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后感,就是看了一部影片,連續劇或參觀展覽等后,把具體感受和得到的啟示寫成的文章。這時候最關鍵的讀后感不能忘了。那要怎么寫好讀后感呢?下面我就給大家講一講優秀的讀后感文章怎么寫,我們一起來了解一下吧。
人類簡史的讀后感篇一
《人類簡史》這本書在我印象中從發售之起就名聲大噪了,作者是一鼓作氣又寫了本《未來簡史》作為對未來問題的探討,也值得我們一讀。這本書帶我們從智人階段開shi一直到現在的科學革命,從刀耕火種到如今的信息時代,時代跨越非常之大,內容設計之廣,對這橫跨幾千年歷史的講述,是需要作者的有非常好的大局觀和駕馭能力的。在這個方面而言,這本書也是值得我們學習的。
關于我們為什么要讀史,丘吉爾是這樣回答的“the farther back you can look, the farther forward you are likely to see”。毫無疑問,歷史是現代人類的鏡子,雖然各個時代環境不同,歷史條件也不同,但是我們人類作為主體并沒有發生變化,我們可以從歷史中找到對現今社會的教訓和啟示。史書把我們人和人的溝通界限放的無限遠,我們甚至可以通過歷史和過去進行對話,從他們那學習知識。
這本書讓我了解到了農業革命的由來和智人這個人種是如何崛起的,在人類從游牧和狩獵中解放開始,在人類從農業中獲取到了穩定的食物開始,我們同其他生物的地位就逐漸開始凸顯,對工具的使用和穩定的食物來源讓我們的大腦可以進一步的發展,讓我們可以進一步的進行進化,這些就是人類進化的里程碑。但是,這一切都離我們當今社會太過遙遠,那時候的人類更應該被稱為動物,這也是我們同其他動物在起源上并無差異,都是地球中的一個生物,我們更應該愛惜動物的一個重要說明。
在我們進入有記錄的歷史朝代的時候,我們對歷史的感知變得具體了起來。一般而言,歷史是枯燥無味的,但是赫拉利的這本書能夠讓我順利讀下去,也讓我能感覺到歷史長河中的殘忍和無情。作者對于屠殺和災難并沒有進行隱瞞,這些屠殺者和遇害者都應該作為人類自己的反思讓我們從歷史中學到教訓。他還對我們的信念做了探討,從基督教的起源開始,到現在大家對信貸體系的信任都是我們的信念,我們對這些事物的相信,讓我們更好的構建了社會,所以,當我們的信念發生崩塌的時候,危機也會隨之而來。這些都是人類在發展的過程中對于虛構的,文明般事物的著迷和相信。這些事物對于我們人類的發展提供了巨大的動力。這些,讓我也見證到了自己信念的重要性。
知史可以明興替,歷史的存在就是讓我們以史為鑒,學會教訓,反思現在,所以,這本書對我而言受益匪淺,是一本值得再讀的好書!
人類簡史的讀后感篇二
超五星的推薦這本人類簡史,作者視野的縱深似乎延展到了目前科學認知的極限,以人類誕生、生存、發展、進化為脈絡,訴說自己的大歷史觀。大,大到前無古人,大到橫跨物理學、化學、生物學、數學、文學、心理學、政治經濟學、歷史學、神學等等多種基礎學科,并以此為支撐。盡管有些細末的觀點還不完全認同,但求同存異。并且作者跳出人類回看自己的做法實在高屋建瓴。對人性的審視、批判、反思,平和客觀,價值觀超正,更看得通透徹底。相比浩瀚的宇宙和地球的億萬年進程,人類仍渺小的像一粒沙子,甚至自己承認了自己的無知,但破壞力卻和生物鏈的位置一樣高居榜首。
舉幾個小例子。
印象最深的兩個諷刺:
一、一位名為弗里茨·哈伯(fritz haber)的猶太化學家在1908年發現可以用空氣制備出氨。而戰時的德國人靠著空氣當原料,制作爆炸物。而且,這項發現還讓哈伯贏得了1918年的諾貝爾獎,但可以想見他得的是化學獎,可不是和平獎。
