優秀作文的共同特點是思路清晰、觀點明確、語句精準,能夠準確表達作者的情感和思想。在這些優秀作文中,作者運用了豐富的修辭手法和生動的語言,給人以深刻的印象。
故鄉的七月半(通用14篇)篇一
初秋的天,炎熱依舊熱烈而又瘋狂,常常讓人透不過氣來,心神不定,更加恍惚,感到生之路修遠而又坎坷......可是,在我的故鄉烏江岸邊,在恍惚的人到了七月都清醒了,因為有個節日叫七月半,家家戶戶祭祖宗,必須的。
百度上說,每年的農歷七月十五日為孟蘭盆節,也稱中元節,有些地方俗稱鬼節、施孤、亡人節、七月半......可是,我的父老鄉親們,我的故鄉啊,只知道它叫七月半。
相傳閻王爺在每年的農歷七月初大開鬼門關,去世的亡人就回到人間。看一看自己的田園,是否--山清水秀、五谷豐登、六畜興旺、魚翔淺底、鷹擊長空;聽一聽自己的天空,是否--蛙鼓悠揚、燕語鶯聲、雞鳴狗吠、牛歡馬歌、龍吟虎嘯;望一望自己的親朋好友,是否--心花怒放、喜氣洋洋、安居樂業、幸福美滿、健康和諧。到了十五日這天晚上又要回到地府修煉,輪回又一個美麗的來生。
這是故鄉清明后的一次祭祀活動,隆重而又莊嚴。清明是到墳前掃墓掛親,而七月半則是在家中備下酒菜、水果、紙錢等祭品,供先人享用。方式雖與之不同,但內涵完全一樣,都是忠與孝、道與教,前人做給后人看,后人留給后人悟,年年歲歲,歲歲年年,直至今日。
一進七月,故鄉的七月半便拉開了序幕,一切都是那么真摯,一切都是那么虔誠,一切都是那么頂禮膜拜,一切的一切都在我的眼前。
我的母親在這個節日中是我家的主角,比環衛工還要環衛工,房前屋內的衛生由她一人逐一清理。在我的記憶中,她是安這樣的順序對我家的衛生進行打掃的,首先是對進入我家院落的有三條小路的雜草除盡,修整填補,盡量使小路顯得平坦、清潔、舒適,她喜歡把當門的那條路進行重點清理,她認為遠去的先人們是會從那條路進入我們家的,是必然的也是必須的;接著是將院落的院壩、屋檐溝、豬欄牛圈、柴房等旮旮旯旯的雜草鏟除得干干凈凈,把零亂而又布滿灰塵的農具清洗干凈,擱置到相應的地方去,讓先人們感到我家環境舒適,心誠意切,熱情好客;對堂屋里的灰塵、蜘蛛網一樣除盡,將擦洗的桌椅擺放整齊,神龕前置香案、先祖牌位,擺上供品,把大門打開,讓先人們進進出出,各取所需。母親做完這些活路,往往要好幾天,有時甚至要在月半前一天才做完。母親在做這些事的時候,地里的包谷、豆子、辣椒、花生正是收獲的時間,收割后的地又要忙著種白菜蘿卜,母親往往是地里一趟,屋里一趟,忙得兩只腳不離地,累得汗水全身流,人都消瘦了許多,然而母親沒有一聲抱怨,反而感到怡然自得。
我的父親在這個節日中的主要責任是購買香、紙、燭、水果等方面的祭品。這些物品家里是不生產的,要到一個離家二十幾里的鄉場上去買。采購這些祭品的時候,父親并不感到困難,家里雖沒有多少結余,但給先人們賣祭品的錢是列入一年家庭開支的,家里在沒有錢用也只能勒緊褲腰帶,一點都是不能挪用的。好在,父親在我們家的屋后和自留地邊上種了幾十棵漆樹,父親一邊種地一邊割漆買,家里的小用成不了我家的困難。最令父親頭痛的是袱子封好后,要一封一封冠名,父親沒有上過一天學,不會寫字,更不知道該怎樣寫,父親常常捶胸頓足,仰首長嘆,一片茫然。好在父親很精明,平常與村上那位老先生交往深厚,我們家月半的袱子基本上老先生代筆,袱子寫好后,老先生托信叫父親去拿,有時他還親自送到我們家。
后來,我在讀小學時,每到月半前后,父親便安排我到老先生家幫老先生磨墨,老先生教我寫毛筆字,接著又教我寫袱子。老先生喜歡考我,說月半為什么燒袱子?那時的我很懵懂,一時丈二和尚摸不著頭,也沒有聽老師在課堂上講過這方面的因為,更沒有聽父母說過這方面的所以。老先生推了推眼鏡,語重心長地說,寄錢給祖先亡靈,好讓他們在陰間有錢用,更好地庇佑子孫。與此同時,老先生還告訴我,袱子只有中元節才可以燒給祖先,平時用普通的紙錢就可以了,所以燒袱子是很鄭重也很講究的,先將一疊疊打好的紙錢,整理平順后,再用白紙封起來,就成了一個長方形的祔子。祔子封好后,要用毛筆在祔子上冠名,書寫者用凈水洗手,心存感恩,端莊于桌前,一個個地寫上。祔子的中間寫故某某老大人收用或故某某老孺人收用,右寫中元寄錢具袱共多少封奉上,左寫天運某年某月某日火化,在天運某年某月某日火化與故某某老大人收用之間寫上孝某某叩,在袱子背面接口處大書封號字樣。袱子一般寫三代,每個人頭可寫二至若干封不等。袱子寫好后,放在堂屋里香案前供著。寫不起字的人都要請先生代筆。找不到先生代筆的,就只好邊燒袱子邊喊祖宗先人來收取。
