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論是身處學校還是步入社會,大家都嘗試過寫作吧,借助寫作也可以提高我們的語言組織能力。相信許多人會覺得范文很難寫?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優秀范文,歡迎大家分享閱讀。
初一春節手抄報篇一
春節,一年中難得一次的長假,趁著這個假期,很多人都會帶著家人或者朋友一起去旅行。那么你知道春節適合去國內哪里旅游嗎?不知道的朋友,下面一起來看看春節適合去國內哪里旅游介紹。
漠河是中國最北的縣城,“找北”自然成為漠河最有趣的體驗。神州北極石碑位于北極村北部,黑龍江南岸,此石為漠河縣人民政府于1994年6月20日所立。此石與號稱天涯海角的“南天一柱”齊名,并與之遙相呼應,是北極村的一個象征性標記,是中畢北極的標志性建筑物。凡來北極游覽觀光的客人,均會在此石前攝影留念,以證北極之約。
對于繁華都市的孩子們來說,剛踏上這片土地時也許并不適應,漠河的冬天零下三四十度是很正常的事情,極寒的天氣、不太方便的交通、不繁華的街道、一早就黑下來的天空,連時時刻刻需要的手機信號都成為一種挑戰。
在這個“可能是中國最美麗的小城”的湘西明珠中,尋找沈從文《邊城》月光下水邊的吊腳樓、依山傍水的老城、南華山襯著的古老城樓、飛架于烏巢河深谷的石橋等。寧靜而又悠遠的古鎮、鄉民樸實曠達的作風、充滿著民族特色的建筑物,成了人們前往最好的理由。
春節可以祈福的好去處還有蘇州寒山寺、北京雍和宮、杭州靈隱寺…
海南島的旅游資源豐富,從北部的海口到南邊的三亞,特色景點眾多。想看紅樹林的可以去海口東寨紅樹林,它四季常青,終年碧綠,是我國紅樹林海灘中的佼佼者。還有文昌的東郊椰林,瓊海的萬泉河、博鰲論壇;萬寧的興隆華僑眾多而頗具印尼風情,東山嶺山勢不高險,然景物奇特多姿,除了是著名的東山羊產地,還有“海南第一山”之美名。而三亞更是國內的度假天堂,風景名勝密集,亞龍灣、大東海、鹿回頭、天涯海角等等聞名中外。
了解了春節適合去國內哪里旅游后,大家記得提前安排行程。
在古代的農業社會里,大約自臘月初八以后,家庭主婦們就要忙著張羅過年的食品了。因為腌制臘味所需的時間較長,所以必須盡早準備,我國許多省份都有腌臘味的習俗,其中又以廣東省的臘味最為著名。
蒸年糕,年糕因為諧音“年高”,再加上有著變化多端的.口味,幾乎成了家家必備的應景食品。年糕的式樣有方塊狀的黃、白年糕,象征著黃金、白銀,寄寓新年發財的意思。
年糕的口味因地而異。北京人喜食江米或黃米制成的紅棗年糕、百果年糕和白年糕。河北人則喜歡在年糕中加入大棗、小紅豆及綠豆等一起蒸食。山西北部在內蒙古等地,過年時習慣吃黃米粉油炸年糕,有的還包上豆沙、棗泥等餡,山東人則用黃米、紅棗蒸年糕。北方的年糕以甜為主,或蒸或炸,也有人干脆沾糖吃。南方的年糕則甜咸兼具,例如蘇州及寧波的年糕,以粳米制作,味道清淡。除了蒸、炸以外,還可以切片炒食或是煮湯。甜味的年糕以糯米粉加白糖、豬油、玫瑰、桂花、薄荷、素蓉等配料,做工精細,可以直接蒸食或是沾上蛋清油炸。
