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過教學工作計劃,教師可以系統地組織教學內容和教學活動。如果你正在編寫教學工作計劃,不妨參考一下下面的范文,或許能夠給你一些啟示。
嘎達梅林教案大全(15篇)篇一
1、認識馬頭琴欣賞馬頭琴獨奏《嘎達梅林》.
1、欣賞馬頭琴演奏的蒙古族民歌《嘎達梅林》,感受歌曲悲壯的情緒,并熟練演唱歌曲。
2、認識馬頭琴,初步感受其深沉、渾厚的音色和獨特的草原氣息。
3、通過欣賞多三位歌唱家演唱的《嘎達梅林》,引導學生從多個藝術角度去理解和感悟《嘎達梅林》,激發學生對民族英雄的敬仰和熱愛。
4、簡單了解蒙古族相關的風俗、文化。
馬頭琴《嘎達梅林》和民歌《嘎達梅林》都是本課欣賞的重點。《嘎達梅林》有多種音樂形式,包括民歌、敘事詩、大提琴協奏曲、電。影音樂及交響詩等,根據本單元內容的系統性,我把馬頭琴《嘎達梅林》和民歌《嘎達梅林》作為重點內容,難點是如何讓學生感受不同歌唱家所演唱的《嘎達梅林》所表達的感情和情緒的不同。
1、內容分析。
馬頭琴曲和歌曲《嘎達梅林》是人教版六年級下冊第四單元《五十六朵花》的內容。
蒙古族民歌歷史悠久,內容非常豐富,《嘎達梅林》是一首短調蒙古族民歌,具有敘事性的特點。它描寫并歌頌了蒙古英雄嘎達梅林為了保護草原,率領牧民起義,與當時殘酷的封建王爺、軍閥英勇戰斗的悲壯事跡。在教學中,我在欣賞馬頭琴曲的基礎上學唱了歌曲。并在此基礎上欣賞了不同音樂題材的《嘎達梅林》。并詳細介紹了蒙古族代表性樂器馬頭琴。
2、教材中的地位。
本單元是“五十六朵花”的系列總結,以前對于蒙古族的音樂介紹和欣賞的少,本單元的內容安排上,此內容不太偏重,但蒙古音樂學生還是特別喜歡的,因此我把蒙古族音樂的欣賞單獨安排了一課時,讓學生能初步了解蒙古族的風俗人情和民族音樂。
從各民族音樂體系來說,四年級教材上冊安排了傣族的民族音樂,五年級安排了羌族的歌曲,而蒙古族音樂盡管在教材中曾有出現,但也不是作為重點。因此我認為作為一首以蒙古民歌為素材的音樂作品,它也應當承擔起幫助學生了解蒙古民族民間音樂的作用。
欣賞綜合課。
鋼琴、多媒體課件音畫結合視屏。
1、想象體驗法(因為馬頭琴《嘎達梅林》是表現蒙古族歷史故事的作品,體驗音樂音響,想象音樂形象是這節課最重要的一種學習方法。在體驗中審美,在想象中理解音樂內涵。
2、情景創設法(通過音畫結合的方式,創設情景,讓學生體驗音樂,學習音樂欣賞的方法,解決重點和難點。)。
3、自學法(歌曲采用自學的方式,提高了學生的學習主動性,體現了主體地位。)。
4、律動練習法、
5、對比欣賞法。
一、課前播放蒙古民歌《我從草原來》風光片。
二、師生音樂問好。
三、導入新課、交流蒙古族的風俗人情:
師:同學們課前我們欣賞的歌曲大家熟悉嗎?它是那個民族的歌曲,你是怎么知道的?
師:大家對蒙古族都有那些了解呢?誰來給我們大家介紹一下?
(學生交流搜集到的有關蒙古族的風俗人情。)。
四、講馬頭琴的故事,認識馬頭琴。
1、認識馬頭琴。(課件出示馬頭琴圖片)。
2、講述馬頭琴的故事。(課件出示音話結合)。
請學生講述馬頭琴的故事。
五、欣賞馬頭琴獨奏曲《嘎達梅林》。
師:也許是浸染了馬的靈性,其音色空靈中有奇絕之境,感人肺腑。馬頭琴,尤可模仿馬的嘶鳴,蕭蕭然,幾可亂真。馬語中常有悲聲,而馬頭琴也如馬語,深情悲憫之情,令傾訴者翻卷衷腸。有人曾經說過:對于草原的描述,一首馬頭琴曲的旋律,遠比畫家的色彩和詩人的語言更加傳神。這話十分貼切,當一首悠揚的馬頭琴曲在人們耳邊奏響時,你隨著那旋律閉目冥思吧……下面我們來欣賞馬頭琴獨奏曲《嘎達梅林》。
1、播放馬頭琴獨奏曲《嘎達梅林》。
師:欣賞了剛才的樂曲,他帶給我們怎樣的感受?在音樂中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生:1、我感受到了樂曲中透露著一些悲壯。
2、我仿佛看到了遼闊的內蒙古大草原。
師:為什么這首樂曲會有悲壯情緒在里面呢?因為我們方才欣賞的一段馬頭琴獨奏實際上是一首內蒙古民歌《嘎達梅林》。這首民歌唱的是歷史上一個真實非常悲壯的英雄的故事。讓我們在深情悲憫的馬頭琴曲中來了解這個故事吧。
2、在馬頭琴曲中講述嘎達梅林的故事。(課件播放)。
師:1929年前,蒙古族封建王公達爾罕企圖出賣旗地,便勾結東北軍軍閥強行開墾土地。這一暴行引起蒙古族人民的強烈反抗。嘎達梅林代表人民的利益到沈陽去控告。但是,事與愿違,不僅控告無效,。嘎達梅林的妻子牧丹聞訊后,帶領群眾劫獄,救出了嘎達梅林。嘎達梅林率眾起義,形成了一場轟轟烈烈的反抗封建貴族統治的大規模武裝斗爭。后來,嘎達梅林被蒙奸李守信陷害,在遼河畔被敵人包圍,后在戰爭中壯烈犧牲。
五、欣賞蒙古民歌《嘎達梅林》。
(一)欣賞蒙古族歌手騰格爾演唱的《嘎達梅林》。
1、播放。(音畫結合欣賞)。
2、學生談感受,談體驗。
生:深情的,懷念的,悲壯的。
生:還有蒙古人的粗狂,和豪情在里面。
生:隱含的辛酸、哀痛和激動。
(二)欣賞女高音歌唱家彭xx演唱的《嘎達梅林》。
1、播放。(音畫結合欣賞)。
2、學生談感受,談體驗。
(三)欣賞蒙古族歌唱家齊峰演唱的《嘎達梅林》。
1、播放。(音畫結合欣賞)。
2、學生談感受,談體驗。
(四)談談三位歌唱家對歌曲的情緒處理,找出異同。