傳說,在我們村里很久以前發生過一件事,在月半前的一天,一個十一二歲的小孩下午去放牛,牛回家了人沒有回家,全村人打起火把燈籠滿山找,找了一個晚上沒有找到,天亮的時候,人們在一個孤墳邊找到他,他睡得像豬一樣。問他,他什么都不知道,答非所問,很玄乎,說去年他家沒有燒袱子,跟著一個黑胡子就來了。有人問其父,父答,去年外出,沒有回家過月半,沒有燒袱子是事實。從此,傳說成了我們村里的教科書,對月半燒袱子袱子的認識上了一個臺階,寧可信其有,不可信其無。七月半鬼亂串,母親也常常用這個傳說警示我們,不要忘了祖宗,多一分懷念。
燒袱子是這個節日中最隆重的儀式,祭祀先人的伙食一般很豐盛,雖不像過新年那樣殺豬宰羊,但每次父親都要殺雞割肉買魚打酒,母親則要推新豆腐、綠豆粉,煮新米飯,做許多菜,擺得滿滿的一桌。
上好了飯菜,父親酌上白酒,磕頭上香上燭,跪在香案前,先燒父系祖宗的袱子,再燒母系祖宗的袱子,還有燒無血緣人的袱子,一邊燒錢化紙,一邊敬獻酒飯,一邊默默祈禱,各位祖宗,至親好友,左鄰右舍,原先住戶,孤魂野鬼,你們回去啊.然后全家人聚在一起,像完成了天大的事情一樣高興,盡情地享用供奉過祖宗的飯食,一杯謝天,一杯謝地,一杯謝這個美麗的世界。
父親逝世后,每年的月半到來之時,母親時常提醒我,要我像父親一樣,給祖宗們燒袱子。每當她看到我將寫好的袱子供在香案前,她看著那些袱子,用雙手輕輕地撫摸,溝壑縱橫的臉上頓時笑意盎然。
而今我遠離故鄉,活在一個名叫鳳凰名苑的院子里,雖然不能目睹故鄉的風土人情,但每當這個節日到來的時候,我會毫不含糊地像我的父母一樣,像故鄉人一樣,用故鄉的習俗寄托我對先人無窮無盡的哀思。
雙膝跪拜在香火前,低下頭來燒著一封一封的冥紙,我喊著炎黃、始祖、爺爺奶奶、外公外婆、爸爸媽媽......我給你們寄錢來了,十萬、百萬、千萬,全部收下,高興怎樣用就怎樣用,買小車,修別墅,吃山珍海味,觀太空奇觀,天堂散步,海上沖浪......看著那些冥紙像黑蝴蝶一樣在時空中蹁躚......我看到先人們已經來到了人間,來到烏江岸邊,在山水間流連,在山水間放歌。
故鄉的七月半(通用14篇)篇二
在鄉下,農歷七月半之前是較為閑散的時光。這時候,大田里的雜草已經除盡,該是撂下鋤頭歇息的時候了,除去偶爾摘個南瓜采點兒蔬菜,光景也就顯得百無聊賴。
村有好事者,就張羅著請一個民間曲藝班子來說書。在午后的大樹蔭里,置一桌、一椅。鼓聲咚咚,弦樂悠揚。說書人長袍加身,手持月牙板,端端立定。開場白曰:“天也不早了,人也不少了,雞也不叫了,狗也不咬了。老少爺們穩坐兩旁,弦子定準鋼板帶路。聽我這破喉嚨爛嗓子南腔北調前三皇后五帝慢慢地道來一回”粗啞的嗓音,徐徐扯出一段段故事來。
鄉人或坐,或倚,或躺,側耳瞠目,神情專注,跟隨起起伏伏的情節,時而撫掌大笑,時而頓足唏噓。小孩們屁股坐不住,聽不慣冗長的說唱,頂多聽個幽默的書帽如《王婆罵雞》《炸糖糕》等,就像泥鰍一樣在人群中鉆來鉆去瘋玩了。
蒼郁的田野,才是孩子們的樂園。仰躺在草地上,看那高遠的藍天,白云千載,空谷悠悠。身邊呢,那些長腿大腹的蟈蟈,抓著最后的時光,唧唧唧地聒噪著,或清脆,或低沉,音色不一,風格各異。于是起身,躡手躡腳循聲尋去。機警的家伙,一有風吹草動立即噤聲,但終究敵不過人的耐性,復又得意地吟唱起來。蟈蟈一旦進入孩子們的視野,就被一個餓虎撲食捂在掌心,插翅難逃了。這些身上藏著樂器的家伙,被關進高粱稈做的房子里,終日為我們“鼓瑟擊缶”,伴我們度過那些寂寥的時光。
七月七,水牛飛。水牛,學名叫天牛,是一種長著翅膀的昆蟲。七月的一場透雨過后,水牛會從地洞里傾巢而出,爬滿田間地埂。這時節,小孩子赤著腳丫子,光著膀子,在雨后的泥濘中,殺向田野。在荒徑蔓草之間,可見一個個洞口,那些披著斗篷、揮舞著兩只大鉗的“黑將軍”,正在泥淖里打滑,嗟嘆英雄氣短。小孩子用鑷子輕輕一夾,就把它們收入玻璃瓶中。
逮來的天牛,用細鐵絲串了放在火中烤炙,肉香逸出,逗得人饞涎欲滴。剝去外殼,嚼而食之,回味無窮。
捉過了水牛,風就一天涼似一天。地里的芝麻、綠豆、赤豆招搖著,玉米飽滿了,棉花潔白得和云朵合二為一。一派豐收的田園景象,洶洶蔓延開來。
故鄉的七月半(通用14篇)篇三
說是鬼節,還真邪門兒!