真正過年的前一夜叫團圓夜,離家在外的游子都要不遠千里萬里趕回家來,全家人要圍坐在一起包餃子過年,餃子的作法是先和面做成餃子皮,再用皮包上餡,餡的內容是五花八門,各種肉、蛋、海鮮、時令蔬菜等都可入餡,正統的餃子吃法,是清水煮熟,撈起后以調有醋、蒜末、香油的醬油為佐料沾著吃。也有炸餃子、烙餃子(鍋貼)等吃法。因為和面的“和”字就是“合”的意思;餃子的“餃”和“交”諧音,“合”和“交”又有相聚之意,所以用餃子象征團聚合歡;又取更歲交子之意,非常吉利;此外,餃子因為形似元寶,過年時吃餃子,也帶有“招財進寶”的吉祥含義。一家大小聚在一起包餃子,話新春,其樂融融。
初一春節手抄報篇二
春節來臨了,大街小巷鑼鼓鞭炮齊響,家家戶戶張燈結彩,整個世界熱鬧非凡。下面是春節手抄報簡單的,一起來看一下吧。
2016年悄然而去,留給我們只是那一段美好的回憶。
春節期間,“噼里啪啦,噼里啪啦,”一陣陣鞭炮聲連續不斷的響來,家家戶戶門口都貼有春聯,各有各的不同,各有各的含義,各有各的祝福,有的在給朋友發短信,有的在登門拜訪,甚至在電視里也有主持人的祝福,春節可真是一個非常傳統的節日。
大年三十,人們最盼望的一天,那天,我早早就來到了奶奶家,家里燈火通明,喜氣洋洋,窗外的爆竹聲聲響,桌上擺滿了佳希,全是一些大魚大肉,當然還有一些蔬菜,香氣自然是滾滾而來,讓我垂涎三尺,恨不得上去大吃特吃,奶奶說:“可以開始吃了。”話還沒說完,我伸手拿了一個特大號的雞腿,狼吞虎咽的吃起來,還有我最喜歡吃的紅燒肉,它象征著紅紅火火。
吃完團圓飯后,弟弟和妹妹就吵著大人們放煙花,天色漸漸暗了下來,爸爸帶著我們去放煙花,各色的火焰不斷地映入眼簾,綠的,像輕飄的葉子,左右飄動,紅的,像成熟的果實,讓人垂涎三尺,黃的,像活潑的精靈,白的',像潔白的蝴蝶,盡情飛舞,時強時弱的鞭炮聲蕩響在耳邊,回到屋子里,我們全家圍在電視機前,津津有味的看著春節晚會。
雖然春節過去一個多月了,可我還想念著它,因為它畢竟帶給我們快樂,它多么像甘甜的美酒,澆灌著每一個人的心田,春節,多么像一顆香甜的糖果,使每個人笑涿顏開。我喜歡過春節。
春節俗稱過年,是中國的古老節日,春節有趣的事情可多了,我跟你說一下我們的春節吧。
年三十晚上的春節晚會是我們每年必看的節目,今年的春節晚會非常精彩,好看的節目數不勝數。《五官新說》中“耳朵”的“新編北京歡迎你”把我逗得前仰后合;另外,像《不差錢》、《黃豆黃》等節目則讓我捧腹大笑;還有小品“團團圓圓”也使我受到了啟發,令我回味無窮。今年的春節晚會真是太棒了!
過年我最喜歡的就是放鞭炮煙花了。鞭炮煙花的種類繁多,形狀各異。年三十晚上,從家家戶戶中傳出的噼里啪啦的鞭炮聲響個不停,整個縣城仿佛成了一座不夜城,空中不時地綻放著五顏六色的花朵,有高的、有矮的、有大的、有小的,美麗極了,還不時地有飛天鼠升入空中打個響哨,實在太好玩了。我喜歡的還有甩鞭、擦鞭、地雷、小蜜蜂等。尤其是“長鞭子”和“擦鞭”就更有趣了。有一次,我和哥哥把幾根長鞭子放進垃圾筒內點燃,然后我又往垃圾筒內扔了幾個三響擦鞭,只聽“呯”的一聲,擦鞭被點燃后引爆了,“長鞭子”也“啪、啪、啪”的響了起來,冒出的火星把垃圾給點燃了,又聽到“呯砰”的響聲,垃圾筒被炸了個洞,我和哥哥知道闖禍了,趕緊跑到了伯伯家。啊,太驚險了!
