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個人都曾試圖在平淡的學習、工作和生活中寫一篇文章。寫作是培養人的觀察、聯想、想象、思維和記憶的重要手段。范文書寫有哪些要求呢?我們怎樣才能寫好一篇范文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優秀范文,歡迎大家分享閱讀。
家鄉地方文化字家鄉文化類篇一
爆竹,幾乎每個地方都有放爆竹煙花的習慣。在大年初一的時候,不管你還在城市里,鄉村里,還是等等地方,都能聽到爆竹的聲音。我的故鄉廣東,就和所說的一樣,每天都有爆竹的聲音,雖然這個聲音吵得人睡不著覺,但是這也是一種民俗習慣。
爆竹有很多種類,比如有:聯排放的小連續放的有冒煙的,有沒煙的,有彩色的,又有沒顏色的。
小孩子們都爭吵著要去放爆竹,大人們也喜歡放爆竹,有調皮的小孩子,喜歡把爆竹點著了之后再跑,十分可愛。
除了放爆竹,過年還有一個不能少的環節,就是發紅包。大人們發紅包,小孩子們收紅包,這種習慣,一直從古至今傳承下去。孩子們,到各個親朋好友家里拜年。雖說要到處奔波,但孩子們也很興奮,畢竟那個親威不會給孩子們的壓歲錢呢?孩子們一個個拿著紅包,吃著糖果,雙腳再累,臉上的笑容也是甜的。真是“只要肯給‘壓歲錢’,‘加班加點’無所謂。”恐怕這一天才是孩子們最快樂的時候。
如今的春節,雖然少了幾分代代相傳的古老“年味”,卻多了一分當代社會的氣息,讓人們時刻感受到社會的進步,國家的繁榮昌盛。
家鄉地方文化字家鄉文化類篇二
我的家鄉在大別山北麓之下,是個名為霍邱的縣城,它可能沒有北京、上海那種大城市無與倫比的魅力,但它卻有著充滿魔力的“吃”文化。
霍邱雖是個不起眼的縣城,可其人口不容小覷,面積也在同類縣城中名列前茅,但一提到霍邱,人家要不就是壓根不知道,要不第一個反應就是:“嗯,貧困縣嘛,知道的。”嘖,這還真反駁不了,咱霍邱水特產有灃蝦、銀魚和芡實,還有遠銷世界的柳編,可這一切的一切,都改變不了霍邱“窮”的本質。在我看來,倒不是霍邱自己不想富,而是霍邱人民一直在吃吃吃,直接把恩格爾系數給吃了下去。
霍邱第一大“吃”文化,就是喝酒。好歹也是個人口大縣,這酒量必須得好啊!人家東北大漢喝酒用碗,咱霍邱直接用酒瓶炸罍子,嘿,就是這么爽快!那么喝什么酒呢?茅臺?不不不,那可跟不上霍邱城的主流,霍邱人喝臨水,迎駕貢酒或是古井貢酒,反正都是安徽的,喝著也有更感覺。每每跟著老爸去飯館,總能聞到一股飄逸而又典雅的酒香。飯桌上大家也十分暢快,就四個字:不醉不歸。有些人想偷懶,故意喝少,那他最后肯定會喝的不省人事,畢竟大家都是老司機。
霍邱的第二大“吃”文化,則是鹵菜了。請不要去刻意幻想霍邱鹵菜的味道,因為你根本想象不出來,它自上而下都透露出一股十分正宗的“鹵”味,永不會給人一種特意包裝的感覺,完全本色出演。由于霍邱經營飯館這行的人實在太多太多,業內競爭壓力巨大,因而對于鹵菜這種開胃菜更是精益求精。這就比如我學校前面的一家店面,大致估摸一下應該已經換六七家了。當夕陽漸漸落下之時,你將會聞到整條街上都是鹵味,卻各個有特點。如果有耐心吃完整條街,那我想你對別的地方的鹵菜可能就感覺沒什么值得欣賞的地方了,畢竟我這樣試過。
霍邱的第三大“吃”文化,可不是實物,而是霍邱的夜晚。每當黑夜如布帶般漸漸覆蓋在霍邱的天空,霍邱的夜生活也就無聲無息的展開了。在這種情境下,你可以約幾個好友隨便找個攤子坐下,點幾盤鹵菜,再拿幾瓶冰啤,尤其在夏季,享受那冰涼對嗓子和神經帶來的刺激,怎能不爽?若是坐不住,沒事,霍邱哪里沒個吃東西的地方。你可以邊走邊和伙伴們擼擼串,吃完了再買,炸雞柳、炸雞翅什么的盡管選,反正不缺攤子,甚至走時還可以順便觀賞一下這霍邱城美麗的夜景。像我,對擼串可是十分熱衷的。
霍邱的“吃”文化接受來自各方的兄弟姐妹們,既然來了,那都是客,就應該好好感受一下霍邱專屬的美味。不管是客人還是朋友,相信絕不會留下半點遺憾。如果開心,就多吃;如果傷心,就狠狠地吃!