猶太人哈伯的發現,二戰被希特勒用來屠殺哈伯的同胞——猶太人。
原子彈的成功引爆標志著人類從此有了自我毀滅的能力,恰恰因為這種能力,人類實現了自1945年至今,74年的相對和平,沒有再出現二戰那樣大規模的全面戰爭。
人類簡史的讀后感篇三
人與人的交流是有限度的,我們只會和父母、家人和興趣相投的人一起溝通、交流。
那我們怎么和別人交流呢?那就是在背后講別人“八卦”,讓不相識的人通過你的“傳導”,互相認識。
是不是聽起來匪夷所思?比較匪夷所思的還在下面呢!“八卦”這種方法伴隨著一個數字——150個人。
不,不是。它們只是一個故事,一個虛構的故事,它們讓成千上萬的人同心協力。這些人也許從未謀面,卻能在一起工作,一起合作,甚至一起生活,更甚至心連心,永不分離。
因為信仰的是自己相信,但金錢的是“別人相信”。讓我們來假設一下:假設印度與地中海地區開始貿易的時候,商人們發現一個天賜良機——印度人對黃金興趣寥寥,黃金幾乎一文不值,而在地中海人人垂涎黃金,黃金價格昂貴。
商人們利用差價,賺上一筆。這使印度市場的黃金需求暴增,價格水漲船高;而地中海則因“物不再稀也不再貴”,黃金價格下降;比較終黃金價格統一。
為什么會這樣呢?是因為黃金所代表的“別人的相信”,使人人都相信了黃金是珍貴的。有了對黃金的相信,“金錢制度”拉開了帷幕,人們擁有了一個萬物可換,萬眾相信的東西,把我們連在了一起,它讓全世界數十億人能夠合作,進行各種貿易和生產活動,并讓我們相信物有所值。
講到這里。你的腦海里一定跳出了一個詞:八卦→虛構故事→相信黃金→金錢制度→信任!不錯,就是信任。
金錢讓我們建立起陌生人之間的信任,但信任遠不局限于金錢——榮譽、忠誠、道德和愛更詮釋了人與人之間的信任。信任有時是與生俱來的,有時是互利互助的,有時更是在制度里形成的。
信任永遠不會完整,永遠不會永恒,你不會永遠得不到信任,也不會輕而易舉地擁有信任。
不管你有多偉大,是信任讓你快樂,讓你感受到活著的牽伴和意義!有了信任,才有了人類的發展,才有了今天的世界!
人類簡史的讀后感篇四
書籍介紹從人類誕生到如今的發展史,其中包括認知革命、農業革命、人類融合、科學革命等幾個階段,以及每次重大變革對人類的影響。
有興趣的同學可以讀一讀,會對世界有另一種認知。
下面內容想什么就寫什么吧!
現在比以往更加“安全”,不用擔心被野獸吃掉,戰火也只在少部分地區燃起。特別是在中國歷史上可能沒有一個朝代有現在這樣安全和“自由”。
說到自由,自由與平等生來就是在矛盾的對立面。個人的自由與人類的平等似乎從進入農業革命開始就無法解決。并且從來沒有像現在一樣我們可以自由的選擇信仰,一個資本家、一個佛教徒、一個回族穆斯林、一個共產主義者、一個犬儒主義者……現在看來,這些人坐在一起吃飯并不會讓人覺得有什么不妥,但回望過去,不用說中古歐洲十字東征,即使是上個世紀,這個場景都可能讓人無法想象?,F在面臨的或許不是信仰之間的沖突,更多的是不知道自己相信什么。
歷史已逝,未來可期,珍惜現在。
人類簡史的讀后感篇五
前前后后持續了快一年的時間,終于把它看完了,隨著讀書工具的進步,慢慢喜歡上了聽書,嗯,比起,收集的信息并不比少,但是需要更用心,用腦。
