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不僅僅發生在教室里,它也存在于我們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比如閱讀、觀察、實踐等。接下來是一些學習技巧的分享,希望對大家的學習有所幫助。
學習弟子規有感范文(12篇)篇一
首先是教育我們要孝順父母、親人。他們所說的,所做的都是為了我們好,所以無論如何,我們都應當聽從他們的教誨。
其次是教我們怎么和別人相處的,和別人和睦相處會使我們很快樂。
還有就是人不要自私,要大方,不計較小事,這樣我們也會變得很快樂。
讀完了《弟子規》我已經知道做人、做事的道理了,可光知道還不行,還要學會做。我會時時刻刻用這本書來提醒自己的,使自己成為一個受人敬重的人。
學習弟子規有感范文(12篇)篇二
在生活中有許多書讓我愛不釋手讀后感,感悟很深,比方《三字經》《弟子規》《意林》,可是讓我受害盜淺的仍是《弟子規》。
媽媽告知我《弟子規》里弘揚了我們中華官族多少千年的傳統美德,告訴了我們良多做我的路理。記得有一地早上,媽媽讓我吃早飯,我實在是實的吃不下,就保持不吃,于是大泣大鬧伏去,讓媽媽很賭氣,我口里也很好受。晚上躺在床上,我拿起《弟子規》順手打開,書里點第一頁第一言大字就是:“弟子規圣人訓,首孝悌,次謹信”。細細望著書上的講授,回憶早上和媽媽的不高興,我感到很對不訖媽媽,“首孝悌”我作的不賴,可我又不好心念和媽媽該面報歉,于是我用書信的方式跟媽媽說了一聲“對不起”。
《弟子規》讓我理解了干己的情理從書面知講了咱們禮節之國的長久歷史,曉得凡事以“孝”替先《弟子規》讓我養成了很多良惡的習慣是我生涯中的第二位佳老師。
弟子規,圣人訓,首孝悌,次謹信……。
在我三歲那年,媽媽帶我去了學《弟子規》的義教課堂,這是我第一次學到的作為學生的行為規范課,在那里有許多和我差不多大的小朋友在義教老師的帶領下,開始了我們人生第一次集體教育課。
每星期我們都會跟著義教老師大聲地誦讀經文,老師再一句一句地給我們講解其中的意思,然后讓我們根據她講的意思去踐行。記得那年的母親節,老師邀請我們的爸爸媽媽來和我們一起上課,在我們背誦完《弟子規》后,老師讓我們邀請各自的父母站在自己的面前,然后讓我們向自己的爸爸媽媽深深地鞠了一躬,感謝他們對我們的養育之恩,《弟子規》讓我懂得了感恩和孝順。
《弟子規》陪伴著我慢慢地長大了……。
學習弟子規有感范文(12篇)篇三
讀過《弟子規》的“冬則溫,夏則;晨則省,昏則定;出必告,反必面;居有常,業無變”.后我明白了做人首先要講一個“孝”字。我們要好好陷阱我們父母。
這段話的意思就是:要隨時查看父母的'衣、食、住、行是否合理,不能讓父母擔心,
既然古人都懂得,以“孝”為先,說什么也不讓自己父母受罪,如果看到自己的父母受罪,而幫不上忙的話,就會非常心痛。我們也應該向他們學習,畢竟父母是生我們,養我們的最親的人,不論他們對我們多不好,我們也要抱著一顆感恩的心來孝敬我們的父母。我們應該像古人一樣關心父母、愛護父母、孝敬父母、照顧父母。
我們應該孝敬父母,感謝父母從心底里感謝,一輩子為了子女幸福的每位父母。是他們給予我們一生的光明,我們應該孝敬他們,尊重他們啊!
學習弟子規有感范文(12篇)篇四
先師孔子的“弟子規”讓我受益匪淺,上面寫的是中華民族五千年的道德品德的精髓,是我們必須做到的守則。
我今天就來說說“孝”孝對我們小孩子來說,就是要孝敬父母,父母,如果連這最簡單的都做不到,那這種人可以說是真正的“豬狗不如”了。
“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行勿懶”這句話的意思是父母叫了你,不能裝作沒聽見,立即要應答父母。父母叫你做某件事,就要把所有的事情全部放在一邊,認認真真一心一意地做這件事,不可以偷懶。這是我們小學生最常見的問題,就是覺得父母的付出是應該的,“你們把我生了下來,就該照顧我!”,這是很多同學的回答。要知道,沒有父母就沒有我們,對我們來說,父母就是我們的創世主!