咳!真是邪門!難道,這世上真的有鬼神嗎?不會吧!我一直都不相信。可是,今天的見聞讓我又開始懷疑了。
為了不再讓怪事發生,我便上網查了鬼節的注意事項。
哈,原來如此!鬼節那天要避免帶紅繩、鈴鐺、風鈴等招鬼物,盡量避免出門……。
哈哈,原來是這樣啊!于是,我立刻將家里的風鈴拆了下來,裝進紙盒里,又把手機掛件上的紅線剪斷了。
故鄉的七月半(通用14篇)篇四
鬼節是老百姓心中的一種信仰,用燒錢紙、燒香來表達自己對死去親人的思戀,和來祝福自己一生——幸福平安。
傳說鬼節當天,閻王會打開鬼門關,讓被關押的鬼魂出來短期游蕩,因此人們就燒冥錢紙幣,來祈求祖宗保佑,消災增福,或超度亡魂,化解怨氣。
在我的家鄉,十分敬仰也十分害怕鬼魂,時間久了,流傳了很多民間神話,小孩也耳聽目染,又在老人的灌輸后,什么“不能看別人的墓,不能看月亮”等一些怪兮兮的話就扎根在頭腦中。
還有一星期才是農歷七月十二日的鬼節,家家戶戶已經忙著準備了。
在鬼節的夜晚,外婆是家里邊最德高望重的人,在她的指揮下,將小心切塊的土豆放在門口,擺成規則的一圈,然后在土豆塊上叉上點燃的香火,這樣做不僅可以給回家的祖先指引一條回家的路,還可以杜絕孤魂野鬼走錯道路。之后,要用做好的冥幣擺成蜂巢狀,在空隙中,又燒金黃色的錢紙,表示黃金滿滿。烈火漸漸吞噬了錢紙,長輩深邃的眼神中不僅寄托了的對祖先懷戀,還表達了對以后未來的無限憧憬,冥錢寄走了哀愁,也寄來了希望。
故鄉的七月半(通用14篇)篇五
我老家小縣城就不一樣了,總有地兒燒包袱的,沒地兒也得找出地兒來,這是人民的需要——比如過年禁鞭,禁來禁去大家都不爽了,最終還是睜只眼閉只眼,雖然我覺得鞭炮確實很吵,而且恰好在12點左右春節晚會壓軸小品播出的時候吵你,只看到趙本山張口,一個字也聽不到,很郁悶,而且味道也難聞,但如果不放,也不像過年了。
燒包袱,在我們黃梅,就是把上香和祭祖時燒的冥幣或者黃裱紙弄一疊做包芯,包上專門的包袱紙,做成一個長方形的紙包。包袱紙上印有圖畫,具體是什么也忘了,圖畫也是長方形的,左右兩邊各有一欄空著,要寫字進去的。我們家寫字的任務都交給我了,還要搞一支小毛筆來寫,挺隆重,雖然我的毛筆字夠爛,但在父母眼中卻似乎還像樣,寫完之后總表揚一番,聽著讓人慚愧無地。
寫得什么呢?左邊寫“故先考/妣...”右邊寫“孝子/孫/甥...”之類,原來這包袱是后輩燒給逝去的先人的心意,讓他們在陰間有錢用,吃得飽玩得舒服。上面不是說到包芯兒有兩種么,這是有規矩的:新近逝去的至親,是要燒幾十萬億的鈔票,而家譜上只聞其名不見其人的祖叔爺爺曾外姨婆之類,也就塞點黃紙了事了——包袱的個數上也有區別,我記得我參與的那幾年,燒給去世不久的爺爺的包袱個數最多,面值也超大。
等把家譜上的,或者是等把父母能夠想起來的先人名字寫完之后,還不忙燒,你燒了,誰給你送呢?所以還要給送錢的一點路費。陰間的出納么,就由土地公公婆婆兼任了,這兩位的包袱也頗為隆重,寫上“土地公公/婆婆大人親啟”,還怕別的小鬼兒給“啟”了,所以最好再胡亂包幾包黃紙,也不寫字,這是燒給孤魂野鬼,讓他們不要做綠林好鬼去打劫風燭殘年的出納夫婦,從而讓鈔票順利送到咱自家先人手里。
我們這算是善待過世的人,小小說她那里七月半街上有小販賣些過節的食物,熱熱鬧鬧;家里則是三五碗大菜,子雞鯉魚米粑粑之類半生的胚菜祭奠先人,然后一家人圍坐再把這些菜加工上調料吃了,算是年中的一次聚餐——善待生人,算是讓逝去的人看到大家和和氣氣團團圓圓,心里安定吧,目的和效果也都差不多。
記得燒包袱的時候,和父母談天說地,哪個太爺爺是啥樣的人啊,哪個曾外婆在我懂事前去世了我沒見到啊之類,還順便認識許多平常看不到的名字,有的名字還挺風雅,難為我家好幾代種地的也能取這么好的名字,很有意思。
我很想念他們。
故鄉的七月半(通用14篇)篇六
早晨起來的時候,隨手翻了一下日歷,眼前豁然顯示:壬辰年七月十四。我內心忽然一陣涌動,今天該是給先人燒包袱的日子啊。
馬上給媽打電話。媽說,黃紙都買好了,你爸正在包呢。我說,今年的七月半我回不去了,要上班,叫爸多包幾個。扯了一會兒家常掛了電話,我的內心又是一陣涌動。
每年的農歷七月十四,家家戶戶都是要買黃紙包包袱燒給先人的。據說,先人們會在這一天,摸索著回到家來,回來看看后人,回來領錢。
在鄉下,農歷七月半一直也是個傳統的節日,跟清明節一樣,是對先人的`緬懷。
又到七月半了,虔誠的人們又開始忙活起來。買來黃紙,用百元大鈔在上面壓幾下,反面再壓幾下,算是印制的冥錢。然后用白紙包好,把包袱印章涂上絲瓜葉的汁,在包袱的正面加印。再在上面寫下先人的輩分和名字以及敬獻包袱的后人的輩分和名字。最后在反面寫上一個“封”字。一個包袱就做好了。準備好包袱,接下來就是燒包袱。燒包袱一般在傍晚時分,在屋場空曠的地方,鋪好厚厚的一層稻草,把包袱整齊地擺放在稻草上,點火焚燒。同時,還要點燃一掛鞭炮,給先人提提醒。為了避免孤魂野鬼來打劫,還要在火堆四周燒點零散的黃紙,以供孤魂野鬼去搶。火光沖天,紙灰飛揚,那些遠去的先人,此刻仿佛就在火光中。
以前,爺爺在世的時候,包袱都是他在準備,他準備的包袱相當的多,一直敬獻到祖宗八代去了。燒的時候,布置的柴草要特別的厚,不然,足足有兩籮筐的包袱還真燒不透。燒不透,先人就領不到錢了。
爺爺成為先人后,每年的七月半燒包袱就由父親忙活。父親是個比較懶的人,但是對于這個事情從不含糊。父親不像爺爺那樣弄得那么多,他只敬獻到上四代。包包袱的時候,有時由我來寫,有時我只封包和加印。一籃子的包袱,飽含一家人的虔誠。
今年,我在外,回不去,我很無奈。此時此刻,身在城市的我,看見那些角落里有人在燒紙焚香,內心一陣涌動。
先人啊,請原諒我的疏忽,原諒身在這個緊湊時代的我的忙碌,原諒我這空空的表面的虔誠。你們要是有什么旨意,請托夢于我。作為后人,我不曾忘本忘根,我只想沿著你們走過的路,走得更遠。
先人啊,請給我保佑。保佑在外的我,保佑我在外的兄弟,保佑我的下一代,保佑活著的親人們。保佑我們健康,保佑我們平安。
先人啊,也愿你們泉下安康!
