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觀看完一部作品后,一定有不少感悟吧,這時候十分有必須要寫一篇讀后感了!如何才能寫出一篇讓人動容的讀后感文章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搜集的讀后感范文,僅供參考,一起來看看吧
人類簡史的讀后感篇一
我們從幾十萬年前開始學會使用火,然后逐漸學會打制石器,然后逐漸登陸其他大洲不斷適應各個大洲環境,使得第一次“人類的洪水猛獸”席卷全球。
此后人類不斷進化與發展,進而逐漸演化出大群落、部落、村寨、城市、國家乃至全球性的帝國,然后宗教、社會、文化、意識形態便也應運而生。而人類的數次重大變革既認知革命、農業革命、工業革命、科學革命則深深改變了人類進程,也深深改變了這個世界的面貌。而人類的進化也不過就是遵循著大自然的法則,所有的地球生命也是一樣,“既讓自己的dna持續永久的復制下去”,只是人類到后來尤其是現在的進化越來越超脫大自然的束縛。
回首望去,讓我們從一眾生命脫穎而出的其中最最重要的因素就是“想象力”,小小的腦袋卻能思考整片宇宙,這著實是人類的偉大之處。不過目前人類所面臨的危機也遠超以往,且形式不容樂觀。一念天堂,一念地獄。戰爭究竟離我們有多遠?雖然如今是史上相對來說最和平的時期,但當今世界局勢仍然錯綜復雜,中美博弈、朝韓危機、中東變局、歐洲風云。而世界終會走向何方,其中又會出現怎樣的變局,尚不得而知。
人類的未來究竟去往何處?作為宇宙的奇跡生命代表的人類,是否甘于自然法則的束縛?而若真的有一天,人類凌駕于萬物之上,那時又該會是何種模樣?
這一切的一切,未完待續,敬請期待……
人類簡史的讀后感篇二
合上書之后,該寫作業寫作業,該吃飯吃飯,回到現實中,繼續在想象構建的秩序中生活。
失去了滿足與快樂,得到的是欲望與才智。遠古時期的智人,吃飽了能睡個好覺,就滿足了;而現在的智人,吃飽已經滿足不了他們了,還要有車子,有房子,有妻子,有了車子房子和妻子,會眼紅于鄰居的別墅和跑車,“看看人家看看你,看看隔壁大老李”是妻子每天看著對門,揪著你的耳朵喋喋不休的話。智人發展到現在,幸福指數并沒有增大——當一個物種整體的能力大大增加,欲望、欲望不被滿足的痛苦、欲望滿足后更大的欲望也會隨之增加。正是吃飽之后多出來的那些糧食,培養了智人更多的欲望。
失去了絕對的現實,得到的是想象中的秩序。在認知革命前,部落里的智人看到老虎會逃跑,看到果實會摘掉;認知革命后,智人會認為:老虎是我們的守護神,是圖騰,我們應該敬畏他;果實是我們部落的精靈,不能只知道索取。廣泛的相信存在于想象中的事物,算是智人的一大特性,由此產生了宗教、國家、公司、金錢等等或大或小的由想象構建的體系。現在,為什么兩個原本互不相識的智人會因為同一個理由而并肩合作,是因為他們相信同一個想象出來的秩序,或者說,故事。
其實,這個世界上根本沒有耶穌和釋迦牟尼,沒有美國和中國,沒有比特幣和人民幣,沒有憲法和法律。——說到這里,是不是已經無法接受了?但這還沒有結束,世界上沒有正義與邪惡,沒有人權與歧視,都只是人類賦予的意義罷了,而只有老虎和果實,才是世界上真正的存在。
當然,以上這一切,只是作者對于智人,獨特視角的深邃思考中的很小的一部分罷了。一個建議:要帶著批判性思維來讀這本書——否則你會懷疑人生的。
人類簡史的讀后感篇三
前段時間我陷入了深深的迷茫。