師:聽不同歌唱家演唱的民歌嘎達梅林,他們分別表現了怎樣的情感,有什么不同?請你連一連。(課件出示)。
騰格爾悲壯豪邁的。
彭xx贊美雄壯的。
齊峰深情懷念的。
師:三位歌唱家盡管處理歌曲的方法和情緒不同,但他們都是表達了對英雄的崇敬和懷念的'感情。這首原歌歌詞有五百多段,人們經常演唱的四段歌詞是由作曲家安波整理譯配的,下面我們也來唱唱這首草原歌曲。
下面我們也來唱唱這首草原歌曲。
1、學唱歌譜。(課件出示樂譜)。
(1)、隨琴自學樂譜。
(2)、完整演唱曲譜。
3、學唱歌詞。
a歌曲第一段:
(1)隨琴(張嘴不出聲)演唱。
(2)小聲演唱,
(3)同桌之間互相唱一唱。
(4)唱給老師聽一聽。
(5)處理學生在演唱中出現的問題。(長音的氣息和連貫)。
b完整演唱全曲。
師:帶著對這首歌曲的理解,讓我們充滿感情的,唱給在座的老師們好不好。
七、拓展:
1、引導學生跳起蒙古族舞蹈,表現歌曲。師生隨音樂律動。
2、師:《嘎達梅林》這個真實而動人的故事,不僅激發了音樂家的創作熱情,也激發了我國著名導演馮小寧的創作熱情。電影《嘎達梅林》也誕生了。整個電。影獲得了極大好評,并獲得了中國“優秀故事片獎”。(電。影劇照)建議同學們有機會可以看一下。
八、課堂小結。
師:嘎達梅林是一首詩,一首用音樂凝成的詩,是一首贊歌,一首英雄的贊歌,讓我們記住英雄,歌頌英雄,歌頌我們偉大的中華民族,唱響這首優美動人的頌歌!(播放獨唱的《嘎達梅林》)。
中衛市第五小學韓慧。
通過這節課的學習,讓學生深刻地感受到,很多優秀的、經典的作品。
都是扎根于民族音樂的沃土,從而激發學生探索民族音樂的興趣與愿望——。
熱愛民族音樂,弘揚民族音樂文化……。
最大的收獲:
1、將民歌、電影音樂有效地滲透和運用到教學中,幫助學生更直觀地。
理解音樂的意義。
2、突出音樂本位原則,充分聆聽體驗音樂作品;
3、提供開放式的音樂學習情景,重視發展學生創造性思維的探究過程。
不足:
1、在音畫結合講嘎達梅林的故事環節,我沒能溶入情感,直白,語言貧乏,不能引起學生的共鳴。
2、在視屏欣賞民歌環節,沒有引導學生結合mv畫面去理解音樂情緒和內涵,使一部分學生不能很好的掌握歌曲情緒。或無法表達自己所想。
3、學唱歌曲環節時間的把握不太好,以至于延長了上課時間。
改進的方法:
1、繼續深挖教材,做到吃透教材。
2、注意上課語言的錘煉,既富有感染力,又要精練。
3、備課既要備教材,又要備學生。
嘎達梅林教案大全(15篇)篇二
1、了解蒙古族的文化,感受悲壯的情緒,在歌曲學唱中,豐富情感體驗。
2、在聆聽欣賞、感受體驗中學習本課內容。
3、能用連貫、悠長的聲音演唱歌曲《嘎達梅林》,并認識馬頭琴,感受其深沉、渾厚的音色和獨特的草原氣息。
準確表達歌曲情感。
一、創設情景,導入新課。
播放歌曲《美麗的草原我的家》,學生隨歌曲步入教室,師生律動。
師:聽到這首歌你想到了什么?生:草原、蒙古包……。
師:說得真好,這首歌仿佛把我們帶到了風景如畫的蒙古大草原。可是,你們知道。
嗎,就在這里發生過一場戰爭,有一位民族英雄為了捍衛自己的家鄉――草原,獻出了寶貴的生命。你知道他是誰嗎?就讓我們在《嘎達梅林》這首歌中尋找答案吧。
二、聆聽學唱、感受體驗。
1、初聽感受。
師:請大家欣賞歌曲后,告訴老師這位英雄是誰?歌曲情緒、速度分別怎樣?
生:匯報回答問題(嘎達梅林稍慢的悲壯、優美……)。
2、背景簡介。
師:?早在清朝末期,蒙古族有個王爺,很霸道,他想搶占、沒收3/4思維土地,
蒙古族人民只能流浪,在這個時候,有一位英雄——嘎達梅林為了人民的土地和利益,與封建王爺造反起義,進行斗爭,后來壯烈犧牲的故事。人民為了紀念他,創作了這首蒙古族民歌《嘎達梅林》,這首歌至今還在草原上廣為傳唱。這段歌曲共四段歌詞,今天我們重點學習歌曲前兩段。
3、復聽理解。
師:我們再來聆聽一遍,從歌詞歌旋律中進一步感受歌曲悲壯、深情的情緒。
4、在聽升華。
師:下面,我們再來感受一下歌唱家是怎樣演繹這首歌的?大家可以小聲哼唱。
師:第一段速度較慢,用敘述的語氣演唱,似講故事的人在向我們娓娓道來,第二、三段音樂有了變化,速度加快,戰爭--英雄--頌揚,用歌頌、贊揚的的語氣演唱。
5、歌曲學唱。
師:現在我們模仿歌唱家的狀態,學唱第一段歌詞。在歌曲演唱中注意聲音的位置,還有四拍的長音要拖足。
學唱第一段:
(1)指導生學唱歌曲(及時對難點地方予以指導)。
(2)難點點撥:聲音的連貫性、聲音的位置、音準。
學唱后三段:
(1)現在我們按照第一段的要求,將歌曲后三段歌詞,完整演唱一遍。
(2)聲演唱歌曲(及時指導)。
6、完整演唱。
師,唱的真不錯,讓我們懷著對英雄的崇敬之情,再次有感情地完整演唱這首歌曲。
生:演唱有感情歌曲。
7、視唱曲譜,分析旋律。
(1)民族五聲調式:歌曲反復運用了哪五個音?(12356)。
〔2〕再唱旋律,體會民族調式特點。
8、感受體驗。
師:讓我們隨著音樂,跟著老師的韻律,我們一起體驗一下蒙古族的舞蹈韻律吧。
(師示范,生模仿)。
三、拓展延伸、升華情感。
師:大家學得非常認真,蒙古族的舞蹈不是一朝一夕就能表現出來的,希望大家能夠關注民族特色。
認識馬頭琴。
因琴桿上雕有馬頭而得名。
2、初聽感受。
提問1:誰能說說馬頭琴演奏的《嘎達梅林》又給大家帶來了怎樣的感受?
