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觀看完一部作品以后,一定對生活有了新的感悟和看法吧,為此需要好好認真地寫讀后感。如何才能寫出一篇讓人動容的讀后感文章呢?這里我整理了一些優秀的讀后感范文,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下面我們就來了解一下吧。
瑣記的讀后感篇一
《歸來記》屬于《福爾摩斯探案大全》第五卷。作者是19世紀末的英國偵探小說家阿瑟·柯南道爾爵士。本書由多個驚險的探案故事組成。每一個故事都跌宕起伏,引人入勝,讓人愛不釋手。
在《六座拿破侖半身像》中,六座由同一個人親手制作的拿破侖半身像被盜竊,并被砸爛丟棄。福爾摩斯通過對案發現場的觀察,通過推理和歸納法,發現雕像的被盜與幾年前一顆昂貴的黑珍珠被盜有關,原來被盜的珍珠就藏在雕像里,所以歹徒到處尋找這幾座雕像,實際上是尋到里面的那顆黑珍珠。
在《孤身騎車人》中,福爾摩斯根據來求助女孩的鞋底磨損情況、手指端形狀、臉上神情氣質推斷來人是一個喜歡運動、偏愛騎自行車的音樂老師。
在很多的情節中,他根據一個繩結、一張照片、車輪痕跡、雪茄煙灰等等就推斷出破案的突破點,他敏銳的觀察力和合理的推理分析成為破案的關鍵。
這些故事既精彩又驚險,讓人身臨其境,我驚嘆于福爾摩斯上細微觀察力和超強的推斷分析能力。當然,他的這一切都源于他對探案技術的深入研究和思考。如他喜歡長時間呆在他的實驗室,自己做各種實驗,并得出科學結論。他通過雪茄的煙灰,可以知道雪茄的產地、品牌。福爾摩斯只要心中有解決不了的問題,就會的連續幾天一直思考,重新梳理掌握的情況,直到水落石出,才肯罷休。
正是因為專業,福爾摩斯才能夠偵破一個個奇案。很多人都說福爾摩斯是天才,但誰又會像福爾摩斯那樣努力,為了破案廢寢忘食,徹夜工作,不達目的誓不罷休。
瑣記的讀后感篇二
在《飛紅滴翠記黃山》中我們領略到了黃山的美。在文章的開頭作者引用了明代地理學家徐霞客的一句話“五岳歸來不看山,黃山歸來不看岳”來贊美黃山的美。作者在文中也向我們表現出黃山的奇峰、石松、怪石、云霧、日出的奇特和美麗。雖然有很多美景,但是我最喜歡的還是黃山上的怪石。
那么多怪石,我想每個都很形象,但是我最喜歡的是“仙女繡花”、“豬八戒吃西瓜”、“仙人下轎”、“猴子觀月”和“兔兒望月”,它們不是帶著神仙氣,就是像動物的。
這些巧石大多都是按照它們的樣子加上人們的想象而得以命名。我也看了一些黃山巧石的圖片,巧石的形象真的是太棒了!我自己認為與名字最貼切就是“豬八戒吃西瓜”了,我認為大自然的力量真是無窮啊!
