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學工作計劃要合理安排教學時間和資源,確保教學進度順利推進。如果你對教學工作計劃不是很了解,可以參考一下下面的例子。
青山處處埋忠骨的教學設計教學教案(優秀12篇)篇一
《青山處處埋忠骨》是五年級上冊第八單元的一篇略讀課文。文章主要敘述了這樣一件事:毛岸英在抗美援朝戰爭中光榮殉職,毛澤東極度悲痛,最終決定將岸英的遺體埋葬在朝鮮。課文表現了毛澤東常人的情感,超人的胸懷。作者頗具匠心地截取了最能表現人物精神境界的一個片斷,從細節中反映出人物的崇高境界,讀后讓人肅然起敬。
學習這篇課文應著重引導學生從重點語段的品讀中感悟毛澤東常人的情感和偉人的胸襟。失去親人的悲痛對大多數學生來說缺乏體驗,情感的體驗與寫法的感悟很難融為一體,這便成了教學的難點。
教學理念。
關于略讀,偉大的教育家葉圣陶曾經說過:“就教學而言,精讀是主體,略讀只是補充;但是就效果而言,精讀是準備,略讀才是應用。”作為一篇略讀課文,在閱讀中必須強調學生的自主性和獨立性,引導學生運用學法在閱讀過程中關注細節,深入字里行間體會主席的內心世界。根據學生對前兩篇課文的學習,憑借課文前的“閱讀提示”,圍繞課文的重難點,把大塊的時間用于學生自己讀書、思考、討論、交流、練筆,邊讀邊批注,提高閱讀能力,真正做到做到“略而不簡”。
教學目標。
1.認識8個生字,理解“勛鑒”“躊躇”等詞語,讀通讀順全文,了解文章大意。
2.欣賞作者從動作、神態等方面細致地表現人物心理的寫作方法。
3.在了解大意的基礎上,從細節描寫及心理描寫中感受毛澤東常人的情懷和偉人的胸襟。
課前準備:
1.了解毛岸英及抗美援朝戰爭。
2.標自然段序號(電文歸為第2自然段)。
教學過程。
一、讀詩揭題巧設懸念。
1.今天我們學習的課文以詩句作為題目——青山處處埋忠骨。
指名讀詩句。
肯定讀正確,再提建議。如:注意詩句的節奏會更好;注意詞語的重音,會讀得更有氣勢。從詩的節奏、韻味、朗讀時的情感等方面進行評價。
二、梳理脈絡讀懂電文。
1.自由讀課文,讀通讀順,思考文章敘述了關于毛主席的一件什么事,讀不懂的地方作上記號。
2.課文講了關于毛主席的一件什么事?要求簡潔、完整地表達,要點:光榮殉職悲痛決定。
3.哪里讀不懂?
預設:
擬定?(起草制定)。
勛鑒?志司?讀電文。
出示第一則電報。
(1)誰寫給誰?理解新詞的意思:“勛鑒”指給德高望重的人看。表示尊敬。“志司”志愿軍司令部的簡稱。
(2)自由讀這份電報,你從中讀懂這是一個怎樣的岸英?
預設:愛祖國愛人民勇敢負責為朝鮮人民不顧自己安危等出示毛岸英的照片。
簡介:這就是岸英,年僅28歲。抗美援朝戰爭打響的時候,主席毅然送長子去朝鮮戰場。當時毛主席年近六十,這位痛失愛子的父親,此刻是一種怎樣的心情呢?默讀全文,劃出反映主席心情的句子,多讀幾遍。
4.學生默讀,交流:請你把找到的反映主席心情的語句正確地讀給大家聽。
隨機評價,角度:(1)讀正確,(2)從細微的動作、內心的想法、神態、語言等角度明確學習指向。
三、自學批注細讀悟情。
剛才同學們找到的這些語段中既有一個又一個的細節刻畫,又有直白的心理描寫,我們讀著,也被深深地感動著。讓我們細細品讀這些語段,走進主席的內心世界。
(一)精讀語段a(第四自然段)。
先請大家自學第4自然段,最有感觸的地方作上批注,寫上簡短的體會。可以針對一句話,一個詞,甚至是一個標點。
學生自學,師巡視點撥。
交流(注意要讓學生充分表達的基礎上感情朗讀)。
青山處處埋忠骨的教學設計教學教案(優秀12篇)篇二
《青山處處埋忠骨》這篇課文是人教版五年級上冊第八單元的一篇略讀課文。全文以毛澤東的思想感情變化為線索,表現了毛澤東常人的情感,超人的胸懷。感受毛主席普通人的情感世界,無產階級革命家的寬廣、博大的胸襟。這篇課文重在一個“情”字。這份“情”是博厚的、深沉的、凝重的。因此,要讓學生很好地走進毛澤東作為普通人、作為毛岸英的父親的情感世界,從字里行間體驗、感受這份“情”,既需要教師的引領與激情,又需要學生設身處地地用“心”解讀文本。課文中毛主席的一個動作,一個神態,一次對話,一次心理活動都能體現他的情感世界。讓學生抓住這些語句去感知毛澤東作為平凡人的情感世界,作為一代偉人的寬廣胸襟。教學時,文本中兩處讓我讀著讀著就哽咽了,一處是“從收到這封電報起,毛澤東整整一天沒說一句話,只是一支又一支地吸著煙。桌子上的飯菜已經熱了幾次,還是原封不動地放在那里”“一天不說一句話,一天不出門,一天不吃一口飯……”我和學生都發自內心地替毛主席難過、極度悲痛。