(2)師總結:作曲家通過不同音樂要素的變化,把嘎達梅林的音樂形象更好地表現出來。
四、再唱歌曲,結束本課。
師:嘎達梅林的故事感天動地,他的精神不但鼓舞著蒙古人,也鼓舞了中國人及所有熱愛和平的人們。好今天的音樂課就到這里,讓我們再次隨著音樂離開教室。
嘎達梅林教案大全(15篇)篇三
《嘎達梅林》是一首非常著名的內蒙民歌,整首歌曲采用了內蒙非常獨特的羽調式寫成,樂曲大氣,情緒深沉內斂。同時這首歌曲也是一首頌歌,歌頌了內蒙的民族英雄嘎達梅林,鑒于學生平時對民族音樂了解甚少,所以想借此課激發學生對中華民族音樂的學習熱情和興趣。
這節課課件制作簡單,但內容和容量都是很豐富的,上課開始,沒有任何的話語和開場,一段優美的馬頭琴版本的《嘎達梅林》就已經緩緩流進學生的耳朵和心田,在聽音樂的過程中我注意觀察了同學的表情,學生都很投入。真是優美的音樂瞬間就可以抓住每一個人的心靈。音樂結束,教室里出奇的安靜,我知道學生依然還沉浸在馬頭琴的琴聲里,稍等片刻,學生開始了簡單的交流,我的問題也產生了:剛才聽到的樂曲中主奏樂器是什么?這應該算是我本課的導入,我認為很成功。用優美的音樂抓住學生的耳朵,所以課后我越發真切的感受到選擇音樂的重要性。
導入的順利為后面的授課開了個好頭,接下來就為大家介紹樂曲中所出現的主奏樂器馬頭琴,同時為大家隆重介紹了馬頭琴演奏大師齊寶力高,憑借高超的演奏技藝闖進了世界音樂家夢寐以求的維也納金色大廳,學生聽到這些馬上產生了對中華民族音樂的崇敬和期望。學生對馬頭琴有了一定的認識后,我馬上轉入了本課的重點:歌曲《嘎達梅林》,首先學唱歌曲,要求學生輕生哼唱歌曲的旋律,從自己對音樂的再創作中加深對歌曲的印象和熟悉度,我覺得這很重要,當然對歌曲的學唱由于時間關系進行的比較膚淺,課后我覺得還可以更深入一些,在整節課的時間安排上還可以再投入一些時間,因為學生的親身實踐比什么都來的`真切。
本課的第二個環節我設計了欣賞幾個版本的《嘎達梅林》,因為這首民歌太有特點,很多歌手都演唱,每個人的處理也都各有不同,我想通過欣賞不同處理的版本讓學生更加豐富對歌曲的理解和認識。第一個版本是騰格爾,我覺得這個版本找的非常好,他的演唱太有特點,并且采用了內蒙最原生態的演唱方法,事實證明學生對這個版本也是頗感興趣。說到內蒙原生態的演唱方法,我又加入了呼麥的介紹,原想通過視頻來介紹,但考慮到時間關系只是一帶而過,其實我想這是一個很好學習實踐的環節。第二位是廖昌永,華人第一男中音,我選的是他在金色大廳的演出片段,想通過他激發學生的自豪感,通過他的成長之路讓學生明白永不放棄的道理。
最后是一個電影片段,我想音樂也可以通過不同的渠道來感受和理解,所以設計這個環節的意義也在于此。
嘎達梅林教案大全(15篇)篇四
1、培養學生用圓潤、連貫的聲音唱歌及正確地理解歌曲內容。
2、了解蒙古族風土人情、生活習慣等。
3、教育學生熱愛民族英雄,學習英雄為祖國、為人民不怕犧牲的精神。
準確表達歌曲感情。
長音的保持。
討論法、視唱法。
對“嘎達梅林”的解釋,最普遍的解釋是:“嘎達”是英雄的名字,“梅林”是王府中一個職位很低的官名。也有人解釋為:英雄的名字叫那達木德,又名孟亥山,蒙古族人,1892年生,1931年犧牲。“嘎達”是幼子的意思,“梅林”是官銜。總之,對“嘎達梅林”的解釋還要做深入細致的考證工作。
《嘎達梅林》這首內蒙古民歌,唱的是歷一個真實的故事:
1929年前,蒙古族封建王公達爾罕企圖出賣旗地,便勾結東北軍軍閥強行開墾土地。這一暴行引起蒙古族人民的強烈反抗。嘎達梅林代表人民的利益到沈陽去控告。但是,事與愿違,不僅控告無效,他反被捕入獄并被判處死刑。嘎達梅林的妻子牧丹聞訊后,帶領群眾劫獄,救出了嘎達梅林。嘎達梅林率眾起義,形成了一場轟轟烈烈的反抗封建貴族統治的大規模武裝斗爭。后來,嘎達梅林被蒙奸李守信陷害,在遼河畔被敵人包圍,后在戰爭中壯烈犧牲。
原歌歌詞有五百多段,人們經常演唱的四段歌詞是由作曲家安波整理譯配的。個詞運用了形象化的比興手法,抒發了人民對英雄崇敬懷念的感情。
歌曲的旋律采用了蒙古族常用的五聲羽調式作基礎,用上下句單樂段結構的曲式寫成。兩個樂句的節奏完全相同,上句的旋律起伏寬廣,情緒激昂。下句基本上是上句的變化重復,旋律低沉。總起來看,歌曲的節奏舒展從容、穩健有力,旋律寬廣豪邁、莊嚴肅穆,既表現了廣大群眾對英雄崇敬愛戴的感情,也突出了英雄高大的形象。
(一)歡迎大家到蒙古包作客。(大屏幕顯示:蒙古草原風情圖片)。
在北方蒙古高原上,長期生活著一個古老民族――蒙古族,他們分成許多部,過著游牧和狩獵生活。蒙古族又是個善戰的民族,嘎達梅林就是蒙古族歷史英雄人物之一。
1、找一個學生講述歷一件真實的故事:
1929年前,蒙古族封建王公達爾罕企圖出賣旗地,便勾結東北軍軍閥強行開墾土地。這一暴行引起蒙古族人民的強烈反抗。嘎達梅林代表人民的利益到沈陽去控告。但是,事與愿違,不僅控告無效,他反被捕入獄并被判處死刑。嘎達梅林的妻子牧丹聞訊后,帶領群眾劫獄,救出了嘎達梅林。嘎達梅林率眾起義,形成了一場轟轟烈烈的反抗封建貴族統治的大規模武裝斗爭。后來,嘎達梅林被蒙奸李守信陷害,在遼河畔被敵人包圍,后在戰爭中壯烈犧牲。
(二)學唱歌曲。(大屏幕顯示:歌名《嘎達梅林》,背景是騎馬善戰)。
1、教師范唱,學生感受歌曲情緒。
2、跟琴視唱1、2段歌詞。(注意長音唱夠拍)。
3、視唱3段,注意換氣的地方唱得要準確。
4、視唱4段,分析有幾個樂句及樂句之間的關系。
5、完整演唱歌曲。
6、聽錄音,體會歌曲情緒。
7、再完整演唱一遍歌曲。
(三)分組討論,介紹有關蒙古族風土人情、生活習慣等。(共分5個組,課前每個組已準備好了自己的內容,并制作成課件)。
每組派一名代表到電腦前展示課前準備的內容。
一組:內蒙古的風光片。
二組:蒙古族是怎樣待客的?并表演。
三組:蒙古族的服飾及生活習慣。
四組:蒙古族的音樂(歌曲、樂曲、樂器、音樂家等)、舞蹈。(帶動全班學生跳蒙族舞蹈。)。
五組:蒙古族的一些重大活動(那達慕會等)(介紹完后,一個學生演奏古箏曲《喜奔那達慕》)。
(四)我們充分了解了蒙古族,就讓我們有感情的再演唱一遍歌曲《嘎達梅林》吧!
(五)口風琴齊奏《嘎達梅林》。
(六)小結:這節課,我們充分了解了蒙古族的音樂、舞蹈、風土人情等,如果同學們有機會可以到內蒙古看看,和蒙古族人民結成好朋友。
三、課后記:
本節課通過充分展示蒙古族的風土人情、生活習慣等,使學生非常感興趣,很好的完成了歌曲的學習。
這使一節唱歌課,我想讓學生們在一節課當中,不但學會這首歌曲,而且還要更廣泛地了解蒙古族。
1.首先通過大屏幕展示圖片,一下把學生帶到蒙古草原來;。
2.講解蒙古族的特征,引出“嘎達梅林”;。
3.電影片段使學生感受歌曲演唱時的情緒;。
4.順其自然,學唱歌曲,解決難點;。
5.分組討論、展示,給學生主動參與及表現自己的機會;。
6.通過以上各種活動,學生更能很好的演唱歌曲;。
7.展示器樂教學,所以讓學生用口風琴吹奏這首歌曲。
嘎達梅林教案大全(15篇)篇五
教學目的:。
通過小組合作學習把自己想對梅林小學說的話說出來,寫出來。
教學準備:
小黑板,小紅花,信封。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激情導入:分全班為六個小隊,同學答對問題,給所在小隊在小黑板上加上一朵小紅花,比一比看哪個隊得的小紅花最多。
1.同學們,你們知道誰是梅林小學的主人嗎?
對了,是你們!
