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為教學中作為模范的文章,也常常用來指寫作的模板。常常用于文秘寫作的參考,也可以作為演講材料編寫前的參考。寫范文的時候需要注意什么呢?有哪些格式需要注意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優秀范文,歡迎大家分享閱讀。
關于陜西金絲峽景區導游詞如何寫一
今天我們將去參觀西安城墻、鐘樓和鼓樓。很榮幸能為大家服務。
我們現在看到的這座古城堡就是明西安城墻,是明初在唐長安皇城的基礎上建筑起來的。它是我國中世紀后期歷史上最著名的城垣之一,是世界上現存規模最大、最完整的古代軍事城堡防御設施。
西安作為千年古都,歷代曾多次修筑城墻。它們多數被歷史的塵埃掩埋。我們現在看到的城墻可追溯到隋代。公元1369年,明王朝大將徐達從山西進入陜西,將原來的奉天路改為西安,意為“西方長治久安”。拉開了明在西安修筑城墻的序幕。歷時8年修筑完的城墻外形是一座長方形。城墻高15米,頂寬12—14米,底寬16—18米,周長13.9公里。最底層用黃土與石灰、糯米汁拌合而成,干燥之后,異常堅固。
西安古城墻包括護城河、吊橋、閘樓、箭樓、正樓、角樓、敵樓、女兒墻、垛口等一系列軍事設施。好了,現在讓我們親自來感受這座科學、嚴密、完整的軍事防御體系。
城墻最外圍是護城河,也叫“城壕”,是城墻的第一道防線。它可以阻滯敵人進攻,甚至可以利用有利地形把敵人趁機消滅。環繞西安城墻的護城河寬20米,跨過護城河就是城門,而連接護城河與城門的唯一通道就是吊橋。平時,守城士兵聽從晨鐘暮鼓的指揮,早晨降下吊橋,開啟城門;晚上升起吊橋,斷絕交通。一旦發生戰爭,吊橋升起,城門緊閉,城門就成為堅固封閉的戰斗堡壘。
城門是城防體系的重點,也是薄弱點。平時,它是出入城市的通道。戰爭時,又是攻守雙方爭奪的首要目標。因此,明代十分重視完善城門防御設施。尤其值得注意的一大技術突破是采用了券拱式城門,以防止敵人火攻。明西安城的城門非常堅固,門扇用厚達16厘米的木板制成,一扇城門用木材2.8立方米,門扇上下橫匝著鐵條加固,每兩道鐵條的間隔處,釘有180枚鐵蘑菇針。整個門扇上共有1800枚鐵蘑菇針。這樣就擠密了門扇的木材,增加了門扇剛度,使箭矢無法射入。
為了提高城門防御的保險系數,城門實際上由三重組成,即:閘樓、箭樓和主樓。閘樓在最外,它的作用是升降吊橋。兼用來打更。敵人攻入閘樓城門,好似進入甕內,會受到來自四面居高臨下的攻擊,因此樓下這一空間也叫“甕城”。箭樓在正中,正面和兩側都有窗戶,供射箭用。箭樓與箭樓之間用圍墻連接起來的也叫“甕城”,可屯兵。正樓在最里,正樓上面的城樓是城門的主體建筑,是主將鎮守指揮所在。城墻外側,每隔120米有一個突出于城墻主體之外的敵臺,俗稱“馬面”。整個城墻上共有“馬面”98座,“馬面”上面的建筑叫敵樓,兩個敵臺之間相距120米,而它的一面為60米,為“一箭之遙”。這樣的布局便于從側面射殺攻城的敵人。因此,古人有評論說:“有城無臺,亦如無城,是城所以衛人,臺又所以衛城也。”。城墻上外側有矮雉,又稱“垛墻”,上有垛口和方孔,可供射箭和嘹望。內側的矮墻稱為“女兒墻”,是為了防止士兵行走時墜入墻下。在西安城墻四角各有一座城樓叫“角樓”。在箭樓與正樓形成的甕城中,有通向城頭的馬道,便于戰馬上下。戰爭期間,這里是調兵遣將的咽喉要道,必須保證暢通無阻。因此守衛異常嚴格。