學生很懂事,教室里安靜得連一根針掉在地上都能聽見。另一處是“毛主席仰望天花板,強忍者悲痛,用黯然的目光看著……”從這兒進一步體會到毛主席失去愛子的萬分悲痛。但最后還是簽字,讓兒子的遺體就留在朝鮮。這里表現出了毛主席真不愧是偉人的風范及博大的胸懷。學生先抓住重點字詞“整整一天”、“沒說一句話”、“一支又一支”,“熱了幾次”,“原封不動”等真切地體會作者在字里行間流露的悲痛感情,然后帶著感情朗讀,這樣學生用自己的語言、想象、朗讀把文本語言文字的感情充分表達出來,讓無聲的語言文字變得有聲有形,真切感受到主席內心那份撕心裂肺、肝腸寸斷的痛楚。特別是主席面對彭老總和金日成首相兩種截然不同的意見進行抉擇時,主席一時難做判斷,他渴望見兒子最后一面,可他此時又想到了和毛岸英烈士一樣犧牲的無數志愿軍戰士,他們的父母也一樣經受失去親人的痛苦,但“戰爭嘛,畢竟要死人的”,這樣的心理活動描寫更能體現出毛主席作為一名普通父親流露出的真實情感和作為一名領袖人物所具備的開闊胸懷。
青山處處埋忠骨的教學設計教學教案(優秀12篇)篇三
《青山處處埋忠骨》是部編語文五年級下冊第四單元的一篇課文,全文以毛澤東的思想感情變化為線索,先寫彭德懷從朝鮮發出來的有關毛岸英犧牲的電報內容和毛澤東收到電報后的巨大悲痛;再寫彭司令要求送回岸英遺體,而金日成首相要求把岸英葬在朝鮮的意見分歧。面對這兩種抉擇,毛澤東的矛盾心理,最后作出了將愛子葬于朝鮮的艱難、痛楚的決定,表現了毛澤東常人的情感,超人的胸懷。回顧整堂課的教學,總結如下:
1、教學效果(思效)。
借助說話練習,幫助學生理解毛主席的矛盾心理。
文中寫了毛澤東收到從朝鮮發來的三封電報,知道自己的兒子毛岸英犧牲后的痛苦心情,面對彭德懷和金日成兩人對毛岸英遺體處理的不同要求,毛澤東處于艱難抉擇的境地。此時,我適時插入說話練習,讓學生研讀文本,進行練習。“作為父親,毛岸英是為國捐軀的第六個親人,毛主席多么想(兒子能活著回來),多么想(再見他一面);可是,毛岸英像千千萬萬個普通志愿軍戰士一樣,作為主席,他不能(運回來),不能(特殊化)。毛澤東有著(常人的情感),更有(偉人風范)!”這個練習幫助學生把上下文融會貫通,充分理解主席當時矛盾的心理,走進偉人的內心世界,由衷地發出贊嘆:毛主席是平凡的,更是偉大的……這次借助說話練習,讓學生學以致用,使學生的語文能力得到提高,進一步幫助學生理解主席當時的矛盾、痛苦的心理,感悟到毛主席顧全大局,無私、寬闊的胸襟。
2、教學收獲(思得)。
創設情境,增加教學的直觀性。
對于五年級學生來說,由于受到年齡和經歷的限制,對抗美援朝這段歷史是比較陌生的,對于戰爭的殘酷性也不知道,如何拉近學生和課本的距離,教學導入環節,我截取電影《上甘嶺》一段視頻,讓學生觀看,這樣把形象直觀的抗美援朝戰爭場面展現在學生面前,讓學生的情感與此產生共鳴,不但使學生充分了解了寫作背景,而且渲染了與文本相符的悲傷氛圍,為進一步激發學生的情感奠定基礎,并為幫助學生理解毛岸英烈士死得其所,堪稱“忠骨”,埋下伏筆。
3、不足之處(思失)。
上完了課,看看自己上課視頻,我覺得還是有一些遺憾:
學習第8自然段時,學生難以體會到毛主席悲痛的心情。此時我只是一味強調朗讀理解,沒有讓學生把課下搜集的有關毛岸英的資料拿出來進行交流,了解毛岸英是經歷了許多磨難才成長起來的,了解他和毛主席聚少離多,作為父親總有些心酸,這一次,兒子真的不能回來,痛失愛子,毛澤東感到震驚,感到萬分悲痛。這樣效果應該更好些。
4、改進措施(思改)。
在以后教學中,要學習抓住人物動作刻畫人物內心的方法,并且從文中學習,抓住毛澤東動作“用食指按著緊鎖的眉頭”“整整一天沒說一句話,只是一支又一支地吸著煙”“還是原封不動地放在那里”“主席仰起頭望著天花板”來體會毛主席強忍內心痛苦,強忍內心對岸英的思念,艱難做出抉擇。
青山處處埋忠骨的教學設計教學教案(優秀12篇)篇四
紅軍不怕遠征難,萬水千山只等閑。”“敵軍圍困萬千重,我自巋然不動。”“雄關漫道真如鐵,而今邁步從頭越。”“可上九天攬月,可下五洋捉鱉,談笑凱歌還。”每每念及毛澤東主席的這些詩文,胸中總會不由自主地蕩滌起一股恢宏豪邁之氣,印象中的毛主席因著這些詩文而幻化成為一個激情飛揚,獨領風騷,從不會為兒女私情所困的偉人,近乎一個神。然,偉人也是一個人,只是他們比常人的隱忍力更強而已,他們只不過不慣于把自己的喜怒哀樂盡顯于大眾的面前。今天有幸與班上的孩子們一起學習了課文《青山處處埋忠骨》,從中我們看到了毛主席鮮為人知的溫柔細膩情切的那一面。一堂課中,我和孩子們透過文字與毛主席進行了近距離的接觸,既深深地感受到了一位父親的愛子情感,又領略了一代偉人的博大胸懷。現就這堂課的教學活動作一下反思。
