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常的學習、工作、生活中,肯定對各類范文都很熟悉吧。范文怎么寫才能發揮它最大的作用呢?以下是我為大家搜集的優質范文,僅供參考,一起來看看吧
思鄉篇一
青春年少懷揣夢想
獨自走上了漫漫寒窗路
故鄉的眼淚太酸
離家的行囊太重
親人的囑托太沉
那月
素年錦時深深的眷戀
故鄉的眼睛送我上路
門前的小河傷心的哭泣
裊裊炊煙那么迷人
捧一捧泥土上路
從此伴我一路風霜
那天
無論是碧云浮空
還是萬里無云
卻始終無法迷失
游子尋家的步伐
那夜
淡淡月光梅花欲吐
我站在望鄉的路口
遠遠嗅到家鄉春的氣息
可思鄉的路似乎太長
我站在望鄉的路口
遠遠嗅到家鄉春的氣息
可思鄉的路似乎太長
而今
歲月滄桑一肩風霜
牛背上的思念太重
可回家的行李似乎太輕
輕得聽得見親人的呼喚
無論天涯海角
思鄉的思緒
如風
散落在溫暖的故土
思鄉篇二
說到自己的家鄉,可能每個人都會有不一樣的感覺。記得高中的時候,語文老師帶領同學們去湖邊采風,要求回來每人寫一篇作文。我當時還埋怨自己的家鄉為什么沒有人家杭州西湖、安徽黃山那樣如詩如畫的景色,只是那么簡單的幾棵樹,那么樸素的田野,實在沒什么可以作為作文的素材。
想想是什么原因呢?一是感受到自己和別人的區別很大部分來自于家鄉的影響,也就是地方文化的影響。記得剛上大學時,一個宿舍有各個省份的同學,在一起就有比較,不同地方的人在一起有不同的價值觀和為人處事的方法。那么我和同學不同的地方是怎樣形成的?是地方文化的影響。每個人的價值觀都是受自己生長的地方以及家庭背景的影響而形成的。因此你會對自己成長的地方深深懷念和感恩。
二是離開家鄉后對家鄉有了更多的了解。了解了家鄉的歷史、人文,知道了每一個普通的村莊都有著久遠的故事和傳說。比如一個熟悉的開柵村,竟然是梁思成和林徽因考察中國古代建筑流連過的地方。那是讓梁林和村人一起驕傲的地方。一個普通的上賢村,是孔子學生子夏到山西后在隱唐洞中講學的地方,開設了子夏書院。由于這里的人接受了他的教育,紛紛以“賢”命名自己的村子。上賢則是子夏來后取的名字。
三是不管家鄉是貧窮還是富裕,你的'親人、老師、同學、朋友都依然生活在那個地方,依然在那個地方生活著、奔波著。那是你的血脈、你的根。抗日戰爭期間,山西汾陽的銘義中學南遷至詩人流沙河的老家四川金堂縣,流沙河對這一批山西老師印象很好。教物理的,教化學的,都是一派民國范兒。循循善誘,春風化雨。多會兒問問題,就沒有不耐煩的時候。中學時代遇上一個好老師,往往終身受益。流沙河時常感念少年求學的好運道。只是不理解,四川那么好的地方,怎么留不住山西人。一次說起故鄉山水阻隔,老師禁不住背過臉流淚。那一刻,流沙河理解了山西人的戀家。再窮再遠的老家,山西人都有無盡的牽掛。
所以無論我看到家鄉的照片,還是聽到那一聲聲山西民歌,都會讓我想起在那片土地上生活的那群人,就會潸然淚下。
思鄉篇三
我眼中的春節是黃色的,暖暖的,飽含著一股濃濃的思鄉情。它似一根線,把相隔遙遠的兩顆心緊緊地拴在了一起。
我的家鄉在泰州,身居常州的我最快也要兩個小時才能到家鄉。作為一個經常漂泊在外的游子,回到自己的家鄉便是唯一的期盼。我已三年未歸鄉,不知道家鄉有沒有改模樣。在我眼中,家鄉的天是碧藍碧藍的,云是層層疊疊的,有時不免也夾帶著黃色和紅色,太陽又大有圓,刺眼得很,也只有在冬季,雪才會消磨它的銳氣。在村路的兩旁,杉樹、松樹和梧桐樹高高地聳立著,有時會有幾棵樹的枝丫上掛著幾個大紅燈籠。放眼望去,河連著河,總能看見幾位飽經風霜的漁夫在奮力地捕魚,撒網、收網,湖中的魚甚多,讓漁夫們都忙不過來了,撒下去的是期盼,收上來的是滿滿的喜悅。偶爾有幾只魚鷹掠過水面,脖子一伸一縮,嘴巴一張一合,就能捉到一條大魚。最讓我懷念的是外公外婆那敦厚老實的臉龐,骨子里透著泰州人粗豪踏實的精神,眉宇間刻著歲月的滄桑。只要兒女歸來,就又是噓寒,又是問暖,帶著我們四處串門拜年,恨不得讓全村人都知道我們歸來的消息……處處是一派喜氣洋洋的景象。
