優秀作文以清新獨特的文風和抒情的筆調給人留下深刻的印象。接下來,讓我們一起來欣賞一些優秀作文的范例,看看他們是如何運用語言表達自己的思想的。
五年級第七單元中國的世界文化遺產(匯總21篇)篇一
故宮,又名紫禁城。是明清兩代24位皇帝生活起居、怡情養性、上朝攬政的寶地。它的宮殿建筑是中國現存最大、最完整的古建筑群,被譽為世界五大宮之一。故宮整體氣勢莊嚴絢麗。無論是平面布局、立體效果、還是形式上的雄偉堂皇,都堪稱無與倫比的杰作。
故宮,始建于1406年,歷經十四年才建成。它占地72萬多平方米,有殿宇宮室9999間半,被稱為“殿宇之海”,氣魄宏偉,極為壯觀。
故宮,被一條中軸線貫通。這條中軸線同時也是北京城的中軸線。三大殿、后三宮、御花園都位于這條中軸線上。中軸線上最出名的就是外廷的三大殿——太和殿、中和殿與保和殿。其中最富麗堂皇的則是太和殿了。聽說,太和殿的地板都是無價之寶。太和殿是明清時期舉行大典的場所,皇帝登基、大婚、生辰、冊封皇后和每年的春節、冬至都會在此舉行盛大的典禮。每逢大典之日,皇帝出宮御太和殿,午門鐘鼓齊鳴,朝廷樂隊相繼演奏,殿內、外香煙繚繞,氣氛莊嚴肅穆,以顯示封建帝王的尊貴與威嚴。中和殿位于三大殿的正中間,是皇帝去太和殿參加慶典之前休息和接受朝拜的地方。保和殿則是除夕當日皇帝賜宴外藩王公的地方,也是科舉殿試之地。
不同于外廷的雄偉、莊嚴,故宮的內廷建筑多自成院落,還有花園、亭閣、書齋、山石等,富有生活氣息。如:養心殿、乾清宮、坤寧宮、長春宮、延禧宮,是古時候皇帝居住、辦公及后宮嬪妃生活的地方。坤寧宮后方的御花園,園中有花草珍貴,高大的松柏與假山石林交相輝映,成為一道美麗的園林風景。
故宮建筑令人驚嘆,而它的文物同樣讓人大開眼界。據統計,故宮博物院中共藏有1052653件文物,占中國文物總數的1/6,其中有許多是絕無僅有的稀世珍寶。古代戰袍、各種兵器、文房四寶、書法詩作、鐘表玩物等全部可以在這里找到。其中國寶象牙球也在其中,它雖只有小小一顆,但那精巧玲瓏的造型著實令人稱贊,球面到處是錦繡圖章,玉龍金鳳相依相伴,翩翩起舞,并且它是一層裹一層的,仿佛鏤空一般。恐怕連現代儀器也不見得能做得如此精美吧!
紅墻黃柱、琉璃金瓦,故宮在陽光的照耀下熠熠生輝,展現著古代皇宮的奢侈與輝煌,贊嘆著勞動人民的智慧與勤勞。它經歷數百年的風雨,卻依舊煥發著別樣的風采!
五年級第七單元中國的世界文化遺產(匯總21篇)篇二
兵馬俑即秦兵馬俑。坐落于秦朝時期的驪山大墓(驪山以東15公里處),被評為“世界八大跡”之一。兵馬俑不僅是世界級文化遺產,也體現出了古代作戰的戰略與戰法。一號坑在最左邊,有8000余件兵馬俑,作為兩軍交戰的主力部隊,看起來固若金湯,堅不可摧。每個士兵表情不一,有的在笑,有的表情嚴肅,有的嘟嘴,還有的面無表情,看樣子非常的傷心又不敢哭出來,他們似乎在想著早上的戰爭。二號坑有1300多件陶俑陶馬。他們是支援主部隊,他們身材瘦小,在戰場上可以靈活的補位,他們由主帥親自指揮。而三號坑約有68件兵馬俑,還有一個是將傭是位主帥,他手持寶劍向前指去,像是在指揮部隊沖鋒,還有剩下來的一些士兵是保護主帥的。在兵馬俑上空俯視,整個兵馬俑非常雄偉。
我上網搜資料,發現一個傳說故事:據說秦始皇陵是在秦始皇稱帝一年后就開始尋找的墓地,即公元前26年,全國上下征用工匠、士兵來建造陵墓。有一天,秦臣李斯接到密旨要千個童男童女來給秦始皇陪葬。李斯冒死上言,要用陶俑做一千個兵馬當秦始皇陪葬。秦始皇覺得有道理,于是從全國征調一千多名工匠定期完成。但工匠們都沒完成,有好多人因此被殺了。有一位工匠,死之前把燒制陶俑要分段燒的方法研究了出來,這才有了我們眼前的兵馬俑。兵馬俑是無數奉獻者的汗水、青春甚至是血筑成的。
我是中國人,古人制造的兵馬俑令我驕傲。
五年級第七單元中國的世界文化遺產(匯總21篇)篇三
你去過莫高窟嗎?你了解莫高窟嗎?如果你的答案是“不”,那么請跟隨我一起來了解一下吧!
