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少先隊活動總結中,我們可以分享和學習他人的經驗和教訓。在較為完美的少先隊活動總結中,我們應該注重感受和體驗,展示內心的成長和變化。少先隊活動總結范文中的觀點和建議都是經過實踐驗證的,對于我們撰寫總結時相當有借鑒意義。
國殤屈原原文及翻譯篇一
國殤屈原是我國古代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屈原不僅是一個偉大的詩人,也是一個偉大的愛國者。通過學習國殤屈原的事跡,我深刻體會到了他的愛國情懷,同時也受到了他的一些行為和態度的啟發。以下是我對國殤屈原的心得和體會。
第一段:偉大的愛國情懷
國殤屈原是一個有著偉大愛國情懷的人。他深愛著自己的國家楚國,為了保護楚國人民的幸福和安寧,他竭盡全力地為國家奉獻。盡管他的輔佐不得志,身為國君卻被貶職,但他并沒有對國家產生絲毫的怨恨或是離心離德的想法。相反,他用自己的行動表達了對楚國的熱愛和忠誠。他在國家困難的時候,并沒有抱怨,而是堅定地選擇了自殺,以示對國家責任的擔當。
第二段:獨立自主的個性
國殤屈原還擁有一個獨立自主的個性。他對自己的想法和價值觀堅持到底,不受任何人的影響和干擾。他堅信自己的才華和能力,不屈不撓地追求自己的藝術。無論是在創作詩歌還是在為楚國建言獻策上,他都堅持著自己的獨特思考方式和創作風格。他的行為和態度給了我很大的啟示,讓我明白了作為個體在追求成功的過程中要堅定自己的信念,不被外界干擾。
第三段:真誠的友誼
國殤屈原還是一個真誠的朋友。他深知友誼的可貴,并對朋友們真誠相待。在楚國陷入困境的時候,許多人都離心離德,對楚國捉摸不定,但屈原卻和朋友們一起努力,為楚國出謀劃策,幫助國家度過了難關。他寧愿自己獨自承受痛苦,也不愿讓朋友受到傷害。國殤屈原對友情的忠誠讓我深感觸動,讓我意識到友誼的珍貴和重要性。
第四段:堅韌不拔的精神
國殤屈原的事跡也給我展示了一個堅韌不拔的精神。盡管他經歷了種種困難和挫折,但他從未放棄自己的追求和理想。他在墻上涂寫自己的詩歌,表達了自己的內心世界和對楚國的思念。他用自己的行為告訴我,無論遇到多少的阻撓和挑戰,只要堅持自己的信念和追求,就一定能夠取得成功。
第五段:對人民的關愛
國殤屈原最讓我敬仰的一點是他對人民的關愛。他始終把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從短視的個人利益轉變為長遠的國家和人民利益。他為了國家和人民的幸福,付出了自己的一切。他深知自己是一個公仆,他的言行決策都是為了人民的福祉而做出的。他的行為和態度鞭策我要以人民為重,為人民的利益而奮斗。
總結:通過學習國殤屈原的事跡,我深刻感受到了他的愛國情懷、獨立自主的個性、真誠的友誼、堅韌不拔的精神以及對人民的關愛。他是一個令人敬佩和學習的榜樣。作為當代年輕人,我們應當以國殤屈原的優秀品質為榜樣,努力學習,用自己的行動傳承和發揚國殤精神,為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為國家的繁榮富強貢獻自己的力量。
國殤屈原原文及翻譯篇二
《國殤》是屈原為祭祀神鬼所作的一組樂歌――《九歌》中的一首,內容是追悼和禮贊為國捐軀的楚國將士的亡靈。
樂歌分為兩節,先是描寫在一場短兵相接的戰斗中,楚國將士奮死抗敵的壯烈場面,繼而頌悼他們為國捐軀的高尚志節。由第一節“旌蔽日兮敵若云”一句可知,這是一場敵眾我寡的殊死戰斗。當敵人來勢洶洶,沖亂楚軍的戰陣,欲長驅直入時,楚軍將士仍個個奮勇爭先。但見戰陣中有一輛主戰車沖出,這輛原有四匹馬拉的大車,雖左外側的驂馬已中箭倒斃,右外側的驂馬也被砍傷,但他的主人,楚軍統帥仍毫無懼色,他將戰車的兩個輪子埋進土里,籠住馬韁,反而舉槌擂響了進軍的戰鼓。一時戰氣蕭殺,引得蒼天也跟著威怒起來。待殺氣散盡,戰場上只留下一具具尸體,靜臥荒野。