故鄉的七月半(通用14篇)篇七
七月的天空飄蕩夢幻。
七月的目光生長鞭子。
掀起一場場熱鬧的花市。
一聲嘶鳴,蟬子。
劈開赤色的土地。
誰用鐮刀收割了金色的火焰。
七月的山川孕育火苗。
七月的河流暗藏銅鏡。
影子。
你試圖掙扎,試圖奔跑。
試圖在清晨,嘮叨滿腹細碎的話語。
將陽光戴上發鬢。
你試圖描紅無力的雙頰。
試圖嘆息,在黃昏落下清澈的淚水。
然而你的身形凝固,嘴唇僵硬。
你的雙腿深陷于泥土深處。
你無法弓腰,無法祈禱。
無法讓圣潔的光。
吟頌出吉祥的贊歌。
從一個荒誕的夢里醒來。
潔白的紙張上。
落滿星星湛藍的淚水。
你在凜冽的月光下,暗自切開夢魘。
順勢抖落驚恐,影子,呼吸。
和無數新鮮的話語。
你不嘆息,不疾奔。
點燃目光里固執的火焰。
將六月殘余的凝黑化成灰燼。
七月的雨水穿透大地。
七月的南風涌向彼岸。
聽風。
一片透明的海洋。
延伸在無邊的空際里。
海水伸出柔軟的雙手,拍打。
潔白的云朵,濺起溫熱的海浪。
浪花里枝葉大聲喧嘩。
一群碧綠的魚兒擺動尾部。
游弋在潔凈的海水里。
讓炫耀的陽光爬滿肩頭。
潔白的云朵下,那喜悅的海水。
與無邊的光芒緊緊擁抱。
相互融化,輕聲哭泣。
將本文的word文檔下載到電腦,方便收藏和打印。
故鄉的七月半(通用14篇)篇八
每到農歷七月半,家里的老人總會千叮嚀萬囑咐不要夜游,也不要晚歸。傳說每年的七月半,鬼門洞開,群鬼橫行,因此七月半也被稱為中元節,俗話叫鬼節。那么七月半是什么時候呢?七月半指的是哪一天呢?七月半的習俗是什么?我們一起來揭開七月半的神秘面紗吧。
從萬年歷上可以看出2014年七月半是農歷七月十五,也就是公歷的2014年8月10日。相傳那一天地獄大門打開,陰間的鬼魂會放禁出來。有子孫、后人祭祀的鬼魂回家去接受香火供養;無主孤魂就到處游蕩,徘徊于任何人跡可至的地方找東西吃。所以人們紛紛在七月,舉行設食祭祀、誦經作法等“普渡”活動,以普遍超度孤魂野鬼,防止它們為禍人間,又或祈求鬼魂幫助去除疫病和保佑家宅平安。
在中國民間的習俗中,“七月半”是清明節之后的另一重要的祭祀時節。其最大的差別就在于,清明節往往聚族而祭,“七月半”大多是一家之祭。
自七月之初,城鎮街道中就可看到成山的祭品,冥紙、冥衣、靈屋、線香和鞭炮,琳瑯滿目。自初十日開始,家家戶戶便要將廳堂打掃干凈,神龕前置香案、置先祖牌位,備酒肴饌品連日供奉,以迎故祖。到了十三日,焚燒冥衣、冥錢、靈屋祭奠新逝的長者;十四日是送祖之日,用冥紙寫上祖先的名諱在戶外焚燒以祭奠故祖。燒紙錢是不能只獨給自己的亡親,也要給無后人的亡靈燒一點,否則難免他們不會在陰間為難自家故祖,于是這便有了十五日夜為孤鬼“燒孤衣”傳統。
現在祭品版本升級了,原來燒紙和花邊太“土”,滿足不了陰間的生活需要,燒的.是百元冥鈔、紙制的金戒指、金元寶、手機、電視機、電冰箱、別墅、小轎車,更有一些孝順子孫的還會給在陰間備受寂寞的老祖宗配備紙扎的小姐、小秘。社會經濟發展,社會生活變化。時代變遷,習俗也跟隨著變遷,連人們歷朝歷代早已化著亡鬼的先祖也充分享受到現代的氣息。
故鄉的七月半(通用14篇)篇九
對于中元節,很多人都不知道它是什么。到底中元節是什么節呢?其實中元節就是我們俗稱的鬼節,在每年的七月十五。中元節禁忌多,你一定要知道哦!
