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記憶力會隨著歲月的流逝而衰退,寫作可以彌補記憶的不足,將曾經的人生經歷和感悟記錄下來,也便于保存一份美好的回憶。范文怎么寫才能發揮它最大的作用呢?以下是我為大家搜集的優質范文,僅供參考,一起來看看吧
金屬的熱脹冷縮說課稿篇一
根據理科組內教研工作安排,9月11日,我在九(1)班上了一節組內匯報課,內容是初三化學上冊第二單元第一節《空氣》的第一課時。授課結束后組內進行了評課,組長及老師們給予了一定的肯定,同時也提了一些需要改進的方面,讓我受益匪淺。下面我就本節課進行反思。
一、有效情境引入,才能提高課堂教學效果。
教育家第斯多惠說過:“教育的藝術不在于傳播的本領,而在于激勵、喚醒和鼓舞學生的一種教學藝術。”創設具體、生動的課堂教學情境,正是激勵,喚醒和鼓舞學生的一種教學藝術。對于創設情境在學生學習中的作用,德國一位學者有過一句精辟的比喻:將15克鹽放在你的面前,無論如何你難以下咽。但當將15克鹽放入一碗美味可口的湯中,你早就在享用佳肴時,將15克鹽全部吸收了。情境之于知識,猶如湯之于鹽。鹽需溶入湯中,才能被吸收;知識需要溶入情境之中,才能顯示出活力和美感。這也正好說明情境在教學過程中的作用和價值包括兩點:第一是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學習欲望,第二是能使學生產生與新知的認知沖突。
基于這一點,本節課的“謎語”導入,太過簡單也無法使學生產生學習新知的欲望,有點為設置情景而做的嫌疑,從而失去了應有的意義。不如直接用問題導入,讓學生談談自己對空氣成分的理解并舉例證明,反而清晰明了還能直接進入主題。
二、突破教學的重難點是一節好課的關鍵。
一堂課上的好不好,關鍵看教師是否正確地講解了教材的基本內容,是否突破了教材的重點及解決了教材的難點,使學生真正地理解和掌握了教材的基本知識。教師在教學中能否抓住重點、突破難點,是做好教學工作的基本條件,也是教師能力的表現。
備足學生,根據學生實際的認知水平,并考慮到不同學生認知結構的差異,才能把握和突破教學重點和難點。課前的精心準備、準確定位,尤為重要。
本節課的重難點是理解通過實驗探究得出空氣的組成,引出純凈物和混合物的概念。我在講解法國化學家著名的實驗時,由于對學情了解不夠,故實驗的原理沒講透徹,讓學生對于氣壓改變的原因沒有真正理解,從而對于空氣中氧氣的體積也是模糊的,因此當教師演示實驗失敗后,只有少數學生能分析真正的原因。當其中一學生在非常詳細地解釋了礦泉水和蒸餾水、空氣和氧氣等兩組物質的區別后,此時應該是引出純凈物和混合物概念的好機會,然老師卻錯過了,遺憾之余也覺得慚愧,因為追求完美本身就是一種不完美。
三、練習配置是每一節課必不可少的一個環節。
隨著教育改革的深化,高效課堂成為學校追求的生命線。而在追求高效課堂的過程中,練習配置顯得尤為重要。可以說,練習配置是每一節課必不可少的一個環節,有效的練習配置不僅能使學生不理解的地方在教師指導下及時得到彌補,而且可以使學生所學的知識得到及時鞏固,在有效的課堂教學中提升學生的認知水平,鍛煉學生的思維能力。
學生掌握知識有一個過程,要在初步理解的基礎上,通過必要的練習,才能加深理解、逐步掌握。要保證有效的時間內,克服教師講得比較多,學生練習的時間少,主要靠課外老師布置一定量的作業,學生被動、機械地完成、補缺的不良狀況,否則不僅會加重學生的學習負擔,練習的效果不好,而且還容易挫傷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因此,練習配置在高效課堂的教學中顯得尤為重要。
由于演示實驗的失敗,重新播放視頻耽誤了時間,教師在講解時沒有把控好時間,導致設計的練習未能出示,是本節課一大敗筆,對于一個有一定教學經歷的教師來說確實是不能理解也無法原諒的錯。
思之則活,思活則深,思深則透,思透則新,思新則進。感謝組內所有老師的坦誠交流,更感謝我的小同伴惠琴老師!
《空氣的熱脹冷縮》
將本文的word文檔下載到電腦,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薦度:
點擊下載文檔
搜索文檔
金屬的熱脹冷縮說課稿篇二
說目標:
1、知識技能:氣體受熱以后體積會脹大,受冷以后體積會縮小。
2、過程與方法:嘗試用多種方法觀察空氣的熱脹冷縮現象,用文字或圖畫進行描述和交流。
3、情感、態度、價值觀:樂于發現新的問題,愿意積極探索,能積極與其他同學交流并合作完成探究活動,體驗合作的愉快。
說教學重、難點:
1、用多種方法觀察空氣的熱脹冷縮現象。
2、經歷“提出問題—分析問題—假設問題—實驗驗證—解決問題”的科學探究活動過程,并能夠用實驗驗證自己的推測。
說教學準備:
量杯、試管、試管夾、熱水、常溫水、涼水、氣球、橡皮筋。
教學過程:
一、觀察空氣是否熱脹冷縮
1、引入
我們已經了解水和許多液體都有熱脹冷縮的性質,那么空氣是否也具有熱脹冷縮的性質呢?(學生討論推測)
今天我們一起來研究:空氣在受熱或受冷后,體積會怎樣變化?(板書課題)
2、空氣受熱受冷后體積的變化研究
(1)討論研究試驗的方法:空氣看不見,摸不到,怎么能清楚地觀察到空氣的熱脹冷縮現象?(師生交流,確定方法。)
(2)小組活動:(試管上套上一個氣球)觀察試管中空氣受熱后體積有什么變化:觀察空氣受冷后體積發生什么變化(可將試管放入涼水中進行實驗)。
(3)小組就實驗現象進行討論交流。
(4)小結:
通過書上實驗我們發現:空氣受熱以后體積會脹大,受冷以后體積會縮小。
生思考交流,再匯報:空氣的熱脹冷縮體積變化明顯,實驗反應速度更迅速。
二、怎么解釋熱脹冷縮現象
2、模擬空氣“微粒”運動的游戲。
3、交流:從游戲中我們明白了什么?