“父母教,須敬聽。父母責,須順承。”意思是父母在教育你的時候,不可以分心,要虛心接受父母的批評指責。要知道,父母永遠是對你們好的,不然他們為什么要生你們下來了?說句實話,在這點上我太倔了,老是煩父母,有待加強。
以上的兩句話是我們小學生最容易犯的毛病,上面這兩句話的要求是最低的,如做不到,當然就是對父母不敬,希望大家有則改之,無則加勉。下面這兩句是對物和做事的要求:
“事雖小,勿擅為。茍擅為,子道虧?!币馑际鞘虑殡m然很小,但是不能自作主張地去做。如果去做了,就不合乎作為子女的道理了。做什么事情都有可能會做出不利,所以凡事都要先向父母稟告,父母考慮好了才能去做,以免照成不利。
“弟子規,圣人訓。首孝弟,次謹信。泛愛眾,而親仁。有余力,則學文。這是弟子規的總序,大家要一節一節地讀弟子規,好好品嘗中華民族的禮儀精髓!
學習弟子規有感范文(12篇)篇五
最近我讀了《弟子規》這本書,放下書籍,內心卻久久不能平靜,《弟子規》教會了我什么。
弟子規主要講述了我們民族千百年來世世流傳的傳統美德,以三字韻語的形式教我們怎樣為人處事,尊老愛幼,真誠待人。
“弟子規,圣人訓,首孝悌,次謹信?!边@是弟子規放在最前面教導我們的話,可想而知,我們最先要學會怎樣孝順父母,友愛兄弟姐妹,這是做人的基本,一個人如果不懂得孝順自己的父母,其他也都是妄談。
其次,在這本書中,我不僅學到了要尊重父母,愛護弟妹,更重要的是學會了怎樣尊重他人,善待身邊的每個人和物。“凡出言,信為先,詐與妄,奚可焉。”就是說,既然開口說話,就應當要真誠,誠信,說了的事情就一定要做到,沒有能力做到的事情就不能隨便答應,更不能說謊話或者花言巧語的欺騙別人。
書中教會了我們道理,可是最重要不是光有感悟,更多的是帶著感悟去思考,去做人,做事,并不斷的完善自己,傳承美德。
學習弟子規有感范文(12篇)篇六
和大眾相處時要平等博愛,并且親近有仁德的人,向他們學習。如果這些事做好之后還有多余的時間、精力,就應該好好學習典籍,以獲取對自己有益的學問,使自己變得充實。其中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冬則溫,夏則清,晨則醒,昏則定,出必告,反必面,居無常,業無變”這一段,它的意思是說:侍奉父母要用心體貼,早晨起床之后,應該先向父母問好,下午到家后,要將今天在外的情形告訴父母,并向父母報平安,使老人放心。外出離家時,必須告訴父母要到哪里去,回家后還要當面稟報父母自己回來了,讓父母放心。
平日起居作息,要做到有規律,做事也要有規矩,不要任意改變,以免父母擔憂。讀到這,我覺得我現在的生活真是太安逸幸福了,每天想干什么就干什么,出去玩從來不和父母稟報,等玩累了,天都黑了才不情愿的回家,回家后父母如果嘮叨幾句就會覺得煩躁,覺得他們管的太多,現在想想真是不應該啊。父母這么做都是為我們好,而我們卻沒有做到子女的本分。但至少現在改變還為遲不晚,我以后一定要多讀國學啟蒙,要尊重父母,對人有禮貌,不能出言不遜,要懂得體貼關心別人,真正從國學中受到人生的啟蒙。
學習弟子規有感范文(12篇)篇七
今年寒假,爸爸帶我去新華書店,看到了一本特別的書——《弟子規》,這本書是清代康熙時期山西絳州人李秀所作。我讀了第一篇“弟子規,圣人訓,首孝弟,次謹信。泛愛眾,而親仁,有余力,則學文?!被叵胛乙郧八龅氖拢惺茴H深。
“首孝弟”——首先要孝敬父母,尊敬兄長。
009年月日上午,小琴姐姐給我聽寫生字,我的態度不端正,一邊寫字一邊玩耍,內心不愿讓小琴姐姐為我聽寫,覺得她的成績差沒本事管我,姐姐見我不認真,批評了我,我不但不接受她的批評反而與她頂撞,甚至還動手打了她。我太不尊重姐姐了!
“次謹信”——做事謹慎,為人真誠,講究信用。
009年月日中午,鄧老師怕我學習落后,特意放棄休息時間給我補課——我生病做手術耽誤了兩個多月的學習課程,我吃了午飯到學校,把書包放在教室里就伙起同學玩,鄧老師等了很久,都不見我出現在她面前,她不知我怎么了,就到處找我,結果仍然不見我的蹤影。我為了玩,辜負了老師對我的信任,讓把我當兒子來愛的老師很傷心!