一、精心設計了整個教學流程。
備課時,我圍繞教學目標對教學流程進行了精心的設計,環節如下:1.抗美援朝時代背景、毛岸英個人簡介導入,把學生帶入抗美援朝的時代,并感受到這樣一個優秀的年輕人犧牲了,是多么的令人惋惜,從而讓學生們盡量能體會到毛主席的悲痛之情。2.目標出示,有的放矢。3.初讀課文,整體把握。4.品讀句子,體會情感。5.視頻欣賞,深化情感。6.補充資料加深理解。7.深情小結。8.課后小練筆:抓住視頻中毛主席的動作、語言、神態、心理活動等,用自己手中的筆,把那個難眠之夜的情景,一一描述出來。這一環節,既是對人物品質的進一步升華,同時也讓學生能仿照課文的寫法,進行人物描寫,效果比較好。這幾個環節的設計都一致指向感受人物形象,體會人物情感這個目標,真正做到了有的放矢,形式為目標服務。
二、注重語文的工具性,鏈接應試,主要表現在:
1.概括課文內容方法指導性強,有實效。本文教學,我抓住三封電報引起的主席的思想感情變化以及毛主席對此作出的批示為線索,把三封電報的內容和毛主席的批示內容串聯起來,就是本文的主要內容,并告知學生像這樣抓住中心線索串聯各部分內容,就是總結課文主要內容的一種方法。
2.確定一個談體會的模式。告知學生一個特定的句式來表達自己的感受,化難為易,激發學生學習的樂趣,如在學習本課時,我就給予了學生們談體會的一個模式:這句/段話運用了語言/神態/心理/動作描寫方法,我從中感受/體會到了毛主席喪子后極度悲傷的心情/常人的情懷/常人難有的寬廣胸懷/偉人的胸懷。
三、情感線索引領,充分展示了語文的人文性特點。
1.采取各種方法,激發學生情感。為了能更好地激發學生的情感,讓學生能感同身受毛主席驚聞噩耗后的心情,我首先給予學生們熟讀課文、互相交流的時間,然后我用抑揚頓挫而又不斷深入引進的過渡語,引導學生不斷深入偉人的內心,以續代講、以情誘人,讓學生在充分的配樂朗讀重點句段中感受毛主席痛失愛子的悲痛心情,自然而然把學生們帶到了課文悲痛的意境中,朗讀起來也就能聲情并茂了。為了讓毛主席愛子情感更具可感性,可視性,我又設計了視頻欣賞、資料補充、深情小結這幾個環節,深化情感,加深理解。
2.以生為本,能力為先,讀說寫三結合,為學生的終生發展服務,奠好基礎。我認為語文教學不是為教而教,而是為了鍛煉學生的聽說讀寫思辨等各方面的能力,使我們的學習有了激情、有了思想的靈動。在本節課中,我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作用,讓我的學生們實實在在地受到了6次朗讀、理解和表達的訓練,并安排學生課后寫寫觀看視頻后的小練筆,訓練的點可謂全面,學生的朗讀可謂是聲情并茂,學生的理解視角多樣,學生的表達獨具個性,真正把讀寫結合起來。
3.適時、準確的評價。在課堂中,我的評價語言也較及時準確又具鼓勵性。比如:你概括的針準確,老師看到了你的進步,看來我們是心有靈犀一點通呀等等,這些語言對于孩子們來說都是最好的鼓勵,不僅拉近了師生的距離也創設了和諧民主的課堂氣氛。
四、不足之處。
因為放手讓孩子學的環節較多,因此,孩子的發言有許多有待改進的地方,我應該根據孩子的回答,進行有效的點撥和提升,而不能停留在孩子的膚淺的意識發言上,也不可過多的重復孩子的回答。
青山處處埋忠骨,何須馬革裹尸還。一堂課上完了,我和孩子們還沉浸在無盡的哀思中……。
青山處處埋忠骨的教學設計教學教案(優秀12篇)篇五
關于略讀課文教學,葉圣陶先生在《略讀指導舉隅》前言中就指出:學生從精讀方面得到種種經驗,應用這些經驗,自己去讀長篇巨著,不再需要教師的詳細指導,這就是“略讀”。就教學而言,精讀是主體,略讀只是補充;但是就效果而言,精讀是準備,略讀才是應用。這段簡短而又精辟的論述,向我們指明了略讀課教學的方向。
一、“略”而有“度”
1、略讀教學不等于“略讀”
略讀課文,從內容上說,理解課文的要求要低于主體課文的教學,一般是“粗知課文大意”,只要抓住重點、難點幫助學生理解即可,詞句的理解不作為訓練的重點。從方法上說,教師要更加放手,主要靠學生自己把課文讀懂,并在讀中掌握讀書方法,提高閱讀能力。但也要把握好“度”。
《青山處處埋忠骨》這篇文章寫法獨到,于細節處的描寫更是深入人心,對學生的寫作具有直接指導作用,文中,毛澤東的悲痛、眷戀、躊躇的情感,無不融入在語言、動作、神態、心理活動等細節的刻畫中,所以,課堂上我引領學生進行自主學習,從中汲取豐富的語文涵養,借此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