真是一本神奇的書,在不知不覺間竟然從最遠古的農業革命,到工業發展,再到當今的科學革命,信息時代,從古巴比倫到英法美的崛起,甚至還穿插了中國歷史的進步,嗯,可能是我讀書不夠,腦容量儲存不夠,所以在我看來,稱“曠世奇書”也不為過。一本完結,除了感慨赫拉利的眼界與才華,也發現為啥自己的學習沒有像他一樣高效率,因為自己一直處于盲人摸象的狀態,不能從整體出發,沒有把各個學科之間好好聯系,老是顧此失彼,大意失荊州。
我常常在想,是不是某個非常普通的下午,其實發生了會決定你未來一生走向的事情,而你渾然不覺。對生活,對歷史,我們向來只有后見之明。
人類簡史里講歷史的鐵則就是事后看來無可避免的事情,在當時看來總是毫不明顯:“對某個時代的了解越透徹,反而就越難解釋為什么發生了這個事件而不是那個事件。但如果對某個時期只是一知半解,就很容易受到結果影響,只看到最后成真的可能性。事實上,真正只知道當時情況的人(也就是活在當時的人),正是最看不出歷史走向的人。
時間將在你身上鋪陳開來,時間向前,人也向前,你若回頭去看,第一行就寫好了歸路。
共勉。
人類簡史的讀后感篇六
20xx年冬,我企圖啃完一本大部頭著作,這本著作的名字叫《宇宙歷史哲學》,很宏大的一個名字,內容也是包羅萬象博大精深。奇怪的是知道這本書的人并不多,而且似乎沒什么人重視這本書。那時候,我很是懷疑作者的觀點是不是太扯淡了。因為如果他說得很有道理,他應該很出名才對。那時候,我判斷一樣東西好不好,依然會受到身邊的人的影響。那本書是真的太厚了。比薩特的《存在與虛無》還厚?!洞嬖谂c虛無》已經夠難啃了,這本書更難啃。讀這本書,你得了解很多科學常識。我最后還是沒能把這本書讀完。但是通過這本書,我建立了自己的上帝觀。我說我相信上帝的存在,并不是因為我讀了《圣經》,而是因為讀了這本書。這本書用推理的方法論證了上帝的存在。但這種方法不像《百年孤獨》里的用照相機照出上帝的驗證方法,這種方法非常理性,而且是毫不含糊的。
我在那一年冬天寫了一篇散文,名字我記不清了。中心思想就是人類屬于宇宙,而宇宙就是上帝。我說皈依不是主觀的事情,是客觀的事情。不是你想不想皈依上帝的問題,而是你本來就屬于上帝。去年,我和武總、謝總吃飯,我們一起探討信仰的問題。我把我的這種奇怪的信仰說出來,然后他們就聯合起來攻擊我。他們覺得我的信仰不算信仰。因為但凡是信仰,你就得能說出個子午卯酉來,不僅如此,你還得有一定的戒律儀式、修行方法。而我呢?我什么都沒有。
我們辯論得非常激烈。謝總有事先走,臨走前丟下一句話:小李,在這件事情上,我堅決站在你的對立面。
我估計我到今天也依然無法說服他們。我也不想說服他們。
他們可能以為我經常讀佛經和圣經,所以我指的上帝就是宗教意義上的上帝。但其實我們說的完全是兩碼事。
寫這篇文章,我不想就我自己認為的上帝是什么樣子作過多闡述。我是想說,人這種動物,其實也沒什么大不了的。這思路跳得有點遠。
前幾天,聽羅胖子說,認知越進步,人的地位就越低。哥白尼出來說地球不是宇宙的中心,于是人的地位就降格了。達爾文說人其實就是眾多動物中的一種,是由其他動物進化來的。于是人降格成了動物。到了凱文。凱利那里,他覺得生命只是按照宇宙的方式去進化,機器也算是生命。人呢,和機器也差不多。我贊同凱文。凱利的觀點。不然我也不會啃完他的《失控》。
《失控》真正吸引我的,是它對生命的描寫。和莊子的齊物論非常非常像。
宇宙誕生,生命誕生,人類誕生。這三者,沒有前者,就沒有后者。
以上的胡言亂語,算是我讀《人類簡史》的一點點聯想。
人類簡史的讀后感篇七
其實很早很早就聽說過這本書,聽很多人推薦它,說很值得一讀,一直想讀,直到現在才真正讀完,感受還是很多的,所以想記錄下來,跟大家一起分享,同時也推薦大家也去讀一讀,真的不錯!
