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一位杰出的教職工,總歸要編寫教案,教案是教學活動的總的組織綱領和行動方案。怎樣寫教案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教案應該怎么制定呢?那么下面我就給大家講一講教案怎么寫才比較好,我們一起來看一看吧。
初中數學教案初中生物實驗操作視頻篇一
(一)教學知識點
1.經歷探索弧長計算公式及扇形面積計算公式的過程;
2.了解弧長計算公式及扇形面積計算公式,并會應用公式解決問題.
(二)能力訓練要求
(三)情感與價值觀要求
1.經歷探索弧長及扇形面積計算公式的過程.
2.了解弧長及扇形面積計算公式.
3.會用公式解決問題.
1.探索弧長及扇形面積計算公式.
2.用公式解決實際問題.
學生互相交流探索法
2.投影片四張
第一張:(記作a)
第二張:(記作b)
第三張:(記作c)
第四張:(記作d)
一、復習
1.圓的周長如何計算?
2.圓的面積如何計算?
3.圓的圓心角是多少度?
二、探索弧長的計算公式
投影片(a)
如圖,某傳送帶的一個轉動輪的半徑為10cm.
(1)轉動輪轉一周,傳送帶上的物品a被傳送多少厘米?
(2)轉動輪轉1,傳送帶上的物品a被傳送多少厘米?
(3)轉動輪轉n,傳送帶上的物品a被傳送多少厘米?
(2)轉動輪轉1,傳送帶上的物品a被傳送 cm;
(3)轉動輪轉n,傳送帶上的物品a被傳送n =cm.
[師]表述得非常棒.
l= .
下面我們看弧長公式的運用.
三、例題講解
投影片(b)
解:r=40mm,n=110.
的長= r= 4076.8mm.
因此,管道的展直長度約為76.8mm.
四、想一想
投影片(c)
(1)這只狗的最大活動區域有多大?
(2)如果這只狗只能繞柱子轉過n角,那么它的最大活動區域有多大?
[師]請大家互相交流.
[生](1)如圖(1),這只狗的最大活動區域是圓的面積,即9;
[師]請大家根據剛才的例題歸納總結扇形的面積公式.
五、弧長與扇形面積的關系
[生]∵l= r,s扇形= r2,
r2= rr.s扇形= lr.
六、扇形面積的應用
投影片(d)
扇形aob的半徑為12cm,aob=120,求 的長(結果精確到0.1cm)和扇形aob的面積(結果精確到0.1cm2)
解: 的長= 1225.1cm.
s扇形= 122150.7cm2.
隨堂練習
本節課學習了如下內容:
1.探索弧長的計算公式l= r,并運用公式進行計算;
2.探索扇形的面積公式s= r2,并運用公式進行計算;
3.探索弧長l及扇形的面積s之間的關系,并能已知一方求另一方.
習題節選
解:設oa=r,oc=r+12,o=n,根據已知條件有:
得 .
3(r+12)=5r,r=18.
oc=18+12=30.
s=s扇形cod-s扇形aob= 1030- 18=96 cm2.
所以陰影部分的面積為96 cm2.
27.4弧長及扇形的面積
一、1.復習圓的周長和面積計算公式;
2.探索弧長的計算公式;
3.例題講解;
4.想一想;
5.弧長及扇形面積的關系;
6.扇形面積的應用.
二、課堂練習
三、課時小結
四、課后作業
初中數學教案初中生物實驗操作視頻篇二
【知識與技能】
了解運用公式法分解因式的意義,會用平方差分解因式;知道提公因式法分解因式是首先考慮的方法,再考慮用平方差分解因式。
【過程與方法】
通過對平方差特點的辨析,培養觀察、分析能力,訓練對平方差公式的應用能力。
【情感態度價值觀】
在逆用乘法公式的過程中,培養逆向思維能力,在分解因式時了解換元的思想方法。
【教學重點】
運用平方差公式分解因式。
【教學難點】
靈活運用公式法或已經學過的提公因式法分解因式;正確判斷因式分解的徹底性。
(一)引入新課
大家先觀察下列式子:
他們有什么共同的特點?你可以得出什么結論?