起因是某天早上醒來的時候,我突然發現愛情這個東西是如此的虛幻,以至于我開始懷疑其是否是真實存在的。于是我開始四處搜索關于愛情的資料,看了許多關于愛情的書籍、電影,還去問了很多人,可依舊沒有找到我想找到的答案,甚至到了最后,我越發地相信,愛情這個東西,其實根本就不存在。所謂愛情,只是由于人類多巴胺分泌所激發的一種原始的生殖沖動,只不過,被人類文化所粉飾成為一種區別于其他生物的行為而已。
接著,我又開始懷疑,既然愛情這種東西都不存在,那么我們周圍的其他事物就一定是存在的嗎?經過一番思考與求證,我驚駭地發現,原來我們周遭的一切,都是虛假的,人類文明的一切都是構建在一種想象的基礎之上的,什么金錢,榮耀,道德,這一切的一切,都是為了便于管理人民而捏造出來的謊言而已。
我就這么,深深陷入了懷疑論的漩渦之中。
也許真的有命運這種東西,就在這個時候,駱大的五月讀書活動選擇推薦了《人類簡史》這本書。
其實《人類簡史》這本書我很久之前就買了,但由于各種原因,我當時只是草草翻了一兩頁便一直放在書架上積灰。處于對知識的渴求(好吧其實是為了找駱大報銷書費),我又重新拿起了這本書。
一個星期之后,當我翻過本書的最后一頁的時候,一種從未有過的通透感在我的體內流淌。
嚴格來見,我覺得這本書說是歷史書更像是一本哲學書。
但從史實的角度講,本書并不算十分優秀,我也讀過比它更加具體詳實的書,但此書與其他書都不同的地方,在于它的高度,它將人類作為一種普通的動物進行剖析,從宏觀上分析了人類發展的進程,并預言了人類的未來。
讀這本書的時候,我感覺自己仿佛是站在一種旁觀的上帝視角觀察歷史的發展,如果這本書不是當代學者所寫,我甚至可能會認為它是由外星文明所寫(手動滑稽)。
在讀此書的過程中,我的心態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在讀到農業革命之前,我心中的想法愈發地堅定。沒錯啊,我們周遭的一切就是被虛構出來的啊,我們一直就生活在謊言之中啊。
這一切都是因為:想象力。
人類與其他物種最大的區別就在于,人類會講故事。
人類通過制造并相信一個又一個的虛幻而又神秘的故事,構建出了一個龐大的社會體系,相信同一個故事的人們即使相互不認識也可以相互合作,遇到困難時互幫互助,遇到獵物時一起捕殺,遇到危險時也不會一哄而散。每一個人類社會的規模也從十幾個人變成了幾百個人上千人,現在天朝的人口甚至達到了14億。
同樣,隨著人類社會的不斷壯大,人類的的故事也不斷地變得豐富而復雜,金錢,道德,宗教等等應運而生。這些故事保障這人類社會這一龐大機器的有序運轉,人類社會也在發展之中不斷產生新的觀念,新的故事。他們相輔相成,使得人類這一物種能不斷地向前運動。
然而,歸根結底,這些畢竟是只是人類自己編出來的,既然是編的,那就幾乎一定會有漏洞,也一定會有人不相信這些故事,于是才有了犯罪,才有了金融危機,才有了詐騙等等一系列事件的發生。
但就因為它們是虛構的我們就要否定它嗎?以前的我認為,是的,正因為它們是虛假的,我們就應該否定它們,拒絕接受它們。可現在我覺得,這種想法有些天真了。
糾結于事物的真假與否,只是單純的思維游戲而已,我們關注的焦點,應該是這些事物對我們,對他人,對整個人類有沒有益處。有些東西雖然是虛構的,可是正因為有了它們我們才會有現在這種生活:有了金錢,我們才能如此方便地買賣東西;有了法律,我們才不會擔心自己的權益得不到保障;有了道德,我們才能在自己想要做惡的時候及時收手。
當然,真理重要嗎?真理當然重要,人類社會就是在追求真理的過程中不斷發展成長的,可當真理與發展發生沖突的時候,我們是應該選擇真理呢還是選擇為了發展稍微放棄一下真理呢。
我想,歷史早就給出了它自己的答案。
人類簡史的讀后感篇四
1.人類的存在是無數競爭的結果。十幾萬年前,我們的祖先智人由東非大裂谷出發,在地球發展數萬分之一的時代里,占領了生命的高峰,同時代的尼安德特人、北京人、藍田人在殘酷的競爭中被智人消滅。