拿到這本書的第一感覺是,哇,好厚(不知道有沒有人跟我一樣,不喜歡度很厚很厚的那種書),內心發怵,覺得可能讀不完,于是沒有馬上開始讀,就安靜的放在那兒,每天下班,會看一眼,但是沒有去讀......直到后來有機會去無錫圖書館,才能好好靜下心來讀這本書,一讀就欲罷不能了,一直看了一個下午,后來就一直斷斷續的讀,直到昨天才讀完。
這本書有點顛覆我的有些觀念,可能是我才疏博淺吧,有些觀點還真是讓我大吃一驚,比如里面說,進入農業社會其實是一種退步,因為在采集社會,大家四處遷徙,不用擔心吃住,過得也開心,疾病也少些,說的確實有些道理,但是也不能說就是一種退步哈,可能要辯證地去看。
這本書講的是人類的發展史,其實更多的講到了社會歷史的發展,從農業革命,到工業革命,再到科技革命,一步一步人類的進步和發展,同時產生的一些問題,還講了社會的歷史,資本主義,社會主義等等。了解了這些之后,你會發現,世界原來那么大,那么豐富多彩,而自己卻局限在自己的角落里,自怨自艾,實在狹隘。
書中有一觀點讓我又開拓了視野,那就是,人類社會的簡歷,就是通過講故事的形式建立起來的,比如古代的神話,西方的宗教等等,都是講一個故事,然后大家都相信這個故事,于是就形成了一種制度約束著大家,這個觀點很神奇,想想也確實如此,很多東西只有你相信了,你才會去聽,會去做,會去遵守。所以你的思想是自由的,你需要選擇你覺得正確的去相信,不必要被一些所謂對的觀點束縛,讓自己的思想和靈魂變得迷茫。
讀了這本書后,我了解到,原來人類能夠從那么多生物中脫穎而出,成為地球的霸主,代價也很慘痛,多少珍稀的物種遭到了滅絕,包括我們的同類,比如尼安德特人,人類在征服地球的過程中,澳大利亞當時24種體重在50公斤以上的動物中,有23種都慘遭滅絕,18許多比較小的物種也從此消失。類似澳大利亞這種生物大滅絕的事情,在接下來的幾千年不斷上演,成千上萬的珍稀生物種永遠的消失在地球上,實在令人痛心,作者想要表達的觀點,就是希望有更多人了解史上第一波和第二波物種滅絕浪潮,知道智人已經害死了多少物種,才會更積極保護那些現在還幸存的物種,否則最后,這場人類洪水的唯一幸存者可能只剩下人類自己,還有其他登上諾亞方舟但只作為人類盤中佳肴的家禽家畜。
看著這些可愛的動物,是不是由衷的想要去保護他們,希望我們每一個人都能永遠有一顆想要保護他們的心,并且將這種觀點傳達出去。
這本書還寫到了我們平時食用的家禽家畜,其實一開始他們是自由自在的,只有物競天擇,不會像現在這般被圈在一個比自己身體還小的籠子里任人宰割,自從人類開始圈養牛羊雞這些動物后,如今通過先進的技術,這些動物被拼命的復制,從種族繁衍的角度來看,這些動物確實是成功的,但是從他們的生存環境來看,恐怕他們寧愿種族慘淡,我這么說,看得人可能會覺得有點莫名其妙,只是大致的觀點,書中描寫的很詳盡很生動,讓人看后,都想做素食主義者了。
總之書中還有很多讓人耳目一新的觀點,不論對錯,總歸能帶給人思考和啟發,需要辯證的去看待。
太久沒有寫東西,現在再來寫寫東西著實有點費勁,但是后續慢慢會多起來的,也期待你來和我一起交流討論。
最近還慢慢愛上了翻譯,哈哈哈,所以把人類簡史的簡介翻譯了一下,留在這里做一個小小的紀念吧。
人類簡史的讀后感篇八
我懷著種種的好奇與疑問,翻開了《人類簡史》的封面。
《人類簡史》講述了人類的由來,歷史的疑問,人類的本性與現實的面紗。從各個方面,解釋了現在人類的生活與漏洞,是一本幫助人類了解自我的經典之著。它從文化,信仰,政治,國際,法律等制度的起點,對當代社會發出疑問,讓我們重新審視自身。
《人類簡史》一共有20章,從遠古時代,一直講述到當代社會,認我知道了許多從課本上見不到的知識,也讓我從內而外的再次了解了人性,它讓我知道了現在社會的陰暗面,與光明面。
它是一個凌亂的魔方,只有拼好它,才能更懂它。它讓我懂得了:現代人類的文明,無一不是用別人的血堆上來的。智人本不是孤獨的,我們只是人類的一種,就如麻雀也只是鳥的一種,而為什么智人能成為生物鏈的頂端呢?我想答案我們都心知肚明,我們的祖先當時也可以與他們和諧相處,可是嗜殺和殘忍的本性,使我們大開殺戒。但,也正是這份殘忍與無情,才讓人類生存到今天。人之初,性本惡。我們的真面目,這嗜殺的基因,永遠不能擺脫,和睦與文明的`表象下,藏著一份邪惡的念頭。