作者描寫場面、渲染氣氛的本領是十分高強的。不過十句,已將一場殊死惡戰,狀寫得栩栩如生,極富感染力。底下,則以飽含情感的筆觸,謳歌死難將士。有感于他們自披上戰甲一日起,便不再想全身而返,此一刻他們緊握兵器,安詳地,心無怨悔地躺在那里,他簡直不能抑止自己的情緒奔進。他對這些將士滿懷敬愛,正如他常用美人香草指代美好的人事一樣,在本篇中,他也同樣用一切美好的事物,來修飾筆下的人物。這批神勇的將士,操的是吳地出產的以鋒利聞名的戈、秦地出產的以強勁聞名的'弓,披的是犀牛皮制的盔甲,拿的是有玉嵌飾的鼓槌,他們生是人杰,死為鬼雄,氣貫長虹。英名永存。
依現存史料,我們尚不能指實這次戰爭發生的具體時地,敵對一方為誰。但當日楚國始終面臨七國中實力最強的秦國的威脅,自懷王當政以來,楚國與強秦有過數次較大規模的戰爭,并且大多數是楚國抵御秦軍入侵的衛國戰爭。從這一基本史實出發,說本篇是寫楚軍抗擊強秦入侵,大概沒有問題。而在這種抒寫中,作者那熱愛家國的熾烈情感,表現得淋漓盡致。
國殤屈原原文及翻譯篇三
第一段:序言 (200字)
屈原是中國古代偉大的愛國詩人,他的詩歌作品《離騷》被譽為中國文學史上的瑰寶。而屈原的一生經歷了國家興衰的歷程,他親身經歷了楚國的亡國之痛,也深切感受到了愛國主義的偉大意義。國殤屈原的人生經歷給我們留下了深刻的啟示和思考,讓我們從他的角度來重新理解愛國之情。
第二段:愛國精神的體現 (200字)
國殤屈原的心得體會無疑展現了深深的愛國主義情懷。他為楚國付出了一生的事業和心血,即使飽受誹謗和陷害之苦,也從未動搖對國家的熱愛。他的離騷一詩,凝聚了對國家未來的期待和對國家衰敗的憂慮,呼吁人們珍惜祖國的繁榮,履行自己的職責。屈原的愛國精神感染著后世,教育著我們有責任為國家的繁榮做出貢獻。
第三段:屈原對于道德的思考與反思 (200字)
國殤屈原在生活實踐中也進行了對道德的深思熟慮。他的作品中對于人性的探討,對于社會風尚的批評,都表達了對道德倫理的關切和埋怨。他以自我為例,剖析了生活中的種種偏差行為,并指出了復雜的社會病態,并通過自己的悲慘遭遇,對人們進行警示,用自己的親身經歷告誡我們要珍愛當前的歡樂日子,保護好我們的國家。
第四段:屈原對于社會的擔憂與愿景 (200字)
國殤屈原對于當時社會現象的審視,也表達了他對未來的擔憂與向往。他看到了當時政府內外腐敗的現象,也看到了諸多的不公和劣跡斑斑的行為。在《離騷》中,他表達了對社會的強烈不滿,并通過自己希望的充滿希望的描述來展示對未來的向往。他的思想既實事求是,又充滿力量,引發了后人對當代社會的思考和憂慮。
第五段:對屈原心得體會的總結 (200字)
國殤屈原的心得體會強調了愛國、道德和社會責任的重要性。他以自己的親身經歷告誡我們要珍惜當前的幸福生活,對祖國充滿愛與熱忱。他通過對當時社會現象和人性的反思,提出了對于未來的期待和向往。屈原的思想內涵和情感表達,對于我們時至今日仍然具有啟發和指引意義。我們應該銘記這位偉大的愛國詩人,不斷努力為實現國家繁榮和人民幸福貢獻自己的力量。
結語 (100字)
國殤屈原的心得體會讓我們深刻地認識到了愛國主義的價值和精神內涵。他的離騷一詩,代表了他對國家的忠誠和對社會的擔憂,是我們在今天仍然需要學習和借鑒的。通過回顧和思考國殤屈原的心得體會,我們應該從中汲取愛國情懷的力量,用自己的行動為祖國的繁榮和幸福貢獻一份力量。
國殤屈原原文及翻譯篇四
