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記憶力會隨著歲月的流逝而衰退,寫作可以彌補記憶的不足,將曾經的人生經歷和感悟記錄下來,也便于保存一份美好的回憶。相信許多人會覺得范文很難寫?這里我整理了一些優秀的范文,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下面我們就來了解一下吧。
爬山虎的腳教學反思成功與不足之處篇一
《爬山虎的腳》是葉圣陶的一篇文章。這篇課文主要寫了爬山虎的葉子、爬山虎腳的形狀和特點以及它是怎樣用“腳”爬的。本課的教學重難點是讓孩子們了解作者是怎樣用生動、準確的語言寫出爬山虎葉子和腳的特點,通過對詞句的理解了解爬山虎腳的特點,爬山虎是怎樣向上爬的。
讀過幾遍課文,我發現課文寫爬山虎的葉子和爬山虎的“腳”那兩自然段寫得特別具體詳細,可以作為孩子們仿寫的范文。于是我決定重點帶著孩子們研讀作者寫爬山虎的葉和“腳”的片段,領悟作者的寫作方法。在教學爬山虎的腳是如何一步一步往上爬的時候,我讓孩子們分組自學,并拿出筆畫一畫爬山虎是如何往上爬的。孩子們的討論聲很熱烈,我到孩子們中間轉了幾圈,發現幾乎全班同學都無法下筆,而且多多數孩子重在“畫”,根本不知道要從書中尋找答案。這樣的教學是沒有教學效果的。因此我迅速調整了教學,而是讓孩子們朗讀這個片段,然后讓孩子們拿出筆圈出文中表示爬山虎如何爬的動作的詞,然后用自己的話復述爬山虎是如何爬的。此時,孩子們的學習目的明確了,也沒有了什么障礙。孩子們在課堂中真正“動”起來了。集體交流的時候,有半數的孩子已經能用自己的話描述爬山虎是如何往上爬的。
一,孩子們讀書的時候仍然不夠大膽,沒有興趣,更談不上什么聲情并茂。多給孩子們朗
讀的時間,讓孩子們能大聲地有感情地朗讀課文,還需要很長時間的訓練。絕對不能放松。
二,孩子們根本沒有合作意識,在以后的教學中,應該多給孩子們創設協作學習條件和氛圍,讓孩子們具備協作意識,學會合作。
三,課時效率低下。在以后的教學中,要認真鉆研教材,摸情孩子們的學情,提高孩子們的學習興趣,確實提高課時效率。
爬山虎的腳教學反思成功與不足之處篇二
為了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意識和習慣,激發他們的興趣,我以趣味謎語、親切談話、課題質疑的形式激發他們探究渴望能的欲 望。請小老師帶讀生字,讓他們選擇自己喜歡的自然段,可以和小伙伴一起學習,給他們充分讀、思考的時間,都體現了“以人為本”的教學思想,突出了學生的主體地位,讓他們成為課堂學習的主人。
二、還語文課堂以朗朗的讀書聲
閱讀教學要以讀文本,要讓書聲成為課堂的主旋律。課始,學生初讀,掃除生字障礙,理清了課文脈絡。接著讓學生選擇最感興趣的段落去讀去思考和感悟。在理解葉子的動態美和靜態美后,配樂和畫美讀,在讀中培養了語感,在讀中受到了情感的熏陶。在滲透爬山虎腳的攀登精神后,讓學生再讀,學生就會感受文字富于生命氣息,獲得了情感的體驗。
三、讓信息技術與語文教學有機結合
本教學比較好地實現了信息技術和理解內容的結合。如果課件出示過早,那些直觀形象的畫面容易代替學生的思維,代替學生對語言文字的感悟。我在教學適宜時機運用多媒體,提高了教學效率。
1、再現美景,激發情感。在學生充分通過語言文字品味爬山虎葉子的美麗之后,為了進一步激發情感,在音樂聲中邊請學生欣賞爬滿山坡、墻頭、巖石的情景,邊請學生有表情、有節奏地朗讀,使形象與情感融合,獲得美的熏陶。
2、再現過程,突破難點。爬山虎腳的位置、樣子、顏色以及它是怎么一步一步往上爬的?這是學生理解的難點。我在學生自己讀、畫、議的基礎上,再適時機地出示爬山虎腳的位置、顏色、樣子和它向上爬的過程,這些形象直觀的畫面,學生很容易地理解了難點,達到了水到渠成的效果。
