體會是指將學習的東西運用到實踐中去,通過實踐反思學習內容并記錄下來的文字,近似于經驗總結。那么心得體會該怎么寫?想必這讓大家都很苦惱吧。以下我給大家整理了一些優質的心得體會范文,希望對大家能夠有所幫助。
西游記心得體會字篇一
在我的成長路上,《西游記》始終陪伴著我,不論是電視劇還是動畫片,雖然看了一遍又一遍,可是仍可是癮。當看到唐僧師徒四人歷盡九九八十一難最終取得真經時,不禁對唐僧的執著、孫悟空的勇敢機智、豬八戒的幽默和沙和尚的任勞任怨感悟頗深。但最受感動的還是唐僧對徒弟的諄諄教誨。如今再次細細品味這家喻戶曉的名著,不變的是故事情節,變的是我的感觸。
小時候看《西游記》總會有個疑問:孫悟空一個筋斗就能夠翻十萬八千里,那為什么不直接帶著唐僧坐筋斗云去取經呢?隨著年齡和閱歷的增長,這個問題的答案也迎刃而解了,這只是在告訴我們:這個世界沒有不費吹灰之力就能獲得的東西,一切事物都要靠自我的努力爭取。“敢問路在何方,路在腳下。”就像這句歌詞所說的,想要成功不能只依靠捷徑,成功的秘訣就是踏踏實實地沿著腳下的路走下去,不管路的兩旁是荊棘還是鮮花,不管路的上方是艷陽還是陰云。
孫悟空求學七年才學到真本領。七年間,他只跟著師傅和師兄念著自我不喜歡的經文,但他從未說過放棄,因為他明白總有一天師傅會將真本領傳授給他,他所要做的就是耐心等待。
這也告訴我們做事不能急于求成,取得成功的快慢不在于我們消耗的時間,而在于我們為獲得成功所受的磨練。一個真正想取得成功的人是不會在意自我為這個目標耗費了多少時光和精力,他們在意的僅有自我是否為這個目標真的在拼搏。他們明白:理解的磨練越多,獲得的經驗也就越多,離成功的大門也就越近。
孫悟空神通廣大,卻被緊箍咒約束,被佛祖鎮壓。這就是所謂的.“沒有規矩不成方圓”,正是因為這些束縛,孫悟空才不會因為本領高強而胡作非為。生活中每個人也同樣,被法律和道德輿論約束著,整個世界也因這些約束才能夠有條不紊地發展。若世界上沒有任何規矩,對人們沒有任何約束,那么就意味著這個世界墜入了毀滅的深淵。所以,人們應當自覺遵守法律,遵守各項規定。
孫悟空保唐僧戰妖怪的英雄形象在我們心中烙下了深深的印記,他不僅僅給我們講述了一個個膾炙人口的故事,更告訴我們許多生活的道理,給這本名著增添了光輝。
西游記心得體會字篇二
師徒四人最忠厚的是沙僧,他忠厚老實,一心想取到真經,令我感嘆不已。豬八戒,大家都知道,他好色好吃好玩,一心貪婪,做不成事。他遇到困難時,只想著退縮。他取到真經時,還求佛祖讓自己下凡來玩呢!別忘了,他就是這樣被玉帝貶下凡來的。
孫悟空最大的特點是勇敢,他不怕困難,打走妖魔鬼怪。如果師父被抓了,他一定會想辦法救出師父。他是我學習的好榜樣!