2.你們對自己的“家”了解么?梅林小學是一個什么樣的學校呢?(學生說,老師寫)。
3.按照一定順序給老師介紹自己的學校。(小組討論后回答)。
4.老師總結:
梅林小學是一座有近百年歷史的學校,它原名啟東小學,是一個設在祠堂里的私塾,現在卻成了擁有二棟教學樓,學生老師數百人的大學校。我們應該為能在這所學校里讀書而感到自豪。
二.梅林小學為我們提供了這樣優良的學習環境,你覺得你能為做些什么嗎?
(小組討論,回答)。
(小組討論后,回答)。
四.原來我們對梅林小學的現在和將來有著這么多的想法,我想它也一定想聽聽你的心里話。我們可以先寫對梅林小學的印象,然后在寫寫自己對梅林小學的感想,你可以把對梅林小學說的話寫在一個信封里然后我們打亂信封,讓別的小組的同學評評.評的時候,要選出寫的最好的,談談你的看法。
(小組互評,并評出優勝組)。
五.教師評點:
聽了同學們的想法,我很高興,老師也能為梅林小學有你們這么優秀的學生而感到自豪.下面就讓我們就寫寫我們的梅林小學。板書:我們的梅林小學。
(板書設計)。
啟東小學梅林小學未來的梅林小學。
(過去)(現在)(未來)。
[我們的梅林小學(網友來稿)教案教學設計]。
文檔為doc格式。
嘎達梅林教案大全(15篇)篇六
鮮血和汗水,刺痛了我的眼睛。使我對眼前的一切越來越/模糊了。長生天啊!(音樂起)你睜開雙眼看看這被血淚浸透的科爾沁草原吧,如今它只留下了/一片凄涼。
(嘎達梅林第一文庫網音樂第一句)達爾汗王爺/為了滿足自己抽大煙的嗜好/竟然要把草原賣給日本人。一夜之間/牧民們失去了家園,溫暖的蒙古包/被烈火燒光了。風吹草低,再也看不見了牛羊,軍閥匪徒,橫行霸道,窮苦牧民受盡了折磨。這像鮮花一樣的草原/被踐踏了,草原上/到處是百姓們/揪心的哀嚎。
我身為梅林,見百姓有難而不救/是我的失職。這草原是祖先留下的生存之地啊!王爺,請為子孫后代著想,草原可不是荒地,一經翻墾,大風吹過,土被刮起,只剩下了沙子,不出十年科爾沁千里草原將化為沙漠!王爺,您是達爾汗之主,不能不故百姓的死活就這么走了呀!王爺,草原上的草可以喂牛羊,也可以化為烈火,若是將百姓逼上死路上去,你有沒人想過當年老王爺?2‘09(你已經不再是梅林了)。
(說啊,你繼續說啊你一個將死之人,說什么我還在乎嗎?哈哈哈哈)。
長生天在上,達爾汗的百姓們,我和你們一樣:不分滿蒙還是漢回,都生長在這一片草原上,我腳下的這一片土地和草原是長生天賜給我們每一個人的。祖先把這塊草原留給了我們,而我們絕不能給后代留下沙漠!今天,老百姓沒有了活路就只有造反!誰傷害百姓就讓他用命來償還。在這里/向長生天起誓的是我--嘎達梅林!受苦受難的百姓們,草原上的牧民們,(快節奏)拿起你們的`棍棒刀槍為了我們的土地和草原/不落到日本人手里,我們就是粉身碎骨/也要和他們/決一死戰!
現在,擺在我面前的/是明晃晃的刺刀/和黑洞洞的槍口。哈哈,開槍吧。你們的子彈可以從我的身上穿過去,可是卻永遠不會射穿/這個偉大民族的胸膛!來啊。試試你們的膽量,沖這兒開槍。放心,草原上的男人不會跪著死!
嘎達死了,他是為了百姓的土地,為了人民的利益而死的。長生天那,請厚葬這位蒙古民族的英雄。請永遠的記住那些為了美麗的草原/流淌過鮮血和付出過生命的勇士們,請永遠的記住/嘎達梅林。
嘎達梅林教案大全(15篇)篇七
一、教學目標:
1、初步了解交響詩的一般資料。
2、聆聽《嘎達梅林》,能夠感受、體驗樂曲中的音樂要素(如節奏、旋律、音色、速度、力度……)在表現音樂情緒,刻畫音樂形象方面的作用,理解音樂的資料及意境。
二、教學重點:
能夠感受、體驗樂曲中的音樂要素(如節奏、旋律、音色、速度、力度……)在表現音樂情緒,刻畫音樂形象方面的作用。
三、教學難點:
理解音樂的資料及意境。
四、課前準備:
五、教學過程:
1、導入:(課件顯示)蒙古草原風情圖片,配歌曲《美麗的草原我的家》,學生隨歌曲進入教室。教師隨音樂歌唱。
教師:多美的音樂啊!你們聽過這首歌嗎?你明白這首歌叫什么名字嗎?
學生回答:《美麗的草原我的家》。
教師:沒錯。這天老師就帶你們一齊走進這美麗、遼闊的大草原。
教師:嘎達梅林的故事太感人了,你聽說過嗎?哪位同學能給大家說一說?(學生回答)。
課件展示嘎達梅林其人,教師介紹。
3、聽賞配樂詩朗誦。
教師:嘎達梅林,一個偉大的英雄。這天,老師給你們帶來了一個配樂詩朗誦,讓我們一齊來聽一聽草原人民心中“永遠的嘎達梅林”。
在欣賞的過程當中,請同學們思考兩個問題:
1、你聽這段音樂是用一種什么樣的情緒來烘托嘎達梅林的英雄事跡的?
2、在這段音樂中,有沒有你所熟悉的音樂?
課件播放配樂詩朗誦《永遠的嘎達梅林》,學生聽賞并思考問題。
聽賞完畢,學生回答問題,教師總結:
1、音樂的情緒是緊張、抒情、悠揚、開闊……。
教師:同學們都很熟悉這段音樂,接下來我們就來唱一唱這首著名的蒙古族民歌《嘎達梅林》。
欣賞完畢,教師提問:你們聽演唱者在演唱時是一種什么樣的情緒?
學生回答:悲壯、哀傷。
教師:僅僅是悲壯、哀傷嗎?還有什么樣的情緒在里面?(學生回答:贊頌)。
教師:回答的十分好!這一次,就用你自我的體驗和感受,我們再來唱一唱。
錄音機再次播放內蒙民歌《嘎達梅林》,教師引導學生跟唱。
教師:多么感人的音樂啊!同學們唱得十分好,這次,我們把情感再投入一些,大家再來唱一遍。(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歌唱)。
教師:大家唱得太棒了!
我們聽了配樂詩朗誦《永遠的嘎達梅林》,這天,我們還要欣賞一部更重要的音樂作品,那就是交響詩《嘎達梅林》。(課件顯示課題)。
期望大家能夠永遠地記住這段音樂,記住嘎達梅林。
5、解釋交響詩的概念。
教師:什么是交響詩呢?課件出示交響詩的概念,教師朗讀,介紹交響詩。
教師:嘎達梅林是位了不起的民族英雄,我們不能忘記他。下方,我們就來完整地聽一遍交響詩《嘎達梅林》。在欣賞之前,老師還有幾個問題:
1、這部交響詩作品都透過了哪些音樂旋律、哪些音樂情緒來表現嘎達梅林的英雄形象?
2、在這部作品中采用了內蒙民歌《嘎達梅林》,你聽它是在樂曲的什么地方出現的?
3、聽了這部作品之后,你想說什么?或者說你有什么樣的感受?