還有,過年的年夜飯更令我難忘,那水平不亞于星級大飯店,特別是我愛吃的土豆絲、烤鴨、烤雞……,剛一上桌就讓人忍不住流口水,我開心地吃了好多,哦,好飽!
我最討厭的事就是拜年了,初一早晨早早起床,挨家挨戶去說新年祝福的話,能把人累個半死。下午,我正想看電視輕松一下,媽媽卻叫我學包餃子,我的手雖然會捏橡皮泥,但不會包餃子,包了幾個就累了,無聊極了。
春節的趣事像天上的星星數也數不清,其中最有趣的要數放鞭炮。
熱鬧的除外之夜,家家戶戶張燈結彩,一陣陣鞭炮聲此起彼伏,響成一片,我來到窗前,不禁驚嘆:“好美啊!”五顏六色的禮花劃破了天空,照亮了大地。看天上的仙女來為人間祝賀,撒下朵朵神花。再看地上,各種煙花爭奇斗艷,時而翠綠耀眼,時而鮮紅奪目,時而金光閃閃,真是美麗而奇妙。
我和爸爸媽媽興高彩烈地走出家門,我先點燃一支“小導彈”,它的尾部噴射著火焰,直沖夜空,不一會兒,在空中炸開,變成許多小花瓣慢慢地飄落下來。緊接著,我又點燃了“天女散花”。引線“哧哧”作響,半天不見動靜。我禮躡手躡腳地走上前去,它卻蹭蹭地上了天,嚇了我一跳。鄰居小朋友高興地拍著小手,大聲叫著:“天女散花嘍,天女散花了!”禮花瞬間“啪”地一聲在空中爆炸,真像天女一樣撒下數不清的花瓣。霎時,一個個花瓣又變成了一只只圓圓的紅色降落傘,漂亮極了,越玩,我興致越高了。
最后,我們又放了躥天猴,地老鼠……
放鞭炮太有趣了,我仿佛看見,新春正載著人們的希望向我們走來。
不管現代科技如何發達,城市里的娛樂方式多么迷人,但在春節里,它們都無法與家鄉的那種氣氛相比,只會讓我們在防盜門里邊人與人之間越來越冷漠,越來越提防。今年春節又將近,我越發地想念兒時所過的家鄉的春節。
童年的時候,我和父母生活在一個小鎮上。小鎮上最高的樓房只有四層,每座樓里大多是一家人,都是木門,一早起來,首先就是開門,然后一直到晚上睡覺時才會關門。吃飯時,大家你竄我家,我到你家,你吃點我家的蘿卜干,我嘗嘗你家的老臘肉。空閑時,聊聊天,下幾盤棋。誰家有個事,鄰居們都像親人一樣幫忙。所以,在這么淳樸的小鎮里,春節就別提多么熱鬧有趣了。
除夕晚上,各家各戶張燈結彩備置一桌酒菜,請親朋好友,邊吃邊聊。我們小孩子則一改吃飯磨蹭的作風,狼吞虎咽吃完飯,因為重頭戲就要開場羅!吃完飯,大人們看春節晚會的看晚會,打牌的扯起幾張桌子打牌,話家常的話家常。我們一個個扛著“軍火”來到門前的街面上放煙火,路上行人漸少,我們玩得十分盡興。通常是上街和下街的孩子分為兩大陣營,我就當上街的“長官”。首先是一根根“火箭”打頭陣,所有的煙花都噴不了多遠,但我們都為這假的“戰爭”而不亦樂乎。隨著“嗖”的一聲,小“火箭”飛奔而出,玩了個花俏的架勢,再“叭”地炸開。一串“信號彈”往空中竄了十幾米,再爆炸成一串絢麗奪目的火花。小小的我們,在五彩的光芒中,快樂的小臉熠熠生輝。
初一春節手抄報篇三
春節是中國人所獨有的節日,也是中華文明最集中的表現。下面是春節手抄報圖片,我們一起來看一下吧。