在我國甘肅省敦煌市東南的鳴沙山,除了茫茫的戈壁、黃沙,還有一顆閃耀的明珠,閃爍著迷人的光輝,那便是世界聞名的藝術室庫――敦煌莫高窟。
莫高窟,它背靠鳴沙山,面對三危峰,窟區南北全長1600多米,現存洞窟492個,洞窟大小不一,上下錯落,密布崖面,每個洞窟里面都有栩栩如生的塑像、婀娜多姿的飛天、精美絕倫的壁畫、構圖精巧的花磚,構成了一個充滿宗教氛圍的佛國世界。
敦煌莫高窟和洛陽龍門石窟、大同的云岡石窟并稱為中國三大石窟。莫高窟的開鑿比龍門石窟早128年、比云岡石窟早94年。莫高窟以它有創造建年代之久、建筑規模之大、壁畫數量之多、塑像造型之多、保存之完整、其藝術價值之博大精深而聞名天下,享譽國內外。
為什么說它建筑規模之大呢?如果把45000平方米壁畫一張張連接起來將長達25公里。要把這些壁畫放在路邊的話,可以構成從市區到莫高窟的一條長長的畫廊。其規模之宏大,題材之廣泛,藝術之精湛,被日本學者稱之為“一大畫廊”;法國學者稱之為“墻壁上的圖書館”;一位學者看了莫高窟后感慨地說,“看了敦煌石窟就等于看到了世界的古代文明。”
為什么說它創建年代之久呢?莫高窟始建于前秦建元二年,也就是公元366年,歷經北京、北魏、西魏、北周、隋、唐、五代、宋、西夏、元等朝代。在現存的洞窟中有壁畫45000多平方米,塑像2400余身。這些壁畫塑像,在不同程度上反映了我國從4世紀到14世紀上下延續十年的不同時代的社會、生產、生活、交通、建筑、藝術、音樂、舞蹈、民情風俗、宗教信仰、思想變化、民族關系、中外交往等情況。
如果你還想了解它,請親自去敦煌看看吧!
五年級第七單元中國的世界文化遺產(匯總21篇)篇四
回顧一學期的教學工作,取得了許多成果,但同時也存在著好多缺乏之處。為了搞好今后的工作,現將一學期的語文教學工作簡單分析如下。
一、勝利之處。
1、學中,充沛發揮師生雙方在教學中的主動性和發明性性,使語文教學在師生平等對話的過程中進行。激發了同學的學習興趣,培養了同學自主學習的意識和習慣,為同學發明了良好的自主學習情境。
2、在教學中努力體現語文的實踐性和綜合性,努力改進課堂教學,整體考慮知識與能力、情感與態度、過程與方法的綜合,進行了啟發式、討論式教學。
3、重視了情感、態度、價值觀的正確導向,把培養同學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審美情趣,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和積極的人生態度,當作語文教學的重要內容,并把這些內容貫穿于日常的教學工作中去。
5、在教學中,遵循了同學的身心發展規律和語文學習規律,適當選擇教學戰略,促進了同學語文素養的整體提高。
二、存在的問題。
1、在學習語文的過程中,,還需在發展同學的語言能力、思維能力、想象能力和發明能力上下功夫,使同學盡早掌握科學的思想方法。
2、進一步引導同學主動進行探究性學習,在實踐中學語文。
3、同學的學習方法還需要進一步改進。
4、還需進一步擴展同學的閱讀面,借以陶冶情操、發展個性、豐富同學的精神世界。
5、同學的綜合性學習能力還需進一步提高,能使同學就感興趣的問題,展開討論,發表自身的意見。
6、加強寫作訓練,提高作文水平。
五年級第七單元中國的世界文化遺產(匯總21篇)篇五
回想第二課時的前前后后,我感覺整個課堂處在一種輕松愉悅的氛圍之中。學生積極投入,熱情很高,精彩的發言一浪高過一浪,似乎課上完了,我的激情還久久不肯退去。
我講的是一篇寫人的外國小說,反映了俄國十九世紀八十年代的社會現象。無論是時代,還是國度,小說中講述的人和事都與學生的生活相距甚遠,這給學生在理解上造成了較大的難度。考慮到語言描寫這一突出特色,我決定以學生比較喜愛的分角色演出為開突破口。學生的模仿、感悟能力遠遠超出我的想象。在人物性格的分析上,我沒有停留于表面,而是引導學生由淺入深,層層剖析人物內心,讓學生透過“變色”的外衣,看到了人物見風使舵、媚上欺下的內在本質。在教學中,我這樣啟發學生;動物界的“變色龍”變色的真正原因是為了適應環境,保護自身,那么生活中的“變色龍”呢?他的變色又是出于何種目的?一問激起千層浪,學生探究的熱情高漲。