當代社會,所有的犯罪,暴力,弱肉強食都由那份殘暴的基因造成,法院上的法官與被告人,也許只有那百分之一的不同。這一小塊的邪惡,陰險的伏在我們心上。但我們也應向那殘暴的基因說不了,只有將枷鎖套上自己殘暴的心,將愛注入我們的心田,人才會成為真正意義上的人。在未來,人類不應只踏著別人的血前進,而更應該手拉手,共同奔跑。
《人類簡史》告訴了我,我與那份殘暴的相同,也告訴了我,我與它的不同。
人類簡史的讀后感篇九
寫文字我還是偏愛在電腦上打字,喜歡鍵盤發出的“滴滴嗒嗒”的聲音,喜歡打開word新建文檔時候頁面簡潔清爽,喜歡加快打字速度然后心里默默驕傲“我打字真快”。更重要的是,端端正正坐在電腦前,泡上一杯濃郁的咖啡,器械的敲打鍵盤。才是想象中該有的寫作的樣子。
每年大大小小的節日一堆,特別是情人節。要真的講究起來每個月的14號都是情人節。而情人節的“套路”也大致相同:提前幾周就會有營銷號開始發一些“情人節給女朋友送禮”、“七夕給喜歡的男孩子送什么好?”的內容。也會有小情侶開始詢問“200元以下情人節送什么禮物好?”到了情人節前,單身狗開始哭泣“坐等情人節吃狗糧”、“誰的男朋友更有錢大賽開始”。異地戀情侶甜蜜地抱怨不能相聚。而早有打算的小情侶在偷笑;到了情人節,秀禮物的秀禮物,沒禮物的秀聊天記錄…情人節過后又該干嘛的干嘛了。
千篇一律。不過是滿足大家對情人節的想象罷了。
我們做的很多事情,不都是單純為了滿足一種想象嗎?自己的想象,父母的想象,社會的想象。
男婚女嫁,傳宗接代,養兒防老……
為了滿足自己的想象,我們做了很多多余的事情,卻不自知。
為了滿足父母的想象,我們有苦難言,一舉一動得聽父母指揮,我們違背了自己的感覺。
為了滿足社會的想象,我們審視自己的言行,承擔著社會壓力,怕被人議論。我們活在體制下,努力在個性化和體系化中找平衡。
正是我們智人獨有的共同想象,才使我們種群脫穎而出。若非是我們的這種共同想象,智人就不會因為相信某個故事,想象某個主觀意識上的存在而凝聚在一起。
最大“自然”團體是150人,超過這個數字,就不能靠著彼此認識,互相了解而運轉這個團體。而我們靠著共同想象,突破了這個限制,只要我們都相信一個共同的故事,即使我們之間根本不認識,我們也能共同合作。
十字軍東征便是一群陌生人相信凡是參加遠征的人都可以赦免罪過,死后直升天堂。而使西歐許多階級的人投身于這場征服戰爭中。
國家也是一種想象,只要我們都相信這個國家主體,國土確實存在,我們就會為了國家而付出。公司也是一種想象,公司不是由它的員工,它的大樓,它的資金而構成的,就算這些都不存在,公司也還是在那里的。公司并不是一個實體對象,而是我們的一種共同想象。
民族是國家的想象社群,“消費大眾”是市場的想象社群。其中的成員不可能像過去村落一樣彼此熟識。它們努力說服我們是一伙的,有著共同的過去,共同的利益和未來。而這些都只是一種想象。民族和消費者都只是一種主體間的現實,只存在于我們的集體想象中,卻有著強大的力量。只要13億的中國人相信有中華民族存在,同樣認同國徽,同樣相信中華民族的故事,就能凝聚在一起。而消費者彼此都是陌生人,因為有著相同的消費觀念,消費習慣,就能相信大家都是一伙的。
我們被自己的想象綁定著,由共同的想象而連系著。你要怎么理解想象?
人類簡史的讀后感篇十
尤瓦爾·赫拉利對金錢的看法。不論我們來自哪里,信仰如何,錢永遠是全世界的共識。它可以建立人與人之間的信任,而這個信任,書中所說,不同于宗教的“源于本心”,而是在“其他的人都信任”這個巨大的前提下達成的。
另外關于錢,其實書中也有一個論點我覺得對我很有啟發。現在的我們看種姓制度、奴隸制度,只覺得那時的人沒有倫理道德可言,無知而且傲慢。其實現在這種階級歧視并沒有被消除,而這個歧視就是窮人和富人之間的差異。富人永遠可以用錢享受特權,而窮人不可以,就如以前白人孩子能夠去上學,而黑人孩子卻不能進入同樣的學校一樣。
但總有值得開心的地方:只有窮與富的差異,是可以被我們改變的。膚色無法改變、民族無法改變,但有沒有錢,是所有人能力范圍之內的,不過需要的努力程度不一樣罷了。
這是我們智人現在做到的微小的,但非常重要的改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