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班教案是指為大班幼兒設計的教學計劃和教學活動的詳細記錄,幫助教師有效組織教學。小編整理了一些大班教案的典型案例,教師們可以借鑒其中的教學理念和策略,提升自身的教育教學水平。
教育工作者的大班數學活動教案(匯總13篇)篇一
活動目標:
1、引導幼兒感知梯形的基本特征。
2、啟發幼兒學習按圖形特征歸類,鞏固對幾何圖形的認識。
3、培養幼兒良好的操作習慣,學會把用過的東西放在學具筐里。
活動準備:教具:不同形狀的梯形若干;三角形、長方形、正方形紙各一張。學具:幼兒兩張大小不同的梯形、三角形、長方形、正方形若干。
活動過程:
一、集體活動。
1、圖形分類。
出示大小、形狀各異的長方形、梯形若干,提問:"誰會把一樣的圖形放在一起?"請一位幼兒操作。"每種圖形各有幾個?"。
2、認識梯形。
出示梯形,"這是什么圖形?它和長方形有什么地方一樣,什么地方不一樣?"(它們都有四條邊,四個角,梯形上面邊短,下面邊長;上面的兩條邊平平的,不一樣長,有四個角,不一樣大。"。
3、引導幼兒觀察直角梯形、四邊形。
"這兩個圖形都是梯形嗎?""那一個圖形是梯形,你從什么地方看出它是梯形的?"(它上下兩邊平平的,不一樣長,四個角不一樣大)。
二、小組活動。
第一組:變梯形。"請小朋友拿一張圖形紙把它剪一剪,讓它們變成梯形。"。
第二組:給梯形涂色。
"看看圖中都有什么圖形,請小朋友給梯形都涂上顏色。"。
第三組:梯形找家。
給各種不同大小和不同顏色的梯形找到自己的家。
三、活動評價。
重點請個別幼兒演示是怎樣變梯形的,啟發幼兒想出多種方法。
教學反思:
幼兒園的數學活動相對于其他活動枯燥、單調,容易使幼兒失去學習興趣。因為這個時期的幼兒年齡小,邏輯思維尚未發展,所以本次活動中我為幼兒創設了一個可操作的豐富材料的環境,為幼兒創設了一個可選擇性、可操作性的空間。使幼兒能獨立的操作材料,并大膽的表達自己的想法。幼兒的自主性,選擇性,獨立性得到了充分的體現。通過一系列的游戲活動,達到了主題總目標預設的要求。
教育工作者的大班數學活動教案(匯總13篇)篇二
1、在游戲中體會一分鐘長短的相對性,了解一分鐘有60秒。
2、初步發現時間與生活的關系,知道要珍惜時間。
ppt課件(大鐘面、配上聲效、幼兒生活場景上廁所、午睡的圖片)、漢字(長、短)、幼兒選擇情況記錄用表、拼板玩具活動流程:
小結:時鐘能告訴我們時間,讓我們遵守時間。
二、感受一分鐘(在此環節進行兩個小游戲,感受一分鐘時間的長和短,了解一分鐘是60秒)討論:那么一分鐘我們能夠干些什么?一分鐘到底是長還是短?第一次幼兒根據自己的體會分別站立在"長、短"兩個漢字邊,根據幼兒選擇情況進行數據的記錄。
1、游戲:木頭人(感覺一分鐘時間很長,忍也忍不住)第二次幼兒根據自己的體會分別站立在"長、短"兩個漢字邊,根據記錄的數據,簡單地進行比較。
2、游戲:拼圖(體會有時一分鐘會感覺變得很短,時間不夠用)第三次幼兒根據自己的感受進行選擇,并分別站立。
討論:一分鐘時間到底是長還是短呢?(出示兩組圖片)小結:同樣的一分鐘,從事不同事情,有著不同的心情,都會產生,長短不同的感覺。
跟著時鐘數一數。
小結:一分鐘還是一分鐘,一分鐘就是60秒,專注于一分鐘能夠完成一些重要的事,但有時一分鐘很快就會從身邊悄悄溜走。
三、珍惜一分鐘(在此環節,播放一分鐘短片,讓孩子們發現一分鐘世界上發生著許多奇妙的事情,同時發現專注于觀看短片的一分鐘能夠有所收獲,稍稍分神,一分鐘就溜走了。)小結語:可別小看了這一分鐘,有時短短的幾秒鐘都能夠做好一件事情呢!