2.動物行為的'動力都是由其基因驅動,人和生物只要有利于生存和繁衍的行為,生物的神經系統就會悄悄地用愉悅的感覺來回應,種族競爭的本質是物種數量的競爭,計劃生育不應該只是減量的計劃,也需要增量的計劃。
3.三種力量推動全球一體化,金錢、帝國和宗教。而金錢可能是目前最廣泛、最深入的社會關系的紐帶,市場經濟配置資源追求金錢最大化的方式成為大多數政府的選擇。單純意識形態的宗教正在最后的掙扎,如伊斯蘭的isis們。
4.人類社會關系正在變革,家庭和地方社群崩潰,改由國家和市場替代,我們成了相互疏遠的個體,個人的生存不再依賴家庭,微信、facebook等等信息技術正在改變著我們的社會,對公司而言信息革命勢不可擋。
5.社會主義在未來具有更重要的意義。科學使人獲得了神的能力,當基因改造使得長生不老、智力增長成為現實時,人類社會階層的永久固化將會來臨,只有社會主義才能減少這個差異,保證人類萬民生物學特征的永續。
人類簡史的讀后感篇五
《人類簡史》這本書講的是整個人類的歷史。全書不僅是站在某個民族(國家)或者人類的角度,而是也站在動物植物、整個世界的角度來看待人類發展歷史。從數百萬年前講起,一直講到現代,并在結尾迎來的全書的高潮,那就是人類的可能的未來,最后的部分給人的感覺才是最震撼的。作者從遠古生物進化,講到農業革命,從帝國主義講到資本主義,一段段歷史娓娓道來,并在不同的人類發展階段加入了作者自己視角,剖析分解,在很多方面都能給人以耳目一新的感覺。
進化是人類前進的永恒旋律。人類從低級動物經過數百萬年的進化才逐漸成為當今的現代智人,雖然現在人類是整個生物鏈條的最高級物種,但并不意味著進化已經結束了,相反,人類也許正在以更快的速度進化。進化真是始于人類在大腦、身體、以及心理等不同層面的不完善,也恰恰是因為現代人身上仍然存在這種不完善,認知偏差和謬誤導致了很多現代問題,丹尼爾·卡尼曼的書中對此做了很多很好的描述。未來人類還將不斷進化,我們必須要認識到自身的局限和認知上的偏差,只有才能更好的適應現代社會。
歷史的發展交織著很多偶然性因素。人類和黑猩猩擁有共同的祖先,而數百萬年前基因的偶然突變導致人類這個新物種的誕生。基督教的成為世界三大宗教之一也一樣有其偶然性,羅馬皇帝偶然發現了這個當時籍籍無名的小教派,并發現通過宗教能夠更好的統治國家,也因此在羅馬帝國的強力支持下,基督教一舉成為世界上大教派。而近代科技革命的發展更是充滿了偶然性,很多科技發明都是偶然的因素導致人類有了新的發現。
時代的進步夾雜著局限與包容。遠古時代,由于人類對大自然的認知有限,人們信仰各種神靈,通過神靈來解釋大自然的種種現象。農業革命之后,由于糧食供給的大大增加,開始有人可以從事一些更高級的工作,因此在這期間,哲學,政治,藝術以及其它各種思想文化都大大發展,但是我們可以看出仍然有其時代局限性,比如儒家強調君權,父權等,再比如古代一直到中世紀,男女的地位始終是不平等的,直到近代才有了男女平等,更有女權主義的出現。現代社會對待同性戀的態度的轉變也是一個很好的例證,人們漸漸認識到,人類這個物種還有其他生物物種都存在同性戀現象,這是一個非常自然的現象,也由此使得人們能夠以更加開放和包容的態度接納了同性戀這種現象。未來人們也一樣會以更加開發和包容的態度對待那些我們現在認為不對甚至不合法的現象,實際上很多所謂不對或者不合法的行為都是受我們的意識形態所扭曲的價值觀導致的。
如果你平時很少讀社會發展史類通俗讀物,尤瓦爾·赫拉利的《人類簡史 從動物到上帝》這本書可以說讓你腦洞大開,倍感驚艷。 其中充滿了讓人耳目一新的見解。例如公司,國家,民族 人權等都是想象的現實。