唐僧就是啰嗦可是是個善良閔誠的苦行僧,不辭勞苦,不畏艱險,但有昏庸頑固,是非不分。意志堅強,慈悲善良。是一個虔誠執著的佛教徒,在取經的過程中堅定,從不懈怠動搖,不為財色迷惑,不為死亡屈服,憑著堅韌不拔的精神,終成正果。另一方面,又性情和善,連兇殘的敵人也可原諒,偏聽偏信。
《西游記》讓我領悟到辦成任何一件大事,都絕非易事唐僧師徒四人取經,經歷了眾多的險難,并非全是玄虛離奇的就拿我們的學習來說吧,我們經歷的每一天又何嘗沒有困難呢?我們小學升初中,初中升高中,到高中畢業考大學……又何嘗僅僅是九九八十一難呢?戰勝困難的過程,就孕育了成功唐僧師徒四人每人都有長處和短處,正是他們互相幫助,取長補短,才得以成功這又讓我懂得了想要辦成一件大事,必須大家齊心協力,團結一致,才能成功的道理。
當我翻開《西游記》時,總有不同的心情。它在四大名著中,是最生動活潑的,小時候的我讀起它來總覺得既過癮又有趣。但今時今日,不變的是那光怪陸離,色彩斑斕的神話世界,我的領悟卻變了。
讀《西游記》,有人會喜歡它鮮明的人物個性;有人會喜歡它瑰麗的整體形象;有人會喜歡它活潑詼諧的對話旁白;有人還研究它的歷史背景、社會現象。但在我看來,他那曲折的情節中暗藏著人們渴望而不可及的生活理想和人性追求,那就是——自由。
在經歷了日復一日個性受約束的日子,廿一世紀的人們都格外向往自由,向往那個自由的化身:孫悟空。孫悟空破土而出,“不伏麒麟轄,不服鳳凰管,又不服人間王位所約束”,闖龍宮,鬧冥司,自花果山上目在稱王。可以說已經達到人性擺脫一切束縛,徹底自由的狀態。孫悟空其實就是自由的化身,他的品質中最突出的就是向往自由,他始終在追求自由,它的一切斗爭也是為了爭取自由。
這樣一個鮮活的形象給予了讀者一種追求自由,追逐自由的力量和勇氣。然而,每個人都明白,在現在,即使是將來,完全的自由終究是不可能的,人始終要受到這般那般的約束。盡管包圍著我們的是個受約束的世界,但我們可以讓內心盡量變得廣闊而幽深,讓它能夠無邊無際、包容天地。
然而,目前社會上還有許多人被一些價值不大的東西所束縛,卻自得其樂,還覺得很滿足。經過幾百年的探索和發展,人們對物質需求已不再迫切,但對于精神自由的需求卻無端被抹殺了。總之,我認為現代人最缺乏的就是一種開闊進取,尋找最大自由的精神。在厲盡時間錘煉的《西游記》中,竟深深蘊含著新世紀人們最渴望的自由精神……我更明白為什么它能夠傳承至今了。
西游記心得體會字篇三
“你挑著擔,我牽著馬……”每當聽到這首歌時,我就會想起那婦孺皆知,膾炙人口的神話小說《西游記》了。在四大名著中,我最喜歡《西游記》。這本書講的是孫悟空、豬八戒、沙僧三人保護唐僧去西天取經,一路上與妖魔鬼怪和險惡的環境作斗爭,歷經九九八十一難,最終取得了真經。
我捧讀著《西游記》,仿佛看到了唐僧、孫悟空、豬八戒和沙僧去四天取經的身影。書中的四個主人公的人物形象各有各的特點,性格構成鮮明的比較:唐僧誠心向佛,心地善良,頑固執著,同時又因心腸太軟而顯得有點懦弱和迂腐;孫悟空正義大膽,勇往直前,聰明機靈,對師傅忠誠,全心全意,法力無邊,讓所有的妖魔鬼怪聞風喪膽;豬八戒雖貪財好色,又懶又饞,但從不缺乏善心;沙僧忠心耿耿,憨厚嚴謹,樂安天命。每個人物都有屬于他們的性格和品質,都是值得我們去學習的。
在《西游記》里,給我印象最深的,始終是孫悟空。如果說,小時候佩服的只是他的武功蓋世,無所不能。那么此時的我,更敬佩他的知恩圖報,寬宏很多。大家都明白,在西天取經途中,孫悟空多次為師父排憂解難,唐僧卻毫不領情,直說孫悟空無故傷人性命,多次把他逐出師門,但孫悟空不計前嫌,一次次寬容師父,定要堅守在師父身邊。就拿“三打白骨精”那回來講吧。
白骨精三次化作人形來迷惑唐僧,唐僧是肉眼凡胎,不知她是妖精。對于孫悟空三次棒打白骨精不禁勃然大怒:“你這潑猴,多次傷人性命,既然你無心向善,有意作惡,今后我不再是你師父,你也不再是我的徒兒,你走吧!”說完,便頭也不回德上馬離開了。
孫悟空被逼無奈,雖然回了花果山,但他沒有所以怨恨唐僧,當他聽到師父有難之時,毅然挺身而出,把“快下鍋”的師父救了上來,這才化險為夷。
俗話說:“滴水之恩,當涌泉相報。”我想,孫悟空用他的所作所為予以最好的詮釋。五百年前,孫悟空大鬧天空,被如來佛壓在了五行山。唐僧途經,信手撕去了符咒,讓它重獲自由。就這份恩情,孫悟空竟用自我的一生來回報。這是多么可貴的精神!
