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我們備受啟迪時,常常可以將它們寫成一篇心得體會,如此就可以提升我們寫作能力了。大家想知道怎么樣才能寫得一篇好的心得體會嗎?下面我幫大家找尋并整理了一些優秀的心得體會范文,我們一起來了解一下吧。
見義勇為的心得體會見義勇為的心得體會篇一
孟凡賓,1986年出生在山東臨沂,畢業于重慶工商大學學習物流專業。18歲讀高三時光榮加入中國共產黨;22歲大學畢業時只身赴西藏想要參加支教工作未果,轉身投入熱火朝天的那曲物流中心工程建設;26歲在西寧站出任生產經理兼物資部長;31歲,任西北分公司物資機械部副部長。
領導眼里,他是愛崗敬業的“小孟”
同事眼里,他是一位學習的楷模
徒弟眼里,他是值得崇拜的好師傅
孟家有子初長成
出生在山東臨沂的孟凡賓,自小便受到孔孟之鄉深厚文化底蘊的熏陶,年幼時便聰敏好學,對詩詞歌賦熟讀于心,信手拈來。在送給遠赴南蘇丹參加援建的同事的離別贈言中,孟凡賓親筆抒寫了一首小詩:久有凌云志,遠赴南蘇丹。逾山越海多歧路,披荊斬棘樹軍威。熱酒溫茶待君歸,再與君議長安事,山高水長,望君珍重。
自小便成績優秀的孟凡賓,在孔孟之鄉深厚文化底蘊的滋養下,在自身的勤學刻苦下,沒有辜負父輩的期望,一路以優異的成績升入縣里的重點中學。18歲,孟凡賓成為學校第一批入黨的學生。高三畢業時,他以優異的成績考入重慶工商大學學習物流專業。
少年心有鴻鵠志
“人無法控制生命的長度,我能做的,就是增加生命的厚度。”,剛剛大學畢業的孟凡賓一心想去邊疆支教,他不斷地向北京、上海、重慶人事局打報告,由于那一年并沒有支教的指標,他的報告未能獲得批準。無奈之下,他收拾簡單的行李,只身前往西藏日喀則找到當地人事局咨詢。然而,當地人事局委婉地拒絕了他,告訴他不能接收他的支教申請,讓他等有了指標推薦再來。支教的心愿沒有達成,孟凡賓轉而將眼光投向了參加西部大開發建設,心想只要是能為邊疆地區服務,不管是支教還是其他工作,也是一種人生理想的達成。在機緣際會之下,孟凡賓找到了正在參加青藏鐵路工程建設的中鐵建工集團,并順利通過面試,如愿以償參加了那曲物流中心工程建設,自此與中鐵建工集團西北分公司結緣。
在工作崗位上,孟凡賓是最能吃苦、勤勞實干、任勞任怨的那一個,是師傅眼中的好徒弟。自己當師傅后,他又是徒弟眼中的好師傅。在項目上的時候,半夜或凌晨收料這樣的.工作,他都會主動承擔,遇到很多需要在施工現場動手的工作,他都搶著做。熟悉他的人都說他是個熱心腸,不管是同事還是朋友,誰家有個大事小情他都熱心地去幫助。“其實我性子急,沒有大家贊揚的那么好,我也有自己的毛病和缺點。”孟凡賓自我評價到。與孟凡賓一起工作的同事回憶:西寧站施工時,由于在高原,物資短少,原材料經常供應欠缺。一次,工地上緊缺預應力鋼絞線,孟凡賓找遍整個西寧片區都沒有找到。通過查詢,孟凡賓最終在網上搜尋到在重慶的一個小鎮有這種材料生產。他連夜坐火車趕到重慶,到了當地廠家卻說該材料屬于訂單制,必須先下單打款后發貨,可是按照公司管理程序將錢款打到廠家賬戶上,中間的時間差材料都能運到工地了。現場施工等不起,在緊急情況下,孟凡賓和老板談判,他說:“老板,把我壓這里,您先發貨可以嗎?公司錢什么時候到賬,我就什么時候離開。我們是國企,不會少你一分錢。”老板看到孟凡賓如此誠懇,同意了立即發貨。由于原材料供應及時,確保了施工的順利進行,避免了材料不到位造成的窩工等損失。最終西寧站如期竣交,圓滿完成了國家和鐵道部交給的任務。
危急時刻勇擔當
7月5日,孟凡賓和同事前往公司秦皇島項目部檢查工作。在完成一天的工作后,他和幾位同事一邊聊著天一邊沿著海邊步行返回賓館。途中,聊得正興起的三人,聽到了遠處傳來的呼救聲。一行人循聲望去,只見十數米開外,有幾個人正在奮力向岸上拖拽著浴場放在海中的防鯊網,遠方一個人在海浪中時隱時現。“有人落水了”,一行人立即跑過去幫忙。怎奈漁網被牢牢的錨固在海底,眾人無法拖動防鯊網,心急如焚。彼時,由于海上風大浪高,圍觀和幫忙救人的群眾都沒人敢下水去營救落水人員。時間就是生命,在緊急情況下,孟凡賓給同伴匆忙說了聲“我下水”,便脫掉外衣沖進洶涌的海水中,奮力向落水人員游去。由于當時海浪很大,水流又特別快,孟凡賓試圖拖拽女子,卻發現女子身形絲毫不動,眼看著落水的女子被海水嗆得喘不過氣來,已有溺水的跡象,隨時有生命危險。在緊急時刻,孟凡賓冷靜下來,迅速查看了女子的情況,意識到是海邊的防鯊網纏住了女子。找到了問題所在,他一手拖住防鯊網,一手伸向落水者,用勁將纏在女子身上的防鯊網解開,最終將落水的女子帶離了險境。圍觀的群眾紛紛為這個不知名的小伙豎起大拇指。在成功救人后,知道女子沒有大礙,孟凡賓隨趕來的民警到附近的派出所對事件經過做了簡單的筆錄,并婉言謝絕了警察讓留下身份信息為他送錦旗的好意。他說:“這就是舉手之勞的事,我不圖名、不圖利,盡的是一名黨員的職責,只要人沒事就好”。