“有余力,則學文。”——要勤學苦練。
009年月0日下午,因學校放假我在家做作業,,爸爸、媽媽上班了,我迫不急待地玩起了電腦,還把電腦弄壞了。一個下午的時間轉眼就沒了,我一道題都沒有做,當外公和爸爸問起時我欺騙他們說做完了。我滿腦子都是游戲,不愛學習,還欺騙家長,太過分了!
《弟子規》是古時候要求小朋友要尊老愛幼,誠實守信、博愛眾生、勤學苦練的行為規范。隨著時代的變化、社會在進步,我們現在更應該發揚這種傳統美德。
學習弟子規有感范文(12篇)篇八
在成長的過程中,會遇到好思想與壞思想,我們應當分清好壞,從而正確的成長。雖然在這個時代,科技很發達,但人們的道德素質卻一代不如一代,因此我們必須借鑒先人的理念,扳正我們的行為。古人規定行為有專門的一部書叫《弟子規》。它是一部經典讀物,歸納了做人做事的各項準則。
入則孝?!敖獭弊质亲笮⒂椅摹9湃酥v“教者,孝之文也?!苯逃龔暮味穑繌男㈤_始?!案改负?,應勿緩;父母命,行勿懶;父母叫,需敬聽;父母責,需順承”——看似簡單的話,讓我們捫心自問:我們做到了嗎?為什么孝在第一位?因為如果不孝,后面幾項全不用做了。因為生你養你的人你都不尊敬,那么你會尊敬誰呢?如果連你父母的話你都不聽,你還會聽什么呢?你更不會聽老師的,也不會與同學和氣,還有可能成為社會敗類。可以說有地位、人緣好的人都孝順父母。你的一切功名,如果沒有父母,都會虛無。所以,人只要把“孝”做到,就能干一番大事業。
“悌”就是兄弟友愛。對自己的兄弟要讓、愛。讓就是謙讓,愛就是友愛。古代有個人叫許武,他從小沒父母,自己養育兩個弟弟。把官位給兄弟,把家產給兄弟,自己什么都不要,然后到父母墳前哭,說“我終于讓弟弟成就了”??梢娿┑酪彩呛苤匾?。
“謹”是對人們穿衣吃飯等的一系列要求、應:“冠必正,紐心結;襪與履,俱緊切”可現在有些社會青年,有帽歪戴,上衣不扣,穿著拖板,一身不正氣。經典的作用雖然很大,但這些人就是不按經典去做,造成世風日下。
“信”就是誠信,既指做事又指說話?!胺渤鲅裕艦橄?;做為妄,奚可焉”——話說多,不如少,惟其是,勿妄巧,事故的人們善于溜須拍馬,看人臉色,忘了“作與妄,奚可焉”尤其是“佞巧”,比如說,爸爸問孩子:“考了多少分?”孩子說:“我在班中不溜!”這就是“佞巧”。
“泛愛眾”總的來說就是互相關愛,互相幫助,有重要一點“人有能,勿輕誓”就是別人有才能,不要詆毀。有些人一看別人的分數超過他了,就用一切辦法禍害人家。這就是“輕誓”。其實,《弟子規》中類似的內容有很多,也很全。我只是寫了冰山一角。
說到“親仁”,不客氣地說,人都沒有豬更親仁,豬雖一生為吃、睡,但沒有一頭豬折騰另一頭豬,也沒有一頭豬挖個坑把另一只豬埋了。可人有,可見親仁是難得的。
“有余力則學文”,現在人們都讓孩子枉讀書,為了工作??上热俗x書是為了有更高的修養,而不是好工作。
“有余力而學文,則文滅其質;有余力而不學文,則質勝而野”誰說的?孔子說的。“紙上談兵”就是一個好例子。有文化嗎?那人文化高。但有理論無實踐,不行。所以,盲目學文是悲劇。
經典是成長的標準,只要按照經典去做,你的成長就會文明,讓我們文明的成長,為社會做出貢獻。
學習弟子規有感范文(12篇)篇九
“啥?誦讀并背誦經典,啊呀!我的媽呀!”這話從一個扎著“美國小火雞”辮子的女孩口中,飛迸出來,太具有殺傷力了!平日里讓我們背背課文就難于上青天,現在可是經典呀!這不是強人所難嘛!怎么可能辦到?唉!