春節,是農歷的歲首,春節的另一名稱叫過年,是中國最盛大、最熱鬧、最重要的一個古老傳統節日,也是中國人所獨有的節日。是中華文明最集中的表現。自西漢以來,春節的習俗一直延續到今天。春節一般指除夕和正月初一。但在民間,傳統意義上的春節是指從臘月初八的臘祭或臘月二十三或二十四的祭灶,一直到正月十五,其中以除夕和正月初一為高潮。如何過慶賀這個節日,在千百年的`歷史發展中,形成了一些較為固定的風俗習慣,有許多還相傳至今。在春節這一傳統節日期間,我國的漢族和大多數少數民族都有要舉行各種慶祝活動,這些活動大多以祭祀神佛、祭奠祖先、除舊布新、迎禧接福、祈求豐年為主要內容。活動形式豐富多彩,帶有濃郁的民族特色。2006年5月20日,“春節”民俗經國務院批準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春節的來歷有一種傳說,中國古時候有一種叫“年”的怪獸,頭長觸角,兇猛異常。“年”長年深居海底,每到除夕才爬上岸,吞食牲畜傷害人命。因此,每到除夕這天,村村寨寨的人們扶老攜幼逃往深山,以躲避“年”獸的傷害。有一年除夕,從村外來了個乞討的老人。鄉親們一片匆忙恐慌景象,只有村東頭一位老婆婆給了老人些食物,并勸他快上山躲避“年”獸,那老人捋髯笑道:“婆婆若讓我在家呆一夜,我一定把‘年’獸攆走。”老婆婆仍然繼續勸說,乞討老人笑而不語。 半夜時分,“年”獸闖進村。它發現村里氣氛與往年不同:村東頭老婆婆家,門貼大紅紙,屋內燭火通明。“年”獸渾身一抖,怪叫了一聲。將近門口時,院內突然傳來“砰砰啪啪”的炸響聲,“年”渾身戰栗,再不敢往前湊了。原來,“年”最怕紅色、火光和炸響。這時,婆婆的家門大開,只見院內一位身披紅袍的老人在哈哈大笑。“年”大驚失色,狼狽逃躥了。第二天是正月初一,避難回來的人們見村里安然無恙十分驚奇。這時,老婆婆才恍然大悟,趕忙向鄉親們述說了乞討老人的許諾。這件事很快在周圍村里傳開了,人們都知道了驅趕“年”獸的辦法。(客家人的傳說)從此每年除夕,家家貼紅對聯、燃放爆竹;戶戶燭火通明、守更待歲。初一一大早,還要走親串友道喜問好。這風俗越傳越廣,成了中國民間最隆重的傳統節日。
1. 穿青衣迎春
立春日,夜漏未盡五刻,京師百官皆衣青衣,郡國縣道官下至斗食令史皆服青幘,立春旛,施土牛耕人於門外,以示兆民。
——《后漢書禮儀志》
古人相信春季萬物生發,天地翠色,故屬性上對應的顏色是「青」(青綠)。統治階級為表示自己與「天」的關聯性,所以也把穿青色衣服視作儀式之一。
同理,立夏紅色(朱),立秋白色,立冬黑色。
同理,春季對應的方位是「東」。所以天子和文武百官要前往東門之外迎春。
2. 飲梅花酒 / 椒柏酒
長幼悉正衣冠,以次拜賀,進椒柏酒……董勛云:俗有歲首用椒酒,椒花芬香,故采花以貢樽。正月飲酒先小者,以小者得歲,先酒賀之。老者失歲,故后與酒。
——《荊楚歲時記》
梅花酒,元日服之卻老。
——《四民月令》
椒柏酒即以花椒、柏枝所制之酒。是的你沒看錯,古時候很流行喝花椒相關飲料。如《楚辭》亦有「蕙肴蒸兮蘭藉,奠桂酒兮椒漿。」由此衍生而來又有「屠蘇酒」,配料更多些。