(在聽賞的過程中,教師配以適當的手勢和簡要的提示語言;在樂曲的高潮部分,教師引導學生、指揮學生放聲歌唱。)。
教師:這首樂曲真是太感人了,你想說什么?(學生用1—2句話來說一說自我的感受)。
學生回答教師提出的第1、2兩個問題,教師歸納。
7、介紹作曲家辛滬光。
教師:這么感人的音樂,你明白它的作者是誰嗎?(學生回答:辛滬光)。
教師:對了。它的作者就是我國著名的女作曲家辛滬光。(課件展示辛滬光簡介,學生瀏覽)。
教師:嘎達梅林的故事感天動地,代代相傳,嘎達梅林永遠活在人民的心中。們還記得《嘎達梅林》的旋律嗎?讓我們回過頭,再來唱一唱這首歌!
課程在師生們的歌唱聲中結束。
嘎達梅林教案大全(15篇)篇八
前一節課我跟大家一起領略了蒙古風情,簡略了解了蒙古族,今天我們一起學唱蒙古民歌《嘎達梅林》。
對“嘎達梅林”的最普遍的解釋是:“嘎達”是英雄的名字,“梅林”是王府中一個職位很低的官名。也有人解釋為:英雄的名字叫那達木德,又名孟亥山,蒙古族人,1892年生,1931年犧牲。“嘎達“是幼子的意思,“梅林”是官銜。
《嘎達梅林》這首內蒙古民歌,唱的是歷史上一個真實的故事:1929年前,蒙古族封建王公達爾罕企圖出賣旗地,便勾結了東北軍軍閥強行開墾土地。這一暴行引起了蒙古族人民的強烈反抗,嘎達梅林代表人民的利益到沈陽控告,但是事與愿違,不僅控告無效,他反被捕入獄并被判處死刑。嘎達梅林的妻子牡丹聞信后,帶領群眾劫獄,救出了嘎達梅林。嘎達梅林摔眾起義,形成了一場轟轟烈烈的反抗封建貴族統治的大規模武裝斗爭。后來,嘎達梅林被蒙奸李守信陷害,在遼河畔被敵人包圍,后在戰斗中壯烈犧牲。
原歌歌詞有五百多段,人們經常演唱的四段歌詞是由作曲家安波整理譯配的。歌詞運用了形象化的比興手法,抒發了人民對英雄崇敬懷念的感情。歌曲的旋律采用了蒙古族常用的五聲羽調式作基礎,用上下句單樂段結構的曲式寫成。兩個樂句的節奏完全相同,上句的旋律起伏寬廣,情緒激昂;下句基本上是上句的變化重復,旋律低沉。總的來看,歌曲的節奏舒展從容、穩健有力,旋律寬廣豪邁、莊嚴肅穆,既表現了廣大群眾對英雄崇敬愛戴的感情,也突出了英雄高大的形象。
1、學習歌譜(長音要長準)。
2、學習歌詞(注意氣息的沉穩)。
3、合琴練唱。
《嘎達梅林》創作初時實際是一曲交響詩,是國際上非常有影響力的一部中國作品,國外的許多著名樂團曾經演奏過這部作品。
本作品以一個英雄的傳奇表現了蒙古族人們反抗封建統治的英勇和頑強的精神,為后世很多文藝形式所引用。
馮小寧后來把《嘎達梅林》拍成了英雄史詩大片《嘎達梅林》:以真實精神寫人:
影片講述了1929年蒙古族英雄嘎達梅林為保護草原和百姓,率領各族人民奮起反抗的故事。當時的奉系軍閥同達爾罕王相互勾結,欲出賣旗地,軍閥強行開墾草原,嚴重破壞了草原的生態環境,人民受封建軍閥的剝削與壓榨,生活極為窮苦。嘎達梅林代表人民到奉天告狀,卻被誣“犯上”,被捕入獄,隨后越獄出逃,率眾起義,但終因寡不敵眾,戰死在遼河。這次起義沉重地打擊了東北軍閥的反動統治,有力地阻止了軍閥對草原的破壞。
影片展現了美麗的草原風情和淳樸豪放的蒙族人民,以宏大的場面、強烈的視聽覺沖擊力和流暢的電影語音構成了一曲壯麗的英雄交響詩。
嘎達梅林教案大全(15篇)篇九
《嘎達梅林》是一首非常著名的內蒙民歌,整首歌曲采用了內蒙非常獨特的羽調式寫成,樂曲大氣,情緒深沉內斂。同時這首歌曲也是一首頌歌,歌頌了內蒙的民族英雄嘎達梅林,鑒于學生平時對民族音樂了解甚少,所以想借此激發學生對中華民族音樂的學習熱情和興趣。
這節制作簡單,但內容和容量都是很豐富的,上開始,沒有任何的話語和開場,一段優美的馬頭琴版本的《嘎達梅林》就已經緩緩流進學生的耳朵和心田,在聽音樂的過程中我注意觀察了同學的表情,學生都很投入。真是優美的音樂瞬間就可以抓住每一個人的心靈。音樂結束,教室里出奇的安靜,我知道學生依然還沉浸在馬頭琴的琴聲里,稍等片刻,學生開始了簡單的交流,我的問題也產生了:剛才聽到的樂曲中主奏樂器是什么?這應該算是我本的導入,我認為很成功。用優美的音樂抓住學生的耳朵,所以后我越發真切的感受到選擇音樂的重要性。
導入的順利為后面的授開了個好頭,接下就為大家介紹樂曲中所出現的主奏樂器馬頭琴,同時為大家隆重介紹了馬頭琴演奏大師齊寶力高,憑借高超的演奏技藝闖進了世界音樂家夢寐以求的維也納金色大廳,學生聽到這些馬上產生了對中華民族音樂的崇敬和期望。學生對馬頭琴有了一定的認識后,我馬上轉入了本的重點:歌曲《嘎達梅林》,首先學唱歌曲,要求學生輕生哼唱歌曲的旋律,從自己對音樂的再創作中加深對歌曲的印象和熟悉度,我覺得這很重要,當然對歌曲的學唱由于時間關系進行的比較膚淺,后我覺得還可以更深入一些,在整節的時間安排上還可以再投入一些時間,(fsir)因為學生的親身實踐比什么都的真切。
本的第二個環節我設計了欣賞幾個版本的《嘎達梅林》,因為這首民歌太有特點,很多歌手都演唱,每個人的處理也都各有不同,我想通過欣賞不同處理的版本讓學生更加豐富對歌曲的理解和認識。第一個版本是騰格爾,我覺得這個版本找的非常好,他的演唱太有特點,并且采用了內蒙最原生態的演唱方法,事實證明學生對這個版本也是頗感興趣。說到內蒙原生態的演唱方法,我又加入了呼麥的介紹,原想通過視頻介紹,但考慮到時間關系只是一帶而過,其實我想這是一個很好學習實踐的環節。第二位是廖昌永,華人第一男中音,我選的是他在金色大廳的演出片段,想通過他激發學生的自豪感,通過他的成長之路讓學生明白永不放棄的道理。
最后是一個電影片段,我想音樂也可以通過不同的渠道感受和理解,所以設計這個環節的意義也在于此。
文檔為doc格式。
嘎達梅林教案大全(15篇)篇十
一、設計初衷和預期達到的目標。
設計教學的依據是教學目標。教參中對交響詩《嘎達敏林》的教學目標,制定為:1能夠對標題音樂感興趣并愿意主動參與聆聽,初步了解交響詩的一般特點。2聆聽《嘎達梅林》,體驗樂曲中音樂要素(如節奏、旋律、音色、速度、力度)在表現音樂情緒、刻畫音樂形象方面的作用,理解音樂內容及意境,能夠背唱《嘎達梅林》民歌主題。我參考教參、結合學生實際,制定以下教學目標:1了解交響詩的定義及特點。2體驗音樂要素(如節奏、旋律、音色、速度、力度)在營造意境、塑造形象時的作用。理解音樂的內容及意境。培養審美情趣。4通過欣賞作品,了解民族英雄嘎達梅林的歷史故事,使學生產生愛戴民族英雄,感悟民族精神的情感體驗。