想想自我,整天在家“呼風喚雨”,爸媽給我的恩情,我又是怎樣回報的呢?有時爸媽稍微批評我幾句,我就生氣頂嘴,和孫悟空比起來差太遠了。想到這我就慚愧的低下了頭,同時對孫悟空這種知恩圖報的精神敬佩不已,我暗暗發誓要向他學習!我最近在電視上看到了一句話:“朋友用心交,父母用命孝”。的確,父母給予我們的愛、心血和恩德,我們應當用愛去回報,好好的孝敬父母。羔羊能夠跪乳,烏鴉尚且反哺,何況人呢?在這個世界上,父母能不顧一切地為自我的子女傾其所有。可是他們需要子女報答的并不是子女在物質上對他們的滿足,而是子女在身邊圍繞著,看到子女平安幸福,這就是他們最滿足的報答。
所以我要從此刻起,我要做到:在父母勞累的時候給父母放松筋骨;對父母噓寒問暖,關心父母的健康,做自我力所能及的家務事,要主動的做一些,為父母分憂;對父母講話要用尊重的口氣,經常把自我學校學習的生活給父母講講,譬如當天發生的一些事情,同學之間的歡樂等;大事情要聽父母的話,分析父母的良言苦口的做人的道理,有不一樣的意見能夠經過耐心討論。
讀完《西游記》,我明白了要充滿著感恩情懷,學會寬容,學會承受,學會付出,學會感動,懂得回報。如果人人都是如此,那么世界將變成完美的人間。
西游記心得體會字篇四
《西游記》是我國古代文學百花園中一朵怒放的齊葩。自問世以來,不脛而走,風靡文壇,故事流傳,廣及民間,真可謂家喻戶曉,婦孺皆知,雅俗共賞。讀了《西游記》這本名著,使我深受啟發。他讓我深深的知道:成功是一個多么仍人羨慕的字眼啊!想要成功,那一定得持之以恒。
《西游記》每個人都喜愛它不同的寫作地方:有人喜歡它瑰麗的整體形象;有人喜歡它活潑詼諧的對話旁白;有人還研究它的歷史背景、社會現象······可我卻十分喜歡它鮮明的人物個性:孫悟空,他可真是自由的化生:闖龍宮,鬧天宮,在花果山上稱王。他還十分的勇敢,盡心盡力的保護著師傅,即使師傅被妖怪抓住,第一個奮不顧身,去救師傅的人卻是他。他這種鮮活的形象給予我們一種要有責任心,一種追求自由的力量和勇氣。
說到吃,大家一定會想到貪吃懶惰的二師兄豬八戒:他原來是玉皇大帝的天蓬元帥,因調戲嫦娥被打下人間,又錯投豬胎,面部象豬一樣,雖然他丑陋,但他也有優點:他憨厚淳樸,吃苦耐勞,對妖魔斗爭也很勇敢,可同時他的缺點也有不少:他貪讒好色,無心取經,遇到困難就打退堂鼓。豬八戒時而自私懶惰,時而真情流露深受讀者的喜愛。
《西游記》里最勤勞的非沙僧莫屬了,他忠心耿耿,從電視劇里他喊大師兄那種厚重的聲音和真誠的眼神可以看出來。他不象孫悟空那么叛逆,也不象八戒那樣花癡不改,自他放棄妖怪的身份起,他就一心跟著唐僧,正直無私,任勞任怨,從不左顧右盼,謹守佛門戒律。
我認為在《西游記》中吳老先生為什么會刻畫出沙僧這樣忠心耿耿的人物是因為他在四人中起到平衡作用:大家可以瑕想一下,沒有他的取經之路,互不服氣的孫悟空、豬八戒二人的爭吵會把唐僧折磨到精神分裂!沒等妖怪來襲,唐僧就先被兩個徒弟氣吐血了!盡管大家把更多注意力投向神通廣大的悟空和笨拙搞笑的八戒,但相信一提起沙僧,人們便發出一聲贊嘆:憨厚的人是最可愛的!