梅花酒不確定。立春時我國大部分地區的梅花尚未開放,應是上一年采摘梅花釀制而成。類似的食譜《山家清供》里有,不詳述。
3. 食七菜粥
正月七日為人日。以七種菜為羹。
——《荊楚歲時記》
中國上古時代的傳說里也有類似《圣經》中創世紀的情節,如「正月一日為雞,二日為狗,三日為豬,四日為羊,五日為牛,六日為馬,七日為人」。七菜粥即取七種早春新鮮蔬菜做粥 / 羹,取迎新去晦之意。
七菜粥如今在日本更為流行,曰「七草」。國內倒是式微了。
4. 食春盤 / 咬春
立春日,春餅生菜,號春盤。
——《四時寶鏡》
東晉李鄂立春日,命以蘆菔、芹芽為菜盤,相餽貺。
——《摭遺》(沒查到這本書)
立春日,食生菜,取迎新之意。
——《齊人月令》
新春日獻辛盤。雖士庶之家,亦必割雞豚,炊面餅,而雜以生菜、青韭芽、羊角蔥,沖和合菜皮,兼生食水紅蘿卜,名曰咬春。
——《帝京歲時紀勝》
古人認為春日的氣息是向外發散的——經過冬季蟄伏后,草木蓬勃生長,氣溫回升。所以流行趨勢是食用有「辛味」的東西(如前面提到的椒柏酒),新生的野菜(如七菜),「春盤」「咬春」也是由此發展而來。
一般是韭菜、蔥、水芹、蘿卜之類新生的鮮嫩蔬菜,有清新口感的。攤在盤子里,是「春盤」;卷成春卷、春餅之類吃,就是「咬春」。
春菜 + 梅花酒,就是下圖的樣子啦
5. 剪彩綢為燕子,做頭飾迎春
立春之日,悉剪?為燕戴之,帖「宜春」二字。
——《荊楚歲時記》
?,即五色綢之意。
6. 御風
列子御風常以立春歸於八荒,是風至則草木發生。
——《要覽》
立春日,取弘農宜陽金門山竹為管,河內葭草為灰,以候陽氣。
——《玉泉記》
古人相信四季的「氣」有所不同,春日的「氣」是「陽氣」,輕清上升,所以如果在竹管內放入一些草木灰,即使沒有人動,春氣也會帶動飛灰,甚至發出聲音。古時稱之為「葭管」。
但有的時候「葭管飛灰」也被認為是屬于冬至的——冬至一陽生,已經有陽氣了。
7. 簪花、采花、賜花
立春日,自郎官御史以上皆賜春旛勝,入賀訖,戴歸私第。又士大夫家翦綵為春旛,或綴於花枝之下,或翦為春蝶、春錢、春勝以為戲,東坡立春日,亦簪旛勝過子由,諸子姪笑指云,伯伯老人亦簪花勝耶。
——《東京夢華錄》
正月八日立春,內出綵花賜近臣。
——《景龍文館記》
紹聖二年上元,幸集禧觀,出宮花賜從駕臣僚各數十枝,時人榮之。
——《聞見近錄 》
立春在公歷 2 月 4 日前后,春節也是 2 月。這時候盛開的鮮花并不多,所以這一習俗最初只有貴族 / 統治階級才能享受。民間多是把彩紙、金箔做成花朵的樣子,插戴。
唐宋以降,人們開始熟練調配鮮花的開放時間,這時候就有更多的花可供選擇了。
8. 剪彩紙、金箔為人
翦綵為人,或縷金箔為人,以貼屏風,亦戴之頭鬢,又造花勝以相遺,登高賦詩。
——《荊楚歲時記》
這個做法好像是為了祈愿,希望自己的形貌精神都煥然一新的樣子。
9. 放燈、觀燈
初八日傳為諸星下界,燃燈為祭。燈數以百有八盞為率,有四十九盞者,有按玉匣記本命星燈之數者。
——《帝京歲時紀勝》