真是說到做到不放空炮,緊接著一項又一項的關于經典誦讀的程序,接踵而來,剛開始我們是集體誦讀,后來干脆給了我們誦讀自習,緊接著又不惜花大價錢,聽復旦大學教授錢文忠的視頻講授,給我們安排時間學習,仔細了解每一句話的.含義,讓我們有所啟發,剛一開始我們都抱著玩一玩,看一看就算了的心態!直到有一次誦讀時間老師說:看完了,就再也看不上了,你們到以后會后悔的,我們都沒有多大覺悟,后來老班規定說只要誰背過就給獎勵,這才激發了我們的斗志(當然包括本人在內)以后我們上早操的時間從未拿過課本,人手一本《弟子規,開始了競爭,漸漸的我開始對《弟子規》有了興趣,該看的時候我也認真的看,對句子也有大部分了解,日常生活中我的行為也規范了很多,“功夫不負有心人”我很順口就能把《弟子規》背出來。
但我更覺得應該把,弟子規》讓家長們讀一讀,這樣效果就會比讓孩子讀好很多,因為家長只要斷了孩子的欲望,不由著孩子走,就可以讓他減少這種依賴性,雖然現在大部分都是獨生子女,但也不應該太過寵愛,更應該讓他們明白自己責任的重大,讓他們更要早早明白如何做一個人。
唯有先成人,才能成才,才可以進一步談論成功!這是一個常理,每一個人都是知道的非常清楚的,可是有幾個人做到了,不是沒有,是很少!雖然,“金無足赤,人無完人”但我們也應該努力,作為一個90后,我們的自制力很低,這是不可否認的,但父母幫一幫也是可以的,但方法必須正確,所以從經典中獲取一點也是可以的,但經典也不一定全是對的,例如:弟子規》中有兩句“寬轉彎,勿觸棱”是錢文忠教授明確提出的,在時速發展的今天,在公路上每個人有每個人的路線,根本不存在這一現象,所以經典不一定全對,但多吸取也是有益無害。
學習弟子規有感范文(12篇)篇十
弟子規原名〈訓蒙文〉,為清朝康熙年間秀才李毓秀所作。其內容采用《論語》學而篇第六條:“弟子入則孝,出則弟,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余力,則以學文。”的文義以三字一句,兩句一韻編纂而成,分為五個部份加以演述;具體列舉出為人子弟在家、出外、待人接物、求學應有的禮儀與規范,特別講求家庭教育與生活教育。后經清朝賈存仁修訂改編,并改名為〈弟子規〉,是啟蒙養正,教育子弟敦倫盡份防邪存誠,養成忠厚家風的最佳讀物。
很多人說現在的大學就是“由你玩四年”,“大學是墮落的天堂”。大學生從高中煉獄式的生活,一下解除了監督、管束、約束,獲得了空前的幾乎令人窒息的自由權,到了一切完全由自己規劃管理的國度,很多人面對這種情況驚慌失措,無法順應承擔。相應的表現就是:早晨七點起床算早,六點起床幾乎不可能,八點是正常,更有甚者,周末昏睡到十一二點,或是整天不下床。熬夜成了大學生活的標志,享受風習彌漫整個校園。漸漸的我們的大學生越來越羸弱,喪失了夢想、拼搏激情的同時,也失去了基礎性的身心健康。漸漸的,我們的大學生越來越消沉,灰色成了校園心情主調,人生無趣人生沒有意義的論調也甚囂塵上,大肆彌漫。不健康的生活方式衍生的問題愈演愈烈。迎對問題的同時,一種呼喚,探索健康的生活方式的聲音和努力也日益顯現出來。
我在這種背景下重讀了《弟子規》,當然也是伴隨著“國學熱“,返回傳統的潮流,重讀文化經典作品,社會反思和尋求的浪潮是呼應的。也許大學生浮躁頹廢現象本身就是與社會整體性浮躁一脈相連的.,就是社會現象的一部分。《三字經》《百家姓》《千字文》《蒙學》等等傳統教育書目在教育界學術界輿論界紛紛拉開了熱帷,然而究竟要推崇到什么程度,以怎樣的視角重新解讀,怎樣把握好度以適可而止,這仍是值得考慮商榷的問題,也是需要留待時間來解決的問題。
我讀《弟子規》有種重受教育的感覺。都說人是善忘的生靈,又是無知愚妄的動物,我們小時候接受學校教育的時候,一言一行,舉止言談都是有師長諄諄教誨,加以引導著的。規范不需要我們去尋找自來會向我們昭示。然而社會自以為這種教育可以一勞永逸,刻印在我們意識里,在今后將永恒的發揮作用。然而事實是我們越來越迷惘。道德規范意識越來越模糊。放任自流的結果是使我們一大部分人是非真理標準的混淆、模糊、失真。如果你仔細觀察你會發現小學生的道德修養要比初高中生的整體水平高,而學生的整體道德水平又比大學生高,大學生的比社會人員高,人的群體道德修養隨著年齡增長而遞減。我們的倫理道德拯救迫在眉睫。
弟子規圣人訓首孝悌次謹信泛愛眾而親仁有余力則學文
弟子規這本書,是依據至圣先師孔子的教誨而編成的生活規范。首先在日常生活中,要做到孝順父母,友愛兄弟姊妹。其次在一切日常生活言語行為中要小心謹慎,要講信用。和大眾相處時要平等博愛,并且親近有仁德的人,向他學習,這些都是很重要非做不可的事,如果做了之后,還有多余的時間精力,就應該好好的學習六藝等其他有益的學問。
還是讓我們在以后的生活中多聽聽《弟子規》的聲音吧!