2、略讀課文要把握“取舍”
在略讀課文的教學中,我們應該根據年段目標、單元目標和課時目標選取重點,不必面面俱到。
每一篇略讀課文的前面都有一段提示語,這段提示語不僅實現了精讀課文與略讀課文內容上的自然銜接,而且明確提出了本課學習的重點、難點,為師生指明了教與學的方向。為此,我憑借《青山處處埋忠骨》一文前面的提示:把自己深受感動或特別喜歡的部分多讀幾遍,然后和同學交流讀后的感受。來確定教學的重點、難點,以提高教學的針對性和有效性。
二、化“略”為“移”
張化萬老師就如何進行略讀教學時曾指出:“略讀課文不要只在單一的人文意義的渲染,略讀課文略讀什么,一定要精心選擇課文,突出主干、突出文本特點,其他可刪;精講課文的品讀、感悟可以縮減;還要注意學習方法遷移,為言語發展提供有效支撐……”可見,學法遷移在略讀課教學中的重要性。
1、“移”要化形于精導。
對略讀課來說,在40分鐘的有限課堂內,簡要教師活動、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顯得尤為重要。在擇其要點去其旁枝之后,教師的導要能起到有的放矢,拋磚引玉的作用,激活學生的閱讀思維,調動學生的方法儲存,引領學生走向文本深處。
如:《青山處處埋忠骨》一課,文中有這樣一段描述――“從收到那封電報起,毛澤東整整一天……原封不動地放在那里。”學生通過自讀,不難感受到字里行間所表達的主席失去愛子的悲痛。但這種理解只是停留在表面,此時,我加以引導:是啊!整整一天不說話,是有滿腔的悲痛不知道怎么說;只能一支又一支地吸著煙,似乎彌漫的煙霧能掩蓋他心中的苦楚,朦朧間往事涌上心頭,他會回憶些什么呢?孩子們,你們知道嗎?通過這樣的引導,就能激起學生練習上下文,感受到此時主席心中的渴望,此時再讀句子,失去愛子的痛便能深入每個孩子的心了。在此基礎上,我適時地點出學習寫人的方法,又可以為進一步深入交流作鋪墊。
而在接下來的教學環節中,在學生交流“自己深受感動或特別喜歡的句子”的過程中,我將有意的“躲藏”。此時,教師的導逐漸隱退,學生的自讀自悟則成為主流。這種重其所重、略其所略的教學思想,讓教師在略讀課的教學中因勢利導,游刃有余。
2、“移”要升華于“巧練”
葉老在《閱讀是寫作的基礎》一文中指出:“寫作能力和閱讀能力有關聯,閱讀得其道,無論在思想吸收或者技術訓練方面都是寫作上的極大幫助。”
《青山處處埋忠骨》一課,在充分的交流之后,學生對毛主席有了更深刻的了解,感動之情已然充滿心間,這時,我將借助文中的簡單而深情描述的一句話――“電文稿下是被淚水打濕的枕巾。”進行讀寫能力的訓練:
引導:主席這一夜是怎么過來的?透過這淚水,我們仿佛聽到了什么?仿佛看到了什么?是悲痛?是眷戀?又或是躊躇?拿起你手中的筆,抓住人物的語言、動作、神態、心里活動,寫一個小片段,寫下主席這難眠的一夜。
如此訓練,就可讓略讀課文發揮出更大的作用,從而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
三、不足之處。
教學之后,我也明顯感受到了一些不足。一是在朗讀感悟環節,雖然采用了不同形式的讀,但沒有引導學生抓住重點的字詞進行個性化感悟。二是對于略讀課文來說,教師分析還是過多,學生自主感悟的時間太少,沒有很好地做到把本單元學到的學習方法運用到本課的學習中,學生對文本的體會不夠深刻。三是課堂上對學生激勵性的評價語言不多,特別是對于學生的精彩回答,只是輕描淡寫地表揚,沒能及時地放大。
青山處處埋忠骨的教學設計教學教案(優秀12篇)篇六
《青山處處埋忠骨》這篇課文是人教版五年級上冊第八單元的一篇略讀課文。全文以毛澤東的思想感情變化為線索,先寫彭德懷從朝鮮發出來的有關毛岸英犧牲的電報和毛澤東收到電報后的巨大悲痛;再寫彭司令要求送回岸英遺體,而金日成首相要求把岸英葬在朝鮮的意見分歧,面對這兩種抉擇,毛澤東強忍悲痛,在電報上寫下了“青山處處埋忠骨,何須馬革裹尸還”的批示。最后作出了將愛子葬于朝鮮的艱難、痛楚的決定。表現了毛澤東常人的情感,超人的胸懷。教學本文,我確立的教學目標是通過對重點語句的朗讀感悟,從人物動作、語言、神態的細致描寫中體會一代偉人毛澤東的內心世界。感受毛主席普通人的情感世界,無產階級革命家的寬廣、博大的胸襟。為了達成以上目標,我是這樣教學的:
一、播放課文情景朗讀,創設悲痛氛圍。