同學們主動研讀課文,以小組合作,集體探究的方式,不僅對十九世紀沙皇俄國的反動社會有了較為深刻的認識,同時也揭開了謎底:“變色龍”作為沙俄領導者的走狗,必須對上搖尾乞憐,對下大施淫威,才能迎合主子,保護自己。新課標下的語文教學不僅注重知識的積累,更注重學生能力的培養,它倡導的是一種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生方式,因而,在教授本文時,無論是人物性格的分析,還是小說主旨的挖掘,我都鼓勵學生積極思維,主動探究、大膽創新。同時,在教學中,我還努力為學生營造一種互相學習、共同探討的良好氛圍,發揮集體的智慧和力量,并通過小組代表發言,在合作中培養學生對課文深入探究的意識和能力。
五年級第七單元中國的世界文化遺產(匯總21篇)篇六
中國的萬里長城以它的磅礡氣勢,列入了世界文化遺產行列。
長城,宛如一個游山玩水的旅行者,高峻的山巔,廣闊的草原,都有它的身影。它不斷修筑了2000多年,分部在中國北部和中部的廣大土地上,長城總達21196。18千米,在中國新疆、甘肅、寧夏、河北、北京、湖北等十幾個省市,都有古長城,烽火臺的遺跡。
烽火臺也是長城上的一個重要部分,在古代,敵人白天來犯就點煙,夜半來犯就點火,這樣,就可以一直把情報傳回朝廷了。這也是古代勞動人民智慧的結晶,因此,長城就成了中國一級保護文物。
祖國江山如此多嬌,長城便是其中的精華,讓人心潮不已。
五年級第七單元中國的世界文化遺產(匯總21篇)篇七
人們都說“五岳歸來不看山,黃山歸來不看岳”,我覺得,黃山的風景確實美不勝收,令人流連忘返。
黃山位于安徽省黃山市,因奇松,怪石,云海,溫泉等“四絕”名揚天下,被譽為天下第一奇山。李白曾用“丹崖夾石柱,菡萏金芙蓉”來形容黃山之石怪且奇,著名的革命家惲代英運代英也曾寫到“蒼茫天壤四望闊,綽約奇峰一眼收”贊美黃山之美之絕,總之對黃山的欣賞;從古至今,不勝枚舉。
黃山松奇在姿態,有的形式撐開的傘,有的則形狀似筆直的哨兵,還有的形式生長雙臂迎接著遠道而來的客人……但更奇在生命力,它們在花草無法生存的巖石縫隙間生長,任由風吹雨打,還是頑強地生長著。
黃山奇在形狀怪,有的好似一個從天而降的大蟠桃,有的好似一只極目遠眺的猴子,還有著好似一位為游客指路的仙人……簡直惟肖惟妙,讓人百看不厭。
除此之外,黃山溫泉也是一絕,在溫泉中,抬頭仰望,便可欣賞云海;側目遠望,便可觀察怪石;極目遠眺,便可觀賞松樹,簡直一舉四得。
黃山,它不僅是一座山,更是中華文化和民族精神的體現。
五年級第七單元中國的世界文化遺產(匯總21篇)篇八
泰戈爾曾留下一句話“因殘破而展示了生命的力量,因蜿蜓而影射著古老國度。”這句話描述的正是中國萬里長城。
莽莽群林,連綿山梁,蜿蜓盤旋,雄偉壯闊。兩邊的樹木長得非常茂盛,已經形成了樹蔭,仿佛給長城穿上了一件墨綠色的紗衣。
站在八達嶺的敵樓上遠望,它像一條不見首尾的巨龍,巍峨雄奇。它巨大的身軀盤旋于群山之巔,借助大山的力量,把一種偉大的人文精神升華至天際之間。它是一座不朽的豐碑,屹立于世界的東方,蜿蜒于上下千年,縱員百橫萬里的廣闊時空。明長城總長度約8851。8千米,秦漢及早期長城長度超過1萬千米左右,總長超過約21萬千米,1987年1月2日長城列入世界文化遺產。長城東西綿延上萬里,因此又稱萬里長城,長城平均高6至7米,寬4至5米,它是世界十大奇跡之一。
長城是一道高大、堅固的軍事防御建筑,用以限隔敵騎兵的行動。長城不是像我們現在房屋的城墻,而是以城墻為主體,同大量的城、障、亭、標相結合的防御體系。
烽火戲諸侯、孟姜女哭長城等許多關于長城的故事。孟姜女哭長城講的是相傳秦朝時,秦始皇派的八十萬民工修筑萬里長城,范喜良和孟姜女剛新婚三天,范喜良就被迫出發修建長城,勞役繁重,不久后他因為饑寒勞累而死,尸骨被埋在長城下。遠在家中的孟姜女久久不得丈夫音信,時值深秋、孟姜女親手縫制了棉衣準備帶給丈夫,歷盡千辛萬苦才來到長城邊,得到的卻是丈夫去世的消息,孟姜女哭了三天三夜,忽然長城崩塌了一面城墻,露出了范喜良的尸體,兩人又見面了。可見長城的建筑十分宏大,是用億萬人的生命建成的啊!
上下千年,縱橫萬里,誰知長城,問夢關山。長城,顯現了我國古代勞動人民勞動和智慧的結晶啊!