隨著歲月的變遷,現在我們可以看到西安城墻的長樂門、安定門、朱雀門、含光門、玉祥門等等,這些名稱的來歷也從一個側面反映了古城沉浮衰興。明西安城墻顯示了我國古代勞動人民的聰明才智,好了,西安城墻就參觀到這里,我們將繼續帶大家去參觀鐘鼓樓。
鐘樓和鼓樓是古代中國城市的特有建筑。鐘與鼓本是中國最早出現的打擊樂器,有3000年以上的歷史。最初作為禮器和樂器。大約自春秋時期,開始用于軍事指揮。古代中國城市兼有軍事城堡性質,除城市四周構筑城墻,挖掘城壕,設置吊橋外,與之配套的還有在城市中心修筑鐘鼓樓作為指揮中樞。平時以晨鐘暮鼓報告時辰,定時啟閉吊橋,緊急狀態時用以報警戒嚴,指揮城防。這種嚴密的城市防御系統在明代發展到頂峰。西安是明代西北軍政重鎮,它的鐘樓和鼓樓無論從建筑規模、歷史價值或藝術價值各方面衡量,都居全國同類建筑之冠。
我們現在看到的這座建筑就是鐘樓,位于西安市東西南北四條大街的交匯處,它建于明洪武十七年,最初位于西大街的迎祥觀,隨著城市中心的東移,到了明神宗萬歷10年,將鐘樓來了個整體拆遷,遷至今址。
鐘樓呈典型明代建筑藝術風格,樓高36米,重檐斗拱,華麗莊嚴。由基座,樓身和樓頂三部分組成。基座是正方形,全部用青磚砌成。樓身為正方形木質結構,外面以回廊環繞,里面為二層樓,樓內有木梯盤旋而上。樓內上下兩層正方形大廳里,陳列著明代以來各種名貴瓷器及紅楠木家具,四面門上布滿浮雕畫,風格厚樸生動。樓頂為四角攢尖結構,上面覆蓋著碧綠色的琉璃瓦,頂端大圓頂高5米,金光閃閃,輝煌燦爛。
關于陜西金絲峽景區導游詞如何寫二
金絲峽位于商洛市的商南縣,距西安約230公里。商南處新開嶺腹地,山形陡峭,河谷深切,森林茂密,植被覆蓋率高,自然環境優美,金絲大峽谷即在其中。金絲峽的景觀特色主要是:谷深峽窄,壁絕峰險,瀑群奇幻,原始幽深。峽谷中有許多地方人跡罕至,原始生態保存完好。
金絲峽氣候類型屬北亞熱帶,總體特征是:雨量充沛,日照充足,冬無嚴寒,夏無酷暑,空氣清新,氣候溫暖。
金絲峽的地質特點一是石灰巖的整體性質強,裂隙、水溶洞和小斷裂發育;二是河床縱向坡度較大,為水流形成較好流;向和態勢,對地層切割如刀削斧劈;三是無山間盆地和平原,河流密布,峽谷山巒縱橫;四是由于雨量較多,濕度較大,植物茂密和地被的蓄水性強,地下水源十分豐富,因而形成許多河流切割沖刷與滲透裂隙和溶洞,產生眾多涌泉。
金絲峽主要屬喀斯特峽谷地貌。當然也含有溶洞、鐘乳石和喀斯特泉、湖等。地理學中將絕對高度在1000米以下,相對高度在500米以下的山地統稱為低山。從風景觀賞出發,我國低山風景類型最多,變化最大,分布最廣。據對全國幻處低山風景區的考證,目前尚未發現具有金絲峽這種地貌景觀。我國的低山風景名勝區大多是在南方,西部地區開發利用很少。但是,金絲峽景區是具有目前風景學術界所認為的典型特點:有良好的植被覆蓋山地、山區、山石,土壤很少裸露,色彩蔥綠、生機盎然;山體形態別致、豐滿;輪廓線條柔和優美。金絲峽不但符合這些標準,更有陡峭險峻的突出特征,為我國西部開發利用低山風景區增添了新的景物特色和內容,同時,為我國西部地區新開辟風景名勝積累了實踐經驗。金絲峽處在新開嶺西部,這一地區由于降水量多,氣候濕潤,溶、裂隙水特別發育,地表水流豐沛,地下水蘊藏飽滿,環境沒有受到任何污染,因而形成了一個典型的生物島嶼,除具有重要的科研價值外,更具有南方山清水秀之景色。