(二)探索新知
學生獨立思考或者與同桌討論。
引導學生得出:①有兩項組成,②兩項的符號相反,③兩項都可以寫成數或式的平方的形式。
提問1:能否用語言以及數學公式將其特征表述出來?
初中數學教案初中生物實驗操作視頻篇三
生1:意思是說做人做事要講規矩,不講規矩是不行的。
生2:我想,它的意思是不用圓規畫不出圓來,不用矩尺畫不出方形來。
師:說得很好。你們見到過矩尺嗎?
生1:沒有見過,可能是我們用的三角板吧?
生2:我爸爸是木匠,我見過他用過的曲尺,可能這個曲尺就是矩尺吧?
師:是的,木匠用的曲尺就是這里所說的矩尺。這個矩尺是做什么用的呢?
老師拿出自制的矩尺,如圖一:
生1:可以用它畫直角。
生2:可以用它畫長方形或正方形。
生1:是長方形。
生2:是矩形。
師:說得對!這是我們小學學過的長方形。從這里可以看出,長方形與矩尺有關,所以我們又把它叫做矩形。即有一個角是直角的平行四邊形叫做矩形。
(板書課題----矩形,并且板書矩形的定義)
(用俗語“不以規矩不能成方圓”引入新知,創設了問題情景。這個俗語不僅貼近學生生活,符合學生的認知基礎,也突出了矩形的一個基本特征----四個角都是直角。一句俗語使學生對數學學習產生了濃厚的興趣,激起了學生強烈的求知欲望和對所學內容的高度專注。)
師:你們從演示過程看,矩形與平行四邊形有什么關系?
生:矩形是特殊的平行四邊形。
師:那么它有什么性質呢?請同學們討論后回答。
(分組討論,氣氛活躍)
生1:矩形兩組對邊分別平行且相等。
生2:矩形的兩組對角分別相等。
生3:矩形的對角線互相平分。
生:由矩形的定義可以知道,矩形的四個角都是直角。
師:請你結合圖4,說說為什么?
生:□abcd中,如果∠abc=90°,那么,∠bad=90°,
∠bcd=90°(平行四邊形兩鄰角互補),∠adc=90°(平行四邊形對角相等)。
(教師板書:矩形的四個角都是直角)
師:請同學們拿出準備的平行四邊形活動框架或矩形紙片試一試,看它還有什么特殊性質。
(有的小組的學生拿出平行四邊形活動框架,互相協作,用兩根橡皮筋分別套在相對的兩個頂點上,拉動一對不相鄰的頂點,改變平行四邊形的形狀,量對角線的長度;有的`小組的學在疊矩形紙片。教師參與其中生。)
師:說說看,你們還發現了什么性質?
生1:隨著平行四邊形一個內角的變化,兩條對角線的長度也在發生變化,當平行四邊形變成矩形時,通過度量發現,兩條對角線的長度相等。
生2:老師,我通過疊矩形紙片,發現了矩形的對角線不僅互相
平分而且相等。
(學生上臺疊紙演示,圖5是學生沿虛線折疊后展開的圖形,其中oa=ob=oc=od,即ac=bd。)
師:很好,大家通過度量、折疊紙片,用不同的方法得到了同樣的結論,矩形的對角線相等。
(教師板書:矩形的對角線相等。)
生-1:由于矩形的對角線互相平分且相等,還可得到直角三角形斜邊上的中線等于斜邊的一半。
生2:老師,我還發現矩形的一條對角線把矩形分成兩個全等的直角三角形;兩條對角線把矩形分成兩對全等的等腰三角形。
生3:老師,我還發現矩形沿著兩對邊中點所在的直線對折,能夠互相重合,所以它是軸對稱圖形,有兩條對稱軸。
(這里,老師提出問題后,充分放手,讓學生去探索,學生通過動手實驗、度量、疊紙,采用合情推理得到矩形的性質。學生積極性高、參與度高,學生探索不止,余興未盡。)
師:剛才,我們探究了矩形的性質,有的同學好象還有新的發現,課后繼續討論吧。現在,請大家思考這樣一個問題:反過來滿足什么條件的圖形是矩形呢?聯系矩形的性質想一想,思考后回答。
生:有一個角是直角的平行四邊形是矩形。
師:回答正確,這是矩形的定義。
生:四個角都是直角的四邊形是矩形。
師:需要四個角都是直角嗎?