教學環節的設計直指教學目標。作品沿著嘎達梅林的故事情節這條線索逐漸展開。用給主題加標題的方法,幫助學生記住主題。針對各主題設計學生活動,讓學生在活動中探尋音樂要素在營造意境、塑造形象時的作用。學生通過演唱、朗誦、肢體律動等活動,積極主動的參與到教學活動中,并通過自己的表現,達到情感、態度的升華。
二、堂教學實際效果。
學生樂于參與到教學活動中,對交響詩《嘎達梅林》的學習表現出濃厚的興趣。通過自己的主動參與,感受音樂所表達的內容及情感。并在再次的參與活動中,表現自己對作品的理解。整節的教學層次鮮明、重點突出,有效完成教學目標。
三、教學亮點。
1認識作曲家這一環節設計新穎。我關注學生對新中國第一批女作曲家——辛滬光的認識。用播放描繪戰爭場景的音樂片段,引導學生猜想作曲家會是怎樣一個人?(從年齡、性別、生活地域進行猜想)。加深學生對作曲家的印象。幫助學生理解作曲家的創作心理及作曲家具有的剛毅性格和高尚情操。
2第一主題發展對比。通過音樂波形圖的使用,使學生從聽覺、視覺的感受中體會音樂情緒的變化。分析變化產生的原因。即音樂要素的變化。引導學生主動分析速度、力度、音色在音樂中起到的作用。
為“遼闊的草原、幸福的生活”、“號召起義”、“馳騁草原”幾個主題設計肢體動作,參與教學活動,幫助學生記住主題、體驗音樂情緒情感。
4在《嘎達梅林》民歌主題響起時,通過聆聽、朗誦、演唱的等方式逐步升華情感,達到情感態度的深度體驗。
對于“交響詩”定義及特點的學習,放在欣賞作品之后進行、更加易于理解。在講解交響詩的'特點時,加入民間敘事長詩《嘎達梅林》的精彩對白,既幫助學生理解交響詩是標題交響樂和詩歌緊密聯系這一特點,也是為嘎達起義的意義拓展做鋪墊。具有承上啟下的作用。
6意義拓展,出示草原沙漠化圖片。揭示傳奇故事嘎達梅林對今天人們的啟示:歌頌家園、贊美家園、更要保護家園。與導入環節“這樣的草原美景值得我們去贊美、值得我們去歌頌,更值得我們去保護。”的主題首尾呼應。
四、教學再設計。
1提問“有人為了保護草原獻出自己年輕的生命,你們知道這位英雄人物是誰嗎?”學生沒有回答。在今后的教學中,要注重學生前的預習,如果學生對故事情節、人物性格及音樂旋律有了大致的了解,會更有利于推動教學效果。
2嘎達犧牲主題過后,民歌主題不斷響起,學生通過聆聽、朗誦、演唱等方式參與教學活動,逐步升華情感,如果在此基礎上,讓學生帶著自己對民族英雄的敬佩、哀悼之情跟隨鋼琴伴奏表現作品。甚至加入各自的創造進行表演。教學效果會更突出。
嘎達梅林教案大全(15篇)篇十一
這是一部悲壯而蕩氣回腸的影視作品。一段發生在科爾沁草原上的凄美故事。眼前,依然浮現著那一個個壯美的場景,女主人公騎著馬,舞動著紅綢緞,在藍天白云下,無限的草原上馳騁,那迷人而凄楚的微笑刻骨銘心,還有那位白發老人在藍天草原間,用馬頭琴拉的那首悠揚的曲子,無以言說的悲涼。全局的高潮便是男女主人公隔岸相望的悲涼場景。在殘陽如血的背景下,男主人公在槍林彈雨中,趟過那片河,因為河那邊有它的親人和家園。然而,他終于沒有趟過那片河。當他慢慢的沉入河心時,那是一種怎樣的壯美,女主人公回首相望,那已是隔著一生的回眸。
這個故事發生在清末風雨飄搖的動蕩歲月,科爾沁草原上的游牧民族為了保衛自己世代生存的草原,而與腐朽的賣國政府頑強反抗。那群逐水草而居的綠林好漢與政府軍血戰后,最終血染沙場。青山處處埋忠骨,何須馬革裹尸還?那時孤注一擲的生死一搏,劇中最震撼我的是女主人公的堅韌,她說“鷹的翅膀從不怨天高”。她為了救丈夫可以冒死劫獄,為了全局可以向自己最心愛的女兒含淚開槍。親人的離開是一種切膚之痛,看她都忍受了。
“也許我們倒下將不再起來,你是否還要永久的期待?也許我們長眠將不再醒來,你是否相信我喚作了山脈?”從影片中,我們懂得了要學會堅強,軍訓最需要的也是種種剛強!
嘎達梅林教案大全(15篇)篇十二
《嘎達梅林》是一首非常著名的內蒙民歌,整首歌曲采用了內蒙非常獨特的羽調式寫成,樂曲大氣,情緒深沉內斂。同時這首歌曲也是一首頌歌,歌頌了內蒙的民族英雄嘎達梅林,鑒于學生平時對民族音樂了解甚少,所以想借此激發學生對中華民族音樂的學習熱情和興趣。
這節制作簡單,但內容和容量都是很豐富的,上開始,沒有任何的話語和開場,一段優美的馬頭琴版本的《嘎達梅林》就已經緩緩流進學生的耳朵和心田,在聽音樂的過程中我注意觀察了同學的表情,學生都很投入。真是優美的音樂瞬間就可以抓住每一個人的心靈。音樂結束,教室里出奇的安靜,我知道學生依然還沉浸在馬頭琴的琴聲里,稍等片刻,學生開始了簡單的交流,我的問題也產生了:剛才聽到的樂曲中主奏樂器是什么?這應該算是我本的導入,我認為很成功。用優美的音樂抓住學生的耳朵,所以后我越發真切的感受到選擇音樂的重要性。
導入的順利為后面的授開了個好頭,接下就為大家介紹樂曲中所出現的主奏樂器馬頭琴,同時為大家隆重介紹了馬頭琴演奏大師齊寶力高,憑借高超的演奏技藝闖進了世界音樂家夢寐以求的維也納金色大廳,學生聽到這些馬上產生了對中華民族音樂的崇敬和期望。學生對馬頭琴有了一定的認識后,我馬上轉入了本的重點:歌曲《嘎達梅林》,首先學唱歌曲,要求學生輕生哼唱歌曲的旋律,從自己對音樂的再創作中加深對歌曲的印象和熟悉度,我覺得這很重要,當然對歌曲的學唱由于時間關系進行的比較膚淺,后我覺得還可以更深入一些,在整節的時間安排上還可以再投入一些時間,(fsir)因為學生的親身實踐比什么都的真切。
本的第二個環節我設計了欣賞幾個版本的《嘎達梅林》,因為這首民歌太有特點,很多歌手都演唱,每個人的處理也都各有不同,我想通過欣賞不同處理的版本讓學生更加豐富對歌曲的理解和認識。第一個版本是騰格爾,我覺得這個版本找的非常好,他的演唱太有特點,并且采用了內蒙最原生態的演唱方法,事實證明學生對這個版本也是頗感興趣。說到內蒙原生態的演唱方法,我又加入了呼麥的介紹,原想通過視頻介紹,但考慮到時間關系只是一帶而過,其實我想這是一個很好學習實踐的環節。第二位是廖昌永,華人第一男中音,我選的是他在金色大廳的演出片段,想通過他激發學生的自豪感,通過他的成長之路讓學生明白永不放棄的道理。