這篇課文重在一個“情”字。這份“情”是博厚的、深沉的、凝重的。因此,要讓學生很好地走進毛澤東作為普通人、作為毛岸英的父親的情感世界,從字里行間體驗、感受這份“情”,既需要教師的引領與激情,又需要學生設身處地地用“心”解讀文本。
課始,我運用多媒體,播放視頻和圖片向學生介紹了毛岸英以及抗美援朝的歷史。還介紹了毛主席一家為革命犧牲的六位親人,讓學生對偉人毛澤東和他的兒子毛岸英有了具體的認識。接著,我通過一段視頻,播放了與課文吻合的各種情景同時伴有深情并茂的原文朗讀,讓學生感受到毛主席面臨失去愛子之后無比悲痛的心情,學生在聽完朗讀后無不為之感動,個個情不自禁,淚眼模糊。學生很好的把握了課文的情感基調,毛主席失去愛子的悲痛,以及偉人的寬廣胸懷無不震撼了同學的心靈。
二,抓住重點語段,品讀感悟,體會情感。
課文中毛主席的一個動作,一個神態,一次對話,一次心理活動都能體現他的情感世界。讓學生抓住這些語句去感知毛澤東作為平凡人的情感世界,作為一代偉人的寬廣胸襟。教學時,文本中兩處讓我讀著讀著就哽咽了,一處是“從收到這封電報起,毛澤東整整一天沒說一句話,只是一支又一支地吸著煙。桌子上的飯菜已經熱了幾次,還是原封不動地放在那里”“一天不說一句話,一天不出門,一天不吃一口飯……”我和學生都發自內心地替毛主席難過、極度悲痛。學生很懂事,教室里安靜得連一根針掉在地上都能聽見。另一處是“毛主席仰望天花板,強忍者悲痛,用黯然的目光看著……”從這兒進一步體會到毛主席失去愛子的萬分悲痛。但最后還是簽字,讓兒子的遺體就留在朝鮮。這里表現出了毛主席真不愧是偉人的風范及博大的胸懷。學生先抓住重點字詞“整整一天”、“沒說一句話”、“一支又一支”,“熱了幾次”,“原封不動”等真切地體會作者在字里行間流露的悲痛感情,然后帶著感情朗讀,這樣學生用自己的語言、想象、朗讀把文本語言文字的感情充分表達出來,讓無聲的語言文字變得有聲有形,真切感受到主席內心那份撕心裂肺、肝腸寸斷的痛楚。特別是主席面對彭老總和金日成首相兩種截然不同的意見進行抉擇時,主席一時難做判斷,他渴望見兒子最后一面,可他此時又想到了和毛岸英烈士一樣犧牲的無數志愿軍戰士,他們的父母也一樣經受失去親人的痛苦,但“戰爭嘛,畢竟要死人的”,這樣的心理活動描寫更能體現出毛主席作為一名普通父親流露出的真實情感和作為一名領袖人物所具備的開闊胸懷。
三暢談感受,升華人物情懷。
青山處處埋忠骨的教學設計教學教案(優秀12篇)篇七
1、認識生字新詞,讀通讀順全文,了解文章大意。
2、體會深受感動的句子,感悟父親x的慈父情懷的主席的無私胸襟。
3、感受作者描寫人物的方法。
【教學重難點】。
1、感悟毛澤東同志常人的慈父情感和超人的無私胸懷。
2、學習運用描寫人物的方法。
【課前準備】。
1、教師準備:ppt課件。
2、學生了解:抗美援朝戰爭的背景以及x一家為了中國革命勝利而犧牲的六位烈士的資料。
【課時安排】。
1課時。
【教學過程】。
一、直接導入。
上周我們感悟到了x作為一個詩人的豪放與樂觀,也感受到了他作為一個國家的氣概。今天讓我們一起學習第27課,來感受x那博大而深沉的父愛和他非比尋常的偉人胸懷。
師:誰能接下一句?
(1)生接下句:何須馬革裹尸還。
(2)初解詩意:
師:請同學們自己讀讀這兩句詩,然后說說你的理解。
預設:
生:這句詩的意思應該是說:“青山上到處都可以埋骨灰,何必要用馬革裹著尸體運回家鄉呢?”
師引導:忠骨僅僅指骨灰嗎?它還指――那些為了正義事業而犧牲的忠義之士的骨灰。在文中具體指的是――生答:毛岸英烈士的骨灰。
原意:青山連綿,哪里不是掩埋忠勇之士的好地方,何必一定要運回家鄉安葬呢?
(3)教師介紹:
其實在古代打仗的時候,犧牲了的將士會被其他同伴用馬皮包裹尸體運回故鄉,表明他們是用生命來報答祖國的,活著的人以此來紀念他們對祖國的貢獻,彰顯他們的忠心。后來清代龔自珍將前人的意思推進了一層,因而有了“青山處處埋忠骨,何須馬革裹尸還”的名句。
那么毛主席借用這兩句詩想表達什么意思呢?
二、初讀課文。
1、請同學們自由讀讀課文,讀通讀順全文,思考課文講了一件什么事?
請同學們看黑板,誰能根據黑板上的提示說說課文的主要內容。
2、文中還有些生字,我們來認一認。請一位同學帶讀。這些詞語的意思你都明白嗎?讓舒老師來考考大家。請同學們說出相對應的詞語。
三、感受喪子之痛。
1、同學們,當主席得知岸英在朝鮮戰場上犧牲的消息后,他的心情是怎樣的?從文中找出描寫他心情的語句,用波浪線畫下來。還可以在感受最深的句子旁做些批注。
教師巡視。找到的同學可以自己輕聲地讀一讀。
2、交流體會:同學們,此時痛失愛子的x心情怎樣呢?