師傅唐僧雖然是個手無縛雞之力的一個凡夫俗子,可卻能讓神通廣大的齊天大圣及天蓬元帥、卷簾將軍死心踏地,緊緊跟隨。在西天取經的路上,風餐露宿,食不果腹,險象環生,而唐僧的三個徒弟卻樂此不彼,毫無怨言,為何?只能說明唐僧領導有方,他的高超之處就在于善于編織的的一切。
由于,唐僧四人的團結一心,九九八十一難早已不在話下;齊天大圣孫悟空的勇敢,天蓬元帥豬八戒的貪吃,卷簾大將沙僧的忠心耿耿,師傅唐僧的領導有方…這些人物的形象想必早已在你的腦海中深深地刻下,正是他們這種負有責任心,勇敢,忠心耿耿的精神打動了我們。
西游記心得體會字篇五
我讀了一本書叫《西游記》。
《西游記》是中國神魔小說的巔峰之作,也是一部規模結構完整,用幻想形式來反映社會矛盾的巨著。它與《紅樓夢》《水滸傳》《三囯演義》并稱為“中國古典文學四大名著”。
《西游記》是我國最負盛名的神魔小說,全書主要講述了:大唐貞觀年間,高僧玄奘受唐太宗所托前往西天取經,賜號:三藏。在觀音的點化下,唐僧在五行山下救出悟空,收為徒弟,并帶上了觀音的緊箍兒,只要唐僧一念緊箍咒,悟空就疼痛難忍,以此讓悟空誠心保護唐僧西行。分別收服小白龍為唐僧的坐騎,豬八戒為二徒弟,沙和尚為三徒弟。從此,師徒四人翻山越嶺,跋山涉水,前往西天取經。
師徒四人在前往西天取經的路上,遭遇艱難萬險,妖魔誘惑,鬼怪阻擾,在悟空的帶領下,兩師弟機智勇猛,竭力保護師傅。三打白骨精,除烏雞國王,大戰紅孩兒,三借芭蕉扇,殺死獅子精,除多目怪,收服牛魔王……歷經九九八十一難,行程十萬八千里。成功取回真經回到大唐首都長安。
唐僧的心地善良;孫悟空的機智勇敢,不屈不撓;豬八戒的好吃懶做和沙僧忠厚老實的性格。讀完這本書,我被唐僧師徒四人勇往直前,不被困難嚇倒的精神深深地感動了。
我們的人生就像《西游記》中描寫的那樣,每走一步,都可能出現困難。學習,我就要學習孫悟空那不屈不撓的精神;而在生活中要像唐僧、沙僧那樣忠厚老實、心地善良;但有時,也要學學豬八戒的“懶”,忙里偷閑,給自己一點休閑的空間,使自己得到全面的發展。
最后,唐僧被賜封為旃檀功德佛,孫悟空被封為“斗戰勝佛”,豬八戒封號為“凈壇使者”沙和尚被封為“金身羅漢”,白龍馬為“八部天龍”。
看完書,我從它們身上獲得了百折不擾,堅持不懈的精神,我也要向他們學習這種寶貴的精神。
西游記心得體會字篇六
《西游記》、《紅樓夢》、《三國演義》、《水滸傳》是我國的四大名著,在我眼中最為有趣的當然是《西游記》啦。里面有仁慈的唐僧。厲害的孫悟空。愛偷懶的豬八戒,老實可信的沙和尚。還要白骨精,女兒國等等,勾勒出了一幅美麗的畫卷。
一開始知道《西游記》當然是從電視當中啦,多少年過去了,《西游記》也有許多不同的版本出來啦,最讓我著迷的當然屬六小齡童演的啦,栩栩如生的刻畫出了孫悟空的形象。