五年級第七單元中國的世界文化遺產(匯總21篇)篇九
我和爸爸來到白馬寺后,接著就乘53路公共汽車來到離洛陽市城區南12千米的龍門石窟。這里兩座山對峙,漫山遍野翠柏,長橋飛架,山泉清山,伊水從期內北去,造成了一座天然門闕。秦將軍白起戰韓魏聯軍的伊闕對決,就產生在這兒。隋朝定都許昌市,宮南門正對伊闕,因皇帝都自喻真龍天子,從而一開始把伊闕改叫龍們。
據原材料記敘:洛陽龍門石窟目前洞穴兩千四百三十五個,石雕佛像十萬余尊,碑刻作文題記共八百余塊。除此之外,龍門石窟還儲存著豐富多彩的佛家造型藝術工程建筑和書法藝術等層面的具體材料,是大家認可的石刻藝術博物館。它和敦煌的莫高窟、大同的云崗石窟被稱作在我國的三大造型藝術寶庫。
洛陽龍門石窟有很多珍貴的歷史歷史時間歷史文化遺產:火燒洞、蓮花洞、摩崖三佛、吐火羅僧龕、千手千眼觀世音龕這種、這種。在諸多佛窟中,我最喜歡的是雄壯、壯闊、體形較大、型態最美麗、藝術價值最大的室外石刻奉先寺。奉先寺的主尊佛象為盧舍那,聽解說員說:大佛高1714厘米,頭部400厘米,僅耳朵就長達190厘米,比一個人還要高過一截。在佛書中,盧舍那的寓意是諸惡皆除,眾德悉備,素色遍照法界,是佛在顯示美德時那種理性化的變為。盧舍那一泓秋水般深遂的雙眼往下俯視,默默地傳輸著他的安祥與慈愛。盧舍那渾身上下著衣的手雕,只是隨衣掛線,僅寥寥數筆,看上去質樸無華,洗練暢順。我凝望著大佛,他容顏圓滑,眉眼修長,身穿薄紗,一雙聰明的眼睛向胸下俯瞰,仿佛在向大伙兒傳送著仁慈和永明。我對的大家先祖竟能開辟出那么偉岸、那么精致的大佛,實實讓人嘖嘖稱奇。但讓人遺憾的是,那樣一尊莊重、質樸、漂亮的大佛小臂下列,基本上坍塌殆盡。即便如此,可在大家的眼中,仍然泯滅不上盧舍那的容貌。反倒令人更覺得了美麗的想到,因此大佛盧舍那在全球的修真,始終是一顆璀燦的造型藝術明珠。
在奉先寺,盧舍那是主尊佛,他的左邊是她的大徒弟迦葉。迦葉的刻石石雕佛像高1030厘米,立身履蓮束身地上。如今的迦葉像早已十分殘破,但從殘留的臉部依稀可見他飽經滄桑的風韻。
主尊佛盧舍那的右邊,是釋加牟尼一位最少的徒弟阿難。阿難刻像高1030公分,赤著雙足,立于束腰臺子上。阿難出家時僅有十幾歲,是個小王子,養尊處優。出家后,雖然歷經磨練,還是解決不掉青少年的稚氣。他頭光圓,臉頰豐腴,眉目疏朗,明智中仍然顯出著一些稚樸與憨厚老實,令人看過憐愛之情溢于言表。在奉先寺的佛像中,阿難的刻像算作儲存得完好無損的了。除開他的兩手殘破外,其神情、容貌都手工雕刻的惟妙惟肖。
在正臉三尊佛像的兩邊,也有文殊和普賢倆位菩薩侍從待立。她們的臉部豐腴圓滑,雙眼俯視,手工雕刻精致細膩。
除此而外,奉先寺的左右兩廂,各是一天王一力士,都是佛的護法神,手雕的方法上一樣匠心獨運。天王頭束髻,戴寶冠,身披甲,相貌威勢,品牌形象顯露出一個武字,力士強悍怒目,讓人望而卻步。這里的菩薩端莊、溫潤如玉,巨星力士的神氣十足,全讓我國古代員工演義的淋漓盡致。
去玩完后洛陽龍門石窟城東區,過去漫水橋,又看了城東區的擂鼓臺南洞,擂鼓臺中洞,擂鼓臺北洞,千手千眼觀世音佛龕,香山寺和白園等游玩景點后,站在高處,俯瞰著龍旅游景點的翠柏遍山與伊河北水交相輝映,宛如看到了一幅美麗的畫圈,我認為大伙兒古代員工太優秀了。它使大家詳盡了解了各個領域的歷史時間,為大家這種后代人留有了一份寶貴的歷史文化遺產。當我們掌握到龍門石窟的珍貴文物,遭受美、英、日、法、德等國的珍貴文物盜竊者,在中國的民族敗類的幫助下取得成功的偷盜到世界各國,被她們個人個人收藏或陳列設計在她們的國家博物館里時,多么的期待大家中華文化這些寶貴的歷史文化遺產,能盡早返回自身中華民族。