(1)一生:心情悲痛。我從“從收到這封電報起,x整整一天沒說一句話,只是一支又一支地吸著煙。桌子上的飯菜已經熱了幾次,還是原封不動地放在那里。”
這段話中,哪個詞語給你留下的印象最深刻?
預設:
a、“整整一天”給我印象最深,我從這個詞語可以感受到毛主席已經一天沒有說過一句話了,從中感受到主席心情的悲痛。
b、“一支又一支”給我印象最深,我仿佛感受到主席靠著不停地吸煙來排解心中的痛苦。你能帶著這種感情讀讀這段話嗎?(生讀)。
c、“原封不動”這個詞語給我的印象最深,從中可以從側面看出主席心情的極度悲痛,到茶飯不思的地步。你能讀出那種茶飯不思的沉痛嗎?(生讀)。
(2)你還從哪些地方感受到?
“岸英!岸英!”主席用食指按著緊鎖的眉頭,情不自禁地喃喃著。
是啊,主席此刻是多么希望這一切都是假的,希望岸英還在他身邊啊。
(3)你還找到了哪句話?
主席仰起頭望著天花板,強忍著心中的悲痛,目光中流露出無限的眷戀。
你從這句話中讀出了什么?在主席仰起頭的瞬間,他的眼淚不僅在心里,還在哪里?(在眼眶里)為什么你覺得是在眼眶里?(因為主席仰起頭不想讓他的眼淚落下來給別人看見。)。
師:此時此刻,透過天花板,你分明看到了主席怎樣的眼睛?
生:盈滿淚水的眼睛。
生:布滿血絲的眼睛。
生:疲憊不堪的眼睛。
師:同學們的感受都很深刻,那就讓我們帶著這樣的感情讀讀這句話吧。
四、感受抉擇艱難。
1、同學們,你知道痛失兒子,此時主席最想的是――(生:見見兒子)。
是啊,此時他似乎已經不再是那個豪氣萬丈的主席了,似乎已經不再是那個站在城樓上氣定神閑的主席了。此時此刻,他只是一個父親,一個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父親,一個想再見見自己兒子遺體的父親而已。
2、然而第二天早上,當秘書來到主席的臥室時,竟然看到電文稿下那一行醒目的大字,讀――青山處處埋忠骨,何須馬革裹尸還。
3、為什么呢?這是為什么呢?同學們,明明主席這么想見見岸英的遺體,為什么他會決定將他葬在朝鮮呢?你能告訴我嗎?(你能用文中語句告訴我嗎?)。
“我的兒子死了,我當然很悲痛,可是戰爭嘛,總是要死人的。朝鮮戰場上我們有多少優秀兒女獻出了生命,他們的父母難道就不悲痛嗎?他們就不想再見一見兒子的遺容嗎?岸英是我的兒子,也是朝鮮人民的兒子,就尊重朝鮮人民的`意愿吧。”
生:一個愛子情深的父親。
生:一個舍己為公的主席。
6、是啊,就是在作為父親與主席這兩種身份之間,x作出了這樣一個普通卻又偉大的決定,讀――青山處處埋忠骨,何須馬革裹尸還。
電文稿下是被淚水打濕的枕巾。
五、情感升華。
1、是啊,一個曾經經歷過各種大風大浪的主席,一個曾經帶領紅軍順利完成二萬五千里長征的主席,一個曾經面對強敵臨危不懼的主席。這樣無畏的他竟然流淚了。也許這驗證了一句古話“男兒有淚不輕彈,只因未到傷心處。”
透過這被淚水打濕的枕巾,我們仿佛看到了夜深人靜時,一位慈愛的父親喃喃地對他的愛子說……請同學們拿起筆把想到的寫下來(想想他會說什么?)。
預設:岸英啊,岸英,我是多么想要再見見你,可是你不僅是中國人民的兒子,也是朝鮮人民的兒子。所以,你就安心地在朝鮮長眠吧。我的兒啊。
師:多么慈愛的父親啊!多么偉大的主席!
2、拓展升華。
看了這段話,你有什么感受?
(預設:主席愛子情深。)。
3、沒錯,就是這樣一位慈愛的父親,作為主席曾經說過這樣一段話,讀――要作戰,我要有人,派誰去呢?我作為黨中央的主席,作為一個領導人,自己有兒子,不派他去抗美援朝,保家衛國,又派誰的兒子去呢?人固有一死,為人民利益而死,就重于泰山。
想到這里主席揮筆寫下了一行醒目的大字:讀――青山處處埋忠骨,何須馬革裹尸還。
此時這句話留給我們的是深深地震撼:是平凡的,更是偉大的!