在這篇課文的教學中,我從中感受到要相信學生,把課堂交給學生,把讀書權交給學生,把說話權給學生,把選擇權交給學生,讓學生充分的閱讀、感悟、思考、質疑、解疑,這樣可以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不再是在老師的牽引下被動學習,成為學習的主人。同時,利用多媒體創設情景,突破難點,在讀懂內容基礎上,進行相應寫的訓練,使課文中的觀察和寫作知識實現遷移,獲得良好的教學效果。
爬山虎的腳教學反思成功與不足之處篇三
這幾天學校開展聽課,我就和老友探究怎樣來上有關觀察的課文。上這篇課文時,我抓住了《爬山虎的腳》一課的教學重難點是通過對詞句的理解了解爬山虎的特點,并體會作者是怎樣用準確、生動的語言寫出它的特點的。在教學時,我除了利用多媒體課件進行輔助教學外,還設計了這樣的幾個教學環節來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從而使他們盡可能地獲取知識。
喜歡畫畫是孩子們的天性。課上一幅幅生動形象的圖畫能喚起學生的求知欲,幫助學生積極思維;讓學生自己畫畫有時更能滿足他們的興趣,發展他們的智慧,將抽象的知識轉化成形象的畫面,縮短了學生與文本的距離,大大提高了教學效率。
在學生自由朗讀描寫爬山虎的腳的特點的段落后,我請了兩個學生上臺來根據書中的介紹畫一畫爬山虎的腳,其他的學生在臺下畫,學生興趣一下子就上來了,他們邊對照書中的介紹,邊看書上的插圖來畫。三分鐘后,我們先讀課文,然后來檢查自己的畫,并且認真聽著同伴的點評,有的說:“枝狀的六七根細絲,應該是在莖上長葉柄的地方?!庇械恼f:“剛長出來的爬山虎的腳是嫩紅的,可是它應該長在葉柄的反面,畫在同一側,位置錯了?!薄瓦@樣畫畫議議,爬山虎的腳的樣子、位置、顏色就非常清晰地呈現在學生眼前。
語文是源于生活的,在生活中學習,在生活中積累知識,這樣才能培育出會生活的人。小學生是通過形象來認識世界的,在閱讀中只有設法讓學生感受到語言文字所描繪的鮮明形象,才能引起學生對課文內容的關注,才能入境生情,促進自悟。
為了讓學生更加清楚地了解爬山虎,早晨,我從家附近的一面墻上摘了一些爬山虎。上課時,在學生學習第二自然段關于爬山虎的葉子時,我出示了爬山虎實物給他們看。學生通過仔細觀察,知道了爬山虎剛長出來的葉子是嫩紅的,長大了的葉子是嫩綠的、而且葉尖都是一順兒朝下,基本上不重疊。這樣的直觀教具,加深了學生的印象,使得學生對于爬山虎的葉子的特點也了解得十分詳細。
在學習爬山虎的腳的部分時,讓學生自己畫一畫爬山虎的腳后,再次出示了爬山虎實物,讓學生仔細觀察它的腳,并與作者描寫的腳聯系起來比較,理解課文內容,這樣學生對爬山虎的腳的特點印象就更為深刻了。
課堂教學過程中,常常會遇到一些細節的問題。學生面對課本的文字的理解,有一定的局限性。可以運用具有一些表演性質的行為,展開想象的翅膀,讓文字活起來,更好的幫助學生的理解,從而拉近了他們與文學的距離,使他們在語文課上獲得更多的審美情趣。
學習爬山虎的腳是怎樣爬墻的部分,我讓學生先自讀并提出不懂的地方。讀完后學生提出了很多問題,我引導他們梳理出有思考價值的問題:如細絲怎么變成小圓片的?為什么細絲巴住了墻,就彎曲呢?爬山虎是怎樣一腳一腳地往上爬的?……然后分小組表演爬山虎爬墻的過程,教師給予一定的指導,再指名上臺表演,演完學生就有了更真實的感受:當細絲觸著墻的時候,細絲頭上就變成了小圓片,這些小圓片就像吸盤一樣,緊緊地巴住墻,由于“巴”產生的力量,使細絲彎曲,這樣,細絲就拉動與它相連的嫩莖,嫩莖就朝墻上靠攏并貼在墻上。這樣就完成了“一只腳”爬墻的過程。然后它還會繼續長出腳來,又把嫩莖拉一把,爬山虎就是這樣一腳一腳地往上爬……學生通過自己表演,真實地感受到了“觸、巴、拉、貼”這幾個動作的連續性,而且深刻地體驗到這幾個動作的內在力量,同時還理解了爬山虎是怎樣爬墻的。最后討論把“一腳一腳地往上爬”換成“一步一步地往上爬”行不行?通過討論,結合自己觀察所得,學生真正明白了爬山虎究竟是怎樣一腳一腳往上爬的,體會到作者用詞精確性和觀察的細致。