五年級第七單元中國的世界文化遺產(匯總21篇)篇十
傳說,在中國歷史上,曾經有過這樣的一支軍隊,他們黑衣如鐵、迅捷如風,他們攻無不克,戰無不勝,令天下為之喪膽。他們被稱為虎狼之師。如今兩千年前那支所向披靡的軍隊就靜靜地佇立在這里聆聽著后人的評說。他們就是那支秦始皇的軍隊。
1974年2月,臨潼縣驪山鎮西楊村農民在秦始皇陵東側1。5公里處打井時偶然發現了與真人真馬一樣大小的兵馬俑。從此,一個埋藏了兩千多年的地下軍陣被挖掘出來,并建成了博物館。
秦兵馬俑系秦始皇陵的陪葬俑。古代施行人殉,奴隸是奴隸主生前的附屬品,奴隸主死后奴隸要作為殉葬品為奴隸主陪葬。到秦國時正式廢止人殉制度,出現以俑殉葬,即用陶木俑等來代替人殉。而秦兵馬俑就是以俑代人殉葬的典型,由一號、二號、三號坑組成。出土的陶質陪葬武士俑和兵馬俑共計8000個,排列成陣,氣勢壯觀。分為將軍俑、鎧甲俑、跪射俑等。坑內還有數萬件實戰兵器。
秦兵馬俑規模宏大,類型眾多,個性鮮明,幾乎沒有任何一個俑是雷同的,可謂是“千人千面”:有的目光炯炯,神態莊重,好像在暗下決心,誓為秦國統一天下作殊死拼搏;有的緊握雙拳,好像在聽候號角,待命出征;有的凝視著遠方,好像在思念家鄉的親人。
秦兵馬俑凝聚了我們祖先的智慧,是中國古代塑造藝術臻于成熟的標志。被譽為“世界第八大奇跡”、“人類古代精神文明的瑰寶”。1987年,秦始皇陵及兵馬俑坑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批準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聽完了我的介紹,你想不想去秦始皇兵馬俑博物館去看看呢?
五年級第七單元中國的世界文化遺產(匯總21篇)篇十一
頤和園位于北京的西北部,是現存規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皇家園林,是中國四大名園之一,被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頤和園有許多傳說,我就先講講頤和園名字的由來吧,它原名是清漪園,公元1886年開始重建,公元1888年慈禧挪用海軍軍費,修復此園。
進入頤和園的大門,走一段路,就來到了十分有名的長廊。這條長廊可不一般,他被評為世界上最長的長廊,全長728米,分成了273間畫廊,每幅畫上畫著人物、花草、風景,最震驚的是幾千幅畫,沒有一幅是相同的。長廊的兩旁栽滿了花,微風從左邊的昆明湖吹上來,讓人感覺十分涼爽。
走完長廊,就來到了萬壽山腳下,登上萬壽山,從上向下看,頤和園的景色,盡收眼底。
從萬壽山下來,就是昆明湖了,湖光山色相映成趣,湖水碧綠,景致極佳,我們吹著春風坐在湖旁邊,舒舒服服地觀賞著周圍的風景。在十七孔橋的旁邊有一頭用銅雕刻的牛,我非常好奇地摸了摸,它的表面十分光滑。湖堤上有好幾座式樣不同的石橋,橋欄桿上有上百根石柱,每根柱子上都刻著一只小獅子,沒有一只是相同的,金色的陽光,撒在這些獅子身上,像是給了他們生命力。
昆明湖真清澈啊!清澈的像一面鏡子,湖面上有許多小船,仔細聽,還能聽到船槳劃過波浪涌動的聲音。船劃過水的聲音,讓我想到了一首首鋼琴曲,回蕩在我的耳邊。
頤和園也有許多傳說,比如“七孔橋頭說銅牛”。頤和園昆明湖東堤岸邊,十七孔橋橋頭不遠處,有一只神態生動、栩栩如生的鍍金銅牛,昂首安臥于岸邊。
頤和園到處都有美麗的風景,說也說不盡。
五年級第七單元中國的世界文化遺產(匯總21篇)篇十二
中國有諸多珍貴的世界文化遺產,像:天壇、長城、圓明園……但我印象最深的,就非故宮莫屬了。接下來,就由我為大家介紹一下吧!