青山處處埋忠骨的教學設計教學教案(優秀12篇)篇八
1、認識9個生字。通過關鍵詞句的品讀,體會毛澤東喪子后極度悲傷的心情和常人難有的寬廣胸懷。
2、有感情的朗讀文中表現毛澤東悲痛的神態、動作、心里描寫。
3、圍繞**“常人情懷,偉人胸懷”想象晚上寫批示時神態、動作、心理的內容,并寫一小段話。
【教學準備】。
查閱有關抗美援朝的資料,了解抗美援朝的背景、經過、結果、偉大意義,了解毛岸英個人及赴朝的緣由、犧牲時的實情實景。
【教學時間】一課時。
【教學線索】。
三封電報。
【教學過程】。
一、教學引入,初悟課題意思。
師:在《長征》中,毛澤東藐視一切困難,積極樂觀的的胸懷,另我們敬佩不已,無限敬仰。領袖也是人,他也有普通人的喜、怒、哀、樂,今天就讓我們走進他的內心,去感受一位失去兒子的父親的情感。請讀課題。
師:誰懂這句話的意思?
生:青山到處可以埋葬英雄。
師:(出示:
為什么一定馬皮包回家鄉。
這是清代的一位詩人龔自珍的詩句。
師:再讀一遍,讀出革命者血灑疆場,無怨無悔的氣概。
生朗讀。
三、讀通課文,知曉三封“電報”
師:課題是毛澤東收到三封電報以后回電的內容。我請幾位同學朗讀課文,其他同學邊聽邊注意9個生字的讀音是否正確,用()標出每封電報的內容。
學生朗讀課文,邊聽邊訂正學生讀錯的字音,如“躊躇”;同時解答“躊躇”、“黯然”、“勛鑒”等詞語的意思,其間又標出每封電報的內容。
三、學習課文,體會**情懷。
師:請看第一封電報。
出示。
**勛鑒:
一位同學朗讀。
師:(板書:聞噩耗)聽聞噩耗以后,**萬分悲痛。我們一起讀第四自然段。
學生讀至第四自然段的內容中的“還是原封不動地放在那里”。
師:(出示)從收到這封電報起,毛澤東整整一天沒說一句話,只是一支一支地吸著煙。桌子上的飯菜已經熱了幾次,還是原封不動地放在那里。
師:你們體會到了什么?請抓住關鍵詞語體會。
生:**無限的痛苦。整整一天沒有說話,他不想說,只想哭,只想一個人靜靜呆一會兒。
生:**不想說話,還要不斷吸煙,用吸煙的辦法擺脫自己的痛苦。
生:**一口也不想吃,滿心中都是失去兒子的痛苦。
生:**痛苦極了,他不相信兒子已經死了,一定在邊吸煙邊在回憶和兒子在一起的情景。
師:你們了解岸英嗎?找到書上句子。
生:毛岸英是毛澤東的大兒子,當年地下黨同志冒著生命危險找到了,后來送到蘇聯留學,又到農村鍛煉,現在又來到了戰場。
師:(補充資料,出示**與岸英一起合影的圖片)**有三個兒子,五歲的岸青流浪街頭的時候被警察打傷頭部,一直治療,岸龍在戰爭中不幸失蹤,再無信息。長子岸英,受盡了苦難才回到**身邊。(出示地圖)可是美國人把魔掌伸向了朝鮮,想消滅了朝鮮以后,進攻中國。政府作出了抗美援朝的決定,派彭德懷帶領自己的兒子和幾十萬志愿軍的指揮下同朝鮮人民軍隊并肩作戰,**多么希望經過朝鮮戰場上鍛煉后回來做自己的接班人啊,可是----岸英同志為了人民的事業光榮殉職。
生:(有感情朗讀第四自然段)。
師:第二封電報和第三封電報內容意見不一。
(出示第二封電報和第三封電報,學生朗讀)。
……岸英是**的兒子,請求破格將遺體運回國。
……岸英同志是為朝鮮人民的解放事業犧牲的,也是朝鮮人民的兒子,請求把岸英葬在朝鮮。
師:這是兩封意見不同的電報。圈出“破格”兩字,能明白嗎?
生:其他的戰士犧牲在朝鮮戰場是不能夠回家的。因為他是**的孩子,唯一的一個健康的孩子,可以破格把尸體運回家鄉。
師:岸英的遺體是運回祖國安葬還是葬在朝鮮,決定權在**手中,可是**最后的決定卻是讓兒子埋在朝鮮的土地上。默讀第五自然段,最能打動你的詞句圈話出來,說說自己的體會。
生:(默讀第五自然段)。
師:我們心中一定有很多的體會。
生:“**仰起頭望著天花板,強忍著心中的悲痛,目光中流露出無限的眷戀”,“強忍”兩個字讓我感覺到毛**內心的無限哀傷,但是,他還要安慰自己,人家的父母也悲痛,沒有見到兒子的遺體,我要尊重朝鮮人民的意愿,多么了不起的人啊。
生:**太了不起了,他想到的不是自己一個人的利益,他想到的是朝鮮人民的請求,他想到的是滿足朝鮮**的愿望,他的胸懷多么寬廣啊!