由于這塊地方的生物生存條件好,生長旺盛,森林覆蓋率高達89%,有種子植物130多科,1696種,尤其是氣候、土壤、日照等自然條件宜于蘭科植物,因而分布集中。如能研究開發,可成為蘭科重要基地之一。同時,有國家一類保護動物3種,二類保護動物8種,省級重點保護動物多種。
金絲峽到了。這是景區大門,景門由陜西科技大學教授陳平設計,整體由9個高低錯落的石柱構成,造型為“山”字,含9個山字,寓意金絲峽山清水秀,天長地久。
金絲峽的得名有兩個因素:一是過去峽谷內常有金絲猴出沒;二是峽窄而長,谷底全是深不見底的石槽、石縫,溪水經陽光照射閃閃發亮,宛如金絲線,故名“金絲峽”。
金絲峽的景點主要有三峽(白龍峽、青龍峽、黑龍峽)、一寨(石燕寨)。主要特點大體有3個:一是地勢由高山向丘陵過渡,水光山色既含北方之雄,又納南國之秀;二是原始生態保護良好,動植物群落豐富多彩,國家保護的動植物有上百種之多;三是風土人情既具秦國之淳,又兼楚俗之巧,具有中原文化向巴蜀文化過渡的特征。
這個峽名叫白龍峽,全長3.5公里,峽谷起伏,水繞山環,泛起層層浪花,猶如一條奔走的白龍。
馬刨泉到了。傳說秦漢時期農民起義軍王弘、孟禧經過這里,人困馬乏,饑渴難擋。危急時刻,戰馬刨出一股泉水,解救了大軍,因此取名“馬刨泉”。泉水下流成潭,得名“飲馬潭”;潭邊石上有幾處呈凹狀,形似馬蹄踏下的蹄印,故稱馬片蹄石。馬刨泉流量約0.13立方米/秒以上。暴雨過后,受壓力影響,馬刨泉呈噴射狀,涌出1米多高。泉水含有鋅、硒等多種微量元素,當地人稱為“神泉”,大家不妨品嘗一下。
這根藤攀附在這個巨大的巖壁上,已有上千年,當地人稱千年古藤。每年春天,古藤的枝葉上開滿了白色的小花,芳香撲鼻。
這兩棵樹分別生長在兩個巨石上,其中一棵還是重點保護樹種——金錢槭,樹根使堅硬的巖石裂開了,充分體現了樹的頑強的生命力。
我們回過頭,看對岸那石崖的中心懸著一塊形似金瓜的頑石,它的四周有許多仕女,構成一幅“仕女獻瓜”圖。這金瓜欲墜不墜,臨空不空,堪稱一奇。
山重水復疑無路。這當道的崖叫羅漢崖,崖北有一石洞,洞中有一鐘乳石形似羅漢,此洞便命名為“羅漢洞”。
對面的山洞叫蟒洞。民國初年,有個姓王的道士愛修神畫鬼,有天來這里寫生,發現自身能飄起來,道士以為要成仙了,便屏住呼吸,任自己的身體向上飄升,才升至丈把高,發現洞口有大蟒在吸他,嚇得他大聲呼叫,蟒蛇聽到叫聲,嚇得把頭縮了回去,道士摔成重傷,回去不久便死了。后來在一個暴雨天,蟒蛇被雷擊死,長有4丈多。
龍門到了。這是白龍峽最窄處,長約有米,寬只有2米左右,故稱“天梯”。大家沿著棧道往上走,柳暗花明又一村,前邊到了靈官殿。靈官是道家的守護神,我們借他的福地略作休息。這片開闊地面積約15畝,有七八十間竹木山房,有20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