故宮,原名紫禁城,位于北京中軸線中心。建于1406年,明成祖永樂年間1420年建成,年代悠久。
故宮是一個長方形的結構,南北長961米,東西寬753米,四周有一道10米高的墻,外面有52米寬的護城河,可以起到抵御外敵入侵的效果。以三個大廳為中心,占地72萬平方米,建筑面積約15萬平方米。它有70多座宮殿和9000多座房屋,還存有150余萬件文物,因此,1987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為“世界文化遺產。”
到了故宮,從天安門往里,穿過一片鋪著青磚的廣場,便到達了故宮的正門——午門。午門氣勢恢宏,彰顯出皇室的威嚴。
穿過午門,又是個大廣場,廣場上有一座金水橋。過橋經太和門便是雄偉的太和殿。雖說故宮共有宮殿9000多間,但最有名是三座大殿:太和殿、中和殿和保和殿。太和殿是最富麗堂皇的建筑,俗稱“金殿”,是皇帝上朝的地方,同時也是擺放龍椅的地方,可惜在慈禧執政年間,龍椅被攻入北京的八國聯軍肆意踐踏還拍照留念,這是我們中華民族的恥辱。中和殿是皇帝休息和學習禮儀的地方。而保和殿則是每年皇帝賜宴王公貴族的場所。除了這三大殿,其余的大殿也是金碧輝煌,各有千秋。
從地圖上可以看到,整個北京城就是以故宮為中心,沿著一條中軸線排列,向兩旁展開,左右對稱。這條中軸線不僅貫穿在紫禁城內,而且南達永定門,北到鼓樓、鐘樓,貫穿了整個城市,氣魄宏偉,規劃嚴整,極為壯觀。
從故宮北門——神武門,出來就到景山了。這里是欣賞北京風景的最佳地點!故宮真不愧為祖國的寶貴財產!
故宮的美與壯觀怎么也說不清楚,希望大家也能去一次故宮,細細游覽一番。
五年級第七單元中國的世界文化遺產(匯總21篇)篇十三
說起世界文化遺產,你們會想起什么呢?我首先想到的是聞名遐邇的中國“故宮”。
提起故宮,大多數人應該都非常熟悉吧!故宮位于北京市區中心,舊稱“紫禁城”。它始建于1406年,距今已有六百多年,是明清兩代皇宮,也是中國現存、最完整的古建筑群。1988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將它列為“世界文化遺產”。
說完歷史,再來說說整體布局。故宮占地大概70萬平方米,屋宇9999間關,建筑面積15。5萬平方米。它是一長方形城池,有四角矗立、風格綺麗的角樓,墻外還有寬52米的護城河環繞,形成一個森嚴壁壘的城堡,真是氣勢雄偉啊!堪稱中華五千年古代建筑的精華。
讓世界了解中國,讓中國了解世界,我們要努力傳承歷史文化,保護世界文化遺產。
五年級第七單元中國的世界文化遺產(匯總21篇)篇十四
蘇州,是一壺值得停下來靜靜品味的清茶,蘇州的園林亦是如此。
蘇州園林,不愧于中國的世界文化遺產之名。比起長城、莫高窟這一類景點,蘇州園林的靜,更是耐人尋味。
現存的蘇州園林大部分是明清時期的建筑,包括大大小小幾百園林,至今保存完好的尚存數十處,代表了中國江南園林風格。蘇州園林至今保存完好并開放的有始建于宋代的滄浪亭、網師園,元代的獅子林,明代的拙政園、藝圃,清代的留園、耦園、怡園、曲園、聽楓園等。蘇州園林在世界造園史上有其獨特的歷史地位和價值,以寫意山水的高超藝術手法,蘊含濃厚的中國傳統思想和文化內涵,是東方文明的造園藝術典范,是中華園林文化的驕傲,是中國園林的杰出代表。
而每個園林的風格特點也各不相同,都有自己的藝術特色。例如拙政園、留園、網師園、環秀山莊,就充分體現了中國造園藝術的民族特色和水平。園內,小橋、流水、修竹、假山,活活一副水墨畫。這畫的色彩鮮亮,筆法如行云流水,怕是沒幾年經驗的人臨摹不來的。
一個人靜靜坐在光滑的石板上,細細品一壺沁人心脾的清茶。這時,什么煩惱都拋到九霄云外了。
五年級第七單元中國的世界文化遺產(匯總21篇)篇十五
莫高窟,又稱千佛洞,坐落在甘肅省敦煌。
莫高窟歷史悠久,規模宏大,上至十六國的前秦天王苻堅,下至今日,共經歷了1646年。它有洞窟約735個,壁畫約4.5萬平方米,泥塑245尊。如此巨作,真是讓人嘆為觀止!
它自身就建立在鳴沙山東麋上,形態非常特別。它擁有一個華麗的入口。正對著它看,入口并非一個洞,而是一座酷似古塔的建筑,紅柱百瓦,由大到小共七層,與山崖一般高。它的左右有數不勝數的`石窟,蜂窩一樣緊密又井井有條地鑲嵌在上面。米白色的石崖前有著米白色的通道,像一條龍盤曲在石崖上。
此外,只是從洞外往里看,就能看到洞口各有一尊佛像。更別說洞內了,不計其數。然而不但有佛,還有成片成片五顏六色的絕美壁畫。
那為什么洞不建在人流密集、氣候適宜的風水寶地,而非要建在這荒無人煙的戈壁沙漠呢?
相傳,在前秦宣昭帝苻堅的建元二年的一天夜晚,沙門樂尊云游時經過這里,突然間,光芒萬丈,佛光籠罩了整座鳴沙上,成千上萬尊金光閃耀的佛像若隱若現。他便認為此地是修身養性的好地方。
總而言之,莫高窟凝聚了千姿百態惟妙惟肖的佛像,更凝聚了華夏民族的智慧,彰顯了我國文化的博大精深!