中元節為每年的農歷七月十五,因此20中元節是9月5日,星期二。
每年農歷七月十五日為“盂蘭盆節”,也稱“中元節”,有些地方俗稱“鬼節”、“施孤”,又稱亡人節、七月半。中元節時間是8月17日,星期三。
根據古書記載、“道經以正月十五日為上元,七月十五日為中元,十月十五日為下元。”正月十五漢族稱上元佳節,乃慶元宵,古已有之;七月十五漢族稱中元節,祭祀先人;十月十五漢族稱下元節,乃食寒食,紀念賢人。
中元節與除夕、清明節、重陽節(除、清、九)等三節,都是中國傳統節日里祭祖的四大節日。《道藏》載、“中元之日,地官勾搜選眾人,分別善惡……于其日夜講誦是經,十方大圣,齊詠靈篇。囚徒餓鬼,當時解脫”。民間則多是在此節日懷念親人,并對未來寄予美好的祝愿。
有關中元節的傳說很多,道教最主要的為修行記說中“七月中元日,地官降下,定人間善惡,道士於是夜誦經,餓節囚徒亦得解脫。”閻羅王於每年農歷七月初一,打開鬼門關,放出一批無人奉祀的孤魂野鬼到陽間來享受人們的供祭。七月的最后一天,重關鬼門之前,這批孤魂野鬼又得返回陰間。
按傳統俗諺有這樣說法,“年兜不回家無某(老婆),七月半不回家無祖”,由此可見七月半是祭祖祀先重要活動,否則便會被笑為“無祖”。海外華僑,平常月令家信批銀可以疏漏不寄,但清明、中元節、冬至和年兜這四節批銀一定要寄,否則便會被人認為是對祖宗不敬,對長輩不孝,對妻子不負責任的不成器之下等人。由此可見中元節祭祖祀先之重要性。
中元節祭祖祀先活動一般在當天中午進行,家家備辦豐盛的菜肴酒飯,在各自的廳堂中的大八仙桌上擺滿24味全席,擺上七雙筷子、一壺酒七個爵杯,正中又擺上果盒饌盤,果盒一般為六棱柱型堅木雕刻花飾,饌盤也用堅木雕成長方形,上方六格,格中放了香菇、木耳、松菇、黃花菜、干筍絲和紅棗等六味素菜,俗稱“六味齋”。前述東石玉記船行就為祭祖祀先特地打造一整套由白錫鑄成的筵碗、酒瓶爵杯等等祭器,以示對祭祖祀先之虔誠、重視。筵席擺好,主人點了三條炷香,點了大紅雙燭、拈香跪拜如儀,請祖宗來享祭宴,并希保庇兒孫一家康健平安、家景發達等等,稍停方卜杯討得允準,才焚燒金銀冥幣,待金紙焚燒殆盡才可以撤筵。
同日對供奉在廳堂的神佛,則敬獻三牲,所謂三牲即一項主牲配兩種邊牲,主牲一般是煮熟的五斤帶蹄大豬腳,邊牲通常是煮熟了的魚、魷魚、目魚和雞,如廳中奉有觀音佛祖,因觀音媽不茹葷,經常用新鮮水果供奉。因神佛比祖先級別高,所以只能供獻“金紙”,銀服之類較不值錢不能體現善男信女的誠心,所以不在奉獻之列。
中元節祭祖祀先敬神佛之外,主人還順便孝敬厝主、地基主、灶神、床母,乃至牛棚、馬廄、羊圈和豬欄諸神祗,以五味筵碗及銀服奉敬即可。
中元節禁忌。
農歷七月俗稱“鬼月”,鬼節當天是陰氣最重的一天,也特別多,來看看萬萬不能觸犯的。鬼節禁忌:避免帶紅繩、鈴鐺、風鈴等招鬼物,盡量避免出門。若遇到鬼壓身、鬼打墻等靈異事件,不要慌張,集中一切注意力,睜開眼睛。
一、床頭掛風鈴。風鈴容易招來好兄弟,而睡覺的時候是最容易被“入侵”的時刻。
二、夜游。八字輕的人千萬不要夜游,否則只會自找麻煩。
三、非特定場合燒冥紙。冥紙是燒給好兄弟的,金紙是燒給神的,燒冥紙的結果只會招來更多的好兄弟。
四、偷吃祭品。這些是屬於好兄弟的食物,未經過他們的同意就動用,只會替自己招來難以解決的厄運。
五、晚上曬衣服。當好兄弟覺得你的衣服好看,他就會借去穿,順便在衣服上留下他的味道。
六、喊名字。夜游的時候千萬不要叫出名字,盡量都以代號相稱,以免被好兄弟記住你的名字。
七、游泳。不可去危險水域戲水,傳說中“水鬼”會找人當替死鬼,以便投胎。
八、亂看。好兄弟喜歡躲起來嚇人,萬一亂看被嚇到了,就是他們入侵你最好的時候。
九、榕樹放在家門口。因為榕樹是聚陰的植物,同時也是好兄弟的最愛,除非你希望好兄弟來家里坐坐。
十、熬夜。人氣最虛的時候是在深夜,鬼氣最旺的時候也是在深夜,熬夜很容易致泄氣入侵。
十一、靠墻。好兄弟平時喜歡依附在冰涼的墻上休息,此舉很容易引起鬼上身。
十二、撿路邊的錢。這些錢是用來買通牛頭馬面的,如果侵犯了他們東西,就很容易被他們教訓。
十三、輕易的回頭。當走在荒郊野外或人煙稀少的地方時,覺得“好像”有人叫你,不要輕易回頭,那可能是好兄弟。
十四、不能隨地勾肩搭背。人的身上有3把火,頭頂一把,左右肩膀各一把,只要滅了其中1把,就容易被好兄弟“上身”。
十五、拖鞋頭朝床的方向。好兄弟會看鞋頭的方向來判斷生人在哪里,如果鞋頭朝床頭擺,那麼好兄弟就會上床和你一起睡。
十七、一個人。一個人容易引起好兄弟的覬覦,是真的。
十八、晚上拍照。此舉動容易將靈界的朋友一起拍進來,然后帶回家。
十九、玩碟仙。平常時刻玩碟仙就很容易發生事情,更何況在這鬼節時分。
二十、拖鞋整齊的放床邊。在外旅行時,拖鞋整齊的放在床邊,會招來靈界朋友的好奇,造成他們的鬧床。
第一種說法:。
每年農歷7月14日是中元節又叫鬼節或著叫盂蘭節是祭祀孤魂野鬼的大節日.