這是三年前的春節,如今又可以回家過年了,我喜悅萬分,真想看看家鄉有沒有變樣。在期盼的驅使下,我們踏上了回家的征途。家,這個字眼雖熟悉但卻又是那么的遙不可及。兒女似風箏,家就似拴住風箏的線,父母就似線的另一端。無論兒女走到哪里,家都是我們避風的港灣,唯有父母才是我們永遠的依靠。
車飛速地行駛在高速公路上,快得連周圍的景色都來不及看。我堅信,是我們對能夠早日回家的期盼促使汽車加速、加速、再加速。不一會兒,我們的車便緩慢地行駛在吊著懸索的“泰州大橋”上,橋下是奔騰不息的長江,遠處江連著天,天連著江,“天江無縫”,江上的大霧使我們根本看不清天與江的交界處。此時,夕陽也十分襯景地給云朵換了件橘黃色的衣裳,格外美麗,使得天空與江水都陶醉地變成了橘紅色。江上有幾艘船只,船只掠過水面的漣漪,一圈又一圈。我望了望在不遠處的村莊,心中不免升騰起幾分焦急。快了,快到了。我活躍起來,興奮沖刷了坐車的疲憊,不停地叫爸爸快開,快開。
經過數次顛簸,我終于到了自己想念的家鄉。如今,在我們面前的是一條筆直的水泥路,兩旁的別墅鱗次櫛比,處處是新面貌,家家戶戶張燈結彩迎新年。桌子上擺滿了好吃的東西。每個人的家門口貼著大紅春聯,家中掛著中國結和大紅燈籠。每個人都穿著新衣裳,臉上洋溢著幸福的笑容。鞭炮聲與歡笑聲此起彼伏,飽含著對新年的祝福和對新年的新希望。走到哪里都能聽到“新年好”“恭喜發財”的祝福語。外公外婆早已在家門口站了許久,一見到我們,趕緊走過去對我噓寒問暖,不停地撫摸著我的頭,把我們領回家一起過年。
我眼中的春節是黃色的。它像風,把游子回歸的消息傳遍每個角落;它似雨,安撫著游子急切回家的焦躁的心;它如光,為游子在迷茫中送去一份份溫暖;它若線,這線將游子與親人緊緊地拴在了一起。
愿天下游子,捧著這顆閃爍著光芒的溫暖的心,回家與親人團圓過大年!
思鄉篇四
每年一次的回家鄉探望,仿佛已經滿足不了我的思鄉情了。總想多回故鄉,多陪陪年邁的父母,多看看家鄉的一切。怎奈時間不允許。其實真的是時間不允許嗎?或許只是借口罷了。人活著就有賺不完的錢要說無奈的應該是這個殘酷的現實吧。讓人不得不放棄一些東西,為了家人為了自己過得更好一些。生在這個時代,太多的壓力圍繞著我們,不努力只能被這個社會所淘汰。
故鄉,仿佛成了我的一個夢。也許,只有等自己真正老的那天,才能回到故鄉的那片熱土吧。再也不去漂泊,再也不去流浪,安靜的守著她度過余生。
希望,今夜,能夢回故鄉
思鄉篇五
“故園東望路漫漫,雙袖龍鐘淚不干。”這是詩人岑參的思鄉詩“逢入京使”里的一句。雖然我的家鄉不在長安,但我的思鄉情如同岑參。
回想家鄉的一幕又一幕,我的淚水情不自禁地流了下來。我的家鄉在潮州饒平,那里中了很多樹,都栽在小徑兩旁,口渴了,一伸手,就可以栽下個果子吃,曬熱了,就躲在下。
家鄉的小學不像小學,而像農場。校門兩側種著荔枝樹,上面結著又大又甜的荔枝,荔枝下面常常有幾頭黃牛在逍遙地吃草。再往前走,就看到一個菜園,里面是園丁中的蔬菜,也是學校飯堂的佳肴。里面種著西紅柿,胡蘿卜,大白菜和毛豆等等,遠遠望去,五彩斑斕!接著就是高大的教學樓。
現在時代在發展,以前矮矮的草房子,變成了三次層的瓦房;以前是借用木梯上樓,現在是旋繞的石梯。回鄉看看,都認不出哪家是哪家的,只能找人問問才知道。
好久沒回鄉了,總覺得路是那么的遙遠……