教育工作者的大班數學活動教案(匯總13篇)篇三
活動目的:
1.初步感知生活中數學的有用和有趣。
2.嘗試運用自己喜歡的方法進行跳繩計數,學習正確計數。
3.能與同伴分享合作,協商解決遇到的問題。
活動準備:
1.材料準備:來自幼兒真實生活的錄像片段--"跳繩比賽爭執瞬間",記錄紙和筆。
2.經驗準備:活動前請幼兒和家長一起搜集有關體育比賽的資料,觀察了解各種比賽的過程和名次確定的方法;幼兒已有跳繩和跳繩計數的經驗。
重、難點分析:
1.重點:通過實踐,嘗試運用自己喜歡的方法進行跳繩計數,在不斷增強計數興趣的過程中學習正確計數。準備運用實踐體驗法、討論法與游戲法突破這一重點。
2.難點:能夠發現生活中有許多問題都可以用數學的方法來解決。準備運用啟發提問法、活動延伸法突破。
活動過程:
1.導入活動:觀看錄像,進行討論。
師:小朋友們,今天老師給你們帶來一段錄像,請你們看一看,錄像中發生了什么事情?
看完錄像后提問:
(1)錄像中的小朋友因為什么事情發生了爭執?
(2)為什么會出現跳繩計數不清的問題?
2.第二遍錄像(慢速播放),便于幼兒觀察跳繩速度與計數速度的對應關系,分析現場計數時出現的問題。
提問:
(1)為什么會出現跳繩計數不清?問題出在哪兒?
(2)如果是你,會怎樣為跳繩計數?
3.小組實踐,集體分享:如何使跳繩計數更準確。
(1)幼兒分組活動,每組取一根跳繩。幼兒可以邊實踐,邊商討計數方法,并通過圖畫標記等形式記錄跳繩計數的方法。
(2)集體分享。
a.分享探索過程,如:
開始計數時你們遇到了哪些困難?
你們是怎樣想出解決辦法的?
b.分享計數方法,如:
看跳繩小朋友跳動的腳計數;
看跳繩小朋友起伏的頭計數;
看跳繩小朋友掄繩的雙臂計數。
這幾種方法中你最喜歡哪一種?為什么?
c.討論計數注意事項,如:
跳與數要對應上;
踩繩或一腳跳過另一腳沒跳過,不能計數;
記清楚小朋友跳過的數,再往下接著數,并說出最后計數結果。
4.分組學習跳繩計數,請小朋友根據自己的意愿嘗試跳繩記錄方法,還可以探索和發現新的方法。
5.討論:還有哪些運動項目是通過當場計數來統計結果的?