建立我們的假說。(預設:這個游戲指向了對物體熱脹冷縮性質的本質解釋,學生只有實踐、體驗過了,才能理解其中的意義所在。)
三、拓展環節
1、踩癟的乒乓球怎么做能復原?
2、為什么夏天的自行車車胎不能把氣打得太足?
(學生自己證明)
三、本節課大家有什么收獲?(學生自行總結)
說板書設計:
空氣的熱脹冷縮
受熱體積脹大
受冷體積縮小
空氣熱脹冷縮
金屬的熱脹冷縮說課稿篇三
在課后,我對整個教學過程進行了梳理和反思,發現有兩個環節考慮不周。
1、三個提示的出現時機。
學生交流實驗設計時,我設計了三個提示。學生在交流設計時,也很好地解決了提示的問題。但是回答的質量不夠高,深度也不夠。反之,如果把這一環節調整到設計實驗之前,讓學生在設計實驗時討論一下,形成統一的意見,那么學生的回答會更到位。
2、建模解釋環節。
在建立模型解釋空氣熱脹冷縮原因這一環節,我借助于視頻幫助學生建立模型,讓學生在看完視頻后討論看到的現象:即運動越快,微粒之間的距離越大,體積就越大;運動越慢,微粒之間的距離越小,體積就越小。再把看到的`現象遷移,用來解釋空氣熱脹冷縮的原因。然而這部分內容太抽象,學生仍然處于半懂不懂的狀態。如果把教材上提供的文字解釋資料復印給學生,把資料和錄象結合起來,那樣學生的理解會更清晰。
當然在課堂中還有許多地方不夠理想,懇請各位多多批評指正。
金屬的熱脹冷縮說課稿篇四
本課題是第二單元《我們周圍的空氣》課題一。學生第一次從化學角度認知一種物質,所以的空氣中氧氣含量的測定,及實驗測定過程的研究本課重點,化學是初三才開設的學科,學生了解的化學知識相對比較少。所以在備課的時候我就在考慮,這節課是否應該多給學生留一些展示的機會,“空氣中氧氣含量的測定”這個實驗通過學生觀看視頻,讓他們了解實驗過程。因此,我把重點放在討論實驗過程,試驗現象和試驗中應該注意的問上。通過設立問題情境,引導學生獨立思考,小組討論的問題。
通過學生的親身觀察體驗、探究,培養了學生科學探究的'興趣,嚴肅認真的科學態度,同學間合作的互助精神,不但使學生獲得了知識,綜合能力也得到了提高,利用實驗、多媒體教學,生動直觀,效果好。學生分析研討問題有待提高上完課后,我認真的把視頻看來兩邊,發現了好多問題:
1、備課時教學設計太注種形式化,華而不實;
2、各部分銜接過渡不自然,有時自己都感覺很牽強,對教材知識體系還把握的不很好;
4、課堂掌控能力欠佳,教學經驗極其缺乏:比如:看完實驗操作過程,就立即讓學生起來回答看到的實驗現象;問題一出口,就讓學生回答。給學生留思考的時間少,或給本就沒有留,老感覺自己在“趕課”。
轉變:
1、備課時就調整好自己的講課思路,課前認真熟悉教材,教案;
3、規范自己課堂教學語言,嚴密化學用語和專業術語;
4、多和有經驗的老教師交流,增強班級管理能力。
金屬的熱脹冷縮說課稿篇五
我認為這一課讓學生獲得:氣體受熱以后體積會脹大,受冷以后體積會縮小;熱脹冷縮現象與物體內部微粒的運動有關。為達成這一目標采用了多種方法來觀察空氣的熱脹冷縮現象,并通過文字或圖畫進行描述和交流,嘗試用“模型”來解釋現象。課堂上首先提出問題:水和許多液體都有熱脹冷縮的性質,空氣是否也會熱脹冷縮呢?空氣在受熱或受冷后,體積會怎樣變化?空氣是流動的,又是看不見的,我們如何實驗才能清楚地看到空氣受熱受冷后體積的變化呢?由此讓學生分組討論,設計實驗方案,通過交流、思維擴散來初步驗證實驗的可操作性,最后確定方法。再通過實驗觀察發現:空氣受熱以后體積會脹大,受冷以后體積會縮小。(空氣的熱脹冷縮現象非常明顯,這一點把套著氣球的玻璃瓶放入熱水、冷水中可以馬上獲得,同時從中比較出液體和氣體熱脹冷縮的顯著區別)。怎么解釋熱脹冷縮現象,雖然通過學生游戲實驗,即模擬空氣“微粒”運動的游戲。建立出我們的假說,對物體熱脹冷縮性質的本質提出解釋,學生只有實踐、體驗過了,才能理解其中的意義所在。但學生仍然難以理解,效果不夠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