上完課文進行拓展時,我讓學生以爬山虎的身份和大家打招呼,介紹自己的顏色、外形、特征以及是怎樣爬的。通過拓展幫著了學生把自己看到的、想到的說出來。使學生明白了觀察要細致入微,在觀察是要看一看,摸一摸,聞一聞等,另外要按一定的順序進行,邊觀察邊做記錄,由靜態到動態。由概括到具體,抓住特點潛心研究,觀察要連續性,圍繞事物的周期性觀察,這樣可以記錄事物的生長、發育等變化過程,在觀察時,還要注意形狀和顏色的變化。
課堂中的學習不拘形式,靈活多變,提高了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我們要給學生提供廣闊的活動空間,通過畫一畫、看一看,演一演等多種形式,讓課堂活起來,提高學生的興趣,讓他們輕松地獲得知識,培養能力,享受到學習語文的樂趣,提高他們的語文素養。本節課使學生輕松愉快的學習,達到了我意想不到的收獲。今后課余時多多和同事或老友多多交流,相信一定會使自己收獲滿滿。
爬山虎的腳教學反思成功與不足之處篇四
《爬山虎的腳》細致地描寫了爬山虎生長的地方,爬山虎的葉子,爬山虎腳的形狀和特點,以及它是如何一步一步往上爬的。啟發人們留心細致地觀察周圍事物。
一、課前觀察,奠定基礎
小學部的辦公樓和大學南區家屬區樓邊上都有爬山虎,為上好這一課,提供了實物觀察的便利。課前布置學生去觀察,在課上我們交流了觀察的結果,有的說:“我發現到爬山虎新長出的葉子和長成的葉子顏色不一樣。”有的說:“爬山虎的葉子真和課本上說的一樣,一順兒朝下,沒有重疊,,密的不留一點縫隙?!庇械恼f:“我發現爬山虎的的腳就和葉圣陶爺爺說的一樣,牢牢的吸在墻上,不用勁真的拉不下來?!边€有的說:“我還發現爬山虎的種子了?!薄瓕W生說起來滔滔不絕,好像要把自己觀察的都統統告訴我。學生的學習興趣極高,學習本課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抓重點段,品析交流
課文的重點部分是第3至5自然段。作者形象地把爬山虎莖上的細絲比作“腳”,非常生動地描寫了爬山虎的“腳”的樣子,以及它是怎樣向上攀爬的。讓學生找到爬山虎爬墻的過程的語句,然后圈畫出幾個表示動作的詞(觸、巴、拉、貼),這幾個詞作者用得非常精準,但學生未必能真正理解,所以,設計教學的時候,我分了三步:先是讓學生體會這幾個動作是按一定順序寫的,不能隨意調換;由于我不會繪畫,為了讓學生更好的體會爬墻的過程,我和學生一起運用肢體動作來教授,把手掌當爬山虎的葉子,手指當莖,通過這種簡單實用式讓那些基礎差的學生也都清楚地知道了爬山虎到底是怎么往上爬的,起到了很好的效果。課堂上加點適當實用的形式會讓教學過程更加順利。
三、學文品句,學習寫作方法
在講爬山虎的葉子和腳,以及怎樣爬的時候,順帶提及作者怎樣觀察植物的,在教學中讓學生發現寫作的秘密,這樣比平時上作文課時,單獨講怎樣觀察植物,怎樣寫植物要容易多,學生也不會覺得枯燥無味。
這一課上的非常成功,學生對爬山虎的了解更深刻。唯一不足就是朗讀的少些,對于連貫的動作描寫沒有進行語言點訓練。今后還要加強訓練。
爬山虎的腳教學反思成功與不足之處篇五