農業革命是歷史上的最大騙局。讓我們快速看看這本書說了什么,這本書以三個重要的革命脈絡分篇章展開,人類歷史從7萬年前的認知革命正式啟動、一萬兩千年前的農業革命讓歷史加速發展。到了大約不過500年前,公元1500年讓歷史另起新局。
人從哪兒來,是科學哲學社會學不可避免思考追尋的問題,(很有可能就是與我們最最相近的親戚黑猩猩,在600萬年前,有一頭母猿產下兩個女兒,一頭成了所有黑猩猩的祖先,另一頭成了所有人類的祖奶奶。)
目前科學家多半同意,大約15年年前,東非有了跟我們幾乎一模一樣的智人。大約7萬年前,從東非擴張到阿拉伯半島,然后6萬年前到了亞洲,4.5萬年前到了澳大利亞,1.5萬年前左右到了美洲,也許冰河世紀大陸之間有連接, 臺灣兩三萬年前也有智人同期的化石,智人征服了全球。
人類,這種沒有什么特別的動物,從大約200萬年前到大約1萬年前,整個世界上存在著至少6種不同的人,200萬年前,不同的物種,魁梧肌肉發達適應歐亞大劉冰河世紀寒冷氣候的尼安德特人,適合熱帶叢林的梭羅人,為了適應環境侏儒化弗洛里斯小矮人,東方亞洲直立人,直立人也成北京猿人,和1萬多年前的山頂洞人是不同物種,例如馬和驢是不同物種,交配的騾子會不能生育。山頂洞人屬于晚期智人種類。
智人遷移有兩種不同理論,第一種是混種繁衍理論,第二種是替代理論,其他物種人類被智人趕盡殺絕,智人怎么將其他人類物種趕出世界舞臺? 這些是未解謎團。
智人10萬年前,第一次與中東霸主尼安德特人沖突,贏家是尼安德特人,大約7萬年前到3萬年前,智人仿佛脫胎換骨,出現了新的思維和溝通方式,這是正是認知革命,發生認知革命的原因為何? 目前也沒有辦法知道, 普遍認可的理論是,某次偶然基因突變,改變了智人的大腦內部鏈接方式,讓他們以前所未有的方式來思考,用完全新式的語言來溝通。
不論人類還是許多動物,都能喊出“小心!有獅子”,甚至還可以說謊,用“小心!有獅子”嚇走同類,獲取食物。但是認知革命之后,智人能夠說出“獅子是我們部落的守護神!”,討論虛構的事物是正是智人語言的最獨特的功能。
除了這些俯拾皆是的“洞見”之外,整本書也給人很宏大敘事的感覺。視野固然足夠宏觀足夠全球,視角也足夠“俯視”,幾乎是從上帝的角度來看待蕓蕓眾生和凡碌塵世的變遷,也因此一部人類簡史并不僅僅是關于人類自身的歷史,同時還是一部自然史、生態史和地質史等等。
在經過近三十年在新史學指導下對小人物、邊緣人物的日常命運和局部的、區域的小歷史的“關愛”后,人們漸漸對過多通過森森細細的細節去填補大歷史畫卷的努力感到不滿足,就像素食主義了大半天突然想吃肉一樣,迫切希望再次跳出來看人類自身的“大歷史”,這也是近年來各種全球史、新全球史、世界史和簡史又呈現爆炸性增長的根源所在。
當然,“發現”歷史的發展規律是一回事,找到一個合適的結構來展現是另一回事。掛一漏萬是可以的,但必須讓人感到“框得住”整個大歷史。這時你對歷史片段的截取和歷史機樞的聚焦,就真正見功力了:哪些時刻和事件是歷史的“奇點”,哪些趨勢真正代表了歷史“前進”的方向,哪些工具承載著歷史的驅動力等等。
這其中最重要是找到串聯歷史的“關鍵詞”,比如伊恩·莫里斯以“戰爭”樞紐來串起人類歷史,道格拉斯·諾斯則用“暴力”及其控制來展示社會秩序的演化,而德隆·阿西莫格魯和詹姆斯·a.羅賓遜兩兄弟則以“制度”及其變遷為平臺來展現國家興衰的悲喜劇。
就《人類簡史》而言,歷史主線的拿捏并沒有太出人意表,對于熟稔全球化敘事的我們來說,肯定覺得人類歷史就是一部“大合流”的故事的說法,往好了說是題中應有之義和“正確的廢話”,往壞了說還有從現狀倒推歷史之嫌。尤瓦爾·赫拉利的出彩之處在于用“三次革命”即認知革命、農業革命和科學革命的框架來攏住人類發展進程,并用金錢、宗教和帝國這三個承載驅動力和凝聚力的工具,來闡釋四海為家的人類是如何走到“天下一家”的。