最后是一個電影片段,我想音樂也可以通過不同的渠道感受和理解,所以設計這個環節的意義也在于此。
嘎達梅林教案大全(15篇)篇十三
前一節課我跟大家一起領略了蒙古風情,簡略了解了蒙古族,今天我們一起學唱蒙古民歌《嘎達梅林》。
二、簡介、欣賞《嘎達梅林》。
2、簡介歌曲《嘎達梅林》。
對“嘎達梅林”的最普遍的解釋是:“嘎達”是英雄的名字,“梅林”是王府中一個職位很低的官名。也有人解釋為:英雄的名字叫那達木德,又名孟亥山,蒙古族人,1892年生,1931年犧牲。“嘎達“是幼子的意思,“梅林”是官銜。
《嘎達梅林》這首內蒙古民歌,唱的是歷史上一個真實的故事:1929年前,蒙古族封建王公達爾罕企圖出賣旗地,便勾結了東北軍軍閥強行開墾土地。這一暴行引起了蒙古族人民的強烈反抗,嘎達梅林代表人民的利益到沈陽控告,但是事與愿違,不僅控告無效,他反被捕入獄并被判處死刑。嘎達梅林的妻子牡丹聞信后,帶領群眾劫獄,救出了嘎達梅林。嘎達梅林摔眾起義,形成了一場轟轟烈烈的反抗封建貴族統治的大規模武裝斗爭。后來,嘎達梅林被蒙奸李守信陷害,在遼河畔被敵人包圍,后在戰斗中壯烈犧牲。
原歌歌詞有五百多段,人們經常演唱的四段歌詞是由作曲家安波整理譯配的。歌詞運用了形象化的比興手法,抒發了人民對英雄崇敬懷念的感情。歌曲的旋律采用了蒙古族常用的五聲羽調式作基礎,用上下句單樂段結構的曲式寫成。兩個樂句的節奏完全相同,上句的旋律起伏寬廣,情緒激昂;下句基本上是上句的變化重復,旋律低沉。總的來看,歌曲的節奏舒展從容、穩健有力,旋律寬廣豪邁、莊嚴肅穆,既表現了廣大群眾對英雄崇敬愛戴的感情,也突出了英雄高大的形象。
三、學唱《嘎達梅林》。
1、學習歌譜(長音要長準)。
2、學習歌詞(注意氣息的沉穩)。
3、合琴練唱。
《嘎達梅林》創作初時實際是一曲交響詩,是國際上非常有影響力的一部中國作品,國外的許多著名樂團曾經演奏過這部作品。
本作品以一個英雄的傳奇表現了蒙古族人們反抗封建統治的英勇和頑強的精神,為后世很多文藝形式所引用。
馮小寧后來把《嘎達梅林》拍成了英雄史詩大片《嘎達梅林》:以真實精神寫人:
影片講述了1929年蒙古族英雄嘎達梅林為保護草原和百姓,率領各族人民奮起反抗的故事。當時的奉系軍閥同達爾罕王相互勾結,欲出賣旗地,軍閥強行開墾草原,嚴重破壞了草原的生態環境,人民受封建軍閥的剝削與壓榨,生活極為窮苦。嘎達梅林代表人民到奉天告狀,卻被誣“犯上”,被捕入獄,隨后越獄出逃,率眾起義,但終因寡不敵眾,戰死在遼河。這次起義沉重地打擊了東北軍閥的反動統治,有力地阻止了軍閥對草原的破壞。
影片展現了美麗的草原風情和淳樸豪放的蒙族人民,以宏大的場面、強烈的視聽覺沖擊力和流暢的電影語音構成了一曲壯麗的英雄交響詩。
四、最后再一起欣賞《嘎達梅林》。
文檔為doc格式。
嘎達梅林教案大全(15篇)篇十四
嘎達梅林》多種音樂題材表現形式,初步了解蒙古的風土人情,提供了小學音樂《嘎達梅林》的課件,歡迎欣賞!
【教材】。
人教版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六年級下冊。
【教學內容】:
1、認識馬頭琴欣賞馬頭琴獨奏《嘎達梅林》.
2、欣賞歌曲《嘎達梅林》。
【教學目標】:
1、欣賞馬頭琴演奏的蒙古族民歌《嘎達梅林》,感受歌曲悲壯的情緒,并熟練演唱歌曲。
2、認識馬頭琴,初步感受其深沉、渾厚的音色和獨特的草原氣息。
3、通過欣賞多三位歌唱家演唱的《嘎達梅林》,引導學生從多個藝術角度去理解和感悟《嘎達梅林》,激發學生對民族英雄的敬仰和熱愛。
4、簡單了解蒙古族相關的風俗、文化。
【教學重、難點】。
馬頭琴《嘎達梅林》和民歌《嘎達梅林》都是本課欣賞的重點。《嘎達梅林》有多種音樂形式,包括民歌、敘事詩、大提琴協奏曲、^電.影音樂及交響詩等,根據本單元內容的系統性,我把馬頭琴《嘎達梅林》和民歌《嘎達梅林》作為重點內容,難點是如何讓學生感受不同歌唱家所演唱的《嘎達梅林》所表達的感情和情緒的不同。
【教材分析】:
1、內容分析。
馬頭琴曲和歌曲《嘎達梅林》是人教版六年級下冊第四單元《五十六朵花》的內容。
蒙古族民歌歷史悠久,內容非常豐富,《嘎達梅林》是一首短調蒙古族民歌,具有敘事性的特點。它描寫并歌頌了蒙古英雄嘎達梅林為了保護草原,率領牧民起義,與當時殘酷的封建王爺、軍閥英勇戰斗的悲壯事跡。在教學中,我在欣賞馬頭琴曲的基礎上學唱了歌曲。并在此基礎上欣賞了不同音樂題材的《嘎達梅林》。并詳細介紹了蒙古族代表性樂器馬頭琴。
2、教材中的地位。
本單元是“五十六朵花”的系列總結,以前對于蒙古族的音樂介紹和欣賞的少,本單元的內容安排上,此內容不太偏重,但蒙古音樂學生還是特別喜歡的,因此我把蒙古族音樂的欣賞單獨安排了一課時,讓學生能初步了解蒙古族的風俗人情和民族音樂。
從各民族音樂體系來說,四年級教材上冊安排了傣族的民族音樂,五年級安排了羌族的歌曲,而蒙古族音樂盡管在教材中曾有出現,但也不是作為重點。因此我認為作為一首以蒙古民歌為素材的音樂作品,它也應當承擔起幫助學生了解蒙古民族民間音樂的作用。
【課型】欣賞綜合課。
【教學準備】鋼琴、多媒體課件音畫結合視屏。
【教學方法】。
1、想象體驗法(因為馬頭琴《嘎達梅林》是表現蒙古族歷史故事的作品,體驗音樂音響,想象音樂形象是這節課最重要的一種學習方法。在體驗中審美,在想象中理解音樂內涵。
2、情景創設法(通過音畫結合的方式,創設情景,讓學生體驗音樂,學習音樂欣賞的方法,解決重點和難點。)。
3、自學法(歌曲采用自學的方式,提高了學生的學習主動性,體現了主體地位。)。
4、律動練習法、
5、對比欣賞法。
【教學過程】。
一、課前播放蒙古民歌《我從草原來》風光片。
二、師生音樂問好。
三、導入新課、交流蒙古族的風俗人情:
師:同學們課前我們欣賞的歌曲大家熟悉嗎?它是那個民族的歌曲,你是怎么知道的?