《爬山虎的腳》一文是一篇科學知識類的文章,知識性、教育性很強,如何引導孩子上好值得大家深思。如果等同于自然課、常識課就喪失了語文學科本來的魅力了,在教學中我們教師要盡可能的保護孩子求知、好奇的心理,激活孩子的人生情趣,把孩子的自然能力、好奇心、新鮮感轉化為充滿情趣的人生態度。同時也要注重語言文字本身所蘊涵的深刻含義、學習遣詞造句的方法。
另外我們也要注意孩子的自尊心,表演固然是一種非常有效的感悟方法,但是如果在這個過程中孩子表演的不好,遭到大家的嘲笑,使孩子有深深的挫敗感,那這個環節舍棄也罷,所以說在教學中教師的“導”是時時刻刻在變化的,教師要根據教學中每一個環節學生的學習狀態來調整自己的教學設計甚至自己的狀態,只有這樣我們才能真正地把“情趣”帶進課堂,使學生真正體會到學習的樂趣。
爬山虎的腳教學反思成功與不足之處篇六
今天我教了《爬山虎的腳》這一課,利用多媒體手段突破難點,理解課文內容,感想很多。
這篇課文條理清楚,重點很突出,第一節課先學了寫腳的三個段落,從而學生無形中明白了寫作是有重點的,這點我認為我在處理上做得很好,將文章截然的一分為二,便于學生理解。
課堂上當我問到"爬山虎的葉子為什么一順朝下時,學生的回答讓我相當滿意,有的說是因為下大雨了所以可以減少阻力,有的說因為它的腳長在葉柄上,所以葉尖朝下的話往上爬更方便,看來學生對于爬山虎的認識已經相當不錯了,課堂上我還運用肢體語言來教授,把手掌當爬山虎的葉子,手指當莖,通過這種簡單實用式讓那些基礎差的學生也都清楚地知道了爬山虎到底是怎么往上爬的。起到了很好的效果,所以我認為課堂上加點適當實用的'形式會讓教學過程更加順利。
在教學這一課時,我讓學生動手畫爬山虎的腳,學生學習很積極。在后來我問學生:學了這一課有什么收獲學生們有的說他認識了爬山虎;有的說他開始喜歡爬山虎了;有的說畫圖,寫作必須認真地觀察,比較才能做得更準確;還有的竟然說爬山虎很可愛,能美化環境,建議學校四周的圍墻前都種上爬山虎,把我們的校園打扮的更漂亮些,到了夏天的時侯因為有爬山虎的包圍我們的教室還會很涼快。真讓我沒有想到。這些不都是我這一課教學所期望的嗎甚至超出了我的期望:學生在學到知識的同時,還知道了運用知識來美化我們的生活環境。
下午一來到教室,我們班的同學拿來了自己摘下的爬山虎的一根莖,興奮地跑來說:"老師我摘了一些爬山虎的腳弄的我的手好疼"。哈哈,真是應了葉老文中的最后一句話:要是不費一點勁,休想拉下爬上虎的一跟莖。
我認真地總結了本課的教學:,我深深地感觸到:1,讓學生動起來,讓學生參與教學,讓學生有體驗的權利,讓學生在和諧的環境中求知;2,在課堂教與學的活動中,學生要擁有的不僅僅是知識,他們更需要興趣。3,學生資源是最豐富的寶藏,取之不盡,用之不竭。
爬山虎的腳教學反思
我從小就見到過爬山虎,但了解爬山虎的腳,卻是在教過《爬山虎的腳》這篇課文以后,確切地說是讀了葉圣陶的課文以后才去觀察得以理解的。為了讓今天的學生充分理解作者筆下的爬山虎的特點,理解作者的觀察方法、觀察習慣,在上課前,我布置了一項作業——去實地觀察爬山虎。
學校操場西面和南面的墻上爬滿了爬山虎,課間、放學后,孩子們湊上去觀察的場面很多。有一次,我也湊上去,一個女孩子看了半天說,爬山虎的腳到底在哪兒呀?我給她指點了一下,她發出感慨說,天哪,它的腳這么小呀?仿佛太出乎她的意料之外了。
上課時,學生根據觀察所得,結合學習課文內容,很快理解了爬山虎腳的一些特點,并且整堂課學生發言熱烈,學習主動,氣氛活躍,學生在語言表達與交流方面也得到了充分的鍛煉。究其原因,我發現與課前學生去觀察過爬山虎有很大關系。
1、學生充分認識了爬山虎實體,在閱讀文字時感到親切、熟識。學生學習興致陡然高漲。