如:幼兒的拍球、投球、捉尾巴游戲;體育項目中的足球、排球比賽等。
活動延伸:
鼓勵幼兒繼續運用計數方法解決體育比賽及生活中的問題,如值日生發碗筷、取午點等,并用繪畫、拍照等方式把自己的做法記錄下來,張貼到主題墻上,和同伴分享、交流。
活動反思:
首先,本次活動將幼兒的學習與他們真實的生活緊密聯系在一起,突出科學領域學習"情景化、過程化、活動化、經驗化"的特點。通過探索"跳繩計數方法"的活動,密切數學與現實世界的聯系,使幼兒從研究現實問題的實踐活動中學習數學,理解數學,從而體會數學的真正價值及數學學習的無窮樂趣。
其次,活動過程符合《綱要》和《指南》的要求,即幼兒通過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不斷積累經驗,并運用于新的學習活動中,有利于形成受益終身的學習品質。
第三,活動過程體現了《綱要》和《指南》倡導的以幼兒自主合作、探究為主的學習方式,而教師也更多地成為幼兒學習情境的創設者,學習活動的組織者、引導者。教師的作用由"教授"轉變為"支持"和"引導"。
教育工作者的大班數學活動教案(匯總13篇)篇四
大班數學中數的組成及加減法學習起來模式比較固定,使教師、孩子都有了一種疲憊感。我選擇這個很平常的教學計劃里活動,旨在對平時常規的教學形式有所改變。活動中我創設情景由淺入深地讓孩子們在自主地講講、做做中逐步解決了講述、列算式、理解算式含義等問題。在孩子主動的說說、講講、做做中讓孩子輕輕松松地真正獲得各方面的收獲,學到真正屬于自己的知識,從而也喜歡積極參與到形式多樣的數學活動中。
1、通過游戲進行活動,復習7以內的加減,組成。
2、嘗試根據三個數字列四道算式題,鞏固7以內的加減。
3、體驗小組合作,養成良好的講述、操作等學習習慣。
座位牌,各數字,數字卡若干,符號,水筆人手一支,記錄紙。
一、說說、玩玩,復習7以內的加減和組成。
1、看算式選座位。
"小朋友,你們喜歡游戲嗎?(喜歡)今天老師帶你們玩智力游戲好嗎?
"誰來說說你卡上有什么?想想應該坐幾號桌?""原來卡上的算式是告訴我們得數是幾,我們就坐幾號桌,一會你們就根據卡上的算式找到相應的桌子做好。
2、根據要求玩"碰球"游戲。
"現在我們來玩'碰球'游戲,我的球和你的球碰在一起是3(4、5、6、7)。"
二、找找、練練,學習用三個數列出四道算式題。
1、"今天老師還為你準備了一份禮物,可拿來的時候碰了一下花掉了,請你們幫著看看、想想該把哪些花插到花瓶里?"個別幼兒講述、操作。
2、學習用三個數列四道算式題。
"誰能把花瓶上的三個數字用符號'+、-、='來列出四道算式題?"幼兒講述,教師記錄。
3、討論:怎樣的三個數才能列出四道算式題?
小結:能組成分合式的三個數才能列出四道算式題。
三、想想、做做,鞏固用三個數列出四道算式題。
1、幼兒分組合作完成游戲操作活動一、"看數字列算式"老師拿出卡片,請每組派請一位幼兒上來抽卡,再讓小朋友看著卡上的數字列出四道算式題。(游戲2~3次)操作活動二:"補數列算式",幼兒拿出座位牌下的卡片,商量好選一個人在卡片上填上恰當的數字,并在記錄紙上列出算式題。
2、游戲結果交流"那組來說說你們是怎么補的,算式題又是怎樣列的。"幼兒講述,集體檢查。
3、總結,結束活動。
教育工作者的大班數學活動教案(匯總13篇)篇五
1.理解故事《小熊當老師》的內容,知道上課要專心聽講,才能學到本領。
2.復習9和10的分解與組合及9的加減法。
3.培養幼兒對數字的認識能力。
4.引導幼兒積極與材料互動,體驗數學活動的樂趣。
5.引發幼兒學習的興趣。
:知道上課要專心聽講,才能學到本領復習9和10的分解與組合及9的加減法。
故事、人手一套1――10數字卡
一、欣賞故事《小熊當老師》
1.聽故事《小熊當老師》
2.教師:故事里講了什么?你覺得這個故事好聽嗎?
3.教師:剛開始小猴、小兔、小豬分別說1+1等于幾?為什么?1+1到底等于幾?
二、再看故事,理解加法的意義
1.教師再次欣賞故事。
三、加一加,算一算
1.分一分,根據課件內容請幼兒用手中的數字卡進行9和10的分解和組合。
2.算一算,教師根據課件內容請幼兒用手中的數字卡進行9和10的加減法。
數學來源與現實,存在于現實,并且應用與現實,數學過程應該是幫助幼兒把現實問題轉化為數學問題的過程。教育活動的內容選擇應既貼近幼兒的生活來選擇幼兒感興趣的事物和問題,有助于拓展幼兒的經驗和視野。
教育工作者的大班數學活動教案(匯總13篇)篇六
1、引導幼兒嘗試將數字進行不同的組合,排列不同的號碼。
2、引導幼兒感受數字在生活中的應用。
3、激發幼兒對數學活動的興趣。
教具準備:故事掛圖《大森林里裝電話》數字圖片。
1、教師引導幼兒說一說家中的電話號碼,通過比較各自家中的電話號碼,發現號碼與數字的關系。
教師:“請小朋友們看一看這些號碼有什么特點呢?”