家鄉地方文化字家鄉文化類篇三
二、調查對象:武漢工業職業技術學院的在校大學生
三、調查地點:學校食堂,學生宿舍樓
四、調查時間:20xx年5月27號――20xx年5月29號
五、調查方法:
調查采用集體開卷式,不記名問卷的方法。學生問卷,共發下調查問卷35份,總共收回有效問卷35份,所有數據全部采用人工統計處理分析,有效率達100%。
六、調查內容:
1性別
2您的家鄉是哪里?
3您所在地春節有哪些習俗
4您的家鄉春節期間有忌做針線活嗎?
5您對以上習俗的態度是
7您知道家鄉有哪些名人
8您對家鄉的飲食有什么特點
9中國各地的民俗文化豐富多彩,您認為造成民俗文化差異的原因是什么?
10您的家鄉大年初一基本上干什么?
12除夕夜您一般干什么?
13您的家鄉民俗文化最有特色的是
14您有宗教信仰嗎活動中的作用
15您認為傳統習俗在春節慶祝活動中的作用
18您的家鄉結婚時喜歡用以下哪種方式
19您對家鄉文化的了解途徑主要是哪些方面
七、調查結果與分析:
于家鄉的文化還是相當了解的,60%是比較了解,30%的人稍有了解,這種結果還是比較令人滿意的,大多數人還是保留著當地的風俗,身為自己土生土長的家鄉,他的文化不應該是了解甚多的嗎?這就要求我們大學生要更加關注自己家鄉的文化,且文化背后的故事。例如:每個地方的春節,過法也是千奇百怪,有早上吃團年飯的、有晚上吃的、有關冰燈的、有舞龍獅的、有吃餃子的等,這些都是因為各個地方的故事不同所紀念的節日方式不同。
2. 關于大學生對家鄉飲食的了解 :調查結果顯示,25%的人家鄉喜食辣,人家鄉口味清淡,的人家鄉口味較重(咸),25%的人家鄉所有口味都喜歡,從上結果我們還調查出有很多的個人愛好,也受家鄉飲食的影響。民間的文化與飲食方面表現出了極大的積極與興趣,值得贊揚的是不同地區的人們對自己家鄉的特色食品都是贊不絕口,從不同的飲食文化背后,我們可以看到新一代的繼承人已經開始趨於成熟了。美食文化節一方面展示了地區的特色食品,另一方面引導我們我接受和關注我們自己家里的文化差異關于大學生對家鄉飲食的了解:很多人都會說,我的家鄉沒有什么好吃的,我早都吃夠了,我還是喜歡在外面吃小吃,或許我們忽略了一個問題,最原滋原味的東西才最有營養。但是,每個地方的食物都有其地方的特色。
3.關于家鄉民俗文化的特色:20%的人認為在服裝上,的人認為在節日上,45%的人認為在飲食上,的人認為在其他的方面,飲食上的民俗文化是最為突出的,中華美食具有歷史悠久、技術精湛、品類豐富、流派眾多、風格獨特的特點,是中國烹飪數千年發展的結晶。飲食在發展中形成了“十美風格”,講究味、色、香、質、形、序、器、適、境、趣的和諧統一。中國的烹飪,不僅技術精湛,而且講究菜肴的美感,注意食物的色、香、味、形、器的協調一致,因此地區的飲食特色比較豐富。