生:只需要三個角是直角就可以了。因為三個角是直角,則兩鄰角互補,得出兩組對邊分別平行,這個四邊形是平行四邊形,由矩形定義就可以判別它是矩形。所以,三個角是直角的四邊形是矩形。
(教師板書:三個角是直角的四邊形是矩形)
生1:因為oc=oa,od=ob,所以,四邊形abcd是平行四邊形。
生2:因為oa=ob=oc=od,所以,ac=bd。
生3:它是矩形,因為∠oba=∠oab,∠oad=∠oda,所以∠bao+∠oad=90°,可知,∠bad=90°。即對角線相等的平行四邊形是矩形。
(教師板書:對角線相等的平行四邊形是矩形。)
(“對角線相等的平行四邊形是矩形”這一判別方法是本節課的難點之一,老師通過引導學生畫圖,讓學生從畫圖過程中得到啟示,從而突破了教學難點。)
師:今天,同學們學得很開心,很愉快。我們研究了矩形的性質及什么樣的圖形是矩形。如何應用這些知識來解決問題呢?請同學們完成下面幾道題(屏幕顯示)。
1.如圖6:在矩形abcd中,兩條對角線ac、bd相交于點o,ab=oa=4cm。求bd與ad的長。
(學生討論后寫解答過程,放在投影儀上顯示,師生共評.)
2.怎樣檢驗教室門框是不是矩形?
(此題讓學生自己動手,用工具測量,說明測量方法和結果。)
3.以矩形和其他圖形為基本圖形,設計一個組合裝飾圖案。
(此題讓學生課后完成,然后在小組內交流,各小組評出優秀作品,并在全班交流。)
(學生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加深對所學知識的理解,從而培養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讓學生獲得成功的體驗。)
本節課我在教學中力求做到了以下幾點:一是“新”。利用學生熟知的俗語“不以規矩不能成方圓”,引入新課,創設問題情景。“矩尺”即“曲尺”是木匠常用的畫圖工具,由它激發學生強烈地求知欲望,從而調動學生學習數學的積極性。二是“活”。我注重引導學生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通過設置問題,引導學生開展小組討論,學生通過測、疊、畫等動手實踐活動進行探索,用不同的學習方式來理解矩形的性質和四邊形是矩形的條件,為學生提供了參與活動與交流的空間。三是“實”。通過三個練習,讓學生理解并會應用矩形知識來解決問題,把所學知識和運用知識結合起來,培養了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這節課若能運用現代信息技術,將有些內容做成課件進行演示,教學效果會更好。
《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提倡學生主動參與、樂于探究、交流與合作的學習方式,要求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與學生交往互動,共同發展。老師在這節課上力求落實課程改革目標,作了一些有益的嘗試。概括起來主要有以下兩方面的特點。
俗語----把學生引入求知的勝地。數學知識來源于生產和生活實踐,又服務于生產和生活實踐。“不以規矩不能成方圓”是人們所熟知的一句俗語,其中蘊含著數學知識,矩尺引起學生的回憶與聯想。一個木匠師傅的小孩回答了矩尺和它的作用。矩尺和矩形有著內在的聯系,用矩尺可以畫出矩形,矩形的四個角都是直角。一句俗語引發學生的思考,激發了學生的求知欲,把學生帶入求知的勝地。
活動----為學生創造參與機會。教學過程應該是師生交往互動的過程。這種交往互動是以教學活動為載體的,教學活動為師生互動搭起了平臺。這節課中,老師有目的、有計劃地設計了四個教學活動,即情景引入、探究性質、識別矩形、解決問題。在這四個活動活動內容含蓋了《矩形》一節的全部知識,形式靈活多樣。活動為不同性格、不同愛好、不同層次的學生創造了可以參與的機會。在教學活動的始終,教師都作為教學活動的組織者、參與者和引導者。教師成了學生式的教師,學生成了教師式的學生,師生真正成為了一個“學習的共同體”。
初中數學教案初中生物實驗操作視頻篇四
2、通過對實際問題的分析,培養關注生活,進一步體會方程是刻畫現實世界的有效數學模型,培養良好的數學應用意識。
重點:二元一次方程的概念及二元一次方程的解的概念。
但不是任意的兩個數是它的解。
2、把一個二元一次方程變形成用關于一個未知數的代數式表示另一個未知數的形式,其實質是解一個含有字母系數的方程。
次方程的特點,體會到二元一次方程的引入是解決實際問題的需要。
空間,自主探討,了解二元一次方程的解的不唯一性和相關性。
3、通過學練結合,以游戲的形式讓學生及時鞏固所學知識。
1、一個數的3倍比這個數大6,這個數是多少?