“這些號碼都是由哪些數字組成的'?”
“每家的電話號碼有什么不一樣呢?”
2、教師出示故事掛圖《大森林里裝電話》,講故事并引導幼兒回答問題。教師:“每個小動物的電話號碼你都認識嗎?”
“小動物們該如何整理電話號碼呢?”
1、教師引導幼兒讀出故事掛圖中小動物們的電話號碼。
2、教師引導幼兒重新為小動物們編電話號碼,每一個號碼都不能重復并進行區域劃分。
教師:“是的大王讓小動物們怎么整理電話號碼呢?請你幫幫他們吧!”
(1)教師引導幼兒說出每種動物住的區域。教師:“小動物們都住在哪里?”
(2)教師引導幼兒為住在水里的小動物們編電話號碼、
(3)教師引導幼兒為住在樹上的小動物們編電話號碼。
3、教師出示不同種類的數字圖片,引導幼兒說一說生活中還有哪些地方有數字。
(1)教師引導幼兒說一說代表價格的數字和單位。
(2)教師引導幼兒說一說代表重量的數字和單位。
(3)教師引導幼兒說一說代表時間的數字和單位。
(4)教師引導幼兒說一說代表身高的數字和單位。
(5)教師引導幼兒說一說代表車牌號的數字。
教師引導幼兒為住在山里的小動物們編電話號碼,并讓幼兒大聲說出來。
1、園內延伸:
(1)教師引導幼兒編手機號碼。
(2)教師引導幼兒編車牌號。
(3)園內完成《操作冊》第17、18頁。
2、家庭延伸:
(1)家長在日常生活中引導幼兒發現身邊的數字,并讀出這些數字。
(2)家庭完成《親子冊》第17、18頁。
教育工作者的大班數學活動教案(匯總13篇)篇七
1、通過嘗試種花游戲,復習鞏固按標記進行分類的方法,感知集合的形成。
2、初步感知交集,發展幼兒的辨別能力,培養其思維的敏捷性。
:多媒體教學課件學具:
1、幼兒操作板及各種花人手一份2、游戲用各種花及標記若干
一、運用多媒體課件復習鞏固標記
1.認識花
師:“今天,我們要和電腦娃娃玩游戲。”“草地上開滿了許多花,你們知道有什么花嗎?”讓幼兒知道花園里的花除了種類(郁金香、喇叭花)不同外還有顏色(紅色、藍色)不同。
2.按標記種花
師:“草地上有兩個什么形狀的花壇?”(一個是三角形、一個是長方形;三角形上藍色標記,長方形上有小標記)
師:“電腦娃娃想請小朋友把花按標記種在花壇上。”(請幼兒幫幫電腦娃娃種花)
3.幼兒操作,按標記種花
師:“小朋友真棒,老師為你們準備了很多花和花壇,請小朋友按自己花壇上的標記種花。”(幼兒在自己的操作板上按標記種花,教師指導。)
二、初步感知交集
1.電腦演示,提出問題
師:“藍色的小花不高興了,它即想跟藍花在一起又想跟小花在一起怎么辦呢?”(幼兒討論)
2.感知交集
師:“我們來看看,三角形和長方形中間有個什么圖形?”(小梯形)
引導幼兒說出小梯形里應該種藍色的小花。
3.幼兒操作、感知交集
三、游戲:《花仙子》
復習鞏固標記,進一步感知交集
四、結束。
師:“小朋友真能干,我們幼兒園外面也有許多美麗的花壇,我們一起看看有沒有合適的花壇可以種花。”(聽音樂出活動室)
教育工作者的大班數學活動教案(匯總13篇)篇八
活動目標:
1、利用學具“加法、減法板”的操作,嘗試進行20以內簡單的減法運算。
2、能積極思考、細致觀察,體驗數學活動的趣味性。
活動準備:
1、教具準備:“加法、減法板”;20以內的減法算式;2個圓形的蒙氏線場地;數字卡1-20;戒指樣的小圓圈若干。
2、學具準備::“加法、減法板”;20以內的減法算式;作業單若干。
1、預備活動。
師幼互相問候。
走線,線上游戲:青蛙跳水。幼兒分成兩組,分別站在兩個蒙氏線的圓圈上,每組小朋友記住自己組的人數,邊聽音樂邊走線。當音樂停止時,教師任意出示一張數卡。如“8”,每組8個小朋友跳進圈里,再數數線上每組還剩下幾個小朋友。游戲可反復進行。
2、集體活動(1)復習10以內的減法。
教師出示答案在10以內的減法算式,請幼兒口算得出結果。
(2)學習20以內的減法。
創設情景:神奇工具又現身。小朋友,誰又來到我們班上作客啦?