2、觀察得到的形象與課文表達的抽象詞句一一對應較順利,學生較易理解課文內容,并且運用以前學過的詞匯,對課文內容進行了恰當的補充說明。例如,有個孩子說爬山虎的腳不光像蛟龍的爪子,還像蜘蛛狹的機械爪;有的補充說,我把爬山虎從墻上拽下來一小截,瞧,小圓片上沾滿了白色的石灰粉,可見它在墻上扒得有多牢。
爬山虎的腳教學反思成功與不足之處篇七
在教學課文第三自然段關于爬山虎的腳的位置,形狀,顏色和第四自然段細絲的變化時,我讓學生動手畫一畫,起初大部分學生都畫得不正確,沒有弄清爬山虎腳的位置,當我讓學生在有關的語句上反復朗讀反復琢磨時,學生開始尋找到自己畫上的不足。這一設計竟使學生情緒高漲起來,細細斟酌之下,一幅幅形象直觀的作品就在他們手中誕生了。
而第四自然段,講述的是爬山虎怎樣爬墻的,如果單單的讓學生找到幾個表示動作的詞(觸,巴,拉,貼)來說一說是怎樣爬的,學生未必能真正理解,所以,設計教學的時候,我想到了用肢體語言來展示。課堂上,我讓學生們都把兩只手伸出來,把自己的手臂當作爬山虎的'莖,手指當作爬山虎的細絲,把課桌當作一面墻。先讓學生根據課文內容自己演練一下爬山虎是怎樣爬墻的;接著指名讓學生到黑板上來演示,先把手指肚觸著墻,胳膊彎曲,手指伸直向上拉,胳膊伸直,整個身體就貼近黑板,再經過解疑,理解爬山虎不像人一樣雙腳一前一后的走路,逐漸明白了爬山虎到底是怎樣一腳一腳向上爬的。人的肢體語言是最為豐富的,也是最具魅力的。我這節課最成功之處就是肢體語言來幫助突破教學的難點。
恰到好處地運用了簡筆畫,肢體演示,降低了學生理解課文重點內容的難度,學生也比較喜歡這種形式,的確做到了在樂中學,學中得。
爬山虎的腳教學反思成功與不足之處篇八
《爬山虎的腳》是葉圣陶老先生的文章。課文描寫了爬山虎生長的地方,爬山虎的葉子,爬山虎腳的形狀和特點,以及它如何一步一步往上爬的。選編課文的.目的,一是讓學生體會作者是怎樣細致、連續地觀察事物的,從而培養學生認真事物的興趣和習慣;二是學習作者是在怎樣把觀察到的事物具體地、有順序地寫下來。
文章用語準確、生動,內容容易理解,要求全文背誦。教學時,我一句也沒講課文內容,只是讓學生每人帶一根爬山虎來。首先梳理課文每個自然段重點寫了什么,然后老師讀課文中相關的描寫,讓學生仔細觀察手中爬山虎,看看作者是怎樣觀察的,又是怎樣把觀察所得記錄下來的。學生最后總結出以下幾點:
1、作者觀察特別仔細。
2、作者是連續地觀察,并且邊觀察邊記錄。
3、作者還動手拉下爬山虎的一根莖,放到明亮的地方,細心觀察,有可能還拿著放大鏡觀察。
4、作者觀察時講究順序,每次重點觀察一項。作者先后重點觀察了爬山虎的葉子、腳以及爬山虎怎樣爬。
5、作者每天都觀察一番,根據觀察然后把寫的文章修改一下,最后把文章修改地準確、生動。
然后,重點訓練朗讀并背誦全文。
這樣做,避免了繁瑣地分析,支解課文,破壞了課文的美感,反而學生學得興趣昂然,收到了較好地效果,學生背誦地也很快。
不足:應先讓學生觀察手中爬山虎,然后描述一下觀察所得,再按上面的設計進行,似乎更好一些。
爬山虎的腳教學反思成功與不足之處篇九
昨天的年級組引路課上,嬌姐講了《爬山虎的腳》。聽了這節課,讓我收獲了一個好方法??梢栽谡n上帶領同學們,通過做《優化設計》去輔助理解課文。這樣做,鍛煉了學生的閱讀能力,幫助學生更好的理解文中的重點段落及思想感情,同時,減輕了學生課后負擔。
關于這節課,我有如下反思:
1.我能夠更好的運用圖片去輔助課堂,這是一個進步。
2.首次把《優化設計》帶入課堂,效果還挺好,這可以作為保留項目。
3.下次的課上,我可以嘗試把《優化設計》上,字詞的題,安排在第一課時。這樣課上練習生字,幫助加深印象。
4.講課時,語言連接不夠順暢,這應該是我不夠了解自己的教案。
總得來說,我學會了去豐富課堂,這是我這一課最大的收獲!