師:大家對蒙古族都有那些了解呢?誰來給我們大家介紹一下?
(學生交流搜集到的有關蒙古族的風俗人情。)。
四、講馬頭琴的故事,認識馬頭琴。
1、認識馬頭琴。(課件出示馬頭琴圖片)。
2、講述馬頭琴的故事。(課件出示音話結合)。
請學生講述馬頭琴的故事。
五、欣賞馬頭琴獨奏曲《嘎達梅林》。
師:也許是浸染了馬的靈性,其音色空靈中有奇絕之境,感人肺腑。馬頭琴,尤可模仿馬的嘶鳴,蕭蕭然,幾可亂真。馬語中常有悲聲,而馬頭琴也如馬語,深情悲憫之情,令傾訴者翻卷衷腸。有人曾經說過:對于草原的描述,一首馬頭琴曲的旋律,遠比畫家的色彩和詩人的語言更加傳神。這話十分貼切,當一首悠揚的馬頭琴曲在人們耳邊奏響時,你隨著那旋律閉目冥思吧……下面我們來欣賞馬頭琴獨奏曲《嘎達梅林》。
1、播放馬頭琴獨奏曲《嘎達梅林》。
師:欣賞了剛才的樂曲,他帶給我們怎樣的感受?在音樂中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生:1、我感受到了樂曲中透露著一些悲壯。
2、我仿佛看到了遼闊的內蒙古大草原。
師:為什么這首樂曲會有悲壯情緒在里面呢?因為我們方才欣賞的一段馬頭琴獨奏實際上是一首內蒙古民歌《嘎達梅林》。這首民歌唱的是歷史上一個真實非常悲壯的英雄的故事。讓我們在深情悲憫的馬頭琴曲中來了解這個故事吧。
2、在馬頭琴曲中講述嘎達梅林的故事。(課件播放)。
師:1929年前,蒙古族封建王公達爾罕企圖出賣旗地,便勾結東北軍軍閥強行開墾土地。這一暴行引起蒙古族人民的強烈反抗。嘎達梅林代表人民的利益到沈陽去控告。但是,事與愿違,不僅控告無效,。嘎達梅林的妻子牧丹聞訊后,帶領群眾劫獄,救出了嘎達梅林。嘎達梅林率眾起義,形成了一場轟轟烈烈的反抗封建貴族統治的大規模武裝斗爭。后來,嘎達梅林被蒙奸李守信陷害,在遼河畔被敵人包圍,后在戰爭中壯烈犧牲。
五、欣賞蒙古民歌《嘎達梅林》。
(一)欣賞蒙古族歌手騰格爾演唱的《嘎達梅林》。
1、播放。(音畫結合欣賞)。
2、學生談感受,談體驗。
生:深情的,懷念的,悲壯的。
生:還有蒙古人的粗狂,和豪情在里面。
生:隱含的辛酸、哀痛和激動。
(二)欣賞女高音歌唱家彭xx演唱的《嘎達梅林》。
1、播放。(音畫結合欣賞)。
2、學生談感受,談體驗。
(三)欣賞蒙古族歌唱家齊峰演唱的《嘎達梅林》。
1、播放。(音畫結合欣賞)。
2、學生談感受,談體驗。
(四)談談三位歌唱家對歌曲的情緒處理,找出異同。
師:聽不同歌唱家演唱的民歌嘎達梅林,他們分別表現了怎樣的情感,有什么不同?請你連一連。(課件出示)。
騰格爾悲壯豪邁的。
彭xx贊美雄壯的。
齊峰深情懷念的。
師:三位歌唱家盡管處理歌曲的方法和情緒不同,但他們都是表達了對英雄的崇敬和懷念的'感情。這首原歌歌詞有五百多段,人們經常演唱的四段歌詞是由作曲家安波整理譯配的,下面我們也來唱唱這首草原歌曲。
下面我們也來唱唱這首草原歌曲。
六、學唱歌曲《嘎達梅林》。
1、學唱歌譜。(課件出示樂譜)。
(1)、隨琴自學樂譜。
(2)、完整演唱曲譜。
3、學唱歌詞。
a歌曲第一段:
(1)隨琴(張嘴不出聲)演唱。
(2)小聲演唱,
(3)同桌之間互相唱一唱。
(4)唱給老師聽一聽。
(5)處理學生在演唱中出現的問題。(長音的氣息和連貫)。
b完整演唱全曲。
師:帶著對這首歌曲的理解,讓我們充滿感情的,唱給在座的老師們好不好。
七、拓展:
1、引導學生跳起蒙古族舞蹈,表現歌曲。師生隨音樂律動。
2、師:《嘎達梅林》這個真實而動人的故事,不僅激發了音樂家的創作熱情,也激發了我國著名導演馮小寧的創作熱情。^電.影《嘎達梅林》也誕生了。整個^電.影獲得了極大好評,并獲得了中國“優秀故事片獎”。(^電.影劇照)建議同學們有機會可以看一下。
八、課堂小結。
師:嘎達梅林是一首詩,一首用音樂凝成的詩,是一首贊歌,一首英雄的贊歌,讓我們記住英雄,歌頌英雄,歌頌我們偉大的中華民族,唱響這首優美動人的頌歌!(播放獨唱的《嘎達梅林》)。
欣賞綜合《嘎達梅林》教學反思。
中衛市第五小學韓慧。
通過這節課的學習,讓學生深刻地感受到,很多優秀的、經典的作品。
都是扎根于民族音樂的沃土,從而激發學生探索民族音樂的興趣與愿望——。
熱愛民族音樂,弘揚民族音樂文化……。
最大的收獲:
1、將民歌、^電.影音樂有效地滲透和運用到教學中,幫助學生更直觀地。
理解音樂的意義。
2、突出音樂本位原則,充分聆聽體驗音樂作品;
3、提供開放式的音樂學習情景,重視發展學生創造性思維的探究過程。
不足:
1、在音畫結合講嘎達梅林的故事環節,我沒能溶入情感,直白,語言貧乏,不能引起學生的共鳴。
2、在視屏欣賞民歌環節,沒有引導學生結合mv畫面去理解音樂情緒和內涵,使一部分學生不能很好的掌握歌曲情緒。或無法表達自己所想。
3、學唱歌曲環節時間的把握不太好,以至于延長了上課時間。
改進的方法:
1、繼續深挖教材,做到吃透教材。
2、注意上課語言的錘煉,既富有感染力,又要精練。
3、備課既要備教材,又要備學生。
嘎達梅林教案大全(15篇)篇十五
《嘎達梅林》是一首短調蒙古族民歌,具有敘事性的特點,歌頌了民族英雄嘎達梅林帶領牧民起義,反抗王爺的英雄事跡。課前我讓學生搜集大量的資料,關于嘎達梅林的故事、蒙古風土人情、馬頭琴的資料,因為地域的特點,所以學生對馬頭琴并不陌生,這就給我上課帶來了很多的便利。開始,我利用多媒體讓學生去了解關于馬頭琴的故事以及民族英雄嘎達梅林的動人故事,在這一環節中基本達到了預期的效果。但是在了解馬頭琴的故事的時候,用的時間有些過長,影響了整節課的進度。
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是音樂教學的一個主線,在這一課中,我通過讓學生體會音樂美、故事美、情感美方面來引導學生,讓學生在這種美的氣氛中去不斷地提高他們的審美能力。
當然這節課最大的一個不足就是部分學生上課情緒不穩定,注意力不集中,課堂行為較差,我沒有及時地給予制止,讓他們更加地放肆,還有一點就是對表現好的學生沒有及時地給予表揚,對他們的激勵還不夠,有待于進一步加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