學習弟子規有感范文(12篇)篇十一
《弟子規》全文共分八個小節。第一節是總述全文內容,后七個小節分別向我們講述如何做一個品學兼優的人。
第二小節《入則孝》告訴我們要善待父母,要在心中和行動上報答父母對我們的養育之恩。孝是做人的根本,“百善孝為先”,"出必告,返必面,居有常,業無變。"出門時要告訴父母一聲,回來時也要通報一聲,以免讓父母掛念,這樣簡單的小事情,然而又有多少人可以做到呢?我深深的反思。
《出則弟》告訴我們要尊敬長輩,謙虛禮讓,《謹》是指我們在言行上要謹慎,養成好的習慣。正如這句話"冠必正,鈕必結"這是最起碼應該做到的小事,我們不必像子路那樣為了帽子而死,只要做到起碼的端正就可以了。
《信》告訴我們要言而有信,信是通向成功的第一步,只有做到誠實守信,說好話,不說謊話,才能不斷走向成功,光誠實守信還不夠,還要平等博愛,與他人友好相處。"凡取與,貴分曉,與宜多,取宜少。"在現實生活中,不要和別人斤斤計較,給人家要多一點,拿人家要少一點,這樣才會與別人友好相處。
有了好的德行,如果還有多余的精力,就要好好學習知識,而我們現實生活中卻與之相反,只講究知識,不講究品德,結果培養出一批有才無德的年輕人,這是最應該注意的。
學習文學典籍是有很大的好處的,它會陶冶我們的情操,鍛煉我們的意志,提升我們的文化素養,讓我們在古典文學的熏陶下做好人,行好事,說好話,爭做圣賢之人。
學習弟子規有感范文(12篇)篇十二
今天,我讀了《弟子規》,在心靈上有著巨大的震撼。最最令我感動的是孝子陸績的故事。
三國時期,吳國的陸績很有孝心,他的孝名眾所周知。陸績,一位十分聰明的人,因為酷愛讀書,從而見多識廣、博學多才,被當時的人們稱為“神童”。
在陸績六歲時,就在九江拜訪了大名鼎鼎的袁術,而且他對袁術提出的問題都可以對答如流。袁術對陸績的知識淵博十分欣賞,竟破例賜坐,還賜他吃柑橘??申懣儎偝粤艘粋€柑橘,突然想起母親從未吃過這樣美味的柑橘,覺得十分遺憾,于是便偷偷地揣了三個在懷中,想回去孝敬母親。不料,當陸績拜辭袁術彎腰作揖時,柑橘一下子從他的懷里掉了下來,袁術對此十分震驚,而陸績卻沒有因此而感到十分尷尬,平靜地說:“我是拿回去孝敬母親的?!比绱说幕卮?,讓袁術對陸績更加地欣賞、贊許與敬佩了。
讀到這里,我被陸績這種近乎瘋狂的孝心感動了,為了讓媽媽吃到美味的柑橘,自己不惜冒著被人當成小偷的危險。在陸績的孝心面前,我真感到慚愧,就在昨天,我與妹妹因為看電視換臺鬧得不可開交,任憑媽媽怎么勸我倆就是不聽,把媽媽氣得直跺腳,唉!與陸績相比,我真后悔呀!
是呀!想想現在的我們,每天都是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的,在家里幾乎都成了小公主、小王子,有什么好吃的好玩的我們都是想著自己,完全不顧父母的感受,好像享受這些就是應該的一樣,唉!真不應該呀!
父母,是我們最值得感謝的人,是我們一生最大的財富,是值得我們用所有的精力去孝敬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