中元節源自道教,后來佛教改為現現在俗稱的鬼節。盂蘭節在印度語中意指“倒懸”,“倒懸”指的的是釋迦十大第子目蓮的母親死后后受餓鬼之苦,不能吃東西。后后來得到釋迦幫助。用百味五果供養十方神佛并藉功德救母親。所以現在為了祭祀孤魂都在鬼月農歷7月舉行普渡會,現在叫鬼節。
一般來說古時候都不愿在這個月作嫁娶等重要事。
第二種說法:。
關于鬼節的來歷,傳說地藏菩薩,也就是人們常說的[閻王爺],他的母親去世后來到陰朝地府,被關在牢房里少不得受十八層地獄的種種折磨,地藏菩薩是個孝順的兒子,看到母親受罪心中不忍,在七月十五這天竟恂私情,讓看守牢房的小鬼偷偷把牢門打開放他母親出來,誰知這一開牢門不要緊,牢房中的小鬼們蜂擁而出跑到人間為害百姓,所以就有了“七月半,鬼亂竄”之說。那些跑回家鄉的鬼紛紛向家人索要錢財以便回去用來生活和打通關節希望早日托生。后來人們把這一天就定為[鬼節]。
三大鬼節:清明節、三月三、七月十四/十五(根據各地風俗,有的地方認為七月十四是鬼節,有的地方則認為七月十五是鬼節)、十月初一。
江淮、江南一帶,每年農歷三月三稱為鬼節,傳說這一天鬼魂出沒,夜晚,家家戶戶在自家每間房屋里鳴放鞭炮,來嚇走鬼、驅鬼。
相傳,每年從七月一日起閻王就下令大開地獄之門,讓那些終年受苦受難禁錮在地獄的冤魂厲鬼走出地獄,獲得短期的游蕩,享受人間血食,所以人們稱七月為鬼月,這個月人們認為是不吉的月份,既不嫁娶,也不搬家。
每年農歷七月十四/十五日為盂蘭節,又稱中元節、七月半或鬼節,過去人們在這天晚上除拜祭自己的祖先外,還準備一些菜肴、酒、飯、金銀衣紙之類到路口去祭祀鬼神。
十月初一,謂之“十月朝”,又稱“祭祖節”
我國自古以來就有新收時祭祀祖宗的習俗,以示孝敬、不忘本。故人們也在十月初一用黍?祭祀祖先。十月初一祭祀祖先,有家祭,也有墓祭,南北方都是如此。今天江南的許多地區,還有十月初一祭新墳的習俗。
十月初一,也是冬天的第一天,此后氣候漸漸寒冷。人們怕在冥間的祖先靈魂缺衣少穿,因此,祭祀時除了食物、香燭、紙錢等一般供物外,還有一種不可缺少的供物--冥衣。在祭祀時,人們把冥衣焚化給祖先,叫做“送寒衣”。因此,十月初一,又稱為“燒衣節”。
后來,有的地方,“燒寒衣”的習俗,就有了一些變遷,不再燒寒衣,而是“燒包袱”人們把許多冥紙封在一個紙袋之中,寫上收者和送者的名字以及相應稱呼,這就叫“包袱”。有寒衣之名,而無寒衣之實。人們認為冥間和陽間一樣,有錢就可以買到許多東西。
故鄉的七月半(通用14篇)篇十
每年農歷七月十五日為“盂蘭盆節”,“盂蘭盆會”,也稱“中元節”(一定意義上講,中元節歸屬道教,盂蘭盆節歸屬佛教),又稱亡人節、七月半。
“鬼節”,俗稱“七月半”(有些地區為十三或十四,相傳是宋代末年蒙古人入侵某地,居民為逃難而提早一天過節)。俗傳去世的祖先七月初被閻王釋放半月,故有七月初接祖,七月半送祖習俗。
無論貧富都要備下酒菜、紙錢祭奠亡人,以示對死去的先人的懷念。中元節一般是七天,又有新亡人和老亡人之分。
三年內死的稱新亡人,死亡超過三年的稱老亡人。迷信說新老亡人這段時間要回家看看,還說新老亡人回來的時間并不相同,新亡人先回,老亡人后回。
因此要分別祭奠。燒紙錢的時間選晚上夜深人靜,先用石灰在院子里灑幾個圈兒,說是把紙錢燒在圈兒里孤魂野鬼不敢來搶,然后一堆一堆地燒,燒時嘴里還要不住地念叨:“某某來領錢。”最后還要在圈外燒一堆,說是燒給孤魂野鬼的。亡人們回去的這一天,無論貧富都要做一餐好飯菜敬亡人,又叫“送亡人”。
故鄉的七月半(通用14篇)篇十一
七月十五也是佛教盂蘭盆節。盂蘭盆,梵文ullam-bana的音譯。“盂蘭”,倒懸的意思,倒懸形容苦厄之狀,盆是指盛供品的器皿。佛教認為供此具可解救已逝去父母、亡親的倒懸之苦。盂蘭盆即“解倒懸”之意。佛典《佛說盂蘭盆經》中記載了這么一個故事:
釋迦牟尼的十大弟子之一目連(亦稱目鍵連),得到六通(六種智慧)后,想報答父母的養育之恩,即用道眼視察,看到已逝去的母親在餓鬼道中受苦,瘦得皮包骨頭不成人形。目連十分傷心,于是用缽盛飯,想送給母親吃,但是飯剛送到他母親手中,尚未入口即化為灰燼。
目連無奈,哭著請求佛祖幫助救救他的母親。佛祖說:“你母親罪孽深重,你一人是救不了的,要靠十方僧眾的道力才行,你要在七月十五日眾僧結夏安居修行圓滿的日子里,敬設盛大的盂蘭盆供,以百味飲食供養十方眾僧,依靠他們的感神道力,才能救出你的母親。”目連照佛祖的指點去做,他的母親真的脫離了餓鬼道。