手握這些頗為新穎的組織性符號之后,尤瓦爾·赫拉利就可以從容不迫地講述人類的故事了。而給他的故事添彩的是,他把學術通俗化,也即把《三國志》白話為《三國演義》的能力。比如講到印度的種姓制度是作為入侵者的雅利安人為“說服”被征服者認命而“發明”出的一種秩序,讓人想到馬克斯·韋伯在《印度的宗教:印度教與佛教》中的相關論述。再比如汽車生產流水線上的工人雖然掙的比從前一個鞋匠多上許多,但從來享受不到從頭到尾完成一個產品的快感,無疑是馬克思關于人類“異化”的通俗版表達。
盡管尤瓦爾·赫拉利對人類大歷史的把握給人以得心應手之感,《人類簡史》的字里行間卻充滿了惶惑不安之情:人類歷史并沒有所謂的規律,而是充滿了隨機的選擇,人們更多時候不是在“創造”歷史,而是將錯就錯。人類的來時路固然崎嶇泥濘,充滿因恐懼而生的暴力和自以為是的偏見,未來的發展也并非全局在握,種種快速演進的科技進步或將給人類帶來種種始料未及的風險。
《人類簡史》,類似于《槍炮、病菌與鋼鐵》,是從宏觀尺度描述整個人類的歷史與發展。作者把人類的發展分為了三個階段:認知革命、農業革命、科學革命。
認知革命描述了智人如何在這個星球上占據了統治的地位,不僅征服了原本居住在生物鏈頂層的兇猛動物,而且消滅了其他智慧生物,比如尼安德特人。其他在金字塔頂端的動物花費了幾百萬年登頂,而自然在這個過程中也達到新的平衡。人類轉眼就登上頂端,不僅生態系統猝不及防,就連人類自己也不知所措。人類歷史上眾多的災難,不論是生靈涂炭還是生態遭逢的浩劫,其實都源自這場過于倉促的地位跳躍。
農業革命,則是“史上最大的騙局”。農民的生活比采集者更加辛苦而且飲食更差。人類以為馴化了植物,其實是植物馴化了人類。但也正式農業革命,使得人類有了多余的食糧,從而養活了政治、戰爭、藝術與哲學,為科學革命打下了基礎。
科學革命的不同,在于人類愿意承認自己的無知、以觀察和數學為中心、取得新能力。歐洲之所以在科學革命中統治全球,在于現代科學與資本主義的結合。建立在鋼鐵基礎上被商業無盡野心驅動的西方文明壓垮了在竹木基礎上受限于精英政治自我封閉的東方文明。
宏觀的歷史才是真正的歷史,希望在中學學習歷史之前的學生都先看看《人類簡史》與《槍炮、病菌與鋼鐵》兩本書。
人類簡史的讀后感篇六
世界上并不存在真正的自由和個人意志,我所言說的自由意志,都是我的意志。但我,最終是要回到歷史中去的。當我說這句話的時候,我即已預設了一個萬能的包容性存在——歷史。拆解與構建,如是推進。
沒有任何一個問題有唯一正確的答案,如果有,那是因為我們大多數人都只從一個角度、一種思維去思考這個問題。而往往很多時候,這一角度都是從世俗成功學作答的,當我們從這個角度認為自己的答案唯一正確時,我們已經默認甚至是習慣了當下社會主流觀念。
人作為一個歷史性存在的實體,還原到最本質層面,都是自然演進中求生存的本能動物。知識的積累和文明的出現并不是替代這種身份,它只是在這種身份基礎上進行裝飾和融合。一切文化的、文明的身份融合,都是對動物本能的一種可能性延伸。
如何來講?沒有死亡,時間將失去我們賦予它的意義。
在尤瓦爾·赫拉利看來,人類社會一切都是想象力創造的結果。想象力創造概念,指導人類合作,從遠古走向現代。一切概念性的存在,都是我們以語言賦能,我們通過語言為他們命名,構建社會秩序,運行復雜的人類社會。
但同時,這一積極的背后,我們不難看出虛無主義和解構氣質。
人既是被想象力所成就,也成了想象力的囚徒。人類社會在初創之時,既已埋下虛無和解構之刃。