4.關于大學生對家鄉傳統習俗的看法:的人認為是活躍氣氛,的人認為是為了增加家庭凝聚力,40%的人認為是為了繼承傳統文化,5%的人認為是老人們的舊觀念。看來大多數的家鄉文化都被慢慢的繼承了下來,希望把它們發揚光大,且被后代子孫接受,還慢慢與這個時代相融合,但還有少數子孫不理解。傳統節日的文化內涵底蘊深厚,許多方面我們了解的都不夠,傳統的節日文化是我們寶貴的精神財富,是需要我們認真加以傳承和發展的。
5.有關家鄉傳統文化風俗繼承:20%的人認為繼承的非常好,45%的人認為繼承的比較好,認為仍需改善的人認為繼承的效果不好。從上看出家鄉傳統文化風俗繼承的不是太理想,由于現代社會在時間方面普遍上使用西方公歷為準,而中國傳統節日都是農歷時間,因而使現代中國大部分人很難準確知道中國傳統節日日期;洋節比中國傳統節日更能讓商家獲得更多、更高利潤,因而商家會在洋節進行大范圍促銷行動,造成洋節比中國傳統節日更熱鬧形象。
伴隨著改革開放和經濟的快速發展促進了中外交流,這無疑對我國國民視野開闊和思維開放起到了良好的引導作用。但在此同時,國外文化及文化產品也隨之進入我國,全球化是當今世界不可阻擋的發展趨勢。在全球化這柄雙刃劍面前,傳統文化承受著它狂風暴雨般的洗禮。
在這場文化較量中,對于我們這個繼承了很多年的民族文化一定必須發展下去,思考傳統文化在全球化過程中所面臨的機遇與挑戰以及讓傳統文化與時代相結合的措施等,很多年輕的人們都不愿意去繼續過那傳統的節日,覺得沒什么過頭,都喜歡去過西方浪漫有趣的節日,導致傳統節日失去了在人們心里的地位。我們通過這次調查發現,很多大學生對自己家鄉文化的發展沒有想法,覺得還要繼續保持舊的、好的傳統就好,對于家鄉的未來更沒有過多的建。但是,在這個與時俱進的時代,決定了我們不可能撇開現代文化而去發展傳統文化的問題。但是,傳統文化是遺留下來的歷史文化象征,更確切地說,只有從傳統文化的上述現狀和定位出發,不斷推動傳統文化實現現代化轉型,并在傳統文化、現代文化與后現代文化之間保持適度的張力,就能更好的發展傳統文化。
家鄉地方文化字家鄉文化類篇四
我家在東風渠附近住,過去那條渠因為沒有水源注入,漸漸干涸,成了一條排放污水的臭水溝。
從河堤上往下看,河面一片漆黑,上面漂浮著顏色各異的塑料垃圾,臭氣熏天。附近的居民也經常往那里亂倒生活垃圾,每當遇到刮風的天氣垃圾就在空中翩翩起舞,整個東風渠成了一個巨大的垃圾場。因此,我*時很少去東風渠旁邊玩,因為受不了那里的臭味和污濁的環境。
可是,最近我卻發現東風渠有了很大的變化,原來河里的臭水都被抽走了,那些隨意排放污水的工廠也進行了有效治理,爸爸說*將引入黃河水入渠,以后這里就會有大的改觀了。
正如爸爸所說,很快黃河水引入了東風渠,雖然河水并不是清澈見底,但卻沒有什么異味。我還發現已經有人在河邊悠閑地釣魚了呢!
河*的垃圾全部被清理干凈了,還修建了許多活動場地,設置了不少椅凳,四周種上了柳樹、銀杏、冬青以及許多我不知名的觀賞植物。春天到了,這里綠樹成蔭、鮮花遍地,游人如織,成了大家休閑、娛樂的好地方。
每天早上,我透過窗戶總能看見許多人在那里打羽毛球、跑步、打太極拳,惹得我也有些“蠢蠢欲動”了。
現在我住在東風渠旁邊覺得真舒服!