佛祖還說:“今后凡佛弟子行慈孝時,都可于七月十五日僧自恣日,即佛喜歡日(于佛制每年一夏九十日間,僧眾聚集一處安居,堅持戒律、皎潔其行,于最后一日,僧行自恣法,即請僧眾舉出各自所犯之過失,于大眾中發露懺悔而得清凈,自生喜悅,稱為自恣。又十方諸佛歡喜其安居圓滿之精進修行,故亦稱佛歡喜日、歡喜日),備辦百味飲食,廣設盂蘭盆供,供養眾僧,這樣做既可為在生父母添福添壽,又可為已逝的父母離開苦海,得到快樂,以報答父母的養育之恩。”
從此,在漢語系佛教地區,根據《佛說盂蘭盆經》而于每年七月十五日便舉行超度歷代宗親佛教儀式,稱為盂蘭盆法會、盂蘭盆齋、盂蘭盆供等。盂蘭盆法會有復雜的儀規,儀潤《百丈清規證義記》卷八中詳載《蘭盆儀軌摘要》,云全卷見《蘭盆會纂》中。其中有凈壇繞經、上蘭盆供、眾僧受食諸儀節。
傳說,有個叫做目連的人做夢,他夢見自己去世的母親淪落在餓鬼行列中,于是,他送飯給母親,卻屢屢不行。目連將此事告訴佛,佛勸他供養僧眾多行善事,以解脫母親在陰間的罪孽,目連在七月十五這天作盂蘭盆(梵意為“解救倒懸”),于是,僧眾們“皆先為施主家咒愿,愿七世父母行禪定意,然後受食”,目連尊者的母親脫離了苦海。由此可見,佛教的七月十五的盂蘭盆節,有兩層涵義,一是教育人們要供養宗教僧眾,二是教育人們多做善事超脫先人罪孽,并提倡孝道。
故鄉的七月半(通用14篇)篇十二
答:七月半是公歷月05日,農歷二零一七年七月十五,星期二,沖牛(己丑)煞西。
民間傳說,去世的祖先會在農歷七月初被閻王釋放半月,故有七月初接祖,七月半送祖習俗,農歷七月半,就是送祖的日子。送祖時,紙錢冥財燒得很多,以便“祖先享用”。同時,在寫有享用人姓名的紙封中裝入錢紙,祭祀時焚燒,稱“燒包”,年內過世者燒新包,多大操大辦,過世一年以上者燒老包。
各家無論貧富都要備酒菜、紙錢祭奠亡人,以示對死去的先人的懷念。中元節一般是七天,又有新亡人和老亡人之分。三年內死的稱新亡人,三年前死的稱老亡人。迷信說新老亡人這段時間要回家看看,還說新老亡人回來的時間并不相同,新亡人先回,老亡人后回,因此要分別祭奠。
燒紙錢的時間選晚上夜深人靜,先用石灰在院子里灑幾個圈兒,說是把紙錢燒在圈兒里孤魂野鬼不敢來搶,然后一堆一堆地燒,燒時嘴里還要不住地念叨:“某某來領錢。”最后還要在圈外燒一堆,說是燒給孤魂野鬼的。亡人們回去的這一天,無論貧富都要做一餐好飯菜敬亡人,又叫“送亡人”。
七月半:華夏信俗的“鬼月”高潮。
漢民族之古就有迎四時之氣的風俗,先秦時就有“迎秋于西郊”的記載。鄭玄解為:“迎秋者,祭白帝白招拒于西郊之兆也”。所謂白帝即是秋神,主殺伐,為死神。漢族又有四時薦享祖先、秋嘗之祭的風俗。
迎秋、秋嘗與秋祭之俗一直傳至近代。逐漸在民間形成了七月為神鬼之月的俗信。在漢民族傳統的陰陽五行觀念中,春夏秋冬分別是少陽、太陽、少陰、太陰。寒季是陰,暑季是陽。南是陽,北是陰。純陰之鬼與冬、寒、北之陰相對應。
五行之水氣開始顯現的時間正是申,即七月,水氣于七月開始活躍,十一月達極盛,第二年三月消亡。相應地,純陰之鬼正是在七月開始活躍,十一月達極盛,次年三月沉寂。反應在民俗上即是三大鬼節的出現:七月鬼節,十一月寒衣節,次年三月清明節。故俗語云:“三月七月鬼旺月”。
七月,鬼如何旺?
民間認為,整個七月為鬼月。初一鬼門開,十五鬼門關。此月,鬼經過春夏的沉寂,又可以出來活動,所以叫做鬼門開。民間以路邊點火、河中放燈、提供鞋子等辦法,滿足鬼出門活動的需要,以免它們連基本的需求都得不到滿足,無法出行而在原地為非作歹,當然,點燈引路等辦法更是希望野鬼能夠“遠走他鄉”。
七月時,鬼門初開群鬼紛出,一時“群鬼亂竄”,由于鬼剛剛經歷一夏的墓居煎熬,饑腸轆轆,所以給餓鬼施食就成為要緊之事。由于此時鬼可以自由外出活動,祭祀祖先就可不必上墓,只要把祖先的鬼魂“接”到后代子孫的家中,祖先之靈便可飽餐祭品。
故鄉的七月半(通用14篇)篇十三
中元節的由來:
中元節的源頭,應與中國古代流行的土地祭祖有關。傳說中地官生日在七月十五日,稱中元節,而地官的主要職責是為人間赦罪。每年到了中元節這一天,地官會打開地獄之門,也是地獄開門之日,已故祖先可回家團圓,因此也稱作鬼節,民間要設道場、放饅頭給孤魂野鬼吃,這一天要祭祖、上墳、點荷燈為亡者照亮回家之路。道觀也會舉行盛大法會,為死者的靈魂超度。
中元節有什么習俗?