屈原是中國古代文化中備受尊崇的愛國詩人,他的作品《離騷》被譽為中國文學史上的經典之作。他被后人尊稱為“國殤”,這個稱號凝聚著人們對于他忠誠愛國的敬仰之情。在閱讀屈原的作品之后,我深受其思想和精神力量的感召,從而對屈原的心境產生了一些深刻的體會。以下將從屈原作品的主題、詩歌形式、愛國情懷以及屈原人生意義等幾個方面來談談我的心得體會。
首先,屈原的作品《離騷》主題明確,旨在表達他對于祖國的忠誠和對于自身遭遇的痛苦辛酸。然而,他并不側重于境遇的悲慘和哀怨,而是通過飽含哲理的詩句,去歌頌他對于人性的洞察,以及對于美好世界的向往。作品中穿插了對于歷史人物的贊美和對于神靈的呼喚,使整個詩篇更加崇高和富有詩意。屈原的作品著重于表達他對于真理和美的追求,以及對于國家前途的憂慮和思考,這種思考更體現了他作為一個具有智慧的詩人的獨到見解。
其次,屈原的作品以優美的辭章和獨特的語言風格而著稱。他采用辭章華麗的文學技巧,將自身的思想和情感融入到每一句詩句當中。他既運用了豐富的比喻、夸張和修辭手法,增強了詩歌的藝術感染力,同時又表現了他對于時代和社會的真實感受。無論是借用了神話傳說的人物形象,還是借用了大自然的景物描繪,屈原都以獨特的方式表現了他內心世界的矛盾和痛苦。這種藝術化的表達方式不僅讓人們容易理解他的思想,而且也讓人們在欣賞詩歌中得到了一種美的享受。
再次,屈原的作品中透露出濃厚的愛國情懷。他通過自己的創作,表達了對于國家命運的關注和對于人民疾苦的同情之情。在屈原的詩句中,我們能夠感受到他對于當時政治腐敗和社會動蕩的憂慮,以及對于國家興衰的擔憂。他用詩歌歌頌了賢君的美好和警示了君主的錯誤,呼吁人們奮發圖強,拯救祖國于水深火熱之中。屈原的愛國情懷不僅表現在他的詩歌中,也體現在他為國家付出的實際行動中。他雖然身處困境,最后不幸被流放,但他從未屈服于壓力和困境,他始終保持了對于祖國的赤膽忠誠。
最后,屈原的作品揭示出了他個人人生意義的思考。他并非一味地沉溺于個人的痛苦和挫折,而是將自身的遭遇變成了對于人生意義的思考和對于社會進步的呼喚。他從中領悟到了人生的真諦和價值,他堅信自己的言辭和行動可以改變國家的命運,實現他對于美好社會的向往。正是因為屈原在生活中有著深入思考和行動的勇氣,才使得他的作品成為后人學習和崇尚的典范。
總之,屈原作為一位偉大的愛國詩人,他的作品中蘊藏著豐富的思想和感情,給人以深刻的思考和啟示。屈原的作品《離騷》既展示了他對于祖國和人民的深情厚意,又展現了他作為一個智慧詩人的獨特見解和矛盾思考。他的作品不僅具有文學價值,更具有啟迪意義,告訴了后人要有赤子之心,愛國奮斗,以更高尚的情操和精神品質去追求幸福社會的理想。
國殤屈原原文及翻譯篇五
《國殤》是《九歌》中的一篇,是追悼為國捐軀的將士的祭歌。國殤(shang傷):指為國犧牲的將士。楚懷王在位期間,楚國同秦國幾次較大的戰爭,大多是楚國抵御強敵的自衛戰爭。在這首詩中,詩人對為國捐軀的將士的'英雄氣概和威武不屈的崇高品質,給予高度評價,贊美他們活著是人中的英雄,死了是鬼中的豪杰。熱情歌頌了楚國人民強烈的愛國主義精神和堅毅的性格。這首詩盡管是直賦其事,但既有比喻,又有想象,把強烈的英雄主義色彩和積極的浪漫主義精神融匯在全詩之中。風格悲壯,情調激昂,是《九歌》中一篇很有特色的作品。
國殤譯文
1、手拿吳戈啊身穿犀皮甲,戰車交錯啊刀劍相砍殺。旗幟蔽日啊敵人如烏云,飛箭交墜啊士卒勇爭先。犯我陣地啊踐踏我隊伍,左驂死去啊右驂被刀傷。埋住兩輪啊絆住四匹馬,手拿玉槌啊敲打響戰鼓。天昏地暗啊威嚴神靈怒,殘酷殺盡啊尸首棄原野。出征不回啊往前不復返,平原迷漫啊路途很遙遠。佩帶長劍啊挾著強弓弩,著身分離啊壯心不改變。實在勇敢啊富有戰斗力,始終剛強啊沒人能侵犯。身已死亡啊精神永不死,您的魂魄啊為鬼中英雄!
