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論是身處學校還是步入社會,大家都嘗試過寫作吧,借助寫作也可以提高我們的語言組織能力。那么我們該如何寫一篇較為完美的范文呢?這里我整理了一些優秀的范文,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下面我們就來了解一下吧。
家鄉的風俗六年級字篇一
我的家鄉吉林省汪清縣,是個美麗富饒的小縣城,這里居住著熱情豪放的東北人,有著獨特的文化底蘊和民風民俗。
東北最不同與其他地區的就要數房屋了,別的地區都睡軟綿綿的大床,而東北則睡在那長6至7米,寬3至4米的大硬炕上,據說有利于腰背。炕下有一條空洞連接著灶臺,燒火時,煮飯和熱炕兩不誤,坐在熱騰騰的坑上吃著香噴噴的米飯,別提多享受了。東北幾乎每家每戶的都有口地窖,規模也不大,就是用來存放些土豆、白菜類食品。我還經常下去探險呢!東北的房屋體現了東北人的性格,根本不分那些廚房、臥室,中間只是一墻之隔而已。特別值得一提的是,東北的房屋其實沒有客廳,客人來了就把他往炕上招待,絕對會讓你倍感親切。
作為一個地地道道的東北人,我最愛吃的就是小雞燉蘑菇,還有豬肉燉粉條,相信也是每個東北人的最愛。大概是因為東北氣候偏冷,所以才愛吃這種高熱量的食物吧。,特別是酸菜,絕對口味獨特,獨一無二,每當有客人來時主人都要做酸菜燉排骨再加上味道獨特的小菜來招待客人,保證你有賓至如歸的感覺。
不僅東北的美食讓人贊不絕口,東北的“二人轉”更是無人不知、無人不曉!獨特的唱腔和奇妙的舞步構成了小到十幾歲兒童,大到七八十歲老人的群眾舞臺。每個東北人都“寧舍一頓飯,不舍二人轉”,可見二人轉對東北人的影響尤為深刻。“二人轉”不用舞臺,不用服飾,隨時隨地都能來上一段,怪不得人人都喜歡。最讓我驕傲的是連小品演員趙本山也來自東北,唱的一手好二人轉,紅遍大江南北。
一方水土養育一方人,東北的這片土地養育了豪爽、不拘小節的東北人。所謂“百里不同風,千里不同俗”不同的民族文化構成了我們美好的中國。歡迎大家來我的家鄉體驗獨特的風俗習慣。
家鄉的風俗六年級字篇二
在家鄉,不同的地區有不同的風俗過節,我們的風俗也不遜色于別的地區呢!
就拿離我們最近,也最喜慶的節日——春節來說吧!
春節,在我們家鄉,過得那叫一個熱火朝天,買肉,買糖,屯年貨,生怕去晚了就沒得挑了。還有做饃饃,殺公雞,拜社王爺等風俗。可你不知道吧,這還要分日子做呢!
我的家鄉,過春節啊,很講究,每天該干啥干啥,多做少做都怕壞了風俗。例如陰歷臘月二十八需要“把面發”,那就必須“把面發”,缺了少了都不行。還有春節得貼對聯,不貼,“福”就不來,也沒年味兒。還有吃餃子,象征團圓吉祥,春節就也得必須吃餃子。大年三十一晚,大家要熬夜通宵,小孩子還會收到壓歲錢,并且會對長輩說祝福語。
而第二天,則是串門送禮,祝福親人在新的一年里順心、健康、有才、進步。我們村里,還會有“會”。就是大家出來擺攤,還有人逛“會”。“會”上可有許多小孩兒見了兩眼一亮的:糖畫,棉花糖……那兒不僅有吃的零食,面攤也有!賣玩具、衣服、首飾、掛畫的也很多,年味兒十足,大家也都喜氣洋洋的。十分熱鬧,人們肩膀碰肩膀,腳尖碰腳跟。
春節還有一個都有的風俗。過年回家,與長輩團圓。這也是家鄉的風俗。
家鄉的風俗,不論何時何地都要帶著,都要記在心里,做在手上!
家鄉的風俗六年級字篇三
“十里不同風,百里不同俗。”春節,端午節,重陽節,中秋節……在這些節日時,各個地方都進行著自己的風俗習慣。在我的家鄉中,我最喜歡的風俗習慣,就是端午節的包粽子。
每當剝開粽葉,晶瑩剔透的三角形的粽子映入眼簾,誰見了不咽幾口口水?吃粽子大家都會,而包粽子卻沒有什么人會。我很慶幸,包過一次粽子。
看著容易,其實做起來很難。拿著粽葉,我還不知道怎么包。偷偷看著媽媽怎么包,將粽葉卷成甜筒樣,放調好的米和餡,加一片折的葉子覆蓋在上面,捆綁好。我一步一步學著,憑著股聰明勁,我還真做了一個看起來很不錯的粽子。
媽媽含沙射影地笑道:“不錯,等會兒你就嘗嘗自己的杰作。”
我趕緊把自己包的粽子拿出來,咦,怎么像個蛋糕一樣,是散開的?