教師出示工具“加法、減法板”,按順序擺放好。
教師:看,他又說話了:小朋友們好,又和你們見面了。我是加法、減法板,做起減法也有招。先把大數固定好,根據小數取藍條。數數看看剩多少,減法計算完成了。
教師從題卡中任意取出一個減法算式如16-4=,教師先讀算式,然后再找出加法減法板中的數字16,用小圓圈圈住,再從藍色定規中取出4擺放在右端靠著數字16下面的格子中,最后數出前面還剩下幾格,剩下的格數就是答案。即16-4=12。
(3)用加法減法板學習20以內的退位減法。
教師從題卡中取出一個減法算式如16—9=,用相同的方法操作加法減法板,得出正確答案。
3、分組活動教師:加法減法板想檢測一下小朋友學的怎么樣,我們每個人都來露一手,比試比試吧。
第一組:利用學具加法減法板做減法練習。教師事先準備好減法算式,請幼兒看算式,操作加法減法板計算出結果。
第二組:利用劃點子的方法進行減法練習。每張作業紙上都有一道減法算式題和被減數的點子,減去幾,就劃去幾個點子,最后數出剩下的點子數量,記錄在作業單上。
第三組:做花環。操作加法減法板完成《操作冊》32頁的活動“美麗的花環”
4、交流小結,收拾學具。
教育工作者的大班數學活動教案(匯總13篇)篇九
《綱要》中指出:幼兒的數學主要來自幼兒的生活,并運用于生活,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按規律排序對大班孩子來說并不陌生,本次活動我試圖從生活中導入,并創設情境,給小貓鋪一條有規律的小路,引導幼兒運用身邊常見的材料,采用層層遞進的方法,提升幼兒的原有經驗,從多角度地思考問題,探索和發現各種不同規律的排序方法。
教育策略和方法發現法,觀察生活中的圖片,發現其中的規律;操作法,運用身邊的材料幫小貓鋪一條有規律的小路;多種感官體驗法,用身體,用耳,用手等進行排序活動。
活動目標。
1.能夠發現周圍環境中物體排列的規律,并感受其規律美。
2.能夠按兩種以上的規律進行排序并自創兩種或兩種以上的規律進行排序。
3.愿意與同伴共同游戲,體驗不同的排序方法。
活動重點。
能夠自創兩種或兩種以上的規律進行排序。
活動難點。
在體驗不同的排序方法中,發散幼兒思維。
活動準備。
ppt,瓶蓋,雪花片,小木棒等。
活動過程。
1.談話導入。
通過課件,讓幼兒發現并說出生活中的規律,并感受規律的美。
你會找規律嗎?我帶來了幾張圖片,你發現了什么規律?