思考:這個問題中,有幾個未知數?能列一元一次方程求解嗎?
如果設黃卡取x張,藍卡取y張,你能列出方程嗎?
(板書:二元一次方程)
根據它們的共同特征,你認為怎樣的方程叫做二元一次方程?(二元一次方程的定義:含有兩個未知數,且含有未知數的項的次數都是一次的方程叫做二元一次方程。)
判斷下列各式是不是二元一次方程
(1)什么是方程的解?(使方程兩邊的值相等的未知數的值,叫做方程的解。)
知數的值,叫做二元一次方程的一個解。)
?若未知數設為x,y,記做x?,若未知數設為a,b,記做
?y?
(1)檢驗下列各組數是不是方程2a?3b?20的解:(學生感悟二元一次方程解的不唯一性)
a?4a?5a?0a?100
b?3b??1020b??b?6033
(2)你能寫出方程x-y=1的一個解嗎?(再一次讓學生感悟二元一次方程的解的不唯一性)
請找出這個方程的一個解,并寫出你得到這個解的過程。
學生在解二元一次方程的過程中體驗和了解二元一次方程解的不唯一性。
獨立完成課本第81頁課內練習2
比較一元一次方程和二元一次方程的相同點和不同點
相同點:方程兩邊都是整式
含有未知數的項的次數都是一次
如何求一個二元一次方程的解
10?xx?10①x?5?4y②x?10?4y③y?④y?44
(3x?7是方程2x?y?15的解。()(2)多選題:方程
y?1
x?7
(4)判斷題:方程2x?y?15的解是。()y?1
是方程2x?3y?5的一個解,求a的值。(1)已知x??2
y?a
y?1
初中數學教案初中生物實驗操作視頻篇五
本節課的主題:通過一系列的探究活動,引導學生從計算結果中總結出完全平方公式的兩種形式。
關鍵信息:
1、以教材作為出發點,依據《數學課程標準》,引導學生體會、參與科學探究過程。首先提出等號左邊的兩個相乘的多項式和等號右邊得出的三項有什么關系。通過學生自主、獨立的發現問題,對可能的答案做出假設與猜想,并通過多次的檢驗,得出正確的結論。學生通過收集和處理信息、表達與交流等活動,獲得知識、技能、方法、態度特別是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等方面的發展。
2、用標準的數學語言得出結論,使學生感受科學的嚴謹,啟迪學習態度和方法。
1、在學習本課之前應具備的基本知識和技能:
①同類項的定義。
②合并同類項法則
③多項式乘以多項式法則。
2、學習者對即將學習的內容已經具備的水平:在學習完全平方公式之前,學生已經能夠整理出公式的右邊形式。這節課的目的就是讓學生從等號的左邊形式和右邊形式之間的關系,總結出公式的應用方法。
(一)教學目標:
1、經歷探索完全平方公式的過程,進一步發展符號感和推力能力。
2、會推導完全平方公式,并能運用公式進行簡單的計算。
(二)知識與技能:經歷從具體情境中抽象出符號的過程,認識有理數、實數、代數式、方程、不等式、函數;掌握必要的運算,(包括估算)技能;探索具體問題中的數量關系和變化規律,并能運用代數式、方程、不等式、函數等進行描述。
(三)解決問題:能結合具體情景發現并提出數學問題;嘗試從不同角度尋求解決問題的方法,并能有效地解決問題,嘗試評價不同方法之間的差異;通過對解決問題過程的反思,獲得解決問題的經驗。
(四)情感與態度:敢于面對數學活動中的困難,并有獨立克服困難和運用知識解決問題的成功體驗,有學好數學的自信心;并尊重與理解他人的見解,能從交流中獲益。
1.教師是學生學習的組織者、促進者、合作者,學生是學習的主人,在教師指導下主動的、富有個性的學習,用自己的身體去親自經歷,用自己的心靈去親自感悟。教學是師生交往、積極互動、共同發展的過程。當學生迷路的時候,教師不輕易告訴方向,而是引導他怎樣去辨明方向;當學生登山畏懼了的時候,教師不是拖著他走,而是喚起他內在的精神動力,鼓勵他不斷向上攀登。