媽媽笑得合不攏嘴,“看你還吹牛啵?做什么事都沒那么簡單的。”
從此,做什么事,我不再自以為是、指手畫腳了。經過這個事,知道了不懂就是不懂,不能裝懂,否則就會出丑的。因而,我更喜歡上了端午包粽子這個風俗習慣。
家鄉的風俗六年級字篇四
“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要過年了,大家都非常開心,期待著新的一年的到來。
過年,不論我們有多忙,都要回家看望長輩。我的家鄉在山西,過年的風俗有許多,其中最讓我們開心的就是“吃”。大年三十,一家人圍坐在餐桌邊,吃著湯圓和餃子。湯圓有橘子味兒,芒果味兒和芝麻味兒……咬一口,一股清香流出來,充滿整個口腔。
湯圓雖然好吃,但更令我期待的還是吃餃子!
大年初一是新年的第一天,家家戶戶都要吃餃子。而且在家鄉,還要在其中的一個餃子里放上一枚干凈的硬幣。誰吃到這個餃子,就代表著來年會交好運。為了吃到這個“福氣餃子”,我是煞費苦心——用了外形分辨法、點名點將法、吸鐵石探測法……每次都要吃平時飯量的好幾倍。付出總有回報,包有硬幣的福氣餃子最終被我吃到了。拿著閃閃發光的硬幣,暢想著來年的好運氣,我高興得嘴巴都合不攏。
我們還會在春節放鞭炮、貼春聯、點旺火、看舞獅,趕大集,迎喜神,這都是春節的極大樂趣。
涼風習習,我們在歡聲笑語和聲聲祝福中結束春節,我希望下一個春節快點到來!
家鄉的風俗六年級字篇五
我家鄉有許多傳統的節日,最有趣的就是春節。
按照我家鄉的習俗,春節從臘月二十三就開始了。臘月二十三被我家鄉人稱為小年,這天,人們就開始打掃衛生,把房間的里里外外都打掃得干干凈凈,還要殺羊殺豬用來祭灶。從這天起,人們就開始辦年貨了:買對聯、買糖果……有些人家還要炸油果子。
到了除夕就更熱鬧了,家家都在包餃子,到處都是酒肉的香味。男女老少都穿上了漂亮的新衣服,門上都貼上了紅紅的對聯。這一天,出門在外的人都要趕回家團員。到了晚上,鞭炮聲徹夜不絕,人們還要看春節聯歡晚會,吃年夜飯。
從大年初一到初十,是人們走親訪友的好日子。人們都要相互拜年,祝福親朋好友來年快樂平安。家里來了客人,大人們都要拿出好吃的東西來接待客人,小孩子們也很開心,因為他們可以收到壓歲錢。
到了元宵節的時候,處處張燈結彩,整條大街燈火通明,有魚燈、有福娃燈、有火箭燈……人們都從四面八方來涌來,圍到廣場上看煙花,各種各樣的煙花將夜空裝扮的更加絢麗多彩。
過了正月十六,春節就結束了,人們又開始了忙碌的生活。
家鄉的風俗六年級字篇六
春節貼對聯,端午吃粽子,元宵吃湯圓,冬至吃餃子……每個節日,都有特色。雖然我很喜歡吃餃子,但包餃子更盛我的心意。
“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轉眼間冬天就悄悄走到了我們的身旁。在冬至這一天,吃一碗熱騰騰的餃子,可能是每個人都想要的。吃餃子容易,而我要吃自己包的。
清晨,我和媽媽走進了人山人海的菜市場,買餃子皮、餃子餡。我們差不多把大半個菜市場都走完了,才把所有的材料給買齊了。
回到家里呀,媽媽做一些配料,爸爸來剁肉做餡,而我們就等著包餃子。
一切都準備好,終于可以開始包餃子了。“我不會呀!”我無奈地說。“你不會呀,那么自信滿滿,我還以為你在哪學會了呢。來吧,我教你。”媽媽有點不可思議地說道。這樣說我不服氣,我決定一定要把餃子包好。
聽見媽媽這樣說,可真簡單啊。但是我動起手來,那簡直比上天還難啊!
每一次,我弄的餡都會很多,包起來肉總是出來。這個好辦,少弄一點就可以了,第一個問題解決了。還有第二個呢,還有第二個呢,包得總是癟癟的,立不起來。像是一根棍子,哪怕立住了,還是總會倒下。
我的眼睛瞟向了媽媽的手,看見媽媽手里的餃子,輕輕地就放了上去,怎么動都倒不下來,像不倒翁一樣。我試了好幾次都不行,我只能向媽媽求救了。
媽媽把餃子皮對折,將中間捏緊,兩側折了幾個皺紋,餃子就像一個彎彎的月牙,立了起來。看到這里,我恍然大悟,原來是這樣的。我立刻上手,果不其然,成功了,我高興得都快蹦起來了。
再接再厲,包一個又成功了,兩個,三個,我越包越快,一個下午就包了100多個,我自己也沒有想到。這時窗外的雪已經大了起來,厚厚的一層雪,怎么也融化不了?是對我的嘉獎吧!
晚上,我們就煮了餃子吃。我目不轉睛地盯著鍋內的餃子。它一出鍋,就被我拿到桌子上面,還是滾滾燙燙的就被送進了嘴里。那味道妙不可言,一點點咸味夾雜著一點點肉的鮮美。
一只老虎靈魂就被升上了天堂,這個餃子立刻走上天使的殿堂。窗外的雪變小了,路邊的積水也消失了許多。仿佛被我們家里熱氣騰騰的餃子給融化了一般。
屋外寒風呼嘯,一碗碗餃子使我的小屋異常的溫暖。在這樣的冬至,吃一碗熱氣騰騰的餃子,難道世界上還有比這更好的事情了?自此,我學會了包餃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