2.自創規律排序。
(1)創設情境,提出要求。
小貓蓋了一座新房,要鋪一條有規律的小路,可以是兩個一組,一組一組的重復下去,也可以是三個一組,四個一組,或者更多。
(2)幼兒自主選擇材料,四人一組為小貓鋪路。
教師巡回指導,拍照。
(3)集體講述。
3.拓展排序方法。
(1)引導幼兒自由探索身體排序。
如果沒有材料,只用自己的身體,你會進行有規律的排序嗎?
(2)聽音樂,找規律,并自創有規律的節奏與同伴交流。
小結:小朋友們很棒,不僅會用物品進行有規律的排序,還能用身體進行排序,用耳朵也能聽出樂曲里有規律的節奏。
(3)引導幼兒尋找時間中的有規律排序。
4.活動結束。
我們生活中到處都有有規律的排序,我們的幼兒園里有嗎?我們一起去找找好吧!
教育工作者的大班數學活動教案(匯總13篇)篇十
一、活動目標:1、引導幼兒在欣賞動畫的過程中,學習7的第一組加減。
2、借助動畫演示,引導幼兒初步感知加減的互逆規律。
3、培養幼兒的動手操作能力和逆向思維能力。
二、活動準備:
教學課件《學習7的第一組加減》。
幼兒每人一套數字三、活動過程:
開始部分:
問答游戲:復習7的組成與分解點擊課件,出現貓媽媽:"小朋友看,誰來了?貓媽媽要和小朋友做一個問答游戲!
點擊課件,貓媽媽問:小朋友,我問你,7可以分成1和幾?
幼兒回答:7可以分成1和6依次復習7的組成和分解,貓媽媽表揚小朋友"棒極啦!"調動幼兒學習積極性。
基本部分:
(一)欣賞"小貓釣魚",學習7的第一組加減。
1、演示課件,幼兒欣賞動畫,回答問題。
(1)小貓咪也來啦,看一看,貓媽媽和小貓一共有幾只?你是怎樣算出來的?可以怎樣表示。學習1+6=76+1=7。
(2)貓媽媽帶小貓到河邊釣魚,觀看小貓釣魚、吃魚,學習7-1=67-6=1。
2、動畫演示加減互逆規律動畫演示數字和加減號的移動、變化,引導幼兒發現規律。
(二)欣賞"小貓撲蝶小貓追鳥"自編應用題。
1、課件演示小貓撲蝶:來了幾只蝴蝶,飛走了幾只,還剩幾只?
幼兒自編應用題,操作練習:6+1=71+6=77-1=67-6=1。
(三)根據實物編應用題。(泥工在計算活動中的應用)(四)看算式編應用題。
教育工作者的大班數學活動教案(匯總13篇)篇十一
活動目標:
1.學習7、8兩數的組成,觀察并發一數組成中的互補規律。
2.學習運用互換規律對物體進行快速分合,提高思維的靈活性。
活動準備:
1.每人8枚花片、一個分合盤子、7和8的分合式記錄卡。
2.7、8分合式及貼絨數字卡片一套。
3.準備學習包《科學·頑皮的小狗》、親子手冊《科學·撲克游戲》。
活動過程:
1.用撒豆子的方法對7進行人分合,記錄分合結果,提醒幼兒把結果相同的去掉。
2.引導幼兒相互交流各自的記錄結果,教師用卡片依次表示出來。
3.引導幼兒發現兩個部分數之間的等差關系。
4.啟發幼兒思考怎樣記錄分合結果更便于記憶,教師在貼絨板上與幼兒一起有序地排列分合的結果,如下:
123456654321。
77。
654321123456。
5.引導幼兒觀察兩個部分數之間一樣和不一樣的地方,讓幼兒知道一部分數逐“1”增多,另一部分數逐“1”減多,但是總數仍然不變。
6.幼兒嘗試根據教師出示的分合式,用擺花片的'方法在分合盤上再現分合結果,并依次用分合式記錄下來。
7.用擺花片的方法和互補規律學習8的分合,并記錄分合結果。
8.指導幼兒完成學習包《頑皮的小狗》。
活動延伸:
1.繼續把花片、分類盒和記錄卡投放在活動區域,讓幼兒自由分合,進一步積累分合的經驗。
2.在活動區域提供描紅簿,練習書寫“7”、“8”。
3.請家長指導幼兒完成親子手冊《撲克游戲》。
教育工作者的大班數學活動教案(匯總13篇)篇十二
2、發展幼兒邏輯分析判斷能力。
3、感受在游戲中學數學的快樂。
二、準備。
教具:冰柜樣式的表格若干、大小顏色形狀標記若干、獎品。
三、過程。
1、導入,激發興趣。初步感知魚的三種特征。
今天天氣不錯,我們去釣魚吧!