見義勇為的心得體會見義勇為的心得體會篇二
“見義勇為”與“見義智為”
開封市五中李念軍
三個大學生,一人不慎落水,另外兩人見義勇為,跳入水中施救之前,竟沒有想到利用江邊的一堆木料,結果三人全部溺亡。由此引出是應該“見義勇為”還是應該“見義智為”的辯證思考。
我以為,“見義勇為”與“見義智為”,二者沒有本質的區別。見義能夠“勇”為者,必然有一定的救人技能、智慧;見義能夠“智”為者,也必然有其勇敢精神。對溺水“見義勇為”的人,一定會游泳,也就是必然有其“智”;否則,無異于送死。
但是,問題的關鍵是,救人是有緊迫性的,是有風險的'。如果非要有百分之百的“智”的運用,才能“見義勇為”,否則就是“見義‘愚’為”,那么在很多的情況下,我們就只能見死不救。需要有多大的把握才必須救人,在什么樣的情況下就要放棄施救?這中間的形勢判斷,全在于施救的人一瞬間的全方位思維,全在于施救的人的“勇”或者“怯”、“智”或者“愚”。
救溺水的人,必然是時間緊急,如果先去把那木料抬入水中,也許溺水者早已經被江水吞沒了,還上哪里去救。其他情況下的施救,也必然存在類似時間緊急、條件限制等等的問題;并不是你想從容地用“智”就可以從容地用“智”的。
“知其不可為而為之”的,是傻子,也是圣人;知其可為然后才為之的,是所謂的“聰明人”。但是,最值得贊揚的卻是,不知其可為還是不可為而為之的人,他們是這個社會無數的一般意義上的好人,這無數的樸實無華的好人,正是我們這個社會賴以生存、發展的基礎。
這個世界上,自古及今,路見不平,路見不幸,陌生人之間的出手相救,甚或犧牲了自己生命的事例,數不勝數。重要的不是他們是“見義勇為”還是“見義智為”,而是他們之間的親情,友情,萍水相逢之情,以及一切的情。情義無價,這是這個世界之所以讓我們感到無限美好的重要因素之一。
“勇”離不開“智”,“智”離不開“勇”。“見義勇為”與“見義智為”,二者本質相同。“勇”和“智”更離不開的是“情”!
原作文題:
請認真閱讀下列材料,按照要求作文。
電視新聞:三個大學生去江邊玩耍,一人不慎落水,另外兩人脫下衣帽往身邊的一堆木料上一扔,就跳入水中施救,結果三人全部溺亡。人們都感嘆:那些木頭是多好的救人材料呀!
請圍繞“見義勇為與見義智為”做一番辯證思考,然后,自命題目,將思考結果,寫成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思辨性議論文。注意行文的邏輯性。
見義勇為的心得體會見義勇為的心得體會篇三
“見義勇為”,曾是大家膾炙人口的一個詞。如今,卻已漸漸淡漠了。“哪有少年不輕狂”,有時,我也想見義勇為啊!
“哪有少年不輕狂”中“輕狂”并不是指少年蠻橫驕縱,而是熱血!曾幾何時,讀書看報知道哪位烈士因為見義勇為而為國為民捐軀了。十分羨慕,說以后也要這樣;曾幾何時,知道那些因為見義勇為而慘遭兇手的新聞,卻又暗自搖頭,誰不想見義勇為啊!
十月黃金周,我坐車去圖書館看書,途中遇到了盼望已久的事。
哪怕已是金秋十月,午后的驕陽依然十分驕橫,散發著難擋的酷熱。苦等了半個多小時,苦在心頭的我們翹首以盼的公交終于慢慢悠悠的駛來,大家看了都不禁抱怨,“十月一大家都出來旅游,我們青島還是旅游城市,公交卻如此之慢,這真‘對得起’人們啊!”身旁一正義感富足的青年嘆道。我聽到也暗暗點頭。
正在回憶卻被一聲大喝驚醒“拿開你的走!”之間剛才一起上車那位青年也看到了那位大漢,大聲喝止。只聽“嘭”的一聲悶響,那位大漢一拳擊倒了青年。旁邊人連忙閃開。“還有誰?”他囂張地說。車到站時,他大搖大擺的囂張的下了車。旁邊的乘客把青年扶起。失主對他說了聲謝謝后也匆匆下車。
其實我也想見義勇為,但是因為實力不夠而退縮。那位青年的做法毋庸置疑是好樣的!但是圍觀群眾中真的沒有學過武術或身體健壯的嗎?這卻不一定。而那位失主的做法也著實令人心寒,只說了聲謝謝,也不帶他去醫院檢查,這是對的嗎?答案顯而易見。
在這,我以我這綿薄之力向大家發出號召:人們應該充滿正義,學雷鋒做好事,碰到這種事大家一起動手他一定不會還手。因為寡不敵眾嘛!大家也應該感謝那些幫助自己的人,而不是事不關己高高掛起,這樣就不會“想見義勇為”,而是“做見義勇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