師:(板書:偉人的胸懷)。
生:**非常尊重朝鮮人民的意愿,覺得自己也是一個普通人,其他的戰士犧牲后都不能回到自己的家鄉,我也要和普通人一樣,真是一個偉大的人。
青山處處埋忠骨的教學設計教學教案(優秀12篇)篇九
讀了這篇課文,我深深的感受到了毛主席——這位偉人寬大的胸懷。
1950年11月25日,毛岸英——毛澤東心愛的長子不幸在朝鮮戰爭中殉職。此后,毛主席一直寡言少語。
就在這時,主席的秘書走了進來,向主席匯報了兩張電報。第一張是彭老總發來的,希望能夠將岸英同志的遺體運回國。毛主席聽后當然愿意,做為父親,自己的兒子葬他鄉,誰不想看看他的遺容,再說還是主席的兒子,就算運回別人也不會說什么。但是,毛澤東主席的欲望很快便被克制了。因為,第二張電報——它是由朝鮮金日成首相發來的。在電報中,金日成首相要求,把毛主席的長子——岸英葬于朝鮮的土下……。.這兩個完成相反的電報令毛主席陷入了無限的沉思中……。
作為一位父親,作為一個領導,面對這兩種選擇,毛澤東心中充滿了矛盾。但最后,還是強忍著失子的悲痛,做出了將愛子——毛岸英葬于朝鮮的決定。正是這個決定,使朝鮮少支出了一匹馬匹,卻令我們敬愛的毛主席到死也未能再見到兒子一眼。
如今,我們中國開放了,有了自己的土地,不怕再被別的國家欺凌了…….中國,這鋼鐵般的巨人站起來了!但是,我們仍然不能夠忘記那毛澤東常人的情懷與偉人的胸懷。
文檔為doc格式。
青山處處埋忠骨的教學設計教學教案(優秀12篇)篇十
1、能認識“擬、勛”等8個生字。
2、有感情地朗讀課文,了解一代偉人毛澤東作為普通人的情感世界,感受他無產階級革命家曠達的心胸和無私的胸襟。
3、初步領悟一些描寫人物的基本方法。
1、會讀寫“擬、勛”等8個生字。
2、能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找出重點句子,了解并體會毛澤東作為普通人的情感世界,感受他無產階級革命家曠達的心胸和無私的胸襟。
3、會初步領悟一些描寫人物的基本方法(動作描寫,語言描寫等)。
這是一個平凡的毛澤東,這是一位偉大的主席。
2、讓我們帶著對烈士毛岸英的歌詠,帶著對這位父親的理解,帶著對主席的欽佩,再來讀這一句詩:青山處處埋忠骨,何須馬革裹尸還。
青山處處埋忠骨的教學設計教學教案(優秀12篇)篇十一
1、認識8個生字,理解“殉職、勛鑒、躊躇”等詞語的意思。
2、自主閱讀課文,抓住對x的細節描寫,初步領悟一些描寫人物的基本方法。
3、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感受x作為常人的慈父情懷和作為偉人的博大胸懷。
課前準備。
搜集有關抗美援朝的相關資料。
搜集毛岸英烈士的資料。
教學重點。
通過課文對x動作、語言、神態的細致描寫,感受x作為常人的慈父情懷和作為偉人的博大胸懷,初步領悟一些描寫人物的基本方法。
教學難點。
體會x喪子后極度悲傷的心情和常人難有的寬廣胸懷。
一、出示圖片,導入新課。
師生一起閱讀課前收集到的有關抗美援朝的相關資料。
導入:我們怎能忘記抗美援朝中為了保家衛國浴血奮戰而犧牲了的幾十萬中華兒女?這些中華兒女中有普通勞動人民的子女,也有同志深愛的長子――毛岸英。
二、自主閱讀、讀通全文。
1、各自輕聲讀課文,遇到生字拼讀一下括號里的拼音,遇到生詞查查字典、詞典。
2、反饋自學情況、
指名讀字詞:擬定、殉職、奔赴、躊躇、黯然、功勛、
理解“殉職、勛鑒、躊躇”等詞語的意思。
3、說說這篇課文主要講了一件什么事、
三、個性閱讀,自主感知。
1、默讀課文,把自己深受感動的部分畫下來多讀幾遍,可以把自己的感受批注在文中。
2、學生交流讀后感受,教師引導學生重點感知毛主席內心的情感波瀾。
四、學習方法,布置寫作練筆,領悟寫法。
五、拓展延伸,推薦閱讀。
六、小結全課。
青山處處埋忠骨的教學設計教學教案(優秀12篇)篇十二
《青山處處埋忠骨》這是我們學的一篇課文,我剛讀的時候感到這好像不是一篇課文,而是一片“詩文”,我想你們讀的時候也會有同感吧!因為這題目明明就是詩句嘛!可是真正讀了全文才讓我恍然大悟,讓我知道了全文的中心扣住了這句詩,所以,題目才會這樣寫。想必大家都迫不及待想馬上一目了然這篇課文吧!下面就讓我帶大家走進文中,細細的品味它!
在毛澤東五十七歲時,已經有了十個女兒,其中六個已經在戰場上犧牲,毛澤東接到長子去世的電報很難過,可是別的同事的孩子也在戰場上犧牲過,但他們只是簡簡單單地為自己的兒子辦了葬禮,毛澤東不想讓自己的兒子和別人不同,就把兒子葬在了朝鮮,毛澤東心里有說不出的難過,但也不能在別人面前掉眼淚,自己到了晚上時,擺上了他和兒子的照片,并回憶起兒子和他一起的事,不僅掉下了眼淚。早上時,毛主席的秘書來到毛主席的臥室,發現電子稿已經濕了,下面還寫著一個醒目的大字,這讓我們想到毛主席喪失長子,是多么的難過啊!
如果現實中的我們,也嘗試到這樣的滋味,他會和毛主席一樣,也有的可能活不下去了,太難過了,但有些人仍向毛主席那樣,堅信人總有死的一天,勇敢的活下去。
我想毛澤東主席一定很想再見兒子一眼吧,可是去也見不到了,他心里有說不出的痛苦,可他仍然堅持的活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