2、手里拿著堅韌的武器身上披這精良的戰甲戰車與戰車之間相互的擦著車軸而過手持著兵器相互廝打在一起飛箭交墜在一起士卒勇猛向前沖侵犯我國的國土踐踏我國的隊伍戰車左邊的馬被劍射死了右邊的馬也受傷了戰車的兩個輪子被埋還有繩子來絆馬腿手里拿著鼓槌打響戰鼓蒼天和憤怒的靈魂都以憤怒將人殘酷殺盡尸首棄原野。出征的戰士帶著必死的決心去戰斗平原的路彌漫而有遙遠佩帶長劍啊挾著強弓弩頭和身體即使分離也不改悔實在勇敢富有戰斗力始終剛強者沒人能侵犯身已死亡但精神永不死您的魂魄是鬼中英雄。
國殤屈原原文及翻譯篇六
屈原是中國歷史上著名的愛國詩人、政治家和思想家,他留下了許多有關愛國和忠誠的著作,包括《離騷》、《天問》、《九章》等,他更以自殺而遭受世人的敬仰和懷念。屈原的故事不僅僅是一則個人悲劇,更是中國歷史上的文化符號,是一個百姓不屈的英雄。屈原國殤的故事向我們揭示了祖先遭受殖民和帝國主義侵略時的國家命運,也告誡我們要時刻警惕現代民族文化的危機和挑戰。
第一段:屈原的國殤故事
公元前278年,秦始皇決定攻打楚國,并在楚國都城郢城外設立了長達十三天的重重包圍圈。盡管楚王擁有一支龐大的軍隊,但由于被秦軍的陷波陣所困,無法出城救援。在這種情況下,楚國著名的政治家和文化名人屈原被誣陷并流放,他在長江邊悲憤欲絕,抒發了大量的愛國悲痛之情,并最終選擇了跳江自盡,以守衛民族獨立和自由的精神。
第二段:屈原國殤意義的歷史背景
在秦始皇時期,中國各國百姓受到迫害和壓迫,文化和傳統不斷受到破壞。秦始皇認為自己是君主,其他國家的人都只是他的附庸,所以他把自己的統治方式推行到了其他國家。在屈原時代,楚國依然保留著自己的傳統文化和地位,但在秦始皇的統治下,楚國不得不屈服。屈原的死亡象征著民族被壓迫和摧毀,更象征著代表自由和民族精神的異己者的悲痛和不滿。
第三段:屈原國殤意義的現實啟示
屈原國殤雖然發生了好幾個世紀之前,但對我們的當代社會和文化仍有很大的現實意義。隨著全球化的進程,世界上許多民族文化已經消失或面臨消失的風險。過去,許多國家從殖民統治中獲得了獨立,但隨著全球化和經濟發展,這種獨立正在被社會和文化壓力和沖擊瓦解,這種現實情況提醒我們所有人,不僅僅是有權力的領導者、有影響力的文化人,更是每一個人應該做出自己的貢獻,以維護和發揚自己的民族和文化。
第四段:屈原國殤照亮我們的文化自信
屈原國殤告訴我們,文化和思想是民族生存的靈魂,是民族尊嚴的根源,只有堅守自身文化的獨特性和優越性,才能在世界舞臺上具有強大的競爭力。中華民族深厚的文化底蘊和深遠的歷史源遠流長,需要更加重視和關注保護和發揚自己的傳統文化與價值觀。我們需要建立起正確的文化自信,才能在新的發展階段中迎接更多的挑戰。
第五段:結語
屈原,他是中國文化上的一個靈魂人物,是中國文化上的一個英雄式人物,他的悲慘遭遇是中國文學中的一個不朽形象,也是人類文化中一個光輝的象征。今天,在我們面臨文化的危機和挑戰之時,我們需要重新審視中國傳統文化的價值,并發揚自己優秀的傳統,弘揚愛國精神和文化自信,以保護和弘揚民族文化,促進我們民族文化更加豐富和多樣。
國殤屈原原文及翻譯篇七