2.采用“問題情景―探究交流―得出結論―強化訓練”的模式展開教學。
3.教學評價方式:
(1)通過課堂觀察,關注學生在觀察、總結、訓練等活動中的主動參與程度與合作交流意識,及時給與鼓勵、強化、指導和矯正。
(2)通過判斷和舉例,給學生更多機會,在自然放松的狀態下,揭示思維過程和反饋知識與技能的掌握情況,使老師可以及時診斷學情,調查教學。
(3)通過課后訪談和作業分析,及時查漏補缺,確保達到預期的教學效果。
多媒體
[引入]同學們,前面我們學習了多項式乘多項式法則和合并同類項法則,通過運算下列四個小題,你能總結出結果與多項式中兩個單項式的關系嗎?(2m+3n)2=_______________,(-2m-3n)2=______________,(2m-3n)2=_______________,(-2m+3n)2=_______________。
1.[學生回答]分組交流、討論
(2m+3n)2=4m2+12mn+9n2,(-2m-3n)2=4m2+12mn+9n2,(2m-3n)2=4m2-12mn+9n2,(-2m+3n)2=4m2-12mn+9n2。(1)原式的特點。(2)結果的項數特點。
1.口答:(搶答形式,活躍課堂氣氛,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2.判斷:
()①(a-2b)2=a2-2ab+b2()
②(2m+n)2=2m2+4mn+n2()
③(-n-3m)2=n2-6mn+9m2()
④(5a+0.2b)2=25a2+5ab+0.4b2()
⑤(5a-0.2b)2=5a2-5ab+0.04b2()
⑥(-a-2b)2=(a+2b)2()
⑦(2a-4b)2=(4a-2b)2()
⑧(-5m+n)2=(-n+5m)2
3.小試牛刀
①(x+y)2=______________;
②(-y-x)2=_______________;
③(2x+3)2=_____________;
④(3a-2)2=_______________;
⑤(2x+3y)2=____________;
⑥(4x-5y)2=______________;
⑦(0.5m+n)2=___________;
⑧(a-0.6b)2=_____________.
你認為完全平方公式在應用過程中,需要注意那些問題?
(1)公式右邊共有3項。
(2)兩個平方項符號永遠為正。
(3)中間項的符號由等號左邊的兩項符號是否相同決定。
(4)中間項是等號左邊兩項乘積的2倍。
[小結]通過本節課的學習,你有什么收獲和感悟?
本節課,我們自己通過計算、分析結果,總結出了完全平方公式。在知識探索的過程中,同學們積極思考,大膽探索,團結協作共同取得了進步。
p34隨堂練習
p36習題
本節課雖然算不上課本中的難點,但在整式一章中是個重點。它是多項式乘法特殊形式下的一種簡便運算。學生需要熟練掌握公式兩種形式的使用方法,以提高運算速度。授課過程中,應注重讓學生總結公式等號兩邊的特點,讓學生用語言表達公式的內容,由于語言缺陷的原因,這一點對聾生來說比較困難,讓學生說明運用公式過程中容易出現的問題和特別注意的細節。然后再通過逐層深入的練習,鞏固完全平方公式兩種形式的應用,為完全平方公式第二節課的.實際應用和提高應用做好充分的準備。
3.教學媒體使用適時、適量、適度、有效。
4.教學結構組合優化,優質高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