五年級第七單元中國的世界文化遺產(匯總21篇)篇十六
“頓覺長安虎飛揚,儼然將士戊疆場。西行一路潼關道,仍擁當年秦始皇。”讀到這首詩你們一定想到了的秦始皇兵馬俑了吧,那聽我來講一講吧。
兵馬俑是莊重的,走進它們,我能感受到莊嚴的氣氛撲面而來,走進一號坑,我就被眼前的景象驚住了,坑里的兵俑、馬俑相間,一行行、一列列,十分整齊,我仿佛看到了當年秦始皇統率著一支南征北戰,所向披靡的大軍。
兵馬俑不僅規模宏大,而且神態各異。
將軍俑身材魁梧,頭戴金冠,身披鎧甲,手握寶劍,昂首挺胸,那古銅色的皮膚,一看就知道一定是一個久經沙場的高級將領。那烏黑的眼睛,無比深邃,誰都無法洞察他的心思。
騎兵上身著短甲,下身穿緊口褲,看那堅定的眼神仿佛在說:“黃沙百戰穿金甲,不破樓蘭終不還”!
馬俑與真馬一般大小,一匹匹形體健壯,肌肉豐滿,好像一聲令下,就會撒開四蹄,騰空而起。
再望望這片兵馬俑,我真是感慨萬千,這些兵馬俑不僅僅是一件藝術品,還是人類智慧文明的結晶,我真為我是一個中國人感到自豪。
五年級第七單元中國的世界文化遺產(匯總21篇)篇十七
長城始建于2000多年前的春秋戰國時期,秦朝統一中國后開始修建。漢明兩代曾大規模修建長城,主要是用來抵抗外敵。長城總長度21196。18千米,根據不同時代防御對象,可分為南長城和北長城。
北長城:北方的游牧民族特別是匈奴逐漸強大起來,不斷侵犯秦、趙、燕的北部邊境,于是三國便先后在北部修長城以抵抗善于騎馬射箭的匈奴。
南長城:南長城的作用與北長城不同,南長城的防御對象為其它諸侯國,修建南長城的主要有:楚、齊、魏、韓、中山國。
始建長城:秦始皇為了抵御北方匈奴來犯,開始大規模修建長城,動用了全國1/20的人力來修建長城。
長城結構:長城不止是一道單獨的墻,它由城墻、敵樓、關城、墩堡、營城、衛所等所構成的防御系統。墻身平均高度為7。8米,有些地方高達14米。還有外檐墻和內檐墻。
萬里長城凝結著古人的智慧,是中國規模最宏偉的建筑!
五年級第七單元中國的世界文化遺產(匯總21篇)篇十八
今天我來到了聞名中外的頤和園。頤和園原名清漪園,始建于1750年,歷時完工,是大清北京著名三山五園中最后興建的一座園林。1860年被英法聯軍焚毀,1866年開始重建,1888年改名頤和園,1895年工程結束,是慈禧太后挪用海軍經費修建的。19,頤和園又遭八國聯軍嚴重破壞,19再次修復。
我們走過宮殿區就看到了昆明湖,湖邊就是長廊,這個長廊是吉尼斯世界記錄的保持者,是史上最長的景觀步道有700多米長,長廊枋梁上有彩畫14000多幅,它還分別有四個亭子代表著春、夏、秋、冬。我們還坐船游了昆明湖上的十七孔橋,最大的橋洞上刻有一幅對聯可惜已經看不清了。
慈禧太后是中國第一個用上電燈的`,中國最早的電燈就在頤和園。當時李蓮英為了討好慈禧太后就把燈都涂上不同的顏色對慈禧太后說:“我給太后帶來了一些寶石,寶石還會亮,并且我讓哪個亮哪個就亮”。慈禧太后不相信就來到了頤和園的樂壽堂,李蓮英說:“紅寶石亮,紅寶石亮,紅燈亮了,綠寶石亮,綠寶石亮,綠燈也亮了”慈禧不明白,李蓮英才道出緣由。古時候沒有發電站,為了讓頤和園里的電燈亮每天都有十幾個人在騎一輛“發電自行車”才能保證頤和園燈火通明。
看完頤和園我不禁贊嘆古人的鬼斧神工,更反感慈禧太后的奢華,正是因為這才使得大清朝一步步走向了滅亡。
五年級第七單元中國的世界文化遺產(匯總21篇)篇十九
今年世界遺產大會,這是我們年輕人應該義不容辭參加的活動,這對我們年輕人來說,能夠更加了解這世界遺產,同時也能學會怎樣保護這些世界遺產,為保護世界遺產作出更大的貢獻。在中國眾多的世界遺產中,我覺得兵馬俑是最燦爛的一個,如果讓我參加這次活動,我會首先為客人簡單地介紹一下秦始皇的兵馬俑。
秦始皇的兵馬俑為三個坑,一號坑為東西向的長方形坑,長有230米,寬有62米,四周各有五個門道。坑東西兩端有長廊,南北兩側各有一邊廊。軍陣主體面向東,在南、北、西邊廊中各有一排武士面向外,擔任護翼和后位。哦,對了,你現在看到的哪一個俑,說不定就是古代時的一名工兵,或將軍,這真是奇跡。這就是第八大奇跡。二號兵馬俑坑遺址大廳,位于一號兵馬俑坑遺址主廳東端北側。三號兵馬俑坑中部,出土木質戰車一乘,車已朽,僅存殘跡。車后有陶俑4件。前排的一件為軍史俑,后排中間一件為御手俑,御手俑兩側的俑為車士。此組陶馬位于三號俑坑中部是車馬。
介紹完了秦始皇的兵馬俑,客人們會為這第八大奇跡而感到驕傲,也會為這個世界而感驕傲。同時我會呼吁大家為保護世界遺產而共同努力!因為這世界遺產是屬于全世界的,也是屬于全人類。大家肯定還記得泰山吧,有些人為了眼前的經濟利益,他們不惜代價,隨意建造高級住宅樓和高檔大酒樓,被世界文化遺產組織發出警告!