屈原是中國歷史上一個響當當的人物。他是楚國的大臣,在政治和文化領域都有著不俗的成就。但因時勢不濟和陰謀陷害,他最終選擇自殺,成為了楚國乃至整個中國歷史上的一個悲壯傳說——“屈原國殤”。在學習了這段歷史和相關文學作品之后,我深受震撼和觸動,有了自己的心得和體會。
第一段,了解歷史背景和屈原的歷程。屈原所處的時代,是中國諸侯爭霸的時期。楚國是六大諸侯之一,時常與其他國家進行政治和軍事的爭斗。屈原出生在一個貴族家庭,懂得音樂、舞蹈、詩歌等所有貴族需要掌握的技能。他既是楚國的政治家和忠誠的臣子,也是楚國的大文豪和文化鼓吹者。因為他身為文化界的領袖,為了向政治上的不公義抗議,智勇雙全的他也被當作危險人物鎖匠給陷害,最終赴汨羅江而死。
第二段,感悟屈原所表現出的愛國情懷。屈原雖然有文化造詣,但他最為引人注目的品質之一就是對祖國的忠誠和熱愛。他通過自己的努力,不斷向楚王、向人民傳達愛國主義的思想,希望楚國能夠團結一致,迎接外敵的挑戰。屈原為此付出了極高代價,但他的形象在中國文化中卻永久的被銘刻著,并成為代表著愛國精神和忠誠品質的一個古代人物形象。
第三段,領悟屈原詩歌中的深刻哲理。屈原是一個詩人,他的大量詩篇如“離騷”,“九章”,“惜誦”等傳世佳作。這些作品中,充滿著對美好生活追求、對愛情向往、對人性內因的探討。例如他在《離騷》中曾作出了這樣的名言:“人誰無情?心中有情? ”。這句話表達了人性的本質和意義,為后來的文人提供了許多思考和啟示。
第四段,從文化人自尊角度分析屈原的痛苦。屈原既是楚國的文化領袖,也是文化自尊與自我價值感受旺盛的代表。他通過自己的文化成就和社會貢獻,擁有了對文化自我的認同和肯定。然而在他所處的政治和社會環境下,這種自我認同卻遭遇了冷嘲熱諷和排擠。這樣的打擊扭曲了他的生命軌跡,最終走向了殘酷的自毀之路。
第五段,探討屈原的傳奇意義。屈原所經歷的種種困難和挑戰,對于中國文化的形成和發展有著深遠的影響。他的生命傳奇,讓人們對于中國歷史、文化和傳統信仰進行了內省和審視。同時,屈原所代表的愛國主義品質、文化領袖角色和文化自尊感受,也引發了后來中國文化中的一系列反思、探討和思考。
總之,屈原國殤雖然是一個個人悲劇,但它所體現的文化精神和歷史價值卻永遠地激勵和啟迪著人們的心靈。通過對屈原故事和文化現象的審視,我們可以找到自己生命意義的切入點和內在支撐,更好地應對當代的生活壓力和挑戰。
國殤屈原原文及翻譯篇八
《國殤》
屈原
操吳戈兮被犀甲,
車錯轂兮短兵接。
旌蔽日兮敵若云,
矢交墜兮士爭先。
凌余陣兮躐余行,
左驂殪兮右刃傷
霾兩輪兮摯四馬,
援玉枹兮擊鳴鼓。
天時懟兮威靈怒,
嚴殺盡兮棄原野。
出不入兮往不反,
平原忽兮路超遠。
帶長劍兮挾秦弓,
首身離兮心不懲。
誠既勇兮又以武,
終剛強兮不可凌。
身既死兮神以靈,
子魂魄兮為鬼雄。
譯文:
手拿吳戈啊身穿犀皮甲,戰車交錯啊刀劍相砍殺。旗幟蔽日啊敵人如烏云,飛箭交墜啊士卒勇爭先。犯我陣地啊踐踏我隊伍,左驂死去啊右驂被刀傷。埋住兩輪啊絆住四匹馬,手拿玉槌啊敲打響戰鼓。天昏地暗啊威嚴神靈怒,殘酷殺盡啊尸首棄原野。
出征不回啊往前不復返,平原迷漫啊路途很遙遠。佩帶長劍啊挾著強弓弩,著身分離啊壯心不改變。實在勇敢啊富有戰斗力,始終剛強啊沒人能侵犯。身已死亡啊精神永不死,您的魂魄啊為鬼中英雄。