喲,這里有一個大池塘。哇,里面有許多魚,有些什么樣的魚呢?(請幼兒自由說說顏色、形狀、大小)。
2、整體感知魚的三種特征,并嘗試用語言完整表達。
我們來個釣魚比賽吧!比一比,誰釣得又多又快!(幼兒釣魚,釣完后坐下休息)。
小朋友,你釣到的魚是什么顏色、什么形狀的?和別人比一比,是大的還是小的?誰能用一句話來介紹一下。(自由交流、個別介紹,引導幼兒將三種特征完整表達)。
3、將魚按三種整體特征分類。
小朋友,真能干。這么多魚來不及吃完,如果壞了怎么辦呢?(放進冰柜里)。
(同樣的方法:請幼兒個別或集體完整說說三種特征,根據三種特征送相應的魚到冰柜、檢驗操作結果)。
4、按三種整體特征釣魚。
明白就開始!(幼兒到小池塘釣魚,釣到后送到冰柜)。
我們看看,全釣對了嗎?(檢驗)。
(同樣方法,操作三次)。
5、幼兒出題,分男女比賽釣魚。
(a請一位幼兒從大小、顏色、形狀標記中各選出一個特征組成釣魚要求)。
(b男女對比賽,將魚貼到冰柜表格內,表格分為男女兩塊)。
(c檢驗結果,評出勝方發獎)。
6、小結。
小朋友釣魚的本領真棒!釣得開心嗎?我們下次再來釣,好嗎?
教育工作者的大班數學活動教案(匯總13篇)篇十三
密切聯系幼兒和生活,利用幼兒平常接觸到的、熟悉的事物來設計數學活動,是解決數學知識的抽象性與幼兒思維具體形象性這一矛盾的方法。現在正值秋收季節,“種子”對于我們農村孩子來說,是熟悉的。根據孩子的這一特點,我就設計了本次活動:種子排隊。
活動目標:
1、鞏固數量,能將收集的種子進行分類、排列,并做記錄。
2、積極探索,感知物體的大小、數量與排列長短的關系。
活動準備:
幼兒人手一份種子(蠶豆、黃豆、赤豆若干)記錄表。
活動過程:
一、導入活動,引起幼兒興趣。
1、看看口袋里有什么?(蠶豆、黃豆、赤豆)。
2、它們有一個共同的名字叫什么?(種子)。
二、第一次探索活動:感知數量相同,大小不一的種子,排列長短不一樣。
1、現在老師想請我們小朋友幫個忙,給這些種子分分家。(出示記錄紙)。
3、幼兒操作,用種子在紙板上排隊。
4、交流:請幼兒講述排列結果。
7、小結:相同數量的種子,顆粒越小,排列越短,顆粒越大,排列越長。
三、第二次探索活動:感知大小不一的種子,排列長短相同時,數量不同。
1、觀察紙板。
看看紙板上有什么?(種子標記、線)這三條線怎么樣?(一樣長)。
2、設疑、思考。
3、交待探索要求,幼兒操作。
4、交流:講述操作結果。
(不一樣多,紅豆用得最多,蠶豆最少)。
5、討論:為什么排一樣長的隊伍時,紅豆用得最多,蠶豆用得最少呢?”
6、小結:隊伍一樣長時,小種子用得多,大種子用得少。
四、結合生活實際進一步感知大小、數量與排列長短的關系。
2、想一想,我們到后面墻邊,老師用的步子多,還是你們小朋友用的步子多?是嗎?呆會我們一起去試一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