家鄉地方文化字家鄉文化類篇五
端午節已至,放學回到家后,一股幽香從廚房里飄散出來。我眼中頓時一亮,好香呀,這是在做什么?奶奶笑著說道這是在包粽子,每年的端午節都是有這個習俗。
我似乎也被這個帶有神話色彩與獨特習俗的節日給迷住了,我便央求奶奶教我包粽子。奶奶輕輕的告訴我:“傳統的粽子要以糯米為餡兒,佐以紅棗、綠豆,然后用竹葉包裹,吃時拌糖。包的時候,先用竹葉卷一個漏斗的形狀,再放入糯米綠豆餡兒,然后順著漏斗的形狀將粽子包成三角形的,最后用線繩捆緊就成了。”奶奶在給我講的同時,一個漂亮的粽子已經出爐啦!我努力了半天,卻總是也包不出一個像樣的粽子,一個好端端的粽子被我包成了圓形。哈哈,今年的端午節我祝大家團團圓圓,我笑著說。
粽子終于成了,我望著自己親手做的杰作,心中不僅感慨萬千,望著粽子上滴溜圓的豆子與米粒,簡直一下子就把人們的食欲給挑了起來,而我自己也望著那些剛出鍋的粽子,忍不住偷吃了幾個。
晚上,我們一家人坐在餐桌前一邊談笑風生,一邊訴說著端午節的文化與習俗,一邊等著表弟一家回來過端午吃粽子。粽子來嘍,好香呀,在坐的無不發出感嘆。而我自豪的拍拍胸脯道,這些粽子我可也有功勞喲,我連忙自夸道。
突然一陣電話聲響起:“喂,哥哥,今天我和同學約了出去吃飯,再見。”望著電話的我,卻有一股難言的、失落的情緒油然而生。
爺爺奶奶也聽到了電話中傳來的聲音,弟弟不回來,他們一個個嚴肅的坐在那里沉默不語。我只好笑著打著圓場,沒事兒不管他們,我們自己吃自己的。好一會我們才回過神來,不禁感慨萬千,爺爺說:現在人們都不是很重視傳統節日,尤其是現在的年輕人,只關心最新潮流,卻不知道自己已經忘了根本。我聽到這話后,不禁傷感的想到,可能爺爺奶奶老了,盼著節日放假,弟弟一家能回家吃一頓飯,團團圓圓相聚。如果每個人都這樣的話,也是在自覺維護傳統文化,只有這樣一些傳統節日、文化也就不會畫上句號,在歷史的長河中慢慢也不會消失。
家鄉地方文化字家鄉文化類篇六
美不美,家鄉的水;親不親,家鄉的人。是家鄉的山水,滋養了我們,是家鄉的親人哺育了我們,更是家鄉的文化熏陶了我們。家鄉在我們身上刻下了深深的印記。
我的家鄉位于河南北部的一個小縣城,它瀕臨黃河,背依太行,這里沒有桂林甲天下的山水,也沒有北京多不勝數的文化古跡,但這個城市卻孕育出了她獨有的文化。她就是太極拳的發源地、司馬懿的故里、四大懷藥的產地——河南溫縣。
一提起溫縣,大家首先會想起太極拳吧!因為太極拳既能強身健體,又能磨練意志,它是一項非常好的運動。大多數人都認為太極拳很簡單,只要記住招式就可以了,但我卻想說:“不完全是這樣的!”。記得在五年級的時候,我看見街上每天三五成堆的人在練太極拳,便非常好奇,一時興起,便讓爸爸教我打。剛開始還興趣盎然,但到了一星期之后,我便覺得非常苦,非常乏味,便不想繼續練下去了。爸爸見我這個樣子,便生氣地說:“做事要專心,不能三心二意,需要有很強的意志力與頑強的信念,不只是打太極拳,做其他事也是這樣。”我聽了爸爸的一席話,真是勝讀十年書啊!太極拳教了我做人的精神。
在我們溫縣也有許多的名人,司馬懿就是其中人盡皆知的一位,他是三國時魏國杰出的政治家、軍事家,西晉王朝的奠基人。曾任曹魏的大都督、大將軍、太尉、太傅,他成功的兩次率軍對抗諸葛亮北。
伐和遠征平定遼東。至今,他的“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的精神一直激勵著我們后人!尤其是他留傳給我們的司馬得勝鼓,每當逢年過節時,街頭巷尾的鼓聲總是震天的響,把農民們豐收的喜悅揮灑的淋漓盡致。
溫縣還有遠近聞名的四大懷藥——懷山藥、懷菊花、懷地黃、懷牛膝。我國最早的藥物經典《神農本草經》中把四大懷藥都列為“華藥瑰寶”呢!它們都有很高的藥用價值。尤其是我們的鐵棍山藥更是現代家庭保健營養的佳品,有著“補腎之王”的美譽!
我希望有更多的人了解溫縣,了解溫縣文化。我作為家鄉的兒女,我愛我的家鄉,我更期待著家鄉的文化能走出河南,走向世界。
家鄉地方文化字家鄉文化類篇七
在我的記憶中,除了春節以外就數端午節最為熱鬧了。聞著粽香,也便嗅到了童年的時光,感覺那么近,仿佛那些事就發生在昨天。
端午吃粽子是我們家鄉的主要習俗。端午前一天,媽媽就把粽子包好,放在大水盆里備著。我偶爾也會搗亂,試著學她的樣子,左手拿著粽葉彎過來,做成圓錐形,然后右手向漏斗里放米,把米壓緊抹平后把棕葉反饋過來蓋好,握住后再用絲線捆緊系好,三角形的粽子就包好了。記住纏繞的絲線千萬不能松散,否則煮粽子的時候就容易散開了。
包粽子的時候還可以放一些花生、紅豆、大棗、雞肉等摻在糯米里做餡,制作不同口味的粽子。媽媽喜歡在米里摻紅棗以圖吉利,據說,小孩子吃棗粽多,將來讀書就會早中狀元,我還真的年年吃了不少。后來狀元倒沒有中上,學是有的上了,在我身上還算靈驗吧!而我最喜歡吃米里加肉的,吃起來香而不膩,現在回想起來還特別嘴饞呢!