賞析:
全詩可分兩大段。從開頭至“嚴殺盡兮棄原野”為第一段,是敘寫將士們與敵人激戰及壯烈犧牲的經過。
首句“操吳戈兮被犀甲”。吳戈,是吳國制造的戈。吳國在古代以制造鋒利的武器著名。有名的寶劍干將、鏌铘就出在吳國。犀甲,是犀牛皮制做的鎧甲。《周禮?冬官考工記?函人》記載:“犀甲壽百年。”(《十三經注疏》中華書局影印本)但作者此處用“吳戈”、“犀甲”二詞,并不是要說明楚軍裝備的精良,而是要描繪出楚國將士的雄姿。而描繪將士的雄姿,恰又為下文描寫他們犧牲之壯烈打下了基礎:這是一群英雄戰士奔赴戰場,去和敵人作殊死的戰斗。因此,開頭這一句對楚國將士雄姿的描繪,對全詩悲壯氣氛的形成是十分重要的。
下面,作者筆力一轉,展開了對戰場情景的描寫。“車鍺毅兮短兵接”三句是寫初戰時的情景。“旌蔽日兮敵若云”是說敵人的旌旗遮天蔽日,他們人數眾多,遠遠超出了我軍之上,像是被狂風驅趕的滿天烏云,黑壓壓地向我方陣地涌了過來。這一句不僅寫出了敵人的強大、聲勢的兇猛,以反襯楚國將士的英勇無畏;同時也是用濃筆重墨,描繪出了濃烈的戰場氣氛:天昏地暗,日月無光。增強了全詩的悲壯色彩。
盡管面對著強大的敵人,楚國的將士們仍舊奮勇爭先,冒著飛蝗般的箭雨,沖上前去,和敵人展開了一場短兵相接的戰斗。“車錯轂兮短兵接”,我們的耳中仿佛聽到了沉悶的戰車相撞聲,戈劍相擊的叮當聲,戰士們嘶啞的吶喊聲。真是“主客相搏,山川震眩,聲折江河,勢崩雷電。”(李華《吊古戰場文》)一場多么驚驚心動魄的廚殺呵!
但是,畢竟敵我力量懸殊。楚國的將士漸漸力不能支了。“凌余陣兮躐余行”六句,描寫了他們作最后的殊死格斗和壯烈犧牲的經過:戰陣被沖亂了,行列被沖跨了,駕車的戰馬或死或傷,為國家獻身的時刻到了!楚國的將士們將剩余戰車的兩輪埋入土中,用繩索將駕車的戰馬羈絆在一起一一這是古代車戰中所謂“方馬埋輪”的戰術。盡管古代軍事家孫子認為這種戰術“末足恃也”(《孫子?九地》),但楚國將士們此刻正是運用這一戰術行動,來表示他們必死的決心。而作為楚軍統帥的將領,則拼盡全力,擂響了最后的戰鼓。這震天撼地的鼓聲,向敵人威嚴地宣告:楚國的將士個個都是英雄,他們至死不會在敵人面前表現出絲毫的'怯懦和恐懼!但是,鼓聲終于沉寂了,楚軍將士的尸體橫陳在廣闊的原野上,他們全體為國捐軀了。
從“出不入兮往不反”至結束,為第二段,是作者對犧牲將士的哀悼與頌揚。
“出不入”四句緊承上文,寫出了作者對“嚴殺盡兮棄原野”的將士們無比沉痛的悼念:祖國的英雄們呵,你們一去不復返了。在那遙遠的曠野里,你們安息了,永遠地安息了!但是,這四句的感情色彩并不僅僅是沉痛。作者用“出不入”和“往不反”這兩個同義重復的詞組,寫出了楚國將士受命忘身、義無反顧的英雄形象。因此,在沉痛之中又充游了“壯士一去兮不復還”的悲壯。“帶長劍兮挾秦弓,首身離兮心不懲”二句寫戰死者死后仍保持著戰斗的雄姿,更加深了這種悲壯氣氛。
詩的最后四句,作者懷著極大的敬意,對為國犧牲的將士作了熱血沸騰的頌揚。既頌揚他們生前的勇武剛強、凜不可犯;更頌揚他們死后威靈顯赫,永為鬼雄。這最后四旬,是寫實,也是祝禱;是對死者的頌揚,也是對生者的激勵。全詩激昂慷慨、悲憤壯烈的氣氛達到了最高點。