讓我們年輕人共同參加這一次世界遺產大會,更加了解這些世界遺產,以便為保護這些世界遺產盡自己最大的一份力。
五年級第七單元中國的世界文化遺產(匯總21篇)篇二十
莫高窟按建筑和功用分為中心柱窟(支提窟)、殿堂窟(中央佛壇窟)、覆斗頂型窟、大像窟、涅槃窟、禪窟、僧房窟、廩窟、影窟和瘞窟等形制,還有一些佛塔。窟型最大者高40多米、寬30米,最小者高不滿1米。
莫高窟有別于龍門、云岡石窟最大的特點和獨具的優勢是就壁畫,壁畫繪制的內容以佛教題材為主,兼有中國古代的神話題材和社會生活的場景,是一部活的美術史。
莫高窟壁畫按繪制的題材,可以大致歸納為本生故事畫、佛傳故事畫、因緣故事畫、佛教史跡畫、經變畫、漢族神話題材圖畫、尊像畫、說法圖、飛天、供養畫、山水畫、建筑畫、社會風俗畫、服飾畫、圖案畫等15類。
彩塑是莫高窟藝術的主體內容,現存上起東晉十六國晚期,下至西夏、元,歷時一千余年間所造20xx余身,其中基本完好和保存原貌者近半數。
莫高窟彩塑的種類主要有佛、菩薩、弟子、天王、力士、僧人等佛教塑像,洞窟內多是以主尊佛為中心,外加多個隨從彩塑結合的塑像群來表現的。
敦煌莫高窟在經歷了千百年漫長歲月后,石窟和壁畫彩塑在各種因素的影響下,文物的損毀是難以避免。隨著時間的推移,壁畫的各種病害在直接威脅著壁畫的生存,壁畫所記載的文物信息在不斷地減少。
第285窟是保存最完好、壁畫繪制最精美的禪窟代表窟,方形覆斗頂窟形,中間塑主尊一身,兩側各塑一禪僧,洞窟中心有一低矮的小方臺,其形制將禪修與殿堂及右旋禮儀的內容集于一窟之中。這個窟里既有外來佛教題材也有本土中國神話,有佛教的飛天也有道教的飛仙,有印度的諸天還有中國民間神怪,大家全都在一個窟里和平共處。
五年級第七單元中國的世界文化遺產(匯總21篇)篇二十一
現在情況:
現存的500多個洞窟中保存有繪畫,彩塑的492個,有禪窟、殿堂窟、塔廟窟、穹隆頂窟、“影窟”等形制,還有一些佛塔。窟型最大者高40余米、寬30米見方,最小者高不足盈尺。
它始建于十六國的前秦時期,歷經十六國、北朝、隋、唐、五代、西夏、元等歷代的興建,形成巨大的規模,現有洞窟735個,壁畫4.5萬平方米、泥質彩塑2415尊,是世界上現存規模最大、內容最豐富的佛教藝術地。
隋唐時期,隨著絲綢之路的繁榮,莫高窟更是興盛,在武則天時有洞窟千余個。安史之亂后,敦煌先后由吐蕃和歸義軍占領,但造像活動未受太大影響。北宋、西夏和元代,莫高窟漸趨衰落,僅以重修前朝窟室為主,新建極少。
隋至西夏的尊像畫、藥師經變中的佛、菩薩、弟子手中及供桌上繪畫了玻璃器皿,有碗、杯、缽、瓶、盤等器型,它們呈透明、淺藍、淺綠、淺棕色,器型、顏色與紋飾表現出西亞薩珊風格或羅馬風格,說明了這些玻璃器皿是從西亞進口的。壁畫不僅反映了古代玻璃工藝的特點,還反映了中西的玻璃貿易。
破壞情況:
1907、1914年英國的斯坦因兩次掠走遺書、文物一萬多件;1908年法國人伯希和從藏經洞中揀選文書中的精品,掠走約5000件;1910年藏經洞中的劫余寫經,大部分運至北京,交京師圖書館收藏等。
莫高窟與河南洛陽龍門石窟、山西大同云岡石窟并稱中國三大石窟,后加麥積山石窟稱四大石窟。向人們展現了不同文明之間命運相通、文化相通、藝術相通的奇妙關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