家里人在煮粽子的鍋里一定要煮雞蛋,有條件的還要再煮些鴨蛋、鵝蛋,吃過蘸糖的甜粽之后,要再吃蘸鹽的雞蛋“壓頂”。據說吃五月粽鍋里的煮雞蛋夏天不生瘡;把粽子鍋里煮的鴨蛋、鵝蛋放在正午時陽光下曬一會再吃,整個夏天不頭痛。
過端午節除了要吃粽子,當然也少不了賽龍舟喲!我最喜歡看得就是賽龍舟的情形,幾十個水手都手拿著槳,用盡全身的用手奮力地劃著,擂鼓的水手勢氣高昂,用力地敲著有規律的鼓點兒。“加油,加油!”,場邊的拉拉隊激情洋溢,發出雷鳴般地加油聲、吶喊聲、助威聲,使水手們不得不更加使勁劃船。整個賽龍舟的場面多么壯觀、激烈,可以說是獨一無二,是端午節傳統的象征。
端午節流露出的是地道故鄉情,是一種古老的傳統。此刻我在想,倘若屈原能夠穿越兩千年的時空,來到處處繁榮安定的神州大地,他定然不會懷才不遇,定然不會屢遭排擠屢遭陷害,他也斷不會以如此壯烈的方式飲恨楚江吧!
故鄉的端午節喲,你給了我多少喜悅和歡樂啊!
“五月五,是端陽。插艾葉,戴香囊,吃粽子,灑白糖。龍船下水喜洋洋。”大家一聽到這首童謠,一定會想到端午節。一年中有我喜歡的熱熱鬧鬧春節,喜歡團團圓圓的中秋節,張燈結彩的元宵節,但我還是最喜歡粽子飄香的端午節。
端午節又叫“端陽節”、“重五節”等,是農歷的五月初五,俗稱“端午節”,“端”是“開端”、“初”的意思。端午節是我國漢族人民的傳統節日。這一天必不可少的活動是:吃粽子、賽龍舟、插艾草、喝雄黃酒等。據說,吃粽子和賽龍舟是為了紀念愛國詩人屈原。
端午節一早,我剛睜開眼,就看到媽媽在門外忙上忙下的。出去一看,原來媽媽在插艾草,餐桌上還擺著用艾草煮成的雞蛋和幾個香噴噴的粽子。這時,我才想起今天是端午節。看著煮的綠綠的雞蛋和香噴噴的粽子,口水都垂涎三尺了呢。幾分鐘,兩個雞蛋和一個粽子就沒影兒了。
在我的家里頭,每個人都會包粽子。媽媽告訴我:“燁,長大了,要學會包粽子哩!來,我來教你包餃子。”我一聽到這個好消息,一蹦三尺高。“要先去市場買包粽子的材料。”我便穿好衣服上市場了。去市場買粽葉、五花肉、糯米,繩子。媽媽先把糯米、五花肉,繩子洗干凈,然后把五花肉切成小塊,再把粽葉和繩子煮一煮,這樣才能使粽葉和繩子變成柔軟更好包,糯米不容易掉出來。
“先把長長的粽葉折疊,圍攏來,做成一個窩,中間放進調配好的糯米和粳米,包出棱角。然后把陷放在米里,和在一起揉勻,最后把箬葉包著的粽子做成四角的形狀。”媽媽對我說。我想想,這不是很簡單嗎?便開始動手了。我開始學的時候,總是把四個角弄歪了,不是成了六個角,就是揉成一團球了。“這包粽子的功夫全在最后一道工序,你的粽子包得好不好,就看四個角是不是勻稱,是不是有型。”媽媽親切地對我說。我似懂非懂的點點頭,可是還是做不好。沒辦法,媽媽無奈的搖了搖頭,走過來手把手的叫我,一個還算像樣的粽子在我手上誕生了。
我終于吃上自己包的粽子啦!突然有一種說不出的快樂!耶,我終于會包粽子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