?”彭士祿毫不掩飾地說:“有啊,怎么可能沒有。錯了,我就改過來,再繼續前進。只要三七開,有百分之七十的把握就可以干,不然,都準備好了,要我們干什么?”
就在核潛艇進行最后調試工作時,劇烈的胃疼襲來,彭士祿全身都被汗水浸透了,醫生診斷為急性胃穿孔,這一次手術,彭士祿的胃被切除了四分之三,那一年,他才49歲!他說:“我喜歡這個工作,付出的一切都是值得的,就是死了也是值得的!”1988年,彭士祿又擔任了秦山核電二期工程董事長,成功實現了我國核電由原型堆到商用堆的重大跨越。
彭士祿曾在自述中寫到:“也許因是屬‘牛’的吧,非常敬仰‘孺子牛’的犟勁精神,不做則已,一做到底。活著能熱愛祖國,忠于祖國,為祖國的富強而獻身,足矣;群體團結,是合力,至關重要,最怕‘窩里斗’,分力抵消,越使勁越糟糕,最后變成負力,悲矣!盡自己的力氣去做正功,沒有白活。”
大國重器,以命鑄之。他們在祖國貧弱的年代,創造出了蔭護萬代的財富,用自己堅挺的脊梁,給了整個民族以力量。幾十年后,中國大地上已建起了一座座安全、高效、清潔的核電站。一代又一代核工業人不弛于空想,不鶩于虛聲,將青春年華化作深海中前行的潛艇、澎湃動力的核電站,無聲,但有無窮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