中元普渡:
從七月初一到七月三十日之間,一些地方有中元節要做普度的習俗,就是用酒肉、糖餅、水果等祭品舉辦祭祀活動,以慰在人世間游玩的眾家鬼魂,并祈求自己全年的平安順利。較為隆重者,甚至請來僧、道誦經作法超度亡魂。
祭祖:
到了中元節這一天就有很多人開始祭祖,因此也被稱為“七月半”祭祖。此時盛夏已經過去,秋涼剛剛開始。民間相信祖先也會在此時返家探望子孫,故需祭祖。祭拜的儀式一般在傍晚時分舉行,時間上局限于七月十五這一天。“七月半”祭祖時,要把先人的牌位一位一位請出來,恭恭敬敬地放到專門做祭拜用的供桌上,再在每位先人的牌位前插上香,直到七月卅日送回為止。送回時,燒紙錢衣物,或寺廟也會辦超度法事。在江西、湖南的一些地區,同為祭祀節日,中元節就比清明節或重陽節更重要。
祭祀土地:
七月十五,還是為人間赦罪的地官的生日,所以民間還盛行祭祀土地和莊稼。將供品灑在田地,燒紙之后,再把剪成條狀的五色紙纏繞在農作物的穗子上。就可以保佑莊稼大秋豐收。
放河燈:
人們認為,中元節是鬼節,就應該張燈為鬼慶祝節日,水與鬼同為陰,使人想到傳說中的幽冥地獄,因此中元張燈就在水里,所以也叫放河燈,河燈一般是在底座上放燈盞或蠟燭,中元夜放在江河湖海之中,任其漂泛。放河燈的目的,是普渡水中的落水鬼和其他孤魂野鬼。不過到了如今,放河燈已經成為一個歡樂的活動項目了,那些制作精巧別致的河燈甚得小孩子、年輕人的喜愛。
故鄉的七月半(通用14篇)篇十四
貴州:畢節地區、黔南州、黔西南州等地,“燒包”時,以包砌塔,用香燭繞包塔一圈,留一缺口排成陣型,寓意亡者領取紙錢之路,紙錢包均為寸厚,每兩包之間夾上畫有駿馬的紙片一張,稱之為“駝錢馬”。燒包前,于圈外置金屬質盆一個,內盛半盆清水。盆上擱有貴州用來夾取煤炭的“夾鉗”一個(也稱“火鉗”,類似北方的“火筷子”)以及菜刀一把。寓意為防止無主的孤魂野鬼靠近。
河北:泊頭市、南皮縣七月十五攜帶水果、肉脯、酒、楮錢等前往祖先墓地祭掃。并持麻谷至田梗,稱為「薦新」。廣平縣中元節以時鮮食物祭拜祖先,并準備果蔬、蒸羊送給外孫,稱為「送羊」。清河縣七月十五上墳祭掃,以蒸面羊贈送女兒。
山西:永和縣讀書人于此日祭魁星。長子縣的牧羊人家于中元節屠羊賽神,俗傳如此可使羊只增加生產。又贈肉給諸親戚,家貧無羊者則蒸面作羊形來代替。陽城縣農家以麥屑作成貓、虎及五谷之形,于田間祭祀,稱為「行田」。馬邑縣民中元節以麥面作兒童的形狀,名為「面人」,互贈親戚家的小孩。忻縣農民于中元節在田梗上掛五色紙。
江蘇:吳縣居民中元節以錫箔折錠,沿路焚化,謂之「結鬼緣」。儀征縣各地尚流行一種紙鬼,內藏碗燈,有賭鬼、酒鬼、大老官等等。宜興縣中元節河中放四艘船,一艘放焰口,一艘載佛婆念佛,一艘燒錫箔紙錠,一艘放河燈。東縣鄉民于此日吃扁食,是一種以面粉和糖作成畚箕形的食品。上海放河燈時,在船尾點綴紅紅綠綠的紙燈,稱為「度孤」。
廣東:陽山人以七月十四日為目連節,多殺鴨祭祖,當日路無行人,名為“躲鬼”。此外,東莞還有吃瀨粉、蓮藕煲老鴨等特定食饌。
山東:長島漁民以木板秫稽制成小船,上貼一紙條'供××使用',或供溺海者的牌位,再裝上食物、衣帽、鞋襪等用具,然后點燃蠟燭,由已婚的男子將小船放入海中。沾化縣各家采麻柯及新鮮草葉搭棚子,稱為'麻屋',請祖先牌位於其中祭祀。獨陵縣稱中元節為掐嘴節,家家吃粗茶淡飯。
江蘇:吳縣居民中元節以錫箔折錠,沿路焚化,謂之“結鬼緣”。儀徵縣各地尚流行一種紙鬼,內藏碗燈,有賭鬼、酒鬼、大老官等等。宜興縣中元節河中放四艘船,一艘放焰口,一艘載佛婆念佛,一艘燒錫箔紙錠,一艘放河燈。東縣鄉民於此日吃扁食,是一種以面粉和糖作成畚箕形的食品。上海放河燈時,在船尾點綴紅紅綠綠的紙燈,稱為“度”。
浙江:嘉善縣以中元節下雨為水稻豐收之兆。桐廬縣民中元節晚上鳴鑼撒飯於野,稱之“施食”。浙東的盂蘭盆會,請廿四位老太太“走八結”,一邊念經。天臺中元節吃“餃餅”,筒類似春卷。又有放路燈的習俗,以六個壯丁為一組:一人敲鑼、一人打梆、一人提燈籠、一人沿途撒鹽米、一人沿途擺設香燭(插在一片蕃薯或芋頭上),一人沿途擺設一塊豆腐及一飯團(置於一片大樹葉上),大約每隔百來步設一處祭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