同時,當我表明上述這個觀點時,我的觀點已經被它自己所解構。它從來不曾靜止,一直在超越。
但道德本身內涵的更新和完善卻是一種跨越式的質的突破。從封建道德的跪拜禮到現代道德的握手禮;從過去只求吃飽到現代追求貧富差距的弱小……無不是首先在觀念上的打碎和解構。
從源初來看,想象力所創造的概念世界,沒有什么是永恒,如果有,那只有死亡。一切的概念或者觀念的更迭和完善,都是為人類本身更好地生活。一定注意,是為了這一動物本體更好地存在,我們才會不斷地建構和積累,在這一點上,想象力不能回頭。
如何反證?比如讓一個人,每次丟掉一件東西,直到他沒什么可丟,最后剩下什么?一個裸體的動物。可能諸位還記得中學時代那一幅漫畫:一人過河,帶九袋,有道德、金錢等等,船超重,要沉,必須扔掉一部分。課本只從一個主流角度為我們分析,說必須先扔金錢等身外之物,然后這種道德習慣就隨著一屆又一屆的學生不斷擴散,我們完全可以從其它層面來重新認識這一現象。
再回到前一段,在不能回頭的同時,我們也將監督這種建構和積累的終極武器――解構的方法,拋離了時代,將一種批判的思維扔進了歷史的角落。
人類社會能夠保持平衡存在的天平,這時就失去了一端,秘密之門的鑰匙被我們丟掉,魔鬼自然可以在黑暗中猖狂起舞,陽光被鎖在了房間之外。放棄批判性思考,放棄對社會的解構,我們以為我們就能夠獲得更好的平和,真相卻是我們為各種權力、歧視、階級提供了群魔亂舞的黑暗空間。我們以為我們將鑰匙丟掉,就把他們永遠地鎖在了一個空間,其結果只是將我們自己推離了房間,隔絕在了邊緣。
虛無和解構并非駭人的野獸,我們在討論這兩個概念時,所設定的前提是,在想象力所創生的人類社會秩序之內,解鈴還須系鈴人。所以我們常說,向前行走的同時,不要忘記回頭看,因為回頭看,常常能幫助我們更好地認識自己。因為在過去,是被我們遺忘的系鈴者。
由此,我們也常常可以簡單地分析一些我們常用的語句。比如,“人類一思考,上帝就發笑。”假設我們先退一步,真的存在牛頓所說的“宇宙第一推動力”這一自然客體本身,但在人類社會中,“上帝”的概念緣何存在?它并非客觀存在,依然是人類想象力所創造的概念,只不過在上千年的社會發展中,這一概念被賦能,被反復不斷地言說和人為確認。人的思考引發人所設定的概念對象的主動性,這才是最可笑的。進而我想引出下一句話,尼采的驚世之語:“上帝死了”。當尼采在陳述“上帝死了”這一句話時,已經承認了上帝的存在,存在即合理,上帝死了但是上帝存在時的所做所為也就不會被消解。尼采并沒有問:“上帝是什么東西?”所以從學術討論的范圍內,從回頭看的角度來說,他對上帝所代表的絕對精神的解構不夠徹底。
當然我們前面說過,任何概念性的存在,向前看,出發點都是為團結人類,推動人類社會發展,從而使人這一動物更好地存在。
如果我們從這個角度去分析近日獲得奧斯卡最佳影片的《綠皮書》,就可以很好地拆除種族歧視的根基。俱樂部向來不允許黑人進入餐廳的傳統力量來自哪里?如果向上溯源,想象力罪不可恕。再進一步推論,歧視觀念的觀念又來自哪里?為何這種觀念就被允許存在。當觀念已經被強化為一種習慣性的世俗力量而存在時,就達到所謂的集體無意識了,沒有人去思考這種“天經地義”的力量來自哪里,只要于我的生存和更好地生活有利。有可能它就來自第一批遷移到美洲大陸的兩個人,因為一個蘋果而分出了身體上的優劣,從此世代累積,滾雪球原理,偶然性生發。
想象力創造人類社會,但歷史一旦發生,就充滿了各種可能性,在到達死亡之前,一切未發生的,都充滿無限潛力;一切已發生的,就看如何博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