把我喜愛的孫悟空演繹的淋漓盡致啊,孫悟空聰明過人、助人為樂、能分辨好人與壞人,來守護唐僧和弟兄們。他就像我們現在的人民警察一樣,火眼金睛,抓壞人救好人,時刻保衛著我們。或許由于唐僧遇到麻煩的事情就不動腦筋,盲目地接受別人的幫助的緣故吧,有時才會不聽孫悟空的好心勸告,掉入妖怪的手中。不過這也顯現出了孫悟空的精明吧,每個人物都是為了另一個人物而存在的吧。不過我還認為唐僧過于善良,哪怕對待壞人也十分好,因為他只看表面,不了解人的本質。我也很喜歡豬八戒。我覺得他是個性格單純但很可愛的人。他不會想出一些好方法,但卻有正義感。
正所謂:三人行,必有我師焉。《西游記》中的師徒四人就很好的表現出了這句話的精髓啊,每個人都為彼此的存在而自豪,有時候雖然會吵架,但當對方有危險時,總會奮不顧身的去保護彼此啊!
復讀《西游記》,讓我覺得其不屬于一般名著的特點。我相信,也希望它永 遠向大家展示著“自由、神話、英雄”三個主題,給大家帶來激勵和源自內心的力量。
西游記心得體會字篇七
《西游記》是我國明代著名作家吳承恩所寫的名著,全書描寫了唐僧師徒四人西天取經的故事,塑造了神通廣大的孫悟空,好吃懶做的豬八戒等人物。
孫悟空
孫悟空在書中第一個出場,被作者寫成了神仙般的人物,他先是作了山大王,又取了金箍棒,大鬧水晶宮,逼得龍王上天告了狀,又打敗了天兵天將,還大鬧天宮。雖然有神仙的法力,卻是個魔頭,無惡不作、為害一方。后來被如來佛壓在五指山下,等了唐僧五百年,也反省了五百年,被救后已經不再是一個魔頭,而是一名懲惡揚善的佛。后來隨唐僧西天取經,一路斬妖降魔,使唐僧西天取經獲得成功。這時,我們不禁要問,是什么改變了孫悟空的思想和心態,使他從惡魔變成了佛?答案只有一個詞:良知。良知改變了他的心態。良知可以改變一個人的一生,改變一切。雨果說過:“最高級的法律是良知。”用酷刑懲罰罪犯,還不如讓他自我反省,為社會作出貢獻。這是孫悟空的故事給予我們的啟示。
豬八戒
了大事。但是,這并不等于說豬八戒懶惰的性格是好的。在西天取經的路上,特別是在孫悟空不在的時候,豬八戒總是因為懶惰使唐僧被妖精抓走,甚至包括他自己。所以說,在因為自己的毛病(或其他方面)導致失敗時,要盡量改掉它,不要指望別人幫助自己,其他人也不要去摻和,否則可能弄巧成拙,釀出大禍。這是豬八戒的故事給予我們的啟示。
唐僧
唐僧在《西游記》中給人一種傻傻的感覺,對妖魔鬼怪特別仁慈,對自己的徒弟特別狠,尤其是在《三打白骨精》中特別明顯,這也跟他的性格有關,但是,這也說明了唐僧對外委屈求全,對內殘酷迫害,雖然唐僧有可能不名事理,但是這最起碼的道理,他不應該不懂。這也揭示了當時封建王朝統治的黑暗以及老百姓生活的苦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