爬山虎的腳教學反思成功與不足之處篇十
《爬山虎的腳》是葉圣陶的一篇文章。這篇課文主要寫了爬山虎的葉子、爬山虎腳的形狀和特點以及它是怎樣用“腳”爬的。
讓孩子們了解作者是怎樣用生動、準確的語言寫出爬山虎葉子和腳的特點,通過對詞句的理解了解爬山虎腳的特點,是本課的教學重點。爬山虎是怎樣向上爬的,這是閱讀本課教學的難點。
讀過幾遍課文,我發現課文寫爬山虎的葉子和爬山虎的“腳”那兩自然段寫得特別具體詳細,可以作為孩子們仿寫的范文。于是我決定重點帶著孩子們研讀作者寫爬山虎的葉和“腳”的片段,領悟作者的寫作方法,然后指導孩子們仿照原文進行小練筆的訓練。
“爬山虎剛長出來的葉子是嫩紅的,不幾天葉子長大,就變成嫩綠的。爬山虎的嫩葉,不大引人注意,引人注意的是長大了的葉子。那些葉子綠得那么新鮮,看著非常舒服。葉尖一順兒朝下,在墻上鋪得那么均勻,沒有重疊起來的,也不留一點兒空隙。一陣風拂過,一墻的葉子就漾起波紋,好看得很?!蔽易尯⒆觽兎磸屠首x這個片段,然后讓孩子們說說寫了葉子的哪幾個方面。寫了葉子的顏色以及顏色的變化,葉子的鋪排,還有風吹葉子的樣子。有靜態的描寫,也有動態的描寫。然后讓孩子們反復朗讀,讀出葉的可愛和惹人喜愛。接著引導孩子們重溫作者的寫作方法,作者是抓住了葉子的多個方面對葉子進行描寫的。最后讓孩子們仿照原文寫個片段,寫自己比較熟悉的一種植物的葉子。孩子們寫的興趣比較濃厚,而且沒有覺得有什么難度。
在教學爬山虎的腳是如何一步一步往上爬的時候,我讓孩子們分組自學,并拿出筆畫一畫爬山虎是如何往上爬的。孩子們的討論聲很熱烈,我到孩子們中間轉了幾圈,發現幾乎全班同學都無法下筆,而且多多數孩子重在“畫”,根本不知道要從書中尋找答案。這樣的教學是沒有教學效果的。因此我迅速調整了教學,而是讓孩子們朗讀這個片段,然后讓孩子們拿出筆圈出文中表示爬山虎如何爬的動作的詞,然后用自己的話復述爬山虎是如何爬的。此時,孩子們的學習目的明確了,也沒有了什么障礙。孩子們在課堂中真正“動”起來了。集體交流的時候,有半數的孩子已經能用自己的話描述爬山虎是如何往上爬的。
這篇課文學完,我還是有不少的感悟的。多給孩子們朗讀的時間,讓孩子們能大聲地有感情地朗讀課文,還需要很長時間的訓練。絕對不能放松。其次,在以后的教學中,應該多給孩子們創設協作學習條件和氛圍,讓孩子們具備協作意識,學會合作。在以后的教學中,要認真鉆研教材,摸情孩子們的學情,提高孩子們的學習興趣,確實提高課時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