一般認為從立春后到上元節(即元宵節,正月十五),都要以彩燈裝飾屋宇。初八開始就是賞燈的高潮了。「月上柳梢頭,人約黃昏后」什么的就不用多說了吧:)
其他還有一些也很重要但不是特別風雅的。如鞭春牛、貼雞、杖打糞掃、吞雞蛋、鎮鬼等等,也很有趣。
初一春節手抄報篇四
春節到了,意味著春天將要來臨,萬象復蘇草木更新,新一輪播種和收獲季節又要開始。人們剛剛度過冰天雪地草木凋零的漫漫寒冬,早就盼望著春暖花開的日子,當新春到來之際,自然要充滿喜悅載歌載舞地迎接這個節日。
千百年來,人們使年俗慶祝活動變得異常豐富多彩,每年從農歷臘月二十三日起到年三十,民間把這段時間叫做“迎春日”,也叫“掃塵日”,在春節前掃塵搞衛生,是我國人民素有的傳統習慣。
然后就是家家戶戶準備年貨,節前十天左右,人們就開始忙于采購物品,年貨包括雞鴨魚肉、茶酒油醬、南北炒貨、糖餌果品,都要采買充足,還要準備一些過年時走親訪友時贈送的禮品,小孩子要添置新衣新帽,準備過年時穿。
在節前要在住宅的大門上粘貼紅紙黃字的新年寄語,也就是用紅紙寫成的春聯。屋里張貼色彩鮮艷寓意吉祥的年畫,心靈手巧的姑娘們剪出美麗的窗花貼在窗戶上,門前掛大紅燈籠或貼福字及財神、門神像等,福字還可以倒貼,路人一念福倒了,也就是福氣到了,所有這些活動都是要為節日增添足夠的喜慶氣氛。
春節的另一名稱叫過年。在過去的傳說中,年是一種為人們帶來壞運氣的想象中的動物。年一來。樹木凋蔽,百草不生;年一過,萬物生長,鮮花遍地。年如何才能過去呢?需用鞭炮轟 ,于是有了燃鞭炮的習俗,這其實也是烘托熱鬧場面的又一種方式。
春節是個歡樂祥和的節日,也是親人團聚的日子,離家在外的孩子在過春節時都要回家歡聚。過年的前一夜,就是舊年的臘月三十夜,也叫除夕,又叫團圓夜,在這新舊交替的時候,守歲是最重要的年俗活動之一,除夕晚上,全家老小都一起熬年守歲,歡聚酣飲,共享天倫之樂,北方地區在除夕有吃餃子的習俗,餃子的作法是先和面,和字就是合;餃子的餃和交諧音,合和交有相聚之意,又取更歲交子之意。在南方有過年吃年糕的習慣,甜甜的粘粘的年糕,象征新一年生活甜蜜蜜,步步高。
待第一聲雞啼響起,或是新年的鐘聲敲過,街上鞭炮齊鳴,響聲此起彼伏,家家喜氣洋洋,新的一年開始了,男女老少都穿著節日盛裝,先給家族中的長者拜年祝壽,節中還有給兒童壓歲錢,吃團年飯,初二、三就開始走親戚看朋友,相互拜年,道賀祝福,說些恭賀新喜、恭喜發財、恭喜、過年好等話,祭祖等活動。
節日的熱烈氣氛不僅洋溢在各家各戶,也充滿各地的大街小巷,一些地方的街市上還有舞獅子,耍龍燈,演社火,游花市,逛廟會等習俗。這期間花燈滿城,游人滿街,熱鬧非凡,盛況空前,直要鬧到正月十五元宵節過后,春節才算真正結束了。
春節是漢族最重要的節日,但是滿、蒙古,瑤、壯、白、高山、赫哲、哈尼、達斡爾、侗、黎等十幾個少數民族也有過春節的習俗,只是過節的形式更有自己的民族特色,更蘊味無窮。
春節的由來與傳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