《國殤》是一首祭歌,更是一首血淚交并的愛國主義、英雄主義的贊歌。古代流傳至今的祭詩、祭文何止千數,但寫得如此激動人心、鼓舞斗志的,卻絕無僅有。這首先是由詩歌所產生的時代環境決定的。
屈原所處的時代,正是楚國由盛而衰的轉新點。由于楚懷王、頃襄王父子的昏庸,焚國接連大敗于強秦,喪城失地,犧牲慘重。《史記?楚世家》對此有詳細的記載。但是,楚國人民是富有光榮愛國主義傳統的人民。“楚雖三戶,亡秦必楚”的口號之所以會產生,就有這樣一個重要因素在內。慘重的犧牲并沒有把他們嚇倒,反而激起了他們報仇雪恨的決心。這就是《國蕩》這一悲壯祭歌得以產生的土壤和條件。
但更直接的原因,應歸功于偉大詩人屈原自己所具有的崇高的愛國主義精神。屈原自己就是一個“亦余心之所善兮,雖九死其猶未悔”、“雖體解吾猶末變兮,豈余心之可懲”(《離騷》)的愛國志士,因此他才能寫出“首身離兮心不懲”、“終剛強兮不可凌”這樣驚天地、泣鬼神的詩句。正因為屈原自已是一個從不考慮個人的榮辱得失,一心只想到國家的利益、前途的人,因此《國殤》對那些犧牲了的將士才會是充滿了敬意的頌揚,而不是凄凄慘慘的哀悼和悲悲切切的同情。試與號稱“燕許大手筆”的唐燕國公張說所寫的《吊國瘍文》相較:
見馬血兮夜然,聞殤魂兮雨哭。君王按金鼓而氣憤,撫珠鈴而淚滋。橫萬里兮抽恨,吊群山而寫悲…殪原野兮奈何?違君親兮不見。于戲,何天命之奄忽,俾仁義之禮兵,為蠻夷之俘骨。
雖然張**也有“橫萬里”、“吊群山”等氣象蒼莽的詞句,但作者只是用來形容“悲”、“恨”的深廣無窮而已,決不能給人以鼓舞斗志的力量。至于梁簡文帝蕭綱的《祭戰亡者文》曰:“降夫既旋,功臣又賞。班荷元勛,蘇逢漏網。校尉霑榮,屬國蒙獎。獨念斷魂,長畢灰壤。膏原染刃,委骨埋泉。徒聞身沒,詎辯名傳。”(《藝文矣聚》卷三十八)則只不過是悲嘆身死國事而不蒙恩賞、聲名不傳而已,那就更不足道了。可以毫不夸張地說:《國殤》是一首悲壯的愛國主義的贊歌,是千年祭文之絕調!
這首祭歌之所以如此悲壯動人,除了以上兩方面的原因,作者能抓住最有代表性的外部特征,用簡練的筆觸勾畫出楚國將士的英雄形象,也是一個重要原因。如“操吳戈今被犀甲”,“帶長劍兮挾秦弓”二句,一寫生前,一寫死后,均十分生動形象地表現了楚國將士的勇武姿態和至死不屈的氣概,增強了詩歌的悲壯色彩。
通過戰場景象的描寫來烘托、渲染楚軍將士犧牲的英勇悲壯,是本詩的又一成功之處。除了前面已提到的“旌蔽日兮敵若云”一句外,我們再看“天時墜兮威靈怒,嚴殺盡兮棄原野”二旬。“嚴殺盡兮棄原野”雖然景象很悲慘,但“天時墜兮威靈怒”一句使人想象此時戰場上狂風怒吼,飛沙走石,好像天神在為楚軍將士的壯烈犧牲而悲愴,而憤怒呼號。這就有力地渲染烘托出了一種悲壯的氣氛,接下去該“嚴殺盡兮棄原野”一句,感覺上就不是悲慘、不是恐怖,而是一種英勇獻身的悲壯。
將本文的word文檔下載到電腦,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薦度:
點擊下載文檔
搜索文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