文章開頭告訴我們黃山在億萬年前是一片汪洋,我真沒想到這大大小小、奇形怪狀的石頭竟然是億萬年前地殼中巖漿凝固后形成的花崗石群。后來進過日曬雨淋、水流侵蝕的結果。這些竟是大自然這個能工巧匠所“雕刻”、“裝飾”的結果。
黃山是個美的綜合體,是天地造化下的寵兒。隨便一處,或松或石、或云海清泉,無一不美,無處不奇,置身其間,使人似乎感覺得到了天上人間,我們不得不感嘆大自然的神奇力量。美麗的黃山,以她博大的胸懷,張開了熱情的手臂,迎接著五湖四海的朋友們。
看了這篇文章的介紹我也希望有幸可以去黃山游玩,站在黃山最高峰來看看那被云霧繚繞著的群山、怪石與松樹。
瑣記的讀后感篇三
最近,學校組織學習了《學記》這篇古代教育文獻,感覺受益匪淺。雖然語言艱澀難懂,但仔細讀來,平時教學中的疑惑頓覺釋然?!秾W記》不愧是我國教育史上的經典精華,在我們二十世紀才提出的“以人為本”的思想,其實在《學記》中隨處可見。它如一位博學的長者,在諄諄教導我們教學應該如此來教,學習應該如此來學。
“道而弗牽,強而弗抑,開而弗達,和易以思,可謂善喻矣”《學記》中的這句話教導我們教學要以學生為本,也就是以人為本。根據學生學習的動態情況去引導、督促、提高。教學的關鍵是要使學生懂得、明白。一、注重引導,但又不牽著學生的鼻子走,師生關系才會融洽;二要督促勉勵,但又不強制壓抑,以學生為本學生就有克服困難的勇氣,順利的進行教學;三要打開思路,但又不提供現成答案,學生才能獨立思考,智能得到發展。這點也體現了“以人為本”的思想,教師在教學中起的是引路人的作用,引路人要善于引領而不能壓抑學生,要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做到“道”“強”“開”,才能達到“和”“易”“思”的效果。因此,在語文教學中,設計問題要依據學生掌握的實際情況而定。
“時觀而弗語,存其心也。幼者聽而弗問,學不躐等也”。這幾句話的意思是教師時時觀察學生,發現有疑難時先不要講給他聽,讓學生多思考,年幼的學生只聽講,不提問題,學習不逾越進度。這與人本主義提倡的需要論相一致。人的需要有七個層次,這幾個層次有一定的次序,只有滿足了上層的需要才能繼續下面的需要。而《學記》所說的學不躐等,就是按照人的生理發展順序,設計教學內容。學習的知識都有一個系統性,教學不按部就班,就會“雜施而不孫,則壞亂而不修”,陷入混亂的境地。前面的知識如果掌握不夠好,后面的知識就更不會很好的掌握。因此教學不能逾越進度。
“使人不由其誠,教人不盡其材”“其施之也悖,其求之也佛”。教師不是誠心的教育學生,不考慮學生才能的高低而因材施教,學生求學也不能順利。人本化教育主張培養具有創造性的人,具有創造性的人格,能創造性地做任何事,并能總處于創造的過程中。主張課程內容應建立在學生的需要、生長的自然模式和個性特征的基礎上,應體現出思維、情感和行動之間的相互滲透和相互作用,應該和學生的生長過程有機地聯系起來。這與《學記》所提倡的因人而異,因材施教多么相似,他們所追求的理想真是殊途同歸。中西文化的碰撞實際上就是建立在以人為研究對象的基礎之上。
教學就是教師研究怎樣教,研究學生怎樣學?!秾W記》里所彰顯的“以人為本”的思想是我們教育者應該時時遵循的。面對《學記》我們應該常讀常新,讓我們時時記起那些精辟理論,記住啟發誘導、循序漸進、因材施教吧!
瑣記的讀后感篇四
在魯迅先生《朝花夕拾》這冊散文集中,有一篇文章別具一格,那就是《瑣記》。
《瑣記》這篇文章主要介紹了魯迅先生沖破封建束縛,為追求新知識,離家求學至出國留學的一段生活經歷。
文章先從衍太太這一主角入手,回憶了魯迅先生兒時與衍太太之間的故事。文中寫了“衍太太”的一言一行,表面看來像是在夸贊她,實際卻諷刺了她的虛偽舉止。也讓我從中懂得了不能憑借表象來判定一個人的好與壞,事情的對與錯,而是要從內心、從本質上來決定。
而后文所寫去學堂一事,則更是耐人尋味。文章中說的城中唯一一所中西學堂也成了“眾矢之的”。這的確說明了封建舊思想的根深蒂固,人們對新思想的不了解、不認同。
令我感受最深的是作者在雷電學堂求學時,校長出了個《華盛頓論》的文題,國文老師竟不知華盛頓是什么。
一天的時間都消磨在一科的學習上,滿腦子的英文或滿腦子的古文。學堂中根據等級的分別,竟然連宿舍的好壞都算在其中。好的就在人前耀武揚威,不好的就低頭不敢言語,連走路都要讓他三分。這也足見當時人們頭腦之古舊、思想之老化,人們對新思想的不理解與排斥。
文中最搞笑之處當數要去日本留學之前的那兩條所謂的“經驗”,簡直是一堆廢話,沒有一點可用之處,也由此可見,封建制度使人本身的思想被深深地囚禁,怪不得魯迅先生要醫好人思想上的病。
總而言之,《瑣記》雖提名為瑣記,但卻頗能展現那個時代的社會現象。透過閱讀此文,讓我長了不小的見識,真是受益匪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